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02000000001

第1章 绪论

引言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昭示着大学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因为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高校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历史使命。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将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驱动经济,知识创造财富,人类社会将从过去的物质资源型经济过渡到知识资源型经济,大学从经济社会边缘走进经济社会中心,这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知识经济与高校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迈向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历史时期,中国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将直接进入经济社会的中心,这也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般企业缺乏对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所以,高校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高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形势,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趋势。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取决于对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人才的占有和合理使用是知识经济的命脉。人才对知识经济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人才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作用。高校产学研结合,可以用新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培养和交流人才,可以用新的概念全方位认识和选拔人才,也可以用新的模式高效率地使用和激励人才,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产学研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势在必行。

第一节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背景

产学研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研究课题,发达国家已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也强调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工作成效,但总体上讲,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还很不够。因为,虽然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和获得各种奖励,其中还有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还很小。高等学校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力军,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科技成果是在高校产生的。企业的领导们常常满怀热情到高校寻求高科技项目,但在一长串成果目录面前,却难于找出一个能满足自己要求的项目。这已经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老问题,但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当然,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而进一步搞好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是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推动高校产学研结合顺利和健康进行的关键和保证。因此,为了深入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首先搞清楚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来源、理论依据,了解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提出的背景以及相关概念。

一、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来源

产学研结合有其深远的历史源渊。而探讨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来源,是搞好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的思想基础,对于我们寻求高校产学研最佳结合模式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来源产生在国外,在我国才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

(一)国外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来源

最早提出劳动教育模式的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1478~1535),他在《乌托邦》一书(1516年)中最早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指出对公社里的所有儿童进行初等教育时,要求他们在学校里既要学习农业知识,又要到城郊田地里从事农业劳动。

配第(WilliamPetty,1623~1687)是美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在1648年发表的《威廉·配第就知识的某些特殊部分的进展致哈特利布先生的建议》一文中,提出了建立“劳动学校”即“科学工场”和“机械中学”的计划。从配第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可以看到合作教育的雏形。

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JohnBelles,1654~1725),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一文中,提出了劳动学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体,马克思称贝勒斯教育改革方案体现了“结束现行的教育和分工”的要求。贝勒斯的劳动教育论是合作教育的思想源泉之一。

洛克(JohnLocke,1632~1704)的《作业学校草案》则是上述经济学家、教育家关于建立在劳动教育基础上的工读教育课程方案更加具体、完整的体现。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Rousseau,1712~1778),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提出劳动教育主张。他认为在自由人的教育中,手工劳动是重要内容之一。卢梭在这里将劳动作为教育的工具。

瑞士的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Pestalozzi,1746~1827)企图通过教育来改善农民生活,他在自己创办的学院里进行简化教学实验,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但他提出的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只是纯粹机械性的结合,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

(二)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来源

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后,对产学研结合的初期思想来源,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的思想来源如下:

1.五四运动前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

2.革命根据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3.苏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从1957年开始,我国开展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展开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大讨论,并把“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看成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措施和办学形式,最后,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生产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学习,学校即工厂、农村”等错误的思想和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都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在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问题上,通过讨论、研究、改革、探讨,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发展。1979年我国高教界开展了高校应不应该增加科学研究这一职能的大讨论。这一讨论直到1985年才有结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高校应承担教学、科研双重任务,重点大学应办成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

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教界又围绕高校要不要开展“社会服务”展开了大讨论,最后“一个为主,两个中心,三项职能”的提法得到社会各界和高层领导的一致认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更是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近年来,有的学者还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地位出发,提出了用“社会拓展”职能取代“社会服务”职能的提法;有的学者还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角度,提出“四项职能”的观点,即增加“国际合作”职能。这些提法尽管尚未有定论,但仍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高校职能的认识,对我们今天开展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基础上,从全面发展和全面教育的角度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改造现实社会的目标就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工人阶级及其后代争取限制工作日与争取教育权而斗争。为劳动着的童工争取教育权,以抵制资本家的剥削,成为改造资本主义的手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论述了机器生产在社会的大规模运用,客观上要求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现代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结合的共同点是现代科学技术。沟通教育与生产之间的桥梁就是科学。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一系列著作中均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理论。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恩格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是其运用辩证唯物史观,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理想出发而总结出来的,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社会本质,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列宁则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它看作人类普遍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列宁认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求的高度。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贡献还在于扩大了其结合的内涵,把现代科学技术作为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内容,并强调政府在其结合中的指导、协调作用,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劳动与教学、教育的双向关系,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术语。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贡献有三方面:

