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37700000005

第5章 极尽标榜的宗祠及戏台

宗族情感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它孕育和造就了宗祠建筑,而宏伟的宗祠,则成为延续宗族血缘关系的文化空间。

宁都有民谚曰:“草鞋脚上,灵牌背上。”试想,于跋山涉水、辗转千里的迁徙途中,始终背负着祖先的姓名,始终怀揣着宗族的根脉,随时可以长跪在马蹄溅起的烟尘之中,为先人叩拜,与灵魂对话,那该是多么动人的虔敬!这句民谚既是客家人饱经风霜、颠沛流离的生活写照,也反映了他们敬祖祀宗、慎终追远的内心情感。

浪迹天涯的赣南客家人,生活无定,只求安居,不慕精舍,故居住简陋,多住茅寮。直到明清时期,开始兴建土砖屋。只有祠堂庙宇和少数富户住宅才是火砖垛子屋。凡建房必有厅,而且要先建厅后建住室,先建厅是为了安祖先神位,依礼追祭。一个东龙村竟有百座祠宇,恰好非常形象地证明了人们对祖先一如既往的尊崇。祖先就是护佑后人、福荫子孙的家神。于都县马安乡的上宝村,现在仅有百户人家,却有祠堂十八座。在钟氏总祠的后面,各房派的分祠相依相偎,构成了一个罕见的祠堂群。

客家人的祠宇,有专祀型的,即宗族或房派建造的专门用以祀奉祖先的祠堂;还有居祀型的,即兼有居住和祭祀功能。建造宗祠之风在江西农村盛行,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有关,讲究忠孝礼义、尊祖敬上。祖先崇拜被赋予了凭借血缘关系来教化并维系宗族内部团结的意义,从而实现社会道德的稳定,求得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因此,人们在建造房屋时,首先考虑祀祖的场所。除宗族的总祠和房派的分祠外,在住宅的厅堂之上设神龛供奉祖先,使之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简化了的家庙,这在江西各地的古村民居中司空见惯。可是,耐人寻味的是,客家人更愿意以居祀型祠宇相标榜,居然把自己的住宅干脆命名为“祠”。比如,东龙的百座祠宇就多为民居,“东里一望”亦名“仁方公祠”。敬奉先人的心情,在这里表达得几近极端了。仿佛,活着就是为了延续香火,就是为了光耀门庭。

人们把祖先的牌位供奉在自己的居所里,将自己的生活置于祖先神灵的众目睽睽之下。不辱先祖,自然成为生活的起码原则;光宗耀祖,则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在东龙李氏宗祠里,看到几张新贴的喜报,其中一张红纸上墨香犹存:

呈报

堂上三十三世裔孙××蒙祖宗恩泽今年大比及第经江西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核准荣录××大学本科深造。特呈

此报

××祖位下嗣孙××率男××叩首

有的提笔便称“红色电波传喜讯”,仍有“文革”笔法,想来老祖宗也会忍俊不禁的。尽管时空的变幻投映在这些文字里,使之充满了幽默感,但是,由此我们却体察到了血脉里的因袭生生不息,根深蒂固。

这座宗祠的建筑特色恰好证明了客家人“在路上”的生活行状和心态。它的墙体和内部结构是相互脱离的,也就是说,可以在不动砖墙的情况下,轻易将祠内的梁柱、板壁等木构件拆卸搬迁。当然,这一特色还有防火的好处。但是,这座祠堂三面环水,分别是荷塘和稻田,后面离民居也远得很,当无火侵之忧。是不是祖先漂泊不定的命运,令后人心有余悸,常存远虑?

祠堂门前的照壁旁,两棵古杉树干依然挺直,树枝却是虬曲苍劲。怪怪的枝桠,怪怪的针叶。树干与枝叶,仿佛不是同样的年龄,我感觉,树干还在长高,枝叶已经老去。

赣县白鹭村有一座祠宇名“佩玉堂”,建筑布局比较简单,但是,光耀门庭的渴望,巍然耸立,很是意味深长。

佩玉堂周围全是良田,与外屋不相连通,大门前开有一眼独用的水井。它面对鹭溪来水,应风水观而择地,虽然建在一片低洼的水稻田里,屋内地面仅高出门前水井水面七十厘米,而堂内天井深四十八厘米,但是,屋内地面甚至天井底面都很干燥。于是,甚为惊奇的村人便有“莲花出水”之谓。佩玉堂只有二进,建筑面积不大,空间却高,且重视装修,显得小巧别致。

