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0600000009

第9章 追寻自我确立

“不安的鞭子”驱使孩子乖乖念书

忍受困难的能力、与困难对战的力量,都是心理成长、自我确立的特征之一。而忧郁症患者在测试自己的力量之前就认为“自己绝对办不到”,直接举白旗投降。

“沉溺”一词,用来形容某人沉溺于酒精或女色。这种状态下,自我机能无法发挥作用,由“本我”(id)[20]或冲动支配人格。一个缺乏父性的家庭,培养不出孩子的忍耐力。

“冷漠”(Apathy,表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意志消沉的词语)也是造成人们缺乏与困难对抗的因素。

不安驱动着“乖孩子”,只要“不安”这个动力消失,就会使他们不想继续努力。他们表现出来的朝气蓬勃,仅是不安的呈现罢了。

由于不安而不懈努力,拼命消耗精力,燃烧殆尽后,残留下来的只有不成熟的情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忍耐力,以及有气无力。

即使这些人外表看似很乖,实际的模样却跟上述没什么差别。他们的忍耐力不如一般的孩子,也缺乏精力,而且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扮演乖孩子的时候也好,心神耗竭后也罢,他们内在的冷漠是一成不变的。就看驱动他内在的是“冷漠”还是“不安”比较强烈。

当他们扮演乖孩子的时候,满脑子只想取悦父母,完全没有自己,但他们原原本本就是冷漠者。

对工作认真充满热情这样的“过度适应的病前性格”,气力并非自然涌现,而是不安所导致的,其中的本质便是冷漠。光这点已经足以令他们备受煎熬。他总是不断鞭策自己:要努力工作,要认真念书。

如果一个人原本就拥有力气跟兴趣,全心投入工作或读书时,是不会觉得痛苦的。但这些人既缺乏自然产生的精力,也没有嗜好,剩余的是浑身疲弱。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仍勉励自己要加倍努力工作、念书,比其他人还更认真。

对本人来说,内在的不安就像一条鞭子般打在身上,带给肉体无限痛苦。这条名为“不安”的鞭子,是带给心灵无限折磨的源头。曾听人说过,过去有部分大学的登山社,每当社员登山健行时累倒了,无法继续前进时,他们就会挥起鞭子,强迫社员继续往前走。而心理上无能为力者,则是被“不安”这条鞭子不停抽打,促使他使劲工作、死命念书。

关怀与温柔的背后,都有着不安虎视眈眈

大学的运动类社团曾经发生以锻炼之名酿成新社员丧命的事件。人一旦死亡,再怎么鞭笞也动不了。

冷漠也是同样的道理。被不安之鞭猛力鞭笞,投入工作与读书。但只要到达极限,这条鞭子就不再有功效,即为“冷漠”的挫折现象。

原本缺乏力气、没有同理心者,从一开始就不曾有过温柔或努力。他之所以看似充满精力、显示温柔且具同理心,都是基于不安而戴上了面具。

正因如此,看似带有“病前性格”的过度适应者,有时候会出现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谈举止。以一般社会观感来说,是几乎无法想象的。这些看似良好适应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内在神经质地索求,同时却也意志消沉。表象适应良好,实则是患了精神官能症。

这个人内在所拥有的,顶多只是弗洛伊德称为“本我”的冲动。虽然他看似在社会上适应良好,但其实并没有培养出人性、社会性、自主性与爱情,所拥有的仅是性与暴力的冲动罢了。

当不安无法驱使任务完成,残余的驱动力便是冲动。对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在某个时间点遭到挫折,会突然出现极端冲动的行为,仔细想想这是能够理解的。

精神官能症患者其神经质的要求是对“内”的,所以他们面对家人或配偶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且任性;而对于外人,则只会表现出消灭自我之后的“过度适应”。

在精神官能症患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神经质的要求”,以及他们为了让人喜欢自己而牺牲自我的“自我消灭”那一面。他的内心里有着神经质的要求,同时走的路线是由不安而消灭自我的八面玲珑,或者是抛开不安,表现出神经质的要求,而且任性。

“对外良善,对内恶毒”,就是有精神官能症倾向的人们的特征。这时的“内面”,未必是指家里。在乖孩子心目中,“家”其实是“外面”。也就是说,内面之中并无不安存在,而外面则充斥着不安。因此,就有了“在外恣意,对内乖乖牌”的现象。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都无法培育出真正的人性。所谓人性,既不是精神官能性的索求,也不是牺牲内在需求的过度适应,而是主动性、积极性、爱情、自主性等特质。如果可以不牺牲自我内在而得到成长,自然就能具备上述这些人性应有的内涵。

“真实面貌的自己”遭拒所引发的自卑感

有些人在幸运星底下出生,在情绪成熟的大人围绕下茁壮成长,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便具有同理心、温情和强韧的精神。就算经济拮据、生活困顿,但只要有情绪成熟的父母陪伴,他们在获得淳良人性方面就是得天独厚的。这些人不会出现神经质的索求,也不会有严重到消灭自我的过度适应等精神分裂的现象。他们的内在已经统合了,不会有内外矛盾的言谈举止。

