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47500000007

第7章 甲子年,我们走到了哪里[12]

思考题:

1.社会主义给中国妇女带来了什么?

2.“现代化”对中国女人意味着什么?

1949~2009年,新中国走过一个甲子。新中国的成立和成长整体性地改变了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妇女解放”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在个人经历和妇女研究双重基础上回顾“甲子”。有幸,我的人生经历与新中国妇女发展同步,我的“走向女人”启动了妇女研究的崭新里程。因此在这里,我将经验性的叙事放在甲子年的大背景上,看新中国女人的解放路径:如何走?走到了哪里?我喜欢这种穿越式的叙事方式,在我看来,个人经验对抽象的理论表述有校正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将历史脉络和鲜活的生命感受湮没在孤立、分散、单调的统计数字中。

两个阶段:成就与代价

半个多世纪来,从中国妇女解放历程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承接苏区传统,在革命的意识形态框架中妇女整体性地被塑造,与历史上的女人划开鲜明的界限——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是“解放”。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女性生活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与国际女权运动接轨的同时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是“发展”。[13]

历史上的女人属于家庭和男人,男尊女卑,生育(特别要生男孩子)是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相形之下,新中国妇女之“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家庭中人”成为“社会中人”。国家出面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工作,这与西方妇女以个体身份逐一进入社会的历程很不同。其二,国家通过政治运动和行政干预推行“男女平等”,使之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4]中华民国的早期立法也曾承诺给妇女平等权利,少了意识形态基础和强有力的政治干预,雷大雨小,却也凸显出了中国妇女解放在立法起点上的“超前”性质。[15]

50年代是妇女解放的黄金期。今天中国妇女获得的社会权利,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60年代以后,频繁的运动和困窘的经济两面夹击,社会上妇女解放的“有利因素”受到抑制,潜隐在私领域中的“不利因素”逐一显现出来。[16]高调门的政治口号与恶劣的生活质量形成强烈反差,严重制约着女性个体的成长,让“妇女解放”的质量大打折扣。[17]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妇女问题铺天盖地,女性发展逐渐脱离了主流意识形态轨道,显现出两个特点:其一,主体意识觉醒,力图从“社会”中分离出“自我”,从“男女都一样”的宣传造势中分离出“女人”。其二,民间团体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中破土而出,有效地改善了中国妇女“被塑造”的群体形象——这两个特点都是在社会性解放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成果,也是反叛。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成为中国妇女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此前,以妇女教育为主体的“启蒙”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社会主义体制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土性质,与西方女权主义不同轨道不同策略。此后,中国妇女发展与国际女权运动接轨,西方女性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全面结盟,成为引导妇女发展的主流因素。

社会主义给女人带来什么?

社会主义曾经是我们的生存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女人不再藏身于父权制家庭而是全面生活在“社会”中;由此,中国妇女与历史上的女人、与其他国家的妇女之间划了一道界限:自出生起,我们属于社会;自入学起,我们进入社会。“社会”于女人曾经非常遥远,非常奢侈,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新女性的梦想在新中国变成现实,先验地决定了妇女生活的基本品质:信赖革命,依附于社会主义;努力融入社会并期待社会认可。从中国妇女角度看,无论社会主义运动是否落潮,都不能简单地否定它或冠以“失败”。当一个弱小的女性生命能够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站立而不是沉溺、一个民族的女性群体能够在时代的巨大变迁中左右逢源,你怎么能用一个“失败”去概括它的全部功过?对新中国妇女而言,“失败”是不真的结论;相反,在妇女解放方面,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中国妇女在短时间内从“家庭中人”变成“社会中人”,[18]是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女权运动的结果;妇女在法律上获得了广泛的平等权利,是社会主义平等原则而不是女权主义思想的体现。“解放”像天降甘霖,为日后女性个体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比较西方女权运动,新中国妇女解放具有三种优势。

在思想上:社会主义为妇女解放提供了合法的意识形态基础,省去女性个体为争取女权劳心劳力,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直接投入社会工作,50年代(不到10年)中国妇女社会参与的速度和程度是一个明证。

