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9900000018

第18章 宋明时代儒教的新教义(1)

一自然之理和正心诚意之学

宋代儒教在理论上最重要的创造就是程氏兄弟“体贴”出了“天理”二字:

明道尝言: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上蔡语录》)

从总体看来,“天理”二字,是宋代儒教新理论的开端,也是整个宋明时代儒教教理的基石。人们把这一时期的儒学称为“理学”,就是抓住了此一时期儒教新理论的基本特征。

自从王充重新论证天道自然的正确以后,到魏晋时代遂成为广泛流行的思潮。经过唐代儒者的改进,这本由老子首先提出的原则,遂被儒者们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原则。他们甚至认为,一种原则只有是自然的,才是合理的。作为宋明儒教最重要概念的理或天理,在它的创立者程颢那里,这理也是自然而然之理: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一)

天理是自然而然,也就是说,自然而然,乃是理学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个原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比如《易传》最重要的结论“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是自然而然:

“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之道也。(《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

程颢的思想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扬: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朱熹《论语集注·公冶长》)

因此,人的本性,也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行为,也只有遵循自然的原则,才合乎道或天理: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朱熹《中庸章句》)

经过程氏和朱熹,自然而然,这也成为宋代以后儒者们遵奉的基本原则。从王充开始的、儒者们长期为之努力的新的天人之际理论,成为宋明时期儒教教理的基石和出发点。

唐代后期儒者对正心诚意的重视,则成为宋代儒教新理论的核心。

为了使天理能够时时处处指导自己的行动,宋儒要求人们要把天理时刻“存”在心中。而要能把天理存于心中,就必须去掉人欲。为此,他们设计了种种修养的手段,主敬、静坐等,以求达到在未有言行之前,使自己的心中没有私欲只有天理,以便在发出言行时,能够完全符合天理。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修养自己的心,是心灵的作业。他们把这样一种过程归结为“正心诚意”四个字,并以此作为他们学说的核心。文献记载:

程颢每进见,必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未尝及功利。王安石之说既行,颢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数月之间,章疏十上。(《续资治通鉴》卷六七)

这是一个和王安石学说对立的治国之道。其所说“数月之间,章疏十上”之章疏,见于《河南程氏文集》。其《上殿劄子》又名“论君道”,其中说道:

臣伏谓: 君道之大,在乎稽古正学,明善恶之归,辨忠邪之分,晓然趋道之正,故在乎君志先定。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所谓定志者,一心诚意,择善而固执之也……惟陛下稽圣人之训,法先王之治,正(按: 或作一)心诚意,体乾刚健而力行之,则天下幸甚。

君道在于明善恶,辨忠邪,趋正道。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正心诚意。这是程氏要把正心诚意作为治国之道的根本原因。在《论王霸劄子》中,程颢说道:

臣伏谓: 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审其初而已……故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

正志,就是正心;诚心,就是诚意。正心诚意,才能“得天理之正”,行王道仁政。这就是正心诚意之学的逻辑。

到朱熹,一如既往地把正心诚意之学作为基本的治国之道。《续资治通鉴》记录了朱熹为君主进献正心诚意之学的事迹。其卷一四七载,淳熙七年(1180),当时知南康军的朱熹向宋孝宗上疏道: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恤民之本,又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所谓其本在于正心术以立纪纲者,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纪纲有所系而立。

第二年,因为灾荒,朱熹被宋孝宗召见,论及灾荒的原因,他批评宋孝宗执政二十年来“未能循天理、公圣心,以正朝廷之体”,是“失其本”(《续资治通鉴》卷一四八)。这样,所谓正心,就明确规定为“循天理”。要“循”,就必须“存”。所以正心诚意之学,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之学。淳熙十五年(1188),朱熹在进京的路上,遭到了规劝:

周必大荐朱熹为江西提刑,熹入奏事。或要于路曰: 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慎勿复言。熹曰:“吾生平所学,惟此四字。熹可隐默以欺吾君乎!”(《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一)

