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9000000043

第43章 解蔽第二十一(2)

心又是靠什么来明白道的呢?答复道:靠的是虚心、专心和静心。心从来便是储存东西的,但又有所说的虚;心从来全是要权衡所有东西的,但又有所说的专;心从来全是不停运动着的,但又有所说的静。人天生就有智能,记忆也就因此产生;记忆便是将已有的信息进一步地存储起来;但又有所说的虚,指的便是不让那些已经存储的知识去影响将要接受的知识。心天生便是有智能的,智能的存在让人可以分别不同的事物,与此同时又可以把它们明白。这里指的明白,就是一种彼此兼顾。但又有所说的专,指的便是不让某种事物来妨害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心休息的时候便会做梦,疲劳的时候便会随意地遐想,在用它的时候就主动地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心是一直处在运动状态的。但又有所说的静,指的是不让梦境和杂乱的想法扰乱了智慧。对那些还没有明白道却一直寻找道的人,要将虚心、专心和静心的道理告诉他们,作为他们的行动标准。想拥有道的人,在达到了虚心的时节就可以获得了;想施行道的人,在达到了专心的时节就能施行了;想明白道的人,在达到了静心的时节就可以明察了。得到道又能明察,晓得了道又能施行,这能够称之为是实践道的人。要是可以到达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就能称其为最大的明白清明。世间万物,只要有迹可寻,在他眼里就没有看不见的,全部看到的都能一一作出评判,并且全部的评判都很到位。他在屋里坐着就能看见整个天下,在现世就能评判远古,不仅通览万物,并且能看清它们的真相,不仅能评判社会的治乱,并且能参透它的法度,能处理天地进而掌握万物,能控制全局性的道理从而将宇宙掌握在手中。是这样的宽广啊,他智慧的尽头有谁可以清楚呢?是这样的广阔啊,他德行的深度有谁可以说得明白?变化万千、千头万绪,他思想的轮廓有谁可以明白?其光辉能与日月相提并论,广博一直通达到很远的地方,伟大的人便是如此的。如此的人难道还会有被遮蔽的时候吗?

心,是身体的君主和智慧的君主,只发出号令而不接受别的号令。自己限制,自己使用,自己争取,自己得到,自己行动,自己停止。故而嘴巴能够被迫讲话或沉默,身体能够被迫舒张或弯曲,心不能被迫改变自己的意思,对的就实行,不对的就拒绝。故而说,心有容量,它的抉择是没有界限的,一定要自主地显现,它认识的事物即使广博繁杂,它的本质是相同的,不会更改的。

《诗经》上说:“采呀采呀卷耳菜,还不满一小筐,想念我那心爱的人儿,索性把那竹筐放在大路上。”竹筐虽说很好装满,卷耳菜也是很好获得的,不过不能三心二意地站在大路旁。故而说,心思分散了就不能获得知识了,思想动摇了就不能精深,三心二意了就会出现疑惑。一个人竭尽全力地做到一心一意,万物全是能够被认识的,身体力行了就能达到完美。对任何一种事物都不能三心二意,故而明智的人抉择一个就一心一意地去探讨它。

农夫精通于种田而不能作为田师,商人精通于做生意而不能作为贾师,工匠精通于做器具而不能作为器师。有如此的人,他即使没有这三种技能,却能够用来管理这三种行业的官,这是由于他是精通于道的人,而不是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能够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能够处理各种事物,故而君子专一于道,可以用道帮助观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观察万物,就能观察,用纯正的思想、观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能够获得管理了。

【原文】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壹危①之,其荣满侧;养壹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曾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思也。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②也。

[注释]

①危:心存戒惧。②道:方法。

[译文]

以前舜管理天下的时候,并非事事都给予指点而全部的事情都做成了。专一于道而又居安思危,荣耀就会来到他的身边;培养专一于道的能力而又注重细节,荣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故而《道经》上说:“人的思想在于居安思危,道的精要在于养心知微。”思危和知微之间的关系,只有君子才可以晓得。故而人的心好比盘子中的水,端正地放着不动摇,就会浑浊的在下面而清澈的在上面,能够从中观看到胡须眉毛的纹理了。一阵微风过来,浑浊的就在下面活动,清澈的就在上面活动,便是大概的形状也是看不出来的。心也是如此的。故而用理性来引导它,使它保持清醒的状态,外物不能使它倾倒,如此就能够判断是非解决疑难了。要是外界的小事物引诱它,那么外面不能保持端正,内心又倾倒,就连粗浅的道理都不知道了。故而欢喜写字的人很多,不过只有仓颉的流传下来了,这便是由于他专一。欢喜种庄稼的人很多,不过只有后稷的流传下来了,是因为他专一;欢喜音乐的人很多,不过只有夔的流传下来了,这是因为他专一;欢喜道义的人很多,不过只有舜的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专一。倕制造了弓,浮游制造了箭,而只有后羿精于射箭;奚仲制造了车,乘杜首先用马驾车,而只有造父精于驾车。从古至今,没有谁是因为一心两用而能事业专精的。曾子说:“看着打拍子的小棍,心里想着能够用它来打老鼠,如果能和我共同唱好歌呢?”

