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5000000009

第9章 大智若愚,糊涂难得

愚中有智,智中有愚,用大智若愚的心态存活于当今的社会,实为一种明智之举,如此不但保住了自己,也成全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做一个“外愚内智”的人

【原文】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大意】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了。

庄子在这里提出了“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的辩证法思想,以教导人们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看清事物的本质。而在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并不少,比如,三国时曹魏的谋臣荀攸,就是一个外表愚钝而内藏大智的人。

荀攸(157年— 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他是曹操的重要谋臣,因功勋卓著,曾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后出任尚书令,死后追封谥号敬侯。

荀攸出身于士族家庭,他为人善良端正,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年轻时,荀攸曾因密谋杀掉残暴的董卓而被关入狱。董卓被除掉后,他才安然出狱。

当时,天下大乱,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于是荀攸便开始寻找能够安定天下的人主。后来,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后,听说荀攸是个十分有才智的人,便征为汝南太守,后又拜为军师。从此,荀攸成为曹操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他的从叔荀彧,也是贡献最大的谋臣之一。他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共献上12次重要的计谋,而且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把矛头指向曾经投降他、之后又反叛、而且曾经杀死他长子曹昂的张绣。当时,荀攸看出形势对曹操极为不利,因为当时张绣和刘表互为犄角,各霸一方,松则散,逼则合,因此荀修奉劝曹操暂缓进攻。但曹操并没有听从荀攸的劝告,执意出兵对张绣作战。结果,刘表果然发兵救援张绣,曹军失利,曹操也几乎死在那里。曹操十分后悔没有听从荀攸的劝告,从此对荀攸言听计从。

曹操征伐吕布时,吕布败退后固守下邳,虽经过多次进攻,曹军仍攻不下城池,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曹操想撤兵回宛城。这时,荀攸却对曹操说:“吕布虽然勇敢,但无计谋,如今他虽在固守,但军队已无斗志,如果我们再坚持一段时间,一定能攻破。”随后,荀攸又献上用水淹城之策。曹军很快引沂水灌进下邳城,大水冲垮城墙,吕布军队不战而垮,吕布投降后被缢死在白门楼。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战拉开序幕,这是决定曹操一生命运的战役。袁绍率大军南下紧逼白马,荀攸先是为曹操献上声东击西之计,斩掉袁绍手下大将颜良,解除白马之围。在相持阶段,荀攸又为曹操献上袭击袁军粮车的奇谋,并在之后劝曹操采用许攸的计策,让曹操亲率轻骑偷袭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自己则与曹洪一起坚守大本营,同时准确预料到袁军大将张合会前来投降。最后,在袁军军心涣散时,荀攸劝曹操进行全面地反击,大破袁军。可以说,在这场决定曹操命运乃至当时中国历史的大战中,荀攸的功劳是最大的。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在先南击刘表还是北破袁氏残余势力的决策中犹豫不决。此时,荀攸认为刘表看似势力强大,但却志向不大,不足以为患,而袁氏势力在北方经营多年,深得人心,而且根深蒂固,应该趁袁氏兄弟争斗之际各个击破。曹操于是采用荀攸的策略,很快就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随从军队征讨孙权的途中病逝。曹操知道后,为失去这样一位难得的谋士而痛哭流涕,并赞誉荀攸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

其实,不论在《三国志》里,还是在《三国演义》中,荀攸留给人们的都是少言寡语、不惹人起眼的形象。然而,荀攸在木讷的形象背后,却蕴藏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而且,这种智慧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荀攸在朝二十多年,始终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官场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破之地。对此,曹操曾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以说,曹操的这一段话,正是荀攸一生的真实写照。

放下“身架”,提升“身价”

【原文】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大意】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

