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9200000007

第7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1)

一、孔子:“三千年第一人”的大宗师

1孔子(孔丘)简介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有“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之称。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的先世为殷商后裔、宋国贵族,后没落。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他极为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30岁,在曲阜城城北设学舍,开始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相传孔子还曾向老聃问礼。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但一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他被困于陈蔡之间时,虽绝粮,仍诵讲不衰。孔子意在改良时政,复兴周礼,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

孔子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直到逝世,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死后葬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核心与正统,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2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创规模巨大的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他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他从事古代典籍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实施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教育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于改过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1)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改变人们的心灵。鉴于贵族道德的败坏和贵族世袭制度的腐朽,他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他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子张》)。为此他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规定“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他说:“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成为“君子”。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他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

孔子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姓名者77人,一部分有事迹可考。他们来自鲁、齐、卫、晋、宋、陈、秦、楚等国,以鲁人为最多,大都出身贫贱,子贡“家累千金”,但也不是来自贵族,而是大商人。真正属于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等少数几人。可见孔子的弟子群,主要是由平民组成。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使贵族垄断的文化与平民结合,学校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孔子提出的伦理的基本原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生存发展,也帮助别人生存发展。另一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而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自己想受教育,也帮助别人受教育。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孔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仁”的涵义,归纳起来,不外是“克己”与“爱人”两个方面,而以“礼”为准则。

“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其根本要求是,在财富占有上遵守周礼的等级规定,克制过分的欲望。

孔子提出了道德评价的原则问题,即义利之辨。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主张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努力提高精神境界,而不要过分地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认为正是物质欲望的膨胀,造成道德的堕落。因此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孔子自谓吃粗粮,喝冷水,曲肱而枕,在这样清苦的生活中却得到了精神上的愉快。他称赞“贤哉回也”,就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他认为,从利己之心出发,必将引起人我之间的矛盾,社会上的一切冲突即由此而起。为了从动机上防微杜渐,他很少讲“利”,在道德领域内,对“利”作了全盘的否定。

“爱人”的基本要求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我也不如此对待别人;另一方面,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帮助别人去达到。这叫做“忠恕之道”。(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孔子讲的“爱人”,有两个特点:

①以孝悌为本。这是出于巩固氏族血缘关系的需要。“孝”属于亲子之爱,反映纵的血缘关系;“悌”属于兄弟之爱,反映横的血缘关系。这一纵一横两大关系的交织和延伸,便构成宗法制度的图谱。奴隶主贵族的一切道德准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都是孝悌的引申和扩大。

孔子继承殷周伦理思想的传统,特别重视孝道,因而坚持“三年之丧”,认定“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宰予曾提议改三年丧期为一年,受到孔子严厉的斥责。

②爱有差等。孔子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爱人要受等级名分的制约,不能逾越;超越等级名分的“爱”,在道德评价上就走向了反面,变成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墨家因此批评孔子讲的“仁”是“体爱”,只爱一部分人,不同于墨子的“兼爱”,爱全社会的人(《墨子·经上》“仁,体爱也”;“体,分于兼也”)。

这个批评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有片面性,他们没有看到孔子也怀着普遍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愿望,他提倡的“爱人”,在坚持“差等”的前提下,也要求推及于全社会,即不仅在贵族、平民中讲礼让,也要适当地为劳动人民着想,减轻刑罪和赋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尧曰》),以达到保护和争取劳动力的目的,防止“犯上作乱”行为的产生。在孔子看来,这乃是符合贵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3)教学范围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诗”是西周以来的诗歌。传说古诗本有3000篇,经孔子删定,存305篇,概称“三百篇”,即流传下来的《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孔子根据乐调,将删存的“诗”分为“风”、“雅”、“颂”3类。其中一部分是对上帝、鬼神、贵族统治权力的歌颂,更多的则是抒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苦难遭遇,揭露贵族的残暴和荒淫。

孔子说“诗”的作用有四:①激发道德情感;②观察风俗盛衰;③增进相互情谊;④批评政治得失。归结起来,是教人懂得如何“事父”与“事君”;还可以获得一些自然知识,如“鸟兽草木之名”。

“书”即历史。孔子将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献汇编成书,保存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的重要历史材料。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说明书教的旨意,即在于复兴“文武之政”。