空石这个地方有个叫作觙的人,他为人善于射覆而又欢喜思虑。但只需他的耳朵一听见声音,眼睛一看见颜色,他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听见蚊虻的声音,他的聚精会神也会受到影响。故而,他避开耳目与声音颜色的接触,远离蚊虻的声音,单居独处,静静思考,于是就通达清楚了。对“仁”的思考也如此,能够说达到精微了吧。孟子由于厌恶干扰而将妻子休掉,能够称为可以自强的了,但还谈不上深思熟虑。有子怕睡着了误事而用火烧灼自己的手掌,能够称为可以自忍的了,但还谈不上欢喜思考。避开耳目与声音颜色的接触,远离蚊虻的声音,能够称为能自我警惕的了,但还谈不上精微。精微的,是圣人。是圣人,还想要什么自强、自忍与自我警惕呢?故而,对“道”认识肤浅的人,光色表现于外,而圣人清彻透明的是内部的光色。故而,圣人顺随人的欲念,尽有人的情感,而处置全部事情都合理,还有什么想要自强、自忍与自我警惕的呢?故而,仁者办事,往往并非有意为之;圣人办事,也常常无须勉强为之。仁者的思考,是谨慎的;圣人的思考,是轻松愉快的。这就是治心的方法。

【原文】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跬步之浍也,俯而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势乱其官也。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水动而景摇,人不以定美恶,水势玄①也。瞽者仰视而不见星,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时定物,则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卬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②之间疑玄之时正之。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而己以正事。故伤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故虽不在夏首之南,则无以异矣。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③万物之变,与愚者若一。老身长子,而与愚者若一,犹不知错,夫是之谓妄人。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注释]

①玄:通“眩”,动荡不定。②感忽:恍惚。③浃(jiá):持,掌握。

[译文]

但凡观看事物的迷惑有:内心不平静,那么外界的事物就想不清;自己的思想混乱,那就很难判断是非。黑暗中走路的人,发现卧石会认为是趴着老虎,看见树林会认为里面站着人,这是黑暗模糊了他的视力。喝醉酒的人跨大沟,会认为是在过小沟;低着头出城门,会认为是在过小门;这是酒迷醉了他的神志。揉了眼睛去看,会把一点看成两点;捂住耳朵去听,会把漠漠无声看作嗡嗡作响;这是外力障碍了他的感觉。从山上远望山下的牛就如同是羊,但获得羊的人是不会下山去牵的,这是远离掩盖了牛的高大。从山下眺望山上的树,七丈高的树木像筷子,但想要筷子的人是不会上山去折的,由于他晓得高远对长度制造了错觉。水波荡漾影子也晃动,人们不会以此来定美丑,这是由于他晓得是水波变乱了人的容貌。瞎子抬头观望而看不见星星,人们不会以他的感觉来定星星的有无,由于人们晓得他的眼睛没视力。要是有人在那儿以此来作出判断,那他必定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如此的蠢人判断事物,必定是用似是而非的标准来判断似是而非的事物,判断必定不妥当。要是判断欠妥当,又何能做事不做错呢?

夏首的南边有一个人,他的名字是涓蜀梁,他生性愚蠢而又十分胆小。在月光明亮的夜晚行走,低头看到自己的影子,认为是伏在地上的鬼;抬头看到自己的头发,认为是站在面前的鬼怪,于是转身便跑,等跑去自己家中时,就断气死去。这难道不可悲吗?凡人认为有鬼,那一定是他在精神恍惚之际或者疑惑迷乱之时作出的判断。这正是人们因此把无当有、把有当无的时节,而他们却在这个时节来判定事物。所以有人在得了风湿病时却打鼓以驱除疾病,烹猪以祭祀神灵,那一定会有打破鼓、送掉猪的破费了,但却没有治愈疾病的福气。此种人虽说不住在夏首的南边,却同那个涓蜀梁没有什么分别呀。

