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4900000004

第4章 消灭安全感,改变心智模式

如果你手上恰好有一笔资金,你是去买房还是投资?如果二者只能选其一,相信为数不少的人会选择买房。因为投资有风险,搞不好会血本无归,但买房子却意味着安全感。但是还有一种人,他们却毅然选择投资自己的事业。即使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他们总有成功的一天。而选择买房的人,却永远失去了尝试的机会,只能老老实实做一辈子房奴。

奴隶,在安全感中形成

你或许有过类似的担忧:我是一个老师,在小城镇工作。在我周围,人们的工资都不高,但是稳定,生活悠闲,结婚生子,守着微薄的工资到退休。看到他们,我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我害怕这种生活,我的路子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害怕也会和他们一样,我想去大城市里找工作,在那里找到我的人生理想。但是,总是被各种顾虑绊住了脚步,害怕在城里面找不到好工作,害怕前途的迷茫。为此我曾经想过考研,借助考研来摆脱自己的现状,此时顾虑又出现了:如果辞职后又没有考上,那该怎么办?也许我会在无奈的情况下以一段恋爱、结婚来了却我的烦恼。不过,这仍然让我害怕,我怕婚姻会成为我未来发展的阻碍。我该怎么办呢?

该怎么办?或许你有过这种感觉,那种好像什么都有可能,又什么都可能做不到的恐惧。突然感到自己成了社会可以遗弃的人,弱小无助,也禁不起任何的失败。世界很大,在你的周围却有一个很小很小的牢笼,囚禁着你,你不能去任何地方了。

弱小自卑的人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别人的肯定,一个肯定的、权威的声音可以改变这种人的命运。“离开这里,去你想去的地方,你会成功的。”如果有人这么告诉他,他就克服了恐惧,有了摆脱羁绊的勇气,但是没有任何人会这样说。即使是职业规划师,他们也不会这么说,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即使他们为这个人找到了最优化的道路,他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是的,但是……”这种人每走一步都要瞻前顾后,疑虑重重,他们被自己所乐意的安全感囚禁着,却又为此烦恼着。他们想摆脱的其实是一个旧牢笼,换一个新牢笼就会让他们觉得舒服了。

这些人可以被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奴隶型的人,他们喜欢安全感,乐意于做安全感的奴隶。安全感对一些人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可以在他们周围形成一个看不见的牢房,住进了牢房,他们就成了囚犯,像奴隶一样生活。似乎牢房对他们有意想不到的魅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坐牢,而不愿意去过自由的生活。

这个牢房是用恐惧做砖石,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回头看看上面那个小城市的女孩子:她既害怕随波逐流,也害怕改变,担心考不上研究生,害怕爱情。仅仅是这些恐惧,就把她与有意义的人生隔离了,考研、工作和爱情,这些她所向往的东西都被隔离开了。使她与世隔绝的,不是监狱的高墙大院,而是一堵无形的墙,这堵心理的墙让她哪里也去不了。

通过与她的对话就能看到是什么让她恐惧,是什么在她周围形成了无形的牢笼:

“为什么不考研呢?只要努力一年就可以了,你知道这是最好的方式了。”

“你说得没错,但是我不擅长学习。”

“为什么不尝试找到你的人生伴侣和他一起奋斗呢?”

“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是男人大多喜欢小女人型的,不喜欢妻子太好强。他会管住我、阻碍我的。”

“为什么不去大城市找找工作呢?”

“在大城市里工作是我向往的,可是,外面的工作很不好找,我怎么知道能不能找得到呢?”

“平平淡淡才是真,为什么不就这样安心地待下去呢?过着平淡快乐的生活不也很好吗?”

“没错,但是我不喜欢与他们一样……”

这就是一个被安全感囚禁的人。囚禁我们一生的不是实体的高墙,而是我们内心的执念。

心智模式决定命运

有些人相信命运,一切按照命理做事;有些人相信星座,自己的行程安排都要参考每周的上升星座;有些人只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星座运程;有些人很希望借助星座知识来了解自己暗恋对象的性格……不管你属于哪类人,下面这个故事都值得你看一看。

汉斯·艾森克教授(Hans Jürgen Eysenck,1916—1997),现代人格科学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是近代研究成果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心理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人性中的某些因素的量化问题,对于星座与性格的关系,也有过深入的研究。

他创制的艾森克人格调查表已经成为著名的心理学量表。每个量表都有五十多个不同的描述,接受调查者只需要给每一个描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是”或者“否”。根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分析出“内向—外向”和“神经质”两个维度的人格特征。

而根据古老的占星学知识来对星座进行分类,十二星座中有六个偏外向星座和六个偏内向星座。中国论属相,西方有星座,十二星座分别是白羊座、双子座、狮子座、天秤座、射手座、水瓶座、金牛座、巨蟹座、处女座、天蝎座、摩羯座、双鱼座。其中,三种土象星座(金牛座、处女座和摩羯座)的人比其他星座的人更能够保持控制情绪,心态更平和;而三种水象星座(巨蟹座、天蝎座和双鱼座)的人,相对而言,性格中多了些神经质,情绪和心态不稳定,较易出现波动。

那么现实中,不同的星座真的有着相应的性格吗?为此,艾森克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

艾森克和英国著名的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做了一个人格调查。梅奥几年前开办了一个占星学院,学生来自全世界各个地区。他们从中选择2000多人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学生提供自己的出生日期,并且配合完成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实验结果让艾森克和梅奥两人大吃一惊:参与实验的学生的性格特征与他们相应星座的性格描述竟然完全吻合!

