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7400000008

第8章 零敲碎打(7)

其一,长在猫身上的真的猫眼,据说是会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白天阳光强烈,猫眼就眯成一条线;到了晚上,猫眼就变得又圆又大。这让人联想到照相机上的光圈。照相机上的光圈是为了拍摄景物的需要而可以随意调节的,其调节作用,主要是控制通光量,而使得照片上的效果符合摄影者的需要。猫不但眼睛会变化,而且走路也悄无声息,于是,有时候就被用于比喻捉摸不定的女人,或者被当做心怀鬼胎的阴谋家。不过鲁迅先生与猫结仇,倒不是因为它是老虎的先生,也不是因为它天生的一副媚态,据鲁迅先生自己讲,是因为猫在配合时的那种嗥叫,那样嚷嚷。如今有些人住房紧张,紧挨在一起,隔音条件又不好,男女在配合时不能控制情绪,也如猫一样地嗥叫,一样的嚷嚷,往往也会招来邻居的厌恶与抗议的。这有点扯远了,竟从猫眼睛说到了猫屁股,况且这又与房门上的猫眼的发明还是不着边,于是,打住。

其二,有一种珍珠或宝石名为猫眼。因为这种宝贝只是书中看到过文字表述,或者在影视上模模糊糊地看到个影子,真家伙是从来不曾亲眼目睹过的。想想,既然是珠宝类的名称,肯定不是因为如同猫眼会随光线强弱而变化大小的,也许是根据猫眼的颜色而得名的吧。当然,这对房门上的猫眼的发明,似乎也没有什么启发作用。

不管是真的猫眼,还是珠宝的猫眼,都与本文所要说的房门上猫眼仅仅中是在名称上有些牵连,上面说了那么多,至此只算作个铺垫。接下来就专讲房门上的猫眼吧。

房门上的猫眼,大小如同真的猫眼,安在门面的正中间;如果周围有些什么图案干扰,“外人”轻易看不到。这是相当巧妙的设计,既可让猫眼本身和躲在房门里通过猫眼看外人的人的安全,又可以使外人处在“被看”的危险之中。躲在猫眼后面看猫眼外面的人,无论看的人目光有多么淫邪、多么恶毒,被看的人是浑然不觉的。当然,这只是猫眼设计的边际效应,猫眼的真正用意却不在于此。

猫眼发明之前,人们住天然洞穴,大约是没有房门的,那时的不设防,既有材料和技术因素的制约,也许还有远古之民风淳朴的缘故吧。后来,人们为安全计而住进了房子。人们有事需要叫门时,通常是用手在门板上拍拍;或者为了让声音更清楚,就用装在门板上的铁的铜的拉环敲敲。据说“推敲”一词就是来源于叫门的。如果知道门里面的主人当然可以说出主人名字和自己的名字,如:“阿三,阿三,我是阿四啊,快开门哪!”当然,也有彼此都知道是谁,却不说出名字的情况,那是地下活动为了保密需要的,比如事先约定好了三长一短或一长二短什么的,如同过去发无线电那样子。总之,无论是直接叫名字,或者用暗号叫门,都有安全隐患。比如,隔墙有耳,被邻居听到或被蹲守盯梢的发现,泄露机密;又如模仿声音或暗号,被骗开房门,带来劫财劫色或夺命的危险。房门上安装了猫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降低此类的风险或损失。因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猫眼把外面的一切看个明白,自然放心许多。可见猫眼实在是基于人们的害怕而发明,而设计,而安装的。

人即使是住在坚固的房子里,还是觉得不安全,这是没办法回避的问题;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于是猫眼就发明出来了。这个发明如同许多别的发明一样,尽管可以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同时又让人感到某些不幸。

我们看惯了太多的猫眼,也住惯了有猫眼的房子,于是,我们心中也渐渐长出一只无形的猫眼。我们总是害怕被别人窥见心房中的隐秘,总是担心自己受到外部的侵害,但是,我们又特别热衷于窥探别人,并且还希望不被别人发现。由此可见,没有人能够以高尚或纯洁自许。由猫眼可以发现,人心的恶毒与互不信任有多么严重。

怕死怕活

偶尔会听到人们非议殡仪馆,非议的焦点在于其收费。这大约是有理由和根据的。否则,民政部就没有必要在清明节之前发出有关殡葬用品价格的文件了。

对于某些殡仪馆收费受到人们非议的情况,据我猜测大概有两种:一是穷人为“差钱”而恼,二是富人为“钱差”而争。其实,人都在忙碌地赚钱,又都在不停地被赚钱,问题是殡仪馆的赚钱是人生的“最后一劫”。这最后一劫可不是围棋上的你一来我一往那样公平的“打劫”,而是完全不对称的、单向性的,有时还表现为强制性的,已经近乎赤裸裸的抢劫,并且是劫财又“劫情”(殡仪馆里通常的情况是感情泛滥而色彩惨淡,故无色可劫。)的恶行。要是所有被赚钱的人都是“不差钱”的,而且被赚的时候与人们的愿望“无钱差”,那么,我想,应该是不会有非议的了。

