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47900000007

第7章 “意象”说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也是审美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成为一时风尚,无疑使文学艺术开阔了视野,有了新的审美追求,显示了审美重点从艺术外部规律的认识向内部规律认识转变。在方法问题上表现为“言”“意”之辨,内容涉及“言”“象”与“意”的关系,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对于文学审美特性的认识。除了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外,并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美学新概念,如“气韵”“风骨”“神似”等等,其中刘勰《文心雕龙》的“意象”说就是明显的例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第一节 王弼的“意象”观

魏晋时期由于崇尚老、庄思想,一时注《老》、注《庄》蔚然成风。“玄学”来源于“三玄”,就书而言是指《周易》《老子》《庄子》。王弼以《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及《老子道德经注》而闻名于世。他虽未注《庄子》,但在注《周易》《老子》中,常引《庄子》之说,故人称他以《庄子》解《易》,以《庄》解《老》,当时及后世人都认为“好老庄”[12]“说以老庄”[13],在正始玄学中,形成相当独立的体系。

王弼,字辅嗣,三国时期魏国人,死时年仅二十三岁,是一位年轻而杰出的哲学家,也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何晏、王弼“彼诸人者,并其领袖,玄宗所归,递相夸尚,景附草靡”。可见其影响之大。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对“意”与“象”“言”的关系,作了颇为深入而辩证的辨析: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

王弼所论乃是哲学认识论的命题,并不是文学艺术的理论问题,但对审美意识及其理论的深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意象”说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因而具有美学价值。

第一,关于“言”“象”“意”三者的关系。王弼在“‘言’‘意’之辨”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象”的概念。“言”,指易卦中的卦、爻辞,“象”指卦象,“意”指卦义。他认为“言”“象”“意”三者是相互递进派生的,“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所以才能导致“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言”指卦、爻辞,它是用来阐明卦象的,所以说“言者,明象者也”。而卦形的“象”则是用来显示“意”的,所以说“象者,出意者也”。充分肯定了“言”“象”在达“意”上的作用。在王弼看来,“言”和“象”都只是“意”的载体,其终极目的只是为了表达“意”,三者之间存在一种相生相成、相互递进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内在含蕴。“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象”这个词可说正是由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这就是王弼“言以明象,象以出意”的“意象”观。

第二,关于“得意而忘象”。王弼提出的“言”“象”“意”三者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具有基本的一致性,而“言”“象”作为一种手段,又有不一致的一面,故王弼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的命题,并把它看作有如《庄子·外物》篇中所说筌、蹄之于鱼、兔的关系。这与王弼的哲学受老、庄“贵无”论的影响有关。《老子注》说“有以无为用”(四十章注),“凡有皆始无”(一章注)。何晏在《无名论》中提出“夫道,惟无所有者也”。王、何玄学的“贵无”论,在于探寻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富有思辨性,同时魏晋玄学的“贵无”论是对幽隐深微义理的崇尚,王弼认为:“凡言义者,不尽于所见,中有意谓者也。”(《周易·姤卦彖传》注)又云:“自统自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周易略例·明彖》)这种幽隐深微的义理,是与事、物、形、象相对待的,因此“言”“象”“意”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方式和层次,“得意而忘象”实即“忘象求意”的意思,指的是卦义确定后怎样去认识它、表达它,正是由于“象之所生,生于义也”(《乾卦》注),卦义的被确定在先,因而对卦义的认识、表达在后,如果拘泥于作为工具的“言”“象”,其结果反而得不到传达的“意”,故王弼强调指出:“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周易略例·明象》)它的主旨在于说明如何探索“求意”的问题。韩康伯《系辞传注》也说:“夫非忘象者,则无以制象。”韩康伯以王弼后学著称,所说是符合王弼的“忘象”说的原意的。又如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卷七曾说:“遗忘己象者,乃能制众物之形象也。”可证王弼的“忘象”说,旨在说明“寻象”时不可拘泥于某一特定的“象”,而要超脱于有限的“象”,可从“象外”求之,只有这样方能得“意”。所以他最终得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的结论。这里的“忘”,就是对传达媒介的“象”“言”的一种超越和否定,使之达到“得意”“得象”的极致。由此可见,王弼的“寻象而观意”与“得意在忘象”,是作为认识论的两种方式和层次,也即是对“圣人立象以尽意”的一种哲学思辨,唯“忘象”才能“存象”,唯“忘象”才算“得意”,这种探索有如《庄子·外物》篇中的“得鱼忘筌”一样,对于文学艺术欣赏活动来说显得十分深刻,因为对美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不能停留在“言”和“象”上,而是对“言”和“象”的超越,从而获得“意”所蕴含的精旨妙义。谢赫《古画品录》所说的“穷理尽性,事绝言象”的“象外”说,就由“得意忘象”推演而来。庾阐《蓍龟论》云:“是以象以求妙,妙得则象忘。”宋人黄伯思论画云:“昔人深于画者,得意忘象。”(《东观余论》)杨时也说:“学诗者不在语言文字,当想其气味,则诗之意得矣。”(《龟山语录》)方以智亦云:“必超浮言者,始得其意;超文字者,乃解其宗。”(《文章薪火》)可说是对“得意忘象”在审美领域的一种体悟和发挥,对审美特征的认识是一个重大的进展,对于“意象”论的形成,应该说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第三,关于“触类可为其象,含义可为其征”。这是王弼对“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概括性阐述,“象”作动词用有“象征”的意义。“触类可为其象”,“触类”指六十四卦,所谓触物比类,由此及彼,从而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周易·系辞上》说:“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正是由于《易》象“体万物之撰”,而且往往可以触类旁通,使大千世界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概括于其中,从而发挥《易》象“其称名小,取类大”的特殊功能。故王弼认为只要符合象征的意义,就可成其为“象”,并不拘滞于某一固定的“象”,所以他在《周易略例·明彖》中说:“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而“含义可为其征”。在王弼看来,《周易》六十四卦中任何一卦的义理,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这是符合《周易》“以象喻理”的思维方式特点的,八卦就是通过具体图像象征吉凶祸福的,故司马迁就曾指出:“《易》本隐以之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而“立象以尽意”,正是体现了这一表现方法,而这也正是一切艺术最根本的特点,所以它又是和艺术的象征性要求相一致的。“触类可为其象,含义可为其征”,可说是王弼对《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的阐述和颇有新见的发挥,他的精到之处,还在于从“立象尽意”说出发,经过“忘言”“忘象”的哲学思辨,最后又回归到“立象尽意”的命题中来,从而肯定了“象”能尽“意”。这种“意”“象”相融的观点,使“意”“象”之间构成了辩证互补的关系,可谓不期然而然地接触到了“意象”论的主要特征,并为此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惟魏世王辅嗣(王弼)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所以美学“意象”论的文化学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进一步加以探讨。