于是,他见到宋孝宗以后,讲的依然是正心诚意之论,并且把正心诚意之学明确定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基础之上:

陛下即位二十有七年,而因循荏苒,无尺寸之效可以仰酬圣志。尝反复思之,无乃燕闲渊蠖之中,虚明应物之地,天理有未纯,人欲有未尽?天理未纯,是以为善未能充其量;人欲未尽,是以除恶不能去其根。一念之顷,公私邪正,朋分角立,交战于其中。……

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则必谨而察之: 此为天理邪?为人欲邪?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推而至于人伦之间,用人处事之际,无不以是裁之,则圣心洞然,中外融彻,无一毫之私欲得以介乎其间,而天下之事,将惟陛下之所欲为,无不如志矣。(《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一)

这就是说,所谓正心诚意,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一旦心中纯是天理,就会像孔子那样,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君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国家就一定能够得到治理,天下就一定能够太平。这年年末,朱熹又上疏,言朝廷要办的六件“急务”: 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庶政。朱熹认为,六件急务虽然没有一样可以缓办的,但它们的根本,仍然是君主之心:

凡此六事,皆不可缓,而本在于陛下之一心。一心正则六事无不正。一有人心私欲以介乎其间,则虽欲励精劳力,以求正夫六事者,亦将徒为文具,而天下之事,愈至于不可为矣。(同上)

据说这道疏文送达之时,宋孝宗已经睡下,连忙又起床阅读。只因当时宋孝宗已经倦于朝政,正在筹划禅位,朱熹的上疏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然而十多年之后,宋理宗即位。朱熹的学说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皇帝也开始采纳朱熹的治国原则。《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四载:

辛亥,郑清之同王暨进读,帝曰:“朕观汉唐以下人主,鲜克有终者,皆由不知道。”清之言:“圣见高明,可谓推本之论。”

约半年之后,侍讲范楷讲《周易》丰卦,说丰盛之时,“有壅蔽不明之忧”。宋理宗深有感触,认为此时易生奢心,应认真警惕。于是,侍读乔行简说,这番话,乃是社稷之福。宋理宗答道:

只要心有所主。

这时,侍讲侍读一齐赞扬道:“圣学高明,此语尤切当。若心有所主,则一切不能惑矣。”(《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四)

宋理宗能否去掉人欲,保存天理,使心正意诚,是另一问题。就他对这种新儒学治国原则的理解来说,可说是已经及格了。

宋代新儒学的治国原则,不久就影响到了金朝:

云翼为金主讲《尚书》,言帝王之学,不必如经生分章析句,但知为国大纲足矣。因举任贤、去邪等数条,一皆本于正心诚意,敷绎详明。

……云翼尝患风痺,及愈,金主问愈之方。对曰: 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三)

元明时代,以程、朱为代表的宋代新儒学被定为儒学正宗,朱熹的思想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正心诚意之学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

君主自己首先应该正心,然后“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就提出的原则。但这个原则在董仲舒及其后继者那里,只是个普通原则,并没有引起很大重视。董仲舒及其后继者所重视的,主要是礼仪制度的建设,即制礼作乐,包括修明堂、辟雍等。直到唐代开元年间,儒者们完成了他们的制礼事业。他们希望,依靠礼乐的教化作用,使人们能够节制情欲,保持或者恢复良好的本性。宋代儒者也重视礼仪建设,不否认礼乐的作用。但他们认为,和礼乐这种外在教化相比较,更重要的是依赖内心的自觉,去除邪念。在如何促使人们向善这个基本目标之下,宋代儒者可说是创造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是他们对儒教教理的最重要的改革。

二天赋人理和气质之性

“正心诚意”说出于《大学》,即《礼记·大学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并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中格物致知是正心诚意的前提,容易理解。为什么正心诚意就可以使家齐,使国治,使天下平呢?以前的儒者没有深究其中的道理,宋代儒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个解释的要点是: 上天赋予人一个本性,这个本性就是天理。天理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因而做人治国的基本原则,都在人的本性之中。保持或者恢复这个原本纯善的本性,就会使行为不加思虑地保持正确。所以可以成圣,可以使家齐国治天下平。

