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26600000004

第4章 治学重在打基础

我是1979年到江西师大(当时还称师院)中文系工作的,时已56岁。前此长期在中学任教,主要教高中语文。我的正式学历只是新中国成立前高一肄业,本来完全没有资格到大学来任教。但是由于十年“文革”,高校古典文学师资严重缺乏,于是在江西师院中文系任教的汪木蓝、唐满先,在南昌市教育局工作的周劭馨,在省委工作的刘开汶,在省文联工作的徐万明(他们都是我在永新中学教过的学生,而且都是江西师院毕业的),事先并没告诉我,五个人经过商量后,要汪木蓝(他是系党总支委员)向系领导推荐我。推荐的材料就是当时在山东大学《文史哲》发表的《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1979年第5期),和《中国语文》发表的《谈古文的标点、注释和翻译》(1979年第4期)。系领导征求系里几位老前辈(胡守仁、余心乐诸先生)的意见,他们也极口赞成。加上刘开汶又向郑光荣书记大力推荐,于是校、系都同意引进,安排在古典文学教研室,教先秦到南北朝这一段。

若干年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邓老师告诉我,中文系一般教师,在我到来之前很久,就听到汪木蓝、唐满先二人好几次谈到我,说是学问如何如何好,所以,我来系工作以后,他们虽很好奇,却不歧视我,反而越来越尊重我。

当时,《南昌晚报》曾派记者来采访我,发了一篇《没有念个大学的大学教师》。一般读者看了,也都啧啧称奇。

其实人们不了解,我虽然只读完高一下,就因家贫而辍学,但自幼在父亲的指授下,读了十二年的古书,不曾中断过。这些书是朱熹编、陈选注的《小学集注》(收在《四库全书》中,以我有限见闻,只知道崔述和周一良幼时都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左传》《纲鉴总论》,全部背诵。

我父亲是前清秀才,四十三岁才得到我这个儿子,十分钟爱。三岁起就教我认字角(方块硬纸,一面是字,一面是图),认了近两千,才教我读当时用浅近文言编写的国文和修身课本,然后再点上述古书让我背诵。他和一般塾师不同:(1)不教我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一类发蒙书。(2)不是叫我死记硬背,而是详细解释文义,再让我熟读成诵。这就不断开发我的智力,使我喜欢思考问题。

记得读一本高年级的修身课本时,有一课是这样的:

王心斋师事王守仁,讲良知之学。一日,有盗至,公亦与之讲良知。盗曰:“吾辈良知安在?”公使群盗悉去衣,唯一裤,盗相顾不去。公曰:“汝等不去,是有耻也。此心本有,谓之良知。”

当时在故乡,热天,一两岁孩子都一丝不挂。我就指着问父亲:“他们并不害羞,是无耻吗?那岂不是没有良知?”父亲笑了。

读《小学集注》时,读到:“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遂饿而死。”我又问父亲:“首阳山也是周朝的土地,薇也是周朝的,不食周粟,怎么食周薇呢?”父亲愕然,无以回答。后来,我进吉安市石阳小学读高小,在图书馆看到鲁迅的《故事新编》,其中有一篇《采薇》,说小丙君和他的婢女指责伯夷、叔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我吃了一惊:原来古人早就有这看法!长大以后,看《南史》的《明僧绍传》:“齐建元元年冬,征为正员外郎,称疾不就。其后,帝(齐高帝萧道成)与崔祖思书,令僧绍与(其弟)庆符俱归。帝又曰:‘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犹发议,在今宁得息谈邪?聊以为笑。’”才知道鲁迅所写实有根据。但“古犹发议”究何所指呢?后来读《昭明文选》中刘孝标的《辩命论》:“夷、齐毙淑媛之言。”李善注:“《古史考》曰:伯夷、叔齐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这才知“古犹发议”即指此,而且鲁迅就是根据《古史考》这类古小说来写的。

我写这两段往事,并非自诩早慧(当时我大概六七岁),而是说明一个教育原理:即使是启蒙幼儿,也应着重智力的开发,绝对不可只使其死记硬背。父亲的详解,使我对读书这事越来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会主动找书看。这种良性循环,就培养成我这一辈子喜欢读书,而且必求甚解的习惯。到现在八十岁了,仍然每日手不释卷。我不会下棋、打扑克、打麻将,一切玩的事都不会。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年轻时爱看话剧和电影,现在电视也不大看,因为伤目力。代替电视的是广泛阅读报纸和杂志。我这辈子能够杂学旁搜,看了较多的书,大概和自己没有太多嗜好有关系。

