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0800000093

第93章 施蛰存读书要乱翻书,要见异思迁

施蛰存(1905~年)古典文学专家、文学翻译家。上海松江人。建国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后,转向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研究。有《吴越金石志》、《金石百咏》。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文坛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可谓多矣;但这些人物中,能够挺过后来一连串的风风雨雨,并在桑榆之年老骥伏枥,笔耕不辍,依旧堪为文坛或学界之翘楚,且最终走向新千年、新世纪的,则实在是寥寥无几。施蛰存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施蛰存,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办刊、翻译、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等工作,历任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是一位“通才”型文化人。施蛰存一生与书相伴,人生的每一步都投下书的影子,其读书治学之经历与方法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我是读书人。我的职业要我读书,

我的业余工作也要我读书。”

施蛰存一生读过多少书?这是一道算不出结果的加法题。从父亲给六岁的他举行开蒙仪式那年(1910年)算起,施蛰存读书的历史长达近一个世纪。读书,成了他生活乃至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篇题为《为书叹息》的文章里,他说:“我是读书人。我的职业要我读书,我的业余工作也要我读书。”这无疑是他为自己的读书生涯所做的最朴实而又最确切的总结。

施蛰存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也爱读书,家里的藏书就有十二箱,经史子集都有。所以他说,他的中文是家学。如果说,隔壁私塾里的徐老夫子是他的启蒙老师,那么,父亲的十二只书箱应该是第二个老师。正是这两个老师,激发了童年施蛰存对读书的浓厚兴趣。七、八岁的他已经开始跑到外面的书摊和书肆里买书了。在《我的第一本书》一文里,八十高龄的施蛰存回忆道:我买的第一部小说就是金圣叹批本七十回的《水浒传》;第一本古典戏剧书是《蕉帕记》;郭沫若的《女神》是我买的第一部新诗集。《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我买的第一部新文学出版物的外国小说。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使施蛰存流连忘返。进入中学后,施蛰存更加勤奋地在书海中遨游,并且萌生了搞文学、当作家的念头。

由读书到买书、再到走文学道路、自己写书,这本是一条分外艰辛的路,可对施蛰存来说,这条路似乎走得特别自然,特别顺畅;也许,除了兴趣、天分之外,还有一种非由人定的机缘吧。历史往前推进时,似乎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偶然性,可回过头看去,又会发现,过程与结果之间,有着一条若有若无而又明灭可见的发展之链、必然之链。从小就爱读书的人,未必都能成为大师,但最终成为大师的,却往往是那些从小就被书籍和知识“俘虏”了的人。

“乱翻书”的作家与“见异思迁”的学者

在读书方面,施蛰存的兴趣相当广泛,举凡古今中外关于文学之名著,只要有可能,无不找来一看。上大学他先是学英文专业,于是“钻进了英国文学”,一年之间就通读了英国文学史和大部分英国散文与诗歌。后来,转学至上海大学念中文系,在陈望道、沈雁冰、俞平伯、田汉等老师的影响下,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阅读,并开始了初步的研究。四年级时,又相继转到大同大学和震旦大学读英文和法文,在叶上之、胡宪生等老师的指导下,继续阅读欧洲文学。在读书方面,施蛰存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好胃口”,从不挑肥拣瘦,更不会因噎废食。1928年到1937年,施蛰存在上海做“亭子问作家”,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这十年,他的“职业是书局编辑,业余工作是写小说,翻译外国文学。”除了阅读苏联、东欧和美国的文学作品,还“热衷于明人小品,把公安、竟陵派的几十部诗文集看了一遍。”

在《我治什么“学”》一文里,施蛰存谦虚地说自己“读书没有计划,得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对于法国诗歌,也只是“似懂非懂地乱读了一阵”。事实上,这种“没有计划”的“乱读”,对于学术研究也许是不合宜的,却正是作家的必修课。这种读书状态,使他“知识面广了,眼界开了”,创作灵感纷纭而至,源源不断。短短十年间,施蛰存先后写作和出版了近十种小说集,还有数量不菲的翻译作品,被后来研究现代文学的人,称为“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在总结创作经验时,施蛰存说:“在我写小说的时期,古典文学对我实在没有影响。”但读古代的作品,却对“学习语言文字”、“提高文学写作的基本功”,大有裨益。

“乱翻书”为施蛰存提供了创作的充足营养,却不能在研究工作中大显身手。从30年代末开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就自动终止,开始了辗转十多所大学的教书生涯。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光是读书,纵然读得很多,全不顶事。”要解答学生的问题,就得深入研究。于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相长”、学以致教的读书治学生活开始了。值得注意的是,施蛰存的治学也是“跟着兴趣走”,因而除了涉猎广,还具有钻研深、见性情的个人特色。随着教学工作的变动,他先后钻研过云南古代文献、敦煌变文、史传、宋人笔记及词话、唐诗宋词和金石碑版,其间还翻译了近二百万字的东欧、北欧及苏联小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研究著作,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一反时下流行的“八股”做法,显得亲切自然,引人入胜。

