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03100000004

第4章 扬州放歌

姜夔在汉川生活已是六年了,姐姐诗含老问“准备好了没有”,姜夔也时而回答一句:“可以吧!”

淳熙三年丙申岁冬,姐姐又问:“准备好了没有?”姜夔说:“我想去一下扬州,从扬州回鄱阳!”

“为什么要去扬州?”姐问。

“去开开眼界,也许对乡考有益,另外,洪景卢在扬州,他在鄱阳说过“来扬州找我”,我也想去看看他。”弟答。

“那好吧!只要不误明年乡试就行,我让你姐夫准备路费与一匹马,你后天就可以走。”

“好!”

扬州是古“九州”之一,古代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古代九州。由于当时华夏就分为九州,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整个“国家”或“天下”的代名词。而当时的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的中国东南地区或认为在长江以南,中心在会稽。扬州在隋炀帝开大运河以来,便成为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前48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

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末年治所迁至寿春、合肥。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有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唐高祖武德八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祜十六年,杨渭,字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南北朝-南朝齐-扬州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南唐灭吴,以金陵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姜夔心中的扬州是唐时徐凝和杜牧笔下的扬州,那是:政治的中心,文明的世界,繁华的象征,热闹的城池,市场的颠峰,文化的符号。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古史者载道:“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扬州是唐代的名城,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扬一益二“、“十里长街市井连“,这些都是指其繁华兴盛而言的。

唐朝徐凝有一首《忆扬州》诗,诗曰:

“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此诗一出,一片赞叹。天下的月光一共被分成了三份,其中的两份都照在了扬州城里,而其他的地方则只能共享剩下的那一份了。

杜牧有关扬州的三首诗,姜夔在鄱阳与张思顺玩“赛背唐诗”时,就背待滚瓜烂熟,对诗中的意境格处喜欢,也对扬州存有美好的记忆和向往。于是,他对杜牧也产生了敬慕之感而喜欢上了扬州。

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诗歌又以近体诗七言绝句特别受后人推崇。为了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和同时代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抒情小诗,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意境深远。

杜牧有关扬州的三首诗分别是《遣怀》、《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

《遣怀》诗曰: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二首之一诗曰: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次姜夔远行,诗含花了不少心思,把弟弟认真打扮了一番。让姜夔头戴紫色逍遥巾,上穿湛青色直领至膝宽胸大袖袄,腰束黑色大带,下穿圆领黄裳。虽然穿着粗布,就不逊色于富家公子装束。加上白色马,绿色鞍与姜夔的天生修长身材,真可谓:容貌堂堂,风流蒨蒨。

姜夔告别姐姐、姐夫,骑上白马,驾云一般离开了汉川。

姜夔策马而行,他边走边觉得离家乡越远,心头不免产生对故乡亲人的掛念。当进入黄陂境内,见头顶上一群大雁飞过,顿时唱岀了《李陵台》一诗,诗曰:

“李陵归不得,高筑望乡台。

长安一万里,鸿雁隔年回。

望望虽不见,时时一上来。”

姜夔此诗将自己喻汉时“李陵”,在心中筑起了一

座“望乡台”,经常念故乡,时时走上台。

姜夔走黄陂,麻城,进入金寨,肥东,穿金陵,仪征,在冬至日当天到达扬州。

扬州城中有三城,最大的是“宋大城”,最小的是“夹城”,居笫二的是“堡寨城”。

堡寨城南城墙西起观音山,向东至铁佛寺,全长约1.9公里,沿蜀冈南边缘建造;西城墙南起观音山,向北沿西华门路笔直至堡城西河湾,全长1.4公里;北城墙西起堡城西河湾,向东至堡城李家庄,再向东北折至堡城尹家庄,然后再向东延伸江庄,全长2公里;东城墙北起衙城东北角楼,向南至铁佛寺,全长1.5公里。周长约6.8公里,面积约2.2平方公里,比唐代的子城略小。堡寨城南、北、西各一门,有道路连接,进西门有路与南北路相通;东面两门,两门有道与南北通道相连。南门是主要城门,门洞长约14米,是与宋大城联通的城门。北城和东城各有一座水门。城墙墙角设有角楼,墙体拐角内外包砖,内侧包砖为特制的斜面砖,使砌成的墙体自然收合。

