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3200000002

第2章 乱世逢机

求学之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孙家栋的父亲出生后,祖父给他起名为孙树人。当时,孙家正值好光景,但却没有一个入过学堂的。别看孙家祖上目不识丁,但潜意识里敬佩那些有文化的读书人,孙树人到了读书的年龄即被祖父送进学堂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刻苦学习,孙树人学业有成,后进辽宁省盖县盖平师范当上了教员,教书育人算是遂了家父的愿。

1929年的春节后不久,孙家上上下下正在为即将出世的孩子忙碌。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公历4月8日)这一天,随着一声接一声婴儿有力的啼哭冲向天空,孙家又添了一口人,是个期盼之中的儿子,这便是以后成为着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的孙家栋。孙家栋降生于盖县盖平师范学校,他在三个哥哥和两个姐蚊后排行老六。

听人们说,宁静中出生的孩子聪明、头脑清楚。可也有传说,这种孩子长大后话语少,人也会显得安宁。或许这句话还真的应了验,孙家栋自小聪慧少让大人操心,从识文习字读书开始,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在日后的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也一直保持着脚踏实地的安宁习惯。长大后,他即便遇到了比较急的事情,也不显山、不露水、不惊慌。从他平静的外表能够看到他内心的镇静和刚毅。

孙家栋刚降临人世,就得到了人们的一番议论,大家纷纷说这孩子有好命,这辈子都不会挨饿了。原来这里面有一段故事,老孙家当时本来正在酝酿按人头分家,孙家栋4月8日刚出世,恰逢袓上4月9日正式分家,所以孙家栋这张嗷嗷待哺的小嘴刚一张开,就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一份口粮。

孙家栋在辽宁省盖县盖平师范学校度过了三年童年生活。在这三年里,孙家的日子过得还算相对安定,孙家栋的父亲主持学校工作已经是得心应手,孙家栋的母亲操持家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家整得红红火火,很令周围邻居羡慕。此时由于工作的变迁,孙树人要离开盖平师范学校前往哈尔滨,就职北满政府设在哈尔滨市的地亩管理局职员。1932年,孙家栋随父亲举家迁往哈尔滨市。1936年3月,7岁的孙家栋就读于哈尔滨离家不远的建设小学,后来又转入一家条件好些的六年制教会小学读到了五年级,1939年再一次随父亲工作调动离开哈尔滨迁居营口市,转学入同德学校读完了高小。

1942年6月,13岁的孙家栋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被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录取。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是一所四年制的专科学校,分有电器系、土木系和机械系三个专业。那时,孙家栋一门心思要学好本事成就将来建高楼、筑水坝、修大桥的宏伟理想,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日后会走上与航天打交道的通天之路。

此时全国的抗日烽火风起云涌,作为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哈尔滨人民更是对日本侵略者怀着满腔仇恨。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是一所由日本人开办的学校,日本教师在授课中的侵略者本性以及奴化意识引起年少学生心中的强烈愤恨,孙家栋为流露出的不满情绪也吃过不少苦头。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战争使学校停课,城里的战乱环境尚未平息,父母亲回老家去了,孙家栋也无书可读。这一年的寒冬,他也踏上了回老家的路,他穿过大片桦树林,滑过一望无际白雪皑皑的山坡,沿着铁皮木轱辘车碾压出来的羊肠道,一路摸索回到了从未来过的草甸子村。

孙家在村里已经成为大家庭,堂叔、大伯家兄弟们的亲情和热情,乡村的泥土芳香,这远离城市喧闹的自然风光都未能使孙家栋求知愿望迷失。抗日战争一结束,孙家栋心里就萌动着继续走求学的道路。

孙家栋到家后才知道,父亲孙树人已经离开老家去了沈阳,经朋友介绍在沈阳的一所学校任教。数日后,孙家栋离开老家前往沈阳,几经辗转来到父亲任教的学校后,方知父亲又到了海城师范学校谋职。孙家栋一找到父亲,便急切地提出要继续求学的愿望。父亲找人帮忙,于1946年9月使他进入国民党政府在锦州开办的锦州大学先修班就读。这个大学名义是大学,实际上只是设立了个架子,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明显不配套,并且还要先入“预科”补习两年的中学课程。

1947年冬天,辽沈战役的炮声在锦州大地隆隆响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东北快速推进,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尝战争之苦。在锦州,这“预科”的书也没办法继续读下去了。

