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7700000030

第30章 付嘱品第十(4)

大士,是菩萨的异称。迦毗摩罗尊者:是梵语Kapimala的对音,为摩揭陀国的华氏城人,初为外道,有三千弟子,屈服于马鸣之辩论而为其弟子。马鸣大士涅槃后,领导徒众游化南天竺,付法于龙树,著有《无我论》一百偈。龙树大士:梵语Ngarjuna的汉译之名,亦作龙猛或龙胜。南天竺国人,佛灭后九百年左右出世(见慧远《大智论抄序》),或约当于曹魏废帝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依鸠摩罗什说);又有说是佛灭七百年出世(见《摩诃摩耶经》),或约当于东献帝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4年(依“众圣点记”)。天智聪敏,曾入龙族王宫抄编《华严经》,又开铁塔传密藏,为显密八宗所共认的祖师。著有《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后付法于迦那提婆。迦那提婆尊者:梵语Knadeva的对音,迦那译为片目,提婆译为天,南天竺国人,姓毗舍罗,天性才辩,喜修福业。后往亲近龙树大士,大士遣令侍者拿满钵的水置其座前示之,尊者即心一针投入水中,所谓“钵水泓然、一会到底”,乃得进见,忻然契会;于是度尊者出家,付与法藏。其后尊者以其所证,广化他方,至迦毗罗国,度梵摩净德长者的次子罗睺罗多出家,而付与法藏。罗睺罗多尊者:梵语Rhulata的对音,汉译覆障。迦毗罗国人,从提婆大士出家后,随侍往巴连弗城,得法后,率徒众广行教化。当尊者游化到室罗筏城时,逆度金水河,遇僧伽难提禅定于石窟中,会僧伽难提出定后,与其论定,乃度为弟子而付以正法眼藏。僧伽难提尊者:梵语Samghanandi的对音,室罗筏城宝庄严王的儿子,刹帝利种人。七岁落发,留居宫中九年,二十六岁时始受具戒并离俗舍往金河石窟修禅十年,遇罗睺罗多尊者至石窟与论禅定胜义,因而从其求道,受尊者付法。后付法于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尊者:梵语Gay s'ata的对音,为摩提国人,姓欎头篮,父名天盖,母名方圣。家住宝落迦山,幼年时,喜好闲静,所说的话都与众童不同。后遇僧伽难提尊者而受度出家。得法后,领导徒众游化大月氏国,度鸠摩罗多付以正法。鸠摩罗多尊者:梵语Kumratd或Kumrlabdha的对音。大月氏国婆罗门种人,为呾叉翅罗国的经部论师,幼即出家深究佛教,教学于迦湿弥罗,以破邪显正为己任,造有《九百论》、《喻鬘论》等(见《唯识论述记》)。阇耶多尊者:是梵语Gayata的对音。北天竺国人,素有道识,客游中印度时,遇鸠摩罗多化于其国,由闻其说法而发心出家,得法后历化诸国,敷扬顿教。后付法于婆修盘头。婆修盘头尊者:梵语Vasubandhu的对音,姓毗舍佉,父名光盖,母名严一。十五岁从光度罗汉出家,毗婆诃菩萨为他授戒。出家后专修头陀苦行,一食不卧,六时礼佛,而得时人所敬,称为“遍行头陀”。亲近阇耶多尊者后,经其开示“心无所希、名之为道、非头陀可得佛道”之旨,激发大慧,乃得阇夜多尊者付法。后游化至那提国,度摩拏罗付以正法。摩拏罗尊者:梵语Manorhita的对音。为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刹帝利种人。年三十遇婆修盘头尊者而求出家,后受婆修盘头尊者付法。得法后,初弘法至西印度,不久又往月氏国受宝印王与鹤勒那的供养。后尊者感鹤勒那亲近学法,即付法于鹤勒那。鹤勒那尊者:梵语Haklena的对音。月氏国人,婆罗门种;二十岁从罗汉比丘出家,其师教以专诵大品般若者三十年。后往月氏国的林间,常有群鹤相随,故得鹤勒那的名称。晚年遇摩拏罗尊者,受其付法。后游化至中天竺,付法于师子尊者。师子尊者:梵语ryasimha的意译。中天竺国婆罗门种人,有出世的智辩。

