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12800000014

第14章 鄱阳湖文化(4)

自道容禅师司马头陀上山后,与弟子全庆、全海,道膺禅师相继延传至唐、宋、元、明、清、民国传至虚云老和尚,建国后,国家重视民族宗教文化,对佛教、佛学文化尤其重视。云居山是江西乃至全国规模大、年代久远、佛教文化影响最深的一座寺庙,所以虚云老和尚在建国后,首届任命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佛教会一致公认为当代禅宗泰斗。在风雨沧桑的千百年来,几经兴废,民国末年云居寺庙几乎是破烂不堪,虚云长老起早贪黑带领弟子、居士、香客重兴云居禅院,弘扬佛法,信众增多,香火鼎盛,好一派和平盛世的景象。继后是一诚老和尚,他是中国佛协会第7届佛协会会长,住持50年,方丈20年。又继后第8届传印老和尚、出家、受戒、接法、住持25年。现在有纯闻大师,2005年升任方丈,住持真云居山虚云长老纪念堂

如禅院一切佛教工作,现为江西省人大代表、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居山真如禅院现有和尚百余名,工作人员30余人。寺庙建筑规划概况,以大雄宝殿为中轴线的中心,随后分布为前后、左右、左侧右侧等28座寺庙、楼、塔、堂、厨等规模弘大建筑,合理分布,构建成云居山群体庙宇,这在江西可谓第一大寺庙。

古今名人在云居山留下了许多诗篇,现将部分诗篇摘录如下:

(唐)白居易:游云居山

(一)乱峰深处云居路,共踏花行独惜春。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

(二)一眼汤泉流过东,浸泥烧草暖无穷。骊山温水今何在?流入金铺玉砌中。白居易:云居寺孤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己。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白云手中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未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宋)周敦颐:呈云居佛印禅师偈

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

(宋)苏东坡:戏答佛印

(一)远松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採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二)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三)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若是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有寒温。

(宋)黄庭坚:云居烧香颂

(一)一身入定千身出,云居不打这鼓笛。虎驮太华入高丽,波斯鼻孔撑自日。

(二)纷纷眼界秃居士,却看云山坏衲衣。针孔缐蹊无量义,谁能於此顿知归?当代虚云长老:自题

(其一)憨憨呆呆老冻脓,颠颠倒倒可怜生。走遍天涯寻知己,未识若個是知音。挑雪填井无休歇,龟毛作柱兴丛林。耗费施主钱和米,空劳一生徒苦辛。

(其二)这个痴汉有甚来由?无法无端为何出头?嗟玆圣派一发危秋,抛却已事专为人忧。向孤峰顶直钩钓鲤,入大海底拔火煮鱼。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溜。噫!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

和洪断和尚二首:虚云长老

(其一)紫柏曾嗟放牧场,四朝更化倍悲凉。梵天血溅眉间剑。佛国心仪肘后方。奏雅曲终秋月白,谈禅直指暮山苍。草深三尺全身露,五老峰高挂夕阳。

(其二)牛栏骥枥诧幽栖,瑞应无情繹绪馀。白果異花千穗缀,黄瓜一蒂四枚迴。信风孤萼蕃萱瓣,未雨群峰话蓼矶。因缘巧遇千佛戒,法王宇内更添孙。

(其一)云居山咏怀

胜地三十年,日照晴空了自然。毗耶钵献当前供,明月湖中水涵天。

赵州关造深幽境,佛印桥架碧谿边。真如性海常清净,百丈风光永留传。

(其二)敬赠传印大师赴北京

同住云居几多年,僧伽队里君为先。盛世国中有政策,丛林会鄱阳湖文化下选高贤。任赴幽燕弘法鼓,愿乘尘刹利人天。劈开楼阁遮那境,光辉炯炯照大千。

(其三)脈来蘅岳结云居

莲城冠顶景物殊。云田供养真如寺,山洪流灌月明湖。千年宝树为禅杖,一个炉山作钵盂。欣逢盛世超前代,梵刹重光乐有馀。

(其四)庆祝和平法会

一瓣心香冲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祈祷和平干戈息,祝愿中华国运坚。振兴中华集众议,再展宏图靠群贤。物质繁荣民安乐,人寿年丰动笑颜。

平日早晚功课,经声朗朗,晨钟暮鼓、香客、游客川流不息,在和平和谐的环境下香客、信众日益增多,佛教文化越来越被政府及人们所重视,云居山乃山外之山,世外桃园,人间仙境,江南第一佛教圣地,天下奇山,古今诗人、作家、考古专家探究的地方,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往返的名山。