庄子认为,那些所谓的成功,往往阻碍了你继续成长之路;而那些华丽的辞藻,也往往掩盖了最朴实的真理。所以,做人还是要低调一些为好,只有放下“身架”,才能提升“身价”。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喜欢摆“身架”的人,哪怕只是当了芝麻大小的一个官,也要把官腔打得十足,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装腔作势,表现出一副威风、了不起的样子。殊不知,他们“身架”摆的越大,在别人的心目中,他的“身价”就越低。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会听到对他人或肯定或否定性的评价,比如“这个人实在,虽然混得好了,但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一点架子”,或者说“这个人变了,刚刚升了职位,就在以前的同事面前摆架子”,如此等等,这些不同的评价,其实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身价”与“身架”是成反比的。只有能够主动放低自己的“身架”,他的“身价”才会得到提升。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农家,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持重,为明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宠爱。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一直低调做人。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还朝。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交情至深,且战功赫赫,甚至朱元璋还将自己的次女许配给他的儿子,徐达完全可以“享清福”。朱元璋也在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可徐达就是不肯接受。万般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自己府邸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后,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传说:“这是旧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连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牌场,并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还体现在他好学不倦、严于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达,少年时没有机会读书,但他十分好学,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大量书籍,一有时间便仔细研读,不但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理论,而且还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身为统帅的徐达,还能放下身架,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他也不饮不食;扎营未定,他也不进帐休息;士卒有病,他亲自慰问,给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亲自筹棺木葬之。将士对他无不感激和尊敬。

朱元璋赐予他一块沙洲,由于正处于农民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立即将此地上缴官府。

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其实,“身架”与“身价”,既能给人带来荣耀,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声名。昔日越王勾践若抱住身份不放,没有卧薪尝胆的低姿态,那么就没有后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了;三国时的刘备如果没有“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而是以“皇叔”的身份高高在上,就不会有三国争雄的故事了;孔子如果没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态度,而是以“圣人”的态度来对待别人,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圣人了。所以,身份和地位越高的人,越要把自己的“身架”放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追随者的敬重和信赖。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他正是靠着平易近人的领导风格来赢得千万美国人的尊重和拥戴的。华盛顿虽然是个伟人,但他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有一天,他穿着一件过膝的普通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由于他平时比较低调,所以那些遇到他的士兵,没有一个能够认出他来。当来到一条街道旁边时,他看到一个下士正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那位下士双手插在裤袋里,站在旁边,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一、二,加把劲!”但是,尽管下士喊破了喉咙,士兵们也经过了多次努力,但还是不能把石头放到预定的位置上。他们的力气几乎用尽,石块眼看着就要滚下来。这时,华盛顿疾步跑到跟前,用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预定的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来,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华盛顿转身向那个下士问道:“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却不帮大家呢?”“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那位下士背着双手,霸气十足地回答道。

华盛顿笑了笑,然后不紧不慢地解开大衣纽扣,露出他的军装,说:“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在抬重东西的时候,你也可以叫上我。”那个下士一看,马上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人是谁了,顿时羞愧难当。

其实,所谓“身架”,是一种“自我之认同”,并不是缺点。但这种“自我之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所以,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就越厉害。

当今社会,如果要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就要学会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只有放得下你的“身架”,你的思考才会富有高度的弹性,才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只有放得下你的“身架”,你才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你没有身架的顾虑;只有放得下你的“身架”,你才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劈荆斩棘,让你的“身价”倍增。

泰戈尔说过:“当我们变得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接近于伟大的时候。”的确是这样的,只有谦卑的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而真正有才能的人,都是谦卑的。这就好比大海一样,大海之所以如此博大,是因为它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最低。

懂得示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原文】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大意】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

庄子认为真正的强者是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的,相反他会有意向敌人示弱。因此,庄子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要轻易发怒,避免与人进行硬碰硬的对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智与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弱胜强,以柔胜刚。

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田常准备作乱专权。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树立威信,田常便发兵攻打鲁国。鲁国是孔子的祖国,孔子听说齐国大夫田常要出兵攻打鲁国,就召集他的弟子们商量救鲁国的对策,最后派学生子贡前往齐国完成这项使命。