在法律上:平等立法超前于广大妇女的公民觉悟和女性意识觉醒,从起点上就跨越了女权主义的单一性别战线。女人的社会认同需求远远高于女性意识,对女性个体的社会参与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在行动上:通过政治运动和行政手段推进男女平等,使得妇女权利的获得有可能僭越普遍的公民权利,妇女解放程度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它的力量和成就远非一切女权运动能及,因此也超越了任何形式的女权运动。

这些特点日后成为中国妇女发展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呈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府扶助强化了女人的社会意识,迅速缩小了男女两性的历史差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基本保障,免去了女性个体的孤军奋战,使得知识女性有可能与妇女群体保持距离而超前发展。而其“劣势”却是隐形的,潜藏在女性人生道路上:自我意识缺失,女性主体缺位,城市妇女的社会待遇高出所有男性农民,知识妇女的社会地位高于一般职业妇女,因此,有成就的女人总想与“妇女”划清界限……妇女群体利益被割裂了,不同阶层不同追求不同轨道,其解放程度完全受益或受制于国家政策,与女权运动没有关系;女性个体发展则主要取决于文化程度,与其是否具有女性意识毫无干系——可见,新中国妇女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妇女处境不同,在“女性主义”方向上缺乏感同身受的共识——这种差异鲜明地体现在三种基本关系中。

首先是妇女与国家的关系。新中国的第一部大法是《婚姻法》(1950年),废除女人对家庭对男人的依附关系。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宣示在一切领域“男女平等”,随即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女权运动始终位于社会边缘和国家视野之外;通过政治干预实现的妇女解放决定了新中国妇女的命运:女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从入学、就业到生育,无不在国家政策控制之下。

继而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因素直接影响个人命运,个人成长道路直接受制或受惠于群体命运。这个群体可以是“中华民族”,受国家政策制约;可以是“工人”或“农民”,受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也可以是“单位”——“单位”可以是城市职业妇女的工作岗位,也可以是农村妇女隶属的人民公社生产队,它把妇女带进“社会”,取代了传统家族的权威地位,成为妇女的靠山,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社会的父权制基础。

最后是女人与家庭的关系。当代中国,尽管夫权家庭的权威性已经被父权性质的国家取代,尽管女人早已自食其力并且分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但革命的锋芒并没有深入进到私领域中的家庭生活和两性关系。女人在社会上撑起“半边天”,在家里仍然沿袭传统的性别角色,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山河一片红”,在“去个性化”的同时“去女性化”,迫使“个人”和“女人”最终退守家庭——家庭成为封存个性和传统性别角色的最后堡垒。

中国妇女解放即群体性的“社会化”是经由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因此我们看到: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的女人像中国妇女这样,与国家、与民族、与社会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致使其社会意识远在个人意识之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女人像中国女人这样“女性意识”极其淡薄,其个人发展的愿望远在妇女解放之上。鲜明的“社会性”在收获成就的时候也携带着先天的弊病,在女性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或难以抚慰的伤痛:“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我们学做男人,刻意与“女性”划清界限乃至最终丢失了自己;女人将对家族对男人的依赖转向对社会(主义)、对国家、对单位的依赖,有了自食其力的经济条件却缺乏自主自立的主体意识,在思想上精神上特别是在情感上,仍然长久停留在旧时代。父权文化传统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原封不动保存下来,至今没有得到必要的清理……难怪改革中稍有风吹草动,总有男性学者假“社会”之名动员妇女回家。妇女的“进步”和“解放”一览无余表现在社会层面上,其代价则隐身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每个女人以自己的人生去逐一偿还——我们没有料到,正是这些代价,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兀然凸显出来。

“现代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现代化”的作用相当于“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冲击,对曾经的社会主义是补充,也是一个必要的校正。就国家而言,“现代化”是走出封闭,走向世界;对民众来讲,是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生活。在中国大陆,它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内容:政治走出封闭走向法制,经济走出“大锅饭”走向繁荣的市场,思想走出禁锢走向开放……它对女人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吗?

