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9900000017

第17章 宋代儒教新教义改革的前奏(2)

孟子之外,被韩愈所称道的大儒还有荀子和扬雄。从为文这方面说,韩愈常常把孟、荀、扬相提并论,又把他们和屈原、司马迁等相提并论。从为道这方面说,韩愈则认为荀与扬都不如孟子: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读荀》)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原道》)

他曾设想像孔子删《诗》、《书》,削《春秋》一样,“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读荀》)。

在韩愈看来,振兴儒教的重要前提,是辟佛老,即排斥佛教和道教。他赞颂孟子,首先也是赞颂孟子辟杨、墨:

孟子云: 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距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扬子云云: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

及秦灭汉兴,且百年,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其后始除挟书之律,稍求亡书,召学士。经虽少得,尚皆残缺,十亡二三。故学士多老死,新者不见全经,不能尽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见为守。分离乖隔,不合不公。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于是大坏。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再禹下者,为此也。(《与孟尚书书》)

孟子辟杨、墨的问题也被韩愈带入了国家考试。他所制的“进士策问”中有:

问: 夫子既没,圣人之道不明,盖有杨墨者,始侵而乱之。其时天下咸化而从焉。孟子辞而辟之,则既廓如也,今其书尚有存者,其道可推而知不可乎?其所守者何事?其不合于道者几何?孟子之所以辞而辟之者何说?(《昌黎先生集》卷一四)

在韩愈看来,当时儒学遭挑战的情况,比起孟子时代则更加严重:“释老之害,过于杨墨”(《与孟尚书书》)。他推崇孟轲,希望能够完成辟佛老的任务,使儒教得以振兴。

在对待孟子的态度上,柳宗元和韩愈基本相同。柳宗元不但称赞孟子的为文,同时也把《孟子》和《论语》并列,尊之为“经言”(《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在柳宗元眼里,《孟子》的地位不仅高于其他儒学诸子书,而且高于已被尊为经的《左传》和《谷梁传》。

韩愈和柳宗元的态度对当时的儒者起了一种导向的作用,那些追随他们为文的儒者,大多也都认同他们对孟子的推崇。到唐朝末年,皮日休上书朝廷,请求将《孟子》立为国家考试的科目之一。其理由是:

臣闻圣人之道,不过乎经;经之降者,不过乎史;史之降者,不过乎子。子不异乎道者,孟子也。舍是子者,必戾乎经史。又率于子者,则圣人之盗也。夫孟子之文,灿若经传。天惜其道,不烬于秦。自汉氏得其书,常置博士以专其学。故其文继乎六艺,光乎百氏,真圣人之微旨也。(《请〈孟子〉为学科书》)

他认为,从汉代以后,《孟子》遭到冷落,这是一种浅薄和害怕正道的表现。他指出,从古以来人们争论的许多重大问题,《孟子》一书都作了很好的回答:

古之士以汤武为逆取者,其不读《孟子》乎?以杨、墨为达智者,其不读《孟子》乎?由是观之,《孟子》之功利于人,亦不轻矣。(同上)

唐朝时,《庄子》、《列子》等都是国家考试科目,通晓这些著作的士人,都可以通过考试取得做官的资格。皮日休认为,读了这些书,可以做个方外之士,可以做个洪荒时代的百姓,但都不可能对教化有所补益,也不可能挽救国家的危难。他建议撤掉《庄子》、《列子》等书,把《孟子》列为科目。并且表示,假如这么做没有实效,自己甘愿承担责任:“既遂之,如儒道不行,圣化无补,则可刑其言者。”(同上)

唐代后期儒者对《大学》、《中庸》和《孟子》的尊崇,为儒教的振兴做了经典上的准备。尊崇孟轲,建立道统说,也为儒教的振兴准备了新的圣人。

三新的理论准备

从整体看来,唐朝后期主张振兴儒教的人们,心目中的儒教仍然是汉代的儒教: 法天而治,礼乐教化,等等。但是,天人感应思想较之以前,有所减弱。其证据,一是韩愈否定董仲舒,认为孟轲之后道统失传;二是柳、刘论天,认为天不预乎人。天既然不预乎人,人事就只能依赖自己的努力。