实验得出,与占星术中分出的外向型性格星座相应的学生,在外向特质上的得分明显要比内向型性格星座的学生高。三个水象星座的人在神经质特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三个土象星座的人。为此,占星学期刊《现象》宣称,这个发现“可能是21世纪占星学上最为重要的进展”。

在占星术领域为取得此次实验的成果而欢呼时,艾森克本人对实验本身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他开始意识到实验样本选得有问题:他不是选择普通人做实验,而是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对星座笃信不疑。

换句话说,参与实验的这些人内心已经事先形成了一个关于星座性格决定论的心智模式,在他们的意识里,星座和性格就是完全一致的。

找到了前次实验的问题,艾森克又重做了原来的实验,只是实验对象换了,不再是已经被星座知识影响的成年人,而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对星座和性格的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的。艾森克选取了1000名孩子作为实验对象。这一次,通过实验问卷调查,结果完全不同了:孩子们在外向和神经质两个特质上的得分跟他们所属的星座毫无关系。原来得出的性格与星座一致的实验结果被推翻了。

这个实验结果无疑是对占星学的重击,人们一直把这位心理学家作为占星学的代言人和保护神,但是这位心理学家现在却倒戈一击,把矛头指向了占星学。对此实验结果,占星学界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些孩子心智还没有成熟,没有发展出他们所属星座赋予的性格。

针对占星学界给出的解释,艾森克做了第三次实验,实验对象再次改变,不再选择小孩子作为实验对象,而是选择了成年人。这些调查对象整体特点是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很了解,有的不太清楚。结果调查发现,如果调查对象很了解星座与性格的联系,他们的问卷结果就跟占星学非常吻合;相反,如果调查对象对占星学没有太多了解,他们的问卷结果显示性格跟占星学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实验进行到这个地步,结论已经相当明确:不是星座决定了人的性格,而是星座给了人一个性格,人按照星座对号入座,把自己的性格向着星座描述的性格特质方面发展。也就是说,先是有人对星座性格的相信,然后才形成与星座相应的性格。“星座—性格”的心智模式不仅让他们看到与之相符的世界,也让他们相信那就是自己的性格,再按照那样的性格来生活,最后真正成为星座所描述的人。

简单来说,人们真的会变成自己心理上认可的人,而星座为他们提供了性格的模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心智模式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人,它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看看测得准不准?

下面是一个星座描述,根据这个描述,把自己和这个描述相比较一下,然后给自己打一个分数(0—5分):0分最不像,5分最像。你会给自己打多高的分数?

(1)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

(2)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并且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这是20世纪40年代末心理学家伯特伦·弗瑞尔在他的《心理学导论》课上做过的实验,实验中的描述也是摘抄自星座书中的描述,不过是从10个不同的星座里面分别拿出一句话凑成了这一段话。随后,他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描述给自己打分,0分表示非常不准,而5分则表示非常准确。当年,87%的学生给出的是4—5分。很明显,学生们被这位老师给骗了。其实也不是老师欺骗了他们,而是他们被自己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le)欺骗了。

这个实验再次说明了一个观点: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维之墙内,可以自我欺骗,却不可以被别人欺骗。

怎样理解心智模式

英格兰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重要的并不在于一个单词中字母的顺序,而在于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要在正确的位置,剩下的字母完全可以处于混乱的排列状态,但你依然可以容易地读出每个单词。这是由于我们阅读时不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而是把每个单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由于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人在阅读时只需要看到单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就可以读出这个单词,至于单词中间的字母,就会依赖记忆自动填补上。如“Rd”,如果结合上下文,你的大脑会自动填空为“Read”。

虽然我们的眼睛在按照顺序连续地阅读,但是我们的大脑并不会加工所有的字母,像那样由字母到单词,由单词到读出这个单词。阅读时,我们只是提取了单词前后两个字母,其余部分则是由大脑凭借对该单词的记忆来填补的,这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使阅读顺利地完成。所以我们学习单词时,才会觉得认出一个单词很容易,而要写下这个单词则就稍难了些。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经过研究发现,人由感觉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会在大脑皮层中消失。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受信息的同时又抛弃掉它们中的大部分,只使用留下的那一小部分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以为外界就像自己心中的世界那样。人类就好像戴着一副看不见的眼镜在看世界,这个镜片会过滤掉大部分的信息,在我们心中形成的世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填充的,就好像阅读时自动填充单词中间的字母一样。

《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简单地说,人所能看到的那一部分世界只是自己想看到的,并没有看通透整个世界。

怎样让自己更幸运

如果一个人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在头脑中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那么空缺的部分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你可以在下面这个故事里得到解释。

