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31200000001

第1章 序:“法国理论”与索卡尔事件

“法国理论”这个术语的原文不是法语théorie fran?ais,而是美国出产的英语French theory。所谓“法国理论”,就其专门意义上言,指的应是过去将近半个世纪里,德里达、波德里亚、拉康、德勒兹和伽塔利、福柯、利奥塔、阿尔都塞、克里斯蒂娃,以及埃莱娜·西苏这一批大家云谲波诡、天马行空的艰涩文字。法国的一位新锐作者,现为巴黎楠泰尔大学思想史教授的弗朗索瓦·库塞,在2003年出版的《法国理论: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公司怎样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一书中,即作如是说。该书在过去十年里围绕“法国理论”反思展开的大量文献中崭露头角。这本书2008年被译成英文。就像法国的新潮理论总是墙里开花墙外先香,必假道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向世界每一个角落传播一样,这本《法国理论》也借此译本回传法国本土,成为巴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年“法国理论”是假道美国,走向了全球化,以至于断言后现代的原生态理论,以及它的几乎所有灵感,都是来源于“法国理论”,当不是夸张。“法国理论”就像巴黎的时尚,永远在引领世界潮流。但是今天怎么来看“法国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回顾这一段历程,有关文献从西尔维尔·洛特林格和桑德·科恩2001年的《法国理论在美国》[1]算起,年复一年相继面世的相关著述不计其数。[2]有意思的是,在理论的本土法国,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历史,显示出来的学术热情,同样是难分难解地纠缠着它的这一美国化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序言副标题就是《索卡尔效应》。作者开篇就说,在美国,20世纪的最后30年,有几个法国思想家气场之好,历史上只有美国神话里的英雄和娱乐业的名流可以望其项背。更具体说,这些在本土多遭冷遇的法国思想家们,当时大体可以和好莱坞的西部英雄们一较高低。如德里达好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孤独的开拓者和征服者,说话云里雾里,可是具有不容争辩的权威性。波德利亚有似格里高利·派克,有种波西米亚的黑色野性,总是神出鬼没亮相在你眼前。拉康呢,则是反复无常的罗伯特·米彻姆,充满杀机,又能出其不意引出反讽来。

关于所谓的“索卡尔效应”,当时引起的轰动应是记忆犹新。1996年索卡尔先是在《社会文本》上发表文章《超越边界:走向一种量子力学重力理论的变形阐释学》,引经据典,论证量子力学的新近发展,雄辩地证明了后现代哲学的离经叛道果然所言不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向来不睦,这等高见居然出自索卡尔这样一位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教授,《社会文本》这家后现代名刊自是喜出望外。可是不料想转眼之间,索卡尔又在《纽约时报》上刊载声明,说他纯然是跟反科学的后现代思潮开了一个玩笑。也许索卡尔本意就是玩笑?可是这个玩笑开大了,一夜之间,纽约各家媒体围绕“法国理论”展开热烈纷争。是否索卡尔完全正确,“法国理论”纯粹就是胡说八道?抑或索卡尔事件压根就是一个阴谋,是精心策划攻击法国文化?

据库塞观之,就索卡尔事件在美国的影响来看,有两个方面是耐人寻味的。其一是美国的大学对它反应寥寥,仿佛将这一类论争记录下来交付出版,是掉了身价。只有斯坦利·费希这位著名的批评家是个例外,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科学法则无异于棒球规则。其二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及其报刊阵地仇视后现代主义,他们提醒读者别忘了索卡尔的光荣家世:他在尼加拉瓜教授数学,而且是推行强硬社会主义的桑定主义国家解放阵线(Sandinista)的忠实拥趸。他们坚决拒绝文化研究和解构主义的大祭师们称他们为“左派”,认为那是“右派”送给他们的帽子。库塞这样描述了索卡尔事件的影响:

从巴西到意大利,从日本到《世界报》的专栏,全球的出版界很快就开始回应这场闹剧。大多数时候是谴责索卡尔的“科学主义”,同时也批评学院派们太热衷于营造自己的小山头,除了法国以外,每一个热心后现代的国家,都有诸如此类的山头,各自进口了些被美国化了的文化研究或“建构主义”。[3]

看来,索卡尔事件委实叫法国人大吃一惊,他们实在没有想到法国文化居然会如此深地渗透到美国知识生活的肌理之中。一个显著结果便是美国精神生活的两极分化,诸如“人文主义”对“怀疑主义”,“保守主义”对“文化多元主义”等。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在理论的源头法国同步发生。由是观之,美国学界对“法国理论”的接受或者说“挪用”,是不是多少也有断章取义、削足适履的嫌疑?

