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3500000008

第8章 时代之书:《庄子》如何在魏晋大盛(5)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初帝王贵族只是将其视为一种类似于黄老的神仙之术。后来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一些高僧每每借用道家的概念,这使得佛学和道家思想有了融通的可能。东汉末年,牟融(?—79)作《理惑论》曰:“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祸无殃,坐则扬光。”此论已经在以老、庄解佛了。魏晋之际,何晏、王弼等展开讨论世界的本体问题,以“无”为本,这恰好与佛教的般若空学意思相似,因此佛教作为异域的精神信仰找到了在中国落地的土壤。何晏、王弼之后,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将玄学引向《庄子》的方向,此后玄学便以《庄子》为主。由于《庄子》比《老子》更深入更具体地讨论本体论、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与般若空学共同之处更多。西晋末年以后,般若空学便开始与《庄子》思想合流,到了东晋则形成了“格义”佛学,与此同时,佛学对《庄子》的阐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1、“格义”佛学与慧远

虽然佛学在西晋已有了广泛传播,但中国人对佛法中的许多名相法数依然很难理解。然而由于玄学的盛行,当时的一些高僧既精通佛法,又对玄学文本非常熟悉,如支遁、慧远等本来就十分爱好《庄子》和《老子》,因此他们便很自然地想到了以老、庄学说来疏解般若空学,这样一来佛法便不再陌生。这种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以帮助生徒对佛经的理解的方法就是“格义”之学。

“格义”之学始创于竺法雅(生卒年不详),据《高僧传》的记载,竺法雅“少善外学,长通佛义”。当时依附于他的门徒,皆“世典有功,未善佛理”,竺法雅乃“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竺法雅所援引的“外书”就是《庄子》和《老子》等。与竺法雅同师于佛图澄的道安(312—385),起初也是位“格义”的高手,但后来曾对“格义”之法产生了怀疑,认为“先旧格义,于理多违”。然而当他的学生慧远(334—416)以此讲佛经而“惑者晓然”时,他也不得不听之任之了。而慧远正是东晋时使用“格义”之学让佛法广为传播的第一人。

据《高僧传·慧远传》的记载,慧远少年时“博综六经,尤善庄、老”,后来前往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投簪落发,皈依佛法。慧远天资聪颖,年二十四便登坛讲法,“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由此可见,“格义”之法在东晋还在广泛使用,而且慧远所引用的外典正是《庄子》。慧远对《庄子》文本非常熟悉,因此他常常在讲解佛法中引用《庄子》,比如他在《沙门不敬王者论》的第五篇《形尽神不灭》一文中便以《庄子》“物化”的生死观来论述为何“形尽神不灭”的,他说:

“庄子发玄音于《大宗》,曰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又以生为人羁,死为反真,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无生为反本者也。”

“庄子亦云:特犯人之形而犹喜,若人之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此所谓知生不尽于一化,方逐物而不反者也论者不寻无方,作方生生死之说,而惑聚散于一化;不思神道有妙物之灵,而谓精粗同尽,不亦悲乎?”

“请为论者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

虽然庄子的“物化”思想与佛教的生死轮回不尽相同,但是在关于形和神的关系上,慧远的确看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庄子·大宗师》中“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的看法,正与佛教以生为受苦以无生为反本的教义接近。而庄子所用的“薪尽火传”的比喻,慧远的解释的确颇得庄子之意,即“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薪有尽而火长传,正是形有尽而神不灭也。慧远此论旨在批评中国人普遍持有的形尽神灭的观念。即使当时道教非常盛行,但修行者追求的肉体的长生不老而不认为形体即使死去灵魂也可以长生,而形体为生之“粗”,只有灵魂才是生的本质,为生之“精”。乍看起来,对于生死问题,慧远的确和庄子非常相似,但慧远立论的基础是佛教的灵魂不死,而庄子虽然也认为形体不过是逆旅之舍终归尘埃,但他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道生万物”,人死了之后“道”或以我为鼠肝或以我为虫臂,都是“化”之一种,无论为人为畜生都是自然的事。慧远但取佛法与庄子的相似之处,以《庄子》义为连类讲解佛法,从他上面的讲解来看,他的确是“格义”的专家。

