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0800000082

第82章 匡亚明读书有无限的境界

匡亚明(1906~1996年)教育家。江苏丹阳人。建国后,任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校长。著有《孔子评传》。

匡亚明集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早年勤于笔耕,赋诗立言;壮年奔赴延安,出生入死;中年执掌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校政;晚年返朴归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在九十余年的漫长生涯中,他以书为伴,好学不倦,著述不辍。

他桃李满天下,就像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学生。

名师不能代替你学习,只是指点

匡亚明十分重视和强调读书要靠自学。他认为自学成才是古今中外的通例,我国古代的孔子完全是自学成才的;国外的富兰克林、马克思、恩格斯也是自学成才的;陈毅的军事才能,华罗庚的数学造诣都是自学成才的。他说:为什么同样在高等学校有名师指导,而不同的学生成绩仍会有悬殊呢?“关键问题是自学,名师不能代替你学习,只是指点。”这就好比师父只能领你进门,修行(即用功自学刻苦钻研)仍要靠自己努力坚持,自我奋进。他从千百年来自学成才的事例中,总结出“四性三一”的自学规律。“四性”:一为主动性,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二为艰苦性,“自学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不要因遇到困难而怯步,学习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为连续性,不能“一曝十寒”,“一时热一时冷”;四为目的性,有理想才能推动学习,“越是学习,就越加深对理想的理解,反过来促进学习”。三个“一”为“一以贯之”:“自己奉行的一种思想、信仰,要始终如一地去实践它,追求它”;“一专多能”:“学理科的要有一定的文、史、哲知识,学文科的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一往无前”:“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活到老,学到老……”

匡亚明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对自学抓得很紧,读书的时间常常是见缝插针。50年代,他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时,工作繁忙。为了节省时间,他一改回家睡午觉的习惯,就在办公室沙发上打个盹,利用这段时间看书读报。有一次秘书为了一个急件,深夜去他家,见他还在灯下看线装书。匡亚明常感叹:人的一生很短促,必须抓紧时间读书,否则老大徒伤悲啊。

文化大革命时,匡亚明遭受打击,被下放到北京植物园监督劳动。清晨趁还未出工之时,总是独自一人在葡萄棚下朗读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后来他回忆说:利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闭和靠边站的漫长岁月的所有空隙,阅读了英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本),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国家和革命》、斯大林的《列宁主义问题》等书籍。公开号召“红、黄、蓝、白、黑”各种书都要看

匡亚明认为读书必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到南京大学任校长时,曾在学校公开号召“红、黄、蓝、白、黑”各种书都要看,要对照比较,辨别真伪。他要求师生每学期能读五十本书。在吉林大学任校长期间,他总是反复强调学生博览群书,博学多闻,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校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作各种学术报告和讲座。

他说:“马克思什么书都看,那里的书统统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他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遗产中批判地吸收精华,为人类为无产阶级服务。马克思能整段地背诵莎士比亚的作品,恩格斯也如此,能用俄语背诵普希金的名著《欧根·奥涅金》,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不能离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优秀成分的。”

在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问题上,匡亚明主张广采博收,批判吸收。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既有其优秀的、值得骄傲的精华,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反映封建时代落后的应予排除的糟粕。“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既应继承和弘扬其至今仍充满活力的精华,揭示与排除其有害的腐朽的糟粕。”

早在20世纪20年代,匡亚明就开始了对孔子的研究,他认为孔子虽是两千年前的人物,由于历史的限制,有些言论和思想现在已不适用,但有的却还有一定生命力,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他认为:优秀的传统应成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化。在他八十多岁的高龄,亲自动笔撰著三十五万字的《孔子评传》,对孔子这位古今中外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给予了较全面、公正的历史评价。