精神官能症患者通常在一群情绪不成熟的人围绕下成长,所以在人性这门功课上触礁。他们性格冷淡、意志消沉,甚至对“活着”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即使生于名门望族,若是父母的情绪不成熟,很遗憾,仍旧无法获得美好的人性特质。或许,只能等到他们长大离家,并且遇上一个拥有丰裕的爱的人一同生活,才有机会学到这些吧。

想借由他人的认同来获得自信,无论时间过多久,对方如何认同,本人都无法拥有自信。到头来,就会为了得到认同而依附在他人身上,但即便他人怎么赞誉有加,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自信心来支撑一辈子。

自卑的人容易过度美化他人,对不必要评论的人给予赞美,却不夸奖该受到赞美的人。自卑感强烈的人因为恐惧他者,导致无法掌握别人的真实面貌。把不值一提的人误认为是了不起的人物,同时过度意识到自己的欠缺,而对那份欠缺给予过大的好评。原本是不怎么样的事物,他们却把它当作无价之宝。

他们并不是缺少了什么才感到自卑,而是因为自卑才会过度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误以为自己所欠缺的是应该具备的本质。

自卑感,同时也是疏离感、孤独感。让他们感到自己跟其他同伴不属于同类,格格不入,并自卑地认定,同伴所为符合规范,但自己做的却不够适切妥当,才会觉得,与同伴相比,自己低人一等。

这种人在幼年时期,往往会为了获得认同而伪装自己,这对他们内心的自卑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年幼时,曾遇到过父母拒绝接受不经伪装的自己,于是加深了自卑的程度。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卑感,但严重到妨碍人生的话,恐怕是小时候曾被父母拒绝使然。

倘若父母内心纠结难解,便无法接纳孩子,无法聆听孩子说话,也无法理解孩子所做的每件事。当孩子遭到父母拒绝,自卑感便越来越深。

对小孩而言,最重要的父母居然拒绝了自己,等于是剥夺他们自我本质的价值。其实,父母的接纳就是对孩子赋予价值。

父母失望的叹息让孩子沦为奴隶

从某个层面来看,决定一个人会“沦为奴隶”还是“晋升贵族”在于孩子的幼年阶段,这就是心理上的“身份阶级制度”。被否定的人将会沦为奴隶,即使日后他们得到多少认同,都只是奴隶想获得主人的认可罢了。他们努力获得他人认同,就像奴隶想得到主人认可一样。

沦为心理奴隶者怀着强烈自卑感,缺乏自信。而一名奴隶纵使得到认可,仍是个被放逐的社会边缘人,内心有着孤立感。

这种状况的背后,藏着类似狄摩西尼(Demosthenes,古代希腊的雄辩家)的悲剧,不管获得多么高的声誉,最后仍步上自杀一途。小时候如果没有被赋予个人本质的价值,将导致日后付出的所有努力,不过是奴隶所做的努力罢了。

假如人们在小时候,个人价值曾被剥夺,日后即使功成名就,那种认定自己是假货的感觉依旧会挥之不去。美国心理学者约翰·哈维(John Harvey)所说的“假名现象”,指的就是这种心理状态。这类人尽管获得成功,仍缺乏自信。他们对于自身的成功,丝毫感受不到是自己达成的;成绩如何亮眼,他们始终认为自己不配。

父母一声声失望的叹息,会剥夺孩子个人价值。这些父母只关心自己的自卑感,一股脑地只想获得他人尊敬,心理上却没有去理解孩子的渴求,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就是这样,夺去了孩子的价值。

爸妈沉浸在自己的心理纠葛中,无法顾及孩子。就算他们不是刻意要剥夺孩子的价值,但仍导致了如此结果。他们的内心存在着自己无法认同的东西。比方说,怯懦,这个大人其实胆小怕事,却无法承认自身的软弱,压抑着住在心里的胆小鬼。为了消除内心的纠结,就把孩子当成道具,从他们身上找出胆小的特质,并且猛烈抨击。

父母攻击孩子的弱点,目的是要解决他们内心的纠结,绝不是要剥夺孩子的价值。然而,当父母歇斯底里地责难时,便足以夺走孩子的自我价值。

仅得到社会观点上的成功,无法令个人价值得到圆满。不论怎样功成名就,也只是以一名奴隶的身份加入人生胜利组的行列。毕竟,拥有成功的他们,本质上还是个价值被否定者。

升迁忧郁症、搬家忧郁症的机制

人类必须把自己当作依归,才能够真正相信自己,涌出活下去的自信。为了获得活下去的自信,首先必须学会从心理上依靠自己。只要能够相信自己,其他人也才能相信你。

若能拥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心理上就能安定。这样就能让自己从延期偿付[21](moratorium)毕业吧!心境上也能明确区分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在心理学上,称作“形塑自我境界”。

举例来说,搬家或升迁常是引发忧郁症的契机,因此发病的就被称为“升迁忧郁”或“搬迁忧郁”。那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导致发病呢?