尽管某些殡仪馆的收费确乎存在个别不合理现象,但是对于殡仪馆的服务,我还是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的。

我之所以肯定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在于他们似乎坚持遵守一条原则,即死者为尊,死者为大。

从入殓到火化的整个过程中,他们差不多都能体现一种敬畏的神情,都能给死者和生者以人性的关怀和体贴。仅此一点,就足以冲淡人们在收费上发生的某些不愉快,因为,死者已已矣,生者且偷生。所谓偷生者,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说法,如存活者、苟活者、幸存者、未亡人、后死者等等。从这些称法,就可以看出人们对生之不易、死之无常的透彻理解;而人在面对死亡时,能觉悟到生命的可贵和尊严,这也就足以证明他的人性未泯了。殡仪馆在工作时,能体现出人性未泯,这就应该得到人们的肯定和尊敬了。

也许是经常上当受骗,有时还蒙冤受屈,加之眼见人间丑恶的日益增多,原本多疑的生性又添上恶毒的臆测,于是,我想,殡仪馆之所以能有如此之好的服务,究其根由,不在其高尚,也许仅仅在于一个“怕”字:怕死鬼,怕活人。

其一,怕死鬼。当人们无法证明灵魂的有无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即使是号称至圣的孔子也只能取含糊的态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万一鬼魂真的存在呢?那已无言的死鬼能放过人间之恶吗?所以,怕死鬼无大错。而在殡仪馆工作的人,每天不知接触了多少死人,要是这些死人全都能变为死鬼,有多少双鬼眼盯着呢,还有哪个敢不把积点阴德作为必修之课呢?

其二,怕活人。人们通常说“悲愤交集”。亲朋好友为死者送最后一程的时候,心情之悲达到了峰值。处在临界的悲,是极为容易蜕变为愤的;而人的愤怒是一种极具摧毁性破坏的力量,这种力量作用在人体之上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尽管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看许多具尸体,但他们自己却还完全是血肉之躯;血肉之躯想去招惹愤怒的拳头,这大概只有傻瓜才会做出的选择。所以,怕活人怕得有道理。

说怕死怕活,并不是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不恭。我倒是想,这怕死怕活如果不是用在兵荒马乱的战场上,而是用在太平盛世里,却应该是人类最可贵的品性。要是把怕死怕活这句鄙俗之言,换上文雅的说法,大概可以有“恻隐之心”、“敬畏之情”等等意思了。

这些年,人们听多了关于死亡的故事。天灾把怕与不怕的人无差别地一同夺去生命;而人祸却几乎无一例外地是那些既不怕死鬼又不怕活人的人造的孽。即使是在还不至于夺命的日常之中,如让老妪的鸡蛋或草莓化作遍地泥巴,让擦皮鞋的或发小广告的少年像逃难一般惊恐,我们能理解什么叫无法无天了。民以食为天,性命关天,无法尚可,无天奈何?

这些年,我们看到,我们的政府确实在关注着民生,为民造福;为了能让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政府也确实没少对官员进行了名目繁多的教育。进步是肯定的,不如人意的状况也无法否认。那么,“下一手”,棋子当如何摆呢?

我想为此支上一招,不知是否管用:在已有不少的干部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增添殡仪馆为干部教育基地,每位干部每年至少有若干天到那里去实践、去体验,让受教育者在哀乐中沉思,在挽联前顿悟,在死者冷静的面庞上寻找生活的真谛,在生者泪水的浸泡里让人性之花不枯,在所有为公为私谋划时,都不要忽略了对死鬼的怕和对活人的怕。

停电

现在的人,是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停电的。停电的时候特别难受,有时候还会愤怒,甚至骂娘,似乎电是有个母亲存在的。可能真的有吧,因为我们有时候就会听到“雷公电母”的说法。因为有“电母”存在,于是每当停电的时候,电力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祖宗十八代就不免要牵连着遭骂了。