匡亚明读书涉猎甚广,学识渊博,思想深湛,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誉。那是因为从少年起,就广泛阅读书籍。他父亲是个乡村塾师,四十岁去世时,留给他的唯一遗产就是书籍。“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抄家时,家里除了书籍,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一个红卫兵好不容易在桌肚里翻到一张存折,余额才几十元。匡亚明说过:“除了工资,我没有别的收入,工资用途除了吃穿、请客,主要是买书。”

读书须倡导浓厚的学术风气

在担任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校长期间,匡亚明再三强调高校是读书教学之地,必须提倡四种好的风气:一是强烈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二是浓厚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三是严肃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四是活泼的社会主义文娱体育空气。他说,空气流动而成为风,这四种空气流动了就是我们的校风。

教授治校,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观点。匡亚明首先提出了校长不能凌驾于教授之上,他认为学校不是机关,有首长等级,“学校是搞学术的,校长、教授在同一条线上。”他广纳鸿儒,启用人才,创造学院的读书学术氛围。在吉林大学时,他亲自主持向社会招聘,“三顾茅庐”,请来了当时闲赋在家的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先秦历史学家金景芳教授,当代诗人张松如(公木)教授,一时吉大校园硕学鸿儒云集。在南京大学他也同样如此,多次登门求聘文革中惨遭迫害的戏剧家陈白尘,陈白尘为他的诚意所动,出任中文系主任。当时处境凄凉的古典文学家程千帆教授、英国文学专家张月超教授,也都被匡亚明的一番诚意请进了南京大学,正如匡亚明所说的:“标志一所大学水平的是教授的数量和他们的学术水平。”这些大学者,潜心治学,在教学上作出了显著成绩,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人才。

匡亚明认为读书学术风气的浓郁,还应推进学术研究,不仅出人才,还要出成果,“应当是教学、科研两朵花一齐开”。在吉林大学时,他不仅支持教师开展学术活动,也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规定每年对学生的科研成果作一次评定。历史系一名学生编写了一本八万字历史剧《陈胜王》,被载入了《吉林大学光荣册》,匡亚明还决定拨给他一间房子,让他继续创作。匡亚明在南京大学期间,增设科研机构,充实科研队伍,使学校的学术声誉进一步提高,如今南京大学成为全国高校的学术“四强”之一。

1979年匡亚明在考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时,与史蒂文·穆勒校长共同探讨了在南京成立双方合办教研中心的可能性。经双方努力,政府批准,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实体: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有力地促进了中美两国的学术文化交流。

读书要重视基础语文课的学习

匡亚明认为语文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是从事各项工作最基本的工具,不论读哪一种专业,都应当学好语文。70年代末,匡亚明就提出要恢复和开设已被无形取消的大学语文课程。他说:“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于是在匡亚明的积极倡导、热情组织下,1980年10月,全国二十所大学的代表云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商讨《大学语文》课的教材建设问题,成立了“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翌年1月,在杭州召开了研究会的扩大理事会和教材定稿会。匡亚明作为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参加指导了这项工作。虽然“筚路蓝缕,困难自多”,但大家“意气奋发,敢于创新”,历数月之时,如期定稿。以后大学语文迅速地在许多高校陆续恢复开放。

匡亚明认为语文教师在学校里肩负着重任,为此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语文教师要兼有语言文字、散文、诗歌之长,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讲得生动活泼,娓娓动听,好的作品要背诵,做到书声琅琅”。同时指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增加感性认识,以亲身的感受去影响学生。

在一次全国高教界讨论《大学语文》课程会议上,他还上台示范教学,开讲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一课,以实际行动支持语文教学,正如他所说:“我认为作一辈子语文教师,历史是会承认他的价值的。”

读书治学的唯一态度:严谨

匡亚明读书治学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世所公认的。

40年代,匡亚明任山东《大众日报》社长、总编辑时,有位记者从百里之外发往报社一篇时间性很强的重要稿件,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匡亚明一看生气地批示:原稿退回,重抄一遍。当时因交通不便,稿件失去了时效性没能用上,这位记者很恼火,在后来的党小组会上对匡亚明提出意见,而匡亚明则坚持原则,批评了这种粗率马虎之风,还批条给总务科发给编辑部成员人手一支毛笔、一块墨,每天练习大、小楷,把字写端正。曾有一段时间匡亚明还亲自为他们批改练字,此事在《大众日报》一度被传为佳话。

