登陆注册
3044000000004

第4章 城市成长期的养老政策(1)

2011年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4—6岁的孝子,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生活中。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对此解释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美德。

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些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可厚非,然而,孝道岂是“大跃进”式的批量生产所能复制成功的?

“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从原始社会晚期直至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老年人都备受尊重。儒家思想提出了诸如“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伦理观,倡导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尊贤尚德,所有这些尊老传统和敬老思想造就了中国传统养老制度的独特风格。自古的尊老敬老并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形式,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配套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礼仪制度。

第一节 养老与治国之道

中国有着丰富的尊老文化和悠久的敬老传统。特别是儒家思想更是以“孝”为先,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重亲情,张扬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更是把“首孝悌,次谨信”放在了篇首。同样从敬老称谓和养老制度中即可看出这一点。《礼记》中按不同的年龄段称谓老人,并给予对应的待遇:“六十曰耆,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髦……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上》)这种尊老、养老、终老的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敬老和养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曾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维持了传统社会的稳定。

一、以民为本的保障理念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古代社会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从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都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在儒家看来,历史上的圣贤之君,都能善待老人,所以能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在农耕社会,由于老年人熟知传统,掌握丰富的生产经验,集智慧与权威于一身,因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周文王治岐期间,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的裕民政策,史上有“老而无妻者曰鳏,老而无夫者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贫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的记载(《孟子·梁惠王下》)。《礼记·月令》记有每年的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这是中国古代尊老活动的最早记载。

《周礼》记载的社会保障政策可说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其中的《地官司徒》中明确地提出“大司徒”的职责是“保息”六政,“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这是国家在平常时期实施的六种社会福利措施。其中的“养老”即是指尊养高年,它应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尊重年高德勋之人,二是善待鳏寡老人。从《周礼》中所定的服役之人“国”中止于六十、“野”鄙止于六十五可以推断,当时认为国中六十以上,野鄙六十五以上即为老人。那时,养老的对象分为两大类,大夫以上的有德望的退休长者称为国老,普通百姓的年长者及烈士父祖、贤德者称为庶老(或称乡老)。周代给予老人的福利性救济已非常周密。比如,在生活方面,“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这就是说,政府要颁给粮、肉、布帛以助人养老,免征其子孙力役以便侍养老人。(任建军、刘广青,2010;陶慧慧,)

战国时期的诸侯并起,各国为了安定社会、笼络人心,纷纷实施了社会救济政策。如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用“振孤寡,收贫病”(《管子·轻重甲》)的政策,那就是布兴“六德”和“行九惠之教”。如果说“六德”是扶贫济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那么“九惠”则是对老弱病残、生活无着之人的生活救助。《管子·入国》中提到,刚主国政时,应力行“九惠之教”,即九种惠民的政策,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和接绝。所谓“老老”就是在国都和城邑设立“掌老”之官。管子主张“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此之谓合独”。对于患病的老年人,他认为国家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慰问,“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管子·入国》)。为动员家庭力量参与社会福利,管子主张应大力提倡孝道,对仁孝者予以奖励,可以被选拔做官,对于不孝子孙亦应予以惩治。只有这样才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赈,则天下之归我若流水”(《管子·五辅》)。在齐国的影响下,各国也效仿了“养孤老,食常疾,收鳏寡”的政策。(王卫平,2002;于凯,2004;王国奇,2008;吴春明2009)

这些先秦的“以民为本”的养老政策是后代养老礼制的蓝本,以后经由历代统治者的推动和完善,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逐步实现常规化和制度化,贵老、敬长、慈幼成为历代封建王朝执政的法宝。

二、尊老尚齿的社会准则

尊老尚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于尧舜,发展于夏商,到了周代,已经形成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我国关于尊老尚齿的最早记载是从有虞氏开始的。《礼记·祭义》记载,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这是说,有虞氏时代重视品德,夏代重视爵位,殷人重视财富,周人重视人伦,但它们无一不是特别尊尚敬重年长之人,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养老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礼记》)。燕、飨、食等款待宾客的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先祖之日,以聚宴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示范敬老之礼节。年满五十岁的在本乡举行养老礼,满六十岁的在国都举行养老礼,满七十岁的在大学举行养老礼,从天子到诸侯,都是如此。

养老礼最能体现古代尊老尚齿的风尚。其中,天子视学最为隆重。视学养老礼是朝廷宴请“三老五更”以教人尊老之道。《礼记·文王世子》说:“凡大合乐必遂养老。”每年天子要亲自宰制牺牲,亲自执酱以宴请“三老五更”。仪式开始前,天子要在东序“释奠先老,设三老五更及群老之位”,天子要亲自检查养老用的酒食器具是否合规。仪式开始后,天子要“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以表示对“三老五更”的尊敬。活动中要奏《清庙》之歌,下管象,舞大武,养老敬老既是国之一件大事,因此政府设有官员专管其事。如酒正掌供国老之酒(《周礼·天官·家宰》),外饔掌养老割享之礼(《周礼·春官·家人》),司门和遗人负责以其所收之门关之税供养死政者之父祖及其子(《周礼·地官·遗人》),罗氏掌罗鸟献鸠之职,槁人掌供外内朝冗食者及耆老孤子之食,伊曹氏供老者以杖等等(萧安富,1996)。《礼记·祭义》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尊敬老人的风气,是从天子做起,这样才能带动天下的万民。正如《大学》所说的:“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换句话说,天子能用敬重老人的方法来礼遇老人,民间就能普遍“兴孝”。?当时的史料记载,天子外出巡狩,诸侯要在边境等候,而天子到达国境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当地的百岁老人,而不是诸侯。《礼记》曾有这样的解释:“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意思是说,老人和自己的亲人差不多,比自己年长的人和自己的兄长差不多,所以,要贵之、敬之。