通常来说,可以认识事物,是人的本性;事物能够被认识,是事物的规则。凭借能够认识事物的人的本性,去探求能够被认识的事物的规律,要是对此没有一定的限制,那么过完了一辈子、享尽了天年也不能穷尽对万物的认识。人们效法贯通事理的办法即使有成亿上万条,但要是最终不能够用它们来知道万事万物的变化,如此一来,那就和蠢人没什么两样了。自己老了、子女长大了,仍然和蠢人似的,却还不晓得放弃这种无益的做法,这就称为无知妄人,故而,学习,本来就要有个学习的范围,有必定的限制与目的。把自己的学习范围限制在哪里呢?答复说:把它限制在最圆满的境界。什么称为最圆满的境界?答复说:就是通晓圣王之道。圣人,便是完全精通事物的道理的人;王者,便是完全精通治国的制度的人;这两个方面都精通的人,就完全能够成为天下最高的表率了。故而,学习的人,要以圣王为老师,要把圣王的制度成为自己的法度,效法圣王的法度而探求他们的纲领,并努力效法他们的为人。向往这种圣王之道而想要追求的,便是士人;效法此种圣王之道而想要接近它的,便是君子;知晓此种圣王之道的,便是圣人。

【原文】

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有勇非以持是,则谓之贼;察孰非以分是,则谓之篡;多能非以修荡是,则谓之知①;辩利非以言是,则谓之。传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谓合王制与不合王制也。天下有不以是为隆正也,然而犹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邪?

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乱,非治人道,虽能之无益于人,不能无损于人;案直将治怪说、玩奇辞,以相挠滑也;案强钳而利口,厚颜而忍诟,无正而恣睢,妄辨而几利,不好辞让,不敬礼节,而好相推挤,此乱世奸人之说也,则天下之治说者,方多然矣。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此之谓也。

为之无益于成也,求之无益于得也,忧戚之无益于几②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

周而成,泄而败,明君无之有也;宣而成,隐而败,暗君无之有也。故君人者,周则谗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迩而君子远矣。《诗》云:“墨以为明,狐狸而苍。”此言上幽而下险也。君人者,宣则直言至矣,而谗言反矣,君子迩而小人远矣。《诗》云:“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注释]

①知:这里是巧诈的意思。②几:就,成功,结果。

[译文]

故而,有智慧而不用来思考圣王之道的,就称为抢夺;有勇力而不用来维护圣王之道的,就称为贼害;观看问题仔细周详而不用来分析圣王之道的,就称为篡逆;多才多能而不用来学习并光大圣王之道的,就称为智巧;能说会道而不用来宣传圣王之道的,就称为废话。古书中说:“天下的事物有是和非两方面,一是通过非来考察是,一是通过是来思考非。”这所说的是和非,是指符合圣王法度和不符合圣王法度。天下要是有不用圣王的法度为最高准则的,那么还有可以分辨是非、处理曲直的东西吗?

至于那不分别是非、不处置曲直、不辨别治乱、不规范做人的道德,即使精通它,也无益于人,不精通它,也无损于人;这只不过是研究怪论邪说,玩弄奇异辞藻,用以互相扰乱而已。强行钳制别人而伶牙俐齿,厚着脸皮而忍着诟骂,不守正道而恣意胡为,妄施诡辩而希冀得利,不欢喜辞让,不尊重礼节,而善于相互排挤,这就是混乱时代奸邪的人的学说。而天下研讨思想学说的人,却多数是如此的。古书中说:“辨析言辞而自认为明察,空谈名物而自认为善辩,君子鄙贱此种人。见识广博,记忆力强,但不合于圣王的法则,君子鄙贱此种人。”便是说的此种情形。

做了无益于成功,追求无益于获得,担忧无益于如愿,那么全部这一切都统统能够抛弃;别让它影响自己,别让它片刻骚扰心灵。不追慕既往,不珍惜未来,没有忧患悲悯的心情,时机来了就行为,外物刺激就反应,一遇事情就评判;如此,天下是治是乱,道理是对是错,便是再清楚明白不过的了。

