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8200000006

第6章 天象示警:隐喻思维与人类中心主义

Bernardo疑心鬼魂显现是战乱的朕兆(c.f.I, i, 122-124:“Well may it sort that this portentous figure/Comes armed through our watch, so like the King/That was and is the question of these wars.”),而先前不肯相信(c.f.I, i,37)的Horatio在亲眼目睹幽灵现身后也不由地信了,并以凯撒大帝遇刺前出现凶兆来佐证他的观点(I, i,126-138):

In the most high and palmy state of Rome,

A little ere the mightiest Julius fell,

The graves stood tenantless, and the sheeted dead

Did squeak and gibber in the Roman streets;

As stars with trains of fire, and dews of blood,

Disasters in the sun; and the moist star Upon whose influence Neptune's empire stands

Was sick almost to doomsday with eclipse.

And even the like precurse of fierce events,

As harbingers preceding still the fates

And prologue to the omen coming on,

Have heaven and earth together demonstrated

Unto our climatures and countrymen.

参考译文:

罗马最繁荣鼎盛的时候,

就在最伟大的凯撒遇害前不久,

裹着尸布的死人都从坟墓中走出来,

在罗马的街市上嚎叫徜徉;

彗星拖着火尾扫过,露水滴血,太阳变色,

影响海洋潮汐的月亮被吞蚀得像垂死的病人。

这类事情总是预示着可怕的变故,

如今天上地下这些恶兆

一齐都向我们的人民显现了。

莎士比亚在Julius Caesar一剧中也有相同的描述,Calpurnia(凯撒夫人)在凯撒遇刺前讲守夜人看见许多异象,如坟墓喷吐死尸、血污神庙、鬼哭于道路等等(II, ii,14-24:“There is one within, /Besides the things that we have heard and seen, /Recounts most horrid sights seen by the watch./A lioness hath whelped in the streets; /And graves have yawn'd, and yielded up their dead; /Fierce fiery warriors fight upon the clouds, /In ranks and squadrons and right form of war, /Which drizzled blood upon the Capitol; /The noise of battle hurtled in the air, /Horses did neigh and dying men did groan, /And ghosts did shriek and squeal about the streets.”)。古罗马学者苏维托尼乌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69-104)在《帝王传》(De Vita Caesarum)一书中有类似记载[55],不知莎翁在写作《哈》剧时是否参考了这一材料。

对于这类描写,想必中国读者不会感到陌生,说不定还会萌生“他乡遇故知”的惊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象示警”(commination)。《诗·小雅·十月之交》云: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日月告凶”就是“天象示警”的意思。中国传统典籍中此类记述不绝于书,几乎成了一种叙事传统,小说家言固无论矣,经传史乘中也每有道及。前者如《红楼梦》,祠堂里的阴风和鬼魂叹息预示了宁府的败落(第七十五回);后者如《春秋》,书中载录了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二、彗星见三、火灾十四。

不过,“天象示警”作为一种话语非为中国独有,亦流行于古代西方世界。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宣称自己的作品记录了一段“充满了灾难的历史”,这时的人们“看到了出现在天空和地上的一些怪异事物,听到了雷声的示警,关于未来的欢乐和阴暗的预言”[56]。中世纪时的《查理大帝传》也郑重其事地说到查理王逝世前曾出现日月蚀、流星闪电等异象[57]。至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就更多了,如《伊利亚特》中用天空响起炸雷预示特洛伊的覆灭[58]。再如《奥德赛》中描写尤利西斯返乡后,求婚者末日将近,墙上淌出血珠,前厅和院落里鬼影憧憧,阴霾遮蔽了太阳[59]。具有末世论味道的《新约·启示录》中也不乏此类描写。

对于“天象示警”,可以说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了。那么,中西人心所同的这个“理”是什么呢?

