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4700000043

第43章 湖北丹江口文化部“五七”干校轶事

【张浩】

2009年,我们单位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会后,与几位同事在省厅领导的陪同下在省内调研。参加工作以来,湖北已去过多次,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这次难得有几天时间走走,正好路线接近少年时代生活过的文化部湖北丹江口干校,很想顺路去看看。

汽车行进在开往丹江口的山路上,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四十年前,梦里不知闪回过多少次的地方。快接近干校的原址了,在丹江口市常务副市长尚定友(后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指引下,看到了幼时进城上学必须途径的那座山、那条小河,心情也不由得激动起来。接着又寻到了那时紧挨着干校的六○五厂、军宣队和干校领导办公用的小楼,还有礼堂。虽说有不少变化,但几十年前的风貌仍是依稀可见。令人意外的是,六○五厂的老厂长还记得我们干校,交谈间还聊到离厂最近的袁牧之一家人。遗憾的是,再往里走,那时依山而建的一排排红色的砖房基本都已拆除,只留有几栋模样相似的红色房子,我说那里就是我曾经居住的地方。陪同我们的厂长介绍说,干校遗址已为六○五厂所征用,靠里边山脚下的住房基本都已拆除,靠外侧的二层小楼和礼堂保留了下来,但做了重新装修和扩建。我在干校原址照了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开了。

回京后与干校当年的小朋友(现在可都不小了)谈起我的丹江口之行,他们都很激动,说若有机会能凑在一起回去一趟多好。后来丹江口市委领导专程来北京找到我,说他们一直希望将当年这一段历史写下来,但苦于没有线索,现在终于找到当年在干校生活过的人,希望我能给予帮助。过了几个月,丹江口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自欣同志来北京联系此事,我当时出差不在北京,于是托付给当年干校负责人黄焰强之子黄晓捷,请他协助查访线索。黄很热心,带着丹江口市有关人员寻访了很多人,但遗憾的是老一辈大部分都过世了;尚健在的,身体、记忆也不行了。当年也许是属于“文革”后动乱时期,作为文化部“五七”干校分校,官方档案中也未能留下什么文字记载。市里还是希望我们能写点东西留下来,但毕竟是时间久远,只能是散落在孩时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了。

1970年6月,我十一岁,随父亲张国光和母亲李惠君与几十家人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来到文化部专门安排老弱病残的丹江口“五七”干校,被安置在山脚下一排排红砖房子里,与前几批已经到达的干部一起开始了干校的集体生活。吃饭在食堂,大人们每日要参加政治学习,身体硬朗的,有时还要参加菜园子的劳动。来这里的人,有不少是文化界、艺术界的名人,有中国电影界前辈袁牧之、大画家李可染、中央工艺美院院长陈述亮、著名油画家许幸之、京剧板鼓大师白登云等等。电影艺术家、歌唱家、戏剧家、画家、剧作翻译家等比比皆是。遇上节假日,很是热闹,这些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弹拉说唱就是一台节目。以我当年小孩子的眼光观察,丹江口的环境应该还是比较宽松的,但大人们的烦恼闷在心里,我们长大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文化大革命”已经乱了几年,他们被下放到干校不知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几乎每个家庭都不能团聚,分散大江南北;自己的未来,孩子的未来,这些都是他们心中一块块未落的大石。而我们这些年幼的孩子们尚不能体会父母的忧虑,反而感到天宽地广了。尽管生活比较艰苦,但在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有山、有水,大家彼此相互关照,还有许多小朋友,反而比北京墨守成规的生活更添了不少有趣的内容。

我认识的第一个小朋友就是董京滨,小名滨滨,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父母是儿童艺术剧院的,住在我家后面那排房子里,一有空就到我家来玩。记得她特别爱吃零食,怕妈妈说她一天吃的香瓜太多,就将吃完瓤的香瓜皮一个个摆在柜子上,假装是还没吃的香瓜。我们同龄的有八九个小朋友,在当地小学的一个班级,一起上学,一同玩耍。上学或是取道山路,翻过一座山,或是行水路,过一座窄窄的小桥,如果赶上天气不好,山水下来,两条路都走不通了,就只好待在家里。黄晓捷、方圆圆、万小元、“小不点儿”属当年我们这群孩子里比较调皮的,有时候出些坏点子吓唬我们女孩子,比如让狗追我们。小川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妈妈身体不好,妹妹年幼,经常默默地帮爸爸干活。尤国丰在女孩子里属于拔尖的,干什么都希望大家听她的。还有比我们大一点的,与我们在一起玩的相对少些,记得有平平、燕燕、白刚、袁牧女等,还有比我们小的袁小牧、袁牧男、南南等,大大小小的有几十个。父母是文化或文艺界的,孩子自然也多才多艺,有的会唱,有的会弹,稍微练练,一台样板戏《红灯记》就水到渠成了。

