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9400000006

第6章 孩子有问题,父母有责任: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有心理健康的孩子

孩子有问题,父母有责任。如果父母自身不健康哪来健康的家庭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父母的心理素质,不仅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生物传递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传递的意义。父母的情绪、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人研究了神经症、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几种心理疾病,发现这些心理疾病的形成与孩童早期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及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作为父母真心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身心健康成长,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您自己开始准备吧!

打出来的逆反,骂出来的对立

点到为智

经常打骂孩子,不仅会加剧孩子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且还极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都奉行“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教育”的训戒,把“打骂”作为一种教育孩子和惩罚孩子的手段。结果使一些孩子几乎都是在指责和漫骂声中成长;有的孩子还不时地忍受着父母施予他们的罚站、罚跪或者殴打等体罚。诚然,父母打骂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不当的或者是错误的言行,促使他们立即改正,可是打骂是压力教育,对孩子来说,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更何况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柔弱的,打骂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引起自我防护的叛逆心理。所以,打骂不但不能唤起孩子们的良知,而且还侮辱了他们的人格,也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送入了全托幼儿园,虽然他在园内活泼、好动、合群,但因为他十分想家,于是在某天上午,趁老师不备,溜出校门回了家。在家门口,他高兴地呼喊正要去上中班的妈妈,却没想到遭到了妈妈的一顿数落;随即父亲从也从公司赶回,又把他狠骂一顿。当时,他似乎还是无所谓的样子,不一会儿,因为玩弄桌上的茶杯,后脑袋遭母亲重打一掌,他即刻躲闪到墙角边,许久不能动弹,之后便哈哈大笑,大叫“坦克车来压死我了,把我的骨头压扁了”等等。第二天,他变得发呆及哭笑无常。数日后,他大声叫喊“老虎来了,快走”,躲进了衣橱,这时,父母只得送他去住院治疗。

人们认为骂孩子几句,打孩子几个耳光是教训孩子,是必要可行没什么大不了的。打骂一开始的确会收到立即的效果,可是长久下来,孩子并没有变得好些,有的甚至更坏了。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父母打骂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然而,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1.影响亲子感情

经常打骂孩子易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尤其是做错了事后,更不会跟父母讲。而且打骂孩子还会导致孩子憎恨父母。

2.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很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父母打骂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3.学会撒谎

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从“棍棒”教育中,孩子们学到的除了粗鲁的待人方式和粗暴的言语外,就是在父母不在时如何投机取巧来逃避挨打而已。他们根本就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无法改正错误,更谈不上学习更好的行为了。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如果孩子经常挨父母的打骂,时间一久,孩子一见到父母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在他人面前时,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骂,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是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变得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5.伤害自尊心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尊严!孩子虽小,但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做人的尊严。忽略孩子的基本权利,这样的父母是不合格的。自信、自立的基础是自尊。父母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挨骂时,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一个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残缺的。

6.变得固执

父母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会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就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父母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父母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7.喜怒无常

有的父母打骂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于是马上去安慰孩子,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8.让孩子失去内疚感

孩子犯错后,如果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却没有惩罚他,他心中会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骂了他,反而会使孩子觉得一报还一报,挨完打骂便两清了,心理也平衡了,于是失去内疚感。因此,对一个比较自觉的孩子,犯错后,激发他内心的道德自觉,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卡尔·威特曾说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宽容和赏识,而严苛的责备会使天才夭折。”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孩子虽小,他也是人,也要面子,也需要人格尊严,也希望获得肯定与赞扬,而不喜欢被打骂。要改正孩子的错误,应该让其自己有所悔过,有改过自新的要求和愿望。一味地责打,而不进行说理教育是永远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孩子不读书、不愿读书,打骂虽为一种惩罚手段,但更需要启发和激发起孩子读书的欲望、要求和兴趣。

“不打不成才”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也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指望几顿斥责或痛打就可以把孩子调教好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梦语。打骂不是父母教训孩子的武器,它不仅不能让孩子“服帖”、“顺从”,而且还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都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作为父母,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永远摒弃这种教育方式。棍棒下绝对开不出鲜花来,更培养不出孩子健康的人格。

合格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运用提醒、支持、鼓励和说服等教育方法。在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父母给他们一个微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拍一拍他们的肩头,或者搂抱他们一下,都会起激励孩子的作用,并且对他们良好的行为规矩的形成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父母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要嘴下留情,手下留情,应从正面去积极教育,使他们在健康和愉快的气氛中茁壮成长。

心灵自助汤

孩子最怕听到的10句话:“你简直就是个废物。”“傻瓜、没用的东西。”“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你若考了100分,我就给你买……”“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一句鼓励的话语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了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一份快乐的记忆,请不要对他们说以上的10句的话。

父母唠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点到为智

如果做父母的总是唠唠叨叨,那就要改一改这个毛病了。因为,唠叨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危害其身心健康。

“我孩子太不像话了!”一位父亲气愤地说,他儿子小涛今年11岁了,“每次批评他,你看他那个不服不忿的样子。”这位父亲说,有好几次孩子竟威胁他们,如果再唠唠叨叨,他就离家出走。“现在我们都不敢说他了,万一他真出走了,可怎么办?”