女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会一时无暇过多顾及妇女,改革的大车像要甩掉女人!

社会主义“大锅饭”曾经是中国妇女的就业起点,一旦取消,“下岗”和“回家”似乎势在必行。198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突出了爱情的地位,把“精神”需求置于“吃饭”之上,暴露了男女两性的个体差距,也动摇了在“小锅”里共同进食的婚姻基础,生出了“秦香莲”、“第三者”和弱势女性的家庭危机。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妇女问题不是减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不少女人开始抱怨改革;但她不会抱怨现代化。现代化给女人带来了许多实际的好处:食品多了,家电多了,服装多了,化妆品多了……大大改善了女性的生活品质。

与社会主义革命相比,现代化的好处体现在每个女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与改革带来的社会压力形成鲜明对照。福祸参半,形势逼人,要么自强自立,要么一败涂地——获得解放的女人选择了迎难而上:妇联组织及时调整角色,由动员妇女参与社会转向呼吁社会关注女人,明确了“为妇女做事”的女性立场,开始为解决妇女问题寻找现实可行的办法。[19]妇女民间团体破土而出,自助自救,有效地缓解了妇女在改革中的具体困难。[20]知识女性在高校建立妇女研究机构,从事学科建设并推动女性教育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妇女发展。[21]女作家最早发出了女人的声音,从80年代“自我意识”觉醒到90年代“私人生活”的张扬,将“女性”和“个性”的标签不由分说地贴在了“现代化”大车上。

改革三十年来,比较50年代社会主义解放妇女,中国女人在获得解放的基础上走过了一条更为艰苦曲折的道路: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在社会中有独立的生存空间),到“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再到“女性群体意识”觉醒(每个女性都应该为“我们”的发展尽心尽力)……直到今天,将女人的觉醒化作自助互助的实际行动,借“现代化”西风与西方女权运动接轨,在社会性解放的起点上共同“走向女人”。

我们今天走到了哪里?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对中国妇女发展是一个重要契机,以“民间”和“本土”为主流的“妇女研究运动”就此告一段落。

1994年筹备会议期间到1995年会议召开前后,国家和国际社会两种力量同时作用于中国妇女,在“女人”名下交流合作,却抱着完全不同的两种目的。

中国的愿望是“走向世界”,妇女变成国家的脸面,先于其他社会群体在全球化轨道上领跑。中国政府因此空前关注妇女问题,对妇女发展困境给予必要的扶助,力图以“中国妇女解放”证明社会主义中国的优越性。短时间内,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缓解性别落差,例如: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女干部的适度比例[22],关注女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23],陆续出台多项法规保护妇女权益[24],通过“双学双比”帮助农村妇女脱贫[25],全面实施资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26],在计划生育中开始关注生育健康问题[27]……所有这些,非政府行为不可,在生存底线上托住了迅速滑落的妇女群体;同时,抑制了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民间活动[28],为日后妇女领域的“后殖民化”扫平了道路。

外部世界(主要是西方社会)的目的完全相反,基金会携带着西方理念和女性主义坦然进入大陆,以“世妇会”为平台,推动了中国妇女“入世”即“全球化”的进度。国际援助通过两种渠道作用于女界:一是请出去,支持精英阶层的知识女性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二是项目资助,扶助妇女非政府组织发展,通过各种名目的培训,顺利地完成了话语、理念和方法的全面输入——无论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对长久处在学术边缘的知识女性和一时断源的民间组织都是前所未有的好机会。于是我们看到,恰恰是一向被人看作保守的妇联组织和在学界被人忽视的知识妇女与国际社会接轨最快,成为后殖民化的主要载体。

1995年以后,中国妇女界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学术论坛被西方话语垄断,民间团体被国家控制,体制内的职业女性自行其是旁无他顾,女性研究者在内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纷纷与国外合作,做“项目”去了。在诸多项目培训中,“社会性别”(gender)引领风向,一时成为女性主义的代名词。众多“姐妹”聚集在“发展”项目名下,义无反顾向“外”看齐——本土化问题因此浮出水面。