要知道,它的来历却非同寻常。屋主人是目不识丁的一对兄弟。当村中各房派争先恐后抢建祖祠时,这对兄弟为了给祖宗争光、替儿孙造福,竟公开发誓:建祠之愿不偿,吾等死不瞑目。从此,农忙时,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勤务稼穑;农闲时,提箩拄杖,四处化缘行乞,积铢累寸。也不知历时多久才遂了心愿,其艰辛却是可以想象的。哪怕牺牲尊严,也要建造祠堂;而建造祠堂,正是为了实现尊严。赣南山歌《过山溜》唱出了人们普遍的心志:“阿哥出门过广东,打只山歌显威风;隔山老虎跟我走,搞到钱来敬祖宗。”

赣县田村镇的客籍祠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宗祠文化的深刻影响。自唐代以来,历代均有客家先民不断从北方卜居田村。先来与后到者分别被称为老客和新客。老客指的是清代前期就进入田村,且后代人丁兴旺,并建有宗祠的客家人;而新客是清朝中后期才迁入田村的客家人,这部分人相对较早来的“老客”,又被称之为客姓,他们一般人口较少,势单力薄。田村客姓竟多达四十个,其中也包括与老客几个大姓同姓,但因堂号、郡望均不相同而无法融入大姓的。

田村宗祠文化发达,刘、谢、肖等几个人口众多的姓氏,除了有总祠之外,还有分祠,甚至支祠和家祠,现存的大小宗祠就有五十多座,比比皆是,蔚为大观。岂知,新客中的本家也是入不得上述宗祠的。相传清末,田村一大姓人家的小女孩,送给一客姓家庭做童养媳。客姓家庭念及大姓之势力,小心侍奉,不敢怠慢。无奈女孩命薄,一场大病便夭折了。此事在大姓家庭中引起轩然大波,他们百般刁难客姓家庭,规定死者不能从街道抬出村外埋葬,只能靠人传出村外。这种规定明显歧视客姓人少,没有地位,但客姓的三十多个姓氏近千人,齐心协力,很快把死者传出村外埋葬了。也许,正是团结的力量,让那些根本无力单独兴建祠堂的小姓,面对各大姓氏族民在宗祠内进行隆重的祭祀和议事活动,心有所动。此后,居住在田村镇的许多客姓家庭感叹自己身处异乡无宗祠之苦,纷纷要求建一个共同的众姓公祠,确立自己在宗祠文化中的一席之地。于是乎,在林立的宗祠中出现了一座格外引人注目的众姓公祠——客籍祠。客籍祠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土木结构,于1963年坍塌,现今保存的只有客人厅,其功能主要为田村客姓作古老人殡仪之地。据说,这块地基为当时豪门大户、且非常同情客姓的刘氏中和堂所捐。

由于是众姓共祠,祖先不一,客籍祠内无神龛牌位,也没有共同的祭祀活动,其主要功能是男婚女嫁举行礼仪及议事的场所,确切地说,在这人口稠密、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宗祠文化极其发达的大型村落,它其实既是杂姓人家实现尊严的精神象征,又是人们相互抚慰的情感栖息地;更重要的是,它让落寞的心找到了归宿,让飘零的人从此不再孤独。泰和县大江村祠堂内有一联说得好,“见祖宗即见天地之心”,建造田村客籍祠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驱遣客姓人家的胸中块垒,满足人们敬奉祖宗的心愿。

流坑董氏族谱以寥寥数字道破了祠堂的意义,那就是,将子孙后代“萃于一堂,联之一心”,而一族的首领则“立堂以居之,割田百亩以赡之,使世继不迁焉”。董氏远祖可上溯至西汉大儒董仲舒,历代先人如何千里辗转到得流坑,似无确切的说法,想必他们颠沛流离的命运应和东龙李氏大致相似。尽管,祠堂的落成是宗族落地生根、告慰先人的标志,不过,祠堂的砖木之中,还是隐含着两者心态上的微妙差别。一个心定如铁,言之铮铮;一个心有旁鹜,似有曲衷。所以,流坑的董氏大宗祠以宫殿般的煌煌气派,镇守着宗族的人心,凝聚着安居乐业的祈望。