建中年间,唐德宗因自己的失误,引起兵变,逃到奉天。在检讨事变原因的时候,他认为这是天命,不是人的失误。陆贽为此上了一道《论叙迁幸之由状》,其中说道:

天所视听,皆因于人;天降灾祥,皆考其德。非于人事之外别有天命也。(《资治通鉴》卷二二八)

陆贽举例说,当年祖伊斥责殷纣,就是因为殷纣说什么“我生不有命在天”。陆引经据典,反复说明福祸由人:

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同上)

而要能搞好人事,最重要的又是以至诚之心对待臣下。陆贽援引《中庸》道: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物之性。”若不尽于己而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矣。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物者,事也。言不诚则无复有事矣。匹夫不诚,无复有事,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而可不诚于人乎?(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

从陆贽开始,人心、本性问题日益成为儒者的热门话题。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西轩记》道,他在居室临江一面的墙上开了一窗,原本昏暗的室内顿觉明亮,由此他悟及人生:

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

由于儒教不能为他“凿大昏之墉”,他转向了佛教。他赞扬佛教“与《易》、《论语》合”,就是说佛教在论心性方面与儒教是一致的:

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序》)

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大鉴禅师碑》)

“生而静者”,即《礼记·乐记》所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柳宗元认为,这就是儒教的人性论。而佛教关于心性的学说,在他看来,不仅不与儒教相反,而且还是儒教的功臣。

按柳宗元的理解,人生而静,就是人性本善。在这一点上,儒佛二教又是一致的:

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清静。(《大鉴禅师碑》)

柳宗元认为,性情问题是个根本问题。只有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性情问题,才算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而在这个问题上,儒教与佛教是一致的:

道本为(按: 一作“于”)一,离为异门;以性为姓,乃归其根。(《无姓和尚碑》)

佛教对性情问题讨论的深入,使柳宗元觉得在那里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刘禹锡在《赠别君素上人》一文中,讲述了他怎样为解决心性问题从儒教转向了佛教:

曩余习《礼》之《中庸》,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悚然知圣人之德,学以至于无学。然而斯言也,犹示学者以室庐之奥耳。求其经述而布武,未易得也。

晚读佛书,见大雄念物之普,级宝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融恶见,广疏便门,旁束邪径。其所证入,如舟溯川,未始念于前而日远矣。夫何勉而思之邪?是余知穾奥于《中庸》,启关键于内典。会而归之,犹初心也。(《赠别君素上人引》)

于是他得出结论: 《中庸》提供了深奥的、最高的“不思”、“不勉”的境界,佛教为达到这个境界提供了门径。

和他们相反,另一部分儒者,则要为建立儒教自己的独立的心性理论而努力。首先是韩愈,在《原性》中,正式提出了“性三品”说: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韩愈的性三品说是对董仲舒以来儒教人性理论的总结,他的后继者则努力把儒教的人性理论向前推进。

韩愈之后,他的学生皇甫湜也著《孟荀言性论》,杜牧有《三子言性辩》。《三子言性辩》力求超出性三品的框架,建立新的人性理论。此外,还有郑俞,著《性习相近远赋》。而对儒教心性论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是李翱的《复性书》和陆希声的《道德真经传》。

《复性书》以《中庸》、《乐记》为基础,认为人人都有一个清静的本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李翱据此认为,所谓本性,就是“天之命”:“性者,天之命也。”(《复性书上》,《复性书中》)这个天命的本性,就是清静:

敢问: 何谓天命之谓性?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李翱认为,《乐记》中这句话,和《中庸》、《大学》、《周易》等书一起,构成了儒教完整的人性理论,只可惜长期以来,人们未能发现这一点,遂认为儒者们不能弄清人性问题,而那些企图弄清这个问题的人才纷纷求助于佛教、道教。