秘密商量就成功,事情公开就失败,英明的君主没此种事。袒露真情就成功,隐瞒真相就失败,昏暗的君主没此种事。故而,君主要是周密地谋划,这样,毁谤的话就会来,正直的话就会缩回去了;小人一接近,君子就远离。《诗经》上说:“你把黑的说成白,你说狐狸色苍黛。”这是说君主要是昏庸愚昧,臣民就会铤而走险。君主要是开诚布公,那么,正直的话就会说出来,毁谤的话就得缩回去了,君子一接近,小人就远离。《诗经》上说:“皎洁明亮在民间,光辉灿烂是君上。”这是讲君主光明正大,臣民就会被感动。

同类推荐
  • 禅的气场

    禅的气场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有容乃大”“大智若愚”等观点,寄寓着丰厚的做人哲理,凝结着深邃的处世智慧。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漫步人生,以道来处事,以气场来应对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轻松和愉快,走到哪里都是如鱼得水的感觉。人生即是道场,想要活得精彩,活出洒脱,可以修炼道的气场,从自在中修身、养性、助人、成事。
  •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本书主要以孔子及其《论语》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读孔子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走进孔子的世界,才能从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提取出对我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智慧。
  • 愿你的世界里,有最皎洁的月光

    愿你的世界里,有最皎洁的月光

    本书是延参法师的静心之作,凭借他多年的人生感悟和智慧沉淀,针对当下人们都会遇到的焦虑、迷茫、浮躁、烦恼等问题,揭示出生命中那种美好的爱、宽容、善良以及不朽的信仰。书中将人生智慧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借助人人都可能经历的人生故事,通过画龙点睛般的心语点拨,使读者有醍醐灌顶之感,使每个人都能在困扰和迷茫中获得平静、智慧与愉悦,让自在诗意充盈每个人的生活,使我们能以一种淡然、放下、开放的姿态从容面对生活,感受美好、纯洁、简单却幸福的人生,心有明月常皎洁。
  • 中和论道·第一辑

    中和论道·第一辑

    “道”曾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揭示终极的本体存在。《礼记·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贵和尚中形成了中国儒释道文化“有容乃大”的和谐包容性格及其源远流长。在现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今天,更需研究中西文化深层交流以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更新与转化的问题。本书便是此项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分专题探讨了笛卡尔、海德格尔、阿伦特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探讨了《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并对希伯来文明中的《约伯记》、希腊文明中的《俄狄浦斯王》、屈原《天问》、《离骚》中的苦难、悲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书是多位专家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的演讲及师生互动问答的汇集,形式新颖,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是有兴趣探索中西文化、哲学、宗教比较及会通问题的读者喜闻乐见的入门书。
  • 从成语典故看《易经》生存智慧

    从成语典故看《易经》生存智慧

    我们如何才能读懂古老而神秘的《易经》呢?《易经》的道理,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意义呢?《易经》中的智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连接点在哪里呢?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更通俗地让我们认识《易经》中的智慧呢?有,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成语典故”。 本书就从出自《易经》或与《易经》密切相关的成语入手,为您通解《易经》的符号,探求《易经》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法则。
热门推荐
  • 大漠英雄

    大漠英雄

    本书是一部武侠小说。由“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创作。全书共六集十二回,总计三十五万字。1948年6月由百新书店出版第一集;至1949年3月出版第六集。作品中既有佳人绝代,亦有国士无双;既有大漠走明驼的壮丽,亦有深宵闻玉笛的浪漫,不可不谓之武侠经典。
  • 迪迦世界的最强假面骑士

    迪迦世界的最强假面骑士

    穿越到奥特世界之中的叶星韵,获得了一个可以变身成为假面骑士的晶片装置,从此成为奥特世界唯一的假面骑士。且看一名假面骑士如何在奥特世界之中闯出属于自己的舞台。“我是一名路过的假面骑士。”一号、二号、V3、Stronger、天空骑士、Super1、J骑………龙骑、Faiz、电王、W、OOO、Fourze、Wizard、Build………加速、爆裂、魔法、联组、时间、宇宙………奥特曼与假面骑士的碰撞,从这里展开。………金字塔附近。迪迦静静的望着对方。五十五米的身高,如同蝗虫般的触角,红色的眼睛,绿色的护甲皮肤,纵横的青色条纹,位于腹部的红色水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位路过的假面骑士,J!”
  • 佛说太子墓魄经

    佛说太子墓魄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无敌了十万年

    我无敌了十万年

    在武道巅峰伫立,无敌十万年之后。陈长生逆转时空长河,以太古龙血圣体铸完美根基,以亿万神魔之血洗淬神兵,开天门,踏仙路,立旷世神国,证永世长生。无敌不仅十万年,更要万寿无疆!
  • 名人传记丛书:哥伦布