1.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人的培养为出发点,去看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

2.从政治、经济和思想辩证统一的高度看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从实际出发,确定了现代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等具体内容。

毛泽东针对学生轻视劳动、忽视政治的倾向,把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及人的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从思想、政治、经济三者的辩证统一角度,提出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1958年,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批示》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正确思想的同时,将其作为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把科学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有了理论上的指导。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我国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过程中,实行的“半工(农)半读”、“勤工俭学”、“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以及“燎原计划”,“丰收计划”,“农、科、教”结合等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发展。

我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法定的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的理论,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这种结合是两个独立活动过程的有机结合,不是其简单的相加,科学技术则是其结合的中介。

2.这种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3.这种结合包括培养人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与实践活动过程相结合的微观层次的结合,又包括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宏观层次的结合。微观层次的结合是最基本的结合,是其核心部分。

4.这种结合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双向性的特点,形式也有多样性的特点。

5.其结合的理论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特点,但在具体实施上具有差异性。

6.这种结合具有强大的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因而得到各个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产学研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教育与经济、技术的相互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技术革命和经济变革都会带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18世纪开始于英国的技术革命促进了产业革命的进行,导致了教育革命的产生,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从一个职能发展为两个职能。19世纪开始的科技革命,在促进产业革命的同时,将高等学校的职能由两个职能发展成三个职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微电子为中心的科技革命,以信息产业为龙头,以知识经济为特征,掀起了高等教育的第三次改革。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特别是社会服务职能,在产学研结合中得到发展,并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得到进一步加强;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劳动实践的现象得到了进一步改变。教育同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成为近年来各国教育、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个世界性趋势。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知识经济的特征概括为四点: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即知识的经济功能在知识经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占最大比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活力和发展潜力将不再主要取决于拥有的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多少,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国家范围内求知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依赖于国家经济活动参与者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小。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而作为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的组织——大学来说,其地位无疑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它们不仅具有教育和科研功能,还具有第三种功能——高技术辐射功能。正因为如此,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使自己不仅成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创造知识的地方,而且成为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使高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到现实社会的工厂中去,形成产业,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这种要求,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共享机制和实验基础设施共享制度,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高校真正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强大源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使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不竭动力。

(三)产学研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产学研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成功模式。在我国,产学研结合是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向前发展,实现“科教兴国”发展目标的战略性措施。

1.产学研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业已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而市场经济客观上对高等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分配管理与集中领导、大学自主与国家干预的相辅相成下,形成高等教育活动的市场性、自主性和可控性的特点,是其必然要求。“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市场积极引导”成为市场经济指导下政府、高校与市场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要求高等教育从过去单纯依靠国家政府的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走向与市场经济发展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利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市场交易机制、市场选择与激励机制来开展高等教育活动。而产学研结合则是高等学校实现其基本功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市场接通的最佳形式。

2.产学研结合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经过“九五”期间的建设和改革后,我国科技体制正经历“十五”期间更加深入、全面的改革。科技体制的改革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为目标,努力形成科研、开发、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推动科技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化基础性科研机构的结构和布局,有条件的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实行开放性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高等学校是整个科技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多学科优势、智力优势使其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则是实现国家技术开发新体系的重要形式。

产学研结合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这种新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产学研结合适应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使高等学校更直接地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三、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提出