少年时依婆罗门僧出家习定,晚年依鹤勒那。受鹤勒那付法后,游化于罽宾国,传法于婆舍斯多。后被罽宾国王所杀。婆舍斯多尊者:梵语Basiasita的对音,亦号婆罗多罗或婆罗多那,罽宾国婆罗门种人,曾游化中天竺、北天竺及南天竺。当尊者在南天竺教化时,感太子不如蜜多出家学道,后付法于不如密多。不如蜜多尊者:亦作弗若蜜多,梵语Punyamitra的对音,南天竺刹帝利种人,是南天竺国国王德胜的太子。天性淳厚,少年多病,崇奉佛事。当婆舍斯多行化南天竺国时,尊者称疾,乞免太子而从婆舍斯多出家。得法后,游化至东天竺国,付法于般若多罗。般若多罗尊者:梵语Prajnatara的对音,东天竺国婆罗门种人。幼小丧父母,以乞食自养,当时的人都称他为缨络童子。一日,不如蜜多尊者与东天竺国国王同车而出,尊者以丐童之身样稽首驾前,而为不如蜜多尊者携回王宫,为之出家受戒。得法后,纵其游化,后至南天竺香至国处,度王的第三子菩提达摩出家而付以正法。菩提达摩:梵语Bodhidharma的对音。南天竺婆罗门种人。(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以为“波斯胡人”者误。)继求那跋陀罗之后,于刘宋灭亡(公元479年)以前,初达宋境南越(番禺)。他赴南京的时候,当在萧齐之初。后北渡至魏,最后到洛阳时,实当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即梁武帝普通元年庚子即公元520年)。《伽蓝记》所载达摩瞻礼洛阳永宁寺的事,应当是这个时候。达摩在魏随其所到之处,诲以禅学,“壁观”“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就是他所示之教。(四行是达摩亲说,余则昙林所记,集成一卷,称为《达摩论》。)当时,全国盛弘讲授,忽闻定法,多生讥谤。从达摩出家的人,慧可最亲,其次是僧副、道育、昙林(即法林)、总持。(僧副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即南齐明帝建武年间甲戌至丁丑,即公元494-497年南游金陵。)后在东西魏分立(公元534年)以前,达摩灭化于洛滨。为中国禅宗初祖。慧可大师:又名僧可,神光似是私谥;俗姓姬,河南虎牢人。少年博学,精通内外典籍。四十岁时(《楞伽师资记》误作年十四),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即往亲近,奉以为师;从学六年,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乐无滞;遂得达摩祖师传授正法眼。达摩祖师以四卷《楞伽经》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后可每说法竟,常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一何可悲!”可专附玄理,在邺宣扬“情事无寄”的教义,因而被人(即徒侣千计勾结官府的道恒)嫉妒,非理迫害;可遭贼斫臂,几至于死,初无一恨,以法御心,不觉痛苦,以火烧斫断处,止血裹帛,乞食如故,曾不告人。北齐承光元年丁酉(577),邺都为北周所破,周武帝的毁灭佛法即推行于旧齐境内,可与昙林共护经像,时可已九十二岁了。大概就在此年死于邺下。僧璨大师:可后璨禅师,江苏徐州人,出生与在家之姓氏,无可考证。周武法难时,隐于思空山,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但越南国毗尼多流支禅派,却在思空山亲见三祖。五十岁时度道信为弟子,乃往隐罗浮山。

