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79400000005

第5章 盼年

小时候那种盼年情结,如同一首深沉优美的诗篇,又仿佛一首历久弥新的歌曲,始终在心底萦绕着不肯离去。

离开贫穷的海岛四十多年,每年春节我都雷打不动、风吹不摇地坚决要回农村老家过年。这个情结主要源于农村老家里有老人,有兄弟姊妹们,有熟悉的山山水水、盐田沟坝、父老乡亲,有从小时候就根深蒂固的对年的憧憬、向往和新奇。盼年,曾经温暖过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心灵。

回家过年

婚后的第一年春节,虽然在城里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窝,但妻子的意思是婚后第一个春节应该在自己家里过。我执意要回农村老家过年,妻子最终随了我。

农村人进了城,就像漂流四方的游子,没有家的感觉。经历了风风雨雨,若干年后蓦然发现,农村仍然是自己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根永远扎在生养自己的地方。尤其是临近春节,更是归心似箭。回到家乡,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蓝天白云,夜晚能看到满天的繁星,那时便心静如水,可以随便东家走走、西家看看,和乡亲们唠唠家常,置身其中,惬意极了。回老家过年,内心是渴望回到自己的精神故乡。“月是故乡明,人是老家亲。”过年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20世纪70年代初,家乡还没有通汽车,从瓦房店回到老家要坐以五岛火车站为终点的小火车。五岛火车站实际上还没有进岛里,所在地是谢屯公社董炉大队,之所以定名为“五岛火车站”,是因为再往西就是渤海湾东岸海边的小平岛、交流岛、凤鸣岛、骆驼岛和西中岛五个岛屿,统称为“五岛”。五岛火车站承载着这五个岛屿上人员、物资的输送。

五个小岛,犹如五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辽东半岛的西海边,充满了非凡的灵秀之气。我出生在西中岛,是这五个岛屿中最里边的一个小岛,东临五里海套,与骆驼岛相望,西临渤海汪洋,南临广阔海湾,与旅顺老铁山余脉对峙,北隔葫芦岛海湾,与长兴岛相望。这里山青海蓝,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在全国地图上只有一个小点。早年出岛要乘船往返,后来建盐滩修了海坝才与陆地相连接,进出海岛可从海坝上穿行。

下了火车还要步行四十多里地才能到家。冰雪覆盖着大地,凛冽的北风像刀子一样使劲地刺着脸颊和手脚。我看到妻子双手捂着耳朵,顶风冒雪和我在冰雪路上一跐一滑艰难地向前奔走,心中顿生歉意。

一进岛里,眼前陡然一亮。看到大海,看到熟悉的农家小院、山坳间袅袅的炊烟、山坡上悠闲的牛羊、盐田沟坝,阳光溢满了胸怀,心里豁然开朗,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每次离开浮躁的城市回到老家都会有这种感觉。

傍晚,步行到交流岛公社。那时候,四弟范俊在公社机关工作,我们在公社机关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四弟给我们找了一台拉货的马车捎脚。从交流岛到西中岛还有近二十里的路程,我们瑟缩着,紧裹着棉大衣在马车上坐了不大一会儿,手脚就冻得像被猫咬狗啃似的,实在受不了了,就跳下车,跟车跑一会儿。挺过一路上的刺骨寒风,终于回到那温暖可亲的老家。

到家后,我们的手脚已冻得麻木。母亲早已经烧好了热炕,赶紧把我们让到炕上用棉被焐上,亲情的温暖和亲人们的笑脸滋润着心田,一股幸福的热流顿时暖遍全身。虽然经历了长途跋涉,挨冻受累,但一回到家和亲人们团聚了,兴奋和喜悦就让我们忘掉了疲劳。看到那显得破旧的房子,听到那亲切的乡音,心情就会立刻变得特别地舒畅和愉悦。

母亲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靠近年底,她每天都要向村口张望多次,盼望着我们回来,天天数着日子,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收拾卫生,为我们准备铺盖和好吃的。她端上来的一盘杏仁,是她将夏天收集的杏核一个一个地砸开,再把杏仁用水煮熟、浸泡、冷冻后留着等我们回来过年吃的。颗颗杏仁都凝聚着母亲对子女们深厚的爱。亲人的爱是如此地深邃、如此地厚重、如此地质朴!