第二节 刘勰论“意象”

刘勰不仅是我国古典文论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心雕龙》体大而思深,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美学见解,对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鲁迅先生曾说:“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集外集拾遗·题记一篇》)这里仅就《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意象”说作一些探讨。刘勰说: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所论乃创作构思的特点和作用,今结合“意象”试以下列几个问题分述之。

一、艺术构思的特点与规律

艺术构思最主要的特点是想象。刘勰在开首就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这是刘勰对“想象”所下的定义。“古人云”语出《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原意谓“身在草莽而心存好爵”。刘勰借以说明“神思”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一种可以由此及彼的联想功能。这也就是刘勰为什么把艺术构思称作“神思”的原因所在,因为这种想象活动有其神妙之处,是一种不受身观限制的心理现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致“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都可以通过想象而宛然在目,达到了“神思”的极致境界。

那么,作为艺术构思的规律是什么呢?从这一段的内在逻辑层次来看,最值得注意的论点,是所谓“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思理”亦即“神思”之理,主要是指主体的“心”与自然“物”之间一种神妙的感应交合作用,这就是说,作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神与物游”的过程,是一种心物交融的合乎规律的思维活动。因此“神思”的活动与作家主观的精神意念密切相关,“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在刘勰看来“志气”是综合心物的关键,“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心物综合也就辍止了,而“物”指客观物象,“神与物游”恰切地表述了创作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往复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反复论述到这种“心”和“物”的交合作用,如《诠赋》篇的“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物色》篇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明诗》篇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等等,都是阐述客观物象触发并影响作家的思想感情,使之进入构思想象活动的境地,同时刘勰认为“物以情观”(《诠赋》),“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强调了主体情感对外物的能动和主导作用,所谓“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物色》),使主体与客体、情感与对象、心与物双向交流,融会贯通。所以“神与物游”是艺术构思中符合认识规律的理论概括,同时也指明了形象思维不同于抽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刘勰的“神”就是建立在心和物这个关系上的,“神与物游”即作家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的契合交融,实际上构成了情物相得遇合的意中之象,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物沿耳目’,与神会然后成兴象”,即指明了“意象”是建立在心物同一的基础上的。王昌龄“神会于物”(《唐音癸签》卷二引),苏轼的“神与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黄宗羲的“情与物游”(《黄孚先诗序》),都可窥见其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构思与“意象”

