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2000000009

第9章 训练 才情与舞台(2)

关于天赋才情,有几种类型,我略做描述:第一类,虽好学,但资质平平。似乎万事俱备,可就是“东风不与周郎便”。论文中规中矩,就缺那灵光一现,读后老觉得缺一口气。第二类,不是脑子笨,是暂时不开窍。这样的学生很多,调整得好,总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北大中文系不主张研究生入学后马上撰写学位论文,而是希望在修课过程中不断调整姿态,等调整到位后,才进入论文写作。如此培养思路,好处是学生眼界高,视野开阔,缺点则是往往调整到位也就差不多毕业了;最后关头,紧赶慢赶,弄出个“眼高手低”的半产品,只好寄希望于毕业后继续努力了。第三类,有才华,但随意挥洒,不能善用其才。我在好多地方提及王瑶先生对我的教诲:“有‘才华’是好事,‘横溢’就可惜了。”这句话,对大学生说有点早,对研究生不说,那就太晚了。很多人“才华”二字写在脸上,且很享受周围一片赞扬声,若不及时提醒,等定型以后,要改也难。第四类,有才华且能善用,但外界条件不允许,最终没能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千古文章未尽才”。第五类,天时地利人和全凑齐,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可这种理想状态并不多见。

北大教授普遍尊重个性,欣赏才情;可对于中文系学生来说,要警惕“才子”情结。若不善积蓄,随意挥洒才华,太可惜了。在日本学界,说你“天才”,那是嘲笑,意思是你训练不好,或不够用功。章太炎《菿汉闲话》称:“学者虽聪慧绝人,其始必以愚自处。”世人皆知季刚先生狂傲,不知其读书时如履薄冰,去世前一个月仍在点《唐骈文钞》。在《与徐行可书》中,黄侃称:“常人每自尊大,至于吾辈,见事略多,辄自谓比之古人,曾无其足垢之一屑。前路遥远,我劳如何乎?”关键在于“见事略多”且“前路遥远”,故多有敬畏之心,无暇自尊自大。

清人章学诚着意分辨学问与功力,针对的是乾嘉学人之误以“功力”为“学问”。今天倒过来,国内很多著名大学,尤其是自以为是的北大学生,看不起基本训练,故往往才气逼人但根基不稳。老师们不敢严格要求,讲课时更多考虑学生的兴趣,因为只有这样,教学评估时才能得高分。另外,若真的因材施教,需要花很多时间,老师们都忙着写论文,不愿在教学上多花工夫。这就造成我上面说的,北大学生普遍有才情但训练不好。

对于学者来说,有灵气、有才情、有好的想法,这很重要。但除此之外,还需要认真经营。这不仅仅是技巧问题,也包括心态。吟诗作文,可以发乎性情;撰写长篇小说或学术著作,需要长时间的酝酿与摸索。五四时期曾有一场争论,“小说”到底是“写”还是“做”——前者强调灵性,后者注重经营。实践证明,有才气,必须配上善于经营,方能出大成绩。历史上众多有“匠心”而无“匠气”的大书,全都是苦心经营出来的。

回到正在或即将撰写博士论文的诸位,你才气再大,也不可能一挥而就。从“资格考试”到“开题报告”到“预答辩”再到“答辩”,这种步步为营的操作方式,有其合理性。对于爆发式的天才,此举确实造成某种压抑,但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及早发现问题,少走弯路。有的学生追求完善,怕老师批评,想等一切都做好了再拿出来,于是蹉跎岁月;而且,拿出来时,木已成舟,很难再做大的改动。念研究院,本来就是进行学术训练,不要怕出丑,不要怕失误,正是在这种不断修改中,完善自己。

做学问没有才情不行,单靠才情也不行。我见识很多志存高远的北大学生,不屑于从小事做起,看不上具体的专业训练,整天想着如何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在《假如没有“文学史”……》(《读书》2009年1期)中,我曾提及:成功的文学史研究,必须兼及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个人趣味、精神境界。为何连“劳动强度”也算在内?你用什么资料,花多少力气,下多大功夫,内行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劳动量大的,不一定是好论文;但没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凭小聪明写出来的,不会有大的贡献。

关于“舞台”

说实话,以诸位的智商,念个博士、当个教授并不难;但真要做好学问,则没那么容易。这需要训练,需要才情,此外,还需要表演的舞台。目前中国的状态是,教授们机会很多,大学生、研究生登台表演的机会则少得可怜。我们的任务是,搭建比较像样的表演舞台,让年轻一代早日脱颖而出。这包括想方设法筹集经费,让研究生走出去,到国内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也包括去年联合十多所著名大学,创办“两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论坛”等。诸位千万不要将目光局限在这小小的燕园,要走出去,参与各种学术上的合作与竞争。一方面是增长学识,另一方面也是表现自己,让学界了解你这坛“酒”的存在。过去说,“酒香不怕窖子深”,现在不行了,你没在学术会议及刊物上亮相,不会有人三顾茅庐的。