夏夜酷热难耐,屋里的铁床头都烫手,晚上十一、二点大家还待在外边,享受从山里沁出来的那一丝丝凉气,闲谈着传说中的山中白衣女夜哭的故事。夏天还是游泳的季节,大家成群结队地一起去丹江口岸边游泳,有些孩子胆子特别大,从不会到会,游着游着,就游过了江,滨滨和尤国丰还竟然被省游泳队看中,但父母没有让去,当时我胆子太小,身体又弱,没和他们去几次,游泳自然也就没学会。

冬天,南方的气候潮湿阴冷,山路不好走,也就不上学了,待在家里除自学文化课、帮父母干点活外,更多的还是小孩子们凑在一起消磨时光。我经常去邻居陈述亮伯伯家玩,陈伯伯孤身一人在丹江口,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不长时间就换换家具摆放的位置,毛笔从大到小挂成一排,经常看到他坐在桌前写字画画。记得有个叫刘寿山的老人突发脑溢血去世,开追悼会时的遗像是李可染伯伯画的。“七一”党的生日开会庆祝,家母写了一首歌颂党的长诗,陈述亮亲自用毛笔书写在大字报纸上,挂在礼堂会场的墙上,遗憾的是这首诗未保存下来。后来每每想起这些就有些后悔,后悔当时守着这些名家没能学点什么。自己少不更事,父母也没想到,也许是他们担心、烦心的事情太多,已经没有精力管这些了。

家父患有严重心脏病,母亲身体也不好,还要照顾父亲,加之惦记未在身边的其他儿女,心情郁闷的时候很多,我是他们身边唯一的孩子,自然也就成了母亲的小帮手。家母忌食辛辣和葱姜蒜,不能吃食堂,就在自家门口砌了个灶,没有煤,我帮母亲一起到山上打柴,晾干了堆在不住人的屋子里,高高的,储存了不少。还在自家门前开垦出一块地,种上油菜薹和蚕豆,春天一片黄花,很是漂亮。有时还要到均县县城里打煤油、买劈柴,因幼小能干,还被干校家委会评为好孩子。

哥哥来丹江口也小住了一段时间,先是用荸荠罐头皮给父母做了一个煤油炉,大家看着好都想要,就帮助很多人用罐头皮做了不少。记得哥哥早上与别人一起抬牛奶,因心疼那些年龄已不小身体又不好的叔叔阿姨,总是将牛奶桶往自己这边的棍子上拉,陈述亮伯伯回来后总是向父亲夸奖哥哥。哥哥回京后曾写信给父亲谈到今后工作问题,记得父亲回信说要当工农兵,做知识分子,只能是走资派,信中还画了一个胸前挂个牌子挨批斗的走资派的画,可见“文革”对父亲他们的影响有多大了。

丹江口阴潮的气候使家父的心脏病加重,不得不提前回京治病,那是1972年的冬天,母亲未被批准与父亲同行,只有我一同回京。父亲火车上发病,拉着我的手告诉我钱在这个口袋,户口本在那个口袋,幸亏碰上同车的军医,帮助父亲渡过险关。遗憾的是一年后父亲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父亲病故后,仿佛觉得天要塌了,我们被这个世界抛弃了,母亲终日以泪洗面,一下子就苍老了许多,但为了孩子,还是坚强地用画笔支撑起了这个家。家境的变故使幼小的我更加懂得要自立自强,要为母亲分忧,不能让父亲失望。或许这也是恢复高考后顺利考上大学的精神动力吧。

丹江口的日子从遥远的过去飘忽到眼前,只剩下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和酸甜苦辣,那青草甜甜的气息,弥漫着蒿子草气味的空气,不时传来爆炸山石的阵阵炮声和拉山石从门前小路走过的农民低沉的号子,还有那山坳里、小河旁的红砖房子、礼堂,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多少次梦中回到那里。时光荏苒,我们已从当年十几岁的小孩子长到与当年的父母同龄,儿时的伙伴多已事业有成,或是录音界的名流、艺术院校的老师,或成为专家、教授、企业精英,不管大家在干什么,我相信这段记忆于他们也是难忘的。这段历史是国家的、是父辈的、亦是我们的,我祝愿当年在干校生活,如今还健在的父辈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祝愿我年迈的母亲长寿幸福快乐!祝愿我们曾经一起在丹江生活过的小伙伴们友谊永远!