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史记,编写了一部编年史──《春秋》,起鲁隐公元年,终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简要论述242年的历史。它以周礼为准则,评述春秋史实,“寓褒贬,别善恶”,旨在正名定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

“礼”即周礼。包括奴隶制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仪节。孔子说:“为国以礼。”(《颜渊》)“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当时“礼”已流于形式,失去了对思想情感的约束作用。孔子深有感慨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强调“礼”必须以“仁”的思想情感为基础,离开“仁”,“礼”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求要达到“礼”和“仁”的统一。

“乐”即音乐。“乐”与“诗”相连,分别来说,“乐”谓乐曲,“诗”谓歌词;合而言之,“乐”也包涵“诗”。“乐”与“礼”相配合进行政治道德教育,其作用尤在于陶冶情感。“礼”以修外,“乐”以修内。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孔子志欲复兴周礼,故特别欣赏古乐,称赞《韶》(相传为舜时的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八佾》)。对春秋时代的新乐──“郑卫之音”则十分厌恶。

从中外教育史看,孔子是乐学的创造者。《论语》有46次使用了“乐”字,其中有16次与“乐学”有关。孔子不仅提倡乐学,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同时还对音乐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孔子曾是否修订《乐经》,历来争论不一:一说《乐经》本来是有的,秦以后才亡佚了;一说“乐”本无经,“乐”的歌词在“诗”,运用在“礼”,声调的传授则在伶工之手。《乐经》虽未见到,《礼记》中的《乐记》、《经解》以及《周礼》中的《大司乐》等篇,还保存了不少孔子关于“乐”的论述,为后世儒家乐教之所本。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对“乐”在培养人的性格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教学方法

孔子的世界观有唯心主义倾向,相信“天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又说“有生而知之者”(《季氏》)。但在教育实践中,则重视“学而知之”。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的要点是:

①注意个性差异。经常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智能性格的差异。《论语》保存了大量评论个性的记录,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激),由也喭(莽撞)。”(《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孔子即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②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孔子就是这样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由“知之”到“好之”,由“好之”到“乐之”,形成习惯系统,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道德自觉性的高度体现。

③学习与思考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已经接触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学而》第一句即“学而时习之”。孔子自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强调获取知识必须多闻、多见、多问;同时要求对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经过思考,融会贯通,辨明是非,择善而从,以一贯之,由博返约,温故知新,闻一以知十,举一以反三。他认为对任何事情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是最没出息的。

孔子还要求思考问题要抱虚心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勿妄测,勿武断,勿固执,勿自是。对尚未明白的问题,暂时存疑,以待进一步探讨,认为如此才能获得真知。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种种表现,则给予严厉批评。

④学习与行动结合。孔子要求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于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他以学“诗”为例,说:熟读“三百篇”,管理政事,却管不了出使各国,也不能独立应对,“诗”读得再多,有何用处?孔子观察人的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他最讨厌讲空话,讲大话,认为言过其行是最可耻的。

就道德修养来说,根本的要求是“迁善改过”。孔子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用作装饰,给别人看。他说他自己经常担忧的事情,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认为颜渊过人之处就在于“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孔子深信,人的智慧和道德都是在不断克服缺点与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孔子重视德育。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得到礼乐的协调为快乐,宣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多交贤良朋友为快乐,这三种是有益的快乐。以尊贵骄傲为快乐,以游荡过分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三种是有害的快乐。这里,孔子明确地指出了德育与乐学的关系。

孔子一生怀着探求真理、培育人才的愿望,在40余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乃是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科学地对待这样一份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发展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3《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20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许多论述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磊落正直;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其三,做人要重视全面的修养。

同类推荐
  • 为了折翼的天使

    为了折翼的天使

    《为了折翼的天使:清平教育之全纳教育》一书,由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主编,是对清平小学实践全纳教育3年来的一个阶段总结。该书以一所普通学校接纳孤残儿童开展全纳教育的生动教育实例向我们揭示了:只要我们的学校愿意接受并运用全纳教育的理念作指导,只要我们的校长和教师真心实意地将全纳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实践,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依托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那么普通的学校也能办成优质的、理想的全纳学校。清平小学的教育实践又一次证明了全纳教育在中国也是可行的。
  •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悦读MOOK(第六卷)