一辆货车正行驶在狭窄而弯曲的山路上。司机已经开了三个多小时,他有点儿困了,眼睛微眯着。在快要到坡顶的时候,从对面驶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将头探出驾驶窗外,一边伸手指了指,一边对他大喊了一声:“猪!”然后两辆车呼的一声擦肩而过。这时,原本被睡意困扰的货车司机一下子醒了,他马上伸出头,冲着那辆车的背影大声骂道:“你才是猪!你们全家都是猪!”占了便宜后,他得意地缩回头,突然看到前面的下坡路被一群猪堵住了,刹车不及的他连人带车翻进沟里去了。

原来,对面的司机只是告诉他前面有猪,但是习惯思维让司机以为这是一句侮辱的话。假设把人脑比作一台电脑,货车司机脑子里只是运转着自己设定的程序,每当他听到“猪”这个词的时候,程序马上导出“这是侮辱的话”,然后直接给出反应,就是以更难听的侮辱话回击。已经设定好的程序不可能给出前面有猪挡路的识别信息,这让他失去了躲开危机的机会——其实别人的意思是“小心前面的猪”。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因为这个司机之前有过被骂猪的经历,也可能是在他的词汇库中,“猪”这个词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侮辱人的话。总之,人总是按照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记忆来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看到一件事情之后,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的判断,以为那应该是如此这般,然后马上反应说“哦,那一定是如此这般”,待事情结束后才发现那是一个错误的看法,而你同时已经失去很多改正的机会。这就是因为你的大脑为你构造了一个错误的世界模型。

大脑在之前已经设定好了一个固定程序,这个设定可以对可以错,这个固定程序会处理进入大脑的信息,然后根据已有经验和记忆构建出一个假设的世界模型。如果遇到全新的信息进入大脑,大脑就会不知所措,等到出现了结果后,大脑会更新这个原有程序,把这个全新信息和它出现的这次结果联系起来,不管这次结果是对还是错,等到下次再出现这个信息时,大脑会马上反应出这次的结果。这就是程序的设定。在遇到信息与结果不对称的时候,程序会自动更新,多出一个结果选项。简单地说,我们给自己创造一个世界模型,然后根据这个创造出来的模型来生活。这是大脑的工作原理。一般情况下,这个方式可以用来快速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过有些时候,这个模型也会让我们犯一些明显的错误,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司机撞猪。

同为一个班上学习的学生,但是每个人的成绩总会有好有差,参差不齐,原因何在?同看一本书,从中得到的感悟却有不同,原因何在?面对同样一个机会,有人视而不见,有人马上行动,原因何在?为什么双胞胎有这么多的共同点,但是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虽然他们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下,但是通过内心模式的选择,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所以,即使生活在完全相同的世界中,人们也会感到世界的完全不同。我们透过不同的镜片过滤世界的信息,还用不同的经验和记忆来解释这些信息,搭建起我们内心的世界,并且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佛教禅宗,这句话翻译成心智模式的说法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心智模型对于你来说就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往往把这个称为“思维方式”或者是“思维定势”。内在世界模型就是由这个看不见的“镜片”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这个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

幸运是人人向往的东西,但是怎么才能让自己更幸运呢?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否也决定了幸运程度呢?也就是说,性格改变了,幸运程度是否也会随之改变呢?幸运明显属于外界的因素,是否也会受到心智模式的影响?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怪诞心理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是关于幸运和性格之间的关系。他在书中写道:

我给那些志愿者每人发了一张报纸,请他们仔细看过后告诉我里面共有几张照片。其实,我还在这张报纸上为他们准备了一个赚钱的机会,不过我并没有告诉他们。在报纸的中间部位,我用半版的篇幅和超大的字体写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告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句话,就能为自己赢得100英镑!”那些运气不佳的人完全把心思花在了清点照片的数量上,所以并没有发现这个赚钱的机会。与此相反,那些幸运儿看到了报纸中间的大字,从而为自己赢得了100英镑。这个简单的实验表明,幸运的人总能够把握意想不到的机会,从而为自己带来好运。

事实上,之所以有些人可以赚到100英镑,有些人则什么也没有赚到,原因是他们内心模式的不同:赚到100磅的人安装了“幸运儿模式”,而没有赚到钱的人则是安装了“倒霉蛋模式”。“幸运儿模式”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幸运世界,会更加容易发现外界潜在的机会;“倒霉蛋模式”让人对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安装的模式中没有“机会”这个东西。

由于内心设定的幸运,那些幸运儿认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幸运,所以幸运儿反复印证自己的“幸运儿模式”,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幸运世界”,而幸运也从不吝啬降于这些人身上;而倒霉蛋则对自己的“倒霉世界”坚信不疑,他看到的世界是没有幸运的,当然也会和幸运擦身而过。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人好像总是戴着天使的光环,凡事一帆风顺;而另一些人仿佛天生晦气,八字不顺,喝凉水都塞牙。

其实幸运还是晦气不是天生的,幸运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内心的模式,安装“幸运儿模式”的人就会处处幸运,安装“倒霉蛋模式”的人则是时时晦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心理咨询师常会对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做一个小小的测试,用一种墨迹实验来判断来询者的内心世界。心理咨询师会把墨水随意甩在纸上,然后把纸对折,并挑选出有一定形状的墨迹来做实验。也就是说,这些墨迹事实上没有任何意义。心理咨询师会利用这些图片对来询者进行测试,让他们回答在纸上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回答的内容来判断咨询者的内心世界。比如,有些人在图片上看到的是动物的尸体、死蝙蝠、撕开的熊皮或骷髅等,心理咨询师可以以此来判断来询者很可能有自杀倾向。关于这个图片测试还有一个笑话:

一个人找某位心理学家咨询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给了他一张墨迹纸,这人看了墨迹纸之后马上说自己在纸上看到了性。心理学家就给了他第二张纸,他看过后说看到的也是性。随后,心理学家给了他十多张墨迹图片,他每次都是说看到了性。

做完墨迹实验,心理学家严肃地对他说:“很抱歉,你太关注性了,恐怕你在性方面有一些问题。”听了心理学家的评价,他很惊讶:“怎么能说我关注性呢?如果不是你拿着一叠色情图片给我看,我才不会提起性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套用这句话的结构来造句,也可以说淫者见淫。如果一个人看什么都可以看出性,不管什么事情都能给复述成黄色故事,看什么都觉得暧昧,那么他的内心就安装了一个淫者的心智模式,所以只见淫。

人能看到什么世界,完全由心智模式决定。有趣的是,人总是用这个自建的属于自己的所谓“真实世界”,反过来证明内心形成的模式的正确性。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改为“仁者见仁而得仁,智者见智而得智”。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以为葡萄是酸的,即使葡萄里更多的味道是甜的,他也会说葡萄是酸的,因为他觉得酸才是葡萄的味道,至于甜味,就会觉得那是在陪衬酸味。如果一个女人的意识中,觉得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她还是会说这个男人是装出来的,慢慢就会露出坏的本性。

这就像那个关于自我实现的预言:一个女人不相信自己的丈夫对自己忠心,始终觉得丈夫有外遇,此时在她内心构建了一个老公出轨的心智模式。随后的一段时间,她越看丈夫就越像是出轨的人,于是整日里和丈夫闹腾。折腾半年后,她的丈夫真的遇到了一个心仪的女人。他觉得既然出轨不出轨在老婆看来自己都是出轨的,还不如干脆出轨,于是丈夫果然出轨了,而预言果然得到了应验。

看了这个,是不是会让你想起“吸引力法则”或者“梦想成真”的心理法则呢?的确,心智模式是至今关于这类说法最好的心理学解释。

人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在生活中反复强化这个模式世界,最终让我们对它确信无疑,和自己构建的完全相同。这样说来,人好像有了巫师的本领,先给自己搭建一个幻想世界,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得以实现。

思维是一种力量

自从能够直立行走之后,人类始终在奔跑着,从古代的追逐野兽、赶路,到现在的体育运动会,但是人对自身速度的认识是不够的。直到1954年之前人类还是以为4分钟之内不可能跑完1英里。人们认为,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相当于1.6千米)超出了人类的体能极限。

英国的长跑者罗杰·班尼斯特说:“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这是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梦想的目标。”班斯特写道,大家都“习惯于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是人类达不到的”。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能超越的极限,就像以前水手们所认为的,在地球尽头,水会像瀑布一样落下去。但结果都证明,这些只是幻觉。

就在所有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时候,1954年5月,班尼斯特在牛津的跑道上突破了这一极限,用3分59.4秒的成绩跑完了1英里。可是这个神奇的成绩就在两个月之后的芬兰,被澳大利亚选手约翰·兰迪(John Landy)再次打破,他用3分58秒的时间跑完了1英里。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还有很多选手不断刷新1英里长跑的世界纪录。

世间万事万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一旦人意识到某件事是可能的,这件事必将成为现实,只是时间和技术问题。

在1954年的人和之前的人没有什么太大不同,人类的基因并没突变,科技的进步也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体能。但是,为何人能在这一年用不到4分钟的时间跑完1英里的路程呢?那是因为人坚信4分钟内可以跑完1英里,然后就做到了。

第一个在4分钟之内跑完1英里的班尼斯特是如何摆脱掉思维障碍的呢?

首先,他必须坚信人可以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其次,他是牛津大学的医科学生,后来做了神经内科医师,懂得如何理解人类的行为,如何挖掘人类的潜能,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看待训练。在训练中,当他把成绩缩短到4分1秒之后,成绩一直停滞在这个时间上,不能够再前进,他意识到了别人错误的断言影响到了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形成了障碍。随后,他放弃训练,出去徒步旅行和攀岩,想以此来给自己找到自信,更改原有的心智模式。几天后,他回来继续训练的时候,惊讶地看到自己的成绩突破了4分钟。

注意:说了心智模式对人的决定性,但并不是说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世界。如果有谁告诉你说:“只要你想,1分钟就能跑完4英里!”那绝对是疯话。人类的体能是有一个极限的,只是这个极限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出许多。人类的内心世界中有可以改变的部分,我们只要去找到它,然后改变它,通过思考和观察去重新塑造它,让它更加适应自己的世界。

有一段祈祷词: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这就可以借助心智模式来理解:找到我们内心世界中那些可以改变的地方去改变,找到那些不能改变的地方去接纳。简单地说,就是愿上帝赐我一个好的心智模式。

如果是一个航海者,你心中有没有关于世界的极限?有没有一些你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却在别人那里变成了现实?有没有想过那些人内心世界的极限和你的有什么不同?其实,真正限制我们的,不是外界的失误,而是我们思维里面“看不见的墙”。

再来听听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安妮身体虚弱,你能否找出安妮总爱得病的原因?