还有一点值得谈谈。我不是科班出身,没念过大学,因而一辈子什么书都看。过去长期教高中语文,新文艺以及外国文学,从作品到理论,也接触很多。青年时代,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书也涉略不少。这些,构成了我较广阔的知识面。当然,在知识领域,有主有从。我虽然兴趣广泛,但重点仍然放在古典文学方面。不过对古典文学,我是通史式的,并不限于某一段。所以,我带研究生,指导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文学,写过《屈原二论》(收入《楚辞研究》,中国屈原学会编,齐鲁书社1988年版),写过和章培恒商榷魏晋六朝文学评价的文章,也写过批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文章,反驳毛泽东“宋人不懂形象思维”的文章。而我的科研方向却是清诗。

如果《清诗流派史》真如论者所说,写得比较深厚,那是因为我的知识面较广,同时钻得较深。我一向要求自己厚积薄发,著书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清诗流派史》的创见:

(1)河朔诗派诗人的民族气节与理学的关系;

(2)顾炎武“亡国”“亡天下”论与明末社会思潮;

(3)杜甫、顾炎武多作格律诗(尤其作五律与五排)与两个人个性的关系;

(4)钱谦益迎降动机的分析,引《元经》与顾炎武用意相同,以方苞对比钱谦益;

(5)钱谦益学李商隐的“隐迷连比”,学元好问的顿挫钩锁、缠绵恻怆;

(6)冯舒、冯班诗论体现诗歌发展的规律;

(7)引全祖望论吴伟业谀洪承畴之言,证明《圆圆曲》不能实录;

(8)吴伟业即陈圆圆;

(9)吴伟业与钱谦益诗论渐趋一致;

(10)不避俗是梅村体的长处;

(11)梅村体二传人;

(12)页137第三段;

(13)论《浚稽辞》;

(14)陈维崧诗的阳刚之美;

(15)朱彝尊不能自成一家的原因(我与梅曾亮不谋而合);

(16)王士祯不取杜甫,因杜诗“变”而非“正”;

(17)王士祯谈艺四言的针对性;

(18)渔洋诗不是形式主义的;

(19)论妙悟;

(20)渔洋诗的艺术特色;

(21)清初唐、宋诗之争包含杀机;

(22)查慎行以《易》学家为诗人;

(23)王士祯和赵执信争论的实质;

(24)“思路刻”即写情入微;

(25)赵执信不满宋诗的真意;

(26)厉鹗矫朱彝尊、王士祯两家之失;

(27)樊榭诗的非政教、超功利;

(28)沈德潜同明七子之“调”而变“格”之内涵(据《文镜秘府》);

(29)由选诗顺序看沈德潜的文艺思想;

(30)驳今人的《诗话概说》;

(31)肌理说的甚深用心;

(32)袁枚以通俗小说为诗;

(33)性灵诗是真清诗;

(34)刘大櫆骂皇帝;

(35)黄仲则把贫贱生涯作为审美对象;

(36)洪亮吉《……代柬》一诗的分析;

(37)龚自珍与潘德舆、鲁一同之异;

(38)龚自珍为诗,“其道常主于逆”;

(39)龚自珍是“近代的”;

(40)同光体的艺术魅力;

(41)郑珍的白描与奇奥;

(42)陈三立是“最后一位诗人”;

(43)陈三立的炼字;

(44)对王闿运“摹拟”的论析;

(45)樊增祥、易顺鼎的“实处”;

(46)樊氏灞桥诗的论析;

(47)“纲伦”“法会”二句的民主意识;

(48)论旧风格含新意境。

以上这四十八条,都是“自我肺腑出,未尝只字篡”的。读者从《清诗流派史》可以看出,国学的经史子集、现当代的新文学、外国的文论,或多或少都融化在我的一些观点中。

我力戒博而不精。李详(审言)一则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据说他平生致力的是《昭明文选》。他下的硬功夫是:把线装书的《文选》拆散,先把一页贴在桌上,反复诵读,直到这一页纸摸烂了,才换另一张来读。他就是这样成为《文选》专家的。

我平时最爱看古人与时贤的年谱和传记,特别注意他们的读书方法,从而形成我的铁定原则:

(1)强调打下扎实基础。研究古典文学,尤其是校注古籍的,一定要对经史子集有个全面了解,就是直接阅读原著。我曾将“十三经”中没背诵过的圈读一遍,每天4页。结果,《易》35天,《仪礼》74天,《周礼》50天,《礼记》107天,《公羊》47天,《孝经》只28分钟,《尔雅》24天。这是任何一个古典文学研究者都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我担任《豫章丛书》整理工作的首席学术顾问,发现不少校点者就因为没读过“十三经”,分不清哪些是原句,哪些是作者的说明。

(2)对主要的经书(“四书”、《诗》、《书》、《左传》),子书(《老子》、《庄子·内篇》)、集部(《文选》《古文苑》《古文辞类纂》中的名篇),必须熟读成诵。清人惠士奇说过:“先辈无书不读,尤必有得力之书。”(王鸣盛《蛾术编》卷八二《说通二》的《读书必有得力之书》)近代黄侃也说过,读书人真正下力气的只是几部书。我理解这话是说,你只要真正读通了这几部书(当然根据专业需要,不能固定哪几部书,但必定是打专业基础必不可少的),其他有关的书,自易触类旁通,迎刃而解。博而不精,那是平均使用力量,浅尝辄止,不能深造自得,那是不可能取得较大成果的。我的做法是,在专精的基础上力求广博。但博务必围绕精这一中心,否则就泛滥无归了。

我自己一生读书,对最重要的根柢的书,必定背诵。指导研究生时,我曾指出:你们这么大年纪,学习时间又只三年,要看的书又多,我无法要求你们背诵。但是,你们吃亏正在这一点。熟能生巧,你们将来就会理解我这层深意。

《庄子·养生主》写庖丁解牛,就是熟能生巧。庖丁解牛之所以能超越技术阶段(“近乎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就是因为他掌握了解牛的规律(“道”)。而他所以能达到“道”的境界,岂有他哉?不过是“所解数千牛矣”。一句话:熟而已。

治学所以重背诵,道理完全一样。

背诵,不但能使你熟悉本文,而且能激发出你的灵感,你会联想到很多看似无关其实有用的知识。要知道,学术本来是一个天然精巧的有机的总体,你彻底熟悉了它的主要部分(根据你的研究角度所确定的重点而言),其他部分自会被你摸索、勾连起来。邢邵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才会熟。

天下书不可尽读,尽读也不可能尽记,所以查检类书(工具书)是治学必不可少的。但正如我在《从对侯氏书的匡谬谈到学问功底的重要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5期)一文中所说的: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P467引汪中《述学·别录》之《与刘端临书》,有两句这样断:“君子之学,如蜕然幡然迁之。”不通。盖不知此语出于《荀子·大略》:“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杨琼注:“如蝉蜕也。幡与翻同。”又P472引《述学·别录》之《与刘端临书》:“欲摧我以求胜,其卒归乎毁,方以媚于世,是适足以发吾之激昂耳!”侯氏不知“毁方”为一动宾结构词组,出自《礼记·儒行》:“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同时也可见侯氏不明古文的句式,上句“(其始)欲摧我以求胜”,下句“其卒归乎毁方以媚于世”,是两个并列句,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像侯氏这样点,汪文原意完全丧失了。尽管《荀子引得》和《十三经索引》早已出版,但侯氏根本不知来历,你叫他怎么去查呢?所以,我强调要读原著,否则即使有工具书,你也没法用。

侯氏有盛名,我看过他的几种传记,他小时也读了一些古书,但根柢并不扎实。徐朔方在《考据与研究——从年谱的编写谈起》(《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侯氏说王廷相极恨宰相严嵩,单独上书,皆非事实。因为(1)嘉靖十八年六月,宰相是夏言、顾鼎臣,严嵩是礼部尚书,未入阁,怎能称宰相?(2)上疏是由于雷震奉先殿,大臣都应诏自陈,王廷相时为左都御使,所以也上疏,并非“单独上疏”。(3)《王氏家藏集》有《钤山堂集序》《寄严介溪太宰》诗及词,并非“极恨”。徐氏逐次反驳后,嘲笑说:以尚书为宰相,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反不及《明史》编纂者。并在文后加注:“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出版之初曾使我十分欣佩。后来读到他论述汤显祖的论文才发现他对引文有误解之嫌,因此在1962年2月18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一篇《关于〈南柯记〉第二十四出〈风谣〉及其他》表示异议。”

宋云彬则更在私人日记《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毫不客气地指出:“陶大镛送来《新建设》第2期,内载所谓‘学术论文’有侯外庐之《魏晋玄学的社会意义——党性》一文,从题目到文章全部不通,真所谓不知所云。然亦浪得大名,俨然学者,真令人气破肚皮矣。”