    悦读MOOK(第六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当代著名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吉登斯庞大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现代性理论体系,第三条道路理论等。本书在吉登斯的思想体系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一方面,它秉承了反思三大思想家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加入了对结构主义思潮的反思,从而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了系统的检视。在此基础上,吉登斯系统提出了其对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本书以能动与结构作为两个支点,沿着意识、权力、再生产、制度化和社会变迁等线索,系统建立起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本书在社会学理论领域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了解吉登斯社会学理论思想的重要著作,而且是理解20世纪中后期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著作。它将20世纪中期有关能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等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推向深入。它超越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在这些问题上形成的尖锐对立,从实践的角度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将社会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热门推荐
  • 假如生命只有七天了

    假如生命只有七天了

    你的生命只有七天的时间了,你会在这个时间里做些什么呢?
  • 销售的艺术:最适合中国的销售方法

    销售的艺术:最适合中国的销售方法

    李嘉诚、王永庆年轻时候都曾做过销售,各大公司的老板,其实都身兼另外一个职务——销售。销售是最基本的技能,销售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技能。销售的最高境界是先把自己销售出去。本书将西方现金的营销理念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大量销售一线的实战案例,给读者带来有趣又有用的阅读体验。
  • 病娇探长,小心点!

    病娇探长,小心点!

    “欢迎光临,这里是烟华街14号”凤仙领,高开叉,女子身着织锦缎旗袍站在门边,上挑的凤眼尽是魅惑众生的光彩。“不收金银,只收魂魄,我苏湮岚来者不拒,包管让你心想事成。”“前世今生,我要的都从来只是一个你。”男人摘下面具,眸子中印进眼前这个风华无限的女人,满眼柔情。
  • 星河九局

    星河九局

    公元5000年星河国烟倦市忘川街咚咚咚“谁啊?”“你好,查水表。”“查水表?这是烂尾楼,几年前就停电停水了,你们虎谁呢!”“额,抱歉抱歉,职业习惯。”砰!踹门声伴随着巨大的烟尘,用木板特制的装饰门被一脚踹开。“跟他费什么话,我们是第九安全局的,请你跟我们走一趟。”消散的烟尘里,来人举起手中牌子:一枚闪电形的徽章。
  • 大唐好相公

    大唐好相公

    武德六年,大唐初定,百废待兴。太子稳坐东宫,李世民野心勃勃。武将定江山,文臣思治国。穿越来的秦天只想当一个好相公,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
  • 因为相信你

    因为相信你

    张倩一直以为爱情就是以我心换你心,又怎么会知道爱情也会是真心换伤心!“我是真的爱你,但是……但是我也爱她,”杜志江说,“你能骗我一次又一次是因为我爱你!相信你!从今天起,你的爱我不要了,我的爱你也没资格……”她挺直脊背离开,没人看到地上碎成花的泪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星空追忆

    星空追忆

    黯黯星空下,静静的,把世界与自己独立开来,想到了许多,看到了许多。把这些留给明天的自己,把星空给我的、教我的,留上一笔,供自己的未来品味。也时刻提醒自己——追梦的初心!
  • 国产GGG

    国产GGG

    拳击手王皓重生回九十年代。人生有了重来一次的机会,王皓立志弥补上一世的缺憾,尽早步入职业拳坛,向中量级世界拳坛霸主的梦想勇敢进发。中量级四小天王、墨西哥三剑客、梅威瑟、帕奎奥,你们等着我,我王皓来了!1亿美金出场费?300万PPV?P4P之王?只要努力拼搏,一切都可以实现! 群号:959044556,欢迎有兴趣的订阅书友可进来玩玩?????
  • 玩转职场你缺什么

    玩转职场你缺什么

    如果你是金子,任凭环境改变,你还是金子。所以,决定你本身价值的不是公司,也不是老板,而你自己。你在职场上郁郁不得志,原因并不能全怪外界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你并没有你自认为的那么优秀,你身上一定还缺点什么。本书收张笑恒所著,分别从就业能力、适应能力、责任心、合作精神、自觉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迎合的技巧、圆融的智慧等十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缺的那一点,然后去积极地调整自己,当你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那么你发现原本存在一堆问题的职场瞬间换了新颜,未来也变得清晰和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