子贡来到齐国,见到田常,劝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田常问其原因。子贡说:“鲁国地贫人穷,君主愚蠢不贤明,大臣虚无实才,人民仇视战争,所以不能和它打仗。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因为吴国防备森严,兵强马壮,都是些有名望的大夫们在指挥作战。所以,攻打鲁国不容易而攻打吴国容易。”田常不明白子贡的意思,子贡又说:“我听人说,如果忧患在国内,首先进攻强敌;如果忧患在国外,要先攻击弱敌。而现在您的忧患正好在国内呀,我听说您三次讨封都不成功,这是因为国内有大臣对您不服气。现在您打算以征服鲁国来扩充齐国,如果仗打胜了,就会成为国君骄傲的资本。攻破了鲁国,带兵的大臣就会受到尊敬,而您的功劳可就显不出来了,相反您和国君的关系会日益疏远。弄不好您和君主之间还会有隔阂,一旦与下面的群臣发生争端,您在齐国就很危险了。所以,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因为攻打吴国即使没有获得胜利,但兵马都死在外面,带兵的大臣一出去,国内就空虚了。这对您来说,上没有带兵的强臣与您争权,下没有人指责您的过失,您就可以主宰齐国了。”田常一听,马上就明白了,说:“你说得很对,但派往攻打鲁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如果改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先来个缓兵之计,我去让吴国来救鲁国,到时您就跟吴国军队作战。”田常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子贡的计策。

于是,子贡立即去见吴王。子贡对吴王说:“我听说称雄天下的霸主,是不允许有强敌来和它抗衡的,现在一个拥有万乘兵车的齐国,要征服一个只有千乘兵车的鲁国,来和吴国争高低,所以我为大王感到担忧呀。如果大王能够拯救弱小的鲁国,就是树立威信的好机会,不仅可以安抚四方的诸侯,还可以讨伐无道的齐国,威服强盛的晋国,好处是说不完的。大王何乐而不为呢?”吴王听完子贡的话,说:“你说得很好,但得等我先消灭了越国,再考虑你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情况和鲁国差不多,吴国的强盛和齐国相等。现在大王把齐国放在一边去攻打越国,那么,鲁国一定会被齐国征服。进攻小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能算有勇气。真正勇敢的人不害怕困难,聪明的人不放过有利时机,如果按我说的做,您的霸业就成功了。如果大王对越国实在放心不下的话,请允许我去见越王,说服他出兵与您一起出征。这样既能控制越国,又能打着联合诸侯的名义去讨伐齐国。”吴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马上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来到越国,对越王勾践说:“我已经说服吴王救鲁伐齐,但他不放心越国,看来吴王要灭掉越国是毫无疑问的了。如果没有要报仇的意思,而让人怀疑你有这样的举动,那就太冤枉了;如果有报仇的决心而使对方知道了,这是不会成功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就让对方知道,这是很危险的。这三种情况都是办大事的祸患呀!”越王听后说:“我日夜想与吴王拼个死活,这就是我的心愿。”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狠残暴,大臣士兵都无法忍受他的欺辱,这种混乱的情况正是您报仇的好时机。现在您最好派兵跟他去打齐国,以表示对他顺从;把您最好的宝物献给他,以取得他的欢心;再用最谦逊的话语来奉承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这样,就会使他对越国放心,而去攻打齐国了。如果他打了败仗,对您也无害处;如果他打了胜仗,他必定乘胜向晋国进军,到那时我再去见晋君,说服他与您共同攻打吴国。这样,您的心愿就达到了。这就是圣人所说的以屈求伸的道理。”越王听了很高兴,就同意了子贡的建议。子贡立即回到吴国,向吴王报告了他说服越王的经过。过了五天,越王派大夫文种带领国内3000兵马去见吴王,还送了一些礼物。吴王很高兴,于是调动了九郡的军队和越军一起向齐国进攻。

子贡趁机到了晋国,对晋君说:“现在吴国和齐国就要开战,如果吴国失败,越国必然从中作乱;如果吴国打败齐国,必然向晋国进攻。”晋君听了很害怕,于是子贡便让他作好打仗的准备。晋君也接受了子贡的意见。