今年读6年级的男孩小童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心理门诊看病。据了解,小童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小童就整日沉迷于网吧,不愿意回家,经常逃学,并爱与人打架。百般无奈,母亲只好带他来咨询心理医生。医生诊断,小童患上了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孩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作业做完了吗?抓紧啊!”“今天天凉,多穿件衣服!”“多吃点有营养的,身体好。”总能听到父母对孩子这样关心的问话和嘱咐,但随之而来的也许只是孩子的声声埋怨,“知道了,真烦!”“好啦,罗嗦!”有人曾对一些初三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最烦父母唠叨的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作为父母,有一种最常用但最不管用的方法,那就是唠叨。锅台边、饭桌上、闲聊时,甚或工作中,我们总会听到为人父母者情真意切的唠叨,以为唠叨得越多,尽到的责任越大,产生的效果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现。唠叨与培养孩子良好个性是相悖的。如果做父母的总是唠唠叨叨,那就要改一改这个毛病了。因为,唠叨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危害其身心健康。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经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对孩子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不停,孩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钻进猪窝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几名学生提出问题,包括在他们生活中是否有两种人,一种是让他们玩得开心点,一种是督促他们努力学习的人,并请他们指出,然后这几名学生接受了一项测试。测试显示,学生们认为操纵他们生活人的名字从电脑屏上快速闪过,以至于学生们无法有意识地确认,只能下意识地记忆。正如研究人员期望的一样,下意识把逼迫自己努力学习人的名字放在首位的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大不如那些把让他们玩得开心的人的名字置于首位的学生。

研究暗示,那些感觉到某位重要人物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会下意识地把这个人放在第一位,这导致他们会自动做与控制他们的人意愿相反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唠叨是会起反作用。

人们对于自己拥有的、随时可听可看的东西,常常缺乏关注的热情。也就是说,对于不是惟一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重视和珍惜。同样,如果在孩子的耳边老是重复同样一句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物以稀为贵,相信说话也是这个道理。常有母亲抱怨:“我家孩子老是不听人说,真让人操心。同样的事要说几遍才听得进去。”其实,这能怪孩子吗?既然那些话随时都能听到父母讲,今天没注意,明天还可以再听,当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其次,父母太唠叨,孩子不愿意听,孩子不听,父母就不停地说,而说得越多,孩子就越讨厌,从而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此外,在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的唠叨声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能练就对付唠叨的过硬本领——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或“砰”的一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结果是父母的唠叨越多,孩子的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一旦在心坎上构筑起唠叨的“防火墙”,父母即使真有“金玉良言”,也很难在孩子的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了。

因此,当父母们发现唠叨不奏效时,就应该及时改变“策略”。比如把要唠叨的事郑重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样也许会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假如要嘱咐或提醒孩子做什么,就直接告诉孩子,“你听好了,这话妈妈只说一遍。”首先在心理上让孩子有一种必须重视的意识,那么他就会集中注意力来听父母后面要说的话。假如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向孩子交代,那么最好是找个合适的时机,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来,严肃认真地告诉孩子。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这件事非同寻常,是必须重视,必须做好的。

此外,父母与其不厌其烦的絮叨,不如听听孩子的倾诉。与孩子平等的坐在一起交流,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提醒和关照是必要的。但不应是命令、要求和无休止的絮叨!否则,你的一切教导、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孩子对压力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对个人前途、命运考虑很少。还不太懂得社会未来的竞争是多么残酷。这些东西靠父母的唠叨,他们是不可能明白的。自己不切身体验,他们是不会深刻理解的。经历人生的历练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别人无法替代!

心灵自助汤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自己的行为与下面这些条件挂上了钩,那么你的“讲道理”也许就已经掺杂了“唠叨”的意味:批评孩子言语反复或表达不当;指责孩子简单化;管教太严;孩子稍有小错,即新账旧账一起算。

千万别用补偿心理对待孩子

点到为智

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曾有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电影:名字叫《失去的梦》,说的是一个男孩因为考试成绩与妈妈的要求仅差几分,妈妈在盛怒之下,竟失手将男孩打死。电影的内容并非虚构,而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这位妈妈是一位工人,收入很低,她含辛茹苦,拼命挣钱,就是为了让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上大学,出人头地,所以对儿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在意,当苛求不能如愿时,就气急败坏,甚至失去理智。儿子离开了人世,母亲的梦想也破灭了,在监狱中,这位只有悔恨没有希望的母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电影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许许多多的父母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一位家长在观后感中写到:“我也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在特殊年代里,我们失去了很多,女儿就是我未来的梦,因此对女儿要求特别严,对他的成绩看得很重,要求孩子事事都好,不许失误,我的这种苛求心理是很可怕的,也是不现实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从深层次来讲,父母为孩子做出的种种牺牲,其实大多数是“有私奉献”,是出于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我没得到的东西,要让孩子得到;我没实现的人生目标,要让孩子来实现。”这就是具有补偿心理的父母中比较典型的心态。