由于经常遭遇了停电,所以,我现在觉得,停电的时候难受是不明智的,愤怒是没有必要的,而至于骂娘则完全不应该了。任何事情只要是经常的,习惯了,也就是自然的了。我们在遭遇停电的时候所以会有那么一种心情,究其原因,就是原来是通电的!如果原先根本没有通电,此刻也就无所谓停电了;或者更进一步说,原来就没有什么电存在,或者至少是没有发明电并且使用电,那么世上就无从发生通电和停电的事情了。现在既然是有电了而又经常地停电,渐渐的停电就不再算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存在与不存在没有界限了,那将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估计可能要陷入哲思境界的危险了。但是,这种境界也许会对人很有好处,会大大地给人方便的,让人幸福、平和、安详、超脱,以至于出神入化,修得某种正果。比如现在,我根本就不在意停电这一回事,也就是说在我的思维里面没有通电与停电这一组概念,那么,我想,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因所谓的停电而导致的难受、愤怒和骂娘了。

我们现在所用的电,当然是人为的产品,和自然界的风雨雷电不同。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都有神明管着,人是不能插手的,事实上,很多时候人想插手也是不可能的。神明,尤其是超凡的、高级的、专业的神灵,它们却有办法对付自然的东西,比如孙悟空,就能够做到“风雨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老孙对于风雨雷电,爱怎么吆喝就怎么吆喝,想怎么呼唤就怎么呼唤。你看多么潇洒,多么了得。啧啧!

人肯定不是神灵,并且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凡的人,因此,即使是面对人为的电,更多的时候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有时候停电是可以自己解决的,比如保险丝断了,开关坏了,自己弄一下,也可以凑合着用了。但是,供电系统坏了,发电的能源没有了,那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了。太阳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的,一天里固然有白天黑夜,就是一年中的阴雨天气也是不少的。没有太阳的时间有长有短,停电的时间也是有长有短的。尽管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为万物之一物,但是,偶尔没有太阳的时候,我们通常也是活得好好的;那么,停电的时候又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活呢?是不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有欺软怕硬欺小怕大的恶劣品性呢?拿太阳没办法了,就拿电来出气,这就让人觉得太没有道德,太卑鄙了。假如电也能听懂道德的说教,它一定会为这句话感到安慰的,因为到底还是有人为电伸张正义嘛。

我不会对电来进行道德说教,我也无力为电伸张正义,当然电也只是电本身,停电与通电都是它自己的事情,都是它高兴或不高兴的结果,与我无关。

在我还认为电是与我有关的时候,我知道电之于我是明暗冷热的关系:通电的时候,电会按照人的意愿,给人照明,给人制冷制热,帮人出力干活;但是停电的结果,恰恰是与人当下的愿望相违背的:比如你需要光明它让你黑暗,你需要凉爽它让你燥热,你需要温暖它让你寒冷,你想要轻松它让你受累。因此,只要你有求于电,受到电的控制摆布,你就注定不会快乐;你无法保证不会停电,也没有人为你担保,对你承诺。

又是停电了!有个备用电源,我就再打几个字,保存好,等到又通电了我来再打一些,把活做完。

又通电了!我可以继续我的写作,事情就这么简单。我是自由的,停电或通电与我无关,它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想想以前停电的时候,我是那么激动,真是太愚蠢了。其实是很好办的,比如你正在看电视或看书或在路灯下偷看漂亮的女人,停电了就不看嘛,想看也看不见了,就是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不存在的;又比如,你正当享受着空调给你带来的凉爽,突然停电了,你就随便抓一把扇子或一本书扇扇也是可以的。所谓心静自然凉,自己不觉得热,也许真的就不热了。

又通电了,经常会让人兴高采烈,这足以见得人是多么的愚蠢。须知原先就是有电的,只是有一种什么力量可以让电停下来,而后又让电通了,于是需要用电的人就误以为这是意外的收获或特别的恩赐,于是欢呼,于是感激。应该明白的道理是,我本来就应该是一直有电的,那个能让电停下来或者不能保证电一直通的人对不起我,是他应该向我表示歉意的,而不是让我反过来向他表示感谢。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也就知道了那个掌控开关的人不足畏惧,无须特别的崇拜,因为他也只是一种职业,并且这种职业的报酬来源于我的钱,我有权监督他,也有权炒他鱿鱼。

人因为有了电,也就有了悲喜交集,也就经常要受通电停电的折腾;因为经常要受通电停电的折腾就误认为能掌握开关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这实在只能证明人是很贱、很蠢的。尽管人是很贱很蠢的,但再贱再蠢,如果反复遭受折腾,也会变得麻木起来。比如我吧,总是在停电通电又停电又通电的反复折腾中过日子,现在就有些不想买电的账的苗头了。这很危险,一方面,我以后可能不再有资格享受电这种现代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电这种现代文明的成果也可能不再有人想要享用它了。这实在是很不好前景。