搬离长年住惯了的地方,或者离开已经驾轻就熟的工作形态,的确会唤起人们内心的不安,但光是这样并不足以说明为何引发忧郁症。

我个人认为,或许是因为环境的变化使这个人的内心机制松动了。也就是说,无论长途旅行、换工作,都会把至今内心构筑起来的防卫机制暴露于危险之中,所以才更为棘手。

我们都会配合四季更迭换上当季衣服,冬天穿夏装会冻僵,而穿礼服遛狗也显得尴尬。那些无法改变内心原有秩序者,就好像只拥有一套衣服,无法配合各种场合打扮出最适当的姿态现身。

依靠特定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的人,其自我是不堪一击的。相反地,倘若一个人的自我相当坚定,也就能够相信且依靠自己,等于拥有好几套衣服可以因时制宜。而自我很脆弱的人只拥有一套夏装,碰上各式各样的场合便不知如何应变、自处。

长期旅行、转职、搬迁等,有可能动摇当前的内心机制,心情会觉得沉重。这样的人即使搬到环境更好的地方,仍提不起劲。因为,环境的变化有机会导致至今压抑下来的感情悄悄地在心底蠢蠢欲动。

内心若有压抑,就很难跟他人达成“同一化”,也无法更换另一套衣服。所谓“自我同一化”,是必须体验过各种感动,与值得尊敬的人相遇。拥有许多套衣服,就是体验过各种“自我同一化”的体验。和玩乐的伙伴同一化,就是跟玩伴一起玩耍,度过快乐时光;或者与尊敬的人相遇,得到感动的体验,从他们身上学习何谓人生。

服丧之人犯罪的缘由

罹患忧郁症的人,缺乏这样的深层感动体验。他们直接将各种“危险情感”封闭在心底,并想尽办法砌出一道高墙,应付当下生存所需的内心机制。他们对他们所依赖的人怀着憎恨与怨念,却刻意把这些都抛到九霄云外,不想去意识到其存在。

避免意识到自己要报复的情绪,于是将这些负面情绪封闭在心底。扮演着“乖孩子”过日子,实际上心底甚至暗藏杀意。虽然他们以良善的面貌在社会上获得认同与尊敬,内心却充斥着混浊不堪的恶意旋涡。

由于要能够毫不察觉到自己真实的情感,平静地过日子,他们在心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御机制。之所以会对新事物感到沉重,可能是因为过度执着这套机制吧。

他们以往将对于社会的恶意封闭在心底,所以才会担忧这道屏障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松动,甚至遭到破坏。他们对心理所依赖的对象,忍不住怀有憎恨。但在心理上却依靠着对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攻击性。甚至有不少人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不满以及针对那个人的愤慨。

他们害怕自己察觉到对社会的恶意,或是对周遭人们的实际情感。而容易引发忧郁症的变动契机,则会促使他们察觉到自己的真心。可是,他们必须仰赖对方而活,要是发觉其实自己恨着对方,失落感将向他们袭来,从此以后便不知道如何活下去。

福岛章在《丧与杀人》(《躁郁症的精神病理》第三辑,弘文堂)这篇论文中,提到关于“服丧期间发生犯罪”的状况。据说举行丧事时,会把压抑在心底的攻击性或性欲推上台面,这是因为丧事并非日常之事,动摇了人的内心机制。

这么说来,丧事不也会把人逼到忧郁症的绝境吗?也就是说,若原本压抑住的攻击性不针对外人,就会反过来朝自己攻击。

容易罹患忧郁症的人,以一道固若金汤的心墙区隔出外界与内境。环境的变化暗藏着摧毁这道墙的可能性。

所谓的丧事,并不限定于某个亲近的亲友过世。“逝世”的也可以是自己内心的某种印象,或是束缚自己的某件事物。有些人遭到父母的束缚,也有些人被父母所赋予的概念捆绑。

举例来说,有人被“家庭”这个观念制约,被“家庭是全世界第一优先”的价值观绑得无法动弹。只要有这种束缚存在,他就无法拥有丰沛的活力。

人因独处而自由,但光是这样就令人们对孤独感到畏惧。独处时,就有机会从束缚自己的事物中解放。然而,大多数的状况却是束缚依旧如影随形。

未曾碰触并处理自己真实情感的人,会在漫长人生路上遭遇挫折。内心的纠葛产生压力,有人因此耗尽了全身气力,也有人因为强烈地压抑情绪,使得人际关系老是不顺遂,最后仍是摔了一跤。处理感情有如消化食物,吃下肚的食物依序经过消化、排泄,内心情感也必须依照年代远近顺次进行处理。

我们会在年末大扫除,或者从学生身份转换到社会人士时,来个房间大整理。然而,感情未经过处理的人,就像出生以来从没打扫过房间,累积了厚厚一层灰。

支撑老顽固的“规范意识”

忧郁症患者的“规范意识”是过剩的。而所谓的规范意识过剩,就是“把一切赌在认真努力上”。他们不懂变通、棱角分明,内心的欲望与规范完全不协调。由于一板一眼又紧张兮兮,碰到一般人觉得稀松平常的事物,也会累到浑身无力。