在宋、元时期,流坑还没有专用的宗祠,祭祖是在祖先的墓地前进行。由于路远,随着人口增多,扶老携幼的,始觉得有所不便,后改在村中神庙老子宫中设主行祭。入元后,老子宫被毁,族人曾商议立祠,无奈战乱频仍,时事艰难,直到明洪武年间才遂了族人的心愿,建起董氏大宗祠。每次造访流坑,我都少不了到村北陌兰洲的大宗祠遗址上看看。残存的五根花岗岩石柱,傲指蓝天,笑看风云流散;幸存的一对红石巨狮,相视无语,听任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把自己骑在胯下嬉笑打闹,仿佛早就没了脾气。是的,在我眼里,这片残垣断壁的表情是矛盾的,它依然天庭饱满,却黯然无神;依然地角方圆,却满目疮痍。几分依稀尚在的威势,竟浸透了苍凉之感。

猛然间,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圆明园,除了相似的命运遭际外,激发人们想象的正是那肃立的残柱。所遗石柱,为大宗祠第二进“敦睦堂”中柱,高达八米,柱体以半圆形的花岗岩石块对拼,错缝垒叠,外以白色灰浆涂抹,再髹以黑色生漆。柱础为双层,也是花岗岩质。凭着这座建筑的残骸,不难领略它曾经的宏伟,曾经的堂皇。族谱中对此有着概括的描述:“标坊坦道,重门翼庑,幽室崇堂,叠库层楼,肃斋净庐,绕垣绳巷,诸无弗称。”十分的壮观。这样的建筑自然令人仰慕称羡,这样的宗族自然叫人肃然起敬。

两百年间,大宗祠曾两次重建,最终还是毁于兵燹,人们只能沿着族谱上的文字和构图进入其中。这是前带院落的三进式重檐建筑,庭院前方及两侧均辟有石构坊式门,东曰“累朝师保”坊,西称“文武状元”坊。入正中辕门跨墨池达主体建筑的正门“德厚流光”门,两侧置石狮,穿庭而入,第一二进分别为“贤育楼”和“敦睦堂”,均属三开间重檐式,第三进则是更为高大的五开间重檐式,中间有“孝敬堂”祭祀近祖,两侧分别是“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道原堂”,祭祀远祖、乡贤、地仙等。也就是说,这座宗祠除主祀开基祖董合等列祖列宗外,还将族中官宦、乡贤等附祀其中,但凡膺朝廷一命之荣者皆可安坐于此,享受族人的叩拜。辟报功堂为铭记和报答那位救贫仙人及其弟子,董氏居然把堪舆先生的成我之恩视同生我者了;设彰义堂特以表彰和激励有助族之举的义士,居官分俸者、居家助银修神龛祭器者、出力修祠出钱供祭者均在彰表之列;道原堂祀奉远祖西汉大儒董仲舒以溯其道学之源,宗原堂祀奉的流坑董氏开基祖董合之曾祖父。

大宗祠作为建筑组群,在主体建筑左边是桂林祠,祀董氏十六世祖;其右还有幸存下来的桂紘祠,即文馆,祀孔子。它不仅集宗祠、文馆于一处,而且,主体建筑后进五堂并立,其上复置敕书阁,祭祖、祀孔,兼祀名宦、乡贤,旁及民间杂神。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得罪,如此大肚能容,该视作大姓望族的大家风范呢,还是浸润在骨子里的中庸之道?

流坑董氏自始建大宗祠起,直至清末,建祠、修祠不断。至清道光年间,村中宗祠及大小房祠达八十三座,还有二三十座书院、宅第为纪念先人被改为祠堂,现存有五十多座。不少祠堂的上层楼房,都被设置为敕书阁,用以藏书,仿佛,书也是供奉祖先的佳果,也是绵延不断的香火。

我在流坑曾看过董氏祖宗的画像。一个个正襟危坐,参差错落的,很是威严。《流坑董氏衣冠图》的原物为宣纸字画心、边以淡蓝色绫装裱的长卷。字画心分成许多格,以年代的先后为序,每格有一个董氏人物的衣冠画像和由历史文化名人亲笔题书的像赞。举行祭祖活动时,便将此图挂在大宗祠的祭堂上。想象一下,当烛火通明、香烟缭绕之际,仰望那些音容宛在的祖先,族人们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有一股敬意油然而生,与之相伴的是宗族的骄傲?

