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1900000005

第5章 理想与迷信

保持美好的希望

和他国交战而败,是令人痛心的。为战争而全国总动员、穷兵黩武,是不合乎仁道的。对于今日的局势,我们不必那么担心,但此后的工商业要如何发展才好呢?战争一旦结束,又会变成怎样的呢?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其中有这种可能:以为是坏的却好转了,以为很好的事情可能变坏了。所以,这些都是今日很难预测到的。

但是,人面对未来的事一定要持有理想,即便将来理想和事实互相违背,也必须遵循一定的主张。也就是说,遇事慎思熟虑而后付诸实行,那么必然会减少错误。譬如爆发战争这样的事,即使曾想象过,有时也是无法预料的,它会出乎我们的想象。

凡处于人世间,对所有的趣味和理想,都有必要按照道理的规则去一步一步进行。而在国家战争与为人处世之间的所谓商业道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信”。如果不能遵守“信”这个字,那么我们实业界的基础就无法巩固。

简而言之,世局和平之后,置身于实业界的我们,应格外地感到责任重大。而且不只一个人的责任重大,还应该对于所经营的事业有如何发展的预想,然后依据你们的预想,确定充分的道理,而后依照这道理,进行活动。所谓“讲道理、保持有根据的希望、活泼地工作”是一个概括性的用词,这是前一阵子一位美国人对我们日本同胞所下的评语。

美国人曾对日本人作了个调查,发现所有的日本人都能抱有希望,活泼上进地工作。因而美国用“抱有合乎道理的希望而活泼工作的国民”这句话,对日本人作出评价,我很引以为荣!虽然我已经年迈,但希望国运更加昌隆,也希望全体同胞更幸福快乐。我想实业家们一定也有同感吧!

无论时局如何,只要想从事实业的,我想谁都会抱着将来非这样做不可这一希望的。何况在此大战之际,要预测将来会发生如何变化,是最须要深思熟虑的,也要根据自己所经营的事业,采取适宜的措施。因此就必须遵守上述所说的商业道德,即一个“信”字。如果实业家能完全地实行,日本实业界的财富必然增多,同时在人格方面也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当然,这不仅仅是对时局的希望,我才这样寄希望于各位,在此时机之下,要事先预想变化一定特多,那么,从各位所担当职务上来考虑,我想你们一定能制定出合宜的办法,进退自如的。

做事要有热忱

“不管对任何工作,都必须保持兴趣。”这是最近流行的一句话语。那么此处兴趣一词的定义究竟指什么?我不是学者,所以无法给它作完全的解释,不过,我深深希望一个人尽其职责,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职位抱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快乐。

兴趣一词,听起来似乎指理想、欲望,也有喜欢、享乐的意思。因此,归纳起来可以作如下的解释:如果单纯就职务表面的要求去做,这是俗语所称的“例行公事”,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按照规定行事,遵照命令去做。但如果是抱着兴趣来处事的话,那么就不同了。那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样做好,那样做较好,或者这样做的话将会有如何如何的结果等等。总之,再加上自己的欲望与理想去做,才称得上感兴趣。这便是我对“兴趣”二字的见解。

虽然兴趣的明确定义我不知道,但必须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他所担任的职务一定要抱有兴趣才好!更进一步说:既然作为人而存在,我们就应该抱着像人那样的兴趣来尽心做事。总之,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持有兴趣,且将个人的兴趣积极提升,那么你的功德就能在社会上出现。即使不能达到这种境地,只要你兴趣十足地去做,那么,工作起来就有精神。反之,如果仅照章行事,从事一些无兴趣的工作,那么工作就没有生命,没有意义,只能说是躯体的存在罢了。有本书提到养生法,说如果一个人到了人老珠黄不能活动时,虽然生命犹存,但每天只靠吃饭、睡觉来打发日子,那不算有生命,只是躯体的存在。因此,一个人衰老了,即使身体行动非常不灵活,若还能以心立世者,才能算是生命的存在。

诚然,人都希望能以生命存在于世,而不想以躯体存在。这道理我们老年人要时常铭记在心。另外,如果被人说了一句:“那个人是否还活着呢?”那么他的意思是指被问者大概是一个以躯体存在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占多数的话,那么日本就不会生气勃勃。现在,社会上有不少知名人士被人怀疑“那人是不是还活着”,这就是指其躯体而言。所以,经营事业的道理也一样,事业不应该是死板地去做,而应该对它抱有兴趣。

