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900000187

第187章

第四卷第一章第二节 屈原自沉是殉国还是殉道

开心一刻

民间流传着一则关于乾隆帝与纪晓岚的趣闻。

有一天,乾隆帝在江边观赏游玩,纪晓岚在旁边侍驾。游船停在岸边时,纪晓岚又与乾隆帝抬起杠来,乾隆忍无可忍,怒喝道:“朕赐你去死!”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纪晓岚只好说:“遵旨。”说完他便转身走出了船舱。乾隆知道纪晓岚不会这么轻易就“遵旨”去死,但又想不出他要耍什么花招。

过了一会儿,纪晓岚回来了,浑身湿漉漉的。

乾隆故作愠色,叱问:“朕不是命你去死吗?你怎么又回来了?”

“启禀皇上,臣刚才已经死过了。”纪晓岚狼狈地对乾隆说道,“我投了江,准备一死以谢皇恩,但被一个人大骂一通,我只好又爬上了岸。”

“谁这么大胆,竟然忤逆朕的旨意!”

“屈原啊。臣刚一投江就遇见了他,他说:‘我当年投汨罗江是因为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当今圣上却是一代明君,你就这么投江不是要坏了皇上的名声吗?我遇昏君该当死,尔逢明主自当回。’所以,臣就回来了。”纪晓岚说完,叩头直呼“圣上英明”。

乾隆帝觉得又好笑又好气,只好说道:“回来得好,回来得好!”

开心学国学

这个故事既体现了纪晓岚的智慧,也用戏谑的口吻道出了屈原从未说出口的委屈。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后来因遭亲秦派贵族的谗言而去职。

公元前278年,秦国又派大兵侵略楚国。当屈原得到来自郢都的 “秦国的白起侵占了我们的郢都”这个噩耗时,悲愤至极,在汨罗江投江自尽。

屈原为后世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的诗篇,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提起屈原,人们除了为他的文学天赋所折服,更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些诗句中无不寄托着屈原的“美政”理想和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

屈原早期曾写过一首《橘颂》,这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橘树自喻,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后人每年端午节纪念屈原时,都会吟诵此诗。有人将橘树的精神浓缩为“受命不迁,苏世独立”八个字。也就是说,接受了天命,就固守天赋本色,保持与他色的距离,避免混杂;同时,对天命必守之士,绝不抛弃,更不放弃。屈原就像橘树一样,恪守忠诚,“深固难徙”,不过他的忠诚不是对财富名利、王权地位的忠,而是对本性的忠,对人类一切美好品德的忠。

封建时代的士人大夫,往往如屈原一样,生来就带着一种使命感。对屈原而言,振兴楚国就是自己唯一的使命,一旦楚国为秦所灭,他的理想也就随之破灭了。所以,屈原在汨罗江畔的纵身一跃,固然是出于爱国之心,同样也是为了殉道——深固难徙的“忠”道。

同类推荐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是一部探究媒介、传播与国家命运关系的学术专著。以“传播何以改变国家命运”为研究命题,通过概念界定、理论推演、模型建构、案例分析来揭示国家兴衰中的传播奥秘,启发中国和平崛起的传播战略。在复杂系统理论的逻辑框架下,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后的诸多传播问题,清晰呈现媒介传播在历史兴衰中的动力机制,丰富发展了媒介理论,展示了传播思想的学术魅力。引证材料翔实,理论思考严密,宏大叙述鞭辟入里,精微分析智趣横生。
  • 耕耘南广

    耕耘南广

    辑录了几十篇在南广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工们的创业回忆文章。它记录着创业者的艰辛与欢乐、光荣与梦想,和年轻南广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广青春律动的脉搏,园丁的敬业、奉献和激情,聆听她深情嘹亮的歌唱。
  •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本书主要围绕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论述,从国家政策、价值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文化现象、热门话题等方面揭示当下中国之现状。本书语言犀利而不激进,思想深刻而不哗众取宠,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是一本能真正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良心之作。
  • 实用涉外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涉外文书写作大全

    涉外文书概述涉外文书,是在涉外活动、涉外工作中制作和使用的各类文体(文书)的总称。涉外文书,是涉外活动中用于发布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执行法律,证明身份,叙述事实,申述立场或观点,表示态度,交涉问题,传递信息,建立友谊与合作。
热门推荐
  • 余生,江海不渡

    余生,江海不渡

    一部美术渣逆袭成长的故事。内容恐引文化课学子‘不适’或“极度舒适”?高甜,热血,女主非傻白甜,机智傲娇且逗比,已有存稿20+万字,快来入坑(疯狂暗示)
  • 自然的解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自然的解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当红流派,主旨在于实现自然的解放。本书由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得出一种新观点: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其中关于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观点是站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得出的,即通过论述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辩证矛盾,寄望于通过主体价值实现方式的多元化来更好地解决“人类控制自然”的现实困境问题。
  • Elder Statesman

    Elder Statesman

    T. S. Eliot's last play, drafted originally in 1955 but not completed until three years later. Lord Claverton, an eminent former cabinet minister and banker, is helped to confront his past by the love of his daughter, his pgsk.com dialogue in The Elder Statesman, the love scenes in particular, contain some of Eliot's most tender and expressive writing for the theatre. The play was first performed at the Edinburgh Festival in 1958.
  • 刀尖上的舞者

    刀尖上的舞者

    边缘女性犯罪:都市敲响了警钟,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献揭示,当前中国女性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二左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约占百分之七、八;现在则高达百分之二、三十。我们曾重点调查了北京城乡结合部三个区看守所的在押女犯。
  • 网游之狂战法师

    网游之狂战法师

    前期还算有趣,中期开始崩,后面不更新,各位慎入!慎入!慎入!!!法师如何加点?在线等,急!——单手,双手武器精通,冲锋,破甲,重击,剑刃风暴点满,法系点个光亮术照明。——多谢!法师如何战斗?在线等,急!——一个字,莽!管他什么战术什么风筝,直接抄起法杖就上!想一想,能直接敲爆敌人的狗头为什么要用魔法呢?——多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寻你的影子

    追寻你的影子

    一个从墓地爬出的女孩,什么都不记得,不光多了个姐姐,还多了个未婚夫。据说这个未婚夫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见了他之后,经常梦见在樱花树下,一抹黑色身影……
  • 长剑无声

    长剑无声

    末法时代之后,一剑凌尘,一剑追月,于是人们说那里是江湖。“我的手里只有剑了,”萧默望着四方城滔天的火焰,“不,你的手里还有自己的命,”董草儿对着萧默吼道。“你走吧,不要再回来了,”少女回头走向那满天的城火,只是不知何时少女的双眼已落了泪…………
  • 撒乌耳亡

    撒乌耳亡

    一位邮递员总能在邮筒收信时发现一些没封口的旧信,信里记录了许多令人费解的事情:一个具有预知能力的神秘女人、一个胸膛挂着一摊烂肉的老头、一道可以找出匿名情书写作者的菜、一种能置人于死地的慢性毒药。随着时间的推移,邮递员逐渐意识到,那些来自于不同时期的旧信存在着某种联系,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亡。更为恐怖的是,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故意让邮递员偷看那些旧信……
  • 三大师

    三大师

    茨威格以《世纪建筑师》为总标题的写了三部传记:《三大师》《三诗人的生平》《与魔的斗争》,其中描写三位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最具代表性。在这部作品里,他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的笔法和浓烈的色彩,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