父母作为过来人,总不免会有种种遗憾,时光如逝水,千呼万唤不回头,于是就把弥补的重担压在了孩子身上,重重的担子压在稚嫩的肩上,孩子怎能受得了,怎么能腾飞起来。

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何有那么多的冲突?为何变得那样不好理解和沟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不少的父母往往想将自己昔时失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孩子来补偿、实现,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学习。父母越是不得志,对孩子的期望值就越高;父母越是壮志未酬,越是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

的确,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有不少父母失去的东西很多。例如,有的父母期望值并不高,但因为当时家庭条件受限而未能实现;有的父母本来天赋很高,但由于社会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有的父母本来有某方面的潜能,但由于缺乏高人的指点和培养,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最后只能是以遗憾而告终……于是,在这类父母的潜意识里,就深深地烙上了一个不容易解开的“结”,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实现的愿望。

父母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孩子的条件和素质。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想法不符合父母的愿望,父母还是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块自由驰骋的天地,而不是越俎代庖,强人就己。那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使孩子的智慧幼芽刚一出土就遭到损伤。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报考某所学校或获得某个学位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厌学,毕业后“啃老”、不工作都与此有关。

“补偿心理”会扭曲父母的心态,使人变得主观、偏执,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孩子,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就顽固地阻止孩子;“补偿心理”会模糊父母的视线,看不清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把握孩子的特点与需要,把孩子视作一块橡皮泥,一厢情愿地去塑造孩子;“补偿心理”会扰乱父母的理智,难以接受育儿科学,一味地恨铁不成钢,拔苗助长,不惜用自己过多的欲望,去扼杀孩子的童年。而这些做法,怎么会不引起孩子的反感,怎么会不使孩子碰壁,怎么会不伤害孩子呢?

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权利,他们的命运应该由他们自己来主宰。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前途。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和生命的延续,而设计好框子限制住他们。不然,他们也会同你们自己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也就留下了自己的遗憾,而他们的遗憾又由谁来补偿呢?如果父母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生活,往往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公开与父母对抗,即使孩子勉强顺从了,也会消极应付。此时,孩子的激情和创造力都会受到抑制,客观上会影响他们事业的成功。

因此,请父母们善待孩子,尤其要善待那些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却又不能一下子甚至始终不能圆父母“望子成龙”之梦的孩子。孩子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强迫他们去做不愿做的事情,也会使他们难受万分。为人父母者,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考虑,理解孩子已经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从精神上给孩子关爱和关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成才,还孩子独立的权利。

心灵自助汤

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孩子在人格上和大人是平等的,同样有不可侵犯的权利,他们有权利为现在的需要活着;不要把孩子当成附属品,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身心特点,有自己的个性、意志,应该像大人一样地受到尊重;不要把孩子看成弱小的、任人支配的小不点,孩子要自己成长,是任何大人也代替不了的。

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点到为智

父母在生活中如果有过多的焦虑,会使他们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如果孩子每天面对是爱唠叨、爱发火、焦虑、紧张的父母,其情绪发育肯定是很糟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有一位母亲这样倾诉:“我的孩子自控力太差,嘴上答应的好好的,但就是做不到。每天我要发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强完成作业。我真是为他操碎了心。现在我们俩在家里就像对头一样。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想到孩子的爸爸每天那么辛苦赚钱,而我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真是非常难过。这样下去,孩子将来可怎么办?”

这位母亲在倾诉中充满了焦虑、失望、忧伤和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一个母亲,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她本身的情绪问题。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报道,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父母在生活中如果有过多的焦虑,会使他们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美国研究人员在3年时间内跟踪调查了169名5岁~10岁的孩子,要求父母记录孩子的患病情况和体温状态,并每6个月为父母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评估。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父母具有较高的“情绪压力”,存在焦虑或抑郁问题,其子女的患病次数会明显高于其他孩子。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孩子的情绪不佳影响到他们的免疫系统,使他们更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孩子在父母的不良情绪面前,很容易产生内心冲突。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照顾,以满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喜欢父母的那些不良情绪及其一些行为方式。内心的矛盾使他们变得心情烦躁、郁郁寡欢、精神分散,严重的可出现紧张、焦虑或强迫。有的则出现一些如头痛、头晕、胸痛、憋气等查不出生理改变的躯体不适症状,以缓解内心更大的不安。长此以往,他们会将这种困扰压迫到无意识中,有意无意的采取一些如强迫动作、说谎、逃学等反抗行为,丧失自尊和自信,经常爱与惹麻烦的孩子在一起,于是越来越不被周围人喜欢,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