这就是天人感应的宇宙论和因果律。英国神话学者弗雷泽曾从原始民族的“交感法术”(sympathetic magic)中总结出两种工作原理:相似律(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与接触律(物体中断先前接触后仍可相互作用[60])。前者之例,如《春秋繁露·求雨第七十四》云“凡求雨之大体,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乐”[61]。古人和原始人用某人的指甲、头发或衣物来诅咒厌胜,则属于后一种情况。

“交感思维”多见于原始民族,但也是人类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即列维-布留尔(Lucien Levy-Bruhl,1857-1939)所说的“原逻辑思维”(“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认为这种思维方式以表象间的“互渗”为主要特征,即以前后时间顺序代替因果关系(“在这个之后,所以因为这个”),并进一步切换为空间关系(“接近这个,所以因为这个”[62])。例如,运动员在某次比赛中身穿红色球衣战胜对手,在此之后每逢重大比赛他都要穿红色球衣,这便属于“互渗”思维的例子。

“相似”、“接触”或“互渗”可以对观中国的“感”、“通”、“诚”。“感”、“通”这一对概念出自《易·系词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63]古人相信天地万物是浑然一气的整体,其中一部分的变化必然导致另一部分相应也发生变化。天(自然)人关系就是最突出的表现。西汉大儒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所谓“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第四十九》[64])。自然的“天”一方面被“人”化,一方面则被赋予道德形而上学的涵义;“人”必须与“天”合一,天人合一的途径就是“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65]),通过本体之“诚”,天人之间便不再是截然两撅,而成为交感互渗的一体。这样看来,儒家其实是从伦理维度改造了原始的认知思维。

“天象示警”是以交感—互渗为基础的一种因果推理。如《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66]。再如《文子·精诚篇》云:

精诚内形,气动于天,景星见,黄龙下,凤凰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波涌。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乖,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与人,有以相通。故国之殂亡也,天文变,世俗乱,虹霓见,万物有以相连,精气有以相薄。[67]

《吕氏春秋》更是辟专章分类论述了云、日、月、星、气、妖孽各种异象(《季夏纪第六·明理》)。他们所说的“天”还是自然的“天”,天与人都是自然(“气”)的一部分,二者在同一平面上,天象更多的是人事的“果”而非“因”。但经过汉儒的加工转手,“天”人格化为人的上属,天象不再是单纯的“果”,而是通过示警、降灾成为另一因果序列中的“因”(antecedent),即如董仲舒所说: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第三十》[68])

汉儒之言灾异大抵如此。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错误的推理。汉儒本来是要说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事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但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自然属于人事,因此自然规律符合人事规律。事实上这也正是人类的一项通病,即过度投射个体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其后果不免就是人道统摄天道、“无我之境”变成了“有我之境”。这种事情历史屡见不鲜(如“吾心即宇宙”、“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今后也不见得会绝迹。

不过古人对天象的看法很是微妙,倒也不能一概而论[69]。其中一些先知先觉者——他们总是人群中的少数,但任何时代都会有这样一小部分人存在——并不怎么理会天道,遑论迷信天象灾异了。以《尚书》为证,其中四十余处“天”、“民”并举,如《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70],《周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71],它如《康诰》、《酒诰》、《多士》、《无逸》、《大诰》、《高宗肜曰》等篇均将“天”、“民”并举,“天”的权威其实已经转移下放到了人间。例如荀子认为:

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荀子·天论第十七》[72])

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荀子·天论第十七》[73])。至如《六韬·龙韬》中太公对武王用兵问,直言“顺天道不必有吉,违之不必有害”,说得就更明白了:

武王曰:“天道鬼神,顺之者存,逆之者亡,何以独不贵天道?”太公曰:“此圣人之所生也,欲以止后世,故作为谲书。而寄胜于天道,无益于兵盛……”(《全上古三代文卷六·齐太公》[74])