子贡回到鲁国。这时吴、齐两国正在大战,齐国惨遭失败,不出子贡所料,吴国接着向晋国进军,结果吴国被晋军打败。越王勾践乘机出兵袭击吴国,在离吴国都城七里的地方列开阵势,吴国与越国开战,结果三战三败,吴王最后兵败被杀。而鲁国则安然无恙。

司马迁后来写《史记》的时候,曾经对子贡这次出使,进行了精彩的评价:“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而子贡的策略,也恰恰是后来庄子所说的“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的道理。

然而,后世的很多英雄豪杰,却没有做到庄子所说的这些,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比如,三国时期的大英雄关羽,就是因为没有做到“示之以虚,开之以利”,最后导致兵败身亡。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与曹操的争夺战中,又取得胜利,并自称汉王。此时,镇守荆州的关羽受刘备胜利夺取汉中的鼓舞,决定北上取襄樊。当时,适逢天降大雨,大水泛滥,襄樊守将于禁的兵马被大水所淹,关羽便率领战船进攻,并将樊城重重包围住。对于关羽的咄咄逼人,曹操立即召集君臣商议,打算先暂时离开许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然而,就在关羽高奏凯歌时,东吴的势力却已经开始进行夺取荆州的策划。为迷惑关羽,孙权启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负责偷袭荆州。陆逊到陆口(今湖北嘉鱼陆溪口)之后,向关羽写信,用非常谦卑的语气称颂他的功绩,关羽本来就有些自负,看到别人称颂自己,更是骄傲自满,而且毫无戒心,于是立即抽调本应留守荆州的部队,继续北上加强对樊城的包围。

这时,孙权又给曹操写信,与曹操达成短暂协议,联合出手偷袭关羽。曹操为让樊城的守军坚守阵地,故意把消息泄露出去,同时紧急调遣军队增援占据偃城的徐晃。而此时的关羽,本来应该迅速退守荆州,但他却自恃江陵、公安两地防守严密,不肯撤兵离去。

徐晃得到增援后,立即对关羽的包围圈发起猛烈的攻击,很快就打破樊城的包围圈。直到这时,关羽才选择撤退,但此时前去襄阳的路已经被断绝,而附近的守将则由于怨恨关羽平时的自高自大,都不肯发兵援救。

关羽知道自己已经孤立无援,便只好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孙权派人劝降,关羽伪装投降,要求吴军后退十里,自己则用幡旗做成人像,立在城墙上,然后逃遁。但孙权早已事先派朱然、潘璋切断关羽的退路。当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逃至章乡(今湖北远安县东)时,被潘璋的手下马忠擒获,并将关羽父子二人斩首。

关羽一直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英雄,曾经用三十多人吓退曹操的五十万大军,并留下“千里走单骑”、“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美谈。但由于他过于骄傲自大和轻敌,导致丢失军事重地荆州,随后又败走麦城,最后丢掉性命,实在可惜。如果关羽能够受到庄子这种智慧的影响,或许他还能够多活几年,而三国的历史也会因此而重写、改写。可惜,这也仅仅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设想而已。

会装傻才容易成功

【原文】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大意】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

庄子认为,一个人知道自己愚昧、迷惑,本身就是一种清醒,换句话说,用愚昧、迷惑来掩饰自己的才智,才是真正的聪明。

庄子的智慧不仅在于教我们如何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还在于教我们如何运用“道”来修炼自己,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和实力,最后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而三国时期司马懿,可堪称为集道家和兵家精髓于一体的将才。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孙司马炎建立晋国后,他被追尊为晋宣帝,是晋朝的实际创始者。

司马懿自从追随曹操出战起,在军事上就提出过许多重大的建议,这些建议均显示出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有些建议的实施甚至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显示出他的进取之心和博大的胸怀。

虽然司马懿长于谋略,而且雄心勃勃,富于进取,决心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深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的他,却始终保持低调,柔弱处下,甚至甘愿受辱。在与诸葛亮交锋的过程中,更是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和忍辱负重的精神。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蜀国10万大军攻魏,司马懿遵照魏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诸葛亮无奈,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借此嘲讽司马懿胆小如鼠,无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诸葛亮的这一招,要是换做其他的魏国将领,肯定早就上当了。然而,“知雄守辱”的司马懿并没有上诸葛亮的“激将法”,仍然坚守不战,而且,为平息部下不满情绪,司马懿故意装怒,上表魏明帝请战。明帝不许出战,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以后,只要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故意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营门,司马懿便“无法”出兵。不久之后,诸葛亮就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随之撤兵。

