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3300000035

第35章 影响的诗学与诗学的影响(14)

第七节 退潮与第二潮

1.20年代英美学院派对中国诗的贬评

1922年10月,艾略特的《荒原》在《日晷》杂志上刊出,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了新诗运动的充分成熟,也标志了它的结束。可是,威廉斯在《荒原》出版时感到极度沮丧。他出语惊人地说:“正当我们要接近新的艺术形式——深植于本土并将在此结果的艺术形式——的本质之时,艾略特把我们拖回讲堂。”

威廉斯认为《荒原》使时光倒转了20年,也就是说,回到了新诗运动之前,他认为艾略特根本算不上是一个美国诗人。

威廉斯的意思是说,《荒原》打断了新诗运动使美国诗美国化和反学院化的努力。的确,自从20年代后期艾略特开始确立其英语诗坛盟主地位之后,尤其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批评派开始在英美形成后,保守的,强调主智的、形式主义倾向较浓的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被奉为英语诗,包括美国诗的正宗。美国诗与英国传统在这段时期的合流,实际上也就是美国诗自身特点变弱。

在《荒原》出版的1922年,几乎有一打译者在竞相翻译中国诗;《日晷》发表了斯宾加恩要求刊登并作序言的《沧浪诗话》中“诗辩”、“诗法”二章;发表英国哲学家罗素(Betrand Russell)论道家思想的文章;《诗刊》发表宾纳论王维诗及论王维的文章;韦利发表小册子《禅与艺术的关系》……因此,威廉斯所说的被《荒原》打断的美国诗接近其本土形式本质之时,也就是美国诗人开始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哲学-美学本质之时。这种理解的努力,也被艾略特所代表的玄学派-新批评势力的兴起所打断。

当然,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诗的兴趣依然存在。翻译家、批评家还在继续努力工作,由于文化事业发展,从译本或论文的绝对数字上,看不出对中国诗的兴趣有多大变化。但是,中国诗对创作的影响是明显变弱了。

在这段时期,我们开始听到理论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贬评,主要是说中国古典诗歌太简单,不够复杂。也就是说,在新诗运动时期被视为美德的东西,现在被看成缺点。而且,这种意见实际上与诗评家对整个新诗运动的批评相似,他们认为新诗运动过于否定英国-欧洲传统,缺少作为英国诗特征的智性内涵。厄尔·迈纳说:

(东方诗的)遗产使他们(新诗运动诗人)发展了一种清晰、明确、意象化诗歌的现代传统。且不论诗才,这些诗人,其中包括埃兹拉·庞德,经常只是致全力于写出清晰明朗的诗,尤其是以视觉形象或“画面”构成的诗,因此他们无法用动人的语言写诗。反对晚期维多利亚诗歌的繁言赘语和含混不清是有必要的,但这场革命走得太远,使他们自己的诗缺乏文采……缺乏了作为英国诗典型肌质的智力与道德坚韧性的纤维。

衡量诗歌优劣的标准变了,“智力与道德坚韧性的纤维”,当然是英国诗比中国诗多。事实上首先开始批评中国诗的是英国批评家阿尔弗雷德·理查德·奥拉奇(Alfred Richard Orage),他在1915年就认为勃朗宁远胜过李白:“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勃朗宁使一个强有力的、精妙的头脑完善化,而李白是在使一个相对说来孩子式的头脑完善化。”

他这种印象,可能来自庞德译的那首迷人的《河商之妻》(《长干行》),因为《长干行》用的也是勃朗宁式的“戏剧自白体”,但是相对勃朗宁来说,的确既不有力也不精妙。那是一首以简朴取胜的戏剧独白。但是,奥拉奇没有读过几首中国诗,把他的指责扩大化了:“中国诗包含的思想性质十分简单。它创造的人物都并不精巧细腻,而且你甚至能说几乎没有头脑。”

甚至,他由中国诗罪及整个新诗运动:“我发现自由节奏诗人(freerhythmists)有一种倾向,即把自己局限于写起码人的起码情感(elementary emotion of elementary people)。”