夹城在堡寨城和宋大城之间,夹城的北门连着堡寨城的南门,它的南门直通宋大城,由于宋大城的北门略偏一点东,堡寨城的南门又略偏一点西,不在一条南北垂直线上,所以在宋大城偏西一点的地方又开了一个门。宋大城有了五座门,北面两座,直连夹城,尽管这样,夹城仍然呈南部略偏东、北部略偏西的狭长方形。东西两侧也就是在腰部各有一门,门外有月城。东、北、西三面墙外的坡势比较陡峭,高出附近地面1-3米。西界原瘦西湖北门,大路的东侧。

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把蜀冈下面沿古运河的东南一大片居民区和工商业者居住地包进城内,形成市井相连的“十里长街”。山上的叫“子城”或“牙城”,是官府、衙门的集中之地。也就是说唐代的扬州城包括子城和罗城,杜牧诗句中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两重城”就是指的罗城和子城。扬州也由一个政治、军事城堡转变为经济文化城市。

从晚唐开始,扬州常遭兵燹,城池也屡遭毁坏。自杨行密在扬州称吴王后,社会才得以短暂地安定,城廓也得以修缮。后来徐知诰取代了杨吴,改名李昪,登上了帝位,国号大唐,史称南唐,这时扬州地属南唐。宋大城是后周显德五年,韩令坤在唐罗城故址东南边筑城,称“周小城”。不久,李重进驻守扬州,对“周小城”加以改建,并向东南延伸,称为“州城”,也就是后来“宋大城”的部分基础。

高宗南渡前扬州知州吕颐浩奉召,以州城为基础改筑“宋大城”,全用大砖砌造。宋大城位于唐罗城南,古运河西北,东至古家巷一线,南达康山街到南门一线,均接近古运河;西界保障湖至砚池一线,以南瘦西湖,西门头、二道河至荷花池,北界柴河。东西约四点五华里,南北约六华里,整个城垣略呈方形,面积约6平方公里,周长2280丈,市河贯穿城厢南北,四周借古运河、保障湖、漕河为护城河。有四座城门,南门称安江门、北门称迎恩门、东门叫康海门、西门谓通泗门。从东门到西门、南门到北门形成一横一纵的十字交叉街道。

宋代早期也基本保留其固有面貌。但宋室南渡以后,由于女真贵族统治集团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乱,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王朝覆灭。同年五月,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商丘,即皇帝位,建立了南宋政权,年号“建炎”,史称赵构为宋高宗。南宋王朝建立不久,因金兵不断犯境,商丘又邻近前线,形势不稳,宋高宗赵构便以巡狩为名,顺着大运河,南下扬州。这时李纲被去职,宋高宗任用投降派汪伯彦、黄潜善为相,他们对金兵采取不抵抗政策,一面逃走,一面议和,致使金兵大举南侵。

南宋建炎二年年底,金左副元帅宗维攻陷徐州,驱军南下,扼守在淮阳的韩世忠军一触即溃,败走盐城,金兵长驱直进。建炎三年二月初一,已杀到扬州附近的天长军。镇守在这里的统制宫见了金兵十分害怕,不战自退。江淮制置使刘光世带领大军前往迎敌,但军无斗志,走到半路就散了伙。金兵得了天长后,派轻骑奔袭扬州。这时扬州城内已开始混乱,军民人心惶惶,四出逃难,而宰相汪伯彦、黄潜善还若无其事的带着一班官僚在听高僧“说法”。许多官员到相府询问,他们不以为然的说:“已有措施,不必惊慌。”形势十分紧急,敌人已到跟前,这些官僚们却还在酣歌宴会,直到听说皇帝已经逃出扬州,这才仓皇策马出走。

二月初三的清晨,宋高宗酣睡未醒,内侍省押班康履把他推醒,向他报告紧急军情,说派去探听消息的内侍连夜逃回报讯,天长已经陷落,金兵正奔袭扬州。这一紧急情况令赵构大吃一惊,睡意顿消,从床上一跃而起,急急忙忙穿上甲胄,跳上一匹战马,向外出逃,紧跟在他后面的只有御营都统制王渊、内侍康履等五、六人。