司马懿晚年时,由于在朝中受到曹爽的排挤,便称病不出。但是,曹爽对司马懿仍不敢掉以轻心。有一次,司马懿闻听曹爽的心腹李胜要来探望他,司马懿便拥被卧床,并佯装耳聋,言语哽噎,声嘶气喘,做出一副病危的样子。曹爽料想司马懿将不久于人世,遂对其放松,并放心无忧地率领大小官僚随驾畋猎。然而,曹爽一出城,司马懿便立即发动兵变,夺取兵权。至此,魏国由司马氏掌权,并最终建立晋朝。

就用兵而言,司马懿显然是远逊于诸葛亮的;就政治背景而言,与曹爽相比,司马懿也明显处于劣势。但司马懿真正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做到柔弱处下,避其锋芒,大智佯愚,等待时机,终于后发制人。这正是由道家的思想熏陶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揭示出“道”的真谛是极富智慧的。

被日本商界称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是世界上唯一缔造两个世界500强的企业家。

1959年,稻盛和夫用300万日元创建京都陶瓷公司,当时公司只有26名职员。然而,稻盛和夫硬是与二十多名员工一起摸爬滚打,到年底时竟然为公司盈利316万日元。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在商场中冲锋陷阵,经过40多年的奋斗与拼搏,终于把京都陶瓷公司建成多元化的集团公司,集团生产集电子组件、半导体部件、手提电话、打印机、照相机为一体,并迅速跻身于世界500强的行列。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这些辉煌的成就,稻盛和夫这样总结道:“我赤手空拳创业至今,仅仅40年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发展,那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超群的才能,正是由于我始终忠实地信守了我所说的经营原则,才使我们的事业有了今天这样的空前发展,除此之外,我不知道用什么解释这让人难以相信的成长和发展的事实。”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稻盛和夫还大胆地披露自己的隐私和丑闻,而且字字句句均是他自己亲口说出来的。比如,在上小学时,在上学的路上他曾经恶作剧地用小木棍挑女同学的裙子;在战后的混乱时期,曾经偷偷摸摸地从木材商店偷窃木材;创业初期,曾经因为偷税逃税而被税务局罚款并警告。对于这些隐私和丑闻,要是换做其他的企业家,除了极力掩盖和回避,又有谁会愿意将这些糗事向自己的员工说出来呢?不明就里的人,可能还会说稻盛和夫是个大傻瓜呢!但是,这恰恰是稻盛和夫真正聪明的地方,而他采用的也正是一种“开明管理”的方式,因为他这种勇于解剖自己的胆识,让他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并让员工觉得自己的领导也不是完人,是可以亲近的。在这种感觉的潜移默化下,无疑增进上下级的心理融合度,从而达到规则透明、一动而全动、一呼而百应的目的。

稻盛和夫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现代商战中取得节节的胜利,当然与他艰苦卓绝的奋斗分不开,但主要还是在于他能够领略到庄子思想中“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的精髓,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当中。正是道家的思想,促使稻盛和夫谱写出一曲经典的商战之歌。

做人不可太张扬

【原文】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大意】各人自我端正而敛藏自己的德性,德行也就不会冒犯别人,如果德行冒犯他人,那么万物就会失去自己的本性。

庄子认为一个人无论德行有多高,功劳有多大,都要学会收敛,不去冒犯他人,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并广结善缘。如果认为自己有了功劳就骄傲自满,恃才傲物,不可一世,就会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甚至会因此而身败名裂。在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大汉功臣韩信的下场,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韩信,一个创造了“将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的战争神话的传奇人物。他曾涉西河、虏韩王、擒下悦、下井陉、破赵下齐,与刘邦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自刎乌江,即使用“功高天下,略无出世”来形容他也毫不过分。然而,这样一个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最终却未能寿终正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韩信的悲惨结局呢?