这种人对玩乐有罪恶感,老是神经紧绷。如果被认为懒惰,他们会为此感到受伤,于是更加拼命努力,但成效不佳。即使对工作有热忱,却承受着疲倦以及慢性折磨。于是,他们找一连串的借口,再三强调自己并不懒惰,但旁人看来,他们就只是在那儿啰里啰唆罢了。

他们的勤奋是为了博得对方好感,当他们陷入低潮时,想到对方可能认为自己是懒惰虫时,烦忧更甚。他们会以“自己添了麻烦”这样的借口,避免对方讨厌自己。然而,周遭的人想要的并不是他的道歉。在他人眼里,这个人就是个优柔寡断、做事不干脆的家伙。

他们是世间所谓的“模范员工”,但行事拖泥带水,缺乏活力。虽然他们埋首于工作,表现却不如预期。即使拼了命去做,拿得出来的成绩却寥寥可数。原因就出在,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暴露缺点,结果反而过度紧张,导致精力耗竭。

为了避免暴露缺点,于是持续抱持着焦虑与紧张。如此的精神消耗就是导致忧郁症的原因。其实他们根本没做什么了不得的工作,却陷入极度疲惫。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会将大把时间投入工作的人,做出的成果反而更亮眼。

这些“模范员工”畏惧规范,依循着规范意识度日,就因为规范说“人必须工作”。从幼年时期起,他们也是把父母给予的各种规范意识照单全收,毫不修正。他们不是不做坏事,而是无法做坏事。

正因为规范支撑其本身,所以他也更加意识到规范的存在。相对地,心理茁壮成长者能够统合“规范意识”以及“欲望渴求”,并确立自我。因为这些人将自己当作靠山,套用弗洛伊德的话,这个“靠山”就是“自我”。“确立自我”可使得人们于规范意识与欲望渴求这两者之间,取得良好平衡。

只能扮演乖孩子过活的孩子们

唯一支撑忧郁症患者的,就是规范。因此,他们害怕违背规范。但相信规范者与理解规范者并不会将规范意识无限上纲。相信规范者与害怕规范者截然不同。

有忧郁症倾向的人害怕规范,将规范意识无限上纲,但不信任规范。他们的心并未能统合,分裂成意识与潜意识,时时感到不安,使得他们优柔寡断。

最要紧的,是拥有规范以外的活下去的支持。若只是紧紧抓着规范不放,永远都只会被不安罩顶,不满也将持续蔓延。如果不做点儿什么事情,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而原本工作应该会给予他们自信,但竟然带来慢性的精神萎靡。无论如何挣扎、努力,都无法得到预定的成效,最后陷入慢性疲劳。由于在工作上无法做出亮眼的成绩,他们在精神上过度效忠,心理上变本加厉地仰赖着空虚的规范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迟早会遭受挫折。

受挫的“乖孩子”对于乖孩子以外的生存之道,害怕到没办法活下去。他们并不是接纳“扮演乖孩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是恐惧令他们扮演下去,勉强自己当个“乖孩子”。

他们在内心不一定也是个乖孩子,可能还隐藏着反社会倾向的情感。遭遇挫折的乖孩子,内在分裂成意识层面上的乖小孩,以及潜意识中的坏小孩。除了获得他们自认重要的人的好感,就不懂得其他生存方式。

遭遇挫折的乖孩子,心灵支柱就是“获得父母的喜爱”。正因如此,他们与父母相处时,就必须压抑自己实际的情感。

前述我也提过,这些人把幼儿时期“内面化”的规范分毫不差地沿用下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可是自己的心理却无法成长,没办法在规范与欲望之间取得平衡。结果,小时候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成了束缚自己的对象。当他急欲响应对方的期待时,却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对方虽然不可或缺,但也使他觉得忧烦。

这种孩子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仿佛手无寸铁;遇上抢匪,毫无招架之力,也不知道要怎么经营人际关系。要他们与身边的人推心置腹,是相当困难的。由于他们内心缺乏统合,存在着他们毫无察觉的自己,所以既无法与别人亲近,也无法有心灵上的交流。他们潜意识的防御力坚不可摧,对外紧紧闭锁。别说他人了,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触及这片领域。

这样的人直到走向生命的终点,都紧闭心扉,对于门的后头到底隐藏些什么都装作一概不知,几乎可说是没有真正地活过。追根究底就是,他这辈子从未与人有过心灵上的交流。

那些封闭在内心深处的东西,恐怕跟他本身的束缚感有关。一旦与别人亲近,他便会开始觉得和对方相处很腻烦。

丹·凯利[22](Dan Kiley)表示,“彼得·潘型”的人会非常重视新朋友,对于自己原本亲近的人则开始感到烦躁。

当亲近的人变成欲望的妨碍者,沦为渴望自由的绊脚石,可是他们却又因依赖心太强,无法离开好让自己自由。而这种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没有确立自我,成了“表面高手”