而在1922年后,一些美国批评家也开始说类似的话:“东亚诗的缺陷多少是其哲学中所固有的:缺乏深度、缺乏智力的感召和冒险精神。”

如果说这些指责有片面的根据,那就是当时许多读者,包括诗评家,对中国诗的理解还只是“一大套秀丽如画的陈腔滥调,谈的是秋天、老年、离别、月下饮酒、毫无智性内容”。

实际上不仅读者如此,不少诗人也有这种局限性。上面已指出过不少诗人的仿中国诗没有能完全摆脱旧式东方风。

但这不是主要原因。1922年后美国诗歌风向的变化,转向“新古典主义”,中国诗落入下风。

2.“新批评”面对中国诗学

首先,这个时期的美国诗,在形式上走回传统。自由诗依然盛行,在某些诗人手里继续发展,但不少诗人转回比较严整的形式。20年代初在南方兴起的“逃亡者”诗派在形式上几乎完全走回格律诗。当这派诗人转向批评,成为新批评派的中坚,过细的形式分析就在美国诗评中流行开来。“有那么多批评家热衷于作形式分析,无怪乎许多诗人受到诱惑把自己的诗弄成这种分析的标本。”还有许多英美诗人,思想上相当开放的人,如英国诗人W·H·奥顿,美国黑人诗人克劳德·麦开等,在形式上也回向格律诗传统。

中国古典诗歌与自由诗形式已结合得很紧,因此,形式传统化本身,就使中国诗的影响减弱。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诗坛思想倾向与艺术倾向同时趋于保守,泥守传统,排斥外来的新鲜思想与新鲜方法。艾略特的文化传统论,当时为许多人所信奉。他坚持的传统,是一个排他性的希腊-希伯来-欧洲文化传统。他说:

历史意识……对于任何过了25岁还想写诗的人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仅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在性,历史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当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的整个欧洲的文学及其本国文学的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

艾略特这篇著名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反复强调“欧洲文学”,但他实际上以英国文学作为他的“传统”之正宗。威廉斯对艾略特的反感,关键就在以英国文学传统压制美国特性,而庞德这个一生致力于融合中西文学的人,也愤怒地指责他昔日密友艾略特的文化沙文主义:“他不愿在一本论文化的书中看到中国人与黑人。这正是这个唯一神教徒可憎的愚昧之处。”

中国诗的影响衰微了,艾略特在《荒原》中尚引用印度哲学,但不久他连印度也不愿提了。甚至连欧陆现代诗,如法国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也失去了吸引力,他回向英国文学的经典。对法国象征主义只取其与玄学派接近的那些次要诗人,如拉福尔格(Jules Laforgue),柯尔比埃尔(EdouardJoachim Corbiere)等;法国当时兴起的超现实主义在英美始终没有多少影响,直到60年代新超现实主义才在美国发展起来。

艾略特-新批评传统所坚持的第一原则是“非个人化”。艾略特那句当时惊世骇俗的名言——“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成为新批评派某些理论的出发点,也成为这一段时期美国诗歌的“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

“非个性化”除了反对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和唯情主义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个性和感情只是作品的语言媒介的品质,是间接传递的品质。艾略特说:“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有一个特殊的工具,那是工具,不是个性。”因此诗人在创作中并不作为一个成分进入反应,而只是一种催化剂。每个诗人必须“促使其个人的、私自的痛苦转化为丰富的,奇异的,具有共通性的,泯灭个性的东西。”

那么,究竟中国诗是“个性化”的还是“非个性化”的?这个问题恐怕使大部分评论家感到困惑。有的人认为中国诗是体现了“非个性化”原则的:“西方诗人所受的训练是除了他们自己,什么也不谈,而中国诗人从来不公开地谈自己。东方诗人有一种非个性性,他们重点放在现象上,而不是情绪上,他们避免过于强烈的感情爆发。他们不信任英雄主义。”

中国诗当然不完全是如此,但大部分中国诗比起西方诗来,的确以平淡现激情。严羽认为,“未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之风,殆川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见《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新1版,第2页。这种反直接表现论的说法和做法,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传统深厚的。中国诗人很少让感情泛滥出来,而是冷静地将个人的体会放进“具有共通性”的自然意象中去,在这方面,中国诗很像艾略特提倡的“非个性诗”。正因如此,庞德称王维是“8世纪中国的拉福尔格”。