父母是家庭当中的靠山,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对孩子来讲起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情况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直接的示范作用。一位工作压力大,情绪低落,经常在家发脾气的父亲,他的孩子一定会产生焦虑、压抑的心情,并逐渐学习到父亲的行为方式,内化成为他自己的行为模式。在遇到类似的压力后,会以相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孩子心理问题与父母的不良行为、情绪往往互为因果,需要双方进行调整,但成人更应该自制。

心灵自助汤

母亲压力大孩子脾气怪。据美国罗得岛州一位研究人员在对984个幼儿(其中有394个幼儿的母亲吸食过毒品,并且目前仍被生母抚养)进行研究后发现,如果母亲在抚育孩子时,经常处在压力非常大的状态下,在婴儿出生后到4个月大时,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及脾气。并将会给孩子今后的成长产生长期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母亲在高度压力作用下进行抚育,对待孩子的行为会较为敏感,使自己认为孩子非常难相处,认为孩子有逆反心理,会越来越看不惯孩子的姿势、动作、脾气等。

请不要揭穿孩子的小秘密

点到为智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写道:“家长和老师引导孩子或学生走向成年的惟一恰当的途径有时就是不要刨根问底地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些什么,不去了解孩子们到底在做什么,否则的话,孩子的个性就很难真正发展。”

“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偷听我的电话。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隔阂越来越大,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了。”某市一名初二学生诉说着他的苦恼。

这个学生的心声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孩子在“隐私”问题上都深有同感。据调查,有近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父母偷看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独立性也在增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秘密”。但很多父母以对孩子“负责”“关心”为由,想方设法翻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谈话。有些父母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看看他的日记和信件算什么?”这表明很多父母并不希望孩子有秘密,而希望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殊不知这些父母亲的做法却正是孩子最反感的行为。

有些父母天生以为自己有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规训孩子的权利,因此,他们总是要想方设法地弄清楚孩子一言一行的真实含义,甚至不能容忍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对自己的隐瞒和不言语。他们没有想到孩子像成人一样同样需要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很多东西是需要好好隐藏、好好呵护的。它们意味着孩子童心灵世界的独立与丰富。如果全被大人涉及与打破,那么孩子确实会变得毫无个性可言。试想:谁真正喜欢一个没有内心世界的人呢?

谁都渴望自己的心灵受到保护,特别是装在心里的秘密。父母在侵犯了孩子隐私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孩子在处理现实面临的困境时,总会寻找一个他人不知道的“秘密”,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个秘密包括与异性朋友交往、写日记等,一旦这些秘密被父母揭底,孩子稳定的心理就会变得紊乱,会对父母产生激烈抵抗感,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如果长期下去,可能还会使孩子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性格扭曲。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写道:“家长和老师引导孩子或学生走向成年的惟一恰当的途径有时就是不要刨根问底地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些什么,不去了解孩子们到底在做什么,否则的话,孩子的个性就很难真正发展。”

孩子有事“瞒”着大人,总是有他的原因,作父母的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孩子因为出于好奇,做了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孩子虽然知道有些事不应该做,却又克制不住强烈的探究欲望,便愉愉去做。如玩火柴、打火机等。对此,父母不要只责怪孩子不听话,而应讲明道理。也不妨指导孩子摆弄一会儿,以缓解其好奇心理。

有的孩子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这类行为往往是从故事、儿歌或影视中模仿来的。对此,父母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耐心等待,成全孩子的美德,并肯定其良好动机。千万不可误认孩子是有意捉弄自己,烦躁恼怒,使他委屈、扫兴。

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内向或比较抑郁,往往少言寡语,似乎“心事重重”。他保守“秘密”,往往并非是有意的,多半是与腼腆、羞怯、被动的个性有关。因而,父母不应责怪孩子“不坦诚”、“不贴心”,而应耐心疏导,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

有的孩子为了维护其“自尊”,不愿暴露缺点。如不让父母看自己的作业或试卷,是不愿接受大人的指责或嘲笑,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对此,父母应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多肯定成绩,不讽刺挖苦。并以建议方式指出缺点,耐心帮助。

有的孩子为了坚持自己正当要求,不顾父母阻挠而暗地行事。这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性,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因此,父母应以民主的态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他们一定的活动自由。

良好的沟通在家庭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而它应建立在互相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需要父母的理解。父母关心孩子可以有很多方式,并不一定要以牺牲孩子的隐私为代价。孩子虽小但是也懂得自尊心,孩子成长期自尊心是最强的,所以,对于某些不涉及道德原则的小秘密,父母不必追究,无须揭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否则,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从此对你紧闭。

