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88300000001

第1章 现代公关礼仪概说

引言

近年来,国内许多白领人士纷纷利用周末,花高额学费,参加礼仪研究班课程的学习。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如何设计与个人风格相应的专业形象,如服饰搭配、美容化妆、形体训练等;如何提高个人的内在修养;如何提高商务工作中的个人魅力与沟通技巧;甚至涉及拜访客户时如何着装得体、应聘时如何落落大方、与外宾打交道时如何彬彬有礼;如何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文明用餐等。

漫步许多发达城市的街头,人们会发现以“形象”一词为首的商号愈来愈多,而形象设计师、形象建造师、形象顾问等职业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涌出,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十多年来,这个行业让不少企业和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走上成功阶梯的最高点,从而获得美好的人生。形象培训缘何如此走俏?礼仪研究班缘何令人如此青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讲“礼”重“仪”传统源远流长,绵延古今,世代沿袭。礼仪是待人处世,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人只要置身社会,无论做何事,均离不开礼仪。礼仪看似生活小节,但它能展现一个人的风度与魅力,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风貌、个人学识及文化修养。人们往往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来观察其教养的好坏,往往通过一个国家、民族人们的文明习惯来评判其公民整体素质的高低。所以,礼仪不仅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正是生活中有礼仪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才呈现出井然有序、和谐融洽、安定团结的美好景象。

在日益国际化的现代社会,职业形象被公认为是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成就事业,获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领导层认识到:形象可以决定企业发展,形象直接影响效益,形象的好坏可以决定财富的多少!

第一节 漫话礼仪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尽管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平等待人、尊重为本、表达友善、礼敬他人的核心思想始终未变,始终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现代社会,具有礼仪修养意识,掌握公关礼仪知识,知礼懂礼、守礼行礼,弘扬中华礼仪文化,不仅是现代职场人士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社会交往及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

一、礼仪的含义

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要生存、发展,进而感受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就离不开人际交往。要进行愉快的交往,达到融洽和谐、互利共赢的目的,就需要像体育运动和游戏一样,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矩,进而双方良性互动,表达友善,有效沟通。否则,尊重为本无从谈起,沟通之桥难以架设,良好人际交往无法实现。礼仪被视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和金钥匙。恰当运用礼仪,首先必须了解礼仪,而了解礼仪的前提是搞清楚与礼相关的基本概念。

(一)礼、礼仪

“礼之名,起于事神。”(《说文解字注笺》)《说文解字》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礼是用来“事神”、“致福”的形式。如祭祀、跪拜、鞠躬、点头其本意指敬神,表示敬意的活动,都是在致礼或行礼。孟子曰:“恭敬之心,礼之端也;礼者,敬人也。”在日常生活和公关交往中,待人接物怀有恭敬之心,尊重之意,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修养,时刻对人保持着庄重诚敬,即“礼者,敬人也”。这个境界叫“礼”。礼的本质是尊重人、敬重人。在人际交往和公关活动中,既要对人关心体贴、友好谦恭、尊重尊敬,又要自尊自爱;既要善待别人,也要善待自己。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都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形式表现内容,内容体现于形式。要将内心对人的尊重之意、友善之心表达出来,就需要一定的形式。《淮南子·修务》中说:用设定的制度、法则、规范,去行礼,去“事神”、“致福”,去表达某种敬意。《辞源》解释“仪”即“法度,标准”,所以可以说仪即在人际交往中,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达尊重、友善的形式,或者说是规范的沟通技巧、标准化的做法。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友善之意,通过美好的、规范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行为,都是礼仪的行为。得体礼仪的中心精神就是让交际各方相处时彼此感到自身受到尊重,从而内心舒服、开心、畅快。

所谓礼仪,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用来表现律己、敬人过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礼仪是有形的,其基本形式受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等众多因素影响。语言、行为表情、服饰器物是构成礼仪最基本的三大要素。通常,凡是重大仪典活动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三种要素才能完成。通俗地讲,人们在各种场合的“讲究”、“规则”、“规矩”、“原则”、“程序”、“习俗”、“风尚”、“礼貌”、“礼数”、“礼俗”、“仪礼”等都可归入礼仪的范畴中,也可以说它们是礼仪的别称。

通常与“礼”相关的概念有礼貌、礼节和仪式三种,它们都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都能体现出尊重人、体贴人的实质。三者联系密切,多数情况下可配合使用。但从内涵上看,三者又有区别。