●苏辙与佛教文化。“三苏”父子都和佛教有极深因缘,无论为文、为人,他们都得益于佛教,但各人的情况又不尽同。父亲苏洵信净土,曾祭8位亡亲之灵于弥陀座前。苏询之长子苏轼从信奉佛教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有人说,苏轼是“利用”佛教,也有人认为这话欠妥,苏轼自黄州后向佛禅修,后被传为五祖戒禅师转世。在东林寺与佛结缘,参禅为东坡居士。唯独苏辙,他没有父亲的书生气,也不像其兄有名士风度,而能恭谨厚重,诚心事佛,是唯一能享年74岁高龄的人。

苏询之次子苏辙比苏轼小3岁,从6岁起随兄入天庆观读书。其后不论在家由母亲教还是故乡从师,期间都时常得到兄长苏轼的引导。18岁一同进京参加礼部秋试,直到23岁苏轼签书凤翔节度判官,苏轼离京,苏辙留在京城服侍父亲,苏辙是锋芒不甚外露的人。他30岁就开始深研佛理。又经历了兄长和自己的官海浮沉,对佛法的悟解有独到之处,常常援佛理入儒道。

认为,《中庸》提出的“致中和”完全符合佛法。苏辙用《坛经》中的话和《中庸》比照。他说六祖慧能说过:不思善,不思恶才可以说是合“时”。苏辙解释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中庸》,说的是喜怒哀乐未发,就是“中”,那么儒家说的“中”,就是佛家说的“佛性”,可见“中”应该就是“佛性”的另一个叫法罢了,以此可知,发而中节——表现出来了,都合乎规矩(礼、义)的“和”,不就是佛家六度万行的高度概括吗?总之要求“中”,蓄而不发;达到“和”,发而达到“道”的标准。这样天地正其位,万物得以正常发育的“中庸”之道,如果说不是佛法,那还有什么能当得起的呢?

并不是一位纸上谈兵的道学先生,他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所以在上一段话中说:“吾初不知也,今后始知儒法,佛法乃一法也。”

苏辙很清楚,根本道理虽然儒、佛是一样的,但用来治世、治理百姓的做法却不能相同。君与臣、父与子之间,没有礼和法两重要求就会乱套了,如果只知礼法,不明大道那是世俗之儒。同时那些隐居山林,潜心修行,对至理妙道完全了悟的,可以去做人天导师,而他们如果用出世间法去从政,去治理国家,也要引起混乱。所以古代圣人他们心中自有至道,不会毁礼法,这才可以呀。他把儒佛的作用剖析得很清楚,在人世间各有位置,不可偏废。儒家的经典《中庸》和佛法有相通之处,这种见解既说明儒家的本质,又看出苏辙对佛教文化的深入。当然,他是进士出身,精通儒家典籍是不消说的。苏辙对佛经的探究,除作政治参详外,更是依佛经所示修行,他是景福顺长老的弟子,顺长老是临济宗,苏辙也是修学临济宗。唐宋两朝文人修禅是一种社会风尚。他在东林寺和僧众交往,修习佛学文化,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此后修习佛法从未间断。

中国佛教从未具有入世精神。宋以来历代佛教高僧,更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为法献身的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弘扬佛法,争取了士大夫成为护法居士。那些高层的护法者如富弼、文彦博、欧阳修、韩琦、杨亿、张英等等,他们兼修世间,对世间人生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真正的佛教徒是积极行善利世、赈济众生,佛学的最高境界是“忍让、宽容”,苏辙是位真佛子。

四、民俗文化

(一)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节日,中华56个民族在农历腊月30日用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庆贺春节。远古时代亿万年前,先人们既喜欢过年,又害怕“犭年”。据说“犭年”是远古时代一种直立行走,类似人形的凶悍动物,体形高大,眼若铜铃,头顶上长一红色肉包,面貌狰狞,口如血盆,两颗獠牙长在嘴唇两旁,平时藏在深山老林里。据说属远古时代的野人类巨猿。每到腊月30日晚,天黑了,便成群结队出山,到有人烟的地方抢夺人类过年用的祭品和其他食物,甚至伤害人类,人类非常畏怕“犭年”的出现。在距今约1.5万年左右有一位名叫“蛮”的年轻人,他也害怕“犭年”,每次过年他却故意推迟吃年饭,避过犭年抢夺物品时间。有一年他砍了很多竹子准备烧岁火,当他听见邻地遭到“犭年”的侵害时,他把祭品和其他食物都藏好了,用竹子烧了一堆熊熊的岁火,等到很多“犭年”抢了祭品和食物经过他门前时,突然间烧爆的竹节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这一响不打紧,却把那群“犭年”吓得屁滚尿流,丢下手中抢来的东西,一溜烟逃往深山去了。从那时开始,先人们才知道“犭年”虽然相貌凶恶,但胆小如鼠,害怕火光,更害怕竹子爆破的响声,先人们每到过年的时候,就用红纸贴对联,同时砍来大量的竹子放在门口烧岁火,远古时期腊月异常寒冷一般在零下10度左右。人们烧岁火取暖,主要目的是驱赶“犭年”。这些传说在《宋代的朱林野史》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待人类发明了火药,制造了鞭炮,鞭炮赶“犭年”驱邪,唐代以后人们放鞭炮表示喜庆祝贺,一直延续至今。