皇帝逃走了的消息很快传遍扬州城内,老百姓更加惊慌了,扶老携幼,背负肩挑,匆匆逃难,大内的宫女们在街上哭哭啼啼到处乱跑,官员们骑马挥鞭在人群中横冲直撞,城门口十分拥挤,有的难民已被挤死,扬州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赵构逃出南门,在扬子桥驻马,正遇到一个卫士对他出言不逊,说他重用黄潜善,以致造成这一局面。赵构十分生气,拔出佩剑竟然将卫士一剑砍死,然后继续向南逃跑,一口气跑到长江边上的瓜洲镇。这时瓜洲渡口的情况更为混乱,不但找不到官船,就连民间渡船也很稀少,几万难民挤在江边争渡。偶有一只渡船,但到不了岸边,就被泅在水中等在那里竞渡的人截住了。赵构在王渊的帮助下,总算觅到一只小船,许以重赏,才让马泅水,攀登上船,渡到了对岸的西津口。这次他单枪匹马渡江,身边竟无一人跟随,上岸后,便独自一人走进岸边的水帝庙里坐下休息,取下佩剑,把剑上的血渍擦掉。镇江府守臣钱伯言得知宋高宗过江到了西津口的消息后,便派出府兵,把他迎到镇江府治,直到这时,赵构才稍安定。

瓜洲镇又名瓜埠洲,离扬州约50里,向为长江南北水运交通要冲,是有名的古渡头。建炎三年二月初三这一天,从扬州到瓜洲镇的路上全是难民,而蚁聚在渡口的竟有10万之众,有的背着妇女,有的挑着婴儿,下半身浸泡在水里,竟向水中的几只渡船走去,而绝大多数则在岸上哭哭啼啼乱作一团。因最近运河不涨潮,水位下降,运河里的船只进不了长江,所以只靠几只民间小船摆渡,就显得格外紧张。

扬州军民对造成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心里十分清楚,对宰相黄潜善、汪伯彦恨之入骨,难民们只要听说在逃难的官员中有姓黄的相公,就群起而骂之,继而杀之。司农卿黄锷来到江边,随从叫了一声黄相公,老百姓误以为是黄潜善,群起骂之曰“误国害民,皆汝之罪。”黄还来不及辩白,头已落地了。这一天被难民杀死的黄姓官员,还有给事中兼侍讲黄哲、鸿胪少卿黄唐俊,在渡口被难民、乱兵杀死的官员,还有少卿史徽臣、范浩、以及奉旨赴行在将接受朝廷任命的布衣谯定等多人。

当日晚,金兵先头部队500骑兵进入扬州,大肆抢掠,纵火焚烧摘星楼,第二天金兵追至瓜洲渡口,这时没有渡江的难民尚有不少,一见金兵冲到,有万余人奔逃堕江而死,在岸边的难民除被金兵杀死者外,都被驱赶回城。自江岸至瓜洲镇一带,尸横遍地,血污狼藉,惨不忍睹。在瓜洲渡口,遍地都是被丢弃的金帛珠玉,任凭金兵取拾,至于官府案牍、朝廷仪物堆积如山。在这次战乱中,宋廷皇室的九庙太祖神主都在瓜洲渡口丢掉了。

仍然是在这一天,金兵大队人马陆续从天长进入扬州,扬州城内发生了大劫掠,大屠杀,城中的女子、玉帛,一抢而空,未及逃出的宫女和朝官眷属也全被掳去。金兵在扬州城内掳劫了半个月之后,满载女子、玉帛北去,在退出扬州时,纵火焚城,城中所有建筑物全被烧毁,扬州几乎化为废墟,这座历史名城遭到一场空前浩劫。瓜洲从此便成为南宋受耻之地,文人墨客都以瓜洲为“耻”铁证之柱。

这场浩劫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进犯扬州的这支金兵已转战几个月,实际已经成为强弩之末,是完全可以击败的。可是南宋君臣对于敌人的行动,疏忽大意,又没有防范措施,以致酿成大祸,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就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绍兴三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之后,又在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之胜,对他部下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因改其亭曰:“不归亭”,并题诗壁上曰:“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其时,宋高宗赵构吓得魂不附体,一会儿准备逃亡海上,一会儿拟意入闽,一会儿又打算遣散百官。正当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之际,幸好金廷内讧,金主亮被杀,南宋始得稍安。扬州就又一次受到战争的残酷性洗劫。

