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5200000027

第27章 “言外”—“象外”—“韵外”(5)

他说: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须赞《易》陈《书》,无待诗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岂有入微翻新、人所不到之意哉?((清)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八,对高启《凉州词》评语,见《船山古近体诗评选三种》,船山学社,1917。)为什么诗的“深远广大”、“舍旧趋新”俱不在“意”?原来“意”可以是一种指称性推理性的“意”,如《易》、《书》,所以必须把诗的“意”与一般的“意”区别开来。诗歌作品的特质或根本是作品中的“意象”,是情景交融的“意象”。所以王夫之又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姜斋诗话》,154页。)这里王夫之提出要“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认为只有这样,诗人心中独特的感受才可能表现出来。这意思是说,诗歌作品的根本是情,但情不能直露喊出来,要以“写景的心理”,即通过“景语”以达情,合成“意象”。王夫之举例说:“语有全不及情,而情无限者。

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语。”((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对谢朓《之宣城群出新林浦板桥》评论,见《船山古近体诗评选三种》,船山学社,1917。)诗句中,并没有人物,但是“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这就是“意象”,这意象不依靠外物,依靠的是“心目为政”。“心目为政”即以心目的活动为主宰。清代另一文论家叶燮则直接谈到“诗之至处”,他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清)叶燮:《原诗·内篇》,见《清诗话》下册,58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从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同上书,585页。)叶燮的这些话,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他明确提出了“诗之至处”。“至处”就是根本处、极处或特异处,其要说明的是诗之为诗、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所在。西方文论追问作品的本体,也差不多是追问作品的根本处、极处和特异处,寻找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特异之处。第二,他认为,诗的至处不在一般的事与理。诗要写理,但非“可言之理”,诗要写事,但非“可征之事”,诗所写的事与理,要有寄托,是一种“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要有指归,是一种“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第三,“诗之至处”,就是作品的审美“意象”,它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对读者而言就是一种恍惚之境。总而言之,诗之至处是一种不可穷尽的朦胧、缥缈、不确定的境界,它基本上是不可意释的。如卢纶的《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全唐诗》第九册,315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汉语诗的特点,时态不确定,人称不确定,等等。如诗中的动词“飞”、“遁逃”、“逐”,都没有时态的标示。第三句的主语也没有写明。这样,诗的至处的确就出于“冥漠恍惚”之境,与诗人的审美体验是一致的。但翻译成英文,情况发生了变化:High in the faint moon light,Wildgeesearesoaring.Tartarchieftainsarefleeingthroughthedark—Andwechasethem,Withhorseslightlyburdened.Andaburdenofsnowonourbowsandourswords.(参见吕叔湘编注:《英译唐人绝句百首》,55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在这里,原本不确定的时态被确定(soaring,fleeing,现在进行时),原本不确定的人称被确定(we,作为第三行的主语),虚词大量增加(如in,through,with);人称代词和名词有了数的限制(bows,swords,houses,we,geese,chieftains),这样就加强了词的确定性,读者的联想被大大限制,诗的朦胧、恍惚的美,还有丰富的“言外之意”都被削弱了。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到,汉诗的“至处”在于那种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的朦胧、恍惚之情感境界,分析的、逻辑的理和事,不是汉诗的特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华古代文论反复讲“意在言外”,就要达到“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有血痕无墨痕”。在我们古人看来,“性情”、“血痕”是根本处,而语言文字只是诗性情感的载体。若从鉴赏的角度看,也许更能揭示“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奥妙。我们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这首诗,我们实际上融入了诗人狂喜中的境界,似乎跟着诗人喜极而泣,似乎和诗人一样在书房中随意翻书,却又无心读书,似乎也跟诗人一样向往着故乡,而这愿望似乎顷刻就可实现,从巴峡穿过巫峡,从襄阳向着洛阳。我们似乎根本没有注意诗里的语言文字,当然也没有停留在语言文字上面,而直接进入诗的境界。注意力的转移机制,从语言文字完全转移到诗的境界,“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现象发生了。所谓“得意忘言”,这里的“忘”,乃是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意”的一种心理状况。“忘”是删除一些被认为不重要的东西,而突出了被认为重要的东西。“忘言”是突出“意”,“不睹文字”是突出“性情”。由此可见,中华文论的“得意忘言”说和“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说,与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是一致的。客观地说,现代西方语言论文论,认为文学语言是非指称性的,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语言与情感之间,选择语言为诗的本体,把诗封闭在语言的牢笼中,似乎把诗性的情感放逐出去,这就过分了。

(二)“得意”难道真的“忘言”

