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5200000025

第25章 “言外”—“象外”—“韵外”(3)

(二)言、象、意:文学作品三层面从上面所引王弼的玄学观点中,人们可以受到启发:文学作品的构成,若从层面的观点看,可以分为表、中、里三层。表层———言,中层———象,里层———意。即言语描摹形象,故可“寻言以观象”,形象表达意味,故可“寻象以观意”。这种分层的作品观念,早在刘勰那里就基本成熟了。不过刘勰把言、象、意三层加以改造,他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38页。)尽管刘勰《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主要是强调“情”的重要性和意义,认为文学作品“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但是篇中也透露出他对作品构成的基本看法。他以“辞”代替王弼的“言”,以“情”代替王弼的“意”,对于辞与情之间的“象”在本篇则未多谈,但《神思》篇的“窥意象而运斤”的提法,“流连万象之际”的提法,“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的提法,都暗示出文学作品可由表及里分成“辞”—“象”—“情”三个层面,这与王弼的“言”—“象”—“意”的层面是大体对应的。考虑到唐代以后对文学作品的“象”、“象外之象”、“情景”、“意境”等形象问题的重视,那么“言”—“象”—“意”作为作品的层次结构论,是可以成立的。

现代西方文学作品层次论是由波兰现象学派文学理论家英伽登提出的。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把文学作品分为四个层面:第一,语音层面。这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的层面。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可读的字词。字词就是被赋予意义的、具体化的语音。句子和句子群也有语音,这是更高一层的语音,它会显示出节奏的快慢、韵律的特点等。语音层的功能一方面为意义层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语音及其相关的字词、句子,意义就无法显示;另一方面,语音层对读者感觉作品和理解意义也是不可缺少的。第二,意义单元层面。词和句子所显示的意义,不是像科学那样的真判断,而是感到真实却又是虚构的准判断。它是第三、第四个层次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再现的客体层面。通过词语所显示的事物,描写的人物、情节、环境、情景等,它具有空间连续性特点。其中有“不定点”、“空白”,等待读者的意向去填空。第四,图式化的观相层面。作品的文句只能提供有限的图式化的观相,只是骨架化,其中充满不定点,需要读者进行想象性联想或填充,从而使作品的客体具体化。(参见章国锋、王逢振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277~28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英伽登认为,有的作品还有第五层面,即形而上层面,如悲剧性、喜剧性、人生哲理等。

我们认为,产生于一千五百多年以前中国魏晋时期的“言”—“意”—“象”作品层面论,与英伽登的作品层面论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两者都把语言层面看成是外层,后面的层次都以此层面为基础。中华古代文论的“言”当然包括了语音与词语所显示的意义。它所要揭示的都是符号的美。第二,中华文论的“象”的层面,与英伽登的“再现的客观层面”也较相似,可以说都是指情景、人物、环境等,所要揭示的都是形象的美。第三,中华文论的“意”的层面,可以理解为性情、意味、真意、理趣等,这与英伽登的形而上层面也有相合之处,所要揭示的都是超验的美。当然,不同点是很多的。因此,只要我们看到两者根植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行对话的可能还是存在的。

三、美在“言外”、“象外”、“韵外”

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闲不言闲,意中含其闲。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这种说什么而不直接说什么的语言“策略”,其实就是追求言外之意。表面的语词中没有它,但全部语词都暗含它,这样的策略可以使所传达感情更具有艺术的印记,更具有美质。