安妮是一家著名IT企业的人事部经理,我在一次企业内训中偶然间认识了她。由于她精通英语和法语两门语言,公司将她调入欧洲区任职。作为全球化的团队的一员,安妮可谓春风得意。正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安妮也有自己的担忧:由于自己的身体较弱,她一直担心能不能胜任海外的工作。她经常开玩笑说:“社会流行什么病,我就得什么病。”一旦办公室有人发烧,她也一定在劫难逃。所以,这让她困惑是不是该接受这个提升机会。

当她向我说出自己的困惑时,我就问了她几个问题。

“你是家里的老大吗?”我问。

“是的,家里还有一个弟弟。”

在确定她是家中的老大后,我就问了下面这个问题:“你是不是恰巧在你弟弟出生的时候得了一场病?”

“是的。”安妮说。

原来安妮的病根子就在这里。

家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能得到所有家人100%的关爱,当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会占去老大来自家人的一部分关爱。

故事中的安妮也是,她会发现,随着弟弟出生的临近,大家对她的关爱也越来越少了,很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将要出生的弟弟身上。等到弟弟出生后,家里的重心全部转移到了弟弟的身上,她就彻底输掉了这场爱的争夺战,心里觉得自己的爱被剥夺了。通常在这个时候,父母们会教长子长女如何去照顾新生的弟弟妹妹,在爱弟弟妹妹中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不过,恰巧在这个时候,安妮得了一场大病,当她醒来的时候又惊喜地发现:已经失去的爱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身上。就在这一刻,她的潜意识里把生病和被爱联系在了一起,这个联系构成了她的一个重要的心智模式:生病——被关爱,被关爱——生病。当她想得到亲人的关爱时,觉得亲人对她的关爱不够时,或者想得到比平时更多的关爱时,那就生病吧。

明白了自己之所以虚弱爱生病的原因,安妮突然意识到了为何自己的恋爱史就是个疾病斗争史。原来,她从高中以来谈过很多次恋爱,每次恋爱的时候她都会生病,以各种大病小病考验着她的男友,因为她享受那种被男生抱着的感觉,喜欢自己躺在医院里被人照顾的感觉。她现在的丈夫之所以能够得到她,也是因为他在病床边对她无微不至地照顾。

不仅恋爱史是对疾病的斗争史,她的工作也是一场与疾病的斗争史。她总是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病倒,每次病倒后都仍然坚持工作,她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团队和上司,公司对她的升职从来都不吝啬。既然生病有那么多的好处,安妮就一次次地生病。找到了原因之后,我们知道安妮需要调整的不是身体,而是自己内心的心智模式。虽然生病给她带来了更快的成功,但是成熟的安妮现在已经不需要通过生病来获得关爱了。

后来,她接受了去欧洲的职务,而且已经很久没有生过病了。

改变你的心智模式

德国史蒂芬·沙夫胡贝尔在他所著的《成功心理四因素——领导心理训练》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科学家通过计算野山蜂的体重及其两翼张开的宽度得出结论——野山蜂不能飞行。庆幸的是,野山蜂看不懂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现在仍然可以在天空中飞行自如。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野山蜂知道了科学家的研究结论,还能不能继续飞行呢?

在这个大千世界,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人的内心模式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也限制了我们的感官系统,可以决定我们感觉到些什么,控制着我们的思考,以至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由它决定。面对这个强大的心智模式,我们需要拆掉思维之墙,改变我们的世界。

“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这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这段话是《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的,他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隔着一块镜片来看世界,而这个镜片就是自己的心智模式设计的,人用一套程序来构建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换一块好的镜片,却不能彻底移除镜片,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智模式,也都需要一个心智模式,只是有的好,有的坏。

下面是学者们对心智模式提出的一些观点:

一、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

一台电脑由硬件和软件组成,好的硬件可以安装好的软件。如果电脑有好的硬件,却安装一个很差的系统,好的效果是看不到的;反过来,如果电脑硬件一般,要安装一个强大的系统,就会不能正常地运转,很容易死机。

如果把人类的大脑比作电脑,那么作为物质的大脑就是电脑的硬件,大脑内部的心智模式就是系统软件。人与人的大脑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物理上,而是在内部系统上。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人与人在智商上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世界上的最高智商也只是正常智商的四倍,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却远远不止四倍。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与其说是硬件(智商)的差距,不如说是心智模式(思维模式)的差距。