上节重点讨论“得意忘言”和“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强调的是要“忘言”,要“不睹文字”。但是,优秀的作品难道真的在“得意”之后,在“但见性情”之后,就可以“忘言”,就可以完全“不睹文字”吗?这里要区分两种“忘言”和“不睹文字”。在普通的指称性的语言中,我们在明白了意思之后,真的可以不管那语言文字。例如一个从北方来的人说:“新加坡的植物四季常青。”我们在听了他这句话之后,知道他说过这个意思,就可以把他说的话忘了。他是说“新加坡天气热,植物一年到头都是绿的”,还是说“新加坡靠近赤道线,树常绿花常开”,或者他说的是别的相同意思的话,这对听话者来说,记住意思就可以,怎么说完全可以忘记。因为在这普通的话语中,语言是意义的载体与工具,只具有指称的意义,或认知的意义,我们迅速滑向了“新加坡植物春夏秋冬都常绿”的客观认知,不会去感受这个人说话的语音语调、词语组合等,在这种情况下,话语本身没有价值,有价值只是它能指称客观事实。

但是在文学语言中,情况发生了变化。文学语言一般而言是非指称性的。它一般不指称外部的事物,只表现诗人的艺术世界,诗人的审美情感的世界。这里,说什么,怎么说,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重要的。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句子为历代津津乐道。中华文论讲究“推敲”,讲究“炼字”。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宋代学者邵雍说:“不止炼其辞,抑亦炼其意”(《论诗吟》);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宋代孙奕也说:“诗人嘲弄万象,每句必须炼字,子美工巧尤多”(《履斋诗说》);宋代胡仔在谈到杜甫改诗后也说:“乃知古人字不厌改也,不然何以有日锻月炼之语”(《苕溪渔隐丛话》);元代刘将孙也说:“老杜有‘新诗改罢自长吟’之句,盖其句有未足于意,字有未安于心,他人所不知者,改而得意,喜而长吟,此乐未易为他人言,而作者苦心深浅自知,正可感也”(《蹠肋集序》);清代袁枚也说:“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随园诗话》);刘熙载说:“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是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艺概·诗概》)。这些强调要“炼字”、“推敲”的说法,与“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说法,是否有矛盾呢?其实是不矛盾的。“不睹文字”是说读者沉浸在诗的审美情感和意境中,但我们心中仍有文字语言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文字作为艺术符号与审美情感是同构对应的;我们在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句子时语言文字与诗性的情感同时在心中跳动。

当我们的注意力转向情感的时候,就会产生“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现象;当我们为那种情感激动过后,把注意力转向诗句时,又会产生这些字句音调铿锵、急促、有力的印象(觉得杜甫在炼字上下了工夫)。这样,我们就觉得语言文字并没有被抛弃,而是隐入诗性情感中。值得指出的是,中华文论又重“性情”又重“文字”的理论,或者说是“性情”与“语言”合一的理论,恰好与现代符号学的原理是息息相通的。艺术符号学的基本原理是,艺术符号与它所表现的情感不是分离的,恰恰是合一的。看似两个东西(语言与情感),实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艺术符号不像普通语言那样去说明、标示感情(如欢乐、痛苦等),把语言的“所指”与“能指”拆开;相反,艺术符号就是所要表现的情感,符号与情感没有裂痕,完全合二为一,符号就是情感,情感也就是符号。苏珊·朗格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表现性形式,也就是一种符号,但它并不是那种超出了自身的、而且使人的思想转向被标示的概念上去的符号。([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55页。)词本身仅仅是一个工具,它的意义存在于它自身之外的地方,一旦我们掌握了它的内涵……我们便不需要这个词了。然而,一件艺术品便不相同了……我们看到的或直接从中把握的是渗透着情感的表象,而不是标示情感的记号……艺术符号的情绪内容不是标示出来的,而是接合或呈现出来的。一件艺术品总是给人一种奇特的印象,觉得情感似乎直接存在于它那美的或完整的形式之中。(同上书,128~129页。)中华文论深刻说明了“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后,又强调“炼字”之重要性,看起来是一个“悖论”,实际上吻合了现代艺术符号学的原理。在诗的世界中,“性情”是审美情感,“语言文字”是艺术符号。“炼字”表面看是提高艺术符号的表现力,可“意”、“性情”、“境界”就在字、词、句所描写的“幻象”中。所以古人又有“炼字”、“炼意”并举的说法。其实,为什么要“炼字”呢?因为“其句有未足于意,字有未安于心”。但又如何“炼意”呢?还是要从“炼字”入手。正如艺术符号与诗意情感合二为一一样,“炼字”与“炼意”是互补合一的。

本章以作品的言、象、意层面结构开始,以文学作品的“至处”收束,中间重点展示中华文论作品论的核心———美在“言外”、“象外”、“韵外”,说明了道家的“无”生于“有”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文论影响甚巨,所以“虚实相生”是中华古代文论的一个突出特征,折射到作品论上面,必然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并以此为作品之美质。

同类推荐
  • 生活并非都有选择:八九十年代的留美学生们

    生活并非都有选择:八九十年代的留美学生们

    留学是迈上成功巅峰的通途,亦可能是堕入欲望深渊的陷阱。经过一段时间改革开放的熏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留美学生已经不只是书斋里的精英,他们更是一个个充满欲望的人、一个个为名利而奋斗的个体,在大洋彼岸深陷于情与爱的踯躅、名与利的挣扎。当象牙塔里也漫入世事的波涛,他们,和你我没有什么两样,背负着为人的十字架,生命永远是不可承受的重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百多年之后,托尔斯泰的名言在一代一代中国留学生的生活中被演绎。生活都能由你选择吗?幸福只要追求就能得到吗?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们以自己的经历向您诠释这一切。
  • 故乡花事

