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61200000002

第2章 序

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从周代开始,就有了严密的“社”“会”等基层组织[1]。而两字连用的“社会”一词,至迟出现于宋代。朱熹《近思录》中有“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之语[2]。既然有“社会”,对“社会”的礼、俗、法等方面的规定及相关的研究等,自然不会缺少,相关文献资料也颇丰富。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近代学科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是从西方“舶来”的。1903年,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出版,从理论上为近代化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出场,奠定了初步的学理基础。在此前后,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颁布新学制,西式的“七科之学”,即理、工、农、医、文、法、商,逐渐取代传统的“四部之学”,从制度上为中国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而随着此后新式学堂中各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陆续设立,中国社会科学初步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

这样算起来,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行程。百年过后,如果人们要问:中国的社会科学建设得怎么样了?总成绩如何?

对于这样一个大问题,自然很难用一两句话做出简单的回答。经过百年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成绩很大,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过,另一方面,大家似乎又隐隐约约地存在这样一种印象,似乎感觉中国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形象并不太好,地位并不太高,话语权并不太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世界发展所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总有些人无视这些成绩和贡献,仍然继续批评甚至“谩骂”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好像中国只有走西方的路,变成西方的样子才行。而对于这些毫无道理的批评或“谩骂”,中国社会科学界经常表现“失语”,即使偶有回应,也显得缺少“底气”,“理”不直,“气”不壮。

为什么经过百年建设之后,还会存在这样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著名人类学、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曾经感叹“至今这门名叫社会学的学科,在中国还是不能说已经站稳”,并自谦地说自己没有做好工作,要“决心补课”[3]。而补课的内容,首先就是重读经典。费先生所谈的虽然是他个人对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看法,但我以为,这一看法似乎可以推广到整个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及所属的各个分支学科。

要“补课”,首先就要了解原有的基础,回顾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析其得失,找出成功之处及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奥秘,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造成此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并规划进一步前进的方向。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创立和初步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很多“基因”性的问题都与这一时期相关,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深入系统的论著更不多见,阎书钦教授的新作《范式的引介与学科的创建:民国时期社会科学话语中的科学观念》的出版,适逢其时,正可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阎书钦于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从那时起,我就认识了他。从那时的接触中,就知道他是一个老实人、读书种子,读书舍得下功夫,喜欢跑图书馆、档案馆,上下求索,攻读不倦。这次拜读完其新作《范式的引介与学科的创建:民国时期社会科学话语中的科学观念》稿,更加深了这一印象。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书稿,具有以下特点:

立论扎实。全书几乎没有一句空话,没有一句话没有出处。从密密麻麻的脚注和书后所附的民国书籍选目,可以看出作者阅读量之大、文献搜罗面之广,而不少有关文献版本变化、作者笔名考证等脚注,学术含量极高,如果将之抽取出来,稍加扩展,就可以独立形成一篇篇学术论文。作者自己虽然议论不多,但通过大量引用民国时期社会科学领域诸大家的经典之作,把想告诉读者的观点表达出来,仿佛带着读者,到民国社会科学界,去拜名师,读经典,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游学活动,让人读来实在过瘾。

直击要害。民国时期社会科学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题目,涉及的问题和分支学科颇多,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如何避免大而化之的一般性描述和资料堆砌,择其最要者而论之,在有限的篇幅内,让读者能够对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一个基本把握,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作者“避轻就重”“小题大做”,只对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普遍面临的学科“科学性”问题,社会学学科建立过程中美国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美国现代社区研究理论的移植与融合,政治学学科中的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国家概念的同异、一元主权论和多元主权论的争论,以及民国时期社会科学话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四大领域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窥一斑而见全豹,把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关节大要,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深入语境。作者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时,不仅写出了相关学者和文本是如何论述有关问题的,而且更进一步深入语境之中,探析这些学者或文本为什么要如此论述,亦即在文本的背后,去发掘其深层动机是什么,如不同学派学者主张一元主权论或多元主权论,背后反映了这些学派对国家权威的不同认知,亦反映出对现实政权的态度。这样的考察分析,无疑加深了对社会科学性质与功能的认识,让读者认识到文本源自现实的语境,反映了对现实的态度,影响着未来现实的建构。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之重要性,于此更加彰显。