索卡尔事件有一个原型。确切地说,它的前身是C.P.斯诺的两种文化论。C.P.斯诺生于1905年,卒于1980年,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可是同时他也是一个道地的小说家,尤其以描写知识分子的《陌生人与亲兄弟》系列小说闻名。C.P.斯诺1959年5月7日发表著名讲演《两种文化》,影响迄今未消。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是科学和人文,它们可以相互沟通吗?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科学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学。可是C.P.斯诺认为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沟壑,比如科学家大都没有读过狄更斯,反过来艺术家大都对科学一窍不通。说实话斯诺对“两种文化”的描述已经是够乐观的了。我们的人文总是殚精竭虑在标榜科学,反之科学对人文除非好奇和消遣,基本上是不屑一顾的。C.P.斯诺抱怨英国教育从维多利亚时代以来,过于偏重人文,忽视了科学,反之认为德国和美国的教育做到了人文和科学并重,其良好的科学教育,使这两个国家在当今的科学时代更具有竞争力。可见斯诺也在责怪自己的国家轻慢了科学。我们今天怎么来看C.P.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特别是后来在围绕这个命题的迭起纷争中,多被忽略的教育和社会体制的差异?今天,科学已经成为舍我其谁的无冕之王,早已不屑同人文来一争短长,这样来看索卡尔事件,它难道不是当事人先辈“两种文化”的后现代翻版?要之,这个“两种文化”的模式一版再版,又是说明了什么?

索卡尔事件的第二波浪潮发生在1997年9月。它并不仅仅是一年前闹剧索卡尔事件的余续。这一回的主人公是两位物理学家:除了纽约大学的艾伦·索卡尔,还有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让·布里克蒙。两人联袂在巴黎出版了《知识欺诈》(Impostures intellectuelles)一书,把战火直接烧到后现代的故乡法国。一年之后两位作者修订该书,复出英文版,易名为《时尚胡言》(Fashionable Nonsense)。知识欺诈也好,时尚胡言也好,顾名思义,显示的都是科学对人文的傲慢,假如我们割舍中规中矩的科学主义现代性理念,愿意把离经叛道的后现代话语视为人文正统的话。该书指责人文学者滥用科学和数学术语,鼓吹相对主义,否定真理价值,总而言之是冒充内行,陶醉于文字游戏。库塞对这本书耿耿于怀的,不仅是两位作者判定所谓的后现代话语是一笔勾销了启蒙运动以降的理性主义传统,把科学仅仅视为一种“叙述”,一种“神话”,或者与所有人文话语不分仲伯的一种社会建构,更在于该书的炮火几乎是一股脑儿冲着法国的作者而来,诸如德勒兹、德里达、伽塔利、露西·伊利格瑞、拉康、布鲁诺·拉图尔、利奥塔、米歇尔·塞尔、保尔·维瑞利奥,以及大名鼎鼎的波德里亚、克里斯蒂娃和福柯。这些名字可全都是“法国理论”的始作俑者!

在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看来,正是上述“法国理论”的作者们信口开河乱用科学概念,结果不但导致思想混乱,而且流于反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故而殊有必要在传播更广的英文版面世之前,先在“法国理论”的故乡来发表此书,由此来维护理性主义的经典和知识诚信,并作为一切学术的基本准则。这当中的逻辑是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的:假如文本读上去显得不知所云,那么它们确实就是不知所云。《知识欺诈》的两位作者果然是天遂人愿,这本书当时就在法国学界引起轩然大波,1997年9月30日《世界报》发表职业书评家玛丽永·伦特根(Marion van Renterghem)的著名文章《美国人索卡尔面对法国思想的欺诈》,予以奋起回击。克里斯蒂娃也不甘示弱,指出这是一场针对法国知识界的阴谋,它充分暴露了大西洋彼岸的学术界,其实有着一种“恐法症”。