(二)礼貌、礼节、仪式

1.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得体的言语、恰当的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与恭敬的态度,表达敬重和友善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使自己和别人都感到愉悦的行为举止。简而言之,礼貌指对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东汉经学家赵岐说:“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孟子江》)即在人际交往中,待人处事要文雅有礼,言谈举止要恭谨谦虚。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他指出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对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台湾当代礼仪学者杨允祚指出:“一个人能经常面带微笑,言谈举止诚恳谦和便是礼貌。”由此可知,发自内心对人的恭谨谦虚、诚心待人是礼貌的内核;而得体的动作、恰当的言语是礼貌的外在形式。通常有礼貌的人做人有两个准则:一是为他人着想,二是对所有人都是平等对待,不会因人而异。有礼貌的人,对人总和颜悦色,言语和顺,好像什么人对他而言都是平辈论交,不会对有钱人一套礼貌,对穷人却是另一副面孔。例如,在英国,一位绅士推开门,进门之后,一定会为后面的人扶着门柄,让他也能从容通过。然后他也会扶着门柄让后面的人通过,这是基本礼貌,不会因为后面的人是老板,就扶着门柄,后面的人是下属,就不理他。

礼貌包括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二者恰当结合起来才能表达出礼貌的本质。

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它要求人们说话和气谦虚,言谈得体,多用敬语,不讲粗话和脏话。如使用“请”、“您”、“阁下”、“贵方”、“先生”、“老师”等敬语;使用“家严”、“家慈”、“舍弟”、“舍妹”等谦语;使用“用餐”、“满酒”、“斟酒”、“用茶”、“方便”等雅语。

礼貌行为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拥抱、接吻、鼓掌等,它通过人们的仪容、仪表、仪态来体现。例如:家中来了客人,自然有“您请坐”的应酬语;且与言语同步,四指并拢、掌心向上向内,指向座位位置,引导客人就座,这就是礼貌过程言语和行动的完美结合。

反之,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施礼者内心的诚敬。例如家中来客主人说:“您好”、“您请坐”,到走的时候却说,“你走啊”,由“您”降到“你”,这就没有做到始终如一。嘴里说着“您请坐”,手里动作又不规范,这叫不完整、不配套,没有恰切地表达出尊重与友好,也是礼仪缺乏系统性的表现。

2.礼节

礼节是指待人接物的行为规矩。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交际场合中通过相互问候、致意、祝愿等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礼节包括待人接物、应对进退的方式,招呼和致意的形式,社交和公关活动场合的仪表、举止和风度。它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

譬如,在较正式的场合和别人通电话,无论座机还是手机,打电话时要遵循地位高者先挂的交际礼仪规则。礼仪以尊重为本,要尊重别人,就得表现出来,否则没有尊重的形式,何谈尊重的内容。

又如正式场合的着装,男士穿深色西服,着白色衬衣,配深色袜子、深色皮鞋,搭配美观大方、悦目和谐。倘若穿双白袜子,就显得土气。女士的裙装是正装,越是正式场合,裙子的下摆就越长。如果说具体的礼节细节犹如颗颗珍珠,礼仪就是串珠之线,连缀成篇。

3.仪式

仪式是指在比较大的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规定的程式化行为规范活动,是一种较为正式的礼节形式,也是礼的秩序形式。仪式体现着主办者对其所含内容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表达出主办方一定的思想、情感或愿望。在举行仪式时,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化、程式化。例如:红地毯、三军仪仗队加上国歌、二十一响礼炮是迎接国宾的仪式,剪彩是商场开业的仪式,揭幕是纪念碑落成的仪式,奠基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仪式,植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仪式,砸碎一瓶香槟是巨轮下水的仪式,谢幕是演员还原社会角色的仪式。在波音公司至今还乐此不疲地保持着一个仪式,交货时公司总裁要剪断购买飞机者的领带留做纪念……

作为现代人,见面握手是最普通的民间仪式。而在清末,人们见面时得啪啪两下甩袖,左腿一冲弯成马步,右膝与右手触地,用夸张的语调问安,然后起身左右撞肩,带有很强的表演性。

在西方,接吻仪式在人际交往中十分常见,嘴唇并不一定要碰到佳人粉腮,但必须发出啧啧的声音,以示亲热。在俄罗斯,面包和盐是迎接贵宾的隆重仪式;到了内蒙古,银杯子斟满白酒在村口早早地等着,非要让远方的客人一口喝干;一进西藏,洁白的哈达加上云雀般的歌咏是古朴的仪式;同样是哈达,内蒙古的兄弟姐妹为客人献上的却是一条长长的湖蓝色丝带,跟那里的晴空一样清纯无瑕。