这个清静的本性,由于情欲的迷惑,才产生了恶: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复性书上》)

这种情况,好比水,也好比火。水的性是清的,泥沙使它变得浑浊,但并非水本来不清。火的性是明的,烟雾使火不明,但并不是火性本来不明。假若情不发作,性就会光明:

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情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由性产生的。性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借助情,才能表现出来。但是,情虽然不可避免,却可以节制。圣人制定礼乐,就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情欲,使人们归复本来的善性:

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视听言行,循礼法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复性书上》)

人性本静就是人性本善,李翱把《乐记》和孟子的性善说统一起来了。礼乐的作用就是要人归复本来的善性,礼乐的作用得到了新的解释。

所谓圣人,就是能保持本性的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如果能够归复本性,也可以成为圣人:

圣人知人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复性书上》)

也就是说,只要复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是李翱《复性书》对儒教理论的重大贡献。虽然孟子等先秦的儒者已经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但从汉代开始,儒者们就无人再敢讲这样的话了。李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提此事,自然是受了禅宗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儒者们的宗教需求。

李翱对《中庸》的理解,和前人多不相同。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于是他自设问答道:

昔之注解《中庸》者,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

曰: 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

所谓“事解”,就是原原本本地按经书的本义去理解经书;“心通”,就是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说经书。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两种方法的雏形。如果说啖助、赵匡等人注解《春秋》,就是依赖于心通,那么,李翱则更加明确而自觉地把这样一种方法形成了概念。这种方法,也为宋代理学奠定了基础。

陆希声和李翱一样,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一致的、善的,情欲使人的趋向不能统一。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复性:

夫人之性大同,而其情则异。以殊异之情,外感于物,是以好恶相缪,美恶无主。将何以正之哉?在乎复性而已。(《道德真经传》第一章)

向则情之所生,必由于性。故圣人化情复性而至乎大同。(同上)

陆希声还认为,老子主张归根复静,《周易》说的“复,见天地之心”,说的都是复性: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以圣人之心为心也。故凡物芸芸,复,则归其根;庶事靡靡,复,则归于理。理者,事之源也;静者,动之君也;性者,情之根也。“人生相静,天之性”;感物而动,人之情。情复于性,动复于静,则天理得矣。(《道德真经传》)

性,也就是理。在事在物为理,在人为性。复性,也就是复归天理。这样的命题,已经是理学的命题。

由于唐末的战乱,唐代后期儒者的理论探讨没有能够持续下去。他们把自己的思想作为遗产留给了后世的儒者。

同类推荐
  • 宗教与体验

    宗教与体验

    《宗教与体验》的内容包括佛教修持体验诸方面,如佛教各宗派修持方法、当代人修持的态度、奇人的修证、伟大的佛陀、佛陀的样子、佛陀的宗教体验、阿罗汉的宗教体验、菩萨的宗教体验、我的宗教体验、谈迷说悟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人间与实践

    人间与实践

    《人间与实践》提出人间佛教的蓝图、思想和建设,并分别谈论了佛教现代化、现代佛教的四化与建设、今日佛教的希望、佛教的未来观、佛教寺院经济来源等问题。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宋至清中期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宋代佛教。两宋社会与佛教、临济宗的理论与实践、云门宗的理论与实践、曹洞宗的理论与实践、华严和天台的“中兴”、律宗与净土信仰、佛教艺术新风貌。二、辽金佛教。辽代社会与佛教、辽代寺塔建筑艺术、金代社会与佛教、金代佛教艺术概况。三、西夏佛教。西夏社会与佛教、佛教政策和管理制度、僧众管理与寺庙、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佛教艺术。四、元代佛教。元代社会与佛教,元代教门简况,临济宗及其禅学演变,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五、明代佛教。明代社会与佛教,明代初中期佛教,明代后期佛教(上),明代后期佛教(下),明代佛教文化艺术。六、清代前中期佛教。佛教政策与管理措施,禅宗诸派及其演变,教门诸派、律宗与净土信仰,寺院组织管理制度,三类重要法事。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本书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信仰、教派、教义、经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当代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各种宗教改革运动等。
热门推荐
  • 无敌源师