隆兴元年,张浚在接到北伐诏令之后,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

五月,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遂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而邵宏渊则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怀怨望。李显忠建议乘胜进攻宿州,邵宏渊却按兵不动。李显忠只能率部独自攻克宿州,城破,邵宏渊部才投入战斗。

攻克宿州令孝宗大受鼓舞,前线两将矛盾却趋于激化。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他耻居李下,向张俊表示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要求。之后李显忠与邵宏渊在宿州府库赏赐的问题上产生纠纷,当时南宋军队都是吃饱拿足的骄兵悍将,一经挑唆,人心立刻浮动。与此同时,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奋力苦战,邵宏渊却不仅按兵不动,还大说风凉话:“这大热的天,摇着扇子还嫌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于是,军心立时涣散,无复斗志。

入夜,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于难阻溃败,叹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挠如此!”于是率部撤退。行未多远,宋军就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所幸金军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站住了脚跟。宿州旧郡名符离,故史称这场溃败为“符离之溃”。“符离之溃”对孝宗的雄心给予了重大了打击,他开始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符离之溃”后即降张浚为江淮宣抚使,都督两淮防线,抵挡金军南下。六月,孝宗让主和派代表汤思退复出,七月使其担任右相。同时,主战派大臣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相继出朝。八月恢复张俊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并采纳汤思退的建议,派淮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卢仲贤前往金军大营议和。

十一月,卢仲贤带来了议和条件: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备战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因海陵南侵,南宋停止了对金的岁币。

南宋方面对战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孝宗决定继续议和。十二月,陈伯康因病辞相,汤思退升为左相,张俊为右相。

隆兴二年正月,金朝方面再次来函,要价太高,口气太大。孝宗在主战派的鼓动下,将卢仲贤以擅许四州的罪名除名,编管郴州,改派胡昉出使金营,表示宋朝拒绝归还四州。和议陷入僵局。孝宗令张浚巡视两淮,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决一雌雄。汤思退及其同党却攻击张浚“名曰守备,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孝宗最终于四月召张浚入朝罢相。四个月后,张浚死在离京途中。至此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一方。

六月,孝宗命令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放弃唐、邓两州,虞允文拒绝执行,于是被撤职降知平江府。七月,海、泗两州宋军撤退。九月,孝宗命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杨沂中,被宋高宗赐名“存中”,以副都督协助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汤思退。

汤思退与金人暗通,要求金军重兵迫和。十月,仆散忠义挥师南下,轻而易举地突破宋军两淮防线。

金军遂得以于十一月入淮,击败宋渡口守军和清河口援军,夺得十八里口。魏胜率诸军列阵与金人决战。自旦战至午后,双方胜负未决。会金援兵至,胜率军力战,遣人告急于刘宝。宝军驻楚州,距胜仅四十里,得报以为时值讲和,决无战事,自始至终未发一兵增援。胜军矢尽,援兵不至,兵败东撤。金军紧迫不舍,胜以步兵居前,骑兵殿后掩护。宋军退至淮阴东十八里,胜中箭坠马卒。魏胜既卒,金军乃乘胜取楚州、淮阴、盱眙、濠州、滁州、庐州、和州,金兵前锋达黄山,扬州再一次受到战火烧灼与摧残。

汤思退主张放弃两淮,退守长江,尽快与金议和。而孝宗此时听说金人议和的要价贪得无厌,便激愤的表示:“有以国毙,也不屈从。”抗金呼声再次高涨。十一月,孝宗罢免汤思退,贬至永州居住。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疏请斩汤思退及其同党王之望等,汤思退在流贬途中闻讯,惊悸而死。

汤思退罢相同时,陈伯康再次被任命为左相,主持大局。宋军一再处于劣势,孝宗不得不再派王抃为使者与仆散忠义议和。金朝见以战迫和的目的基本达到,便停止进攻,重开议和。这就是史称“隆兴和议”。

扬州在靖康以来,遭到三次兵燹之酷,竟使积累达数百年之久的富庶与文明遭空前浩劫。罢兵了,休战了,在南宋小朝廷用屈辱换来的相对和平时期,扬州就没有恢复往日之经济、文化名城的旖旎风情。宋金双方以淮河中流划界,扬州已经成了边关,只能以军事要塞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扬州的盛衰,是当时中原大宋的一个缩影。