在咖啡馆里坐定,衣冠楚楚的侍者端来咖啡,杯子的柄是在左边的,你得将柄从外圈拨一个弧形,到右边后开始啜饮,这是喝咖啡的仪式。喝茶,特别是喝乌龙茶,从“乌龙入宫”起,至“狮子滚球、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将”,这种茶的仪式带着幽幽古意,使人神怡心静。日本茶道讲究一饮而尽后将杯子逆时针转三圈,景德镇的陶艺家解释说,这是为了让客人感受陶瓷的手工感。

民间仪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往往在贸易、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中形成。它是人们祭神拜鬼、建设家园、抵御外敌、结交盟友、融入自然、探亲访友和心灵沟通的需要,并经过几代人的梳爬整理后定型。越是原生态的地区,仪式保存得越是古朴完整;越是现代化的地区,仪式的异化或沦丧的速度越是让人无可奈何。英国有句俗语: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其实,贵族的精神气质,相当一部分已通过仪式外化。因为仪式是社会性的,是公众共享的资源,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而这种表演性本身就是传播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人们在表演的同时享受着一种约定俗成的礼节性快感,同时也以优雅的姿态影响与规范着别人。

其实,美好的仪式使人优雅,使人文明,使人美丽,使人和睦,使人亲近,使人从容不迫、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一个人对别人越是尊重,得到别人的尊重也越多。

二、礼仪的原则

(一)尊重原则

“礼”的含义是尊重。它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并尊重社会。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尊重自己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尊重自身;其次,要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最后,则要尊重自己所在的单位。

人际交往遵循着情感等价交换的原则。《圣经》中说:“你用什么量器量给别人,别人也会用什么量器给你们。”“你期待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要那么对待别人。”生活中,尊重别人,具体要求往往有所不同: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养。只有尊重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人际交往中尊重交往对象,就要使用尊称,而且尊称的使用技巧是“就高不就低”。不用尊称,就是失敬于对方。同时,尊重别人也有不同的方式。

堪称“国宝级”的一代大师季羡林,虽然年事已高,但从不倚老卖老,彰显“尊严”。每有客人前来拜访,不管是国家领导还是文学青年,他都一样看待。客人到来之前,他都早早地衣冠整齐地在书案前坐好,昂首挺胸,下巴微微内收,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在他看来,挺胸端坐,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在客人离开时,他一定送出门外,告别再见。在家里会客如此,当别人采访他做节目时,同样如此。1995年白岩松为季羡林做“学者访谈录”。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每当记者采访完后,他一定会站在家门口,很有礼貌地目送大家走远。

卓越的幽默表演大师卓别林有段轶事。一次,他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的观众忽然提醒他:“大师,你的上衣纽扣忘了扣了。”卓别林一怔,连忙表示感谢,并很快将纽扣系好。当那位观众走开后,他又悄悄地把纽扣解开。

这一幕正好被前来采访的记者看到了,问卓别林:“您这样做何苦?”卓别林回答道:“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者,松开纽扣更能体现他的辛苦劳顿,会给观众留下生动而真实的印象。但对别人的善意提醒,要以感谢的态度给予回报,去尊重他!”

(二)宽容原则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在社会上,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无疑是一颗体谅的心。即使是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有互相体谅对方的心,就是荒漠里的甘泉。”“互相体谅”的更进一层的表现则是“互相宽容”。

宽即宽待,容即相容,指心胸宽广,忍耐性强。宽容即以宽大的胸怀容忍别人不同于自己的见解、个性甚至缺点错误,它包含心胸坦荡、宽宏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等因素。具体表现为对待别人的信念、信仰、行为、习惯等能够给予理解;对待别人的过失和错误不多加追究;对待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不采取压制等极端手段,而以说服和教育的方法进行疏导,以协调人、我,己、群之间的矛盾。

宽容,是个人或某个群体对自身力量充满自信心的一种体现,是人与人交往中能化解矛盾、隔膜、怨恨,甚至仇视的溶解剂。只要不违背原则,不损害国格人格,恰当的宽容总是需要的,这是文明社会的一种高尚美德。