2011年5月3日于北京

同类推荐
  • 唐代诗风的开创者:初唐四杰

    唐代诗风的开创者:初唐四杰

    《唐代诗风的开创者——初唐四杰》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诗词创作。《唐代诗风的开创者——初唐四杰》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图说世界名人: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介绍了,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文章是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精彩书集。
  • 自由的真谛:杰斐逊自传

    自由的真谛:杰斐逊自传

    该书是杰斐逊在77岁高龄时撰写的,主要是供自己和家人参考。从杰斐逊自己的角度叙述了他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那个史诗般的年代;时间上,从他出生直到1790年3月他担任华盛顿的国务卿为止。该书详细介绍了杰斐逊思想的精髓,《独立宣言》的起草背景和过程。
  • 梁启超传

    梁启超传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他的《变法通议》是一新文化向旧文化宣战的第一把利剑;他的“小说界革命”的尝试为腐朽的旧文学注入第一支兴奋剂。他力主变法却踏上流亡之路;他推行共和体制却步履艰难;他指挥讨袁护国却遇重重阻拦;他与康有为同为戊戌干将,却最终分道扬镳……
热门推荐
  • 西游我为帝

    西游我为帝

    佛说:众生平等。却又对诸天神佛说:我等非众生。这是一个追求平等的故事。注:算是歪歪一下西游记之前的故事吧!和西游记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只不过可能会出现很多一样的人名。至于书名,只能说重名的太多了,找到一个没有重名的不太容易,如果觉得不好听,就不要太纠结了。最后~希望和大家一起沟通交流,把作品写好。我相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猴子。所以希望大家多提点建议,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感觉书被屏蔽了,但是也有些收藏,不过先放着吧!以后看看有没有机会写完。暂时就先这样了!感谢收藏!)
  • 茶花女(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茶花女(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山舍南溪小桃花

    山舍南溪小桃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暗毁

    暗毁

    胸是什么?能吃吗?跑步还会成累赘。当男的不好吗?这是此文女主的吐槽,就是一个腹黑女主没心没肺却很软弱,但头脑发达生活在这个弱肉强食里的狗血日常。
  • 让 我的青春不寂寞

    让 我的青春不寂寞

    吃七分饱,留三分给舒适;种七分地,留三分给风华;得七分理,留三分给豁达。无论为人、处世、生活,或许都可以留出三分空地,植一片优雅。
  • 记录美梦的一天

    记录美梦的一天

    每个人都会做一些美好的梦,虽然可能一起床就遗忘掉了!这里,记录的本人陆陆续续做过的梦,有的经过了一丢丢添油加醋的修改,为了读者好更的阅读氛围!
  • 清闲的猪

    清闲的猪

    “真的会一见钟情?”我坐在沈清弦怀里,吃着橘子,看着电视。“怎么?你不相信?”“……在极短时间内喜欢上一个人,理论上讲,根本不科学啊!”“嗯……”沈清弦转过我的脸,抢过我含在嘴里的橘子:“那怎么办,我对你,就是一见钟情啊……”他极委屈:“你对我们的爱情产生了质疑。”我:“等等……你是说,你从我见你第一次……把你摔了个大马趴后就爱上我了?”沈清弦:“……哪个人说的相信一见钟情,谁?谁?给老子站出来!”我咯咯笑个不停,果然,这人说情话从来不打草稿。不过,也还算耐听。
  • 汽车上

    汽车上

    那张肖像,老师画得很慢。每天晚上六点,女孩都会像天仙一样飘然而至。乡下的天色暗得特别早,那是因为乡下的晚上没有内容的缘故。像恋人都喜欢电影院里的昏暗,老师也希望他头顶的夜幕越暗越好,他一个人呆在校舍里,觉得这整座学校都是他的,甚至连学校外面的街道也是他的。他会把传达室那扇小门故意打开,这无疑是给女孩一个信号——里面有一个人在等她,颜料和画笔准备好了,椅子和背景也布置好了,只等她落座,只等她摆好姿势。他会焦急地一趟趟地往门口跑,他希望能在半道上碰上她,装出无意间碰上的惊讶,噢,这么早就来啦。
  • 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

    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

    儒家的处世之术早已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千百年来,《论语》《孟子》更成为世人的必读经典。本书概括了儒学中众多精华的内容,分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贫而乐,富而好礼”“德不孤,必有邻”等章节。这些穿越时空的真知灼见,对我们的人生规划和为人处世都有着极其实用的指导意义。若能认真阅读,仔细参悟,当可为自己的修身立命找到一个可靠的解决途径。
  • 离婚后她成了万人迷

    离婚后她成了万人迷

    老公财大气粗,却另有所爱,守活寡三年,齐羽汐要离婚,结果被陆沐风虐得体无完肤。初恋被绑架,陆沐风用齐羽汐的命换回初恋的命。她改头换面回到他的身边,虐渣男惩贱女,狠狠出了口恶气。就在齐羽汐得意的时候,陆沐风抓住她。齐羽汐惊得面如死灰:“你……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陆沐风深情的说:“脸可以变,习惯可以变,但是你身上的香味儿却不会变,老婆,五年了,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