这种骄傲的宗族情感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它孕育和造就了大宗祠这样的建筑,因为,只有如此宏伟的宗祠才能表达流坑人世家大族的千古不朽的荣耀。

流坑董氏高贵非凡的自我意识,可从族谱对婚姻的清规戒律中窥见一斑:

婚姻一节,吾宗素严。系世家大族及门户清白者,方与成昏,妇则谱载娶某处某氏,女载适某处某氏,或并书某翁与某婿者,重其贤也。间有贪财结亲娶小姓者,图载本夫“因娶某处某姓女为妻,黜族”。有子者书“侧室”,无子者削不书。以女配小姓者,尤为辱先。本父母黜族,系伯叔兄主婚者亦黜族。图载如娶妇者,传亦不载,各终身不许入祠。而姑录其后者,罪不及子孙也,自此修谱以前言之。以后有犯者黜族,外男仍议罚,女追财礼入祠。本宗作媒者,一并论罚。

字里行间,真是森严壁垒。本族人等,哪怕耕织渔樵,也是高贵的血统。于是,和小姓通婚被视作辱身辱祖,为宗族所不容,甚至不惜以“黜族”的惩罚来严禁。

大宗祠,无疑极其有力地强化了流坑人对自身的体认。它的标坊坦道、重门翼庑,让人们警醒于自己的尊贵出身;它的幽室崇堂、肃宅净庐,让人们惊觉于自己的高傲地位。

我最近一次去流坑,见铺筑的水泥路已开通,龙湖疏浚修砌一新,大宗祠的废墟好像也整理过,不似从前那般脏乱。这不知是否意味着有谁动了重修它的念头。

尽管,流坑村成了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名气不可谓不大,但游人依然寥寥。于是,我想,如果真有人动了重修大宗祠的念头的话,那念头必定是个沉重的念头。

和五根惊叹号般的残柱一样沉重!

进贤县艾溪陈家村,是新近发现的古村。村前有五间三层坊式门楼,匾额题“义门世家”。明清时期先后有十人进士及第,至今村人仍以“祖孙三代皆进士,叔侄二人同中举,父子一同上朝班”为荣。村中古建筑除两处官吏庄园值得注意外,还有三座祠堂颇为特别。这三座祠堂通过青石匾额命名为“敦睦传家”、“陈氏宗祠”和“肖水源流”。后两座祠堂是坐落在一处却又自成一体,各有三座天井、两个大堂和前厅。它们的特别处在于,它们的关系不似别处的总祠、分祠,而体现着功能上的区别。“陈氏宗祠”是专供族人拜祖祭灵的专用祠,“肖水源流”祠则是专供族人议事以及训诫、褒奖族人的宗祠。祠堂功能的区别,对外人而言,无疑显示出了宗族的体面,对于族人,则更加强化了它的森严。

是的,门楼是家族的门面,祠堂是宗族的门面。然而,走遍古村,我恍然发觉,事实上民间古建筑中损毁朽坏最严重的,往往正是属于众人的祠堂。许多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许多成了谁家的作坊,许多永远找不到钥匙,许多永远失去了门锁。在那些充斥霉腐气息的祠堂里,有的墙上刷着几十年前的标语,有的神案上残留着若干年前未燃尽的线香,有的偶遇腰背佝偻的影子攸忽一现,有的不过是鸟雀的驿站、蝙蝠的天堂。

老房子要人养着。有了人,砖石就有了温度,梁柱就有了鼻息;有了人,破碎的屋瓦就会呻吟,残缺的雕刻就会喊痛。

尽管,不少地方仍然热衷于修建祠堂,仍然频繁地利用祠堂举办各种宗族活动,但是,祠堂最终被人们冷落的命运在所难免。如今,现代文明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着生长在农耕文化土壤上的宗族意识,其速度和力度都是难以想象的。想当年,强大的政治力量辅以极端的手段,也不过是伤及宗族文化的皮毛或筋骨,使之暂时偃旗息鼓;而现在,新的生活方式却能很轻易地就把人心给掳掠了去。

我在广昌县甘竹镇看孟戏,满场观众几乎全是妇孺老人。要知道,这孟戏乃族规戏,每年新春正月间只在本村祠堂演一次,以祭祖敬神。它的意义在于,全族长幼置身祠堂与祖宗同乐,使晚辈浸润着宗族的荣耀和威严,不仅维系着宗族的血缘关系,宣扬长幼有序,而且从侧面教育全族支丁,起到激励、警世的作用。可是,如今的青壮男性即便未曾外出打工的,心也野了。