与西方文论着意于形象(包括典型形象)本身不同,中华古代文论在论述文学作品言、象、意三层面的同时,鲜明地提出了“言外之意”、“义主文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等命题。过去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这些概念理解为中华文学艺术作品重视“含蓄”的风格,多从风格和欣赏习惯的角度来理解上述观念。现在看来,这些理解还是比较狭窄的。其实,“言外之意”、“义主文外”等观念,不仅涉及含蓄风格的问题,还是文学作品论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一)“言不尽意”的困苦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问题涉及作品中言语与它所要表现的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言不尽意”在庄子那里的困难是一般性的语言无法接近他所追寻的神秘的、缥缈灵动的、“莫见其形”、“莫见其功”的“道”的话,那么,在诗人作家这里,“言不尽意”的尴尬困境,是关联到如何用一般性的语言,来表现诗人作家的审美体验问题。应该承认,从常理说,语言与体验之间存在着“鸿沟”。语言的确具有一般性、概括性。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语言在本质上只是表示那一般的普遍观念;而人们所指谓的东西却是特殊者、个别者。因此,人们对于自己所指谓的东西,是不能在语言中来说的。([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册,1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当然,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助益。特别在运用它来指称和推理的时候,它的确是一种有力量的东西。但是,它的一般性和概括性,又使它有时显得无能为力。例如“山”,它是对一切山的概括,可当我们面对中国湖南西部天子山的某个云雾中形象奇特的山峰的时候,“山”这个词,连同其他一些同样的一般性的词,就很难传神地或精确地把它描写出来。若是用语言去表现诗人作家的审美体验,就更加困难了。卡西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他说:“我们的审美知觉比起我们的感官的知觉来更为多样化,并且属于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感官的知觉中,我们总是满足于认识我们周围事物中的一些共同不变的特征。审美经验则是无可比拟的丰富:它孕育着在普通感觉经验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无限的可能性。”这就是说,普通知觉由于它的单一性有限性,与普通语言的单一性稳定性还勉强可以匹配,而审美体验的丰富性和无限性,是普通语言无论如何也无法穷尽的了。审美体验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心目中,是人们的一种“高峰体验”。马斯洛说:“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美]马斯洛:《谈谈高峰体验》,见林方主编:《人的潜能与价值》,36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诗人的体验也是高峰体验,当然也是无法言传的。但是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思想早在一两千年前,中国古代的智者就已深刻认识到了。例如,汉代的司马相如提出了“赋家之心”说。他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万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汉)刘歆撰,(晋)葛洪辑,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卷二,91页,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赋家,就是当时写赋的诗人,可以引申为一切作家。“赋家之心”,即诗人的审美体验,虽存在于心中,却不可知,实际上是说一般的意识无法把握,因此一般的语言也传达不出来。唐代司空图也提出“诗家之景”说。他引戴容州的话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唐)司空图:《与极浦书》,见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续诗品注》,5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这里所说的“诗家之景”当然并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诗人心中情景交融时的审美体验。司空图认为,如同阳光照射下的烟雾朦胧的美玉,那种感觉恍惚迷离,是很难用普通语言捕捉的。此外,严羽认为诗的“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24页。)。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也说:作家面对的“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下册,107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中国古代诗人作家认识到了“言不尽意”的困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第一,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审美体验的多样性、朦胧性、流动性和复杂性,不容易捕捉;第二,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一般语言的缺陷,必然想办法采取别样的语言策略,才有可能化解“言不尽意”的困境;第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解决“言不尽意”的困境,不仅仅是追求风格含蓄的褊狭问题,而是追求诗歌的美质的全局性的胜利。

(二)“言外之意”的欢乐

中华古代的文论家们充分意识到,“言不尽意”的难题化解,会给诗人们带来大显神通的机会。他们提出一种超越普通语言的局限的思路,不但要克服“言不尽意”的困境,而且还要使作品获得一种美质。这条思路就是“义主文外”、“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632页。)这里所说的“文外”即“言外”,“重旨”、“复意”都是指两重意,言内一重意,言外一重意,后一重意为“隐”,即语言文字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意旨。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与创造,其理论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刘勰苦于“言不尽意”,苦于“言徵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文字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过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又好像爻卦的变化蕴涵在互体里,珠玉埋藏在川流里。刘勰的这一发现不但发挥了前人的“立象以尽意”的思想,也总结了自《诗经》以来的创作实践。例如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这是诗的前四句。在这四句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言思乡,但思乡之情是从言语所描写的场面中透露出来的。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朋友前日出东门,回家乡去,诗人去送别。在风雪中,他望着朋友背影,沿着一条空空荡荡的路,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充满风雪的路上,而诗人却还站在那里,望着通往家乡的路。在“言内”,诗人不言思乡,但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说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从言外透露出来的。而这种从言外透露出来的思乡之情,比之于“故乡,我多么想你”这种直接的呼喊更动人,更具有诗意,更具有想象的空间,更具有美质。刘勰肯定是从总结这一类诗篇中受到启发,而总结出“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的原理。

在刘勰开辟这一别样的超越语言局限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提出“言近而旨远”的“用晦”的说法:夫经以数字包义,而传以一句成言,虽繁约有殊,而隐晦无异。故其纲纪而言邦俗也,则有士会为政,“晋国之盗奔秦”;“刑迁如归,卫国忘亡”。其款曲而言人事也,则有“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见”;“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者见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17页,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刘知几虽是讲史书中叙事成功之例,但他提出的“言近而旨远”的思想,与刘勰的“义主文外”是一脉相承的。