    故乡花事

    由50种花卉组成的50篇散文,每篇散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且温柔地描写了一种江南花卉,并寓言了作者的思绪和情怀,全书文笔流畅,文风朴实,语言精练,文字优美,真是花美、字美、文更美。具有很好的阅读性。
  • 永安散文集

    永安散文集

    用文字描绘着生活,记录着生活的趣事、人情。本书分为风土人情,生活随笔,杂文三个部分。
  •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喜马拉雅丰碑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喜马拉雅丰碑

    本书共三个部分,上下篇及附文。上篇《极地英雄》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先遣连进入西藏、解放西藏的一些事件。在严寒、缺氧、食物和水短缺、高山反应等困难面前,先遣连的官兵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生命的极限,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先遣连的官兵们用生命换来了进藏后续部队的顺利进军;用温情和无私奉献打动了藏胞;用睿智稳定住了西藏的反动势力。《西藏岁月系列丛书:喜马拉雅丰碑》主要讲述了堆拉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亚东边防派出所的一些感人事迹,显示出了新时期西藏边防工作的重要性,讴歌了新时期边防官兵的英雄主义精神;附文则介绍了地球第三极的绿飘带“一江两河”工程的建设及给西藏地区带来的繁荣和作者在加查采访的纪实,真切朴实。
  • 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

    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

    本书作者从方法论角度入手,选择自认为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心得堪为示范的篇什,以便读者不但可从中读出作者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史的个性阐述,也能够窥得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需要的一些入门路径和基本方法。
热门推荐
  • 请记得我一直都在

    请记得我一直都在

    即使有一天,你转身离去了。我希望,你会记得。有个女孩一直在原地等着你。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本书通过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家属、后代、亲友以及同事和老部下的回忆,拨开重重迷雾,真实还原了他们的历史形象,讲述了他们的胸襟与抱负、他们的苦难与奋斗、他们的政治作为与个人性格。同时,折射出20世纪中国政坛风雨如磐的历史岁月。《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本书系重新汇集梳理了《环球人物》创刊以来的精华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重要领域,与读者一起重温人文理性光辉与魅力,见证那些改变世界的力量。
  • 你的生活我不再参与

    你的生活我不再参与

    暂!无!简!介!等我构思完后才写简介暂时咱就先这样
  • 小奢摩馆脞录

    小奢摩馆脞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逃爱上上签

    逃爱上上签

    本书已出版上市!(网络原名《被美男追杀:销魂逃亡路》)不是常说美男都会掉下山崖绝处逢生吗!花雅辛苦守在山崖下打算捡个身受重伤的绝世美男回家过日子,没想到掉下来的却是一柄大名鼎鼎的附身宝刀,随后花雅便踏上了被美男追杀的悲惨日子,皇帝王爷少主围着她团团转,却一个都吃不到嘴里……她可是制毒一流的天才铸剑师,看她怎么在这销魂逃亡路中桃花朵朵开!
  • 超界:诡异时空

    超界:诡异时空

    陈羽的英国女友莉迪亚说英国的警方和特工都无法找到案件的真相。陈羽的同学刑警刘凯参与中国案子的侦破,也束手无策而求助于他。当陈羽正在调查这几起怪案时,莉迪亚竟消失了,只留下了“当你找到真相时,我们将在上帝的办公室里相见”这句话。陈羽费劲心机也找不到她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任何痕迹。20年以后,科学家陈教授找到了穿越时空的方法。陈羽报名成了第一名志愿者,希望弄清楚发生在20年前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重见自己的爱人莉迪亚。他和陈教授的助手张天华一起回到了过去。
  • 南唐新梦

    南唐新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昔年南唐后主的遗恨,由今世李从嘉所继承。今世娥皇女英,大小花蕊,尽皆收揽;金戈铁马,千帆竞发,逐鹿中原,江山如画;这个天下是大唐的天下!!!
  • 王妃倾城

    王妃倾城

    惨遭背叛,说好的深爱,她沦为一场笑话,他适时出现,“女人,做我的王妃。”她成为他的妃子,他看似宠她入骨,却从不许她拥有他的孩子。后来她才知,失了心的女人最傻,没了心的男人最是无情……
  • 南方乘以北

    南方乘以北

    方以北、成小南的世界里,陆续出现了许多个名字,交织纠缠,南来北往,殊途无常。目光熄灭之前,星空陨落以后,青春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裹挟着所有强盛和仓促浩荡向前,把不明所以的你我隔在河岸对面,对后来发生的一切后知后觉。于是故事碎片零零散散的这一边,眼眶的湿润、心跳的悸动、声色的显露,都变得弥足珍贵。你还记得阳光第一次穿过指缝,柔软地放散在瞳孔里的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