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0200000033

第33章 李白对鲁文化的接受与排斥(2)

李白身处孔子故乡,对孔子十分崇敬。在《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中说:“共工不触山,娲皇不补天,其鸿波汩汩流;伯禹不治水,万人其鱼乎?礼乐大坏,仲尼不作,王道其昏乎?”李白把孔子的功绩比作“娲皇补天”、“大禹治水”,可谓对孔子推崇备至。在《送方士赵叟之东平》中,拜托赵叟“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也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李白对孔子积极用世、百折不回的精神很赞赏,对孔子一生坎坷、政治理想不能实现非常同情。如他在鲁地写的“荆人泣美玉,鲁叟悲瓠瓜”(《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送薛九被谗去鲁》),“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仲尼且不敬,况且寻常人。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在李白诗文中有二十多处提到孔子,全是尊重、敬慕与同情,看不出有鄙薄之意。有人抓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的诗句,说李白反孔,嘲笑孔子,其实是误解了楚狂接舆的意思,接舆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意思是天下无道之时从政十分危险。他出于好意,劝孔子不要在乱世奔忙于仕途,并无瞧不起孔子的意思。“凤兮,凤兮”,将孔子比喻为吉祥神圣的凤,怎么是鄙薄嘲笑呢?不过李白不是把孔子当成神,而是作为学习的榜样和异代知己。这同鲁地儒生对孔子的态度是有区别的。

李白在鲁地,对儒家的政治理想十分向往,对行仁政的官吏给以颂扬。在《任城县厅壁记》中,先叙述了鲁地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接着歌颂了任城县令贺公实践儒家学说,以“礼乐”治邦取得的政绩。“一之岁肃而教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然后青衿向训,黄发履礼。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杼轴和鸣,机罕蛾之女……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在《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中,称赞鲁郡太守李辅“其从政也,肃而宽,仁而惠,五镇方牧,声闻于天,帝乃加剖竹于鲁,鲁道粲然可观,方将和阴阳于太阶,致吾君于尧舜”。这也是称颂的儒家主张的仁政。《赠范金乡·其二》:“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游子睹嘉政,因之听颂声。”此诗赞扬范金乡的治绩,也是赞颂儒家的政治主张。“弦歌”就是指儒家的礼乐教化,典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为邦默自化”,也就是“无为而治”,这既是道家主张,也是儒家的主张。《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只要为官者清正廉洁,不扰民,百姓自然会安居乐业。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鲁文化崇实、质朴的传统。他对孔子整理编辑的《诗经》十分推崇,以继承和弘扬《诗经》开创的诗歌优秀传统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古风》第一中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首表现李白文艺思想的诗,说明其是奉《诗经》为正统,以孔子为榜样,竭力主张恢复《诗经》的正声,遏止背弃《诗经》传统的颓靡文风,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主张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诗风;主张情辞相副、文质兼胜;倡导清新、质朴的风格,反对虚夸浮华,雕饰绮靡的文风。李白对于出生于鲁地的建安诗人王粲、孔融、刘桢和祖籍是鲁地的鲍照的诗歌很推崇。他赞扬和倡导“建安风骨”。《渔隐丛话》说:“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杂以鲍明远体。”总之,李白继承和发扬了鲁文化淳厚质朴纯真的优良传统。

李白对于鲁地纯朴的民风,勤劳好客的普通百姓,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壮丽秀美的风光是很赞赏的。他在鲁地写的诗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如《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的开头四句:“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描写和颂扬了鲁地的百姓在农忙时勤于耕织,一片织机的扎扎之声,给初游鲁地的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鲁东门观刈蒲》更是一首赞美鲁地劳动人民的颂歌。“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描绘了刈蒲人优美的动作和愉快的心情。《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描述了他与一个社会地位不高的小吏的友情,赞美了这位山东朋友质朴豪爽的性格。《客中作》:“兰陵美酒夜光杯,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仅赞扬了鲁地的美酒,还称赞了主人的热情,面临好客的主人盛来的美酒使人流连忘返。在李白诗中非常赞扬的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与鲁同属齐鲁文化圈。李白以他为榜样,建立奇功,不受封赏,功成身退。李白在诗中还赞扬秦汉之际鲁地的著名豪侠朱家,“历抵海岱豪,结交鲁朱家”(《早秋赠裴十七仲堪》)。李白对于出生于鲁地的诸葛亮更是十分崇拜,将其作为自己的榜样。李白在鲁地写了不少诗歌描绘和歌颂鲁地的壮丽河山,如《游泰山六首》、《东鲁门泛舟二首》、《大庭库》、《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等。总之,李白在鲁文化氛围中写的这些诗,也为鲁文化增添了光彩。

$第三节 李白对鲁文化的保守主义的排斥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李白与鲁文化既有受其影响的一面,也有排斥、冲突的一面。