匡亚明晚年遵照毛泽东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潜心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编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作为丛书的主编,匡亚明认为丛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凝炼和集大成之作,应对历史、对人民、对后世负责,把丛书的编撰质量放在首位。从二百六十位传主的确定,到写评传作者的选择;从经审小组的层层审阅,到书籍的发排装帧,一一严格把关。他对须审阅的文稿,反复认真推敲斟酌。后来他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视力衰退,原先一天能看一万字,结果只能看五千字。有时腿浮肿了,不能坐着看,就请夫人逐字逐句念给他听,经常忘了吃饭,审稿到深夜。他说:“我的晚年就是为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而活着,丛书不完成,我死不瞑目。”丛书的总序,匡亚明前后七易其稿。作为其中第一篇的《孔子评传》,匡亚明也几易其稿,印在卷首的手迹可窥一斑。

1996年5月15日,丛书编纂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到会的中央领导人均给予很高的评价,江泽民总书记为此书题词:“总结与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匡亚明没等到丛书出齐已永远地离我们而去,然而他关于读书的见解已成为不朽的精神丰碑,垂范后人。正如华罗庚赠他的条幅所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学人风范将永存世间。

杨宏敏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同类推荐
  • 3分钟搞定对方

    3分钟搞定对方

    本书为您提供了众多即学即用的方法,当您掌握了具体的流程后,就可以口若悬河地说出难以表达的内容,不但对方能够欣然地接受,而您也会享受到一吐为快的成就感。本书追求的目标不是“滔滔不绝地述说”,而是在3分钟内敲开对方的心扉,激发对方聆听的欲望,利用短暂的时间获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可,为自己的公关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 毒型人格

    毒型人格

    这是一本能帮助人们彻底透视、摆脱13种人际毒害的实用读本。用正面的解决心态、播种法则和专注法则来化解13种人际毒害,搭配实用的语言技巧,让你从此不受他人左右,成功摆脱毒型人物,在人生、职场、情场、朋友圈以及亲子关系中,拿回快乐人生的自主权。
  • 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优点》问世于1948年,是卡耐基成人教育班的三种主要教材之一,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征服“忧虑”的书,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当你通过本书解决好这一问题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自动自发(员工培训版)

    自动自发(员工培训版)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每一个企业都在呼唤能够自动自发的员工。如果你是企业的老板,想培养勤奋敬业、忠诚可靠的优秀员工,你需要将本书赠送给他们;如果你是一名员工,想创造骄人业绩,想得到老板的赏识与提拔,你更需要读读本书。
  • 背着智慧闯天下(上)

    背着智慧闯天下(上)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即使遭遇不幸,我们仍然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只要能活着,一切还都可以重新再来。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自问:是以单纯应对社会的复杂,还是将自己也变得复杂起来?是守住一颗平常心,还是野心勃勃、面目全非?生活中的无数事实证明,智慧与快乐并无联系,反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傻人有傻福”的例子俯拾皆是。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不懂得带上智慧行走的人,就是愚蠢的可悲的人。
热门推荐
  • 我本英雄

    我本英雄

    本书讲述为摘掉欠发达的帽子,文山市委书记石亚南和市长方正刚一味追求GDP,为七百万吨钢铁的上马呕心沥血,却酿发了一场重大经济灾难。他们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按官场潜规则办事,不惜违规违纪,最终造成该市最大的企业家吴亚洲自杀谢罪,一百六十多亿扔进了水里。石亚南、方正刚痛定思痛,千方百计挽狂澜于既倒,但仍没改变被查处、被撤职的命运。小说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石亚南、方正刚这些决策政治家们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原罪”,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困境。
  • 因为是你所以愿意0a