心灵自助汤

秘密是孩子成长的养料。对于孩子来说,秘密意味着他自我意识的成长,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孩子诞生了内心世界,他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孩子越来越不满于凡事受父母控制、摆布的局面,但是成人的强大力量又令他们心生忌惮,于是秘密就成为孩子作为弱者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拥有秘密是孩子迈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溺爱不成才

点到为智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从小被过份溺爱,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不少父母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父母全面的保护,千般呵护,百般溺爱,真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挫折。他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这种幸福观很容易导致孩子的灾难。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孩子身心健康的爱。邓颖超曾经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这正是过分“甜蜜”的幼儿教育下的“涩果”。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西方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还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会使人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而且还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挫折与困境、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挫折与困境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办法回避它。今天,父母也许有能力帮孩子一把,那么将来呢?能让羽毛已丰的孩子永远不离开自己的翼护吗?一个人的习惯行为往往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一个从小就畏惧挫折与困境的人、很难设想他能克服生活中的什么磨难。因此,我们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孩子战胜挫折与困境的意志和能力,远比亲自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意义重大得多。当我们对众多成功人士进行考察时发现,那些大公司经理、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每一行业的知名人士大都来自清贫的家庭、破碎的家庭、偏僻的乡村。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和领导人物,与他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具有很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是分不开的。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一般包括学习、兴趣爱好的选择、自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比如,在学习上成绩不理想,没能上理想的学校;在兴趣和爱好的选择上,与父母的意见冲突,自己的个性得不到施展;在自尊上,自己常常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经常受到轻视,忍受委屈,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没有被选上班干部;在人际关系方面,结交不到与自己讲知心话的朋友等。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并非坏事,但陷于挫折与困难而不能自拔,势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孩子可能会因此而丧失自信心、焦虑、自卑等。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承受困难并战胜挫折的意志呢?

首先,教育孩子认识挫折与困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经受一些挫折与困难是有益的,挫折与困难能激励孩子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困难,父母应接纳孩子的倾诉和宣泄,让他们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通过释放达到心理平衡。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荣誉和挫折常常是并生的。生活中会常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连一点小小的挫折与困难都受不了,如何面对以后漫漫人生中会发生的更大的挫折和坎坷?

其次,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要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要鼓励孩子自己克服挫折与困难,以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事情。

最后,为了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造成”一些困难,“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孩子会走路了,就多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摔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让孩子去暗的房间去拿东西;故意延迟接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等等。让他们碰一碰钉子,尝一尝苦头,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炼及痛苦的洗礼,然后享受成功的欢乐。德国著名作家茨威格指出:“世界上最光辉、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立起来!”

心灵自助汤

孩子最喜欢模仿也最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深刻而直接的影响。要使孩子对挫折与困难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父母自己要冷静,要客观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便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沮丧的样子,而是要以坦然的态度来对待。父母这种坦然的态度,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会怎样坦然面对挫折与困难,怎样勇敢面对未来。

识字过早易致“心病”

点到为智

孩子心智的成长需要多种多样的“营养素”,只重视对孩子的识字教育,在早期教育上光吃“偏食”是不可取的,而且是有害的。

在生活中,关于一些孩子3~4岁识字过千,5~6岁独立阅读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使众多的父母心驰神往,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挤身其中成为神童。因此,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早早就训练孩子开始识字,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1~2岁时就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了。孩子真的越早识字越好吗?

天津市一位赵女士经常为她不到3岁的儿子感到骄傲:儿子在2岁后就在家人的指导下开始识字,陆续认识好了几百个字,赵女士在人面前感到特有面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赵女士却感觉儿子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认字”了,而且一教他认字,他就不停地挤眼,双手乱动,坐立不安。后经医学专家,这是由于父母教育引导不当,过早强迫孩子识字,导致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而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普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许多父母存在着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识字越早越聪明,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幻想着孩子有可能会成为神童。殊不知,让孩子过早地认识过多的字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心智的成长需要多种多样的“营养素”,只重视对孩子的识字教育,在早期教育上光吃“偏食”是不可取的,而且是有害的。由于只吃“偏食”等原因,会使孩子出现一些心理与行为障碍。如婴幼儿“识字癖”,这种病是近年来才在国内发现的。病发症状为:孩子识字成癖,每日字典不离左右,见书就看、见字就认,反复默写字典,性格孤僻、沉默寡语,并出现社交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等现象。由于学前孩子还没到学知识的年龄,过早学习也可能会让孩子力不从心,很容易造成孩子学习压力过重,严重的就会出现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如恐惧、焦急、易怒等)、遗尿、多动和抽动(如挤眼等)心理行为问题。

识字过早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对于同一本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识字的孩子首先关注的是文字,它会通过文字来了解画面的意思,从而不去对画面进行想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而不识字的孩子,则会对画面进行充分的想象,尽管与故事的内容大相径庭,但是这个过程可以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