2、支遁:援佛入庄

在以《庄子》文义为连类解说佛法的“格义”佛学之外,东晋时期佛学与道家思想融合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援佛入庄”,即以佛法来阐释《庄子》。这方面的代表就是支遁(314—366)。

据《高僧传·支遁传》的记载,支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他讲佛法“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谢安称之为“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支遁讲佛法的独特风格正来自于《庄子》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支遁对《庄子》的精通,可以从《世说新语·文学》篇的两则记载中窥见。其一为支遁与谢安、许询等人在王濛家那次聚会上,大家随意得到《渔父》一篇,然后轮流作即兴发言讲解此篇。支遁第一个发言,“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以致在场“众咸称善”。我们一般了解比较多的是支遁对《逍遥游》所作的讲解,然而从这则记载来看,支遁不仅对《逍遥游》一篇有独到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整个《庄子》应当都完全精通,因为他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渔父》作出七百多字精妙的讲解。

支遁解《逍遥游》之事被广泛称引,是因为当时自向秀、郭象的《庄子注》出来之后,一时间为思想界风靡。除了向、郭注解的高妙之外,还有他们调和儒、道二家思想而产生的“适性说”以及由此衍生的“名教即自然”论,成为那些兼高位与名士于一身者的理论依据。然而有识之士仍然觉得向、郭的理论于庄子原意有些不妥,心中有所感但口中不能言,而支遁对《逍遥游》的新解,则对向、郭二人的“适性说”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批评,且提出了自己对“逍遥”的新看法。支遁的新解一出,此前觉得不妥的那些人马上深为叹服。《世说新语·文学》篇曰:“支(遁)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可见支遁的新解在当时很得人心。而支遁新解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援佛入庄,我们下面可以通过具体分析看出这一点。

首先,对于向、郭二人的“适性说”,支遁很尖锐地指出了所谓“物任其性,逍遥一也”的看法流弊甚大,他反问:“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郭象的《庄子注》还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对于这种貌似合理的说法,支遁也慧眼独具地指出:“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在上面的引文中,刘孝标还引支遁的《逍遥论》说明支遁对“逍遥游”的看法,其文曰: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遥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

郭象无视庄子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将鲲鹏与蜩鸠等同,支遁的看法无疑更切合庄子以精神上无限自由为逍遥的原意。支遁所说的“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就是《逍遥游》篇“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的逍遥境界。这样的境界才是“无待”,这样的逍遥境界,唯有“至人”可以达到,而“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人正是庄子所说的“至人”。支遁对“至人”的强调,是在批判和否定郭象的“得其所待,然后逍遥”的思想,显然,如果要得其所待才能逍遥,那这又怎能算逍遥呢?只有“无待”的至人,才能游于宇宙境界,而真正地逍遥。因此支遁很深入细致地看到了庄子的逍遥之境界,而他所借助的正是佛学的出世视角。

支遁所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色色而不滞于色”,就是妙悟性空,然后“心”处于虚静状态。他在《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中说,“夫至人也,凝神玄冥,感通无方,神何动哉,故能应变无穷,游无蹈虚者,不可求之以形器,是以至人于物,遂通而已。”他又说:“夫廓然无物者也。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是故夷三脱于重玄,齐万物于空同,明诸佛之始有,尽群灵之本无,趣无生之径路。何者?赖其至无。”支遁以佛教的“性空”和“出世”来谈“至人”,因此对《庄子·逍遥游》有了新解。

支遁的“以佛解庄”为《庄子》的阅读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被后来的《庄子》注解者广泛采用,如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宋代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明代高僧释德清的《庄子内篇注》和近代学者章炳麟的《齐物论释》等。

同类推荐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 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