现在我们来看看脑子里面的模式是如何运行的?早上醒来的时候意味着大脑“开机”了,穿衣起床,戴上眼镜,这一切只是习惯性的动作,不需要意识的过多参与,这就好像WINDOWS系统不需要特意输入指令就可以自动检查内存,使硬盘载入系统。这种习惯性的动作一直到洗脸、刷牙、吃早餐。但是,如果报纸上有一条新闻吸引了你的注意力,比如“创业板股票持续下跌”,从这时开始,大脑程序正式启动,这就好像你在使用电脑了。比如打开了一个网页,人的大脑就会自动整理出所有关于股票的信息:原本我就想买创业板的股票,现在大跌,幸亏当初没有买进,这里只谈到了创业板,不知道地产板块怎么样?现在虽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创业的前景还是堪忧。简单点说,脑子里面此时会涌出一堆关于股票和创业板的相关信息,好像使用了搜索网站搜索了关键词“股票”和“创业板”,而人会用自己独特的浏览方式,挑选出自己最关注的信息,随后把这些挑选出的信息加工处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创业板股票不能买,会赔钱的,现在创业也不是最佳时机,我这点儿钱还是考虑投资房产吧。

如果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不难看出,人的大脑里面的程序一直都在运行,从不间断。有一些你可以察觉到,比如对股票的判断;有一些则察觉不到,比如起床、吃早餐这种习惯性的行为,意识参与少,很难察觉到。有的程序编写已经很久了,比如吃饭,从刚出生那天起就有,一直潜在系统内运行;有的程序是刚刚才编写进去的,比如关于创业板股票的信息。对于大脑内新近编入的程序只能试试看,有效的话就存下来,如果不对,就会删除再重新调整。

这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刚开始时,我们就有一套被称为本能的原始系统,这是生存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和生活,慢慢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整套独特的模式。这个模式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自己对世界的假设。这些假设构成的程序控制着我们的言行,不间断地运转。这些程序并不是在表面上运行,人也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就好像WINDOWS系统一样,程序的运行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大多数程序是在系统的后台运行,对于人而言就是在意识之外运行着。

所有程序都有优有劣,优秀的人能够编出清晰、简洁、不占内存并且直指目标的程序,有了这样的思想程序,就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模式和心态,他们对事物会有全新的看法,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更好的结论。

在很多人看来,优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其实不然,优秀实际上是一套成熟且优质的心智模式。

二、心态来源于心智模式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生长在同样的家庭中,接受同样的教育,可他们长大后,一个成功富裕,一个贫困且一事无成。截然不同的结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就分别问二人为何过上今天这种生活。他们竟然给出了同一个答案:“没办法,谁让我摊上这样一个父亲呢?”原来他们的父亲是个酒鬼,酗酒成性,给他们的成长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只是二人面对这样一个父亲时态度不同,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结果。

故事中的寓意已经很明了了,双胞胎兄弟,一个心态很好,一个心态很糟,导致一个成功,一个失败。面对这两兄弟的结果,我们也许会问:为何同样的条件下,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心态?失败者也不是自甘失败,也有过挑战命运的心态,却被生活所磨灭;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有个挑战命运的过程,只是能长久地保持好的心态。

深究心态的背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假设,而这两种不同的假设来自于一个问题:谁该为自己的幸福负主要责任?如果认为自己的幸福取决于自己,由自己来负责,那么父亲只是辅助的,他就会觉得现在的父亲不如人,想要和别人一样好,自己需要更加努力,他就会成功;如果认为自己的幸福取决于父亲,父亲不好,自己活得不好也是正常的,心安理得,他就会穷困潦倒。

形成两种不同心态的原因,在于对“我的幸福谁负责”的内在假设的不同。“我的幸福我负责”的人,在遇到自身成长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会更加努力,若外界条件好,也会踏踏实实,这源自好的心态;“我的幸福别人负责”的人,会忧心忡忡,怨天尤人也在所难免,这源自不好的心态。好坏心态的背后,是由对世界的不同假设而引起的。

当人听了一场成功学讲座后就会激动得摩拳擦掌,热情冷却下来后,一切照旧,原因何在?因为心态是一种态,如同水有液态、气态。处于激励的氛围里,再有老师的励志技巧,听讲座时热度自然就上去了,液态就变成了气态;离开了那个讲座,励志的氛围没了,热度没了,气态就液化为液态了。学会了成功者的态并没有学到成功的秘诀,秘诀在于他背后的心智模式。

听成功讲座的人很容易得到一个结果,那个结果就是心智模式的结果,但是得不到心智模式。程序运算得到数据,心智模式运算得到心态。如果只拿到计算结果,没有拿到程序,再遇到不同情况还是会束手无策。要想保留住心态,就要明白心态背后的心智模式。借改变心智模式来改变心态,是心态保留住的秘密。常听到一句话:“很多东西都是互通的。”移到这里也就是说,程序是一样的,只是运行的内容不同而已。这个程序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心智模式,它是知识的知识、智慧的智慧。

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似”就是仅仅在于表面上的相同,没有触及心智模式。

三、心智模式带有自身的局限

假设你遇到这么一种情况:你就业于某公司的一个部门,该部门共有三个人。由于人事调动,现在的部门经理被调离到其他部门,公司要在部门内部选择最好的一位员工升任经理。不过,你并不是最好的,而是在总体考评中排名第二。假如你热爱这份工作,而且想在这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你会怎么办?

选择1:拉拢老三,共同对付老大,把他压下去。

选择2:让老大和老三都不好过,背地里搞臭他们,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大家同归于尽,最多是空降个新人过来吧。

选择3:联合老三共同支持老大做经理。

你会选择哪一种?