从董仲舒以来,儒教就以一气聚散理论解释人的本性。董仲舒认为,气聚成人,人所禀受的,就是天的阴阳二气。人禀阴阳二气,所以就有贪仁两种本性,即本性有善亦有恶。参见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由于阴阳是天的阴阳,所以人性禀之于天。在这里,天赋和气聚,是统一的。或者说,气聚就是天赋,而天赋乃是通过气聚。

董仲舒以后,扬雄的“善恶混”(《法言·修身》),韩愈的“性三品”,都是在董仲舒人性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

王充把气禀看做天赋。只是对本性的善恶,认识和董仲舒等有别。王充说:

问曰: 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而有为,何也?

曰: 至德纯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禀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也。(《论衡·自然》)

依王充所说,人从天那里秉受的气,就形成了人的本性。因为人性天赋,所以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也应该自然无为。不然,就是违背天意,是天的不肖之子。魏晋儒者之所以主张任其自然,其理论基础就是天道自然。人性天赋,所以应该任其自然。天通过气的凝聚赋予人以本性,也是魏晋儒者的共识。

魏晋儒者的缺点,在于只到本性自然为止。而对于自然,则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如果认为自然和名教(即儒教)是互相抵触的,就难以为儒教教化提供理论支持。天道自然观念长期未能成为儒教的主流理论,这是重要原因之一。要采纳天道自然观念,就必须在自然和名教之间做出合理的解释。

宋代儒者认为,气是有理的;理或天理,是气的不可分离的本质属性,是气的主宰。甚至气可以有生有灭,但理无生无灭,永远存在。气聚合成人时,气中之理就成为人的本性。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假安排。所以,理或天理,乃是人的自然本性。

气聚合成为人体,理凝结为人的本性,这个气的自然凝聚过程同时又是天命实施的过程。因为那凝聚成人的阴阳五行之气,乃是天用它们凝聚成人的。对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熹注道: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焉。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所谓“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就是说,儒教所要求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就是天理的内容:

气则为金木水火土,理则为仁义礼智。(《朱子语类》卷一)

那么,当理凝结为人的本性时,本性自然就具有了仁义礼智的内容。因此,仁义礼智不是外在的、被强加给人的,而是自然而然、不假安排而形成的。这样,人们按照仁义礼智行事,就好像鱼儿应该在水里游、鸟儿应该在天上飞一样。假如不是这样,那就违背了自己的本性。鱼将不鱼,鸟将不鸟,人将非人。

这个过程,也是天命的过程。因为是“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也化生人。这样,天命和人为,名教和自然,在理论上,也十分协调地统一起来了。

这样,人的本性就是善的。可是本性善的人,为什么又有恶呢?宋代儒者引进了“气质之性说”。

同类推荐
  • 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探源

    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探源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探讨其禁忌和戒律的形成及其背景,是研究伊斯兰教很好的途径和切入点,也有助于揭开历史蒙在伊斯兰教身上的神秘面纱,有助于人们了解伊斯兰教本源的基本面貌。本书在《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一书的基础上,运用“宗教语言”和“学术视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禁忌学的通用原理、伊斯兰教在确定禁忌时的原则,以及100个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的起源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欢喜满人间:慈悲

    欢喜满人间:慈悲

    本书分为欢喜满人间、传家之宝、幸福之门等三卷。从个人的身心修养和家庭的和睦相处,到社会的祥和幸福,综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快乐生活的法则。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世界佛教通史·第九卷:日本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世界佛教通史·第九卷:日本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热门推荐
  • 毅力·一千零九次拒绝

    毅力·一千零九次拒绝

    “只有努力才能成功”这样的通俗哲理想必已经被无数人否定过了吧!而否定的根本就在于努力通往成功的那座桥梁被大多数人忽略了,这座桥梁就是毅力。或者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说得完整点、富有逻辑点,“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成功!”而“不断地”这一形容词背后所包含的不正是毅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吗?
  • 我不喜欢这个城市里的男人