缺乏“舞台”,那是学校及长辈的责任;有了“舞台”而表现欠佳,那是你们的遗憾。好大学的学生,往往不太懂得“惜福”,有了机会,不擅长马上抓住,以为过了这个村,还有那个店。其实,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一辈子也就那么几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博士论文是否优秀、重要学术会议上有无上乘表现、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学者来说,这都是决定性的。十年寒窗苦读,要将自家学问心得在十分钟的发言中体现出来,你敢轻慢待之?目前国内学术会议太多太滥,与会者大都不认真;作为刚入行的研究生,你们还有学术理想,不说反潮流,起码应该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然后,抓住每一次表演机会,用狮子搏兔的架势,力求完胜。

对于学者来说,参加学术会议,除了交朋友,谈合作,游名胜,最重要的,是在学术对话中“表现自己”。具体说来,包含以下三个任务:发言、倾听、提问。

先说如何学会倾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把人家还没正式刊行的论点或材料“拿来”,那是违规;口头发表也是发表,必须给予尊重。我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当下中国学界,会“说”的人多,会“听”的人少。有位从美国回来的教授告诉我,北大不是一流大学,理由是,教授们不听别人演讲,来的都是学生。将“参加学术会议”误解为上台念论文,发表完了,走人。名教授或自以为有名的教授,像走马灯一样,到处登台,只说不听,这是很不好的习惯。作为学者,不能满足于“独白”,还得学会“倾听”。但凡精心组织的会议或论坛,总有精彩的发言值得你欣赏;不怎么精彩但有一得之见的,也应该仔细倾听。在众多学术报告中,能否敏锐地发现前沿话题,并意识到学术突破的可能性,那是判断一个学者能力的重要指标。很可惜,当下中国,因参加学术会议而“获益匪浅”的学者,越来越少。

学术会议上,除了懂得倾听,还要学会提问。说到“提问”,我不喜欢以下三种风格:一是不懂装懂,有机会就举手,误解对方,胡乱发言,自曝其短;二是逞才使气,东拉西扯,尽说些自己擅长而跟对方发言没有关系的话题;三是刻薄为文,不看对方论文大体,抓住一两个小瑕疵穷追猛打。所谓“提问”,可以挑剔,可以商议,也可以请教,但都要有分寸感,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善意与真诚。学术会议不是拳击馆,追求真理之外,可以表现自我,但不以打倒对方为目标。真正的高手,与人为善,一出口就让人明白你的实力,而提出的问题又是可以讨论的;至于某些可笑的失误,或点到为止,或私下告知,没必要拿出来热讽冷嘲。

既然参加学术会议,自家发言当然最重要。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中国大学没有开设演讲课程,很多学者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不同于朋友聊天,不同于师徒讲学,也不同于公众场合的演说。表演性与学术性互相制衡,既不能夸夸其谈,也不能过分腼腆,目标是让同道听懂你的关键思路,以便展开有效的对话。如何做到既启发别人也表现自己,有几个小技巧,供大家参考。

首先,即便已提交完整的论文,你也不能假想大家都认真拜读过,还是得提纲挈领,将自家论文的精彩处凸显出来。其次,倾听与阅读差异很大,发言时必须步步为营,切忌天女散花,让人摸不着头脑。第三,不常见的关键性史料,尤其是古文或外文,读一遍根本无法知晓,或使用PPT,或印发给听众。第四,提要太短,论文太长,建议另外准备发言稿。临场组织或借题发挥,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更适合于作家而不是严谨的学者。第五,越是正式场合,越需要念讲稿,千万别逞才使气。因为,听众期待的,不是你的机智或幽默——那东西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关键是你的发言有没有真东西,能不能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我,能欣赏技巧生疏但认真准备的论文,但无法忍受花里胡哨但没有真才实学的表演。请记得,学者发言或演讲,与歌星演出不一样。

关于“课堂”

前几天接受采访,我老话重提——既然北大、清华的学生,是十三亿人中选出来,这大学怎么办都不会太差。某种意义上,我们在北大教书,是沾了学生很大的光——北大教授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其实际水平。作为北大研究生,你们也得珍惜这个可能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学术环境。北大博士生的奖学金,比国内其他大学多一倍,那是学校自己筹款得来的,加上住宿基本免费,食堂吃饭有补贴,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待遇说不定没现在好。还有一点,中文系的博士生,不必帮老师做实验,也不怎么为系里打杂。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希望大家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读书做学问。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的奖学金确实比我们多,但人家规定很严格:每周干多少小时的杂活,一年只有十几天假期,其余时间不得擅自离开香港。