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巴蜀文化的氛围中,巴蜀与东鲁在文化上的地域性差异是存在的。巴蜀地势险要,可凭险拒守,物产丰饶,可自给自足,因而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分散性,常为割据者安身立命之所,或农民起义军的据点。自来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蜀中的文人也表现出一种独行特立,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高傲性格。从学术思想来看,鲁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巴蜀文化的学术思想则博而杂,巴蜀虽“其地四塞,山川重阻”,但在文化交流来说,并非是封闭的,自古以来有冲破盆地束缚,勇于接纳外来文化,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巴蜀多次接纳外来移民,秦王政执政时,吕不韦获罪。吕不韦的亲属、舍人约万家迁于巴蜀。这些人不少是参加过《吕氏春秋》编撰的,该书是杂家的代表作。杂家的学术思想必然随之在巴蜀传播。汉代蜀中的几位思想家,如严遵、扬雄、杨统等,都不是局限于儒家思想,而是融合道儒,博采众家,独具一格。唐代蜀中著名的思想家赵蕤,更是博采众家之长,是典型的“杂家”。在 《长短经·正论》中,引用了《汉书·艺文志》对儒、道、墨、法、阴阳、纵横、杂、农等家的长处与弊端的评论,其中对儒家的评论是:“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明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师仲尼,此其最高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僻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此僻儒之患也。”赵蕤认为各家学说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应当全面研究各派学说,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取舍。赵蕤是李白的老师。李白跟着他“从学岁余”,对李白影响很深,所以李白能超越于各派之上,对各家学说都进行研究,博采众家之长。他对儒家思想之精华是接受的,但他不像鲁地的儒生那样完全束缚在儒家思想之中,不能变通。他博览群书,对佛教、道教也都感兴趣,与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往,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开放型的思想体系。

从思维模式来看,巴人“尚鬼信巫”,以巫教为特征;蜀人重仙,比较虚幻,与鲁文化重礼不同。从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中有人面鸟身像、人身鸟足像以及太阳鸟形象看,这表现了蜀人最初羽化成仙的想象力。巴蜀的神话传说非常丰富,蚕丛、柏灌、鱼凫“此三代皆神化不死,皆得仙道”。彭祖,王乔成仙,鳖灵死而复生,杜宇魂化杜鹃,开明上天为开明兽,都是仙化。不仅蜀王仙化,他们统治的部族也“随王化去”,成了仙。正是在富于神话传说的巴蜀产生了道教,道教的那些法力无边而又飘逸的神仙,虚无缥缈而又瑰丽的仙境,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富于想象,善于夸张的浪漫性、发散性的思维模式是巴蜀文化的特色。

李白从出生到二十五岁出蜀,整个青少年时期在巴蜀度过,而这段时期正是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巴蜀文化不能不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李白思想的博杂,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具有蔑视权贵、豪迈不羁、孤高自傲的人文性格和富于想象、善于夸张的思维模式,与儒家反对走极端的“中庸之道”格格不入。李白不愿循规蹈矩走科举的路子,而是要“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他中年才到鲁地定居,这时他的性格已经定型,在东鲁必然要与当地的文化发生冲突,《嘲鲁儒》一诗就是他与鲁文化冲突的直接表白,诗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然坠烟雾。足著远行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他还说:“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赠何七判官昌浩》)表示了对皓首穷经的儒生的鄙视。他还认为鲁儒保守狭隘,“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鲸”(《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他还有一首《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说明鲁地的文人在嘲笑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鲁地有浓厚的周孔遗风、洙泗遗俗,要求懂礼、知礼、好礼,言语行动合符于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归之于礼,比较保守、死板。鲁地的一些儒生只知死读儒家经典,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路子,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一官半职。这恰好与李白的人生道路与思维方式不同,李白的行为举止、想法不符合鲁人的习惯,而被鲁人嘲笑,反过来李白对保守的只知读死书的鲁儒也看不惯,加以嘲笑。这反映了两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李白在鲁地婚姻的失败也反映出李白对鲁文化的排斥的一面。魏颢《李翰林集序》云:“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刘氏与鲁妇人是李白在鲁地先后“合”(应当是没有正式结婚而同居)过的两个女人,她们的关系与李白不好。李白在奉诏入京时说:“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从此诗看出李白对曾与他同居的妇人深恶痛绝。婚姻的不幸有多种原因,通常讲是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从本质上看也是文化的冲突。与李白同居的妇人及其家人,深受鲁文化熏陶,他们要求李白应当熟读儒家经典,走科举考试之路,同时为家庭生活计,治置田产,守着家业。而李白却不能治置产业,不参加科举考试,喜嗜酒浪游,与孔巢父等人隐居徂徕山中。对李白的这些行为,其同居妇人与亲戚或屡有劝阻。李白与鲁地女人的冲突正是两种文化的冲突。