鄱阳湖畔人们过年,从农历腊月初八,就是吃腊八粥的日子,相传鄱阳湖畔吃腊八粥是一个众人喜爱的传统食俗。腊八粥是用红枣、莲子、红豆、绿豆、黄豆、白糖、糯米还有其他杂果共同熬制而成。吃腊八粥有3种寓意,其一今年吃了腊八粥,明年一定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其二,腊八日是佛祖成佛之日。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为寻求生命真谛,云游名山大川。一天他来到印度尼河畔,因又累又饿而昏倒,被一群牧羊女用自己带来的各种谷果熬制成的粥救活。他吃了牧羊女的杂果粥后渐渐恢复了元气,就在河里洗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为了纪念此事,每年腊月初八这天,各大寺庙作浴佛会,并送腊八粥与门徒。据《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记载,腊八粥始于宋代各大寺院,慢慢传入民间。其三是吃了腊八粥后要清除房前屋后一切污垢,疏动周边排水沟,总之清除旧一年的污泥浊水,迎来新春的风调雨顺年。过了腊月初八就是准备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腊月二十四这天大多数人家洗刷大锅灶,大饭甑,磨米做年粑、做年糕等,杀猪、宰羊,杀了猪把猪头、脚、尾留好,30日晚上敬祖宗还福用。小年过后每天都有过年的家族,这是鄱阳湖边一个较典型的风俗,这种风俗来自几个方面:1、远古前赣北鄱阳湖区域是荒蛮之地,古代龙争虎斗的战乱,给百姓带来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百姓为了活命,到处逃亡,有的家族集体逃亡,比如说那时鄱阳湖畔,地处偏僻,土地肥沃,荒地很多,他们的头人,族长认为可以安身立命,立即叫大家安营扎寨,成为临时部落,慢慢拓荒建房,形成村庄,从这安顿下来之日起,有族长、头人把这个日子定为过年日。其二就是两个部落或村庄,因争山林、土地、水源等,两族械斗,俗称“相杀”,按旧籍贯30日过年,他们商量提早两天过年,明天相杀,今天过年,相杀时两方必有伤亡,死者也过了个年,大家心里也好受些。其三是躲债,有的穷人太穷,还不起债,只有提早过年,到外地逃荒,实际就是躲避地主老财腊月30日的阎王债。其四是其他原因,或有逃役,或是地主老财逼债、穷人反抗打死了人,逃避官府追捕,提早过年外逃等等原因提前过年。

总之,大多数人是腊月30日过大年,这天大家早起,上午全家人七手八脚搞卫生,摆桌子,清洗蜡烛台、香炉,准备鞭炮、香、纸等,下午贴门神、对联、团年。团年就是到各人自家的祖坟山上给祖人上香,烧纸、放鞭炮,口中默念请各位先人到子孙家过年,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吃年饭,享受天伦之乐,俗称团年,鄱阳湖畔还盛行在“冬至”扫墓,为冬祭,摆上祭品在先人墓前敬拜。

鄱阳湖畔的除夕夜,年节寓意一年的开端。年节本质意义就在于开端。汉代《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认为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里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月之元,同时说到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春节的全部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诞生,万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开端。