过早让孩子学识字容易导致孩子上学后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甚至厌学。多数过早进行识字的孩子对老师教课都不感兴趣,认为老师讲的知识都学过了,这就导致这些孩子中上学后注意力不集中、不守纪律等等问题。在进入小学二到三年后,入学时识字与不识字孩子的区别就会逐渐消失。提前进行了学习的孩子的领先优势会逐渐被打破,这些孩子很可能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对学习丧失信心。

识字过早还会束缚孩子思维主动性的发展。在看图讲述时,识字的孩子可以直接读出故事的内容,当遮住汉字时,这些孩子不能把注意力转向图画,他很难根据图片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识字”使孩子养成了思维的惰性。由于已经认字,他用不着思考图画的意思,只需轻松地念出书上的字即可。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懒于主动探索与创造。

当然,我们不反对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主动认字。但是一定要在孩子愿意学习、并且也能够学习的时间里学。孩子在6岁以前,父母应在家里创造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喜欢上学习,比如可以在家里的墙壁上贴一些词卡或识字卡,让孩子无意中学习识字。

心灵自助汤

一般情况下,3岁以下的孩子并不适宜大量识字,4岁以上孩子脑部正在发育之中,适当培养孩子识字能力能给孩子适当刺激,对孩子脑发育、尽早吸收知识有好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及适可而止,切不可操之过急过早。否则,后悔还在后边。

孩子“不爱”7类妈妈

点到为智

每一位做妈妈的应该清楚:在科学地关心、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做一位孩子喜欢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好妈妈。

每一位妈妈都是人,需要别人的理解和谅解,但是每一位做妈妈的更应该清楚:在科学地关心、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做一位孩子喜欢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好妈妈。那么,孩子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妈妈,不喜欢什么样的妈妈呢?

据调查,以下7类妈妈最不受孩子欢迎:

1.说到做不到的妈妈

诚实守信,是一种可贵的素质。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无形的“诚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学语时,并且贯穿于整个童年时期。因此,在孩子刚刚懂事起就应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以诚信为本”。而屡屡“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只会让孩子一次次的失望,怎能受到欢迎,而且,这样做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2.不好玩的妈妈

孩子大多活蹦乱跳,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这是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希望能和妈妈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好一窍不通,而且总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以为然,孩子自然会感到失望、沮丧。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很不利。所以,要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同时,尽可能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言语交流。

3.过于严厉的妈妈

严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对孩子过于严厉,而且总是说“不”,孩子经常会处于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孩子天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剥夺了他们这种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欢迎。作妈妈的切记不要过分唠叨和干预孩子,要大胆放手,让他适当自由和放纵。

4.电视妈妈

有的妈妈一有空总坐在电视机前,对于电视连续剧是一集不落,而把孩子搁在一旁。如果妈妈一直与电视机为伍,就会缺乏和孩子一起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会失去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而且也影响孩子,使得他从小也喜欢看电视,而不善于和人交流,严重的话,自闭症和孤独症等一系列疾病也可能产生。所以,妈妈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和孩子一起活动。

5.谦虚妈妈

在外人面前,孩子往往比较兴奋,总喜欢表现自己,这是正常的。可是有的妈妈却认为孩子的“人来疯”让家长丢面子,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子有方,当众指责孩子。其实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比大人更强,而且心灵也比较脆弱,这种做法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丧失自信心,甚至出现反叛情绪。

6.攀比妈妈

在外人面前,有的妈妈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不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就是表扬同事或者邻居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强。比如有的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看某某多能干,你再看看你自己。”其实,对孩子的责备有时会使得孩子不服气,甚至反感。这样做对发展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信心不利。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帮助他一起开发潜能。

7.不尊重孩子朋友的妈妈

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妈妈作为孩子步入社会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务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如果妈妈能够知道如何才会受到孩子的欢迎和喜爱,这对提高自己做母亲的素质标准和教育艺术都十分有利。那么,孩子心目中的好妈妈到底是什么样?

1.热爱学习,知识丰富

妈妈应能正确、耐心解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果实在无法解答,应及时查阅资料或询问别人给予解答,这样的妈妈会得到孩子的信赖和喜欢。

2.心地善良,性格温柔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妈妈多亲近自己,多享受到妈妈的爱,而不是动不动就训斥、谩骂、殴打,不尊重自己。

3.了解孩子,能满足其正当需要

孩子在成长中需要物质和精神养料。妈妈应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能及时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

4.勤做家务,与孩子一起劳动

每个孩子都非常希望能与妈妈一起活动,所以,妈妈要多给孩子机会,带领孩子一起劳动,比如做饭、洗衣服、打扫院子等,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

5.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妈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轻易承诺孩子的要求,但凡答应孩子的要求,应及时兑现。

从上面可以看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妈妈不仅仅只关心子女的吃穿,更主要的是要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思想;不仅仅是勤劳持家,而且还要好学上进;不仅对孩子教育有方,还要言行一致。这也是孩子们对妈妈的希望。所以,各位妈妈应从孩子们的这些希望中,更加懂得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用善良的心灵陶冶孩子,用自己的言行美德激励孩子!