屯子里的乡亲们听说城里人回来了,都跑来看望,农家小屋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三姨带来了红富士苹果,大舅送来了梭鱼、胖头鱼等海产品。捂住子、铁蛋、狗剩、王英瞪大眼睛听城里人的故事,当听到城里人吃、喝、拉、撒、睡都在屋子里,喝水也要花钱买,惊得不相信是真的,感到不可思议,反复询问。

乡亲们说笑打闹,问长问短,直到天黑,才渐渐散去。乡亲们走后,家里人开始忙活做晚饭,晚饭后还要接待来串门的乡亲们。晚饭后,屯里人相互串门、唠家常,已成为海岛人多年留下来的一种习俗,是海岛人联络感情、交流信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法。

随着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餐桌上的菜肴也越来越丰盛,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过年鞭炮也越放越多。年复一年,感觉年来得也越来越快,好像转眼即至,这也是日子好过的原因,但是却很难再找回童年和少年时那种盼年的滋味。那个时候放一个小鞭就心花怒放,现在看放礼花也没有多大感觉。已是三级厨师的五弟范勇学着当年做白菜猪肉豆腐炖粉条、炸花虾放花生仁裹糖,但总也吃不出童年和少年时代那个味道。也许在记忆深处留下的对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感觉,是以后任何时候都无法代替的吧。我们由此常常想起小时候盼年、过年的那些美好的时光。

腊八粥

小时候,一到冬天总缠着父母问:“还有多少天能过年呀?”父母就会摸着我们的头哄我们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闹,过了腊八年就到。”那个时候盼过年,日子是那么地漫长,天天焦急地数着日子,真是让人望眼欲穿。好不容易挨进了腊月门,总会大病一场。父母说:“这是馋年了。”那个时候无医无药,病了,只能挺着。到了晚上咳嗽得重了,整宿不能入睡,只能啃萝卜压压咳。

那时,过年对我们小孩子的诱惑太大了,盼年是盼着能有好嚼咕(好吃的东西)吃,能吃到白菜猪肉豆腐炖粉条、纯黄玉米面饼子,可以换上一件衣服,就是给大哥做一件新衣服,他原来穿的衣服换给老二穿,老二的衣服换给老三穿,依此类推。过年的时候,还不用去拾草捡粪,可以放松地去玩耍,还能分到一盘100头的小鞭,感受到温馨与美妙、喜洋洋的气氛,还能看到大人们的笑脸。当然也盼望着自己快点儿长大,还有一种对未来未知前途的神秘向往。

进了腊月门,筹备过年的大幕就徐徐地拉开了,离朝思暮想的年越来越近了。腊月初七开始,大人们就忙碌着做腊八粥,把豆子、花生仁、大枣全都洗干净了,用水泡起来,地瓜削皮,切成小块。腊月初八一大早,母亲就起炕开始煮腊八粥,把洗好的这些原材料再加上小米、玉米饹子等放到锅里一起煮。

腊八粥亦名“佛粥”,据传说是起源于佛教寺院,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艰苦修行,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的纪念日,故寺院僧人取香谷和果实以供奉佛祖,名曰“腊八粥”。