1949年9月27日,在讨论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定为“春节”。

过年也好,过春节也罢,鄱阳湖畔的人们都知道一个节日两种名称。但“除夕”又是一种俗称,除夕是我国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是旧岁新年交替的时刻。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即换新岁,值此良宵,合家欢聚在岁火旁,彻夜不眠,俗称“守岁”,预兆来年人的精力充沛,精神焕发。守岁的原意从史书中看,有3种意义;明沈榜《宛署杂记》说:“宛俗除夕,聚坐达旦,有惜古之意。”其二,“祈求长寿”之说。宋全盈之《醉翁谈录》:京师民庶之家,痴男怨女,多达旦不寝。其三,除夕夜小孩燃放鞭炮、烟花,预防火烛。其四,彻夜不眠提防除夕夜睡觉会做噩梦,除夕夜做的梦传说非常灵验。其五,除夕夜守岁,岁火旺盛,特别是火笑,俗话说:“火笑天财,元宝滚进来。”新的一年一定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除夕与家人颂》诗中写道:“莫嫌寒漏尽,春色来应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雅齿喜成人,白头磋更老。年华个里催,清镜宁长好。”诗人面对孩子们的成长,自己却过一年老一岁,油然发出对人生短暂的嗟叹。正是岁月无情催人老的感慨,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合家聚在一起和全族人到祖厅集体祭祖,俗称“还福”,各家端着猪头盆,内有猪头、足、尾、鸡、鱼,俗称“三牲福礼祭祖”,在祖宗牌位前摆上福礼后,族长发号施令,先由长辈、头人敬香,再长幼依次进行,烧钱纸,最后放鞭炮。还福后大家端回福礼盆各回家吃年饭,吃完了年饭各家要烧岁火,祖厅里要烧一大堆岁火,按照鄱阳湖畔的民俗,哪村岁火旺,哪村明年肯定是风调雨顺财喜旺,哪个家庭岁火旺,哪家肯定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俗言道:“三十夜里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意味着新的一年全族兴旺。过年的晚上,岁火旁老人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有封神榜里的腾云驾雾,钻天入地的天兵天将,小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青年们猜谜语,讲爱情故事,女人家喜欢听《红楼梦》《西厢记》,中年人喜欢讲民族英雄岳飞抗金的故事,近代抗法英雄吴其炳的英雄事迹,包公断案,铁面无私的“铡美案”,宣扬包大人不畏权势,公正廉明,为民作主等等,总之岁火旁是人们最开心、最欢乐的黄金时刻,更是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最佳时刻。

同类推荐
  •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话语路径研究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话语路径研究

    本书沿着“走近葛兰西、辨析葛兰西、走出葛兰西”的研究路径,在评析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尝试性提出了“WWWH话语领导权”理论和“弹性边界三阶论”,并在当代国际政治交往语境中运用葛兰西思想分析比较了中国的“互不干涉内政”外交话语和瑞士的“中立”外交话语,是一种“西为中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尝试。
  • 传说:民间美丽故事

    传说:民间美丽故事

    历史人物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等的传说。这些传说在表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注重刻画历史人物,并且在传说中反映的是集体性的群众英雄。历史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评价和愿望。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

    本书讲述了作者闵捷独家采访过的40位科学文化大家的人生故事,如冰心、夏衍、端木蕻良、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陈逸飞、杨 振 宁、丁肇中等。作者力图透过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以全新视角勾勒出这些文化名流的独特成长历程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深远影响。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 茶之书

    茶之书

    冈仓天心以一己之力,纵横捭阖,为我们阐释了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所蕴含的美妙意境。——《纽约时报》在所有讲述茶道的书中,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冈仓天心的著述不仅是空前的,今后也很难有人超越他。 ——《东西》杂志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地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蔡春华(学者,冈仓天心研究专家)《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李长声(学者,日本文化观察家)
热门推荐
  • 倾世凰女公子世无双

    倾世凰女公子世无双

    “这天下,与我何干!天下人千千万万,但她只有一个,为她,倾尽天下又何妨!”羽看着这个男子,身上霸气侧漏,再不似往日的温润公子,他也清楚,能让他如此的,也只有那个女子,只是…………我一直在你身后哪怕你不曾回头她,是墨族不世出的天才,她叫墨凤鸢他,是惊才绝艳的天下第一公子,他叫云清尘他,是邪魅妖孽的太子殿下,他叫上官辰她,清冷如梅,宛若坠入凡尘的九天玄女他,淡墨如菊,犹如不理俗世的隐士高人他,高贵如莲,好似一颗夺目的明珠他与她本是上天注定的神仙眷侣奈何,她爱上了他对于她的选择他没有怨恨与不满,只是洒脱一笑他曾许她一生一世一双人她也曾笑靥如花他与她也曾是极好的一对可他,终究是负了她三年的陪伴,三年的爱恋,只换来一个谎言她悲痛欲绝,从断崖上一跃而下他将她救下,脸上带着少有的怒气她向他哭诉他的脸奇迹般的缓和了他安慰她最终,一场联姻,将他与她绑在了一起而他也后悔了,回过头来寻她可她再也不复往日般温柔她对他说“你负我之时,就该明白,你我,再无可能。”一字一句,不带一点感情她拉着他的手说“此生唯愿与君执手共天涯。”
  • 重生之帝后风华