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没有确立自我。“自我”能够掌控感情,联结“超我”与“本我”。以前面的用词来说,就是统合欲望渴求与规范的元素。当“自我”运作顺利、发挥功用,就不会受到“超我”支配,也不会因为遇到冲击就半死半活。但当规范意识不断扩张势力,“超我”便支配了个人。

举个例子,他们除了工作以外就没其他愿望,总是担忧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确立自我”的表现。

由于“自我”不能发挥机能,内在分裂成意识领域中不断扩张势力的“规范意识”,以及潜意识领域中的“反社会欲求”。因此在某些时刻,这些外表认真正经的人也会犯下滔天大罪,像是刚正不阿的警察也会想用金钱俘获美人心,铤而走险,持枪闯入银行抢劫。

对于没有确立自我的人而言,身边的人等于是“规范代理人”,但在潜意识领域里,这些人则成了“束缚者”。当环境变化打破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障壁,规范与冲动就可能直接发生冲突。在环境变动的状况下,在潜意识里的冲动便会破坏防御,开始蠢蠢欲动。这时,身边的人们也会成为他的障碍,于是这个人的一言一行将惹得旁人不愉快。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写到关于其父亲的事。作者年轻的时候,曾因为父亲的心情不好而吃了不少苦头,等到自己成家后,某次偶然惊觉:没想到自己对家人居然做出了跟父亲一模一样的举动,让家人受尽同样的苦头。这种案例其实相当常见。

由于从小在情绪不成熟的父母身边长大,这个人的心理也无法获得成长,因此会迁怒于附近的人,例如家人,从这点就足以证明他的自我未能确立。

这种人会对不怎么熟悉的人和颜悦色,对外人怀着防卫心,态度顺从。面对外人时,他们会感到不安与紧张,显意识完全掩盖了潜意识。所谓的乖孩子就是“面善心恶”,但他们却完全没发现,自己内心中有片广阔的领域是他们未曾意识过的。他们与亲近的人相处时,紧张感就会舒缓,区隔意识与潜意识的障壁也变得脆弱。

与亲近的人相处时,他们比较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而自我是由意识与潜意识领域联结而成的,不管是哪个领域都影响不大。“自我”的功能就类似衣服,好比在隆冬时,只要穿上暖和的贴身衣物跟大衣就能在户外行走。要是敢裸身走出门外,恐怕会感冒,而就算没感冒,也会消耗体力,使人患病。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自我”等于“心灵的衣服”。

足立博在《躁郁症的精神疗法》(《躁郁症的精神病理》第三辑,弘文堂)这篇论文中,提到一则关于“没有空气的月亮”的故事: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白昼灼热,夜晚则是酷寒地狱。问题不是出在灼热或酷寒,而是因为缺乏大气覆盖。换句话说,躁郁症的问题不在于这个人暴躁或忧郁。我想说的是,这和“是否拥有自我”有关。

缺乏自我的人会遭到规范过度捆绑,或者无法处理内心冲动而引发问题。规范与冲动并非问题,而是自我没发挥出功能。“自我”的功能就像大气般具有保护作用。失去“自我”的人,就如白日灼热、夜晚酷寒的月球吧。他们对自己人残暴蛮横,甚至认为,这些人为自己牺牲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对外人的态度却恰恰相反,不但把自己当作牺牲品,还为此沾沾自喜。

缺乏某物就活不下去的成见

人们经常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以为自己“没了什么”就活不下去。不过,请大家仔细想想,难道真的没了这些,你就没办法活了吗?这不是一厢情愿的成见吗?

这样的想法、成见,背后恐怕还隐藏着“没了某样事物,依旧厚脸皮活着”这种罪恶感。换句话说,就是错误所形成的顽固“超我”。

举例来说,我从小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全世界最棒的地方就是家。如果不重视家庭,就是最大的罪。”道德根源是家庭,所有的正当性皆从家庭产生。家庭是我活着的一切意义之基本,倘若否定家庭就等于否定了神。

我抱持着这样的成见,所以在与家人无关的地方享乐时,罪恶感就会涌现。一旦认定家庭就是一切,就会认定自己无法在家庭以外的地方生存。

恋人之间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这并非谎言,他们是真的这么认为。不过,说出这种话有几个背景条件,其中一个是,他们可能认为,人生没有恋爱就毫无意义。但就算认为自己少了什么就无法独活,其实只要试试看,说不定仍可以活下去。

孩子独立时会感到罪恶感,是因为他们深信自己没有父母就无法存活,这背后所隐藏的正是对父母的依附。大概就是依赖心作祟,让孩子在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时,产生了罪恶感吧。

为合理化依赖心,他们有时候会高唱伦理——“百善孝为先”,而只要破坏这个规则,罪恶感就会出现。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活着必须依赖某样东西,心中便会存在依赖感与罪恶感。依赖心会通过各种形式束缚人类,并在意想不到之处妨碍原本应该多彩多姿的生活。