这场从美国烧到法国,然后又烧向世界的论辩,连同先前围绕《社会文本》的索卡尔事件,最终酿成一场后来所谓的“科学大战”。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对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基本上持默认和支持态度,人文学界对于这本书的反应则是两极分化。批评者无非是指责《知识欺诈》和《时尚胡言》的两位作者对他们攻击的领域其实并不熟悉,所以书中断章取义、前后矛盾的地方比比皆是。可是支持索卡尔的也不乏其人。如哲学家和政论家雷维尔(Jean-Francois Revel)在同年10月的《观点》(Le Point)杂志上刊出《假先知》一文,批判后现代比之索卡尔和布里克蒙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他言,叫作“法国理论”的这些蠢东西显示的是种后现代的傲慢,它抹杀真与假、善与恶的差异,压根就是颠倒黑白。如德里达所为,无异于堕入当年的纳粹窠臼,对真正的左派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获得的成就视而不见。更有人指责布鲁诺·拉图尔的理论同墨索里尼如出一辙。总而言之,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在法国本土出版此书,合力批判可以用后现代主义一言以蔽之的哲学奇谈,可谓适当其时。

库塞对上面这一场名为科学大战、实为法美大战的纷争,有两点深切感受:其一是从1970年代开始的法国和美国主流思想界的理论分歧,如今将战火烧到了法国本土。而反过来,这把火又再次烧回大洋彼岸,在美国高校里再次燃起理论的热情。其二则是感慨法国评论界对于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的反击,其实是严重的误读,两位作者与其说是在向法国的思想家们全面宣战,不如说是针对美国高校发泄不满。即是说,紧紧跟风那些法国大佬,导致了美国高校里的学术“衰退”。法国读者对于当今流行的这许许多多后现代术语的了解,诸如文化研究、建构主义、后人文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经典战争、解构,以及政治正确等,大抵多是捕风捉影、蜻蜓点水,不识其中“真义”。而这个真义在库塞看来,是和20世纪最后30年里美国高校整体的学术大动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人文领域。

进一步看,库塞认为这些时兴术语的出现,追根溯源同学术与政治的曲折结盟还大有关系。所以话语并不仅仅是文本所言,话语即出,势在颠覆,这也直接导致国家及其多元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它可以说是间接解释了9·11事件之后,新帝国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崛起,以及左派制衡力量的疲弱。如此来看“法国理论”的新近美国遭际,便也豁然开朗:

这就是“法国理论”这个奇特概念的赌注,故此也是眼下这本书的目标:揭示法国文本与美国读者之间甚至我们也不能幸免,而且延伸至今的一种创造性的误解,探讨它的知识谱系及其效应。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结构性的误解,即是说,它不光是简单指向一种误释,而且指向法国和美国知识领域之间内部组织的差异。[4]

要之,当务之急便不在于如何根据文本的“真理”来判断此种误解误读,而是来深入探讨这类有意无意的误解误读当中出其不意的诡谲内涵。这就说来话长了。攀援“法国理论”来叙述后现代文化,事实上这也是本书有限篇幅有意作出的一个努力。

适因于此,本书立足于文化的视野来勾勒后现代的基本特征,从拉康、福柯、德里达这当初所谓后结构主义的三驾马车说起,力求比较全面地来介绍分析“法国理论”先是传布美国,然后又全球化的过程。这当中德勒兹、布尔迪厄和波德里亚等都是大名鼎鼎,其影响远非“法国理论”和“后现代”可以一言以蔽之。或者不妨说,它们是毋庸置疑显示了从文学、哲学到社会学的跨学科后现代文化景观。就像波德里亚用拟像来改写《传道书》:“拟像从来就不是遮蔽真理的东西——反之是真理遮蔽了世上本无真理这个事实。拟像就是真实。”《传道书》开篇就说,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可是虚空跟拟像又有什么关系?意欲探究这个问题我们理应深入日常生活,列斐伏尔凭借其不二经典《日常生活批判》,必然会燃起我们新的热情。日常生活批判到文化研究,虽然法英并不同宗,其间也不过是一步之遥。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内容大都在这里那里发表过,也有一些是没有发表过的。但确切无疑的是,这部《后现代文化》是一本书,不是文集。希望对后现代和文化研究感兴趣的朋友,也能喜欢本书。

注释:

[1] Sylvère Lotringer and Sande Cohen ed.French Theory in America,London:Routledge,2001.