1948年9月,孙家栋听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要招生的传闻。他立即前往探听虚实,决心要碰碰运气。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苏联人在管理,苏联人管理的学校不仅制度规范,而且有一套严厉的管理办法。入哈工大的门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并且还要出具之前相等资格的毕业证书。哈工大虽然承认日本中学的资格,可伪满时期的中学是四年学制,而苏联中学的学制是六年,孙家栋虽然通过了学校的各项考试,但必须还要在这里重新复读“预科”,这便是孙家栋求学路上的第二次大学“预科”经历。

当时的哈工大完全是苏式管理,老师都用俄语授课,所以预科的主要课程是学习俄语,而要想听得懂、学得通那些所开设的课程,精通俄语则是必由之路。这条路对孙家栋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孙家栋进入学校不久,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俄语繁杂的语法,多样的变格,饶舌的发音,清、浊音的结合,令初学者目眩,人的名字也是九曲十八弯,绕了自己的名和姓不说,还要把袓上那长长的名也再绕进去,真是令人头晕。但孙家栋也许是对学习渴望已久,他不愧是学习高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理出了头绪,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他觉得,语言毕竟是一种活生生的工具,感觉很重要,首先要找到学习俄语的感觉。语言同时又是表达事物和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一定要把俄语学通才能继续下一步的专业课程,这时的孙家栋找到了学习的感觉,他在这里系统地学到了不少知识,使他终身受益。

毅然从军

古往今来,人们总说机遇只留给准备好的人,总说愚者错失机遇,智者善抓机遇,成功者创造机遇。然而,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你的努力勤奋,关键在于你的准备程度。

孙家栋说过:“我这辈子还真是喜欢吃红烧肉,不仅仅是口味的问题,还有一些与红烧肉关联的其他原因可能也使我喜欢红烧肉吧,比如我的人生道路选择就是由一顿红烧肉而促成的。”

1950年年初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中国传统节日。这天,孙家栋本来准备午饭后要去哈尔滨的姐姐家,但听说晚饭加餐有红烧肉便改变了主意,那年月能吃上红烧肉可不容易。就是为了这顿红烧肉,他决定等吃了晚饭后再去姐姐家。

孙家栋在吃这顿晚饭时,学校主管人员来到饭堂向学员们宣读通知:“新中国的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他们这批学生中挑选人员,有意者可立即自愿报名接受挑选。”

为了加快建设中国空军的步伐,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毛泽东在苏联访问期间,刘亚楼也在莫斯科参加会谈,一天,毛泽东紧握拳头对刘亚楼说:“必须加强空中力量!”

为了组建航空兵部队和培养航空兵部队所需要的中、高级飞行指挥干部,刘亚楼在列席七届三中全会时,当面向毛泽东建议扩大航校培训规模和从陆军选调一批营、团干部入学学习飞行的建议,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刘亚楼的这一举措,为空军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骨干。

1949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做出决定:第一航校设在哈尔滨,第二航校设在长春,第三航校设在锦州,第四航校设在沈阳,第五航校设在济南,第六航校设在北京南苑。

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正式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不满21岁的孙家栋联想到几个月前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动人情景,想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伴随嘹亮的军歌,迈着雄健的步伐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威武军姿,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里泛起一阵阵的激动。

1929年4月出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担任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程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领导完成火箭总体设计,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中国第二代主要应用卫星航天工程系统的总设计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不及与家里商量,孙家栋毅然填报从军申请,当天报名、当天批准,当晚他便怀着对祖国、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去报到。1950年1月,孙家栋由一名鋳躇满志、单纯的学生,在一夜之间穿上蓝军装、戴上制式帽,精神抖擞地成了一名军人。

当时空军的几个航校都急需俄语翻译人才,孙家栋优秀的俄文成绩又一次派上了用场。报到后四航校分配孙家栋给苏联航空教官当授课翻译。孙家栋在后来回忆时说,我国空军第一批优秀飞行员,如赵宝桐、张积慧、王海、刘玉堤等都是从这所学校里学成后参加战斗的,这些出色的飞行员充分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国家和人民争得了荣誉,成为震惊世界的战斗英雄。

出于对新中国空军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孙家栋各项工作都很出色,平时的勤奋与努力,迎来了机遇的召唤。

如果说,孙家栋是由于这顿偶然的红烧肉而走上了从军道路的话,那么,这次偶然则给孙家栋提供了走向尖端科学技术的阶梯,为孙家栋成为以后着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

同类推荐
  • 金庸传

    金庸传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 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

    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 本书详述了袁隆平的生平与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和对人类作出的巨大功绩,令人读后感佩不已,就像世界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的那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读了本书,可以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的精神和斗志。
  • 拔剑举义讨袁护国的蔡锷

    拔剑举义讨袁护国的蔡锷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矢志救国的平民将军冯玉祥

    矢志救国的平民将军冯玉祥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断臂上的花朵:人生与法律的奇幻炼金术