    重生之帝后风华

    浴火重生,再度为人,仍如前生一般,入宫为妃。冉如胭从前世炮灰命运的失败中,深刻地明白了一个深宫嫔妃应该懂得的道理,想要在后宫里活得好,活得体面,仅凭着帝宠是不够的。但若是连半点帝宠和手段都没有,仅依靠着家世和容貌,死了也不会有谁同情。君心难测,红颜易老,重活一回的她别无他求,只愿保全家人和己身性命,平安地老死于宫中……
  • 重生之全球首富

    重生之全球首富

    21世纪的经济系大学毕业生姜小白重生了,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到来。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 驱魔师与混乱神话

    驱魔师与混乱神话

    潘德拉贡,这个休谟指数只有50的位面,混杂了所有神话体系的神明,魔神与邪恶生物。人类只能蜗居在一座座由禁制保护的城市中,而驱魔师,是人类唯一的反击力量。驱魔师就像一根油条。这个烂透的位面就是口大油锅。你能活多久不是看油温有多高。而看你这根油条有多耐炸?——杰斯提。
  • 刘志丹

    刘志丹

    《红色英雄榜系列:刘志丹》内容包括:求学榆林,闹学潮锋芒初露;黄埔历练,回西安身担重任;渭华起义,举大旗声震陕甘;借水养鱼,搞兵运九死一生;武装割据,根据地建在南梁;三原整编,受挫折举步维艰等。
  • 再回首浅尝新酒余味

    再回首浅尝新酒余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纳兰容若,那拉慧儿,康熙,卢氏,到底谁和谁是真正的爱恋…终究还是时光负了我……他不顾一切都要封的元嫔,却在历史上被磨灭淡化所有过往。他视若珍宝的蘅儿只陪了他三年便撒手人寰。百转千回,总是留不住所爱之人,难道只能认命?后来皇帝有了卫良妃,容若有了沈宛,原想着能填补内心伤痕,却不想造化弄人平添苦痛。最后那一壶新酒,终是只能独饮。回首前尘往事,干了。
  • 婚礼教堂

    婚礼教堂

    贝拉·约翰逊长期在拉斯维加斯的自家婚礼教堂为别人操办婚礼,便以为自己非常了解婚姻。未料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与一位相识才一天的英国帅哥同床共枕,而这位帅哥声称他俩已经结婚。两人都不记得有过牧师主持的婚礼仪式,但各自的祖父母却一口咬定两人已成为合法夫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随男女主人公一起查明真相,来一场短小精致、轻松诙谐、启迪心灵的浪漫之旅吧!
  • 御兽修仙帝

    御兽修仙帝

    一场婚礼,新郎英俊帅气,新娘美丽动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请新郎亲吻新娘!”新郎洛小猪正要吻上自己的新娘时,“啪!”“流氓!”……洛小猪眼前一片黑暗。睁开眼时,眼前羞涩的猪猪美女正温柔的帮洛小猪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夫君,今后我就是你的人了~”
  • 穿越女配之师妹难逆袭

    穿越女配之师妹难逆袭

    凤歌死后才恢复记忆,发现自己穿书,穿成书中喜欢男主和女主作对的恶毒女配,不停打脸,送给女主机缘。今生属于我的,谁也抢不走。至于男主,前世的一条命够了,这个世上她欠任何人的,却唯独不欠他的。曾经撞了南墙头破血流的她明白了,她不爱了,也不恨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她放过他了,从此他自由了,天高云淡任尔飞。只要以后他走他的阳关道,她走她的升仙路,井水不犯河水。凤歌:被偏爱的永远有恃无恐,百里寒,我不爱你了。不是我的强求不来,强求的结果也只能是害人害己百里寒:我是你的,你没有强求。如果你不再爱我,那么换我来爱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上穷碧落下黄泉,我都会爱你。只要你一回头,就能看到我。莫白:(踢走百里寒)呵呵,伤害了歌儿之后才后悔,我告诉你晚了。(深情脸)歌儿,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凤歌:……ps:有男主,无cp
  • 弃仙问道

    弃仙问道

    神妖大战后,盘古一脉的孤女希音一心要找回家人。去东海退了与战神苍龙族大皇子苍泽的婚约,私自入凡尘。为此被天帝惩罚历劫一世,阴差阳错,在红尘漂浮三世,和苍泽纠葛两世,终于求得人生七苦。再回天庭后却因天帝不仁,希音大闹天宫,跳入忘川,被削去仙职,忘却往事前尘。这时,混沌魔神罗睺现世,安稳了近千万年的洪荒大地再次云波诡谲,而故事才刚刚开始……不乞求仙道,不责问天道,守心中道义,护天地人间。这是一个盘古族孤女如何成长为洪荒女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