    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

    美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浓缩康德、黑格尔、尼采、佛洛伊德等众多哲学家思想精华。本书缘起于作者主持的“周二哲学研讨会”。在四年时间里,通过围绕“美与决定,美的决定”这一问题的讨论,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选择提拉米苏,是否就意味着放弃了减肥?一个老实人为什么会喜欢黑帮片?一幅举世闻名、众人称赞的油画又为何无法触动我?我们有太多需要选择的时刻,那些非此即彼的选项,每次都在拷问内心,让我们恐惧未来,怀疑自己,在现实面前不知所措。这一次,放下对自己的怀疑,让美的愉悦指引我们直面自己平常害怕的东西,直面神秘,直面自我的黑暗面。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热门推荐
  • 我家魔帝超凶的

    我家魔帝超凶的

    魔帝:论宠自家媳妇儿,我是专业的!呵呵,那个名门正道的小白脸,想挖我墙角?不存在的!
  • 源变系列

    源变系列

    在宇宙137亿年的生命历程中你我究竟生为何物?世界就如同一颗大树,越是想往高处生长,它的根基越要深入泥土的最黑暗。你我究竟是谁?破碎的镜面倒映出千层幻影。你我本源于一心,却在这混账的世界中,沦为一颗金属跳动的心脏。陌路相逢,那些天堂,那些层层叠叠、浩渺如烟的天空,它们又在何方?生而为人,我又何为?世界之深,浮葬乱岗,冰铁铸心,驱之所向,唯鸣自由,信仰永存。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坚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丫头有点傲

    丫头有点傲

    一种缘份叫做命中注定命中注定‘他与她互换了身体,从此病娇少年(因身体原因使人认为他是个病娇,嗯,伪病娇)变成凶猛娇蛮的她,凶猛小姐则变成了病态傲娇的他’身份归位时,他们之间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双处1V1》
  • 开溜皇后

    开溜皇后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的舞蹈家,却因失恋而惨遭横祸,穿越到宰相病逝千金蓝梦舞身上,这不还没有踏出府门一步好好观摩观摩这个朝代,又要下嫁给天下女人都想嫁的男人——皇上,唉!谁让自个摊上这个主呢,不过听说皇帝还是挺帅的,而且她做了皇后不用四出去演出挣钱,何乐而不为呢,可是进了宫才知道,皇帝冷冰冰,还要一切听命于他,她决定开溜不要这份职业了,和这个大男人皇帝say拜拜,去寻找自己在古代的真命天子…...本书结合时而迷糊+茫然+小白,如果不喜欢的朋友可以勿进!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多元函数

    多元函数

    相传大唐剑圣裴旻剑术高超,武艺非凡。话说画家吴道子因见裴剑舞,“出没神怪既毕,乃“挥毫益进”。诗仙李白曾从其学剑,仗剑走天涯,任侠四方。天下有三绝,太白的诗,张旭的书,裴旻的剑。剑圣裴旻视剑如命,找寻天下宝剑未果,旻此生憾也。遂遍寻天下玄铁铸剑,以弥补此生遗憾。旻锻有三剑(将军剑,龙泉剑,碧渊剑),著有一书(裴氏族剑谱)。江湖中都道,裴旻的剑,所向无敌,能得者,定国安邦,开宗立派。裴旻的书,旷世绝学,若是能馈看几眼,定能形成一学,换得江湖一席位。而拙作勾勒的便是几百年后的江湖世界,一场由盗剑掀起的江湖风雨。江湖恩怨,儿女情长,家国情怀,交织着江湖的雨,定能散发江湖的魅力。望君且看且留步,多多关照,让我们一起窥探这尘封的江湖,揭开这其中的秘密。
  • 瑾色撩人

    瑾色撩人

    身患重病的现代女子苏瑾,一朝穿到古代,同名同姓的苏秀才家的次女身上。能重活一世,是上天的垂怜,苏瑾只想做个安静的美女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静静的享受活着的美好。
  • 友古词

    友古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卡伦·霍妮作品集)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卡伦·霍妮作品集)

    本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经典力作。本书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系统批判,阐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内容包括: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观念的一般前提;力比多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女性心理学;文化与神经症;神经质的内疚感;精神分析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