没有兴趣,就不能唤起工作热情,恰如木偶人一样。因此,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尽量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做,即使不能完全如愿以偿,但至少总会满足自己一部分的理想或欲望。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道破了兴趣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职务不能不满怀热忱。

道德应进化吗

道德这种东西,是不是也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地逐渐进化呢?也就是说,道德是否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步呢?这话似乎不太好理解。但正如前面所说,宗教信念是可以强化道德的。因为社会对道德的解释是渐渐在演变的,本来就已经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道义心,因伦理关系才获得维持。

道德一词是发源于中国古代唐虞之世所说的王者之道,所以,道德一词起源得很早。

进化不只是对生物而言,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的东西都应自然地进化。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物的进化,不少东西不也都逐渐地发生变化了吗?进化论本来是针对生物才发展出来的,但是,如果反复研究,把研究的结果推广到非生物世界,也能适用。即使不是生物,也是在逐渐推移变化的。与其说是变化,不如说是向前进步。

不知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礼教,在中国提倡了“二十四孝”,列举了种种孝顺的故事。其中,最可笑的是郭巨的故事:他因为家里穷,怕刚生的孩子与母亲争食,因此就想将自己的孩子活埋。挖土的时候,竟然挖出了一只釜,其中装有很多黄金,顷刻间,变成了巨富。孩子没有被活埋,母亲也得到了奉养,这就是因为郭巨的孝心感动了老天,老天才让他致富。可是在现今的社会上,如果有人为了尽孝,将自己的孩子活埋的话,一定会受到人们的严厉谴责,骂他是马鹿(畜生)。可见就是孝这一件事,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毁誉也是不同的。

再举一例来说,王祥为了替继母治病,去捕捉鲤鱼,但时为冬天,河水都冻结成冰。为使坚冰溶化,他赤身裸体躺在冰面上,终使坚冰溶化,鲤鱼跃出。这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如果真是事实,不管他的孝行多么伟大,在他的孝心感动天神之前,他的身体早已被冻僵了。这反而违反了孝道。

像二十四孝的教育,因为是假设性的,我认为不适合作为范例。不过,对做善事的看法,大家的看法不都是随着世界的进步而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吗?如果就某种物质方面来想,把没有电力、没有蒸汽的时代和现在相比,是不能平行比对的。所以,道德如果也像电、蒸汽机等物质那样变化的话,那么,随着时代巨大的变化,古代的道德就失去了应该尊重的价值。

然而,今天不管物理、化学如何进步,物质方面的知识增长得多么快,而仁义之德,不光东方人对它的观念由古至今不变,即使在西方,数千年前的学者,或称做圣贤的人们在有关仁义的理论观念上的讨论,似乎也没有什么变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古代圣贤所倡导的道德,不会随科学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两种人生观

人既生于世,无论如何都必须有个目的,否则会无所适从。可那目的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完成?这恐怕也和人们的面貌不同一样,各自的意见也会迥然不同。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自己长有手腕,身怀技术,只要竭尽全力充分发挥,就能对君父尽忠孝或救济社会。但光有这种想法而不力求行动,是没有什么用的。这需要用某种形式具体表现才行。

因此,要依靠自己平日所学到的才能,尽力发挥各自的学问、技术。如:学者尽学者的本分,宗教家履行自己的职责,政治家明确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军人需要完成军人的任务;依照各人的专长,各尽其力地从事其职。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的心情与用意,与其说他们是为自己,不如说他们为君父、为社会的观念占了上位,而把自己退到宾客立场去做事。我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客观的人生观”。

与前述相反,也存在只考虑自己,对社会或他人之事完全置之不理的人。按照这样的人的想法很冷静地来观察社会的话,这种人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自己毕竟是为自己而生,不是为他人而生,又为何为他人和社会而牺牲自己呢?如果是为自己而生的自我,那么一切当然都为自己考虑,对于社会上所出现的诸事,就尽量以利己的方式去应付。

如,借钱是为自己而借,当然就有偿还的义务。租税也是出于自己生存需要而由国家征收的费用,当然也有纳税的义务。村里的经费也一样。要是为了拯救他人或者公共事业而捐款,他就一概不负责。因为他觉得这是为他人、为社会而为,并不是为自己。总之,以自己为主,视他人和社会为宾,凡事以满足自己为本能,只要将自我主义贯彻到底,就算尽到了责任。我对这种人的做法,称之为“主观性的人生观”。