按照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而且希望获取最大价值,按照这个理论做指导,你选择哪一种?

(1)假如部门内只有一个经理,并且是终身任职,你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这时,第一种选择是合适的,因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独占性、终身制会限制你,一步慢就步步慢。要获取最大价值,就需要用这种win-lose模式。

(2)假如部门内只有一个经理,且你觉得别人的能力都不如自己,让他们做经理,管理只会更差。你应该选择哪一种?

此时第二种是最佳选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管是谁获得那个职位,对你都有害无益,宁愿谁也当不上经理,lose-lose模式才是合适的。

(3)假如公司用人机制不限制于部门内部,且公司未来会有很多的职位空缺和机会,或者你的目标不是限于这个公司,你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应该选择第三种。由于资源丰富,现在你帮助老大当上经理,以后他也助你一臂之力,在适当的时候帮助你去做另一个经理。要记住作此选择的最关键一点,你的行动不能暗地里进行,而是要让整个公司甚至整个行业的人都看到你如此优秀的品行,同事们就会愿意和你玩这种win-win游戏。

心智模式的源泉

心智模式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的心智模式从何而来?

简单说来,心智模式由本能和过去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而得来,如果把人类的大脑比作电脑的话,物质的大脑就像硬盘,而心智模式就是硬盘里的所有东西。

一般认为心智模式有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外界直接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是间接体验,主要指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

(3)推论和归纳,依靠思维形成的结论。

也就是说,心智模式包括自己的感官体验、从社会中获得的信息和自己思考的结果。

举个感官体验形成心智模式的例子,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小时候被狗咬过的人,一辈子会怕狗,这就是所谓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儿时被爸爸妈妈带着抚摸过动物的人,会觉得动物非常友善,很容易喜欢上动物。

人生活的社会以及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对心智模式的形成有影响。这个可以解释为何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

下面这个实验可以体现出教育与文化的差异。仅凭第一直觉把“牛、草、猴子”三件事物迅速分成两个小组,试试看,你会怎么分?

东方人倾向于把“牛、草”归为一组,“猴子”单独列为一组,原因是“牛会吃草”,牛和草存在着联系。美国人则倾向于让“牛、猴子”为一组,“草”单独列为一组,原因是“都是动物”。

东方人所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美国人更加关注事物的属性。人类所受的教育以及所生活的社会影响着人的心智模式。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和为贵,枪打出头鸟。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特的品质。受这些因素影响的心智模式形成后,又在思想上影响我们:东方的文化倾向于实用主义和系统论,西方文化专注于本质论与实证主义。

类似的经历也会给人类似的心智模式,比如同是军人,性格中都有刚直的一面;属于同时代的人更容易互相沟通,有共同话题;对婚姻没有信心的人,大多成长在单亲家庭或是常遭受家庭暴力。这就是因为共同的经历形成了类似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的形成还与个人的推理有关。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庭的百般娇惯,就会以为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甚至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是围着他在转。这样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智模式,这种模式是不适合社会生活的。所以,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吃大亏,只有吃几次大亏后才能够调整原有错误的心智模式。

人的体验、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又决定着人的命运,环环相扣,好像人的一生早已经被安排好了,这听起来实在让人沮丧。

其实,事实并不是如此。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决定我们心智模式的过去,却能改变自己对于过去的看法,这是心智模式的伟大之处。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回忆自己获得成功的原因时说:我获得成功,并非全依靠我个人的努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他赐给我三个恩惠,让我受益无穷。

第一个恩惠,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到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托贫穷的福,我从小就尝到了擦皮鞋、卖报纸等辛苦劳动的滋味,并从中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第二个恩惠,从一出生,我的身体就非常孱弱。托孱弱的福,我得到了锻炼身体的机会,这使得我到老年也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最后一个恩惠,就是我文化水平低,因为我连小学都没毕业。托文化水平低的福,我向世上所有人请教,从未怠慢过学习。

穷困、孱弱和低学历的经历,对于人来说是不好的过往,却被松下的心智模式构建成生命中受益无穷的恩惠。不管你的过去如何,心智模式是可以调整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以借助改变心智模式来重新认识过去,改变现在,创造新的未来。

人常年被心智模式控制,就失去了被控制的感觉,就像鱼儿生活在水中,并不觉得水是对自己的限制,反倒觉得自由自在。人都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改变以往对世界的印象。在这两次对世界的认识中,会看到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异,不同的人差异程度不一。有了差异体验,也就是比较,人才会开始慢慢地对自己想象的世界有所察觉,然后再去改变,这叫作后知后觉。

随着这种经历的增多,你对差异的解读会越来越快。就像4分钟内跑完1英里从而打破“1分钟之内不能跑完1英里”论断的班尼斯特,他在训练停滞不前的时候,马上能够采取对策,这叫作当知当觉。

我们可以做到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意识到自己心智模式的不足,然后改变已有的心智模式,来应对将要面对的新情况,这叫先知先觉,是对自我的超越。