《四民月令》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冬至和腊日等年节时令,要“修刺”拜问“君、师、耆老”,以此来表现对老人的尊敬。古人非常重视社会秩序,人员进出的先后、席次的尊卑等都有一定规则,简单地说,就是“在朝序爵,在野序齿”。朝廷是国家行政机构,有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因此一定要“序爵”,就是按照爵位的高低建立秩序。而民间百姓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建立秩序的原则就是“序齿”,亦即按照年齿的长幼为序。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太宗时期,州贡明经、秀才、进士以及旌表孝悌均须举行乡饮酒礼。季冬之月,行正齿位则由县令为主人,乡之老人年六十以上有德者为宾,次为介,次为三宾、众宾,与之行乡饮酒礼(苏保忠、张正河、林万龙,2008)。

《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体现的是尊老尚齿对于国家政治举足轻重的意义。由于尊敬老人是治理好国家的前提,贤明君主必然会带头尊老敬老,身体力行,在全社会起到一种很好的政治教化作用。“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礼记·祭义》),乡饮酒礼正是国家以“齿序”之则把尊长敬老的风气推广到了每一个角落,最终变成了一种尊老敬老的民间仪式。直到今天,我国民间宴请都还保留着让年龄最长者坐在最尊席位的习俗。

三、以孝为先的道德规范

儒家倡导仁爱,所以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孝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道德规范,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的思想观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难以动摇。以致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戒条,允许信徒“祭祖”。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它既是父系家长制的产物,同时也是血缘关系在伦理观念上的反映。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家族与国家的高度耦合,由子孝、妇从、父慈所构造的家庭关系,不过是民顺、臣忠、君仁的社会关系的缩影。如果剥去家国同构的外衣,其实质是忠孝一体,家庭内父子关系是社会上君臣关系的根基,对皇帝的尽忠和对父母的尽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吕氏春秋·孝行览》说:“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孝顺,才能够对国家忠诚。如果对抚育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爱,又怎样希望他去爱国家、爱民族呢?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也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的。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国家或社会政治以尊老敬长作为从政的开始和基本要求或必要条件。例如,《册府元龟·帝王部·养老》说:“古之为政,先于尚老。”又如,《礼记·哀公问》记载鲁哀公问孔子:“为政如之何?”孔子答:“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孝敬好自己的老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影响,将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正像孟子所说的,子孝则家齐。天子养老,等于养天下之父亲,以父统子,则天下归心,忠君则天下太平。于是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推行孝道是先秦三代治国的首要措施,孝也就成了国家政治的一项内容。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移孝于忠,设立一系列规则来强化尊卑长幼观念,倡导孝文化,强调人伦价值的重要意义,实现社会的安宁和昌盛。比如,汉文帝刘恒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政策,高祖刘邦后的每一位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了一个“孝”字。汉武帝元狩元年夏四月下诏说,政府为了嘉奖孝弟、力田之人,同时表示哀怜匮于衣食的老眊孤独鳏寡,派遣谒者巡行天下,赐帛:县三老、孝者每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每人三匹。九十岁以上以及鳏寡孤独,每人帛二匹,絮三斤;八十岁以上者,每人米三石。唐代更是提倡、鼓励政府官员承担起家庭养老的重任,一部分官员采取把父母接到就任之地的办法来赡养亲老,而那些权重路远,携父母就任不便的官员,则申请移职或采取其他办法,以实现赡养老人的愿望。

同类推荐
  • 我是建国,我叫国庆 :建国60年民生往事

    我是建国,我叫国庆 :建国60年民生往事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会伴随着艰难与痛楚,生命正是因能在这些痛楚中回味出智慧而显得成熟,而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有成长的艰辛和酸楚,记录它们便是在关照自身,便是在品味千千万万与自己一起经历那段岁月的生命历程。
  •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灾害,一个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害,一个我们潜意识里不愿多提的词。我们不愿说,并不代表它就会消失,听那电视中的新闻,看那报纸上的文字,总会被提到,提到它在某个角落里继续存在的身影。本书为我们例举了一百场危及世界的灾害。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 国际危机传播