但是,也有不少论者认为,绝大部分的中国诗感情诚挚,当时美国读者从中国诗中得到的主要感受之一是其“人性的深度”。康拉德·艾肯认为与西方诗对比,中国明显的特点是简朴得动人和富于人性:“我们禁不住要说,中国诗比其他任何民族的诗更令人觉得是从人性的苦恼的心灵中发出的呼喊。哀愁是中国诗中最一贯的调子——哀愁,或是悲哀地屈从于命运。”他甚至认为中国诗中爱情诗数量远比西方诗少,是值得用心理分析学来研究的课题。

我们上文引用过奥拉奇的批评意见,认为中国诗表现的心灵是幼稚的心灵,而勃朗宁才表现成熟的心灵。

与奥拉奇的意见正相反,尤妮丝·狄任斯认为:“中国诗的最主要特点,我们可能可以称之为‘成人品质’(the quality of being adult)。在中国文学的整个广阔幅度内没有任何幼稚的年少气盛的东西,而这种年少气盛品质是欧洲诗歌的基础。”

我们知道,新批评派的主帅兰色姆(J.C.Ransom)就特别强调,现代诗是“有罪的成人”的诗。这样说,中国诗至少符合艾略特-新批评派的某些要求?

这一切纷乱的争论,实际上都是只从中国诗中抓住自己所需的片面情况加以发挥,而中国古典诗歌是一个如此复杂的现象,因此同一个问题上可以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

马尔柯姆·考利(Malcolm Cowley)作为一个更敏锐的批评家,看法比较正确:“中国诗给我们过于喜爱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这不可调和的两级矛盾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因为中国诗既是一般的,又是具体的,既是人性(human)的,又是古典的(Humanistic)。”

的确,中国诗与20年代后被视为英语诗范例的玄学派大相异趣。中国古典诗强调沿循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来展开诗歌寄托意蕴,而玄学派使用各种复杂的修辞技巧使自然形象变形;中国古典诗强调明确而单纯的呈现,而玄学派诗强调隐晦而曲折的比喻。

当然中国古典诗人中,个别诗人,艰深其语,险谲其词;有的作品语旨之奥涩,修辞手段之复杂,很像玄学派,例如韩愈和贾岛的某些诗篇。这类诗很少见,也决非美国读者心目中的典型中国诗。

3.中国诗卷土重来

从20年代中叶到50年代中期,有30年之久,中国诗对美国现代诗发展的影响处于低谷期。中国诗继续被介绍到美国来,但对创作的影响局限于个别诗人。东海岸的威廉斯和西海岸的肯尼思·雷克斯洛思,以及站在他们背后的庞德,是在这些年中维系新诗运动传统和中国诗传统的关键人物。但是个别的热情形不成潮流。三四十年代中国处于反***斗争的前线,美国公众从感情上同情中国,这时期中国题材小说特别多,诗的亲和力看来与公众情绪无关。

在50年代中期,以黑山派和垮掉派为代表的反学院派诗歌兴起。中国诗在美国诗坛的影响又一次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诗人特别多,一方面是由于加州的地理位置容易感受到太平洋彼岸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的反学院派诗歌以加州为起点推向全国。到六七十年代,中部和东部的诗人自觉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也日益增多,这是一个稳定的上升。

当时风重新向新诗运动的方向摆回来,当新的一代诗人又致力于使诗歌美国化,强调形象的明晰和语言的简朴,强调临即感,当新的一代诗人们要求恢复“意象派被背叛的事业”时,他们又走向中国古典诗歌。这一次中国诗扮演相同的角色:被美国诗人用来反对学院派,反对保守传统,促进简约明朗的“开放诗”。

当代学院派诗人对中国诗并非完全不感兴趣,但明显比反学院派诗人兴趣小得多。自称为熟读中国诗的理查德·威尔伯在学院派诗人中是弹性幅度比较大的,他表示他是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的人,但他禁不住要发牢骚,说他无法分辨什么诗简朴得出色,什么诗“太他妈的简单”(too damned simple)。