在探索“心”与“物”的关系时,刘勰侧重于对艺术心理的审美特性的分析,所以紧接着强调在构思和酝酿创作时“虚静”的重要性,也就是必须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这是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重要准备,从而摄取物象,与物交游,同时从“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即学问、理论、经历、技能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作家应该具备的条件,所谓“才分不同,思绪各异”(《附会》),否则往往会产生“暨乎篇成,半折心始”的苦恼,难以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刘勰正是从“意象”生成的机制出发,认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也就是如何处理构思与表现之间的矛盾关系。所以强调文艺创作各种准备的必要性,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条件,才能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一论断,揭示了“意”与“象”契合的形象性特征,使主观的“意”与客观的“物”同构对应,融为一体。一方面“意”对象化了,不再是主观的思想意念自身;另一方面,“物”也情感化了,不再是自在的物象本身。“意象”作为心物交融的体现,正是“神与物游”的产物。所以刘勰在“赞”中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也是说明同一道理,“神”即“神思”,“象”即“物象”,意谓神思与物象感通,是情思变化所孕育的,所以“意象”归根结底是在情感的孕育和传达中创造出来的。很显然,刘勰所说的“意象”,即作家在构思中通过种种感受在内心所形成的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意象”即“意之象”或“意中之象”,是经过情感所染化了的“象”,是一种呼之欲出即将物化的内视形象。这种主客观的交融统一,正确地揭示了“意象”形成的规律性,所以,他紧接着强调“意象”在艺术构思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谓这是驾驭创作的主要方法,是布局谋篇的先决条件。

三、“意象”的构成及其特征

刘勰在我国美学史上首先将“意”与“象”合成“意象”一词,开创了审美“意象”说。他所说的“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包含了许多精辟的见解。“玄解之宰”“独照之匠”均见《庄子》。《庄子·养生主》云:“古者谓是帝之县(悬)解。”《庄子·徐无鬼》云:“匠石运斤(斧)成风”。这里一指文辞的表达,唯有深通玄妙道理的主宰,才能按照和谐的声律来安排文辞;一指文思的酝酿,唯有独特感受的艺术匠心,才能使文思窥探意象进行创作。《文心雕龙·事类》篇云:“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盖亦此意。“寻声律”之“寻”,窥意象之“窥”,都表明构思过程是一个酝酿、探索、联想、组合的过程,是将审美感受转化为审美意象的创造性运动过程,也就是“意象”孕育、生成的过程。指明了作家进入创作过程后形成心物交融的复杂情况,并强调这一过程都离不开“意象”。

刘勰曾在《物色》篇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从而使内心情感与外界物象发生同构效应,“意象”正是这种情意与物象的自然契合,但这时的“意象”还只是一种心象,它仅仅存在于作者的头脑之中,还未成为可以感知的艺术意象。因而“意象”的创造,还须运用文辞、声律的媒介,所谓“写气图貌”“属采附声”亦即《神思》篇说的“运斤”“定墨”,最后形成作品。这两方面的相互矛盾关系,一是“心”与“物”的矛盾关系,一是构思与表现之间的矛盾关系,概言之就是刘勰说的“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神思》篇)的矛盾关系。对此周振甫在《文心雕龙注释》注云:“意指意象,思指神思,言指语言文辞。神思构成意象,意象产生文辞。这三者的结合有疏有密。有时神与物游,心境交融,作者所想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意象,用语言恰好地表达出来,思、意、言密切结合,不烦绳削而自合,即密则无际。有时作者想得很多,到形成意象时,比原来想的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用语言表达时,又经反复修改,对意象又有很大改变,甚至没有意象,写不出来,即疏则千里。”这可说是对“意象”生成的特点的深刻理解,而这正是刘勰比之陆机有关论说的深化,从而更接近创作实际,体现了理论的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刘勰在《神思》“赞”中提出:“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意谓依据声律以语言来从事形象的刻画,让“比兴”各种手段萌生滋长。创作要运用意匠来构思,定能写出好的作品。我们如果联系他的《比兴》篇“赞”中说的“诗人比兴,触物圆览”“拟容取心,断辞必敢”,则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比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表明了物象在“比兴”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拟容取心”的观点,“心”即主体的“意”,“容”即客体的“象”,强调摹写用作“比兴”的物象即“容”的目的,必须服从于“比兴”的意蕴是“心”的需要,“心”和“容”两者应交合无间,从而使外在的物象情感化,内在的情感形象化。所以刘勰认为运用“比兴”手法必须注意“取类”:“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比兴》篇)已接触到对文学艺术概括性的认识。在《物色》篇中他总结《诗经》写物的特点说:“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种文学创作中的“以少总多”,实际上阐明了构造意象的具体方法。刘熙载在《艺概》卷二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如果直接说“春往冬来”,就缺乏诗的意象,也不成其为诗了。而“比兴”其实就是要求作诗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一种“意象”来感染读者。在《隐秀》篇中刘勰还论述了“意象”的完美标准:“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佚文,见张戒《岁寒堂诗话》引)诗人冯班在《钝吟杂录》卷五说:“隐者,兴在象外,言尽而意不尽也。秀者,笔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这是基本符合刘勰的原意的。总之,刘勰正以他睿智的目光,进一步地探索着“意象”构成的方法,这无疑是具有理论认识意义的。