关于本土(化)问题,一直存在着两个立场,其内涵有明显的差别。

汉语世界中少说“本土”,多有“地方/本地”的说法,附着在“基层”政治层面上,相对于首都和主流中心地带,属于边缘和草根。“本土”是我们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被迫生出的地缘意识,像是一个新概念,旨在强调源自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在开放的世界中坚守自主的主体身份。

西方话语体系中,“本土化”强调的不是本土而是“化”,即西方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传播,其主体是“西方”而不是其他任何地方。同理,女性主义讲求的也不是“本土”而是“本土化”,在实践中是一个西化的过程,从语言、话语到行为方式,再到组织结构,在“女人”旗下有意淡化本土因素,用“gender”覆盖一切差异性的主体意识,同当年老殖民主义在“文明”的旗帜下强行剥夺殖民地的主体身份如出一辙。

今天,新中国进入甲子年,女人与国际女权运动接轨之快之全面,令世人刮目相看。如今的中国,社会开放,人心浮躁,用脚投票,一致向外——如此态势中,守护“本土”至关重要,它对女性群体的后殖民化倾向有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其目的不在标新立异或迎合任何主义,而是为了这里的(女)人们能够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自主、自在地生活。

同类推荐
  •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本书详细回顾了四川出版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70、80年代,四川出版异军突起,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李致,带领四川出版积极“创业”,率先突破“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的束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推出了一系列品牌丛书,在全国有极大影响。
  • 媒介批评学

    媒介批评学

    本书为媒介批评学专著。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对媒介及其活动进行理论鉴别与价值判断的活动,媒介批评在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生产,属于社会舆论的范畴。媒介批评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活动,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本书重点探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21章,包括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文体,媒介批评的历史与发展,意识形态批评,流行文化批评,媒介的美学批评等内容。
  • 犯罪妇女访谈实录

    犯罪妇女访谈实录

    这是一群服刑妇女。她们被判有罪,她们自己也已认罪。她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她们又为何和如何走上犯罪之路?且听她们自己的讲述……
  • 平民上名校:哈佛学生对美国教育的思考

    平民上名校:哈佛学生对美国教育的思考

    哈佛大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随笔,观察记录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别,具体而微地探讨了美国教育各方面,包括美国学校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水平与美国家庭教育特点等,以作者亲身经验为实例说话,为你全面介绍美国的教育。
  • 中国人的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热门推荐
  • 体香

    体香

    《体香》现在五折哦~~一次性订阅全部VIP章节,就可以享受五折优惠!喜欢的就看吧!支持月凉哦~~我叫曲灵犀,女伴男装只为养活自己与五岁的弟弟,继承的家业,也只有爹爹生前的“曲家布庄”与两株桃花…他叫宇彩轩,宇太师的九公子,绝美容颜加上淡然体香,使我留恋…可他的“皇子病”却将他折磨的苦不堪言…所谓皇子病,就是富贵的象征,棉被下若有一粒黄米,都使他无法安睡,物品上面有浮雕,便会磨的手疼,闻到怪味道,也会呕吐不止,身子只能穿丝绸,棉布会起疹子…性格嘛:“臭小子!我要喝水!”臭小子?为何总这般唤我?!“臭小子!我要吃饭…”“臭小子!我想你了…”“臭小子!不许再穿男装…”“臭小子!不许走…”“臭小子!不许再理我七哥!…”……怎么?不知宇彩轩的七哥是谁?那就太孤落寡闻了!宇紫轩,皇帝都要顾忌三分的人物,“康”城地下钱庄的掌柜,宇太师的七公子,俊逸昂然却温文儒雅,淡青身影刚毅非凡…性格嘛:“宇紫轩,我有一事相求…”“好。”“宇紫轩,我想劳烦你件事…”“好。”“宇紫轩,我要你的腰牌…”“好。”“宇紫轩,我要金山银山!”“好…”……体会过男人撒娇的滋味吗?体会过被人宠上天的感觉吗?那么…就来闻一闻“桃花嫣然”中,散发的淡然体香……********************************************************月凉的QQ书友群:一群:61738604(已满)二群:58481160喜欢月凉的话就来吧!~********************************************************推荐月凉的书:《青楼红颜》《古有此女天下乱》《试婚记》《凰后!》*************
  • 假若