大凡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韩信一生英雄,但最后却死得很惨,而且是死于妇人之手,实在令人叹息。或许有人会说韩信之所以没有得到善终,是因为他参加了叛乱。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细读历史,就会发现,韩信之死与叛乱无关,倒是与他的为人处世有关。

公元前201年的时候,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根本就不相信,但他还是征求将领们的意见。结果那帮文武大臣都说:“赶快发兵,把他抓起来活埋算了。”刘邦沉默了一阵,然后问陈平。陈平说:“要是发兵打仗的话,韩信不容易对付,得用个计策才行。”结果刘邦用陈平的计策把韩信给抓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韩信非常不得人心,文臣武将都不喜欢他。而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一向有点暧昧,一方面很欣赏他,爱惜他,一方面又担心他起来造反。从刘邦内心来说,他不希望韩信造反,他也不愿意杀掉韩信。所以他在询问下属的时候,不见得一定对韩信怎样,只是想看看大家的态度。但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要求杀掉韩信。由此可见,韩信的人缘是多么糟糕了。

韩信被抓以后,刘邦由于爱惜他的才干,并没有杀他,只是贬了他的爵位,从楚王变成了淮阴侯。按说死里逃生,韩信应该吸取教训,不要过于张扬,而是要低调一点,谨慎一些。但是,韩信却依然故我,并没有任何的收敛。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闲谈。刘邦说:“韩信啊,你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带多少兵呢?”韩信说:“皇上最多能带十万人。”刘邦又问:“那你能够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我嘛,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刘邦最忌讳的就是韩信善于打仗,我只能带十万,你却越多越好,那天下的兵都给你带了,我这个皇帝还怎么当啊?作为一个“戴罪”之身,居然对皇帝说出这么犯忌的话来,可见韩信是多么的骄傲了。

还有一次,韩信去看望樊哙。我们都知道,樊哙是鸿门宴的重要人物,也是大汉王朝的将军之一,同时还是刘邦的妹夫,也算是一个显赫的人物。这个时候,樊哙的位置已经在韩信之上了,但他还是毕敬毕恭地接待了韩信,口称臣子,以大王的礼节待之,可以说已经是很给韩信面子了。但韩信居然对樊哙说:“想不到我活着竟然要和你这样的人为伍。”这样的态度,就算是脾气再好的人,听了也不会高兴的。

后来,韩信被吕后诱杀。这个主意就是丞相萧何提出来的,包括骗韩信到朝廷都是萧何一手操办的。我们都知道,萧何对于韩信是有知遇之恩的,可以说韩信就是萧何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这样一个人也出卖了韩信。可见,韩信在做人方面实在是太失败了。

韩信被杀时,刘邦还在外面带兵打仗,并不知情。等刘邦回朝得知这个消息后,既欣喜又惋惜。欣喜的是心头之患终于解除,从此不必担心了;惋惜的是这样一位杰出人才,从此再也不能为自己服务了。

实际上,即使吕后不杀韩信,刘邦也不杀韩信,但以韩信恃才傲物的态度和到处树敌的行为来看,他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在为人处世方面,凡是本事越大的人,就应该越低调一些,谨慎一些。毕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成为末路英雄!

小事糊涂,大事精明

【原文】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大意】那些圣人之道,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拿来明示于天下的。

庄子认为国君用来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能随便让他人知道的,这样才能统治好天下。因此,真正聪明的人在小事上都很糊涂,但在大事上却毫不含糊。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此人学士出身,肚子里有不少墨水。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人情世故历练不少,但仍是满身读书人的呆气,似乎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有人为此说吕端糊涂,可宋太宗赵光义却偏偏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任命他为宰相。后来赵光义病重,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太过英明,做了皇帝以后会对他们这一党不利,于是串通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楚王为太子。此时,吕端到宫中看望赵光义,赵光义已经快不行了,吕端发现太子却不在旁边,就怀疑事情有变,其中很可能有鬼,便在手板上写了“大渐”二字,让心腹拿着赶快去催太子尽快到赵光义身边来,这个“渐”字的意思就是告诉太子皇帝已经病危了,赶紧入宫侍候。