甘竹镇有刘姓、曾姓两个戏班,四五百年来,分别演出孟姜女哭长城的传奇戏《长城记》和全套南戏本《孟姜女送寒衣》,故名孟戏。曾姓规定,凡男丁都要学演孟戏,当地刘姓因其家族人丁不旺,便有他姓参与演出,但正月开始演出前举行的“出帅”仪式,必须由刘姓人抬神轿。所谓“出帅”,就是从祠堂里请下当地刘、曾两姓信奉的三元将军菩萨的面具和戏神“清源祖师”神像巡游,家家户户在厅堂或大门口设供桌迎接。演出前还要举行“请神”仪式,按顺序请本县境内各庙庵里的神灵和孟戏历代已故艺人的魂灵来看戏。演出至《三将军议事》一场,演员须戴上供奉于戏台对面神座上的三元将军面具,此时又是一番庄严的仪式。既是祭祖敬神祈平安的族规戏,戏班自然不得出外演戏。这两台孟戏的价值在于,其一,无论是现存的历史古籍还是近现代的白话本,都没有孟姜女全本故事的记载,这两个本子可谓孤本;其二,孟戏唱腔幽雅,悦耳动听,集我国古戏曲唱腔之大成,曾家本主要唱的是南曲,比弋阳腔还要古老,五音符的古曲特征十分明显,刘家本主要唱的是海盐腔,堪称中国戏曲唱腔的活化石。它在江西乡间生长至今,真是个奇迹。

我以为,是祠堂哺育了它,祠堂里的香火营养着它,滋润着它。民间戏曲艺术和许多其他形式的民俗活动,无非出自维系宗族关系的需要,它们能够绵延发展,正是由宗族力量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假如,没有对三元将军的虔诚笃信,没有祭祖敬神的需要,很难设想孟戏能够留传至今;当然,假如,没有孟戏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我们也很难设想,宗族的信仰能够如此牢固地凝聚族人。

所以,祠堂又是娱神娱人、教化子孙的场所,是延续宗族血缘关系的文化空间。当宗族意识变得日渐稀薄、宗族关系日渐松散时,那些娱神娱人的活动难以为继也就毫不奇怪了。广昌孟戏的两姓戏班,都面临年轻人不肯学戏、演员青黄不接的尴尬,只是靠一些中老年演员撑持着,其中有不少正是为了撑持局面挺身而出临时学戏的。由此,我怀疑民间文化的活态保护究竟能在多大的时间长度上维持它的原生状态,恐怕最终还是要靠“大棚”、“营养钵”之类养着,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原野。这是很无奈的事。也许,更要紧的是,把人们曾经的生活记录下来,传达开去。

祠堂既为教化族人的场所,那么,戏台的进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乡村的戏台往往成为祠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走马观花的古村游历,常常给我留下一些关于祠堂戏台的遗憾。当祠堂与戏台构成一个建筑组群时,孰主孰仆的界限是非常鲜明的,或者突出祠堂,或者强调戏台,以至于让匆匆浏览的人们老是顾此失彼。戏台简陋的,或许会被人忽视了它的存在,而戏台考究的,又让人顾不上注意祠堂。尤其是,当戏台布局在祠堂的建筑空间里时,享堂上缭绕的青烟很容易把它荫蔽起来。

贵溪耳口的曾氏公祠,为一富家寡妇为纪念亡夫出资所建。内有一百根木立柱和两根长二十多米的整条青石圆柱落地支撑。每年清明和冬至时节,族长召集全村人在此聚会祭祖,有时则约请戏班唱戏,以显示宗族的阔绰。在这分为神堂等多个功能区的祠堂里,站在过路台下,借着从天井泻下来的光线欣赏着它的雕梁画栋,我几乎没有注意头顶上的空间正是戏台。它是收敛的,好像当年的笙萧歌舞只是宗族内部的秘密。

安义京台的刘氏宗族,支系昌盛,为祭先祖,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太公庙,惜在“文革”中被毁,太公庙前的古戏台却保存完好。戏台平面布局呈凸字形,三面观,由一百多个龙头形小斗拱层层叠叠收缩而成的藻井,和雕刻为麒麟、凤凰、鹿等祥禽瑞兽的雀替,朴素而精美。今天,我们只能通过戏台领略此地刘氏宗族的气派了,而太公庙所遗特大柱基石和抱鼓石,更让我们对那座煌煌巨制充满了遐想。