话剧《徐洪刚》中有个十分感人的场面:伤害徐洪刚身体的4个歹徒均被抓获后,有一个歹徒的母亲到医院看望手术后的徐洪刚,跪在英雄面前,失声痛哭说:“我怎么生了这么个畜生儿子?”徐洪刚上前扶起老人道:“大妈,你也要保重身体!”徐洪刚的这句台词(笔者不知道是否取自原始素材)是何等感人啊!这并不是宽容罪犯的犯罪行为,而是他对罪犯母亲的宽容,没有把对犯罪分子的痛恨转嫁到他母亲身上。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应当有徐洪刚这样的宽容大度,“容世间可容之事”。

(三)诚信原则

礼仪讲究“诚于中,形于外”,心中有“礼”,然后言行才有“礼”,以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也是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交以诚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诚实与守信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诚即诚实、诚笃、真诚、诚恳,是指待人的真实不欺和说话的客观公正。《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信即守信,即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信是处世立身之德,是做人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论语》里强调:“与朋友应交而有信。”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以“信”为“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汉代的季布说:“立谈中,生死同,一诺千金重。”(《六洲歌头》)大诗人李白有“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诗句。所有这些都对“信”进行了阐释,并论述了守信、重信的重要性。

如果人不讲信,不具备信的品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信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言而有信,就是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说话算数。孔子说,做人宽厚就会得到大众拥护,诚实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二是做事要讲信用,孔子说,与朋友交往要讲信用。讲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相反就会失去朋友,失去人心。三是对别人要信任,如果不信任别人,对人便无法诚恳相待。

诚信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中已经成为人们所遵循的美德,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依循的重要行为规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今后,任何时候,诚信都是人们都应奉行的人生准则。

(四)适度原则

适度即通常所说的“分寸”,是唯物辩证法中所说的“度”。“度”是一个数量的界限或“临界点”。无论从哪个方向突破了这个“临界点”,事物的性质或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掌握好度,就成为做人、做事成败的关键。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就要求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之言行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强调遇事不要走极端,勿“不及”,也勿“过”。古语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时的感情尺度,即人际交往缺乏适度的距离感,结果会适得其反。公关礼仪中所谓的适度,就是在交往中要注意在感情、谈吐、举止等方面恰如其分。

例如在一般交往时,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有板有眼,把握好分寸。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在接待服务时,既要热情友好、谦虚谨慎、尊重客人、殷勤接待,又要自尊自爱、端庄稳重、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平等公正,不卑不亢。

生活中,我们常发现同样的礼仪,有人运用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充满美感;有人运用起来却让人感到面目可憎,乏味无聊。其原因往往就在人们是否掌握了适度的原则。

(五)自律原则

自律就是严格按照礼仪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语言之美,穆穆皇皇”(《礼记·表记》),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行动上不要出格,仪态上不要失态,言语上不要失礼,说话时要谦恭文雅,注重语言美。

自律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要经常自我对照、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妄自尊大、口是心非,应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

三、礼仪的作用

礼仪是人类宝贵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优良素质的表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2000年12月12日香港《公正报》在《社会有礼祥和》一文中说:“富者有礼高雅,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这是对礼仪的作用的精彩诠释。

从自身修养及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礼仪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进自身修养,规范言行和端正态度

待人以礼是当代文明人的基本素养。修养不仅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也指养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及言行,而后者正是礼仪所要讲述的部分内容。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指的是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和优雅得体的举止。这虽不能说是修养的全部,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礼仪应属非制度性文化。它对于社会所具有的约束虽是非强制性的,但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它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礼仪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带有一种社会规范的性质,为一定区域或民族的人们所共同遵守。这种约束和规范作用,对于个人及社会,大都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二)提高社交能力,调节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可以沟通信息、调适心理、发展自我,进而传递社会文化,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交的成功离不开礼仪,礼仪在社交中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又是保证社交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交往中,自然就与人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要想搞好这些关系,以利于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同样也离不开礼仪的调节。

讲究礼仪,会增加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应对一切的基础。讲究礼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礼仪能打通交际渠道、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不谙礼仪,则会使与人交往的渠道阻塞。在对外交往中失礼,小则有损个人、民族、国家的形象,大则可能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

虽不能说礼仪周全就能在社会交往中畅通无阻,但不讲礼仪肯定会有碍于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

(三)满足高层次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是按照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地追求满足。

1.生理需要

这是指人对食物、水、氧气、性、排泄、休息等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种族而产生的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需要

这是指人对防止身体受损、疾病、失业、经济上的损失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等的需要。

3.社交需要

一是指个人与同事、同伴保持良好关系,希望得到友谊、忠诚和爱情的需要;二是指归属的需要,即加入某个团体、被团体接纳,能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4.尊重需要