依赖心或许也存在于羞耻的基础上,所以一旦拒绝他人就会使得他们觉得害怕。如同前文所述,津巴多曾说过,容易感到难堪的人害怕被拒绝。因此,他们无法与人相处,也无法对人打开心房。

如果无法掌握“害怕表现真实自我”背后的因素,人将无法跟他人的心灵交流。依赖心强烈会酿成两种结果,一是“凡事都得仰赖对方”,另外就是“采取防卫姿态,当个乖孩子,扮演虚构的自己”。

紧紧抓牢拒绝自己的对象

一旦自我同一化失败,结果会如何?所谓自我同一化失败,首先是孩子在跟母亲的关系中,由于母亲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安抚”(Stroke),使得孩子对爱的索求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希望母亲倾听自己。不过,这样的渴求却受到挫败,与母亲的失败关系则令孩子心灵受创。

孩子因渴求被拒,所产生的攻击性情绪并不会朝向母亲,而是往自己身上袭来。当孩子的心理越是依附母亲,就更容易憎恨自己。把怨气出在自己身上,会让心灵背负着各种伤痛。从心理上来看,对他们而言,“拒绝自己”比“拒绝母亲”更易接受。

人没能获得充分的母爱,便会怀有强烈的自卑感。为了甩掉这样的自卑感,他们会满脑子盘算并逼迫自己:要高人一等、工作要有效率、要快快熟睡、要赚大钱、要努力放松、要投入享乐……但却使得他们更痛苦不堪。这表示此人“无法停留在当下”,也正是拒绝自己的表现。与其被母亲拒绝,宁愿拒绝自己,结果竟然却更令他们焦躁。

最不可思议的是对方明明拒绝了他,他却紧紧抓住对方不放。如果在缺乏爱的环境下成长,人们会为了取悦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这点也表示他的心理还没离开母亲独立。

幼年时期他们的渴求遭逢挫败,便自行塑造出一个“不被爱的自我形象”。为了克服这个遍体鳞伤的自我形象,他们只能紧紧抓住“理想的自我形象”。容易罹患忧郁症的人,想方设法都很难降低自我要求的标准,原因就出在这里。

对自己的要求过高,等于反映出对自己现况的失望。只要内心维持着失望的念头,要他们降低期待,可说是难上加难。

在以往的人生路上都未能满足的基本渴求,如今在他们的心底,紧紧纠缠在一起。换句话说,容易罹患忧郁症者要试着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否则就好像双腿被捆绑的人被丢入水中还想游泳却徒劳无功。

遭到“去势”的乖孩子

对自我受创的人来说,首要之务是得先察觉到,幼年时期受挫时,误把憎恨的矛头指向了自己。同时也必须自觉,发现自己并未经历过心理成长必需的体验。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发现,自己是因为无限扩张的规范意识而痛苦不堪;察觉到自己是因过高的自我期许而遍体鳞伤,以及因心灵丧失弹性与活力而煎熬不已。

人们说,“内心的纠葛”是引发不安的根本原因,套用另一种说法,就是“缺乏自我”吧。也就是说,当内心的两大矛盾无法得到整合,结果造成两者直接对撞。那么,要形成“理想的自我”应该历经怎么样的过程呢?

我在思考这件事时,总不禁联想到《伊索寓言》中北风与太阳的故事。大人对于孩子的“本我”,是如太阳高照,还是像北风般呼啸不停?世上有些父母就像北风,也有些父母像太阳。

孩子的父母若如北风,他们一定会变成“凡事听从的乖孩子”。北风会变成“超我”的角色,孩子对大人的依赖还未消化,就从意识层面被放逐。即使从意识中抹去,并不表示就从心中消失。

所谓的乖孩子,是心理上遭到“去势”的小孩。这种人永远都拘泥在“为人儿女”的角色,而无法成为成熟的人。当“为人子”却不是成熟的男人时,会是什么模样?即为心理上有依赖,无法完全独立的“妈宝”。对他来说,心理上的自立,等于是对他所依附的父母的一种“谋反”。

成熟,就是心理能够独立自主。一个人跟父母的关系完成清算之前,与异性的交往不会顺遂。如果从这点来思考,大概可以理解。

假设,一个心理上独立自主的女性和一个心理尚未离开父母的男性陷入情网,结果会如何?

女方会期望与男方灵肉合一,但男方却不打算与女方建立紧密的关系,在心理上仍需要一个能依附的人。当恋爱时,如果他的内心仍向着父母,那么这场恋情绝对不会顺遂。

要是这名男性想办法脱离了父母的制约,又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他会把该女子当作心理上的父母的替代品,将以往对父母所尽的任务都加在情人身上。恋爱,会使得孩提时期建立的亲子关系模式出现变化。“对父母的任务”跟“对情人的任务”相互矛盾、彼此冲突。

只要孩子谈起恋爱,父母的存在开始变成一种妨碍。男女关系与亲子关系,本质上并不相同。亲子关系若异常延续,或者带着神经质,孩子在心理上就有被“去势”的必要。当亲子的依存关系持续,男孩想成为男人就会显得麻烦,与父母的关系也跟着出现矛盾。不管是同性亲子或异性亲子之间都会发生这种状况。

父子关系属亲子关系,并不同于“男人与男人”的关系。当儿子要成为一个男人,父亲跟儿子之间的依存关系就会出现矛盾与破绽。

在心理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期望成长为成熟的人而出现变化,原本与父母的依赖关系也会逐渐淡去。所谓亲子关系的变化,就是孩子走向男人或女人的过程。

亲子关系会深深影响到恋爱能否顺遂

然而,上述的状况却不存在于心理健康的亲子关系中,而是孩子遭到“去势”后仍继续维系的亲子关系。遭到“去势”的儿子维持与父母的关系,同时又要跟心爱的女人谈恋爱,会发生什么事呢?