在乐平、婺源等地,我却强烈感受到当地乡村对戏台的重视和强调,仿佛戏曲演出正是宗族活动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宗族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比如,婺源的阳春戏台建于方家祠堂内,系明嘉靖年间的建筑。是为过路台,歇山顶,翼角三重,戏台上屋为大木榫卯组合建筑,十六个飞檐左右前后对称。台面对着祠堂享殿,布局较独特,为三开间,每间都是一个表演区,各有太师壁和“出将”、“入相”门,且三间相通无任何遮挡,方便戏剧表演形式的变化。若将前檐明间两根立柱取去,表演场面十分开敞。戏台的正中有一排台板,遇重大仪典须开宗祠大门通行时,可以拆卸。为了看戏的方便,建造者真是煞费苦心,绞尽了脑汁。

阳春戏台后台的粉墙上,还记录着早在清乾隆十五年徽班到此演出的题记。这是一座戏台的记忆。

的确,戏台是有记忆有思想的。

乐平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誉,近年公布的普查数据称,此地共有戏台四百一十二座,其中不乏明清建筑。这些戏台从属性功能上分类,都是祠堂台、万年台和将二者结合的双面晴雨台。

万年台是独立的单台,大都坐落在村坊中心,台前有一坪小广场,与大街小巷相通,便于观众聚散;祠堂台与祠堂相连,成为祠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所谓双面晴雨台,则调和二者,一面与万年台相仿,另一面对着祠堂,中间隔着一个大天井,晴天用前台,雨天演出于后台,故为“晴雨台”。我以为,晴雨台既然为宗族所需要,建造于祭祀祖先的场所,那么,从本质上来看,也是祠堂台之一种,与祠堂共同成为宗族活动的中心。

宗族所建造的戏台,有邻近同姓村庄共同集资建造的,也有分别属于各房派的。临港古田下堡的戏台,就属于古田周围号称“古田十八族”的盛姓村庄,他们更愿意聚集在一起祀奉共同的祖先吧。而双田横路村叶姓,却有一房、四房、九房三座戏台。

乐平的祠堂台对戏台的强调表现为,尽管戏台通过廊庑与祠堂相连,形成一个建筑组群,但是,对戏台的突出,给人的感觉仍是它相对祠堂而独立。戏台的台面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木构件上飞金上漆的雕刻与气宇轩昂的飞檐翘角、艳丽华美的天棚藻井浑然一体。与戏台的富丽堂皇相比,同在一个院落里靠两侧的廊庑连接的祠堂,雕饰要简朴许多,祠堂好像只是一个看场而已。洪岩项家庄古戏台的院落里,草已没膝,我由台下进入院中,绝没有踏入一般宗祠的庄重感,倒是对满庭荒草充满了想象。我把每棵草都想象为引颈翘首的戏迷,是戏台荒了,它们才长成了这般模样!

如果考察了昔时乐平乡间戏曲活动的盛况,了解了戏曲艺术在此地是怎样的深入人心,就会知道,我的想象并不荒诞。有一首民谣唱道:“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昔时乡间戏剧活动之盛,由此可见一斑。遍地戏迷如此通宵达旦,如痴如醉,在今天看来,真是不可思议。究其原因,自唐以来此地很少遭遇战乱,富庶殷实的小农经济在人心中催生了“富而思乐”的渴望,而这里又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作为赣剧发源地之一,戏曲活动在这里源远流长,戏曲艺术深入人心,乃至深入到人们的血脉中去了;更为重要的是,宗族的宗法血缘传统,为戏曲艺术的繁盛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沃野。

乐平的先民大都是宋元之间由北方南迁而来,他们沿河择址,聚族而居,世代繁衍。为了凝聚族人,维系一个宗族的宗法关系,必须建筑一个庄重、神秘并具有族权威严的象征物。不知道是借助戏台进行的宗族活动培育了人们对戏曲艺术的酷爱呢,还是宗族活动捕捉住了人们好戏的心理。乐平人把宗族意识同时浇铸于祠堂和戏台之中,以致分外眩目的戏台也许比祠堂更具有象征意义,它成了宗族的颜面、宗族的图腾,至少,在戏迷眼里当是如此。所以,戏台被视作“天赋子孙基”。