在谈到读书与治学的关系时,施蛰存说:“任何人不会一上手就研究一门学问,必须有一个逐渐走向研究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浅尝到博览。对某一门学问开始感到兴趣,渐渐地一本一本找这方面的书看,熟悉了关于这一门学问的各方面情况,这是第一个阶段。……在更广泛的阅读与思考之际,必然会发生问题。碰上了问题,就要自己去解决,这才走上了第二阶段,可以称之为‘入门’。入门之后,你会觉得欲罢不能,索性把一切弄不清楚的问题弄弄清楚。于是不能不展开更深入、更广泛的探索,这样才到达第三个阶段,开始做研究工作了。”这一段话真是读书做学问的经验之谈,凝结着施蛰存一生的求索与智慧。

施蛰存还自称自己做学问是“见异思迁”,并勉励青年学者要“一步一步地走完治学的全程”。其实,施老的“见异思迁”,未尝不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对研究对象的兴趣与热忱,随便找一个课题来做研究工作,是做不出真正的学问来的。对青少年来说,“朗读能巩固记忆”

在具体的读书过程中,施蛰存提出了三种读书法:朗读、背诵和“看书”(默读)。

和鲁迅一样,施蛰存幼年所受的也是“三味书屋”式的私塾教育。长期以来,这种教育模式一直被钉在“封建”、“刻板”、“戕害儿童心灵”的耻辱柱上。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被“分析”为封建教育的迂腐代表,三味书屋也成了百草园的对立物,鲁迅对启蒙老师的追怀之情被一笔勾销。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八十高龄的施蛰存在回忆自己“甫就小学”,接受这种“读背结合”的语文教育时,意味深长地说:“一本《千字文》,半年就读完而且背熟了。这就意味着我在初上学半年内就认识了一千个字,虽然不很懂得它们的意义,但也并不是毫无所知。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恐怕识不到五百字。因此,我对旧社会中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小学生启蒙读本的办法,现在也不很反对了。”

何止是“不反对”?施蛰存还曾经说过,读书之乐,在于自己读书,为读书而读书。也正是这种读书之乐,培养了我一生乐读书的习惯,同时也为我后来能用细密的理性分析方法去读书打好了基础。因此他认为养成经常读书习惯、打好读书分析基础的最佳时期在于中学阶段,即十四五岁到二十岁这一段时期。在此期间,恳请中学语文教师,要做好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对中学生主要是要善于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后来,八十七岁的施蛰存在一篇题为《看书·读书》的杂文中,还以极大的热情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建议”:一、应当多多指导并带领学生朗读,朗读能巩固记忆。二、希望高中语文教师选一些文言文作补充教材,最好是议论文,也希望高中学生多看一些文言文的课外读物,以补充教材的不足。此外,在文字方面,还必须熟悉繁体字。鉴于当前在大、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厚今薄古”现象,施蛰存的呼吁除了出于读书方法本身的考虑,还蕴涵着一个爱国学者勉力维护祖国文化血脉畅通不断的良苦用心。值得欣慰的是,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现行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终于把增加文言文含量作为下一步教材改革的重要内容了。施蛰存的远见卓识得到了证实和回应。

“朗读”、“背诵”之外,施蛰存也主张“看书”,即默读。他说:如果你能理解“看书”是默读,“读书”是朗读,这才可以理解“看书”也是“读书”。“成年人读书不出声,只是对着书看,这是因为他们很容易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知识。中学生必须朗读课文”;“过了中年,只能看书(默读)了。”这显然是说,青少年时期“朗读”“背诵”功夫练成了,“看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慎思明辨”并学有所成。再深一层推究,“朗读”、“背诵”开始得早,在“看”的过程中获益并爱上读书的时间就会大大提前。如今的中学生对大部头著作往往望而却步,其深层原因恐怕正在于此。

刘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同类推荐
  • 当下的修行:要敢于舍得

    当下的修行:要敢于舍得

    舍得,顾名思义,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就必须先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本书全面论述如何学会舍得,舍是放弃失恋的痛苦,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争吵,放弃虚荣,放弃对权力的欲望,放弃对名利的争夺……该放弃的都勇敢而果断地放弃吧!这种放弃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进;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的人生态度。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把那些应该放弃的都放弃时,你会发现自己一身轻松,那种因为放弃而感受到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你也会因为放弃而得到更多。
  • 办公室秘战:在细节中让自己价值百万