阎书钦教授的大作,所论虽只是民国时期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几个“斑”,但通过这几个“斑”点,不仅为我们认识民国时期乃至当代中国社会科学这个“全豹”提供了极好的参考,同时也为当今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对于我们探讨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在此,我为阎书钦教授贺,更为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喜。

王宪明

2017年元月写于北京清华园

注释

[1]柳诒徵先生1925年在《学衡》杂志第54期上发表《述社》一文,曾精辟指出:“社会一名,日人取《宋史·程颢传》语,以译英文society也。近人沿用,若吾故名。求之史策,‘社’之一字,已含有团体组织之意。社会并称,于文为便。尝析其性,盖吾国人自家族组织、国家组织之外,别有一种团体之组织,其始由于宗教,继则相与娱乐,又进而为学术、文艺、政治之集合,邃古迄今,相沿不改。研究吾国民族团体之生活者,不可忽此一事也。”(柳曾符、柳定生编《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2]朱熹、吕祖谦纂,张京华辑校:《近思录集释》(下),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743页。

[3]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9页。

同类推荐
  •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老兵讲述5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老兵讲述5

    本书收录了基层抗战老兵的回忆性文章五十九篇,均是秉持“亲历”“亲见”“亲闻”原则甄选的绝对一手资料。全书共八章,并以川军、湘军、桂军、鄂军为划分标准,将全部内容归为四篇。文章皆从抗战老兵视角,多以第一人称口吻,对其亲历的抗战事件进行忆述,语言朴实耐读,从平民化的侧面让读者窥探史实真相,对于抗战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征途霸路

    征途霸路

    他决定为这一世,他再次穿上战袍,不为苍生和民族,只为父亲那伟大的父爱!他接过父亲遗志,打造一支强军,夺回属于父亲的皇位,稳定国内后,他毫不犹豫的突袭了草原,打败了强大的两支草原民族,强袭森林国家南越,彻底了统一了北洲的三分之二的土地。大夏帝国的铁蹄不会因为敌人的减少而停下,他只会向着更强大的敌人前进,带着强大舰队开进了殖民时代。
  • 江南塞北

    江南塞北

    五王叛乱,北方外族入侵,三百年大唐危在旦夕。少年青衫出洛阳,背负着昔日家族忠魂的期望,国破山河依旧在,擎起手中枪,救国于危难之间。
  • 时代·师承·史学:瞿林东教授八秩祝寿文集

    时代·师承·史学:瞿林东教授八秩祝寿文集

    瞿林东教授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论集》等。这部文集,是全体学生敬献给瞿林东教授的一份生日礼物,以祝贺他充实而又光辉的学术、教育生涯。
  • 霸王春秋2:流浪君王晋文公

    霸王春秋2:流浪君王晋文公

    春秋第二霸,晋文公。他,曾经被亲生父亲追杀过,也曾被亲兄弟追杀过,走投无路时,甚至一度沦为乞丐,被迫在外流浪了长达十九年之久,年过半百,尚无建树,早已心灰意冷。然而,本来已无意进取之意了的晋文公,却又因常年漂泊广结善缘而牢牢把握住了历史留给他的机遇,使之大器晚成,在短短的数年之内,便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天下霸主。 一个势单力薄的人,究竟如何才能快速做大做强?本书带你重返春秋,揭示"晋升”的秘密。
热门推荐
  • 野生制片人

    野生制片人

    从司机到制片人,从一无所有到四千万,聂江得到这些只用了两个月,但当他想重回平凡的人生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却无比高昂,如何,才能保证在不舍弃底限的前提下,让自己的财富和人性升值呢?正义的事业中,弱者也能战胜强者----分割----读者群:478405952
  • 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选(10)短篇小说

    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选(10)短篇小说

    本系列图书精选“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分类结集成书。本书为第10册,收录第一届大赛14篇小说作品,包括都市情感类小说“窥”“十年”“那些美好的际遇,你还相信一见钟情吗”、浪漫爱情小说“案底”、以及青春校园类小说“那時花開”等短篇作品。
  • 闭上眼睛,最后一吻