美国早在1903年就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活动。自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把高校职能发展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以来,世界各国均将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要素和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来考虑和对待。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发挥大学优势,构建以大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且这种模式随着人类对教育、科技、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的深化,正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扬和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许多国家采取的做法不尽相同,但目的大同小异,都在努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美国政府一向把科学院的职能交给本国的大学,重点是三四十所科技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国际范围内高新技术领域竞争激烈,为了对付日本、西欧的赶超战略,美国强化了政府的协调职能,对科技政策作了较大调整,更加注重“工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间的合作”。其目的是:①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②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③拯救教育。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设立各类基金,推动产学研合作,如美国科学基金(NSF,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于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小型企业等价研究计划”等7个产学研计划,其宗旨是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联系起来,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过渡时期。198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技术转让法》规定,许可证、专利转让收入提取15%归发明者。这些法规对鼓励产学研合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领域宽,范围广,模式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主导型其研究重点在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费用仅占32%。“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不少政府科研中心,接受政府资助,并对政府负责,有的中心直接建在校内,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的辐射实验室等,为美国的核武器、弹道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高校主导型重点是基础研究,约占联邦基础研究的60%。大学科技园区则是以高校为主体,与公司联合的研究、开发区域,实质上是一个项目群。如: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著名的硅谷科技园、北卡罗来纳金三角科技园以及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

3.产学研联合型主要是指工业科研机构和拥有高精技术的工业公司,建在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周围,形成区域性的科学工业联合体。如波士顿—剑桥科学工业综合体,华盛顿—巴尔的摩科学工业综合体等,研究领域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兼容。

作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日本在1953年开始了产学研活动。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产学研结合,强调大学的教育、学术研究必须与产业界的生产密切结合。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主要表现为企业主导型,在日本,往往是具备科研机构和培训中心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居多,集团公司自身就是一个产学研联合系统,如夏普、丰田、东芝、松下等著名公司便是如此。而政府的职能则是组织产学研联合系统的创新网络,如人体潜能研究、高温超导研究等,从而形成“全国创新体系”,推动各大集团之间的平等合作,从而保证增强国家整体创新实力。政府制定政策法规,促进产学研合作,如制定《产业教育法》、《关于促进产学研及对国外研究交流有关制度运用的基本方针》等法规来支持、鼓励、引导产学研合作;对科研体制和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允许大学教师到企业兼职,公司到校园内建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保证项目选择的质量,提高研究开发效率;大幅度增加对大学——产业合作体系的拨款,以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学的研究开发。1998年,日本政府给大学的科学技术拨款达1.3亿日元(占政府给全国科学技术预算内拨款的44%),鼓励大学创造新的行业。为了鼓励产学研结合,日本政府于1996年7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产学研合作当作一项基本国策。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以下形式:

1.政府主导型主要从事专业领域内通用基础、共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同时承担政府规划的研究项目,多属于中长期项目。如原子能技术、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以及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

2.企业主导型这属于产学研的主导模式,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占半数以上,形成了完整的科研、生产独立体系,重点侧重于应用研究。

3.高校主导型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以研究的独创性、先导性为基本特点。

4.三方联合型主要从事综合性开发,如筑波研究园区包括了国立实验机构、教育机构、企业研究机构等,其中的“筑波研究支持中心”则具有产学研交流和共同研究的基础功能。

欧洲的许多国家在“二战”前后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强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如瑞典政府在对高校改革的同时,在大学建立了由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代表组成的“工业联系办公室”,作为学校与企业界合作的专门机构。德国政府设立了“工学交流中心”,德国高校80%的科研任务是大型企业委托的。法国政府1978年颁布了科研方向转向工业的法令,要求高校通过合作研究和转让科技成果,积极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1985年在法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之下的尤里卡(Eureka)计划,把欧洲23个国家的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联合在一起。另外,法国政府还制定政策法规,设立“基金”资助,促进产学研结合。英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用削减教育经费的办法迫使大学发展与工商业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

近年来,我们国家产学研结合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1999年下半年,我国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随后七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定及若干规定等。从1999年10日起,由中国政府在深圳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则是一个具体推动产学研合作实施的重要方式。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政府主导型主要集中在以政府主导为前提,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侧重于基础研究,同时也兼顾一些应用研究,如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星火计划”等项目,都属于政府主导,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型。

2.高校主导型是指以高等学校为主,从学校长远目标出发设立的内部基金项目,或高校自身以其优势而形成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才等。