赵光义死后,皇后让王继恩宣召吕端,商议立谁为皇帝。吕端听后知道事情不妙,他就让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遗诏,王继恩不知是计,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房中。这时,吕端便飞快来到宫中。

皇后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该怎么办?”意思很明显,皇后想立长子赵元。吕端立即反驳道:“先帝既立太子,现在先帝刚刚驾崩,我们怎么就可以立即更改圣命呢?”皇后听了无话可说,只好认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吕端仍不放心,他要眼见为实,太子即位时,吕端在殿下站着不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认出是原先的太子,然后才走下台阶,率领大臣们高呼万岁。

吕端事先能明察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果断决策,出奇策击破奸计;事后又能眼见为实,不被现象迷惑,不仅明智,实在是功夫老到。在皇位继承的关键问题上,吕端的“精明”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糊涂,大精明”无疑是成大事的一大智慧,但假若相反的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那就坏了,事情非搞砸不可。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他同杨秀清、韦昌辉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在天京事变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之后,洪秀全隐居深宫,将朝政全权委托给无能的洪氏兄弟,以牵制石达开,矛盾日益激化。

从当时的情形看,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是诛洪自代,形势的发展需要石达开那样新的领袖。但石达开尽管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在为人处世上却连个小学生都不如,他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满口仁慈、信义,害怕落个“弑君”的骂名,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

1857年6月2日,他选择率部出走,认为这样既可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进行从事推翻清朝的活动,又可以避开和洪秀全的矛盾。

石达开率大军到安庆后,如果按照他原来“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安庆作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充,在鄂、皖、赣打出一个天地来。安庆离南京不远,还可以互为声援,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又不失去石达开原在天京军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石达开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但是,石达开却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决心和洪秀全分道扬镳,彻底决裂,舍近而求远,去四川自立门户。

石达开大事犯糊涂,致使决策错误,所以他虽然拥有20万大军,转战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震撼半个南中国,历时7年,表现了高度的坚韧性,但最后还是免不了一败涂地。

1863年6月11日,石达开部被清军围困在利济堡,谋士曹卧虑献策决一死战,而军辅曾仕和则献诈降计,石达开接受了诈降。他想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换取全军的安全,这又是他的决策失误,再次在大事上犯糊涂。此时,清军采取措施,把石达开及其部属押送过河,把他和两千多解甲的将士分开。这一个举动,顿使石达开猛醒过来,意识到诈降是多么的愚蠢,暗自悔恨时,已经来不及了。

石达开被押过河后,“舍命全己军”的幻想已经彻底破灭。此后他的表现倒也十分坚强,起先,清将骆秉章对他实行劝降,石达开严词以对,说:“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然而,已于事无补了。

回顾石达开的失败,主要是人事决策的错误,大事犯了糊涂。其根源是他对分裂后的前途缺乏信心。因为太平天国能打仗的名将几乎都不响应石达开的出走。他邀英王、忠王一起行动都被拒绝;赖汉英、黄文全、林启容等战将也不愿跟着石达开出走。此外,石达开出走的目的不明确,政治上、军事上都没有提出新的构想,只是被动地常年流动作战。他想用不分帜来表示他对太平天国的忠心,但他出走的实际行动却是十足的分裂。这种不分帜、不降清、不倒戈的“忠义”形象和他出走“天京”的实际行动大相径庭,这种拖泥带水、患得患失的行动,决定了石达开走后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业。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并不是认为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则要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番大业。

同类推荐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

    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组织院内外著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等,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热门推荐
  • 别碰那只豹子

    别碰那只豹子

    从星际到了末世竟然成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之人,苏七上将不得不运用手里的位面商店改善自己的体质,努力锻炼弱鸡身体,带领追随自己的小伙伴,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哦不……高富帅。女扮男装,女主霸气侧漏,一统江湖。
  • 文明的兴起