如其所示,古代明哲对天象灾异的批判大抵出于现实需要,因此是一种实践智慧,鲜有像休谟、康德那样纯粹从认识论角度出发对因果律加以反思者。然而话又说回来,即便中国古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多半也会避弃唯恐不及,因为这将导致对本体与中心的颠覆。即如休谟所说,一切经验都是个别的,因果律不过是在“相似”(resemblance)与“时空接近”(contiguity in time or place)的基础上做出的惯性推测,其中并无必然性在[75],这样人生便成为偶然的、一去不再的经验,“慎重追远”、复性成仁的伟大人生规划也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因此,中国先哲的思考重心是如何“极高明而道中庸”,以“神道设教”的方法来维系中心与权威。汉儒之言灾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策略或曰政治修辞,即通过天象来威慑人君、制衡君权,董仲舒所谓“爱人君,欲止其乱也”(赵翼:《廿二史剳记》卷二“汉儒言灾异”条[76])。他们一方面标榜人君为“天子”,一方面则大力鼓吹孝道,强调儿子对父亲的绝对服从;二者相结合,便产生了“天之与人犹父子;有父为之变,子安能忽?故天变,己亦宜变:顺天时,示己不违也”(《论衡·雷虚第二十三》[77])的思想。在专制社会中,除了最高统治者之外谁还敢是“天子”?这里所说的“人”事实上是作为“寡人”的那个“天子”,而天象示警的对象因此也就是君王本人了。对此汉儒再三示意,如董仲舒说:“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今灾害生,见天下未和平也。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行也”(《春秋繁露·郊语第六十五》[78])。《白虎通·灾变》亦云:“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79]据说“其时人君亦多遇灾而惧”(《廿二史剳记》卷二“汉儒言灾异”条[80]),可见这种约束机制在当时还是很起作用的[81]。因此,“天象示警”与其说是一种错误推理,不如说是一种“高贵的谎言”[82]。

但是错误推理也罢,“高贵的谎言”也罢,“天象示警”观念表现出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是真正值得我们警醒的。《孔子家语·好生》篇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轶闻[83]:

楚恭王出游,亡乌嗥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孔子的视野胸怀固然更为恢弘博大,但是促狭者也可以用罗素对马克思的评价来批判他对楚王的批判:“他的眼界局限于我们的这个星球,在这个星球范围之内又局限于人类”[84]。儒家坚守“道不远人”的立场,其末流不免夜郎自大,以内合外,以人道统摄天道。“天象示警”就是如此:表面上很谦恭,说什么“灾异,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汉书·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85]),“天之与人犹父子;有父为之变,子安能忽”,但骨子里却以天的老子自居,相信“己变,天亦宜变”,用叔本华的话讲就是“将天体的运动引入可悲的自我之中”[86]。须知宇宙浩瀚无边,银河系特其中渺之又渺者,太阳系之于银河系、地球之于太阳系亦复如是,而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上,人类也仅占据有限之极的一个时空点,即如庄子所说: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庄子·秋水第十七》[87])

因此,人类有什么正当理由坚信上天必然会格外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呢?哈姆雷特说人蠢动于天地之间而无所能为(III, i,137-138:“What should such fellows as I do, /crawling between earth and heaven? ”),这话听来令人沮丧,但正可以对治人类唯我独尊的自大情结。即如罗素所说:“人类并没有从前人类自许的那种重要宇宙地位。凡是没有彻底领会这个事实的人,谁也没有资格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作科学的哲学。”[88]诚哉斯言,快哉斯言!

同类推荐
  • 信任:西柏坡纪事

    信任:西柏坡纪事

    关仁山,满族,1963年2月生于河北唐山丰南市,1981年河北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长和县政府秘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与著名作家何申、谈歌被文坛誉为河北“三驾马车”。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风暴湖》《福镇》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小雪无乡》《关仁山小说选》《野秧子》等九部,以及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落魂天》《苦雪》等,约计五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两次获《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小说《船祭》香港《亚洲周刊》第二届世界华文小说比赛冠军奖,小说集《关仁山小说选》获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法、日文字。作品多次被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或话剧等。
  •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本书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力图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下另辟蹊径。充分借助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之互动关系,深入揭示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的内在生命机制与智慧方法,激活文艺批评与社会人生、时代环境的精神蕴涵,从而启发现代文艺批评与人文精神的建构,为再造当今对话文明提供学术资源。
  • 纪伯伦全集(共7册)

    纪伯伦全集(共7册)

    《纪伯伦全集(共7册)》包括先知+泪与笑+沙与沫+叛逆的灵魂+光与静默+爱你如诗美丽+蓝色火焰,从这套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一位细腻、性感的纪伯伦;一位感性、沉默的纪伯伦;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充满斥责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纪伯伦全集(共7册)》,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文学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初年的一些文艺论争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进入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带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对推动仪式形态转型的重大意义,再到新世纪头十年文艺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都作了认真的研究。
  • 张抗抗随笔