隋大业二年丙寅(606)入灭,世寿八十。道信大师:湖北人,俗姓司马。追随僧璨大师于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十年,便蒙授法。璨大师往罗浮,不许相逐。江东牛头法融之亲见四祖即在此时期。隋朝敕访贤,因此附名,移住江西吉州寺领众。后路次江州,道俗留止卢山大林寺,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因破头山双峰寺有好泉石,遂常住终其志。临终,众问:“和尚可不咐嘱耶?”曰:“生来咐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时为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651)闰九月四日,年七十有二。提示本经中传灯法统的世代次序,是根据契嵩以僧祐之《出三藏记集》而加以修改的,后人亦就依此为正式的法统。在契嵩以前,亦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根据庐山译的《禅经·小序》及白居易的《传法堂碑》所说,就有不少相异的地方。尤其是从师子比丘以下的几代,显然有错乱之处,所以契嵩所编列的法统世次,亦不免有捏造的嫌疑。这个法统世次的编入《坛经》,大概是神会或其后人有意渗入而为契嵩所采取的。当初,佛付嘱大迦叶时,并敕阿难贰其传化,犹之指定正副领导,而祖统列若干师资;商那和修之于末田地,菩提达摩之于求那跋陀,犹之阿难于大迦叶,而祖统不列其前;可知祖统的传说,确与事实有些距离。但禅学传承之实际,却与祖统的错列无关。兹再附详细禅宗世系列次的异同:一、唐代所出传法世系之根据:1庐山译《禅经·小序》;2天台宗造《付法因缘传》;3圭峰宗密所记之世系;4白居易《长庆集》之《传法堂碑》文;5敦煌本《坛经》(即《大正藏》所收本)。二、宋代所根据者:1北宋惠昕改本《坛经》(即日本大乘寺本及兴圣寺本);2北宋契嵩重定本《坛经》。三、现时流通本所根据者:1元初德异吴中流传本(有高丽刊本)《坛经》;2元初宗宝南海流传本《坛经》;3明代《南藏》、《北藏》本《坛经》。胡适先生曾列表对校世系异同,日本陆川堆云所著《六祖惠能大师》一书中亦将敦煌本、兴圣寺本、时下流布本列表刊对,大致情形如下:1阿难尊者以下,敦煌本、惠昕本均列有末田地,惟中唐圭峰宗密所记世系已无末田地,契嵩从而改之,至今遂成定本。2敦煌本、惠昕本皆无弥遮迦,在宗密所记世系已有此名,非契嵩始行添入。3婆须蜜多,在敦煌本、惠昕本原列第三十三祖,在宗密所记世系则列二十六,契嵩改列第七祖。4白居易《传法堂碑》文,“传至马鸣,又十二叶传至师子比丘”,此与现时本合。5师子比丘以前,出于《付法藏因缘传》。师子比丘以下,疑出捏造。在敦煌本原列有“舍那婆斯、优婆掘、僧伽罗叉、婆须蜜多”四人,契嵩删去四人而改为“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三人,至今遂成定本。在白居易《传法堂碑》文则谓“及二十四叶传至佛驮先那”、“先那传圆觉达摩”。6婆舍斯多,此名不见于敦煌本及宗密所记,系惠昕本所改定而契嵩从之,至今遂成定本。7菩提达摩即圆觉达摩,惟宗密误以菩提达摩作达摩多罗。8自经契嵩依惠昕改本重定后,元明诸本皆从之,故至今视为定本。其异同经过,亦不为人知矣。

经文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①,于国恩寺斋罢②,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③,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④。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注释

①先天二年癸丑岁:即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即位时,是在睿宗延和元年(712)八月,即位后即改元先天,翌年始改元开元,所以先天的年号只有元年没有二年。岭南离长安远,阐知改元较迟,先已记录,未经追改,故纪年上往往有异。②国恩寺:即新兴县南思龙山的龙山寺,唐中宗时,赐名六祖慧能的故居为国恩寺。新兴县属广西肇庆府,即是唐时的新州。③邪险:不正直的意思。④狐疑:怀疑不决的心理状态。提示六祖曾经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见《般若品》偈)众生本即是佛,若不识得众生,万劫也难以觅得自性佛。因为佛不从外来,众生来迷佛,识得不冤;不怕众生心起,只恐不识不觉,觉即得菩提;所以为众生为佛也只在自心性上一转之间,自性真佛则是永存在人人自心中而决不欠缺丝毫的。邪魔、三毒、淫性,皆是自性所现的差别相,但差别之中有真藏,故差别本是真如因。惟在真性中方能体悟到一切相皆是虚妄,而在差别相中方能觅得自性真实体,故宗下教人“不抹杀诸法差别相而常显真如佛性体”,“不断烦恼而转证自性菩提”。这与外道“戒禁取见”或“侈言强制如石压草”之流,自属不同。学禅行者都知道有“泥佛不渡水,木佛不渡火,金佛不渡炉,真佛心头坐”的几句话。但是知道的人虽多,而实行向自己心性上觅证自性真佛者,却少得可怜。忘却了自己心头真佛,波波走到处,茫茫身外求,纵有所得,不过是“法语奇特”、“评唱机锋”。究竟何曾“自内证”、“自见性”呢?既已离了自性真佛;离真佛另觅佛,哪里还有真来?古时空行脚,要问他赔偿草鞋钱;现在空行脚,岂不要问他赔偿火车、飞机、轮船票?怪不得六祖此偈中要说得大悠悠了。