心灵自助汤

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4类家庭:不自尊的家庭,父母私心严重、爱占便宜、蛮横护短、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会形成心胸狭窄、刁钻自私、患得患失的不良性格;不和睦的家庭,父母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一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或因父母性情暴躁、独断专横,家庭成员不和等,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会感到压抑,慢慢变得胆小、猥琐;不开明的家庭,父母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封建愚昧,而且很少与外界交往,这种家庭的孩子反应迟钝、孤陋寡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不廉洁的家庭,父母掌握一定权力,或有社交能力,又不廉洁自律,时常贿来赂往,生活铺张浪费,这种家庭的孩子容易滋生好逸恶劳、惟利是图的品行。

父母“管太多”的7大信号

点到为智

多数父母都会将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时候,父母们的管教方法却会带来不利后果。

某天,郑州市长途客运中心站一位司机发现一女孩抱着一个布娃娃歪靠在公车座位上,脸色苍白、口吐白沫。司机立即拨打了120,随后被送往医院。经检查,这位女孩是服用了一些安眠药才致如此,由于服用的安眠药剂量较小,所以很快被抢救过来。据了解,这个女孩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某校初三学生。她说,由于父母对自己照顾太多,觉得活得太累了。于是,自己服药后就胡乱地坐了车,没想到来了郑州。

5岁的明明,每次外出时都要大哭大闹,非要妈妈陪不可。在幼儿园,做手工也总是缩手缩脚,生怕做错。后来,明明被送到了感统门诊。接受治疗时,训练师让他进行手工操作训练,他每做一次都要抬头看看妈妈在不在,还经常借口要喝水、要上厕所,跑出去粘在妈妈身边。明明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从他父母的描述中了解到,平时父母会专门守在明明身边,孩子一有什么不合大人意的,就着急地纠正“不对!不对!这个应该这样。”类似明明的情况,他们大多是也是因为父母关注过多造成的。

“管得太多,管得太死,关注过度。”是当前父母普遍存在着一种教育方式。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调查,台湾15~24岁的青少年中,虽有65%认为24岁前就应该独立,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高达35%认为自己在25后才能真正独立。台湾的青少年和全球趋势相同,都有“延缓长大”的困境。而不够独立的原因,67%青少年认为是“自我要求不足”,也有23%认为是“父母管太多、不愿放手”。

多数父母都会将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时候,父母们的管教方法却会带来不利后果,据最新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下列7种行为,那么很有可能是父母“管太多”的信号:

1.总是关心孩子的饮食

父母不要在饭桌上变成“控制狂”,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很多父母过度关心孩子吃什么,如果孩子确实食欲不振、日渐消瘦,我们应该去咨询医生。但如果不是,我们就不必担心孩子该吃什么了。

2.与孩子的穿着“较劲”

父母不要过于苛求孩子穿什么,即使有时我们认为这样穿很难看。作为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观点来看事情。

3.老是给孩子打电话

父母没有必要干涉孩子白天在学校的一言一行。这种不好的习惯尤其会干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4.要孩子汇报当天情况

除非你怀疑他们出了严重问题,否则没有必要让孩子向你汇报当天的详细情况。这样只会使孩子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时间长了,也会使孩子感到厌烦。

5.总是在游戏时间干扰孩子

孩子们在游戏、玩耍时,刚出现一点冲突,父母便马上干涉,这是一种过分管制的迹象。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无法学会独立处理矛盾。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好让孩子自己应付。如果必须介入,父母最好充当仲裁人的角色,而不是为孩子们提出解决方法。

6.给孩子的家庭作业提供过多帮助

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家庭作业,处处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是个好办法。父母如果给孩子的家庭作业提供过多帮助,会让孩子们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7.与孩子的老师争论成绩单

分数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事情,父母不要试图充当老师的角色。当孩子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家时,父母的介入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自己每次都要得到理想分数。也会使孩子永远没有自己的主见。

心灵自助汤

父母管孩子过多易致其肥胖。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曾发表一份报告指出,父母对孩子控制过严,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要求,会严厉地惩罚孩子。这种孩子很容易在6岁时便开始发胖,这可能是孩子为减轻压力而过量饮食所导致的结果。研究还发现,父母对孩子太溺爱,没有原则,孩子也会有体重方面的问题,但远不及那些对孩子控制过严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体重问题严重。

同类推荐
  • 王国与权力: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

    王国与权力: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立刻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王国与权力》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首屈一指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
  • 尊重儿童权利·译言古登堡计划