相传是唐代白居易所作的《金针诗格》提出了写感情不用直接指称的办法,其中说道:“诗有义例七,说见不得言见……说闻不得言闻……说远不得言远……说静不得言静……说苦不得言苦……说乐不得言乐……说恨不得言恨。”跟这种说法相似的,还有唐代僧淳的《诗评》:“夫缘情蓄意,诗之要旨也。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

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闲不言闲,意中含其闲。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这种要说什么却不直接说什么的语言“策略”,其实就是追求言外之意。表面的语词中没有它,但全部语词都暗含它,这样的策略可以使所传达感情更具有艺术的印记,更具有美质。

同类推荐
  • 桃花痴痴笑

    桃花痴痴笑

    当岁月如流沙般从我们身上泻过,种种关于成长的故事,像烙印一样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心灵,直到我们穿越风雨,长大成人,直到我们通往直前,把石头磨炼成金子。本书是为读者朋友献上的一份精美新鲜的小快餐,滴水藏海,小中见大。在轻松的阅读中,有一份新鲜的感觉,愉悦的享受,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点一盏心灯。
  •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利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利

    本书是爱默生的经典散文集,收录了爱默生精道的散文名篇,如《自然》《美》《自然》《力量》《文化》《伟人》等,爱默生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先知与探索者”。而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思想与文章至今仍使人感到清新爽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文学欣赏价值。
  • 东边的风

    东边的风

    我刚从牢里出来,就接到李相龙的电话。李相龙说:老弟,这一阵躲到哪里去了?为啥电话老打不通?我说我坐牢去了,李相龙不相信,李相龙说:你说你杀人去了,不就更没人找你了吗?我说:我真的是坐牢去了,信不信由你。李相龙向我打听:我乡女孩春兰,也在晋海打工,你们认识吗?我说:认识,还是我们的表妹呢。李相龙说:是吗?这表妹可真出息了。听说她当上了歌星,傍上了大款,这是真的吗?我说:大概应该算是真的吧。李相龙说:她真是为我乡人民争光啊。我说:李相龙,你到底要说什么?把话直接说了行不?李相龙说:好。
  • 郭沫若集

    郭沫若集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主任。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本文集选录他有关历史学、古文字学和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四十八篇,分为上下两编。 编为历史学和古文字学,下编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
  • 观照

    观照

    《观照》是诗人柳文龙的一本诗集,作者用这么大的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诗集,体现了他与一般江南诗人在写作抱负上的差异,走上了形而上的路子,一个与世俗价值观拉开了距离的写作者,他必然是纯粹的;一个对周遭美学情趣富于警惕的作者,他必然是浩大的。
热门推荐
  • 聆听花开的声音

    聆听花开的声音

    阅读《聆听花开的声音》,你可以感受到田野上的清风,可以找到心灵宁静的港湾,可以发现生活中被人们忽略的真理,从而拥有一颗宽广的心,走向成功……感受英语的魅力!体验英语的快乐!当鲜花盛开时,我们会沉醉在花海中,为它们的美丽、娇艳赞叹不已,但你可知道它们的真正动人之处,在于它从含苞待放走向盛开的那一刹那。聆听花开的声音,默默感受鲜花盛开过程中的美丽。
  • 最强修炼助手

    最强修炼助手

    我有一个万能的修炼助手,功法武技,只需要碰一下就立马学会,我还是一个万年难遇的绝世天才,一切敌人在我面前都是渣渣,我也是一个皇帝,身后有千万大军,我特么就问!谁敢惹我!
  • 无良医尊

    无良医尊

    她决定与未婚夫古修通往幻兽世界,却在通道中出现了意外,不慎落入了异世的魔兽森林里,被魔兽捕杀……初入异世,身边没有古修,却是人人鄙视的废物丑女,姐姐的算计,爹爹谋害,庞大的阴谋笼罩在她的周围,当强者的灵魂注入了废材身上,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当寻到自己的身世,方知自己的亲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有人却问:亲情和道义,你将如何决择?她潇洒一挥,一句嘲弄吾者死,守护吾者生让世人崇拜!强者为尊,弱肉强食,茫茫异世中,谁主沉浮?废物又怎么样?人们梦寐以求的丹药在她这里随手可得,救人?得看她的心情,废物也可以医武双修。丑陋又怎么样?不管是魔兽界的绝色兽王,还是人类的真命天子,不都为她神魂颠倒?丑女也可以犯桃花。当废物成为绝世天才,丑女倾城天下,是谁可以与她并肩俯视世间繁华?
  • 相思怯