[2] 如R.Barsky and E.M?choulan,“The American production of French theory”,Substance,vol.31,n.3,2002.Fran?ois Cusset,French Theory:Foucault,Derrida,Deleuze&Cie et les mutations de la vie intellectuelle auxétats-Unis,Paris:La D?couverte,2003.Sarah Wilson,The Visual World of French Theor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0.

[3] Francois Cusset,French Theory:How Foucault,Derrida,Deleuze,&C.Transformed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United States,English trans.Jeff Fort,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8,p.7.

[4] Francois Cusset,French Theory:How Foucault,Derrida,Deleuze,&C.Transformed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United States,English trans.Jeff Fort,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8,p.5.

同类推荐
  • 景德镇文化研究·第一辑

    景德镇文化研究·第一辑

    景德镇有着两千年的治陶史、一千年的官窑史、六百年年的御窑史,并孕育了浮梁茶文化、乐平古戏台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被后人称作“千年古镇、中国名城、世界瓷都”。第一辑收录了30余篇文章,分为学界视野、陶瓷史话、御窑寻踪、文史钩沉、人物春秋、古镇遗韵、耕读人家等部分,以陶瓷文化为重点,挖掘景德镇区域内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考据有源、调查到位、论证有据,追求“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实现“越是本土化的文化越具有国际性”的目标,为保护和传承悠久历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 论语(全集)

    论语(全集)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哲学巅峰之作。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主要的经典,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便于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本书在编撰体例上对《论语》的20篇分别逐一从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力求以详细的解析和现代的眼光进行有实际意义的阐释。
  • 中国避讳

    中国避讳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它比喻有权有势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对平民百姓的正当行为却严加限制。避讳,是封建社会的礼俗之一,它有着怎样的规则呢?在王晓岩编著的《中国避讳》中有详细的记载和明确的解释。
  • 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族迁徙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族迁徙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这部史诗是哈尼族传统文学的顶峰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目前发现的系统、完整地记载哈尼族历史沿革的长篇史诗之一。作为哈尼族人民的“史记”,全诗长5000余行,由歌头和以下七章组成:《远古的虎尼虎那高山》、《从什虽湖到嘎鲁嘎则》、《惹罗普楚》、《好地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森林密密的红河两岸》。它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叙了哈尼祖先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迁徙情况,并对其迁徙各地的原因、路线、途程、在各个迁居地的社会生活、生产、风习、宗教,以及与毗邻民族的关系等等,均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辑录,因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学、社会学及宗教学价值。
  • 味道之第一宗罪

    味道之第一宗罪

    一切过度的沉溺,都是有罪。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贪吃”被列为七宗罪之首。当饮食成为人类过分沉溺的欲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错便随之而来。在梁文道笔下,吃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切片,它与音乐、民族、教养、情色甚至善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远去,喧嚣升起,品味变成炫耀的资本,饕餮之徒化身为美食家——人类因贪吃被驱除出伊甸园,背负起原罪,却为自己创造了另一座天堂。
热门推荐
  • 直播之荒野大探险家

    直播之荒野大探险家

    一个偶然,让大探险家徐航来到了一个地球的平行世界,并绑定了一款神秘的探险直播系统。在这个世界,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大自然之中神秘的一切无人去探索,作为一个身具冒险因子的探险家,徐航将带领这个世界的人去感受自然的魅力……
  • 弃妇的医路荣华

    弃妇的医路荣华

    陈未秋穿越后,身为黄花大闺女的她光速成了带着拖油瓶的弃妇!她有个可爱的女儿,慈祥的父亲,严厉的母亲,憨厚的大哥,还有一个彪悍的美萝莉软妹子,真是美满的一家!等等!陈未秋摸着下巴,好像少点什么,哦,她缺个汉子!
  • 依云饰