    国际危机传播

    由高晓虹和隋岩主编的《国际危机传播》结合丰富的案例,在厘清危机传播与国际危机传播的关系、剖析危机传播国际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国际危机传播中媒介组织的社会功能、生产机制、报道策略,以及公共政策、文化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创新性地引入修辞学和阐释学理论,对国际危机传播中的文本修辞和过度报道进行了详尽分析。国际危机此起彼伏,国际危机传播影响深远,如何临希不乱,有效地进行媒体传播,帮助各方面转“危”为“机”,是《国际危机传播》的宗旨所在。
  • 当代大学生的困境和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困境和对策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国内学生的困境和对策、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指导孩子们成长、高考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新职业、大学生如何走好就业之路、更新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热门推荐
  • 我们都有拖延症

    我们都有拖延症

    本书详细讲解拖延型病态人格的成因、行为模式以及如何调整。文中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患者案例,使读者易理解并能够在事例中找到自身困惑所在,从而抓住矛盾和恐惧的根本,以最为有效的间接手段解决生活中辗转反侧也难以通明的各种学习、工作、婚姻、社交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了解人格心理理论,使我们更加理解社会问题,通达人情冷暖,学会回避社交风险,解决人际矛盾,成为高明的问题终结者和自己的心理医生。
  • 宁少的金玉良缘

    宁少的金玉良缘

    【甜宠文】他是冷俊神秘,杀伐果断的豪门少爷,商业帝国的霸道总裁,却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有了一个神秘的儿子。她是大学里的清纯校花,被叔婶设计一夜缠绵后有了一个小可爱,只是孩子的爸爸是谁?...四年后,她带着萌娃从巴黎华丽归来,进入他的集团成为他的助理...
  • 清白日光

    清白日光

    恋爱与破案兼顾,对暴力美学坚贞不渝的女警察与疑似嫌犯的犯罪心理学老师之间的相爱相杀,是血与火交织的柔情,是无边黑暗中坚韧的正义,是顾全大家守护小家的信念;罪恶或许不会终止,但正义永远不会缺失。
  • 北境庶民

    北境庶民

    大昊日趋强盛,歌舞升平。夜雨潇潇,繁华落幕,达官显贵在屏风后笑意盎然。北境蛮夷奴月氏,民风彪悍,赤脚的不怕穿鞋的,一路打草虐野,侵入大昊边境,原以为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较量,大昊国大名鼎鼎的旷临军竟败下阵来。一时间外强中干,满目苍痍的大昊国暴露无遗,北有陈国勾结,东有大昌虎视眈眈。皇太子为振民心,亲率大军出征。外患不解,内忧不断,五皇子布英豪令,广纳天下俊才,剑指东宫。
  • 郑风

    郑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半生西施泪

    半生西施泪

    公园前496年,勾践继位为越王,同年,于檇李大败吴师,重伤吴王阖闾,后因伤重不治而亡。死前命其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兵败之耻。于是夫差励精图治……公园前494年,勾践听闻夫差想要为父报仇,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不料夫差重用孙武与伍子胥,勾践兵败夫椒。于是他向吴国投降,后被困于吴国……其间三年发生了什么?为何勾践得以回国?公园前491年,勾践回国,重用范蠡,文种等人……公园前490年,这是所有人的转折点,从那一年开始,一切都注定回不到过去了,而她也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后来的无数年里,她是否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而他,也是否后悔莫及……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伍子胥,一生中唯一的温柔与眷恋,却是他命丧黄泉的催命符……西施,自古忠义两难全,可她却固执至此……范蠡,如果能重来,他会不会重新选择……夫差,最后他想要的答案是否得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面子问题

    面子问题

    《面子问题》剧中主要人物佟景铭秘书所苦恼的是“不能因为抗战失了身份”、“不能因为一件公事而把自己恼死”。他不务正业,对工作敷衍了事。当他闹了一辈子“面子问题”终于丢尽面子被免职以后,他所考虑的是向医生讨要一个“体面”的自杀办法,保住他的“面子”。剧中其他人物的“面子问题”又各不相同。老舍对这些人物的讽刺,不仅是对国民劣根性的又一次批判,也是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官僚机构的腐败作风的鞭挞。
  • 全民诸天行者

    全民诸天行者

    简介什么的根本不重要,有没有都无所谓了,总之这是一本全民穿越诸天万界的书,那么多故事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驴子的书就是用来弥补遗憾的,没有后宫,本书单单单单单女主,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而且女主也不是什么校花啊,天下第一美人啊,仙界第一仙子啊之类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有点婴儿肥的小胖妞,所以受不了这一点的人士,还是小心入坑的好,会被毒的。备注:穿越世界大概会有,射雕,一人之下,秦时明月,海贼,仙剑,西游,漫威,洪荒……等等等等,太多了,就不一一说了,嗯,!就这样,没了!欢迎加入《全民诸天行者》交流群,群聊号码:561315285。
  • 挺美妙一男的

    挺美妙一男的

    “是什么让我有了这种行为?”洛森收回自己的手。趴在课桌上的女生睡着了。男生安静地看着她的睡颜,缓缓抽出枕在头下的手。略微偏白的指尖触到女生的发丝,将她额前散乱的发轻绕到耳后,他有片刻的怔愣,猛然收手偏过了头。脸颊漫上绯色,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