新中国成立前,我读侯氏《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在P668,见他引魏源的话,说龚自珍“晚尤好西方之书,自谓造诣深微云”,竟说:“可惜他研究‘西方之书’太晚,不见于言论,只有用‘公羊春秋’之家法了。”还说:“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先声的呼声。”这显然是把“西方之书”理解为西欧的哲学和社会学。其实“西方之书”是指佛经。黄庭坚《山谷全集》卷十九《与潘邠老》之四:“西方之书论圣人之学,以为由初发心以至成道,唯一直心,无委曲相。”即其明证。对于欧洲,明万历以来迄晚清,士大夫皆称之为“泰西”,并不称“西方”。正因为侯氏误解了,才说龚自珍“研究‘西方之书’太晚,不见于言论”。殊不知《龚自珍全集》第6辑,从《正译第一》到《最录神不灭论》,共四十九篇,全是谈论佛经的文字,怎能说“不见于言论”呢?当时(建国前夕)我曾函告侯氏,可能他没收到信,所以1956年8月第1版,1980年2月第4次印刷,仍然未改。

1978年,我第一次给钱钟书先生写信,就提到这事。他在回信中斥侯氏为“妄庸”(见《记钱钟书先生》一书,大连出版社1995年版)。1980年,我买到《管锥编》后,看到P681有这么一段话:“近世学者不察,或致张冠李戴;至有读魏源记龚自珍‘好西方之书,自谓造微’,乃昌言龚通晓欧西新学。直可追配王馀祐之言杜甫通拉丁文(《四库总目》卷一八一《五公山人集》)、廖平言孔子通英文、法文(江庸《趋庭随笔》)也!”(附注)才知道钱先生与我不约而同。

然而,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汤志钧在《近代经学与政治》P102谈龚自珍,引魏源的话“晚尤(汤作‘犹’)好西方之书”,仍蹈侯外庐的覆辙。为此,我发了一文在《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0日第9版),题为《请勿再误解龚自珍“晚尤好西方之书”》。汤氏为《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千虑难免一失。

附注:王馀祐之言,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二O七《五公山人集》卷七《杂著》第十一则《老瓦盆》:“西洋之俗,呼月为老瓦。杜诗:‘莫笑田家老瓦盆。’然则此盆即月盆耶?如月琴、月台之类,取其形之似月耳。”(世南按:陆次云《八纮译史》卷二《译语》亦有老瓦月之语。)

江庸之言,见沈云龙主编的《近代史料汇编》正编第九辑《趋庭随笔》第一卷:“郭允叔云:闻蜀人董清峻言,(廖)季平解《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谓法兰西文比英文难学,云云,真是儿戏矣。”(世南按: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说,民国二年,章太炎在苏州国学会讲学,谈王闿运、廖平、康有为解“耶稣”为父亲复生,“墨者钜子”为十字架,“君子之道斯为美”为俄罗斯一变至美利坚。)

同类推荐
  • 一日三秋

    一日三秋

    收录了著名散文家及评论家韩小蕙女士历年来散文精品凡30余篇。其中既有写老北京的生活趣闻,又有且行且思的精彩体会;既有拍案而起的意气风发,又有煎茶煮酒的闲情雅趣。文笔隽秀,构思精美,让人在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时享受思想盛宴。
  • 心中的信

    心中的信

    倪匡绝版经典散文集《心中的信》把第一批不寄的信结集出版至今,已经快两年了。两年来,仍然不断在写着同样的信,所以,又有了可供结集出版的第二批。第二批《不寄的信》,涉及的内容比较起来,更加广泛了些,但是基本上还是一样的:阐发个人在感情上的各种感受,包括了个人的一贯观点。在快出第二批不寄的信之前相当久,已经很为书名伤脑筋,想过许多书名,如《不寄的信第二集》、《另一批不寄的信》、《又一批不寄的信》、《不拆的信》、《寄不出的信》等等。谁知道到了晚上,和林燕妮、俞琤、黄霑、郑君略几位,喝酒谈天,众多高手在场,灵机一动,何不请他们想一个书名?黄霑陡然大呼一声:「心中的信」。
  • 邹韬奋作品集:早期文存