经文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①,腾腾不造恶②,

寂寂断见闻③,荡荡心无著④。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⑤。

注释

①兀兀:同“矻矻”;用心劳苦貌。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静止不动貌。韩愈《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②腾腾:自在无为貌。白居易《戏赠萧处士清禅师》诗:“又有放慵巴郡守,不营一事共腾腾。”③寂寂:寂,静悄悄;没有声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寂寂,清静无声。苏轼《纵笔》诗:“寂寂东坡一病翁。”左思《咏史》诗:“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④荡荡:平易貌。《楚辞·九叹·灵怀》:“路荡荡其无人兮。”广大貌;空旷广远。《论语·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此四句偈语乃形容自性的本态。自性本清净不动,圆满具足,只要一旦豁然自悟自见,绝不依赖有为造作。只要能保住自性的本态,随顺处于诸恶而不染不断,随顺于诸善处而不伐不修,犹如流水转山一般,虽遇曲遇直,而一点亦不滞留。直见自然而不假借妄缘之力,也是这样。⑤于时异香满室……禽兽哀鸣:此十八字,疑是古本附注之误入正文者,如仍存其旧,以示不欲妄酬。提示“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四句是形容自性的本意。自性本清净不动,圆满具足,只要一旦豁然自悟自见,绝不依赖有为造作。只要能保任自性的本态,随顺处于诸恶而不染不断,随顺处于诸善而不伐不修,犹如流水转山一般,虽遇曲直,而一点也不滞留。直见自性而不假妄缘之力也是这样。

经文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①,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②。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乃以铁叶漆布,固护师头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③。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④,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永镇宝林道场。留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注释

①洎:及;到。张衡《东京赋》:“惠风广被,泽洎幽荒。”缁白:缁,指僧人所穿之染衣;白,指在家居士,亦称白衣;缁白,他本作“僧俗”。②神龛:塔下之小室称之为龛。神龛则不是指塔下之小室,而是形同如轿,三面合木,一面为户,禅堂供人坐禅用者,称为“禅龛”;佛殿上供奉佛、菩萨者为“佛龛”,民间俗称“神龛”。③奉敕立碑:指立的是王维所撰的碑铭。此后所立的有柳宗元的第一碑,刘禹锡的第二碑,皆为令韬、法海等所不及见者。④祝发:祝,就是断;披剃出家即称之为祝发。提示此一大段共二百二十五字,均是记载六祖示寂迁化以后的事,为《六祖坛经》的终结。文中奉敕立碑一句,立的只是王维所撰的碑铭。此后所立的,有柳宗元所撰的第一碑及刘禹锡所撰的第二碑,皆为令韬、法海辈所不及见;后人以之渗入原文或引以注证,皆属错误。元初德异禅师《坛经序》中有云:“韦使君命海禅者录其语,目之曰《法宝坛经》。”与其《付嘱品》中所增语正相呼应,但在《般若品》中却无此语。敦煌写本《坛经》则特别详尽其“集记”、“依约”、“禀承”、“传授”等语,如像《坛经》之付正以代“衣钵”之传,无形中成为共依的表信制度,竟成所谓“《坛经》传宗”。此当系神会门下新兴的“代用办法”,为便利争取禅宗法统而有意增加强调的,决非六祖当时有此制度。

同类推荐
  • 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所熟习的人,真的就是的确如此吗?有没有一颗时刻澄明的心能够去随时随地看透任何一个流转不息的人和瞬息万变的世界呢?当这样追问自己的心灵时,就会发现执著于自己一时一地、一人一物的幻象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认识的主体在迁流变化,认识的客体也同样在迁流变化;我是有限的我,你也并非全知全能的你,那么为何那么确实地相信这个虚妄的、流动的自我呢?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道家妙语话人生

    道家妙语话人生

    道家学派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诸方面的重大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作为中国人的处世修身之学,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而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它产生了老子、庄子两位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它的思想丰富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道家妙语话人生》在编选原文的基础上,主要选用了道家的、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妙语”,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华南经》、《列子》、《淮南子》,以及道教兴盛时期的一些著名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经典“妙语”,在正文中,对“妙语”进行了阐释,用浅显的语言铺陈“妙语”的精髓,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妙语”的真正含义。
  • 正确认识佛教