    办公室秘战:在细节中让自己价值百万

    职场无小事,可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毫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正是你职场生涯中的转折点。一个细节完全可以改变你的前途和命运,忽视细节将等同于忽视你自己的命运。反之,假如你抓住了每一个细节,关注到了每一个细节,也许是现在,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使你价值百万。
  • 心若优雅,自有力量

    心若优雅,自有力量

    优雅是一种恒久的魅力,真正优雅从容的女人内心是平和的,能从容地面对生活、提升自己,能淡定地应对各种生活状况,能在举手投足透露出发自内心的乐观和自信,能于一餐一饭,一笔一画,一针一线中创造出幸福的可能性。《心若优雅,自有力量》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优雅的女子,哪怕不被生活取悦也能明媚从容、温柔坚韧,以优雅的姿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 说话的逻辑与技巧

    说话的逻辑与技巧

    《说话的逻辑与技巧》以独特的视角,将逻辑应用于日常说话的研究,以通俗流畅的笔触揭示了说话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对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需要的对话及演说,以一个全新的逻辑角度,从结构到方法,做出了深层的分析。《说话的逻辑与技巧》既有相关的理论依据,又有丰富翔实的古今案例,并联系现代生活的语境,指出了各种易犯的逻辑及非逻辑的言语谬误。全书融入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乏现实关注,理论新颖,内容丰富,读来引人入胜,启迪遐思。对各行业人员,尤其是需要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及谈吐能力的人群,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 决定你一生的不是努力,而是选择

    决定你一生的不是努力,而是选择

    此书通过一个个典型且精彩的故事,告诉每一个正在奋力拼搏但仍然一无所获的人,要结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兴趣和特长,去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从而更好地努力,减少我们人生旅途中的烦恼和遗憾。
热门推荐
  • 我的弟弟是学霸

    我的弟弟是学霸

    学习才是故事的主线,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落~
  • 天阙辞

    天阙辞

    宿主不明不白的死去,换了她稀里糊涂地活着,究竟是谁狠下杀手?私定终身之人掐住她的脖子,由爱生恨?未来夫婿位高权重,深于城府,心怀不轨?蓝衣男子屡次出手相帮,是何来意?慕姓公子频频无故招惹,意欲何为?这一世真是危机四伏……
  • 霸道休夫倾城妃

    霸道休夫倾城妃

    什么?不过当了个替身演员都可以意外坠崖,还能在狗血点吗?不过事实证明这不是最狗血的!再次醒来竟变成人们眼中的废材王妃!不怕,我可是来自21世纪!相公不爱?休了。侧妃陷害?老娘让你终身不育!且看女主如何在古代混的风生水起,叱咤风云。不但用智谋赢得天下,更是抱得美男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梁山事务所

    梁山事务所

    法律系女毕业生猝死重生到智多星吴用身上,面对艰难险阻的水浒世界,带着一本法典,她将如何尽力避免众多好汉们的悲剧结局,被发配到水浒世界的原北宋皇帝赵佶又将和她擦出怎样的火花,敌对或合作,一切都是未知。
  • 一生许你情深

    一生许你情深

    “好的好的,我知道啦,我会按时过去的!”晴小葵挂下电话,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里的面孔,发着……
  • 子平真诠评注

    子平真诠评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世之铠甲制造者

    异世之铠甲制造者

    二十二世纪顶尖杀手陆之遥一个集所有高科技装备于一身的暗杀者——出任务姐靠的是身手打游戏姐靠的是装备从某次任务中意外获得一款复古游戏后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之遥语录:爱打游戏怎么了?人生如戏——游戏的戏。我是爱打游戏的王者!迪亚诺,临沂大陆出名的狂战士因为他出众的能力,各方势力都想将他收入靡下但也因为狂战士的特性又让人害怕当两个顶尖强者相遇会是相杀还是相爱?本文女强男强,1VS1
  • 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蝶(上)

    青蝶(上)

    染儿心神迷茫之际,一个淡淡的身影出现在她身后,接着一个隐秘如魅的声音在染儿耳边轻轻道:“染儿,想不想来做个游戏?一个很有趣,很好玩的游戏!”“砰”的一声,偏室的门再一次重重地关了起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大厅中歌妓的唱腔轻轻传来,游过沉静于黑暗中的花园,送入到花园角落一座看似与世隔绝的小楼之上。小楼中有人轻轻地叹息,似是有满心的哀怨。
  • 三国之王者降临

    三国之王者降临

    玩个游戏而已,居然穿越了。李惠民一头扎进汉末,成为凉州军阀李傕的侄子。此时,董卓刚死,汉室江山风雨飘摇,山东诸侯并起,凉州军朝不保夕。为了活命,李惠民只能努力挣扎着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