唐代前期,江南经济发展,至唐中叶,扬州已成为全国最富庶地区之一,人口繁衍,增幅较大。据唐贞观十三年人口统计,整个扬州人口密度达20.31人一平方公里。金兵走后,扬州城内侥幸生存者已是寥寥无几人。

姜夔进入传说中的扬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面前是:青青野麦,乱草众生,白雪盖顶,萧瑟一片。姜夔心中顿生疑虑,是文人的笔岀了问题?是文人的心歪了?还是走错了地方?认真打听,并核对了数人,明确了这里就是扬州城。

姜夔下马,仔细看来,见到的是:顺三座城池破门断垣,依稀能辨有遗迹所在,城池内已无人烟,瓦砾碎砖成堆,朽腐的房梁被新生的小树穿透。瓦砾碎砖下,有的还露岀一块白骨。两城间隙中,成了小水塘,留下一汪碧水。桥边红芍药叶枯萎,桥下水中有个月亮。姜夔抬起头,见天空上也有一轮冰圈在,天上地下,一切是那么静谧,好似这里的一切,都黙黙地接受着这样翻天復地的变化,只有那桥下的水,时而被风吹起悠悠之波,水中之月也隨波改形象,时而圆,时而扁,时而尖,时而弯。

扬州城倾,二十四桥在,明月不明,吹箫人不知死活。杜牧是幸运的,让他看到扬州的繁华,扬州的繁华又成就了杜牧的才华。姜夔就遇上了一个衰落、破败、萧条的扬州。

姜夔走出扬州城,见到数间茅草屋,不远处有几顶军用帐蓬,傍晚时分,那里传岀数阵号角声。

美好地扬州形象,在姜夔心中被颠倒过来了,没有热闹街市,没有灯红酒绿,没有人烟繁华。有的是破烂不堪,有的是瓦砾碎砖,有的是杂草横生。这个巨大的变化,让年青的姜夔无法接受。他心凉了!听到号角声,身上似是寒风吹过,猛然抖了几下。姜夔觉得“这样下去会病倒的!”于是,放开喉笼,高声唱道: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的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见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他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动静。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姜夔经过几天的奔波,乘兴而来扬州,想见扬州繁华与儿时小伙伴,幻想破灭,一曲《扬州慢》唱岀后,觉得心里舒坦些,身体就十分疲备,他把马系好在茅屋旁边,自己倒在茅屋墙下,和衣睡上了。

姜夔在第二清晨醒来,白马不见了,四处寻找不着,就哭了起来,适逢合肥商人范仲讷路过,范仲讷好心以“到合肥给路费,让你回鄱阳”将姜夔“骗”到了合肥。于是,姜夔才有“《扬州慢》唱红合肥”与“合肥恋歌”的亊发生。

同类推荐
  • 醉卧江山

    醉卧江山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有人活在笙歌醉太平,十里红袖招的秦淮河畔,隔江唱着后庭花。有人活在胡虏夜叩关,风雪满弓刀的烽烟战场,生死相依挽残袍。苏牧来了,看见了,经历了。于是,他想着,或许能做一些事情,无论好的坏的,总要留下些什么。任风月乱了刀枪,唯我醉卧江山。
  • 大燕欢歌

    大燕欢歌

    文能定国,武能安邦,文武双全的沈欢能打枪。美人如玉,剑气如虹,沈欢琴心剑胆笑红尘、金戈铁马铸春秋!这是一个现代人在大燕朝逆流而上、砥砺前行的故事,沈欢,在这个陌生的时代书写自己不朽的传奇。
  • 五代之霸图天下

    五代之霸图天下

    后周柴荣:南国燕王,人中龙凤,我不如也!北宋赵大:恨不在燕王帐下,如今各为其主,我等计日苟活耳!南唐李煜:皇兄之才,如渊似海,吾穷尽所有,亦难望其项背!周娥皇、花蕊夫人、大小符后、流珠:还望殿下怜惜则个……
  • 问鼎四方

    问鼎四方

    四方鼎,问鼎者方能建立新的王朝。四方大陆,一个铁血男儿开始争霸的地方。姜铁心,一个注定要问鼎四方的英雄。
  • 权驭大明

    权驭大明

    万历四十五年,李宏宇意外成为了一个地方大族三房的大少爷,本能享尽荣华富贵却不料其名下的产业相继被族长恃强霸占。与此同时大明也陷入了内忧外患,关外的战事以及京城的党争使得大明帝国逐渐衰落。为了天下苍生,也为了自己和身边的人,主角决定踏上仕途。不过首先,他必须奋起反击,夺回被族长霸占的产业。
热门推荐
  • 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