    正确认识佛教

    “我想给大家讲讲怎样正确认识佛教的问题。社会上对佛教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佛教的误解。如果我们不能消除这些误解的话,就妨碍我们去正确地认识佛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的佛教小讲。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本书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信仰、教派、教义、经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当代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各种宗教改革运动等。
热门推荐
  • 丧尸末世流浪记

    丧尸末世流浪记

    末世来临,李安然作为一名拥有硬核系统的丧尸,伪装成人类在人类世界中苟着可是不容易的!时不时就得跑路嘤嘤嘤……什么时候才能世界核平啊……
  •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习的社会风尚,对社会政治的整合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软控制。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形成期。本书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和社会软控制之间的联系,可以认识到:两汉士人及统治者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来阐释和理解风俗,比较偏重于探讨和处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通过美化风俗来实现对社会的软控制。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
  • 傻子阿七

    傻子阿七

    痴傻半生,可得一刻清醒。活着,是最大的权利。阿七本是大二学生,有一妹妹,家境小康,但却由于一场大火,他的家毁了,父母妹妹都失踪了,他也在大火中被呛到。之后,整个人大部分时间都是痴痴呆呆的,偶尔清醒,也持续不了多久。他本天之骄子,是班上的拔尖人物。可惜,这场大火把他的一切都烧没了。他该怎样活着,天知道。
  • 本色做人出色做事

    本色做人出色做事

    本色做人,还有如下诸多好处:第一,胸无机智,可免去勾心斗角可能导致的不测之祸;第二,不动心计,自然神怡体舒,活得坦然自在,此乃修身之福;第三,把心思花在学业上,一旦学有所长,便可受用终身。总之,以本色做人,无欺无诈,时间长了,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一个人能得人心之顺,就可以风波浪里自由自在的行舟了。做人示以本色,做事一定要全力以赴,不可太过低调。本色做人与出色做事并不冲突、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做事出色的人善于创新,因循守旧不能创新的人很难成就大事;出色做事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机遇。
  • 遗失了一抹流光

    遗失了一抹流光

    是梦啊,是假的啊,我却只愿沉醉其中。盼着哪一天因为欲望的强烈而去逼迫自己努力
  • 特种弹科技知识(下)(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

    特种弹科技知识(下)(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

    特种弹主要是指在特殊气候条件、特殊地形条件和遇有特种目标物或为达到某种特定杀伤效果而在战斗中使用的专用弹。一般它不是部队的主用弹。如现代战争中常常出现的燃烧弹、失能弹、信号弹、毒气弹、细菌弹、烟幕弹及照明弹。本书介绍了各种特种弹的科技知识。
  • 齐天大圣之轮回归来

    齐天大圣之轮回归来

    【大圣归来,火爆免费追更】中古末期,西游之时,真假猴王,大闹三界,六道战栗。大雷音寺,多宝六耳,瞒天过海,以假乱真,大圣陨落。今古之始,魔族肆虐,入侵洪荒,三界浩劫,生灵涂炭。万劫轮回,转世归来,齐天大圣,再战诸天,鸿蒙称尊。
  • 他们都是地球人

    他们都是地球人

    神武大陆,武魂至上,一代武道宗师,转世在一名拥有黄阶低级武魂的世家子弟身上,黄天毅然决定,走出一条不需要武魂的武道之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恶魔心尖宠:丫头,请接招!

    恶魔心尖宠:丫头,请接招!

    暑假期间,家里莫名其妙来了一只恶魔!初见,她被他盛世美颜惊的流鼻血了,他调侃:“喂,你流鼻血了。”当第二天醒来,发现恶魔睡在身边,她红着脸问:“你你……你为什么会在我床上?”他淡定回答:“哦,可能是梦游吧。”当她不小心亲到他嘴嘴时,恶魔邪肆地说:“每次强吻我,你是不是对我有意思?”她脸红:“没有!”相处期间,他时不时调侃她,撩她,顺带也把她的心给撩走了。然,刚恋爱不久,恶魔却一声不吭的离开了!她暗自发誓,如果再看到他,那么,他、死、定、了!却不想,开学第一天,恶魔再次闯入了她世界,而她也发现,他背后的另一种身份……而她的人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是他的独宠,宠她是每天必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