3.企业主导型是指企业通过自己的科研机构或兼并的科研机构,为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从事的应用性研究。如我国一汽集团,通过吸纳长春汽车研究所、第九研究院形成了科研生产一体化集团。

4.三方联合型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就某一研究项目或研究方向组成的相对稳定或临时的研究、开发、生产联合体。这种形式,在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各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区比较普及。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各国产学研合作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调整了经济结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合作模式,有效地增强了科技力量向经济主战场的转移,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自身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了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全面合作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在应对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官商资的多元结合正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自20世纪80年代产学研结合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在我国高等学校运行以来,在走过一段艰辛的发展历程后,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逐步完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发展和正在进行的社会大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宏伟目标,为我国高校进一步重视和强化产学研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高等学校也必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校凝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高技术前沿研究方面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经过近20年产学研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不断增多,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已形成了合作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运行模式: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立科技园区,实施科学研究与成果孵化;建立基金会,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吸纳企业公司和社会资金;成立校董会,建立高校高科技企业;高校与地区实行全方位合作等。

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逐步健全和完善阶段,经济秩序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仍在不断规范,使得产学研结合的效果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步伐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产学研结合遇到的挑战和阻力也是多方面的和前所未有的,在我国产学研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我国产学研结合起步较晚,人们对其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产学研结合模式和运行机制的选定、研究等缺乏较系统的理论指导;缺乏较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参考模式;缺乏较完备的国家法律、政府政策的配套规范体系;缺乏合作主体之间良性互促互动的利益促进和平衡机制。另一方面,一些人对产学研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教管理新体制认识不足,现行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也无法适应产学研结合的开展,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特别是产学研结合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摸清其运行的基本规律。

可以这样说,高校产学研结合从认识到实践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作者在大量搜集材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现状及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解决问题的对策,特别是结合机制有了比较成熟的思考和研究。

四、产学研结合的几个相关概念

界定和搞清楚产学研结合中的高等学校、企业(或产业部门)、科研院所、政府等概念,是搞好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指依法成立的,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教育的学校,包括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学校是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构成要素,在本书中,我们将它放在产学研结合的中心和重心的双重位置。

(二)企业(或产业部门)

本书中的企业,是指依《公司法》或《企业法》成立的,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的营利性法人。企业为社会提供的是产品、劳务和服务,依法取得法人资格,能对外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构成要素。

(三)科研院所

本书中的科研院所,是指依法成立的,根据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各类技术研究开发为中心的事业法人。科研院所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重要构成要素。

(四)政府

政府又称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依法成立的,负责执行国家行政工作,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起着一定的领导、组织、导向、服务、协调作用。在某些方面,政府还要承担一定的规划、扶持和保障作用,是产学研结合中不可忽视的主体要素,有时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作用的体现,除了资金投入外,主要是通过行政法规、规章和各种政策的制定,运用法律、财税等手段引导、调整、规范和服务产学研结合。

第二节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目的、意义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往往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的需要。企业按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没有必要自己主动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提高技术能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不存在与企业合作的激励因素,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的技术成果是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科研经费也很少来自于企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民营企业成长壮大起来,它们从建立之初就处于市场中,如果不能不断地提高技术能力和开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就没有立足之地,民营企业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有较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通常很弱,因而它们迫切需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支持。国有企业也已经被推向市场,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需要,成了它们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高校的思想观念和运作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机制趋于灵活,面向市场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在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方面成绩突出照样可以晋升职称。因此,当前在我国搞好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目的

从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来源、理论依据、历史发展和运行实践的研究入手,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采用系统方法、自组织理论方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着力于以高等学校为中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的研究,通过对产学研结合发展背景、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国外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经验与启示的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探索出日益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利益机制、整合机制、沟通机制和学习机制,为构建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寻求内在规律性、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和实施对策,从而使高校产学研结合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二、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许多是在没有企业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虽然在某些重要问题或关键问题上有突破甚至是重大突破,体现出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但这些成果多半不是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完整的技术。一项完整的可直接应用的高新技术,不仅仅要在关键指标上达到高水平,还必须根据生产的需要解决许多常规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问题,而这也正是企业所迫切需求的。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产学研结合是最好的模式,所以,搞好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理论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产学研结合理论的对比分析,特别是对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利益机制、整合机制、沟通机制和学习机制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丰富和发展现有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理论,为寻求适合我国新世纪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提供理论支持。