    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

    《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 大夏书系》系全国知名班主任李迪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讲座培训经历,就一线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学生成长、班级管理、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经常遭遇的班级棘手问题所作的系统解答。从如何带后进生组成的班级,到学生早恋怎么办;从班干部不作为的对策,到家长不配合的分析;从手机进校园的应对,到学生狂热追星的疏导……既有对问题的专业分析,又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是班主任破解管理难题、提升育人技能、实现专业成长的得力助手。
  • 快穿之专业女配

    快穿之专业女配

    莫名其妙的被带入时空穿越,原以为完成任务就可以回家,谁知道前路漫漫,困难重重,后来才知道,原来有一半都是因为自己身边的蠢狐狸,不过话说,这个每个世界都出现的美男子是谁?还有我不是女配吗?哪里来的官配和男二?(“是你?”“看样子是我,没错!”“你为什么要那么做,你知不知道他们又多努力的活着!”“好玩而已,看着他们挣扎你不觉得有趣吗?”“你这个疯子!”“带着那么多世界的记忆,很累吧!我帮你减轻负担!”“你要干什么?不!你不能那么做,那是我的记忆,不!”…………)
  • 这是你的第二人生

    这是你的第二人生

    这个世界,有无数个位面。这个世界,分成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一片混沌,所有的位面揉捏在一起,那是虚无。虚无之中,第一尊神诞生了。自此,数千个位面就此成立。第二个时代,是诸神时代,众神组成了联盟,看管各自的位面。直到九神出现,诸神黄昏。第三个时代,九神管辖世界,互相阻挠,互相牵制。又过了数百年岁月。一伙人突然的出现了。没人知道他们从何处出现,他们自称为,玩家。但,由于他们开创了第四个时代,顾,他们被称为。第四天灾……
  • THE GERMAN IDEOLOGY

    THE GERMAN IDEOLOG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销售女神董明珠

    销售女神董明珠

    铿锵玫瑰书写商界传奇。她36岁南下闯世界,从担任一个集体小空调厂的销售员开始,凭借出色的才干一直升至格力电器总裁;她领导的格力电器连续多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居中国市场首位,家用空调产销量连续3年蝉联世界第一;她以特立独行的销售模式独步天下,一系列“叫板国美”似的铁腕手段彰显其行棋无悔的品格,而她所倡导的“工业精神”更是发人深省。董明珠的成功,在于她对信仰的坚持,对梦想的追求,在于她那追求“立功”的人生目标。
  • 星辰摘录

    星辰摘录

    收录着自己的一些突如其来的零碎小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东篱

    东篱

    白楚歌和易锦年一起长大,白楚歌是由白启带大的,但是二人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因为一场火灾,让大家以为易锦年已经离世,白楚歌从一次一次地死亡中重获新生,然后离开东篱去了洛城读大学,然后遇到左林阁、莫一楠等人,发生一系列的情感故事,然后重新遇到易锦年,但是,即使易锦年回来,也有很多的事情已经改变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你是我注定的劫

    你是我注定的劫

    “嫁给我!给你两百万!”“好!”愚人节的一场交易,她成为了他的协议妻子。可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这场交易里丢了心,动了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迷失的兵城

    迷失的兵城

    《迷失的兵城》是著名作家师永刚推出的一部长篇新军事探险小说,该书以西北戍边军人的战斗生活为场景展,年轻的中尉单一海和学者子老,凭《汉书》中短短200字的记述,围绕一座废弃2000年古代兵城的神秘探险,揭了一段尘封已久的2000多年前一支古罗马战俘神秘消失的历史之谜。单一海对于神秘古城遗址的探寻,学者子老毕生的执着探索,凭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共同投到探寻古城奥秘的事业当中。青年中尉单一海与女军医女真之间发生的曲折感人的爱情纠葛。雄奇壮美的西北高原、古城、大漠、落日、戈壁,全方位地展现了西北戍边军人的精神风貌和战斗生活场景,是一部反映当代边防军旅生涯的优秀长篇军事探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