在这两种人生观当中,哪一种观点可取呢?在事实之上来考察一番,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假使都像后者那样,国家社会将日趋于鄙陋、粗野,最终陷入不可挽救的衰退中。反之,如取前者,国家社会必定日臻于兴隆、理想。因此,我提倡“客观的人生观”而排斥“主观的人生观”。孔子曾教导我们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认为在社会和人生处事上,都要按照这个教导去做。

所谓“欲己立则先立人,欲己达则先达人”,听起来有些买卖交换的意味在内,好像是说,为了使自己的欲望达成,必须自己先忍一忍,让以他人,而后自己才能成功。其实,孔子的本意绝对没有那样卑鄙。他是要人先完成立人之目的,然后达成立己的目标,再付之于行动表现。这是孔子所教导我们的行为榜样,君子的行为必须遵守这个顺序。换言之,这是孔子在为人处世上的觉悟,我也认为人生如此才有意义。

日日新

社会上的事物总是随着年岁而进步,学问方面也是从内到外逐渐有新的东西产生。总之,社会是在日新月异中不停地进步的。世间的事物,时间一久必然产生弊端,都不免使长处变短,本来是有利的却变成有害的。尤其是因袭一久,活泼精神便完全消失。中国的《汤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虽然不值得特别提起,但日日新,又日新的说法的确有意思。世间的事情,一旦流于形式,精神会马上颓唐下去。因此,凡事都要日日更新,怀有这种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今日,政治的停滞不前,就是由于繁文缛节导致的结果。官吏只看表面、形式,从不深入追究事情的真相。比如:将自己该管的事物机械地处理掉,便十分满足了。这一现象并不只限于官吏,民间的公司、银行也逐渐形成了这种风气。本来流于形式一事,在朝气蓬勃的新兴国家比较少见,多半是发生在旧习长年因袭累积的古老国度。譬如德川幕府的垮台,就是种因于此。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也是这个原因。灭幕府的正是幕府自己。大风吹来,强木不倒,也同此道理也。

我一向没有宗教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没有其他的信仰。我信仰儒教,将它作为我言行的规范。“获罪于天无所祷”,对我个人而言的确如此,但对一般民众是行不通的。毕竟知识程度较低的人,还是需要宗教的。

然而,以今日的状况来说,天下人心无所依归,宗教也流于形式,空洞无物,好像茶道方面的流派、作风,令民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种现象,我们坚决不允许继续放任下去。

面对这种社会状态,首先一定要有好的措施。当今迷信风十分盛行,有许多人因迷信而倾家荡产、田园尽失。宗教家如果不起而力挽狂澜,这种趋势只会更为强盛。西方人说:“信念强,不需要道德。”对民众要灌输这种信念,必须保持其信念。

有人认为,商业的目的在于利己,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连累或损害他人都不关我的事。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少。因此,有人说,谋利与道德是两回事。这是不对的,这种旧想法不适用于现在。明治维新之前,社会上流人士,应该叫做士大夫,与求利是不发生关系的,只有人格低下的人才与之有关,以后这种风习浪潮虽经改正,但仍有部分还在苟延残喘。

孟子也认为谋利与仁义道德应相结合,但其后的学者却将二者分离了。结果是,“行仁义者与富贵无缘,富贵者不行仁义”。商人被称为奸商,加以鄙视,不能与士为伍,商人也日趋卑下,专以赚钱为目标,最终变成唯利是图之辈。因此,致使日本的经济发展滞后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今天,这种风气虽然日渐消亡,但仍未尽除。我希望人们把谋利与仁义之道统一起来,用《论语》与算盘予以指导。

肃清歪风是急务

商人也好,工人也罢,都得掌握一定的知识,或者是地理,或者是物品、品种,或是商业历史,这都是繁荣商业所必需的知识。总之,凡可以促使商业繁荣必需的知识,我们都能选用全世界的精华来吸取。当然主要还是在实业教育方面,甚至可以说,我们把道德教育搁在一边,全不顾及。

因此,企图使自己财富增殖的人也陆续有所增加,有人侥幸暴发,变成大富。在此刺激及诱惑之下,谁都想发财,于是,富者越富,贫者也以致富为目标,结果是仁义道德被当做旧世纪的遗物,不屑一顾。或者说,根本不知仁义道德为何物,只知利用知识汲汲乎增殖自己的财富而已。如此社会自然会陷入腐败、混浊,甚至堕落混乱,这是一点也不足为奇的!在此趋势之下,仁人志士也不得不高喊肃清歪风的口号。