同类推荐
  • 我是爱你的,也是自由的

    我是爱你的,也是自由的

    一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自我与关系的成长读物。当你看得见自己,爱才看得见你。当你看得见本质,爱才会焕发生机。所有关系,都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内在丰盈,才能“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种爱,需要牺牲自己来成全。当你学会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愿你的心,经得起岁月伤痕,也装得下世间柔软。
  • 身体里的故乡

    身体里的故乡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曾出现规模空前的南下和北上打工潮,其中从外地到北京的务工者被称为“北漂族”。印子君便是“北漂”中的一员。约略记得1997年深秋,川南富顺一老作家到京造访,陪同前来的一小伙,正是印子君。于是知道印子君是四川富顺人,其时,他在北京亚运村一家餐馆打工,负责后勤采购工作。每天,印子君骑着三轮车不断往返于餐馆和菜市场之间,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写作,常有诗歌作品在报刊发表。因为这个缘故,当时北京不少媒体对他进行了大量报道,一时间成了引人注目的“民工诗人”或“打工诗人”。印子君上街或到菜市场买菜,许多并不认识的当地居民都主动向他打招呼,投来钦羡的目光。
  • 轻声说再见

    轻声说再见

    《轻声说再见》是《100个基本》作者、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先生初次坦露私密情感的散文集。他以温润的笔触,书写那些在他生命中留下美好印记、给自己某项人生启示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的内涵也会愈发美丽。那个教导年龄之美的她,珍藏于心底的她,在耳畔轻声说再见的她,想要拥抱背影的她,牵着手入睡的她,以及每个月都会见一面的她……深藏在心中的恋爱回忆,经时间沉淀,愈发纯净美丽。松浦弥太郎通过一篇篇宛如情书的散文,初次坦露自己的私密情感,让人读着读着有“写到心里而不禁落泪”的感觉。
  •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本书是豆瓣“囧叔”首部文学随笔吐槽集,作者善于观察世情世态,常用嬉笑怒骂,幽默且犀利的文笔来描写身边所见到的人、所发生的事,趣味盎然的人情世态,或叙或议或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全书内容尝试从每一个凡人身上,发掘出不凡的故事……更意在告诉读者“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凡人、庸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的主角”。
  • 意象范畴的流变

    意象范畴的流变

    《意象范畴的流变》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以“意象”范畴为核心,以本体论为出发点,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意象”范畴形成的历史过程,从而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及其主要特征作出系统的阐释,对与其相邻或相近的审美范畴也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可为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郭沫若散文

    郭沫若散文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00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 格里莎三部曲Ⅱ:暗黑再临

    格里莎三部曲Ⅱ:暗黑再临

    暗主不但从黑幕中生还,还获得了更可怕的能力;阿丽娜渴望与玛尔共同开创新生活,但她无法逃离过去,也无法无视自己的命运,更无法否认自己身为太阳召唤者的事实。在神秘的武装民船船长斯特姆霍德协助下,阿丽娜回到拉夫卡,重新集结所有力量,为应对即将全面反扑的暗主势力作准备;但阿丽娜越接近理想,就离最爱的玛尔越远。国家、力量与爱,阿丽娜必须在这三者当中做出选择,或者,当暗黑再临之际,在即将来袭的风暴里,她将失去一切;而所有尔虞我诈的政治算计、狂热信徒的骇人追随,以及格里莎、古老魔法及新时代科学之间的战斗,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全面启动?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熊培云继《重新发现社会》之后最新力作。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章,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 初高中女生99%需要妈妈关爱

    初高中女生99%需要妈妈关爱

    初高中是女孩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是女孩的青春发育期,也是她们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一直很听话的女儿突然变得不太听话了,还经常冲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爱我行我素,情绪易冲动。可以说,少女进入初高中,就像是进入了“多事之秋”。为此,每一位母亲都要耐心、理智地看待女儿的种种“非正常”行为,并对她的生活更加地关心。偶尔的简单粗暴、教育不当,都有可能导致敏感的青春期女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甚至出现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严重后果。因此,身为人母者应尽量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她们的心理,掌握她们的思想动态,融洽与女儿的感情,真正成为女儿的贴心大棉袄。
  • 重生之契约新娘

    重生之契约新娘

    如果上帝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平白无故给你三百万,“赐予”你一个万人迷的老公,你会要不要?当然要!眼看着快要奔三的蔡梦君,没钱没青春,每天被家人逼着去跟形形色,色的男人相亲。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回到七年前,她从一个大龄剩女摇身变成一个年轻美少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广方总持宝光明经

    大广方总持宝光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阿P故事

    阿P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独占心上人

    独占心上人

    他是野心,是无法舍弃的欲望,是她的心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