由各种宗族活动,我们也可看出戏台在族人心中的中心地位。为了荣宗耀祖,完善孝、友、睦、姻、任、恤等“人之六行”,宗族把修谱作为一种盛举。在乐平,每个宗族二十年上谱一次,修谱、续谱完毕要举行开谱、点谱、游谱等仪式,仪式的主持人为夫妇齐眉、子孝孙贤、四世同堂、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老。这些活动的中心场所正是戏台,如此隆重的庆典,只有在富丽堂皇的戏台进行,才足以显示宗族的富贵和荣耀,才足以烘托出仪式隆重热烈的气氛。当抬着祖宗灵位和神像以及一箱箱谱系,浩浩荡荡地穿村走巷游谱之后,即进入整个活动的高潮,开台演出以为庆典。演出开始时也有隆重的仪式,在鼓乐和鞭炮声中,人们提着刚杀的公鸡将鸡血依次滴入班社“九龙”手持的酒碗中,大花、二花、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和小丑等九大角色一饮而尽,然后便是没日没夜的鼓乐笙歌。演戏的由头除了重大的宗族活动和节庆祭祀外,还包括族人子弟升学、接风剪彩、新屋落成、婚丧嫁娶等等。演出时,祠堂里办酒设“口字席”,即在戏台对面的祠堂里摆设酒席,向着戏台的一方为上方,由本族头首、长辈入坐,两旁为陪席,背着戏台的一方空着,不设座位,留一缺口。这些规矩和讲究,肯定和祖先在上有关,演戏既为教化后人,也为告慰先人。

宗族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通过围绕宗谱和祠堂举行的种种仪式不断得到强调和巩固。然而,宗谱是不可轻易示人的,祠堂不允许外姓涉足,宗族的荣耀,小到添丁进口,大到高官显耀,便只有通过戏台向外界尽情展示。双面晴雨台恰到好处地调解了这一矛盾,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宗族的集体心理。它是祠堂的精神外化,是宗族炫耀的窗口。

最为著名的浒崦古戏台差不多就是用它的晴台作了程氏宗祠的门面。这座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动用了众多工匠,历时三年有余。戏台坐落在村中心,台前是开阔的空地,整个祠堂台形成长方形的四环楼院,由戏台、看台和名分堂三大部分组成。戏台一分为二,中间以木质雕花屏风隔开,互为前台与后台,即晴台和雨台,晴日雨天均可看戏。这是古代戏楼中鸳鸯台的典范,是古戏台遗存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雨台台口朝南,面对名分堂也就是程氏宗祠的正厅,这里和两边的看楼、廊庑,正是雨天看戏的地方,中间是红石铺地的天井,看楼专供达官显贵、家族长老享用。晴台为主体建筑,台口北向对着院外广场,晴天可纳千人。戏台北面单檐歇山顶,两翼又出二层飞檐,成三重翼角,正脊火珠高耸,鸱吻翘立,四翼角飞翘,两侧山面封火墙高出屋面。南面为悬山顶,但在普柏上出两个小翼角。南北阑额、斗拱、枋梁等处透雕或浮雕戏曲场面、珍禽花卉等图案。台面外表全部鎏金,满目金碧辉煌,据说使用黄金达半斤之多。南北两面戏台天花均施藻井。北面正壁中上方悬挂镌刻“久看愈好”四字的匾额,匾额底色为淡黄,刻有浅淡浮雕十八罗汉。匾额字体笔力苍劲而圆润、雍容而遒丽。台柱两边是描金楷体楹联:“浒崦拥春台媲联程氏文章久看愈好,鸣山峙面镜欲照古公禀绩焕发英姿。”十分精当地道出了程氏的体面和得意。雨台中还有集祖宗及以下儿辈名字组成的楹联,“学宗伊洛传芳远,道接尼山教泽长”,“玉叶金枝瑚琏器,王桢国翰姓名香”。戏台对宗族关系的强调,由此可见一斑。雨台的构造和装饰,稍逊于晴台,这和置于内部的祠堂不及戏台排场是一致的。

所以,我以为,在乐平,比比皆是的古戏台,大致反映出普遍的不甘人后、追风趋时的心态。而戏台的华丽壮观,除了为渲染宗族祭祀等活动的仪式化意义所需要外,也是争强好胜、夸富逞奢的内心需要。

这是浸透了宗族意识的内心。

同类推荐
  • 长脖子女人

    长脖子女人

    姜淑梅老人的前两本书,《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都是讲家事、国事,回顾中国近百年来的苦难历史,属于个人色彩比较浓的回忆录。这本书是纯粹的老人讲故事,是纯粹的故事书了,有奇妙的传说,精彩的民间故事,还有各种怪谈,谈狐说鬼,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集。
  • 释迦牟尼的故事