那么如何肃清呢?肃清一事是极为棘手的问题,如果返旧复古,只要掌握政权的人能重道义,又尽可能地限制从事生产谋利之人,只许商人活动于小范围之内,说不定可以减少这些弊端。可是这样做,将会阻碍国家的进步。为了增进财富,拥护财富,创造没有罪恶相随的神圣之富,必须坚决保持一个大家应遵守的仁义道德。

因为厌恶男女行为流于过度的猥亵,结果连自然的情爱也要加以断绝的话,这不但不合人情,最终必然违背天理人情。面对实业界的腐败堕落也一样,仅仅竭尽其力地对之加以攻击,这不是适当的肃清办法,反而会因之丧失了国家的元气,耗损国家的财富。

仁义道德与生产谋利绝不矛盾,明白了这一基本原理,才不会失去仁义道德的立场。假使能够依着这些道理从事,我相信大家不会陷入腐败堕落之地,这对国家或是个人,都能增进财富。

同类推荐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 观阴明道:一本不一样的道德经

    观阴明道:一本不一样的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本书作者通过几年的研读,从原文入手,结合老子生平和当时的文化背景,重新编排了《道德经》的篇章,并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书中提出的修道、养德、立国思想做出了更加透彻的解释,解读出一本与众不同的《道德经》。
  • 大家小书·译馆:人生的智慧

    大家小书·译馆:人生的智慧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随笔之一,也是在国内最负盛名的作品,其读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在文字之间体现了叔本华的人生观。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大字本)(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大字本)(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这是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现实问题。本书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平实、流畅的文字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 “知己”的学问

    “知己”的学问

    文集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关于西方哲学方面的论文24篇。主要有:启蒙的精神与精神的启蒙、哲学作为爱自由的学问、欧洲哲学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论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研究等,反映了作者近些年来在西方哲学方面的新进展。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血衍道

    血衍道

    荆棘崎岖中踏出一条新路,万古才情挥霍一空。迷茫中突如其来的希望,那是黑夜中必然的光亮?还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处偶然?弹指间——天翻地覆回眸间——日月复苏曾经的古路已然沧桑,迷雾中的你我共行,一同追溯昔日的辉煌!
  • 夏蝉之秋

    夏蝉之秋

    蝉在叫,人坏掉。温斯塔尔迪生物系周铭意外获得神秘书籍。一系列怪事巧合接连不断,这是运气使然,还是恐怖阴谋。智能化,行星移民,局中局外,如何走出打破束缚。一夜未眠,夏过了,秋呢?
  • 甜味校霸

    甜味校霸

    众所周知,M高校有一个长得贼萌的校霸,最讨厌别人叫她“甜甜”某天,M高校的学生看见一个男生冲着校霸喊了声:“甜甜。”大家都默默地为男生点了根蜡可是大家看见校霸竟然乖乖的应了一声众人:一定是我今天的起床方式不对!新人新书,多多关照预计《甜甜》分为校园篇和职场篇甜宠不解释另,简介是真的不擅长,凑合看吧(顶锅逃跑)
  • 医仙心不善

    医仙心不善

    重活一世,林烟没想到连前世因果都要算在重生后的头上。前世手上沾染的人命太多,今世连六重天小关都过不了,没办法的她,只得踏上治病救人的道路,好洗清前世所欠的债。多年后…人们常常议论,灵气大陆出了一个人美还心善的林医仙。作为灵修,她不仅不低看普通人,还有一颗怜悯之心,常常出现在灵气大陆各个地方,为普通人免费治病。林烟听着大家对她的议论,内心:要不是前世欠的,老子吃饱了撑得呀!
  • 逃离

    逃离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荣获2009年布克国际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法国《读书》杂志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荣获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著名翻译家李文俊精心翻译】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诺贝尔奖颁奖辞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 毕飞宇文集·冒失的脚印

    毕飞宇文集·冒失的脚印

    这部由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亲手编定、按创作时间排序的文集共一百余万字,收录了包括《上海往事》《青衣》《哺乳期的女人》在内的作者所有重要作品。本套文集中收录中短篇,主要是短篇作品。这四卷本的毕飞宇文集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他“正本清源”的一帖灵药。
  • 闲话闲说

    闲话闲说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杂”和“通”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最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最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世俗”,使听者容易听。”
  • 那个春神很暖

    那个春神很暖

    我是一棵梧桐树,上有建木遮挡风雨,下有花草伺候日常,连凤凰族的宝贝小王子都要不去我,但是有一个人,他把我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