    尊重儿童权利·译言古登堡计划

    科扎克以人的基本权利作为论据,认为:“世上没有小孩,他们都是人”,并且呼吁人们尊重儿童的每一天,尊重儿童的无知和认知世界的努力,尊重他们的失败和泪水,以及他们的财物和物质需求。孩子有权保持他原本的样子。雅努什·科扎克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引发我们对于科扎克三个理念的思索——儿童的尊严、权利以及其公民地位。“老医生”希望孩子能够被客观公正地对待。他认为,我们要和孩子沟通交流,聆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时间。在雅努什·科扎克年里,让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让他们拥有快乐的童年,成长为富有创造力、幸福的人。
  •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从党报所处的发展环境入手,全面分析党报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探究党报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党报群众工作的改进思路。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 美国教育借鉴力

    美国教育借鉴力

    本书从亲和力、激励机制、社区协同等几方面,对美国的教育最新研究进行了编译并作了点评分析,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研读。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特斯拉自传

    特斯拉自传

    特斯拉,不只是电动车;特斯拉,更是人类历史上最传奇的科学家之一。作为电气时代最主要的奠基者之一,特斯拉创造了我们的现在(交流电、雷达等等);作为一个天才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特斯拉预言了我们的未来(空中交通、星际通讯等等)。特斯拉何以取得如此令人惊叹的成就?特斯拉对未来还有着怎样惊人的预言?本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特斯拉撰写的回忆录,第二部分是特斯拉的文章、演讲及时人对他的报道,诸多内容都是首次在中文世界披露。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仅能了解特斯拉的生平经历,还能读到他对未来世界的设想,思考科技的真谛。
  • 一粒尘埃的使命

    一粒尘埃的使命

    我们犹如宇宙中的尘埃,漂泊着一生,去寻找本不存在的使命……
  • 路过的奥特曼也许是勇者

    路过的奥特曼也许是勇者

    “为什么奥特曼会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呢?”“其实没有为什么,只是很久以前就这么做了,从始至终,甘之如饴。”本书故事模式走的是传统单元剧路线,不喜勿入哦。Qq群:684495392,欢迎进来聊天呀~
  • 梦三生·永劫之花

    梦三生·永劫之花

    东陆大赵帝国末年,皇室与权臣宁家产生权力之争。受宁家胁迫的少女家主燕莲见,在远行中偶遇金发少年沉羽。他动人的情话、诚挚的爱慕,让背负着家族荣辱的燕莲见享受到一段欢愉时光。而身逢乱世,无人躲得过命运的残忍捉弄,曾经无忧的沉羽成为燕莲见致命的对手。战场上,一对恋人再次相逢,竟要遭遇一场必须手刃对方的生死诀别!两军对垒,青丝隐于盔甲,倾世容颜无人可辨。烽烟烈烈中,是谁先催动战马踏破青梅之约?又是谁先挥剑斩断海誓山盟?最后的最后,是谁失去了钟爱之人,却君临天下……
  • 诸天最强影帝

    诸天最强影帝

    在死神来了中扮演驱魔师,摆脱死神的追击。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扮演大理寺缇骑,与狄仁杰一起侦破龙王案。在一人之下中扮演武当山道士,制霸罗天大醮。在霍比特人扮演屠龙者,带领矮人们征服孤山!在漫威中扮演最强反派,吊打各路英雄。狐妖、西游降魔、诛仙、超神……在诸天扮演各路角色,成就最强影帝!新书:影视世界体验师~
  • 象牙塔

    象牙塔

    接到那个电话时,陈佳斌惊呆了,他压根儿没有想到他会听到妈的哭声妈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地说,佳斌啊,妈不想活了,真的不想活了……陈佳斌心烦意乱地说,妈,你不要哭,你和我说说,到底出什么事了?你爸丢下我,跟那个狐狸精走了!我找不到他了!这个杀坯,到底躲在哪里呀?妈哀哀地哭着佳斌,你回家来看看!快点回来啊妈说陈佳斌不说好,也不说不好,他缓缓地挂断了手机,脑子里一片空白,他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手机又一次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铃声,他清楚这是谁的电话,但他一点也不想接,他就听任那铃声在空气中悠扬地飞来飞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云间职场故事

    云间职场故事

    比较少人写的不YY,现实向的职场文。现实可能平淡,但不能无脑。写文纯属业余爱好,开这篇文的初衷是想让更多朋友了解投资领域的一点点真实,了解些有别于偶像剧的某些职业,说不定有点用呢……时间不稳定,更新不定期,请多包涵……我知道这文很大的可能是冷场,所以会珍惜每一个坚持下来的读者。谢谢阅读。
  • 逍遥在武侠世界的日子

    逍遥在武侠世界的日子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都用自己的文字记录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或壮丽,或哀怨,推之于剑法,则招式百转,剑意千回,七情入武,六欲归宗,一剑出,天地将为我风云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