    邹韬奋作品集:早期文存

    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本书是作者的选集作品之一。
  • 丁玲自述

    丁玲自述

    该书中所选编的,都是丁玲记述自己生活与文学创作经历的文章,其中的一些怀人之作,记叙了与她有过密切关系、对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也留下了丁玲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侧影,有助于读者对她的了解和理解。
  •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精装版)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精装版)

    本书包括了林徽因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诗歌和书信。林徽因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本来就是林徽因个人的文化特征。《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尽可能地收集了她的书信,尽管远不完全,却也涵盖了她从留学时代直到晚年的一生,而且全部是纯粹的私信,极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学、建筑、政治、感情、家庭,以及把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有血有肉有泪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有的段落,看得出写的时候是多么急切和激动,不仅字迹潦草,甚至有点语无伦次。对于那些有意研究林徽因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人来说,这是真正可靠的原始材料。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变陌路

    重生变陌路

    【推荐新书:《宿主她想做人》】重生后一张离婚证让两人从此分开,到底是我醒悟的太晚还是你失望的太早,你和我从此也只能是那陌路上熟悉的陌生人。只是当她放下一切准备远离的时候他又纠缠了上来,这次两人能否有不一样的结果?【小剧场1】夏苒离:你还要脸吗?靳枭:不要了(心里默默说了句脸哪有你重要?)【小剧场2】靳枭:所以苒苒你要对我负责,我第一次可是给了你。夏苒离:什……什么……什么第……第一次。
  • 将门嫡女:绝色神医鬼王妖妃

    将门嫡女:绝色神医鬼王妖妃

    本是绝世神医,没想到狗血穿越,银针在手,天下我有!冷眸再睁,已是凤凰重生!废物?金色元力,让你看看什么是天才御兽师,性格懦弱胆小?皇位我都敢篡,你算老几?相貌丑陋?我只是怕成为罪恶的源泉,妖魔?很牛吗?身后就是神兽大军,它算老几?因为身世之谜被无辜追杀,好不容易成了六界主宰,可是,这位死皮赖脸的男人是个什么情况?天下格局,必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恰恰是某个人的出现,使天界众神颤栗,让魔族卑躬屈膝。一座城,是通往你心中的道路,还是大权在握的辉煌之路?片段侍卫:“宫主,大小姐杀进来了,说要推翻所有宫殿呢!”某宫主:推翻就推翻呗,她喜欢就好。”
  • 沫蔚小说集

    沫蔚小说集

    沫沫的微小说,写尽人世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让你体会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让你体会穿越时空的爱恋,跨越种族的情意。
  • 大鱼的故事

    大鱼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国王和一位年轻的王后愉快地在乡村散步。忽然传来打猎的喊声。我受到几名骑士追捕,显出惊慌的样子。年轻的国王和王后想找个地方躲藏起来。我假装愤怒,绕着马戏场跑了两三圈。然后,我发现了王后,向她冲过去。这时候,国王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王后,同时从刀鞘里拔出马刀,刺进我的前胸。我倒下去,假装死了。当然,那把马刀是用钝白铁皮做的,刺的时候刀身缩进刀把里了。
  • 渡鬼人笔记

    渡鬼人笔记

    我是一名渡鬼人,我渡过无数的鬼,有酒鬼,无头鬼,哑巴鬼,藏在人心底的鬼——每一只鬼的背后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因为一只轮回之镯的牵引,我被传送到了战火纷飞的乱世战国,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我用我的一只阴阳眼,见证了一段段苍凉而又动人心魄的爱情。太子丹,大燕亡国的公主,秦王嬴政,公子扶孙,每一个人都用他的血和灵魂,祭奠了一个深藏在岁月轮回之中的秘密,千万人为了这个秘密,前赴后继,死于苍茫的时光之河……这究竟是一段尘封在苍穹之下的秘密,还是一段千万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破解的诅咒?我,一个渡鬼人,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是随波逐流,做这历史的见证人,还是覆手翻云,颠倒乾坤?让这千年历史风云变幻?
  • 手杖论

    手杖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世丹尊

    绝世丹尊

    韩九玄炼八千大丹声震九天十地,号为寂灭丹尊。却不想炼制最后一颗大丹之时,丹火不济,几乎崩碎了一界。韩九玄侥幸逃过一劫,重生于第十阔土中同名少年身上。这一世,韩九玄携逆天神威卷土重来。丹之极,武之耀。我韩九玄初心不改,定要为王。
  • 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全面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具体涉及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与亲子互动、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家庭教育与儿童智能开发,以及家庭教育与特殊儿童关系等方面,有助于读者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本书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特别是家长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使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