    张抗抗随笔

    中国社会出版社素以出版优秀图书服务城乡社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在为大众文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认为对高雅文学的扶助和推广同样不可或缺。他们这次推出的“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首批包括了获奖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杂文随笔集。以这些作家思想的敏锐及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和思考,以其个性纷呈艺术老到的表现力,相信读者通过这次高雅文学的巡礼,会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和极大的艺术享受。
热门推荐
  • 绝世妖妃:冷王太狠毒

    绝世妖妃:冷王太狠毒

    “你不过是一个女奴而已!”把她放在身边,只为羞辱她!“取悦他,本王便承认你腹中的孩子!”为了他心爱的女人,他狠心的谋杀了他们的孩子,更是残忍的将她推入另一个男人的怀中,推入了了罪恶的深渊……“妖妃,今日便是你死期!”大火蔓延了整一个宫殿,烧了整整三天三夜。
  • 公子竟是美娇娥

    公子竟是美娇娥

    大秦第一才子宋羡誓要娶一个比自己聪明的人为妻。众人大叹:你明白你这第一的意义吗?男子尚且没有超过你的何况女子!难道他们风华绝代的先生要孤独终老?某天,终于发现有一个比他聪明的人,可是,是男的。一朝蓝装变红装:原是娇人儿。只是夫人太聪明,怎么办?ps:女主是女扮男装
  • 杂式

    杂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子你又傲娇了

    世子你又傲娇了

    【本文男强女强,身心健康,女主穿越,概括来说,就是两个腹黑的人找到彼此,开启了坑别人模式的故事。】听说,皇上下旨赐婚,慕王府的慕渊世子,要娶俞太师家的孙小姐俞琬琰为世子妃。卞京城里,上到王孙贵族,下到普通百姓,集体懵逼......慕渊世子?就那个传言活不过25岁,整天知道读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病秧子?没见过。俞琬琰?俞太师传说中的那个毫无存在感的孙女?更没见过。一场赐婚,在卞京城的地界上,投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石子,没有激起一点水波。然而随着两人的一场婚礼,却掀起了东慕国里的权贵交替,众人这才后知后觉的感叹,我皇果然是我皇,眼界就是独特!————————————精彩片段:慕渊:“听闻世子妃画技天下无双,可否给为夫留下一幅肖像?”俞琬琰莫名其妙:“天天看到你,留肖像做什么?”慕世子遗憾感叹:“世人都传本世子活不过25,总要给世子妃留下一点念想。”某世子妃嘴角微抽,那个狡诈如虎,没人的时候上蹿下跳生龙活虎的人,是谁?“......那你准备一下。”
  • 人类的创举(科学知识大课堂)

    人类的创举(科学知识大课堂)

    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温柔的陷阱

    温柔的陷阱

    爱你的人,你不珍惜,不爱你的人,你视若珍宝。高陌川你就是个渣男……今生今世都不会放过你……
  • 乱云低水(全集)

    乱云低水(全集)

    云和水,相识相聚不可回避,若要相守,却风云突变,难上加难。云韩仙,一直是高高在上飘忽的云,以轻蔑的笑容俯视众生,不甘平庸,不甘被人摆布。然而,尘世污浊,如何容得如此清澈高傲的灵魂,狂风漫卷,除了毁灭飘散,别无他途。幸运的是,还有水能包容她。秋水天,一泓澄澈的水,以一颗赤子之心抚慰她的累累伤痕,始终默默付出,所求的只不过是她的一抹笑容。他说,她的笑,比春天的花开得还要美。
  • 木皮散人鼓词

    木皮散人鼓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秘的钱包

    神秘的钱包

    小胡同饭馆的员工两男两女。两个男的是掌勺的二来子和采购的胡小开;两个女的是半个老板宫小北,迎宾小姐会儿。二来子跟会儿好,胡小开跟宫小北好。他们四个人住同一个村子,现在又在一起打工,关系相当不错。只是胡小开追宫小北,会儿追二来子,这样一来,就有点“不一样”了。不过,这两对儿的关系都还悬着,哪个也没最后定,因此四个人的友谊仍然不错。明显定不下来的是二来子和会儿这一对。会儿一心要“纠正”二来子抻脖子、扬下巴的毛病,二来子不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