    假若

    个性飞扬的高中生们,在亲眼目睹家庭破裂,恋人背叛,闺蜜惨死,与梦想失之交臂等等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后,还会以怎样的姿态面对生活呢?假若,他们不曾相遇,青春真的会少了些许痛楚吗?那些与我们有关的日子,是苦涩还是甘甜呢?
  •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边际电台

    边际电台

    这里是一个无比平凡的小镇,平凡到你们似乎从没有听说过它,严格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能够让外人进入到这里的通道,如果您不幸的误入了这里的话,请您自求多福吧,在这里,你曾经所了解的常识都将崩溃,所曾遵循的规则都将瓦解。请尝试融入这里吧,边际里从不缺少所谓的异类,但能够在这里生活下去的,只有这里的居民。 【边际入住电话:八一九二六三八零七】
  • 白晓皙的冒险

    白晓皙的冒险

    这里是白晓皙的冒险~白晓皙是一名普通的少女,与大多数人一样想成为冒险家。当她正式成为冒险家踏上路途后,遇见了不少的人,也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她是否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冒险家呢?
  • The Double-Dealer

    The Double-Deal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罪臣之女的锦绣芳华

    罪臣之女的锦绣芳华

    这年头的穿越很流行。傅瑶在知道自己穿越后没有一点慌乱,何况,她穿到了当朝尚书的家里,没有继母庶妹,没有宅斗算计,可以说家庭和睦,生活富足。要说唯一让人揪心的就是:据说她爹是奸臣。自古奸臣都没有好下场,为了将来不被清算,傅瑶开始寻找让她们家脱“奸”的帽子。哪知道帽子没找到,一道圣旨压了下来。流放……她们一家被皇帝老儿当挡箭牌赶到了千里开外的不毛之地。于是,傅瑶迅速调整心态原地满血复活为励志女汉子!开荒、种粮、修茅屋,还得时不时的挖个陷阱对付边境的强盗。小心经营,细细盘算,她只求一日三餐全家能饱腹。可现实是残酷的,左邻右舍看不得她们家好起来,尽找茬,还有极品小人制造麻烦。于是她还要和他们各种争,各种斗……好不容易等到极品都收拾光了,家业也兴隆了的时候,一道圣旨又压了下来。回京……迅速卖掉万贯家财,一家人风光重回京都。再不是傻里傻气被皇帝利用的棋子了,再不是别人想陷害就陷害的软蛋了。且看傅瑶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惩治那些伤害她们家的人。于是,真正的奸臣一家子就此练成。本文前期种田为主,后期种田和各种争斗为主。喜欢的亲可以收藏、留言、花花、月票以示鼓励;不喜欢的亲请不要拍砖。*═—═—═—**═—═—═—*推荐如雪的另一篇文:《小霉女逆袭大总裁》
  • 如何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如何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家长的教育。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每一个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家长的教育。家庭是全家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园。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特长和潜能,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完整而成功的人生,那么,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坚定做个有心人,孩子就一定可以活出最好的自己。做孩子的心灵导师吧!
  • 我就假装修炼一下

    我就假装修炼一下

    假如你遇见了纳兰嫣然,怎么才能帮助她成为人生赢家?遥远的未来,一座巨型高科技成人乐园「玄幻世界」建成,这是一座以玄幻为主题的仿生人世界,它提供给游客杀人夺宝,肆意妄为的机会,以及自由篡改剧情的能力。主角作为游客来到「玄幻世界」,加入到纳兰嫣然的阵营,利用游客的身份帮助纳兰嫣然打败萧炎,走上强者之路……你获得了来自纳兰嫣然的好感,+1你获得了来自萧炎的负面情绪,+10000 ps:本书不是斗破苍穹的同人文,不是传统玄幻,对仿生人题材感兴趣的请无脑收藏,本书绝对符合你的喜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