当代英国诗人也并非对中国诗完全不感兴趣。像查尔斯·汤姆林森(Charles Tomlinson)等人,受中国诗歌影响很深。但并非偶然的是,汤姆林森恰恰也是当代英国诗人中与美国诗关系最深的人,他宣称他的先师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他的亲密诗友是美国的反学院派诗人。总的来说,英国诗似乎还处于艾略特和叶芝影响之下,而玄学派诗的幽灵似乎还在背景中徘徊,因此,毫不奇怪。中国古典诗在当代英国诗坛的影响小得多,这与半个世纪前的情况又几乎一样。

因此,中国诗在当代美国诗坛所处的局面,与新诗运动时期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诗的影响延续的时间长得多,至50年代后期以来已经有40多年,而且至今还在继续发展。这第二次热潮的特点是,“中国式”诗人大都倾心于道与禅(而不再是第一次热潮的中国文字、句法与情调),因此,他们都希望更深入到中国美学的核心中去。

我们很难预言将来的情况,但是纵观20世纪美国诗歌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诗歌影响起伏的规律或许是:每当美国诗人试图松动英国-欧洲文化传统的束缚,摆脱学院派保守主义的压力,他们就需要中国古典诗歌的支持。

同类推荐
  • 有朋·有书

    有朋·有书

    本书分为有朋自远方来、一生与书为伴两部分,内容包括:初识庐山、中国的世纪、企鹅与麦肯森、东方书店的山田、剑桥与潘仕勋、圣智陈锦煌、又一个大伟、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推动者、胜利的回忆与纪念、天津与世界零距离、关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思考等。
  •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雪山采春

    雪山采春

    这个集子收集了作者在青藏高原工作期间创作的二十五篇散文作品。其中有写军民友谊的,有写翻身农奴获得新生的喜悦的,有写建设边疆的英勇献身精神的,也有写三中全会后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新人物的心灵美的,这是一组沸腾生活的浪花。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战斗风貌。这对我们今天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坚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信心,很有裨益。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比较深刻,感受比较真切。在表现上,构思缜密,语言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本书针对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进行了见解独到的解说,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本书的文章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启迪与享受。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欣赏古典诗歌、探寻诗意生活。
  •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

    《乡愁(余光中卷)》主要收录了余光中的算命瞎子、舟子的悲歌、昨夜你对我一笑、祈祷、珍妮的辫子、新月和孤星、西螺大桥、招魂的短笛、新大陆之晨、呼吸的需要、我之固体化、我的年轮等诗歌。
热门推荐
  • 颠沛流离(中国好小说)

    颠沛流离(中国好小说)

    《颠沛流离》讲述的是洪一民在工作和生活中“颠沛流离”的故事,突出了小人物的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 重生天启帝

    重生天启帝

    重生历史上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发现东林党并非都是忠臣,魏忠贤也并非是奸臣!
  • 全冠英雄传

    全冠英雄传

    一群懵懂少年成长道路上的波折,造就了他们不一样的性格,最终站在人生的巅峰醒。什么梦。第二天一早,滴滴滴,哒哒哒,卡卡卡,有人在外面吹笛,青儿一个筋斗翻起,飞身上房,朝着音乐的方向望去,声音是从西北方向的山林里传出的,听音形似乎满腹惆怅,忽然笛声停下,见一个白衣男子飞身而过,轻功不在青儿之下,发现了青儿的所处的位置,落身房前。何阿生家中,不知是他的朋友,还是亲人,我劝你离他远一些。青儿见白衣男子和阿生年纪差不多,手撑一只白笛子,吹出的是萧的沉默声音,没有笛子的优异。青儿道:你是哪里的,什么人?白衣男子轻笑:我?韩笑紫。记着有空的时候喊我的名字,我会来陪你的。青儿见此人一身洁白,说话放荡不羁。青儿道:谁用你陪,让阿生知道。韩笑紫:他知道更好,倒要领教他的一招半式。
  • 异界最强至尊系统