这包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望,要求使个人能力、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等等。尊重又可分为自我尊重和外部尊重,自我尊重指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指由他人给予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指人需要表现个人思想感情、兴趣愿望、能力及个性特征,需要发展自己,实现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

礼仪以尊重为基础,也以尊重为前提,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比如讲究仪表礼仪,一方面是尊重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尊重别人。礼仪正好满足人们的尊重需要,这一满足,会使人产生自信心和威望感,使人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同时,礼仪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也就可以部分地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在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尚未满足时,低层次的需要就是主要的。当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大提高,社会也为人们的安全和社交需要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此情况下更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强烈。礼仪,正适应了这种社会发展的现实。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礼仪是精神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及和学习礼仪知识,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人讲究礼仪,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五讲四美”和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讲文明”、“讲礼貌”自不待言,说的就是礼仪;“讲卫生”是礼仪必要的条件;礼仪又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讲道德”正是礼仪的内质;“讲秩序”则是讲究礼仪的结果。同时,礼仪又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展现(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是礼仪对于人的基本要求,“环境美”则是人人讲礼仪的必然所致。从精神文明和“五讲四美”的高度来讲,礼仪是我们人生旅途的必修课。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礼仪明显地呈现出某些局限性,许多礼仪规范已不合时宜,必须加以摒弃;但仍有积极的方面,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促进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这需要加以改造与传承。它对提升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尊老敬贤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我国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中国人在家庭里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尊老敬贤已成为一种政治要求。孟子曰:“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语出《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的伦理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尊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尊老,并不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尊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教育类书籍,对同长者说话时的音量,也做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也说:“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日渐衰老,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倘若国家缓贤忘士“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亲士》)。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生前特别讲究文明礼貌,他尊老敬贤的事迹十分感人。抗日战争时期,当徐特立同志六十寿辰时,身为党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写信向徐老祝贺:“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表现出他身为领袖仍不忘尊师的高尚品德。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后,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毛主席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日益激烈。所有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强大的人才队伍,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典。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日及庆祝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参加者的举止都有具体的规定。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首要的就是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即如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颐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遵循礼规,提倡礼貌待人。中国古代的学者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谈,无论过去和现在,都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仅仅内心尊敬,而并未表现出来,都是不恰当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记载:孔子与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以及与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即“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例如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加以批评:“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颜氏家训·风操》)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适度为佳。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尊敬、答谢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即是说礼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类比,认为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不成为人。古人对仪表的要求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

《弟子规》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美观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而且,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所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给人留下不佳的印象。

(二)行为举止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这是因为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曲身而睡。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渎,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

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将“修辞之其诚”看成是立业的根基。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

(四)慎言

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不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以上四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仪容整洁的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具有优雅仪表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继承传统的礼仪文明会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素养,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则多一些有序与文明。因此,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等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古代礼仪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其积极作用是具大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际,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一、报上曾发表过这样一则消息,题目是《硅谷天才学礼仪》,“美国硅谷的电脑天才们虽然个个聪明过人,但多数天才即使成为百万富翁后,在餐桌和宴会上的吃相仍让人不敢恭维。他们舔刀叉、含着满嘴饭菜说话的不文明餐饮习惯,激怒过客商,失掉了大笔生意。此外,他们还不时闹出诸如将餐巾当围裙之类的笑话。因此,当英国专业礼仪老师林迪·詹姆斯到硅谷的消息传出后,电脑精英们踊跃报名,准备接受培训。”看来电脑天才们是吃够了不懂礼仪的苦头。

请思考:为什么吃相如此重要?做生意能赚钱就行,商人们是否吹毛求疵了?

二、在一次人才洽谈会上,笔者与一位用人单位老总聊起人才招聘的事,该老总抱怨说:“现在这些1980年以后出生的毕业生,很少有让人满意的,他们这一代责任心不强,不求上进,特别是他们的言谈举止不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谁能选这样的员工?”