当他谈恋爱谈得越久,便逐渐出现十分奇妙的状况。男性在心理上维持着“为人子”的角色,是心理上的依存关系。但儿子与父母的关系已经遭到“去势”,所以他会把父母原有的职责强加在情人身上,等于否定了恋爱。

因此,亲子关系未经过清算的“乖孩子”,恋爱通常不会顺利。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亲子关系中的“去势”。

将孩子“去势”的前提是,他与父母仍维持着幼年时期的关系。即使孩子勉强自己离开父母,如果心理层面没有成长,就需要另寻一个替代品以得到心理上的依附。

缺乏依靠就无法独活的人,绝对会想尽办法找到另一个能依赖的人,也就是父母的替代品。这种状况下,对方如果无法跟自己维持像过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等于不符合需求。所以,他们会想办法找到一个对象,来支持无所凭借的自己。

总之,即便他脱离了“把自己去势的父母”,依然会将那些原本属于父母所担负的任务强加在旁人身上,或者将职责推给情人。换句话说,就是要恋人放弃“恋人”的职责。对恋人来说,她想要的是“男人”,但却被强加了“否定男人”的职责。

其实,在社会上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往往会面临触礁。想要让恋情开花结果,双方都必须学会“依靠自己而活”,必须成长为“成熟男性”与“成熟女性”。

和“把自己去势的父母”对决,不可要求恋人担负父母原有的职责。若不能做到这些,就会产生怪异现象——当男方在情人面前展现男人魅力时,会感到一种罪恶感。他会陷入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一旦成为“男人”,就会被情人拒绝。这是因为父母禁止儿子变得成熟,儿子也会由于做个“成熟男人”而遭到父母拒绝。

本该浓情蜜意的恋人在不知不觉间发展成无性、禁止性爱的关系。这不是在意识层面上大剌剌地宣称禁止性爱,而是在潜意识中悄悄酝酿的。恐怕,“不安”驱动人类的力量远远大过性欲。

我在电台的节目《人生咨询电话》,让我有几项惊人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不少年轻夫妻过着无性生活。这些夫妻至少有一方心理上还未脱离父母,并且在这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遭到“心理去势”。

亲子关系仿佛衬衫最上面的一颗纽扣。只要第一颗纽扣扣错了,接下来每一颗纽扣都会错位。当孩子跟父母出现精神官能症的倾向,那么他们与情人之间也会重复上演同样的戏码,一错再错。

他们会错把“无法脱离父母”当成孝顺,把对“父母的依附”解释成对父母的爱。同样地,他们将情人的心意完全会错意,居然把“不能成为男人或女人”解读成“对情人的忠诚”。

当人生第一段人际关系——“亲子关系”遭遇失败,也就预告下一段人际关系也会跟着触礁。无论是与情人的关系或是其他人际关系,遭遇瓶颈、挫折时,应该试着反省“这一切是否跟自己当下所想的相反”。

美国心理学者柯尔·怀特克(Terry Cole-Whittaker)表示,真实情况往往是相反的。当人摔了一跤,或者走投无路时,就会发现,很多真实情况与原本以为的恰恰相反。原本认为正确的,实则错误百出;原本觉得充满破绽的,没想到却是无误的。原本以为非做不可,其实做了就死路一条;而原本以为不可做的事,却非做不可。

倘若能换个角度来思考,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开拓新道路的契机吧。

同类推荐
  • 女性要懂心理学

    女性要懂心理学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追求幸福与成功的女性都要懂点心理学,要重视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掌握审视心理状况、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学会自我肯定,自我疏导,以健康的身心迎接社会与时代的各种挑战,这样才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把握自己。使自己在生活中更加成熟,在工作中更加突出,成为一个更加健康、更加自信、更加出色、更加美丽的幸福女人。
  •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通过讲解和生动的举例,对记忆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解读,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记忆的种类,判断出自己的记忆类型、记忆等级,本书中,作者抛开繁杂深奥的理论,利用生活小故事层层激活你的大脑,带你突破记忆力极限,检测记忆训练效果,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 解读梦境

    解读梦境

    你是否思考过梦境的含义?你知不知道这些梦也可能对你的人生产生种种影响?梦境不光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能为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情绪上的困扰,甚至还能加强记忆、提高注意力。本书将助你掀开梦的神秘面纱,伴你美梦香甜。
  • 情绪急救