    异界最强至尊系统

    少年李杰魂穿异界,变成废柴少爷?“不,那是你们看走了眼,我可是有系统的男人!……”
  • 网游之射爆苍穹

    网游之射爆苍穹

    未来世界,次世代城市崛地而起,飞车纵横。虚拟现实网游“苍穹”现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也成为人类科技结晶的骄傲代表。各大城市间,反AI扩散联盟的示威者和精英建制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而许阳,一介小小的家里蹲失业族,又将怎样在这时代里生存?苍穹里,枪火硝烟,沐月千里为谁而战?现实中,引擎轰鸣,穿越城市冲破混沌!“各位苍穹玩家,欢迎来到2118年!”
  • 重逢

    重逢

    十六岁的丹妮·霍华德偷偷翻阅了舅舅的研究笔记,用红玫瑰刺破手指完成灵魂穿越,进入了记者特洛伊·布伦南的身体中。这是一个会让任何女人倾心的男子。他们相爱了。可是最终她必须回到自己的身体中,于是他们约定,7天后在女孩的十七岁生日宴会上重逢。没想到这个约定会让她一等十年。特洛伊从来没想到自己会爱上这个灵魂穿越的小姑娘。由于她的突然出现,自己跟丢了原本要采访的知名作家,被一只流浪狗拖住了脚步,还陷入了爱情泥沼。同时,当迷人的知名作家埃莉·沃德也出现在他的世界并不断诱惑他,一切彻底混乱了。他还能保持对自己那个小爱人的忠诚吗?可是为什么眼前这个美艳诱人的女人,越来越让自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 良宵渡

    良宵渡

    谢家有女,贞静淑良,到头来却换得黄土一柸,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的结局。回顾前世谢宵温婉贤淑一生,事事秉持着母仪天下的皇后架子,做足了姿态。这辈子谢宵再不想这样,怎样肆意怎样来,去他的仪态万千。——重生后美男多多,昨个和曹状元下棋,今儿同柳探花品茗,后个约了席将军瞧戏……日子好不痛快。谢宵发誓,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同美男喝茶谈心,但偏偏有人要叫她不如意。英国公姬辞,美艳绝伦,只是性格冰冷,是个杀人不眨眼主。谢宵欲哭无泪,姬辞这个祸害为何偏偏缠着她不放!英国公我真的不想和你一起赏花赏月赏风景啊!——一个放飞自我的皇后娘娘和一个风情万种的妖娆国公爷的故事愿喜
  • 香烟的寂寞

    香烟的寂寞

    我叫水印,眼角下有颗银白色的泪痣,有人说长泪痣的女人一生难以幸福。我确实从开始便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从来不知道父亲是谁,神经质的妈妈也在一次意外中堕楼身亡。从此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在这个城市里起起伏伏……
  • 魔尊正值更年期

    魔尊正值更年期

    【1V1双洁,大写的宠,小写的甜】[不明真相的群众]:听说这世间有个魔,性格孤僻暴躁易怒、常年深居简出,感情淡漠,对生活失去热情。【女主】:我看见这洞里住着一个魔,性格内向容易羞涩、嘴硬心软口嫌体正直,傲娇又纯情。[不明真相的群众]:听说此魔,无恶不作,罪大恶极,被神仙封印在此。【女主】:魔说为了心爱的女子,甘愿自我囚禁万年,万万年,而我就是他口中的女子。→作者←:( ̄▽ ̄)/一求百应、忠心护妻的哆啦A魔本魔,你值得拥有!
  • 忽必烈大帝(连载1)

    忽必烈大帝(连载1)

    成吉思汗逝世后,汗位的争夺几十年没有停止,先由儿子窝阔台继位,后来,孙子贵由和蒙哥继承汗位。蒙哥是忽必烈的大哥,他战殁后,忽必烈与弟弟阿里布哥争夺汗位,最终,智勇双全的忽必烈战胜,成为大蒙古汗国第五任大汗。历经多年的征伐和智取,忽必烈扫除了所有强敌,使中国南北统一,遂将国号改为“大元”,元朝自此开始。忽必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