    相思怯

    (各位大人,小的简介没有码哦,嘻嘻,不介意我耍小聪明吧,不过介意也没有用了哦嘻嘻)咳咳,不喜勿入勿喷,么么哒!红绸布满横梁,屋内看客万千,屋外桃花灼灼,占地湿衣。一行三人,一瞬数载……三人在这红菱遍布的屋里丝毫不觉突兀,三人均是一袭红衣……“妖…孽,答应我,以后……我不在了,要好好的活着,带,带着我的那一份,还有,没事别撩拨别的女子,多想想我,好不好啊?咳咳”殷鸢瑶躺着男人的怀里,费尽力气掀开眼帘想要在仔仔细细的看他一眼,眼里迷雾蒙蒙带着痴恋。长相妖艳的男子抓过她的手放在脸上:“我的心都是你的”所以抱歉,我不能答应你了。殷鸢瑶至死都未看北岩灼一眼,闭上眼睛的时候眼角划过泪珠。往日冷漠无情,不可一世的男人跪在地上发出撕心裂肺的咆叫却挽不回那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北岩灼看着那人将女孩的尸体抱起,一步一步走出他的视线
  • 荒野的狐灯

    荒野的狐灯

    重新演绎了袁枚的著名鬼怪笔记小说《子不语》里的精彩故事。一个死人千里赴约,去向同窗好友交代身后之事,执念不舍,一直到化作了一具僵尸,作势扑人!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染红了她的长发,却看见圣庙门前的一个赑屃头上猩红耀目,一个仙女思凡,对一个卖鸡的农夫暗生情愫,在城门口拦住他,说:你卖掉鸡会得钱八千四百文,一个书生去深山里寻死,却不期遇见了已死的相好——一个妓女。而旧相好再不肯跟他缱绻,说:我已经是仙女了。这是一场场人与鬼之间的缱绻缠绵。它惊骇诡异,曲折动人,描摹出了一切魑魅魍魉最本色的一面。它让我们突然惊觉,有些鬼怪,竟然如此可爱!《子不语》,又名《新齐谐》,中国历史上最伟人的志怪小说之一。
  • 镇魂诀

    镇魂诀

    是兴盛?还是没落?青龙大陆成为魔法天空,人人崇尚魔法。他空有精神力,却无法感知外界的元素,被家族遗弃沦为商人。一块镇魂玉佩引发家族灭门惨祸,又遭接连追杀。他将怎样逃脱?以后又将怎么样生存?爱恨情仇他又将怎样抉择?
  • 总裁的一生缘

    总裁的一生缘

    一次意外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还好上天是眷恋他们的。
  • 从吐槽开始的漫威之旅

    从吐槽开始的漫威之旅

    什么?刘爽穿越到平行的漫威世界之后获得的能力叫言灵?准确的说出某个二次元人物的台词就可以使用对应人物的一项能力?看着从天而降的绿胖,刘爽怒吼了一声:砸!瓦鲁多!过了一秒,然后刘爽就被拍飞了。阿婆克烈?看着升起的第二个太阳,刘爽满意的笑了。所内瓦多卡纳?不管怎么惨,反正就是要翻盘!
  • 山下人家

    山下人家

    小山村里发生了一件大新闻,听说苏家的苏紫被退婚之后不忍屈辱一气之下上吊了,就在山边的歪脖子树上,幸亏被村里唯一的猎户给救了。但是侥幸不死的苏紫却因被外男碰了身子只能嫁给猎户李青山。村里其他人暗自惋惜的有之,幸灾乐祸的亦有之,都说李青山生来命硬。刚一出生就克死了他娘,等长到八岁又克死了他爹,所以到了二十五岁了还未娶亲。山村的人们都在猜测,小苏紫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
  • 远去的紫禁城

    远去的紫禁城

    心心念念当皇帝的溥伟为何会败给了三岁的溥仪,与皇位失之交臂?大汉奸川岛芳子的父亲善耆为什么要把子女送给日本人川岛速浪,即使家道败落也一心想要复辟?“珍妃墓”被盗案中下葬了二三十年的珍妃尸体为何完好如生?被孙殿英盗出的乾隆帝九龙宝剑的几位拥有者为何皆死于非命?末代皇叔载涛、摄政王载沣、溥仪弟弟溥杰等在清朝灭亡后命运迎来了怎么的转折?重磅历史人文栏目《家事》为你解开历史之谜,还原末代皇族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