(二)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寻找出可供高校采用的可持续发展产学研结合机制,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为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对策。

第三节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方法

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方法是研究解决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问题的出路和对策的办法,主要有系统方法、自组织理论方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

一、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都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方法论。系统方法强调系统的整体、平衡、动态以及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适应。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研究方法首先必须着眼于系统方法,既要研究组成产学研结合系统的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要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是怎样通过各个层次的整合最后达到一个总体的结果。所以,从系统方法的角度看,产学研合作绝不是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系统整体性功能。它们作为分属不同系统的子系统,受不同的外界环境作用,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追求。因此,产学研合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政策以及合作主体利益等众多问题。

二、自组织理论方法

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外界指令的情况下,自发地实现某种内部模式的过程。自组织理论将“组织看作是由相互依赖的变量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形成系统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组织,是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内部;二是他组织,是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外部。如果说系统理论主要研究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揭示了既存系统是如何通过信息反馈来控制系统、维持系统稳定的,那么自组织理论则深入地研究和揭示系统是如何创生,如何利用信息交流将不同部分组织起来而形成整体,以及系统如何演化等问题。

产学研结合的自组织原理是指产学研结合系统诸要素并非靠外部力量,而是靠自身诸要素的协同作用,自发地实现诸要素的支持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产学研系统合作的过程机制。因此,系统中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向有序演化的根本机制。在非线性作用下,系统产生整体性行为。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各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创新主体内部资金、技术、劳动力之间的反馈作用;②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相干作用;③创新活动过程中产学研之间的协同作用。

因产学研结合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从自组织理论方法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起能够有效地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创新体制,使产学研各方都能够充分发挥各自在合作中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协同作用,从而充分发挥整体的优势。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亦称“指标对比法”、“对比分析法”,是对事物互相联系的因素,从发展变化上进行对比分析,从数量上确定出差异,从而分析、判断和决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以经济效益为尺度,即将投入和产出货币化后进行分析,它是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分析方法,其作用在于揭露矛盾、评价业绩、揭示不足、挖掘潜力。在产学研结合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产学研各要素之间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与国外产学研合作的先进水平相比的差距,它是我们研究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以对体验事实的观察、分析为依据来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二是在事实领域之外,运用逻辑和纯数学知识。实证分析的具体方法有:社会调查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在产学研结合中,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预测出产学研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我国高校产学研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将科技系统同经济系统加以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多个主体和多种要素,因此,对这一行为的认识和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其中,经济学、管理学、科学学、科技哲学和社会学都对该行为有过研究和论述。不同的学科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合作行为的研究衍生出了多种理论,这些理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是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的,主要理论有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等。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又称内部化理论,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基础,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理论从微观的层面入手,把交易(而不是市场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认为购并的主要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这一理论直接来源于英国著名产权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1937年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本质》。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又可以相互取代的交易体制。市场交易是由价格机制实现的,而企业则是市场机制的替代。在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是通过管理协调机制甚至是通过行政命令实现的。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之所以存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分工,都是由交易费用这一变数决定的。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主要解决了企业的存在问题。

随着该理论应用的进一步拓宽,交易费用对产学研合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交易费用存在于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并影响着产学研合作过程的成败。因为,产学研合作属于经济行为,既然是经济行为,就会有一定的利益驱动。如若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足以补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则该产学研合作是失败的。为此,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规模产学研各方的规模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会增加交易费用;过小,交易费用虽然可以相对降低,但却会降低自主知识产权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产学研各方同样会蒙受经济损失。

2.技术能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是基于各方核心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更加有效,降低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易费用。

3.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它可以协调好各方,为自主知识产权开辟更广阔的新市场,将自主知识产权所能带来的利润发挥到极致。