    断臂上的花朵:人生与法律的奇幻炼金术

    南非种族和解、社会转型的关键人物、铺就南非法治之路的萨克斯大法官一生的传奇与回忆。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的理念。正是这些努力,使南非这片被认为不可能孕育宪法正义的土地生发出了“人性尊严、平等、自由等最先进的思想”,从而实现了社会转型。
热门推荐
  • 南风等北

    南风等北

    【本文作者自娱自乐,佛系更新,慎入】一朝胎穿,北芷秋只想忘掉前世,好好做嫡长公主,没想到一场战役,将她和一个嗜血如饮的人连在一起。好吧,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为了天下苍生,嫁!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可惜,想着的天天勾心斗角,殊死搏斗的日子没有出现,只有某男天天说:我家夫人呢?我饿了!我累了!我要抱抱!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本书收入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墙下短记》《好运设计》《扶轮问路》《我二十一岁那年》《合欢树》《秋天的怀念》《黄土地情歌》《我的梦想》《记忆与印象》等散文名篇,全面地讲述了他的轮椅生涯、人生故事。
  • 末世超级保姆

    末世超级保姆

    莫栗穿到死亡率略高的末日漫画里,还成了男配的炮灰姐姐。看着自家超级可爱的弟弟,莫栗决定要让他们远离玛丽苏女主。咦?那几位小正太都挺可爱的嘛,全部拐过来做弟弟,一个都不留给女主荼毒。弟弟越拐越多,形势好像有些不对……等一下!大姐大可不是你们的保姆啊喂!(T▽T)
  • 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是作者基于长期的文学编辑实践,在与作家深入的交往交流中,创作的一本既有“文”也有“人”、既有“情”也有“识”、既有历史也有当下的散文集。书中的文章深情凝重,以绵密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在文学界的行走,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学的历史记忆。
  • 丞相不敢当

    丞相不敢当

    私生女谢殊被迫无奈女扮男装成为当朝丞相。皇帝为了遏制谢家势力,将武陵王卫屹之调回都城。然而卫屹之表面看似和谢殊争锋相对,私底下却主动与她示好。二人从争锋相对到兄弟相称,来往密切,实际上虚情假意。谢殊遭人劫持,卫屹之出于利益考虑救了她,发现破绽,对她的性别起了怀疑,但被谢殊机智地隐瞒过去。卫屹之不自觉地对谢殊动了心,愈发想要确定谢殊的性别,但每次谢殊都圆了过去。卫屹之确定心意,用尽方式追求谢殊,但谢殊根本不信他是真心。谢家家族内斗。卫屹之出手相助,发现了她的女子身份,不仅没有威胁利用,反而一直暗中相助,终于使谢殊放下心防,情愫暗生。然而紧跟着的皇权争斗又将二人拉到了对立面……
  • 从来只是你

    从来只是你

    我们从不敢相信,原来幸福如此之近;一叶障目的爱情,是不是丢掉那片叶子即可?但不管如何,总要尝试,即便遍体鳞伤。
  • 生来异类

    生来异类

    FXXKTHEWORLD.我们生来就是异类。
  • 世纪大讲堂:中国的困惑

    世纪大讲堂:中国的困惑

    《世纪大讲堂》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档坚守“思想性、学术性”,有着强烈文化抱负的周播节目,在中国文化界、传媒界有着极高的口碑。本书以“经济转型、宪政反思、医疗改革、教育回归本质”等社会焦点问题为核心,与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一起反思中国三十年改革取得的经验与成绩,并对其中的社会冲突矛盾和未来前行路途中的困惑进行思考。
  • 穿梭三界间

    穿梭三界间

    在平凡世界的一个小说爱好宅男陈敏,无意间被天道赐福给予他穿越世界的权利。让他从此与天长存,走向了自已的修仙之路。时也命也,看其如何改天换命,走出自已的道,为兄弟,杀尽不服之人。为红颜,战尽天下。最后成为了一名掌控者。替天道守护三界。
  •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是朱增泉将军的军旅诗,共分五个部分,是作者在自己漫长军旅生涯中的感悟和思考。因为将军特殊的身份,他的军旅诗也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直面战争、呼唤和平、赞美生命、书写英雄。从古至今,战争都是人类逃避不了的话题,和平更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将军的作者,对战争与和平更是有着不同常人的思考。几十年的军人生活给作者留下了沉重而深邃的人生思考,看着自己身边的生命一次次穿越死亡,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渴望显得尤为真诚与强烈。其中《猫耳洞奇想》是一组很独特的军旅诗,更是一个军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的思考与感悟,充满着血的浓烈与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