    闭上眼睛,最后一吻

    在最美好的年龄遇见最美好的你,谢谢你带给我的一切
  • 大明二十四监

    大明二十四监

    《道界之旅》简介弃婴李泰,无缘得到可以隐身的隐珠。被啄木认发现,带其到滞留在地球养伤的雷公身边,沉睡六年学得'病气化真诀',师傅死后,留下灵药园让他送回道界。啄木变身成大将,成俑为永守师傅墓。传驭灵术,可收宠物从小到大九名。察人等级求,比知高出自己三级。神农架路遇野人绑架,智救救赌城司空逸馨。出了森林,得死士龟甲,收服杀手,利用灵药园的特征,放到无人飞机上可以驾驶遨游天地……口头禅。请不要叫我医生:因为医生在古代是太医院的学生,我已经出师。请不要叫我中医我有自己的名字,请叫我疾医、医家我就是用针法,针是针,灸就灸,根本不是一回事“毉”请大家记住这个字,这才是最古老的医'匚'指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矢',表砭石,就代表针法'巫'是指大巫沟通天地以上才构成一个“毉”医。请大家来大大雷泰怎样演绎自己的《道界之旅》不见不散。
  • 20-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

    20-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

    对每个人来说,20~30岁这十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十年。以至于人们常常会说:“你20多岁时的选择,会写在你40岁的脸上和你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上。”20多岁时你选择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历程,会决定你以后的气质容貌,会决定你这一生是个怎样的人。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20~30岁,我拿这十年做什么?”本书的作者通过自身丰富的阅历,帮助读者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告诉读者在20~30岁这十年内,从哪些方面着手完善自己,其中包括:人生方向、心态调整、人脉积累、口才提升、工作技能、处世心计、投资理财等等。
  • 第一支玫瑰

    第一支玫瑰

    小说以轻喜剧的风格和手法着力记录了一群怀揣追星梦想考入艺术学校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经历。这中间既有追求理想时的艰辛与欣喜,也有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思索;既有对亲情的不舍与思念,对友情的选择和培养,也有对恋情的天真尝试,对爱情的真诚憧憬。小说也表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和期待,以及面对激烈竞争时的困苦和无奈。作品写到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都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欢快情趣。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纸上月光

    纸上月光

    本书是作家查一路又一部奉献给读者的智慧书。作者以深情之笔和无处不在的灵感,写旧年风月,写人世苍凉……再微末的细节,都是冲着你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叙述,处处有峰回路转,时时呈现给读者云开日出的豁然境界。
  • 庶女本色

    庶女本色

    前世她付错情,嫁错人,最后落得个幼子惨死,挖心而亡的下场。弃情绝爱,她换回一次重生的机会,只为毁去昔日所有践踏过她的人。她是恨海归来的一缕孤魂,他是威震诸国的一代战王。再活一世,她心黑手狠,只为一人在坠情劫,游戏人间,他风流不羁,征战天下只为护卿。一度临朝,她定江山,主沉浮,挥手间掀起阵阵血雨腥风。二度回朝,她护仁主,斗权臣,大权独揽无人能出左右。尘埃落定,他立于皇城之上,霸气轻柔的问:“萱儿,可愿陪朕共绘一幅乾坤盛世。”一身凤袍,她笑望山河,温婉淡然的说:“君之所愿,我为汝谋。”
  • 寻花

    寻花

    “就着车灯小小的光亮,我们如船行大海般,仿佛被一种奇异的力量牵引着,缓慢而艰难,却又从容地,在这广阔而不知的世界中,一路向前。”“在那片浩瀚的黑暗中,我又想到了你,往事如鲜花开满原野。”为了一顿午餐的邀请,她曾经跋涉1643公里去赴约,那天过后,他像夏天的雨滴,消失得无影无踪,生死不明。他们习惯在远行时,有彼此的灵魂守望,好像绳索的两端,一边坠落,另一边也将永堕黑暗。于是她再次出发,向滇藏而行,盼望在苍莽天地间,重见他熟悉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