二、产权经济学

产权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商品的买卖,而是权利的买卖。人们购买商品是要享有该种商品的支配、享受权。资源配置的外部效应问题,是由于人们议定契约的权利无法严格界定。市场运行失效或失败是产权界定不明确的结果,因而,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产权制度就是人们对产权关系所做出的制度安排,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技术和效率。同时,严格定义的私有产权并不排斥合作生产。通过权利交易,在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上可以产生出复杂的、合作效率极高的组织。因而,自由的产权交易对寻求高效率的组织体制是必不可少的。产权经济学理论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界定产学研各要素产权的尺子。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易行为是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一种产权性的交易,科技成果的产权能否得到保护,社会各方面对技术成果发明人或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是否给予足够的尊重,不仅对科技成果的转让效率和秩序有重要影响,而且直接关系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保护知识产权重在检查、落实政策,查处各种违法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重在增强企业领导者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并体现在企业的合约中。

三、产业组织理论

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价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的具体考察分析,着力探讨这种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成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从这一角度看,运用产业组织理论能够对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予以比较充分的经济学分析。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我国,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教育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已经十分明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传统的各类科学技术之间、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促使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系统化和一体化;而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性环节相对比较薄弱,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后普遍感到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实践脱节,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进入角色比较缓慢。

四、技术创新经济学

技术创新经济学是由熊彼特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Theory)发展而来的。熊氏所建立的创新理论是一种动态经济发展理论。按照他的观点,“组合”与“过程”是技术创新理论的核心词。在熊彼特之后,众多学者延用他所开创的思想深入下去,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索洛、曼斯菲尔德、林恩、弗里曼、谬尔塞、戴维、罗森博格、森谷正规、斋藤优等等。他们针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类型、演进方式和过程模型及技术创新的费用分布、信息分布、创新的扩散、创新与企业规模、创新与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其中,技术创新过程分析对实证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问题最具理论价值。因为对过程运行规律和其内部要素关系的认识,是实证分析的核心。

为了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研究开发、市场营销与生产制造的界面障碍,提高技术创新的绩效,形成了界面管理理论。界面管理一词源于英文“interfacemanagement”,意即交互作用的管理,表现形式为协调两个以上主体之间感觉、动机、意图、知识、情报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的组织模式及管理方式。界面管理问题还涉及组织的层级结构问题。在企业层次上,界面管理的好坏与企业文化相关,这种文化包括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传统文化等。因此界面管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包括企业的信息沟通方式、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的文化氛围等。只有在传统的知识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之间开辟一条既便捷又有效的产业化通道,才能完善我国长期以来被分割的创新链条。

五、厂商理论

厂商理论(FirmTheory)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企业(厂商)的意义上来看,产学研合作创新行为是企业行为的一种,同时也是一类经济行为。因此,厂商理论对合作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现代厂商理论一般是基于企业的立场来分析合作创新的过程,将合作创新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技术交易合约的订立和履约过程。从这一角度看,运用现代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理论,能够对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给以充分的经济学阐述。在这方面,美国加州伯克莱分校的蒂斯教授和南加州大学的斯宾塞教授所做的工作最具代表性。

六、“第一生产力”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可以认为,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研究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理论出发点和思想基础。

一般认为,对科技和经济结合的认识,在历史上有过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对于这一论断,马克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培根是现代适用科学的始祖,他反对把知识作为储备,强调科学应该走一条讲求功利的道路。

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他早在1857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评判》中就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随后他又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的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分析近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过程,确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同时,他们不仅认为科学是生产力,也认为科学技术必须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直接性”包含着无“中介性”的含义。例如,他曾说,“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属于“没有中介的领域”。这种“直接性”与“现实性”是同构的。因此在他看来,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就是指物质生产力,即人类在积极地适应、改造、调控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接、现实的物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总是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的。而间接、现实的物质力量是指只有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才能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物质力量的生产力。如科学就属于这种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机制在于科学的应用和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类推荐
  • 中华句典4