请你结合自己的礼仪方面的情况对这位老总的话进行分析。

同类推荐
  • 把话说到心坎里把事做到点子上

    把话说到心坎里把事做到点子上

    你是否有过一通海阔天空、天南地北的侃侃而谈之后,听众反而更加莫名其妙,如坠云里雾里的窘境;你是否有过一片真心实意、任劳任怨的工作之后,别人反倒不领情的尴尬。这是由于你没有把话说到心坎里,没有把事做到点子上。本书可以让你在复杂的职场与社会中,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 智慧易拉罐

    智慧易拉罐

    本书分成情感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成功的智慧、创意人生等几部分,每部分都收入了大量的故事,这些故事内容丰富,故事后都有简洁明了的总结,使人读后获得莫大的启示。当你一次次以最优雅的方式,打开每一个贮存有智慧精灵的易拉罐时,你就聆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你就开启了智慧的人生,它抵达你的心灵,滋养你的心灵。
  • 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积极人生的思考

    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积极人生的思考

    人生在世、哪一个不渴望成功,但并非人人如愿。其实,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这很小的差异就是心态,很大的差异就是不同的心态产生的结果。虽然影响成功的因素顾多,但决定因素仍是心态。只要调理好心态,就能促进其他因素的好转。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是帮助青少年朋友比较全面地了解社会,发扬人性中真诚、善良、宽容的一面,克服人性中的懒惰、懈怠、怯懦、自卑等不足,以健康、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以热情、友善、真诚对待亲人、朋友、同学,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帮助青少年朋友在进入社会以前,对人性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在人生的道路上尽量少走些弯路,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 不后悔的人生

    不后悔的人生

    人生犹如一个竞技场,谁也无法预知结果。你若想笑到最后,就必须进行不懈努力的长途跋涉。无论是谁,放弃了努力,即使走过长长的一生,仍会两手空空;只有坚持不懈,才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只要你真正努力了,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不必后悔。阅读本书,你所得到的也一定不会让你后悔。
  •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一直来,我们推崇敦厚、谦让的品格,从小,父母一边潜移默化一边耳提面命地教育我们要谦让,要相信吃亏是福,从而导致了大部分人不好意思,所以遇事不争,委曲求全。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社会越来越遵循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之下,不好意思已经是懦弱、无能、自卑的代名词。
热门推荐
  • 清宸绝恋海兰珠传

    清宸绝恋海兰珠传

    一位是科尔沁草原上美玉般的格格,一位是前清王朝叱咤风云的帝王。海兰珠与皇太极。一段千古难解的帝妃之恋。《海兰珠传》为你揭开这段悱恻缠绵的爱情之谜
  • 通天龙圣

    通天龙圣

    玄天大陆,百族依靠血脉,人族依靠练气炼体有圣贤传道,有强者割据一方,数万年前,拥有龙族血脉的萧氏横空出世,立国于此。无奈萧皇突然暴毙,萧族尽皆屠戮殆尽,萧国于世间除名。数百年后,南理云岚宗内,一名叫萧云的少年开启了他的强者之路
  • 庸盦笔记

    庸盦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废女遮天之月下墨泽

    废女遮天之月下墨泽

    一朝王牌杀手,穿越后竟成了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小姐,而且还是人见人骂,花见花谢,爹不疼,娘早逝。穿越武法大陆,翻身把歌唱,一切在她眼里就像过往云烟,她像一朵云,飘忽不定,好像随时可以离去一般。唯一让她在意的是:这个不要脸的是谁?为毛缠着她啊啊啊!你的人设崩了啊!
  • 美人教主宠田妻

    美人教主宠田妻

    她一朝穿越为古代小村庄的农家女,采采药,种种田,浇浇花,从家徒四壁到大宅府邸。“花花,种种田就够了,你以后别给他人看病了,要看也只给我一个人看。”“为何?”“我不喜欢你对着别人温柔的样子。”“世人都说田大夫生性凉薄淡漠,也只有你说我是温柔。”片段一:在田荷花这里踢了N次铁板后,美人教主细长的剑眉轻颦,揉着胸口道:“田荷花,不舒服,不开心,不高兴,本座这里难受。”“田荷花,你听到没有!”“胸闷气短,乃是心气虚所致,服了这俩帖药就没事了。”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酸枣仁、柏子仁、甘草…田荷花将包好的中药递给某教主。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既然“80%的年轻人创业都能成功”,那大部分没有创业成功的人与马云的差别在哪里呢?差的就是马云身上那战胜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缺的是创业的激情以及奋斗的豪情,还有那成功的信心和创新的精神。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禹贡锥指略例

    禹贡锥指略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捡到一张刮刮卡

    捡到一张刮刮卡

    九星连珠,赤星隐现,灵气降临。经历了亿万年生命的地球,开始步入大修行时代。江来捡到一张刮刮卡,每做一次好事就可以获取功德值,拥有刮卡机会。我刮,谢谢参与。我刮,谢谢参与。我再刮,恭喜获得如来神掌第一式……果然,还是好人有好报啊……
  • 无极仙魂武帝

    无极仙魂武帝

    此生无敌,此生为仙,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