最后谈一谈刘勰的“意象”说受《周易》与王弼的影响问题。《文心雕龙》整个篇章的安排就是根据《周易》结构而成的,“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序志》篇),并建立了以“道”为本的美学思想体系,认为:“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原道》篇),而其引用《周易·系辞传》则屡见不鲜。刘勰在《论说》篇对王弼之解《易》有“可为式焉”的评价。“式”,法式、规范。同时在认知方式上刘勰也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所谓“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夸饰》篇),故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注“意象”云:“意象,见上《论说》篇引王弼《周易略例·明象》。”[14]《论说》篇则在“辅嗣之两例”下,“姑录《略例·明象》篇于下”。可见《周易·系辞传》的“立象以尽意”及王弼的“得意忘象”说,给刘勰的“意象”说提供了哲学基础,也反映了“意象”论的孕育成熟,终于完成了作为艺术审美“意象”理论的建构,并赋予了明确的审美含义。这是刘勰对中国美学的一大贡献,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同类推荐
  • 上古传说

    上古传说

    上古历史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从上古传说中我们可以获得我祖先对于世界的认识,可以得知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美丽的文学形象也取自于上古传说。
  • 杯中窥人

    杯中窥人

    亲近杂文还因为宁夏杂文学会的领导者为杂文作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近年来,宁夏的杂文界颇为活跃,先后出版了杂文学会会员文集《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杂文:宁夏十人集》《思想的地桩————宁夏杂文新人作品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连续举办了七届宁夏杂文大赛,还通过召开杂文创作研讨会、举办博客博文大赛、组织会员外出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壮大了杂文队伍,繁荣了杂文创作。有人说,杂文创作是在针尖上跳舞,但宁夏杂文作者是幸运的,大家能够在一个大舞台上一展技艺,踏踏实实地进行杂文写作。亲近杂文吧,它会让你骨中有钙,血里有盐。
  • 民国国文课

    民国国文课

    民国文化可谓承上启下,既延续了前清的儒学,又开启了新文化的序幕。在不过三十多年的民国时期里,名家辈出,诸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胡适、林语堂、鲁迅、徐志摩等,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身体力行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时代。因此,我们再度研究民国文化,并予以取长补短,对今人而言还是很有裨益的。
  •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

    其实你始终相信梦想,虽然你常说你不信了;其实你始终相信爱情,虽然你常说等不到了;其实你明知道下句台词是什么,但你一样会被感动;其实你始终爱着这个世界,虽然你常说世界很令你失望之极。总有一天我们信仰的会失效,热爱的会消失,但永远记得,无论黑夜多么漫长不堪,黎明始终会如期而至。绝望的时候抬头看,希望的光一直在头上。也许我们都像本书中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被理想和现实生活所累, 但我们深信这些都是一点点黑暗,那些被贱卖的、被毁却的、被否定的理想,终将被我们一一实现。
  • 枕草子

    枕草子

    《枕草子》大约成书于1001年,开日本随笔文学之先河。全书共有305段,分为类聚、日记、随想三大内容。类聚是受唐朝李义山《杂篡》的影响,罗列生活中不同性质与类别的事物,如“山”、“海”、“扫兴的事”、“高雅的东西”,涉及地理风貌、草木花鸟、内心情感、生活情趣等等,非常丰富地体现出作者清少纳言细腻的观察和审美趣味。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宫中的生活,其中有反映她与皇后藤原定子感情深笃的经历,以及她在宫中生活的片断,这部分内容深映古典风貌,可从中了解日本平安时代皇室贵族的生活状态和品味素养。随想则是对自然与人生的随感,尤其可见作者明快、自由的生活态度。
热门推荐
  • 花圈情