    无敌源师

    一个整天挨饿受冻的小人物意外获得了搜索食物的能力,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李爱玲女性励志经典套装(全2册)

    李爱玲女性励志经典套装(全2册)

    本套装包括:《你才是自己的过来人》《越女王,越少女》。李爱玲,情感作家、职场女性、80后妈妈、百万读者心中铿锵犀利的桃花姐。白天奔波在职场,夜里流连于文字。与万千女性一起在情爱中成长蜕变,已出版作品《你才是自己的过来人》《你若不伤 爱就无恙》。
  • 你是我注定的劫

    你是我注定的劫

    “嫁给我!给你两百万!”“好!”愚人节的一场交易,她成为了他的协议妻子。可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这场交易里丢了心,动了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杀我心上人,要加钱

    杀我心上人,要加钱

    戏精主上vs沙雕杀手连垣结城,一念为昀倾。血缘这种东西,不是你牵连无辜者,让无辜者去死的理由。
  • 乱世第一屠夫

    乱世第一屠夫

    一个背负着仇恨的屠夫,一个杀人无算的将军,一个威震天下的暴君。从一个屠夫一步一步成为一代帝王,终结这个吃人乱世,这便是他宋谦的一生!最强的恶人,有史以来第一的屠夫皇帝!!
  • 华娱宗师

    华娱宗师

    这是一个穿越在平行世界的精彩故事!看完你只会感慨一句:真特么好看!PS:同类型新书《就问你气不气》,欢迎新老读者移步围观。
  • 破晓1帝歌

    破晓1帝歌

    神与人都存在,人神大战后各归一方,可谁能防止野心阴谋,谁又能远离爱恨情仇,无人!
  • 舌尖上的中国,笔尖下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笔尖下的美食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明丽饱满的画面、诗意流畅的叙述和人文感性的视角挑动了中国人舌尖上活跃的味蕾,也挑动了中国人基因里与食物根深蒂固的文化牵连。隐隐流动的,还有一个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自尊和自豪。中国人对美食的热情和骄傲,一直潜伏在中国文人的文字里。古时有李渔、袁枚,现代有梁实秋、周作人,当代有汪曾祺、赵珩……他们的文字,写出了“舌尖上的中国”一脉相承的形和魂,大可弥补《舌尖上的中国》未尽之处,而更有深情雅意。本期我们特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并文人老饕的美食文字各摘录一二,烩成一道文化味浓郁的大菜,以飨美食、美文兼爱的读者。
  • 第一天神

    第一天神

    “愿为吾主,这个理由够了吗?”就算到了最后的最后,主人也永远是主人。(墨魇)“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出生的,父母是谁,怎么当上天之子的,不过我知道,我要守护这片家园。”这片家园,应该是最后的寄托了吧。(梦殇)“父母这种东西,可不是一个半魔半妖的邪物该顾及。”半魔半妖应该是这片大陆最低贱的生物了吧。(孤冥)“所以你到底爱过我吗?”你是我这世上唯一的遗憾了。(司马昭华)“当大小姐什么的最没意思了。”得永生我才能永远的爱你啊。(桂荼)“小妹开心,从半神变魔又有什么不好呢?”小妹开心,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第三朔莲)“没错~这一切都我的自私造成的~开心吗~”只要茜回来。(魔影)“梦梦,我想你了。”你的爱,真是这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了。(庀邪)“为了你们,死我也是快乐的啊。”我就像是你们的母亲,为了孩子,死不足惜。(涂山梦)“你小子干什么?死不了你不知道疼啊。”你明明知道我不喜欢你的。(凌凰)“你这臭丫头就这么想和我差辈儿吗?”那我就不能喜欢你了吗?(芜凤)“殇(墨)期待着和你的下一次相遇。”你就是我的全部(殇邈&墨晖)
  • 环游宇宙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环游宇宙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