不过,我们不能从上述的事实得出李白对鲁文化是一概排斥的结论。我们在论证李白对鲁文化态度时,不能不涉及李白对儒学的态度,因为儒学是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鲁文化以儒家礼乐观念为其文化特征。若说李白对鲁文化是一概冲突与排斥的,那当然不合事实。如果李白对鲁文化是完全排斥的,他就不可能在这个地方安家二十年。事实上李白并未对整个儒家思想进行批判,而是对于处处拘泥于礼法,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不接受,对中庸的处世态度不接受。李白并未排斥整个鲁文化,只排斥鲁文化的保守主义一面。李白并未嘲讽鲁地所有儒生,他还自称是“小儒”。他只是嘲讽死读书本、不知时务的腐儒、鄙儒,也就是他的老师赵蕤批评的那些丢掉儒家学说之精微,违离儒家的本旨,只会哗众取宠的“僻儒”。他在《嘲鲁儒》中推崇的叔孙通,也是出生于鲁地的儒生。叔孙通为汉王朝议定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前去,说:“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叔孙通批评他们“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他征召了“知时变”的鲁地儒生三十人进京,为朝廷制订了一整套礼仪,得到了汉高祖的重赏。李白对于以叔孙通为代表的通达时事的鲁地儒生十分赞赏,而且也希望自己像叔孙通那样得到皇帝重用,“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为国家建功立业。

李白之所以成为伟大诗人,就在于他能兼收并蓄,汲取各地域文化中最健康、最鲜活的因素,博采各地域文化之长,去其所短,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说李白诗歌是大开放的盛唐时期,各地域文化大融合、大繁荣的产物。

同类推荐
  • 中华典故(中)

    中华典故(中)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教育部推荐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以通俗的语言,逐句为我们解读了这部经典,并用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全书分为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知礼仪敬父母、认识我们的世界、经典的永恒绽放、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少壮多努力这六章。
  •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主要讲述的是地方县——蓟县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历史。
  • 陶唐氏之论

    陶唐氏之论

    《陶唐氏之论》以期实现完善社会管理的目的。从夏商周时期,古代国家管理者都十分重视对人民言论的征集和采纳,专门设立负责采风的官员收集民间歌谣,用做国家对人民心声的倾听,类似于现代社会中对基层的调查研究工作。季札称赞的《唐风》中有一首《蟋蟀》,其情真挚,其思殷切,当称季札之赞美。
热门推荐
  • 万道杀神

    万道杀神

    我楚风云,万道皆杀!拳可断木,裂石,摧碑,平丘,毁山,碎渊,撕空,震乾,灭苍。剑可开山,断江,倒海,摧城,升龙,摘星,降妖,伐魔,诛神。
  • 仙玉尘缘

    仙玉尘缘

    废材林暮偶然破获家传宝玉之谜,喜得玉中三亩灵田,种仙草炼灵丹修为突飞猛进,赚灵石购法器日进斗金,生死斗大败恶敌,过关斩将大显神威,声名鹊起横扫修真界成绝世仙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寻找祖国三千里

    寻找祖国三千里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台湾作家蓝博洲,三十余年埋首于台湾民众史研究,在封尘的机密档案中、在各地的采访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与被遗忘的人。在《寻找祖国三千里》中,有不惜放弃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最后终于抵达重庆的吴思汉;有独自一人从上海,经舟山群岛到温州、永嘉,最后终于在福州找到抗日组织的林如堉;还有为了参与抗日,赴日求学而后参军,回台后组织革命活动的李中志、张金海两兄弟。
  • 深空蠕虫

    深空蠕虫

    机械帝国,外星蠕虫,丧尸帝国,人类在他们的夹缝中生存,一个中国特种兵为了任务,进入了黑堡,一个鱼龙混杂的国际犯罪组织,面对其它国家人的挑衅,孟毅将用实力证明中国人不是好惹的,但不久却阴差阳错的背负起了拯救人类的责任........
  • 白莲花宫斗记

    白莲花宫斗记

    她一个小仙女被天帝派下来延续皇帝的血脉,后宫佳丽三千,她寻个顺眼的撮合就算了,可是皇帝偏偏看上她怎么办?她保存了一千年的清白难道要被一个凡人破了?神啊,不要!
  • 穿越网王之落花如雪乱

    穿越网王之落花如雪乱

    一朝穿越,遇到自己的意中人,没有浪漫邂逅,没有罗曼蒂克的情书,可是为什么她就是一心一意栽在了他身上呢?(片段一)“你何必让自己爱的这么辛苦?放弃不好么?”,“因为啊,放弃,会更痛”(片段二)“喂,帅哥,这里有人坐么?”美女搭讪,却换来一句:“滚……”「皓月亭·文学社」(各位宝贝放心订阅,本文结局大喜哦~)mua一个!
  • 地狱重生之绝代天女

    地狱重生之绝代天女

    地狱界中,一个小女孩的出生会改变整个诸天万界的局面吗?(无男主)
  • 薛刚反唐

    薛刚反唐

    讲述了相传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张台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长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愚忠愚孝,终于作了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薛刚与薛猛的性格,在这里恰好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 今晚去哪里

    今晚去哪里

    那些旅途中借宿的小床,那些窗前如霜的月光,原以为一年年的旅行只是一次次的萍水相逢,殊不知却能一再重逢。或许,这就是人世间相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