说这些,是因为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告诉我,最近几年,中文系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下降,不少人经常逃课。选修课都是开卷考试,而人文学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北大教师又标榜兼容并包,你只要表达一点不同意见,管他对错,没有人敢给你不及格。看准了这一点,不少研究生学期初报个名,学期末交篇作业,不求高分,只要及格。毕业班的同学,更是以实习、找工作、写论文、谈恋爱为由,理直气壮地“翘课”。开始我不相信,教室里不是坐得满满的吗?结果一点名,十分之一没来;填补空白的,是外校来的旁听生。据说这已经是很好的了,有的课堂上,出席率只有一半。学生们交流经验,不是谈哪门课更重要,对自己的学业有帮助,而是哪门课好修,老师给分高,且不用做作业。

那天走在未名湖边,听导游给中学生介绍北大:在这里读书很自由,想上课就上,不上课就逃,没人管你。看中学生欢呼雀跃的样子,我心里很悲哀,感叹自己落伍了。

老北大的传统,确实是特立独行,自学为主;可曾经的“佳话”,怎么七转八折,变成了“假话”。张中行撰《红楼点滴》(收入《负暄琐话》),确实提及:“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可张文还有一句:“其实,至少就我亲身所体验,是进门以后,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这无声无臭无形无文的“学术大法”,如同自然规律一样,保证着大学的运行。若忽略“学术空气”,放弃自我约束,只谈翘课的自由,那大学还能成为大学吗?

如此“悠闲”的校园生活,跟我上面谈及的北大学生才气有余而训练不好,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中文系的长远发展,也为了对学生负责,系办公会议讨论了好几次,决定从下学期起,要求选课的学生课堂签到。你们有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除了中文系每学期为研究生开设50门左右选修课,你们还可以修外系的课。但一旦选了课,希望积极参与,养成“诚实做学问”的习惯。有事可以请假,但不能太离谱;按照学校规定,四次无故缺席,取消考试资格。去年办百年系庆,希望赓续传统,激发学术热情;今年则突出教学管理,强化必要的学术训练。

做出这个决定,对我本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作为《北大旧事》的编者及《老北大的故事》的作者,我深知北大人对于“自由”的渴望。不过,当年我就提醒,“轶事”见精神,但不能过分当真,“好玩”只是校园生活的一小部分。作为学生,绝大部分时间还是进课堂、图书馆与实验室。这些艰辛的“日常生活”,因为太普通了,时过境迁,不太被当事人“追忆”,但不等于不重要。

最后,我想说一句:请不要过分夸大燕园生活的特殊性,在这里念书,同样需要“一步一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

同类推荐
  • 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

    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

    《为什么读书》之后,“法国最狂热读者”再论《什么是杰作》。什么是“杰作”?“杰作”这个中世纪形容艺术品的词汇,是从何时开始用于文学?文学杰作有评判的标准乃至配方吗?怎样确认一本书是否为杰作?谁来确认?杰作是不朽的吗?人们今天是否还需要杰作?……本书试图回答林林总总关于杰作的问题,就这一令人生畏的概念展开有趣有益的思考,其目的是消除杰作的神圣光环,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杰作。从荷马、海涅、贝克特到托马斯·伯恩哈德,丹齐格往返于经典与当代作品之间,书中既能看到他对普鲁斯特的不俗见解,也有关于乔伊斯令人意想不到的分析评论。
  • 岁月流金

    岁月流金

    本集收录文洁若先生随笔近三十篇。全书分为四辑,辑一《家与书》《我怕走过金鱼胡同》《我的初中生活》《我的起点》追忆在北平的出生地金鱼胡同,早年就读日本小学、圣心学校、辅仁附中女校,抗战时期因父亲失业家道中落辛酸往事,以及大学毕业后进入三联开始职业生涯等经历。辑二《忆萧乾》《文学姻缘》《温馨的回忆》等篇记述与夫君萧乾一同走过的四十五年坎坷历程。辑三追怀巴金、冰心、沈从文、聂绀弩等前辈师友;《苦雨斋主人的晚年》《周作人及其儿孙》《周作人与谷崎润一郎》记述五四时期曾与鲁迅并肩战斗的启明老人的凄凉晚景,有助于我们对这位“汉奸文人”另一侧面的认识。辑四收录两篇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的论述。
  • 三人同行

    三人同行

    在这本书中,当年在泰晤士河上“同舟共济”的三位主人公,在德国开始了一场自行车之旅。书中仍是以幽默的笔调记述了这段Bummel的旅程。因为书中对当时德国风土人情有趣的介绍,此书还常年被用作德国学校的教材。本书出版于1900年,当时自行车流行于伦敦中产阶级中。书中介绍了当时自行车品牌竞争、广告宣传,还有自行车爱好者对于设备的热衷,今日读来,仍有共鸣。
  • 沉默的经典:高窗