同类推荐
  • 你要的幸福,藏在你不愿做出的选择里

    你要的幸福,藏在你不愿做出的选择里

    我们每一天都要面对各种选择,小到交通、吃饭、购物的选择,大到工作、交友、情感的选择,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因为内心的恐惧、成长的经历、顽固的习惯等因素束缚,不敢直面选择,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结果常常后悔自己当初。其实,我们每个人想要的成功和幸福,往往就蕴藏在那些人们不愿做出的选择里。本书从人生、自我、困境、职场、人际、机遇、取舍、情绪等8个方面,教给读者一套完整的选择方案,帮助读者走上幸福的人生路。
  • 人生哲理枕边书3

    人生哲理枕边书3

    书中充满了智慧、温暖人心和震撼心灵的故事和哲理。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涤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经验,升华我们的人生。 谨以本书献给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愿意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迅速改善人生境遇的人。 要想让人生充实一点,让生活质量高一点,让职场生活丰富一点,为人处世潇洒一点,就要时刻把本书放在枕边,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
  • 每一天,练习照顾自己

    每一天,练习照顾自己

    “人生而孤独”。在孤独的人生旅程,人们往往寻找安慰,寄托渴望,将人生依附于他人,也因此迷失自我,深感空虚和痛苦。人为何而生?我们缺乏反省。我们的人生不能由他人定义,我们要找回灵魂,本书正如招魂的幡引,引导你的灵魂重新归附自身,让你成为自己,成就自己,学会照顾自己。
  • 别让优秀的自己毁在沟通上

    别让优秀的自己毁在沟通上

    一个人,一辈子,最常做,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与他人打交道。而且,现在职场生存如此残酷,若没有一点与人沟通的技巧,很可能就让自己一败涂地。《别让优秀的自己毁在沟通上》正是为日常与不同人群进行沟通、相处而打造的适用书籍。书本全面解读关于沟通的语言、语调、肢体动作等正确运用方法,进而帮助大家轻松实现与他人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技能。是的,这就是一本不需妙语连珠,不求口吐莲花,只要适当运用技巧,就可以让自己的优秀在他人面前脱颖而出的沟通书。
  • 一开口就赢谈判:12天掌握商务洽谈的96个口才技巧

    一开口就赢谈判:12天掌握商务洽谈的96个口才技巧

    会谈判才能在商务竞争中为己方争取利益和发展空间,而谈判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口才技巧。本书是专门针对商务谈判而编写的一部谈判口才书,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谈判所需的口才技巧。如果你经常出席商业谈判场合,如果你正为自己的谈判口才苦恼,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谈判口才,那么仔细阅读本书,用心学好每一种技巧,相信你的谈判能力将会有显著的提高。
热门推荐
  • 唐宋文醇

    唐宋文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败仙途

    不败仙途

    故老相传,天地之间有一仙路,只要走到尽头,便可飞升成仙!只是万古以来,天骄无数,却无一人成功。陈浩,自微末中崛起,踩过满地枯骨,踏足仙路,愿以一生战仙途!凌云之志,无双之功,他这一世,不为天地众生,只为逆转轮回,与你相会!
  • 致终将流逝的岁月

    致终将流逝的岁月

    小说真实地叙写了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段段真实的人生。在那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在那片莽莽苍苍的大地上,这群人呼吸着,挣扎着,求索着。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有的人为了活出自我而泯灭了人性,有的人面对不公依然百折不挠。相信命运必定会垂青于那些顽强不屈,不懈努力的人们的!
  • 东方启动点(上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东方启动点(上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浙江的崛起:从贫困乡镇到集体经济转身,本书清晰还原和解读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40年变革历程,从浙江改革开放看中国,再现浙江样本的中国意义。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刻之神的日常生活

    时刻之神的日常生活

    时间间隙中,时刻咬牙切齿的看着面前的少年。“唐白,你当年炸众神座的霸气呢?”“那是什么玩意?”“唐白,舔狗一无所有!!”“谁说的,我有!!”..........“下面特别报道,今年夏天,狂人科学家爱德华成功培育出能在冬天生存的蚊子......” ....... 不会写简介,反正就这样吧!这里有满口仁义道德的混混,也有女装大佬,可以放心食用
  • 大反派就是我

    大反派就是我

    灵气复苏时期觉醒者最想成为的就是英雄有英雄就有反派反派就是我!
  • 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系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自选杂文集。每一篇杂文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直指社会及人性的“病症”。这些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呈现作者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中心思想是为人类朝向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而进步的信念进行论证。在他看来,这个信念的依据在于它不是不可能的,而不在于它无论如何是会实现的。
  • 宠妃为祸:皇上,您有喜啦

    宠妃为祸:皇上,您有喜啦

    某天,皇帝很是笑着对着某人说道:“今天朕高兴,爱妃想要什么赏赐?”某人见状,立马狗腿地跑去给皇帝大人捏捏肩,捶捶小腿,然后妩媚一笑:“皇上,妾想做宠妃!”皇帝听后,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点点头立马摩拳擦掌地做坏事去了……后来……在朝堂上被一群大臣嗡嗡劝诫了半天的皇帝回到后宫,冲某人说道:“那个……爱妃咱们商量一下,朕让你做皇后可好?”某人浑身上下都是拒绝:“不、好——臣妾就喜欢做宠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