    依云饰

    三世情缘恩许今生演绎,围情织恋坑爹缘一世奇葩·生死纠缠鸳鸯路茫茫无绝期·冤家逆袭战颠峰对决转头成空·恩比天高怨比海深何弃了·影子宿命尽享满全尊荣·福祸相依难舍墓中危情·浮华过尽方知围你唯一!苦世神男·傻妻多怪·成长记·辣女冷艳·萌宝逗比·闹翻天她·林嘉琦·倾世怪咖嗜金女,俏皮捣蛋傲娇小傻妻。她将口头禅设成了夫妻手机铃音·老公老公我爱你,不打你,不骂你,吃干抹尽折磨你。他·金哲灿·严谨冷酷老古董,忧郁清冷孤傲暴脾气。老婆老婆饶命啊,宠着你,惯着你,所有产业都给你。铃音渐落,他哭笑不得,眉目微敛,“小鬼,心疼一下你老公行不行,别人育儿育女,而你老公还有一重责大任·育妻·”他手举戒尺,怒目冷对,“宠着你?惯着你?想得美,过来·趴下·“哦,是这样啊,好吧亲爱的,气大伤身可不得了,乖哦,不气,不气,那老婆就心疼心疼你,哈!”不禁坏坏的一笑,悠然转身“切记哦,温柔乡乃是英雄冢。”话落,便从天台飞身而下·妈妈·妈妈·你慢点飞,留下老爸垫后,辣女萌宝追来也··一句话··为你苦修仙,因你堕成魔,毒酒隐心田·傻妮子大变身,励志囧文··
  • 中短篇小说选(狄更斯别集)

    中短篇小说选(狄更斯别集)

    本书收录了狄更斯的12部中短篇小说。狄更斯的中短篇小说与他的长篇小说一样,体现了大文豪独有的创作思想、美学追求褐文学造诣,同时深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极力宣扬了他一生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就创作技巧而言,其中短篇小说更为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和情节的趣味性,在《一个穷人谈专利权》等中均有所体现。
  •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3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3

    孩子叛逆不听话,其实都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密切相关!一句满是责问的“谁喝的牛奶,不放回冰箱”,肯定不如充满了爱和尊重的“儿子,牛奶不放回冰箱,会变酸”的沟通效果好。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高情商父母都懂得采用一种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听着舒服,并且乐意去做。如何用共情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说出其内心需求;如何做到高段位的表扬和批评,给孩子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何停止无用而伤人的吼叫,用高情商沟通术赢得孩子的合作……有理论,有方法,有经验,手把手教你“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使做父母变得更高效和更快乐。
  • 美丽的莎茜丽雅

    美丽的莎茜丽雅

    本书是作者公开发表过的故事作品自选集。语言凝练浅显,情节曲折丰富,故事结尾给人启迪,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 中国经典寓言

    中国经典寓言

    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理解知识的利器,读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是理解知识的妙招,探求是创新知识的途径。
  • 原来,我是主角

    原来,我是主角

    “你姓萧,私生子,老妈祭天?” “你左手杀人,右手救人?”“你渡劫失败,重生高三?”“你历练结束,要去继承三千个亿?”“你特娘的活了几十亿年?” “你灭过天,来地球装比?”“往后稍稍吧小老弟,告诉你个秘密,这个世界是本小说,你是个龙套……”“而我,才是主角!”知道自己是主角的王前,在反套路的路上越走越远,背影极其风骚。
  • 魔装机神——卡牌联盟

    魔装机神——卡牌联盟

    一款风靡整个景远市的虚拟空间游戏,奇特的对战方式,多样的搭配,在谢小东生日当天拉开了序幕。天生顶尖机甲还是天生高玩,在小白谢小东眼里都没有区别,因为都打不过!至于后来打不打得过,那得看后来了......
  • 高冷老公的心机妻

    高冷老公的心机妻

    林婷重生了,遇上了一个高冷禁欲男,可不抱他大腿怕自己活不下去,为了活下去,只能附和着他,却不想,他对自己极宠,而自己是时怕,是恨,是无奈。当发现身陷其中的时候,抽身已经不可能了,自己身后的势力,所有的一切都已经不允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