    释迦牟尼的故事

    《释迦牟尼的故事》是著者张琳和李正荣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解析释迦牟尼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让读者在探知佛祖内心世界的同时,感悟佛教的博大精深。本书从释迦牟尼的出生、成长、修炼、悟到成佛、思想体系成形、传法旅程,到最后涅?,生动地记述了佛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鲁迅诗文精选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鲁迅诗文精选

    本书是鲁迅的诗文精选集,收录了鲁迅散文、诗歌、小说和杂文、家书。散文收录了《朝花夕拾》《野草》等名篇,并精选了鲁迅的新体诗和旧体诗。鲁迅之于诗,属业余偶作,但他的诗歌恰当而精彩地表达了自我意识,他的价值观和思想趣味。其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佳句现在依然被人传诵称道。
  • 中国禁毒大案要案经典案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禁毒大案要案经典案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汇编了《中国禁毒报》公开发表的公安部督办以及各省禁毒部门的重大禁毒缉毒案件,这些案件充分展示了禁毒干警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毒贩斗智斗勇的曲折惊险。
  •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包括他们过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选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
热门推荐
  • 小妇人:英文

    小妇人:英文

    《小妇人》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马奇一家的故事。马奇先生远赴战场做了随军牧师,四个女儿和母亲在家里过着清苦的生活。她们坚强乐观,虽贫穷却乐意帮助比她们更需要帮助的邻居;她们充满幻想,希望能过上公主般的生活,而在现实中却依靠自己的努力来面对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大女儿梅格生性爱美,对恋爱充满儿艾钟爱绘画。《小妇人》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虽然四姐妹的理想和命运各不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在《小妇人》中可以读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差异,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 不败武帝

    不败武帝

    一千万年前,万界至尊天帝镇压一代武帝于九重天界之下,一千万年后,一名少年从遗弃之地走出,剑指苍穹,势要推翻天道!
  • 家在银河太阳系

    家在银河太阳系

    听闻星海里的强者传说,他们为了人类的未来在努力探索,聂辰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 全相平话

    全相平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蜀山之玄门正宗

    蜀山之玄门正宗

    现代社会修仙不成学武术的大学教师穿越蜀山,得到太上传承,重立玄门道统
  • 大小宝贝:嫁掉娘亲(全本)

    大小宝贝:嫁掉娘亲(全本)

    【衰女篇】:“听说了没,风家小女儿竟然被皇上亲自指婚了!”某路人甲激动万分,说得唾沫横飞。“指给谁了?”众人皆做惊恐万分状。“天作孽啊,竟然指给了风国最俊美最优雅的男子南王爷......”他话音未落,只听见‘咚咚咚’,身体撞击地面的响声此起彼伏,众人都同一时间选择咬舌自尽了!众人皆知,风国丞相的小女儿奇丑无比,据传闻,她出生的第一天,便吓死了两个接生婆和一个奶娘;像这样丑得天地难容的女子,就应该,天注定没男人要!******【宝爷篇】:“娘,拿着,去,给我找个爹回来!”坐在椅子上的舒小宝小手一甩,一包银子砸在某个女人的眼前,小模样神气十足!“儿子,这银子哪来的?”某女人双手捧银子,双眼绿光直冒,嘴角哈喇子直流。“宝爷出马,一个顶俩,女人,以后我养你!”******【美男篇】:“舒琉璃,你到底是谁的?”美男排排站,目标一致,异口同声。“我......”某女手捂胸口,好怕怕!“吼什么吼!她,谁的也不是!只是我宝爷的!”舒小宝牵起舒琉璃的手,迈着八字步,雄纠纠气昂昂地走了!留下身后众美男满头黑线,在风中凌乱了......
  • 楚史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楚史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楚族是我国江汉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一个酷爱凤鸟并随时准备乘凤鸟飞去的民族。楚人的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之一,并且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四方各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楚文化。楚国灭亡后,楚人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加入到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大潮中,最终融化为汉民族。本书以楚族寻根之旅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楚族这一别具一格的部族八百年的奋斗史及其融入中华大家庭的过程。
  • 灵纹战神

    灵纹战神

    阴阳掌轮回五行造万物身于乱世之中,何不狂笑九天,傲世群雄,犹如凶猛龙卷风卷起千堆雪!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闽海赠言

    闽海赠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