    情绪急救

    感冒不治疗可能会变成肺炎,伤口不包扎可能会引起感染……因拒绝、失败、孤独、自卑等带来的心理伤害不愈合,会带来什么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如何踢开那些缠累我们的伤害和麻烦,建立自尊,变得更有活力,重拾生活的盼望?如果不存在情绪急救技术,如果心理创伤不可能治疗的话,人们对心理创伤的救治无动于衷或许还可以忍受,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随着心理学研究在众多领域的**进展,人们已经推出了针对各种常见心理伤害的大量治疗方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治疗这些伤害,不仅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也有利于防止并发症,并避免其向严重方向发展。
  • 心理学中的智慧

    心理学中的智慧

    心理学是打开他人心理之门的一把钥匙,懂得心理学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能够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而不会唐突地贸然触犯他人。心理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大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体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利用。当然,我们不要求自己成为专业的心理学家,但是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了解别人,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使自己获得成功。
热门推荐
  • 剑道杀神

    剑道杀神

    一代剑帝秦辰意外遭人暗杀,夺舍重生后,开始了传奇的缔造之旅!天才?我踩得就是天才!规矩?我破得就是规矩!“剑在手,杀护由心,一切顺我心意,亲者护,仇者杀,哪怕以杀入道,我亦不悔!”
  • 妖姬媚天下

    妖姬媚天下

    她进魔宫,弑群狼,闯禁地,受鞭刑,爱过也恨过,一段异世之旅就此刻骨铭心。天予多情,不予长相依。彼岸花凉,三生河边,谁的目光澄澈,谁将真心交付,谁,以爱之名,生死相随。一颗心,两个灵魂,正邪共生,善恶共存,爱恨挣扎,浮生一梦。当红莲开遍,能否再为你倾歌一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天文奇观(走进科学)

    天文奇观(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荆棘上的爱情

    荆棘上的爱情

    三年前佟婳被绑架,意外撞见注定要与她纠缠一生的男人,傻傻的付出全部的爱却被段承颐当成他死去的初恋的替身?多么可悲。更有甚者,段承颐得知初恋并未死去,一念之间恨不得抹去佟婳存在过的一切痕迹,他不要她,不要她肚子里他们的孩子,他只要他的白莲花初恋!佟婳恨段承颐的绝情,更恨自己的软弱,不!不要!她不要就这样作为一个失败者灰溜溜的离开,她要他们付出代价!原本就是骄傲的公主,重伤之后涅槃归来已是加冕的女王,手撕白莲花,虐打负心男!告别过去,佟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可他段承颐却后悔了,他竟然好意思说他爱她?竟然还央求她不要离开?呵呵,命运就是这么爱捉弄人吗?那他们之间到底该如何从头再来?
  • 做事要有灵气

    做事要有灵气

    一个人可能没有很高的学识、可能没有良好的关系网络,缺乏办事的经验,也可能没有他人为你指点迷津。但是,只要你会办事,灵活办事,即便没有机会也能创造机会,能把困难变成机遇,把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变成自己手里的现实,能化风险为平安。命运会因为你能灵活办事,让你在追求成功、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所向披靡,进而轻易地拥有名誉、地位和财富。
  • 我的童年十八条命

    我的童年十八条命

    这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作者出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的太行山区,父母都中共抗日干部,他也因此经历了一段充满危险的难忘岁月。三岁时,日本侵略军为了诱捕抗日干部,曾把他劫为人质,后经抗日政府多方搭救才得以脱险;四五岁时,他成为八路军的小交通员,因为年龄小不易被鬼子发现,多次往返日本鬼子封锁线,传递了大量情报;由于父母忙于革命工作,他也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讨过饭,放过牛,但从小自立自强,六岁时就牵着毛驴去几十里以外的煤矿驮煤,走在冰天雪地的山路上,还遭遇恶狼,险些丢了性命……作者结合这些充满危险的经历,以战火纷飞战争年代为背景加以艺术加工,展示了当时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本书兼具故事性、知识性,对当代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也很具借鉴意义。
  • 美腿女王

    美腿女王

    美腿是女人最性感的部分,不是每个人都像思璇天生丽质,但后天的保养和美姿美仪的训练才是最重要的。出道十年,思璇很认真的累积不同的经验,并发展出一套独门功夫,本书就是她的美丽养成圣经!内容非常完整详细,包含简单易学的腿臀体操及保养、按摩和急救妙招;另外,并提供美姿美仪指导、模特儿减重秘帖、上半身的保养方式、拍照的致命表情……让所有姊姊妹妹都能从头到“腿”,美丽自信!
  • 荧惑之劫

    荧惑之劫

    千古一帝,为爱疯狂,夺天下又如何。终究还是失她
  • 心灵茶坊

    心灵茶坊

    很多人都想改造这个世界,却很少有人想改造自己。改变也许不难,也许一条故事,就能点亮你心灵的人生感悟。本书汇集古今中外最贴近青少年的心理励志故事,一起重温心灵鸡汤带来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