    名人传记丛书:哥伦布

    名人传记丛书——哥伦布——开创了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定制新世界

    定制新世界

    青年医生吴勉因身怀神奇的针灸之术被人追杀,绝境中却一念之间来到全新的世界。哎呦,助人能让自己开挂?哈哈,那把坏银都送到最危险的世界去。娘唻,这些都才是小手段?好吧,将做好事进行到底,看看到底会高到哪里。小医生一路成长,拯救星球就从助人开始……
  • 豪门孽恋之佟门风云

    豪门孽恋之佟门风云

    他叫佟敬轩,大米商佟严的三儿子,佟家最富文采的三少爷,三岁入书房,四岁识千字,五岁能作诗,虽然天生身体不好,但是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看上去真是风光无比。她叫尚紫缘,化名紫萱,商贾世家尚府大小姐,同样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却被当成棋子,然后在最不正确的时间爱上了最不正确的人,她与敬轩相爱,随着两人表露心意,却牵扯出了一场惊天大阴谋。这个惊天阴谋揭开了同样已为人父的佟严与尚世年的秘密,但是同样拥有惨痛经历的两个人却在当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轨迹,二人的选择又会给敬轩和紫缘的兄弟姐妹带入到何种境地?佟家第三代四子一女能力超群,尚家第三代二子一女聪明绝顶,佟严和尚世年二人承接了上一代的恩怨,又延续到了下一代,冤冤相报,究竟哪一家,能够取得最终胜利,还是就此两败俱伤?敬轩与紫缘两个人究竟能否放弃仇恨抛开一切在一起,还是就此沉沦,被仇恨拖下水?并不完全知情的第三代又会经历怎么样的爱恨情仇?佟家剩下的孩子又都是何种结局,尚家的孩子又是何种结局?主要情节1,有一天教书先生正在教庆轩《大学》中的句子,而敬轩就站在窗子外边聚精会神的听着,先生看见敬轩很认真也没去打扰,等到第二天给庆轩上课的时候,先生发现敬轩依然在屋子外边旁听,佟家三少爷身体不好,教书先生也是有所耳闻,看这个孩子长时间站在屋外怕他受风,于是先生就把敬轩叫到了屋子里,这个时候庆轩正在背诵《大学》中的句子,但是当庆轩背到:致知在格物。这一句的时候,后边的内容是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就在教书先生想要提醒他的时候,只听见敬轩继续背诵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就在此时紫萱猛然发现了街角驿站的二楼一个房间,尚俊的面孔就在那里,看见紫萱已经到达,冷冷一笑,尚俊的脸让紫萱看了个真切,可这接下来让紫萱更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尚俊居然举起了枪对准了敬轩,一只眼睛闭上已经成瞄准姿势,紫萱这下慌了神,就在尚俊激发手枪的一瞬间,紫萱扑到了敬轩的身上,刹那间紫萱的背上血如泉涌。3,敬轩看着紫萱,但是却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颤抖的问道:“这一切难道就是你们的计划,你从一开始就在利用我?”看着紫萱点了头,敬轩瞬间泪如泉涌,这一切原来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自己原来只是被当成了棋子,自己的付出,那些美好的景象,原来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场景?敬轩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
  • 杀人的棉花

    杀人的棉花

    丁二嫂丢花寻短见,牛支书因故受牵连。“精灵人净做糊涂事”,这乡间的俗话,确实不假丁二嫂不就是位“一扯头发梢,脚底下都动弹”的精灵人么,可谁知道她是踩了哪门子邪,为了区区百十斤棉花被人偷走的事,一时想不开就喝了农药你说说,这不是犯糊涂么!丁二嫂虽说已四十开外,却依然花颜水色,说笑风搅雪,干活驴打滚,扳起指头在村里数人物,她算一个哩。
  • 男人不可以穷

    男人不可以穷

    《男人不可以穷》由薛可正编著,讲述了:一向安于现状的白领青年薛可正,经历双失(失业+失恋)打击,跌入谷底之际,偶然机会进入金融行业并最 终成为黄金经纪,生活的压力让他逐渐变得善于反思和奋进,在他决意与过去告别时,却意外发现他失业和失恋背后的真正原因……底层青年薛可勇屡屡遭遇不顺与挫折,他把这一 切都归因于穷,生死皆有命,富贵不由天。最终可勇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幡然醒悟,此时是为时过晚还是尚存机会?
  • Flame and Shadow

    Flame and Shado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