    花圈情

    小女娃帮一位老人编着那幼稚的花圈,而小男娃哭着看母亲买的花圈上的那一朵歪了一条街的花,就看着出了一下神。然后,小男娃在奶奶的葬礼上笑了。他等着葬礼结束之后,就去找那个把花圈弄歪的笨蛋讨要说法。还要大声的说:“你按的好丑。”只是见了就说出那句话的小男娃,就和那个比他少了几岁的小女娃大吵了一个下午。时间去得也快,张大后。男孩却总是记得那个女孩,而那个歪了的花圈上的那朵和别人不一样的花却成为男孩的手机屏幕。男孩在一次去给自己奶奶上坟的路上碰见了那个女孩。他才知道自己和那个女孩带上了生活上的面具,男人和女人……
  • 睡美人(下)

    睡美人(下)

    一个叫杜林的小镇,成了这种新型全球性传染疾病的重灾区。这种疾病被称作“奥罗拉流感”,只有女性会被感染。它的症状是:被感染的女人睡着时会被包裹在像茧一样的黏糊糊的薄纱里,宛如一大团棉花糖。更糟的是,如果有男人因为害怕而破坏了这层薄纱,他的母亲、姐妹、妻子或是女儿就会变成攻击他的杀手。必须有人在这种疾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之前,找到疾病的源头,以及解决的办法。谁是那个被选中的人?只有一位女性——埃薇,没有被感染。她和别人不一样,她能和动物交谈。她仿佛冥界的使者,只身走进了男人们的世界。她是谁?为什么没有被感染?世界还能回到正轨吗?
  • 影帝先生有点甜

    影帝先生有点甜

    前排提醒:烂尾文,勿入 [占有欲超强影帝vs脑回路清奇的二货女主]两个人未在一起时,有一天,明宛和高中时的男神分手,回去的路上她恰好遇到陆华风,不禁苦恼的问他:“爱和喜欢有差别吗?”那时陆华风沐浴在阳光下,微微一笑:“喜欢仅仅是喜欢,爱却是步步谋划不择手段的占有。”结婚后十多年,两个人抛下一切环游世界,在著名的浪漫之城法国巴黎,明宛突发奇想,人生第一次肉麻了一回:“你会爱我一辈子吗?”陆华风抬手摸了摸她的脑袋:“会。”他爱她,生不休,死不止。陆先生的爱情——初见倾心,别离七年后爱入骨髓,他的爱是占有,是谋划,生时缠绵,死后骨灰不分彼此,直至永远。
  • 我的身上有秘籍

    我的身上有秘籍

    某天,从小痴迷武侠的徐长青意外被人拉进了一个满是骗子的“中华秘籍聊天群”,徐长青用尽“毕生所学”从群主那骗了一本秘籍。有一天,正在研读秘籍的他突然发现……身上多了一个秘籍系统!啊啊啊啊,徐长青弱小猥琐的心灵在一夜间彻底崩碎啦!
  •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

    我国的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千年以前的汉代,典当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这是中国典当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大变化,虽然它们曾经备受争议,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它们以超前的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最终促进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 我是异常玩家

    我是异常玩家

    【世界崩溃在即,本世界将进行最后一次努力,全球游戏化中...】灵气溃散,世界崩解,废土之上人类举步维艰,世界自救游戏启动。穿越电影世界,却发现只有自己知道剧情。吸收负面情绪,掌握系统漏洞,借用系统之力改变世界。【恭喜您获得称号:异常玩家】【称号效果:系统监控力度+100%】“什么垃圾称号...”游离于系统之外的人,与世隔绝千年的人类火种。关押不祥之物的监狱之城,伴随游戏的启动,光怪陆离的世界逐渐展开。PS:主角性格比较冷静果断,书友群568487932
  • 超级房产系统

    超级房产系统

    想变强?买个别墅!想赚钱?买个洋房!想泡妞?买个……不对,你没钱买房还想个啥?从边疆小城主,带着超级房产系统的叶云一路扩张和开发,最终建立起属于他的房产帝国!屋檐平地起,万丈拔高楼,苍穹云岚处,乾坤在囊中。
  • 武术大师

    武术大师

    焚恶少年,学刀法,战魔头,横扫武林邪士,一刀入魔破天神武
  • 蚀骨溺爱:厉少慢点宠

    蚀骨溺爱:厉少慢点宠

    她结婚三年,与丈夫素未谋面,但她时刻牢记已婚少妇身份。勉为其难被调去做大老板的小助理,但是谁能想到白天累死累活,下班时分还得被压榨劳动力,这小助理的工作也太忙了。在她准备抗议时,大老板却问:“你不认识你结婚三年的丈夫了?”难道他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