    我不喜欢这个城市里的男人

    早晨,袁修如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使她惊奇的是秦总已经回来了。“哟,回来啦?”袁修说。秦总点点头,没言语。袁修看出秦总的表情有些异样,便没有再说什么,径直走到他的跟前,亲昵地在他脸上吻了一下:“为什么不事先来个电话?我去接你。”秦总顺势把袁修抱在自己的腿上,依旧没有吱声,只是微微地拍了拍袁修的后背。“怎么?……这次省城之行……有收获吗?”袁修试探着问。“……有!应该说是有收获!”秦总思考了一会儿,突然坚定地说。袁修也为秦总的表现感到欣喜:“订单拿到了?”秦总摇了摇头。
  • 父母给孩子的200个健康常识

    父母给孩子的200个健康常识

    青少年时而悲叹、时而激情四射;时而无聊、时而君临天下。他们更容易体会到这极致的喜怒哀乐,在人生的高峰与低谷之间不停徘徊。当年轻的身体和心理高速度地发育成长着的时候,他们有太多的问题不可解。这时就要看父母的功课有没有做足了。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努力的父母。
  • 经过

    经过

    岁月在经过,我亲爱的,很快就没人会知道你我知道的是什么。——纳博科夫。新华路在老城区,是这个城市一条不大的街道,不够繁华,甚至还有点远离闹市区。这条街道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街道两边的梧桐树,和梧桐树后面的那些造型一致、排列整齐,又低又矮的老旧楼房。在那些楼房中,让苏僮铭心刻骨的就是街道北边的36号楼,那是街面中间一栋临街的灰白色楼,每个黑洞洞的楼口前都有一盏被绿色灯罩笼罩的老式吊灯,楼前的那棵老梧桐树有点向街面倾斜,像一个疲倦的老人一样。
  • 宇宙虫皇

    宇宙虫皇

    打架?我一个响指,亿万虫族小弟瞬息而至,跑路?我一个口哨,创世之门让我任意穿梭宇宙。对于掌控了虫族学院的天涯来说,这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响指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再吹个口哨!
  • 三里屯儿尼亚

    三里屯儿尼亚

    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儿,有谁人到中年,隔着逝者如斯、一去不返的时间长河向彼岸无奈地翘望;有谁风华正茂,事业有成,却不由得怅然若失地借酒浇愁;又有谁在职场和情场的漩涡中徘徊挣扎、心力交瘁呢?本书以北京繁华商区三里屯为视点,展现当下中国都市生活的横断面,描绘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剖析物欲横流冲击下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精神追求、愤懑焦灼与挫折彷徨,以新世纪的京味儿语言,管中窥豹,透视中国社会三十多年来的深刻巨变。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我真是狙击手

    我真是狙击手

    世人皆道我冷血无情,何人知我曾也善心如莲?世人皆以我“万花不采而独恋一人”称我为傻,何人又知我青丝白首只愿得一人心?哈哈哈,或许我就是这个世界的另类吧!那个逆着世界洪流却依旧奋勇的另类!半壶老酒、醉洗世俗,无名神枪、背负黎明!
  • 日本文明

    日本文明

    本书共分11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日本的风土、语言、民族特性及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其与各大陆文明的最早接触方式、途径及其间之差异、冲突等,尤其是和中国古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及“二战”前与欧洲、“二战”后与美国的关系的各种背景与变迁,使人对日本这一民族能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的了解。
  • 怎样管,员工才肯听 怎样带,员工才肯干

    怎样管,员工才肯听 怎样带,员工才肯干

    《怎样管,员工才肯听 怎样带,员工才肯干》介绍了各种实用的管理技巧,比如,领导要以身作则,要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沟通环境,要多鼓励、少批评,要建立公正的晋升、薪酬、考核制度,要善待员工,要明确奖惩,要授权员工参与决策与管理,要从思想层面塑造员工,要营造健康的工作环境,要借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等,系统、全面帮助领导者提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