    沉默的经典:高窗

    《高窗》收录拉金生前发表的所有作品,包括他最著名的四本诗集《北方船》《较少受骗者》《降灵节婚礼》《高窗》,以及部分散轶作品,可一睹拉金诗歌创作的全貌。
  • 《林石逸兴》校注

    《林石逸兴》校注

    《林石逸兴》是明代一部重要的散曲别集,共10卷,录曲1000首,内容丰富,语言明快。作者薛论道,字谈德(一作谭德),号莲溪居士,直隶定兴(今河北易县)人,生平难以确考。根据万历本《林石逸兴》所附诸人序跋中“万历庚寅(公元1590年)秋望,定兴龙川居士胡汝钦撰”“万历戊子(公元1588年)夏日,新安吴京书”“万历戊子孟夏上浣日,薛论道自述”“万历庚寅中秋日,永兴俞钟识于古檀青萍馆”等描述,知该集的刻成当不晚于1590年,其时薛论道尚在世。
热门推荐
  • 传奇之超级法师

    传奇之超级法师

    意外捡到一个登录器,本想怀旧玩一下传奇,没想到却意外链接了未来网络,成功登录了传奇世界虚拟游戏,更是拥有一个BUG般的能力——无限火力。别人还在为了蓝耗太快而发愁,努力嗑药恢复蓝量的时候,许城却在发愁蓝根本就用不完,别人释放一个禁咒流星火雨,蓝瞬间就会消耗殆尽,许城却能够将流星火雨当成普通技能释放。其他帮派无不是人多势众,却有一个帮派独特独行,这个帮派从不招兵买马,因为整个帮派就只有一个人,当沙巴克攻城开始,各大帮派调兵遣将,一个超级法师降临!!!如果你曾玩过传奇,如果你曾热爱过它——那么,请不要错过!
  • 我要做渣女

    我要做渣女

    男朋友出轨被抓包,我却哭着求原谅,拿出所有积蓄跟他买房,房产证上当然不能有我的名字。爱就是默默付出,那些光鲜亮丽的生活本来就不属于我。直到有一天,被渣女闺蜜亲手推进地狱。涅槃重生,王者归来,那些曾经把我践踏在脚底下的人,我要让你们一个个付出代价!
  • 明伦汇编人事典迷忘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迷忘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自谈

    自谈

    自身见解,无关大体。不喜勿喷,厌弃勿阅。由于是随感,因此更新不定。群号:963782816
  • 锦年如川

    锦年如川

    她干净内敛,如水的眸子清澈见底;他明亮耀眼,显赫的家世让他避之不及。在那个青涩年华里,倔强的他们一次次错过,当她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带上一个叫她妈妈的孩子,当他在异国他乡,经历了不为人知的痛苦,当他再次想要拥有她,却见她来一句:我们已经分手。
  • 冷少,你的桃花开了

    冷少,你的桃花开了

    “检查?做什么检查?”霍丝丝一觉醒来,不仅被窝里多了个男人,还要被一群人押着去做检查。“当然是……”男人勾唇一笑,“查一下你肚子里怀的是我儿子还是女儿。”
  • 带着神级系统吊打全宇宙

    带着神级系统吊打全宇宙

    某天才:我有神龙血脉,境界可一日千里唐岚:不好意思,我身具人皇之力,给我一柱香的时间,我能360?全方面无死角吊打你!某大陆第一炼丹师:只要给老朽足够的材料,老朽便能炼出令人一步可登天的仙丹!唐岚随手一探,将手中的一瓶神丹丢给了一条二哈。某大能:本座能……唐岚一掌便将某大能拍进土里,扣都扣不出来的那种“滚,别挡我看我媳妇!”唐岚醒了过来,看向手中的那把破铜烂铁般的剑,又瞧了瞧身下当枕头的二哈,望了望桥洞外的风景。叹了口气:唉……离梦想还很遥远啊。
  • 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

    在东京角落一处无人注意的老屋里,住着秘密生活的一家人。他们靠“奶奶”的养老金生活,间或打工,习惯游荡在商店之间,顺手牵羊地偷点日常用品。一个冬夜,“爸爸”阿治发现一位被赶出家门的小女孩,把她“偷”了回去,成为新的家庭成员。众人一起度过了短暂而其乐融融的时光,然而一次意外引发了令人震惊的真相浮出水面,他们也赫然发现,日夜相处的家人,彼此背后藏着无法言说的往事和复杂的勾连……
  • 星辰摘录

    星辰摘录

    收录着自己的一些突如其来的零碎小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