    中华句典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文字奥妙无穷。悠远的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和文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故事,都牵动着华夏文明的神经。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
  •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
  •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第一本真正切入研究英国私立教育体系的中文著作,一部关于英国私立学校的研究性报道集。主要提出这样五个问题,多元化、帮助小孩走向社会、体育、批判性思维、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主要介绍了司法文书写作的理论知识,并按照司法文书制作的不同机关、组织划分,分别介绍了公安机关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检察院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法院的主要司法文书等各种司法文书的写作知识和要领,以达到真正快速提高学生写作司法文书技能的目的,体现出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特点。
  • 传媒管理学

    传媒管理学

    当前及未来,加强管理是中国传媒组织的首要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瓶颈,跑马圈地、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了初期制度解放所提供的市场空间,传媒组织的运作重心必须转型。本书一是深入结合传媒组织管理实践,二是努力用专业的管理学视角进行解析,三是论述了传媒组织运作流程中的生产、销售、广告、人力资源、财务、战略等所有环节,它既是传媒管理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传媒综合评判;既为研究者提供认识论,也可为业界提供决策依据。
热门推荐
  • 霜依

    霜依

    “我就知道,会是你来杀我。”人、妖两族从不相容,而他却变成了妖他为助世人满身是伤,只换来一句抱歉他们说容不下妖,容不下他今年冬天没下雪,却比以前冷了到底为什么呢“楚秋玄,这世界容不下我。”“是我们。”
  • 消失的系统

    消失的系统

    叶枫,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某一天,获得了一个系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一觉醒来,系统突然消失了,又会带给他怎样的故事呢?
  • 小礼物搞定大人脉

    小礼物搞定大人脉

    本书结合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实际,传授了不同对象、不同时机、不同情况下的送礼智慧,涵盖着许多不可不知的中国式送礼兵法。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豪门:总裁,低调点

    重生豪门:总裁,低调点

    都市平凡女孩沈清灵——车祸醒来后居然变成了令所有女性羡慕的豪门少奶奶。从此以后夜不归宿的老公每天晚出早归……1V1读者群:985854335
  • 重生之来自魔界的不死少年

    重生之来自魔界的不死少年

    长久以来,很多使世界陷入混乱的事……还有那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灾难片段,在谁都无法察觉的瞬间,以“命运”之名自行联系起来……而那些被“命运之指”选中的人,可能会认为那些灾难是偶然发生的悲剧……但……这其实是巨大的命运齿轮,按早已契合的轨道,开始缓缓旋转的信号……
  • 不消失的恋人

    不消失的恋人

    饶雪漫的金牌编辑方悄悄转型啦!一直扮演着“失恋专家”的她,写的却是一部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一段异国恋情,一个转身的恋人……像《八月照相馆》般清新浪漫,2009不可多得的疗伤小说。本书讲的其实是个简单的故事,表达的也是一种简单的信念:不能让失去的东西禁锢我们的人生,无论受到多重的伤害,都要尽力完整、诚恳地活下去。教授留学生中文的研究生陈晓镜与自己的学生青田开始了一段恋爱,一切看上去美好得不像话。但是青田在一次短暂的回国之后,便向晓镜提出了分手。尚未走出分手困局的晓镜,却猝不及防地接到青田因车祸去世的消息。在这之后,许多和青田有关的人以不同的姿态介入了她的生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反派自恋日常

    反派自恋日常

    重生前,姜枳衾是个弱小单纯的小可怜;重生后,姜枳衾秒变精分少女,人前清冷小仙女,人后小恶魔;#论反派搞死男女主的第n种方式,不服不要钱。#“没有什么是打一顿解决不了的,”姜枳衾微笑着说,“如果有,那就是打得不够狠。”###女主高能,自带buff,反派光环,勿喷。
  • 玩命拍戏

    玩命拍戏

    一个零票房的导演,一部大投资的文艺片,女主角突然离奇跳楼,没过多久又死而复生。生生死死,导演看不清自己导的戏,谁又能分得清戏内戏外?一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没有丝毫预警,以致导演雷海水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一如晴空中响了一声闷雷,在地毯上栽了一个跟头,刚出门就遇到了鬼。这天早上,雷海水照例早早爬起来,虽然昨晚酒喝多了,头还在隐隐作痛,眼前一切似乎还处在恍惚状态中,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准点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