    文明的兴起

    夏梓,英文,古文学,微积分,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编程都有很深的研究,在政治上也有个人见解,体育上,看他的身材就知道了。在一个五一假期,夏梓没有订到回去的票,一个人留守到寝室,一觉之后夏梓发现,他穿越了。‘远征者’,我们已经决定由你来进行这次伟大的征服,加油^0^~——‘启迪者’
  • 零日传说1:遗忘鸟涅槃

    零日传说1:遗忘鸟涅槃

    高三少年白凌霄偶然遭遇异兽袭击,被校花叶乔救下,自此他有了选择:是继续在这熟悉的世界过一尘不变的生活,还是触碰这个世界背面的真相?在好奇心的驱使和好友沈放的鼓动下,白凌霄选择了后者。但事情开始脱离他的想象,重重危机仅露出冰山一角,更大的隐秘还潜伏在海面之下。异兽猎人的责任并非儿戏,这是一条选择了就不能回头的路,是关乎生死的战场和赌上性命的战斗!
  • 凤舞天下(一)

    凤舞天下(一)

    残阳如血,流云似火。烽火戏诸侯的周天子被狄人赶到东都洛阳后,大周天下就一天天走上末路。此时的东周,虽说已经百年,离烽火戏诸侯的幽王也有数代,但却依然一蹶不振。天下诸侯渐渐都不将天子放在眼里,就连一年一度的朝贡也只有一些宗室诸侯来,而一代代的天子们也失去祖上文王、武王的智勇,安于关上洛邑的城门,自足地当自己的天子。好在天下虽说看不上天子,却也没有人敢公然危害天子和宗室。然而,让天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窝里却反了起来。
  • 掠夺者的给与

    掠夺者的给与

    什么是掠夺?大概是未经允许拿走别人的东西就叫做掠夺,但是如果有一天别人同意了再拿走他的东西还叫掠夺吗?什么是给与?大概是让别人得到,这里不存在允不允许的问题。所以看上去得到允许的掠夺似乎比给与要好的多。而我就是那个得到允许的掠夺者,和我同时存在的是一批自以为是的给与者,或者他们有个更好的名字叫做"神"!
  • 全球著名企业反败为胜的启示:大翻盘

    全球著名企业反败为胜的启示:大翻盘

    一个企业在遭到重创后,能够起死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杜邦、福特、克莱斯勒、IBM、苹果电脑、雀巢……哪一个不是声名赫赫?哪一个企业的辉煌不让你热血沸腾?哪一个遭遇的重创不让人扼腕叹息?哪一个翻身而起,重掌大旗又不得不让人由衷敬佩?本书不是一本单单描述“失败在逆转又成功”的书。它是一本告诉你“为什么失败,怎么样逆转,又如何成功”的书。本书所写到的这些企业都是当今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他们的跌宕起伏都是最经典的翻盘案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是那七月

    你是那七月

    “顾千城!”听到熟悉的声音传来,顾千城往后看去。夜色挡住了来的人,可顾千城还是知道是他来了。看着他着急跑过来的样子,顾千城微微勾起嘴角对他笑了起来:“谢谢你,可我终究是做不到。”他还是没有说话,可胸口起伏的动作顾千城却看见了,在看着他的眼睛,顾千城第一次这么不争气的流下了眼泪。“我知道的,你可能是这个世上对我最好的人了,还有她,可是……对不起。”说完顾千城转身,奋不顾身的就跳了下去。“顾千城,你是我这辈子唯一想娶的人!”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重生之桃灵传

    重生之桃灵传

    筠灵,表面上是豪门千金,校花学霸,暗地里是被称为死神的审讯者。灵筠,国师的女儿,绝世美貌,却被世人笑话空有其表,其实是个傻瓜。不是双生子却心有灵犀,隔了两个时空的对话,本是双生花修炼成仙功德无量,转世投胎为人,却因为阎王的失误,成为了异世界双胞胎。一模一样的长相,一样的性格,一次梦中相聚,一次深刻的谈话,且看两人怎样在自己的世界执掌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