    因为是你所以愿意0a

    为什么愿意做这么多。因为是你,所以愿意。
  • 超级科技天才系统

    超级科技天才系统

    叶伏天因缘巧合下获得科技天才系统,从此活成了逆天的学霸。不断学习各种知识资料,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世骇俗的科技。无论是哪个行业,都有叶伏天的存在。他就是天才,他也是学霸,学霸中的战斗机!
  • 如果十年相思不算长

    如果十年相思不算长

    第三次剖腹产的手术台上,江皓轩对主刀的汪洋说:“大人的死活不用管,只要保孩子!”子宫被切除,孩子被绑架致死,杨淼焱挥刀砍向江皓轩!从精神病院出来,杨淼焱抱着患有白血病的女儿,伤心欲绝,老天夺走了她一个孩子,现在又要夺走另一个吗?汪洋说:“我是甜甜的生父!让我来救她!当年捐精的人是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流浪瓦罗兰

    流浪瓦罗兰

    祭奠我逝去的青春。还原我心底的撸啊撸世界。
  • 中国式面子学

    中国式面子学

    鲁迅的杂文里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前来奔丧的人,因为没有得到亲人的待遇(戴白孝)而怀恨在心,认为太没面子,便召集了一些人,大闹了一场。结果本来是办丧事的灵堂,却变成了血肉横飞的战场。这件事被媒体挖出来后,在当地轰动一时。在中国人看来,面子是一个尤为珍贵的东西,伤什么也不能伤了面子。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面子是咱中国人的宝贝,几乎主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维持与处理,社会生活,要靠面子来决定与操作。
  • 美国奴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人生自述

    美国奴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人生自述

    本书是美国众多奴隶叙事作品中最优秀和最著名的作品。书中,道格拉斯记载了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抨击了奴隶制惨无人道的本质,描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最终,他成功逃离了奴隶制,走向一条新的道路。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是美国十九世纪废奴运动的领袖,杰出的演说家、作家和人道主义者,更是第一位在美国政府担任外交使节的黑人。他生下来就是奴隶,切身体会到奴隶制的残暴。他在成功逃亡后,积极投身于废奴运动,不仅创办报刊加大对反奴隶制运动的宣传,还以实际行动帮助奴隶逃亡。在晚年,他分别担任了圣多明哥委员会秘书、哥伦比亚区法院执行官和记录员以及美国驻海地公使。
  • 王霸途

    王霸途

    宗门争锋,王朝争霸,异族蠢蠢欲动。就在这么一个世界,主角开始了...“他的征途"......
  • 禹桂飘香

    禹桂飘香

    在我出生的那个年月,正是改革开放的时节,由大集体大锅饭到土地承包划分责任到家,中国农村历经了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民的干劲更大了,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的腰包也鼓了,中国农民不在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有了更大的理想和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边祖国大地,西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中国的农村,传统的中国质朴文化正历经着严峻的考验,家风在逐渐被改变。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利弊共存,生活富足了,人们的情感生活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些曾经质朴的审美观正逐渐消逝,迎接我们的是新的挑战,新的考验。作为陕南边陲的偏僻小山村西村,是中国广大农村的缩影版。从贫穷到富裕,从富足到贪婪,无时不刻再现了人性的弱点。但是中国农民身上的质朴美,却源远流长。小说主人公薇娅出生于一个贫农阶层,家境寒酸,但是她善良勇敢,刻苦好学,有理想,有目标,尽管命运多舛,她依然不折不挠,志强不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是关于草根阶层励志的故事,在辛酸中取乐,在绝望中冒险,在平凡中求索,即便挣扎,也是光彩照人。
  • 君凰

    君凰

    天族太子与桐凰宫殿主因一纸婚约而知晓对方。“据说那桐凰宫殿主年纪轻轻一头白发甚是骇人?”“据说那太子殿下从不近女色?”“据说那桐凰宫殿主容颜绝色?”渐渐熟识的他们能擦出怎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