还有一种说法。相传过去有一对小两口,好吃懒做,没几年光景便家徒四壁,只好上街乞讨。有一年腊八,天气非常寒冷,小两口没有办法出去乞讨,就在炕缝、地缝里找到一些黄豆、谷米熬粥果腹。小两口黯然泪下,决心改掉懒惰的毛病。后来他们勤劳耕作,过上了富裕生活。从此,每到腊八,两人就煮杂粮粥喝,来警示自己,慢慢演变成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民间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是明清时腊月里盛行的民俗之一,流传至今。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早早地就从炕上爬起来,围着灶台不停地问:“好了吗?好了吗?”母亲说:“别急,待一会儿就好了。”于是我们就咽着口水等待着。在漫长的等待中,忽听母亲说:“好了。”她掀开锅盖,一股香香甜甜的气息扑鼻而来。母亲舀了一碗放到后高桌上,先敬神祭祖。之后,我们赶紧拿起碗筷,迫不及待地喝了起来,感觉那粥香甜软滑,太好喝了。我连喝三大碗,肚皮已经撑得鼓鼓的,还是不舍得放下碗筷。母亲不让再喝了,留下半盆放了起来。据说腊八粥喝剩下了是个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实际上还不够这一顿喝的。

杀年猪

猪的嗷嗷嚎叫声是过年的前奏曲,它吹响了过年筹备活动的号角。那个时候,饲料短缺,猪养到腊月初就开始屠宰了。为了避免杀猪的时候这家请那家叫,屯子里的人相互打招呼定下了杀猪的日子。那天一大早,全屯的猪叫声此起彼伏。我们家穷得养不起猪,只能听别人家的猪叫声。舅爷早早地就过来叫我们到他家吃猪肉。舅爷家在当地算是一个大户人家,大舅爷和二舅爷老哥俩合伙过日子,舅奶、叔叔、婶子全家人都非常团结勤劳,日子过得扎扎实实、红红火火的。他们善良又乐于助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会主动地去帮助调解,人缘好,威望高。我出外工作多年回到老家后,得知大舅爷去世七天后大舅奶也跟着去了,我怀着悲痛的心情独自跑到大舅爷、大舅奶的坟头磕了三个响头,以谢小时候助困之恩。

听到舅爷喊我们去他家里吃猪肉,兄弟们高兴得雀跃欢叫,蹦跳着跑去,这是盼望许久的叫声。因为兴奋地盼望,以至于前一夜一宿都没能很好地入睡。

大肥猪被五花大绑地绑在案板上挣扎,几个壮男人摁头把腿,持刀人把杀猪刀从猪脖子上扎进去,一股鲜红的猪血顺着刀口蹿了出来。婶子赶紧拿来一个大盆放到猪头下面,血哗哗地流到盆里,她往盆子里放了一把盐,我赶紧拿根小木棍搅拌着起泡的猪血,以防止血液凝固了。猪血越流越少,猪也渐渐地停止了挣扎。众人放开了猪,任其慢慢地流血,大家开始各忙各的。有几个人把烧开的水倒到大缸里,把猪抬进去烫,一边烫一边拔去猪毛,然后把褪好毛的白条猪放到案上开膛破肚,扒出心、肝、肺、肠子等内脏。有的人接过肠子倒粪洗肠,再用猪血灌肠,猪血里兑了细玉米面、猪肉末、海蛎子肉以及葱花、香菜等配料。大锅里热气腾腾地煮着萝卜干子,大家把大块的猪肉、血肠放到大锅里一起炖。柴草堆在灶台前,炉膛里的火不时地从炉口处喷出。肉炖熟了,血肠用锥子扎一下不出血了,就捞了出来。把猪肉和血肠切成块装到大碗里,浓浓的杀猪菜香味让我们早早地就沉浸在年的味道里了。

十几个人围坐一桌,盘腿坐在热炕头上,扯着嗓门大声说这说那,地下一桌人挥着胳膊打牌,亲朋见面相互的寒暄声、女人们的大嗓门、孩子们快乐的跑闹声交织在一起,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仿佛年真的已经到来了。等把大碗的猪肉、血肠和萝卜干子端上来,谁都不再玩了,也不唠闲话了。大家先举杯道声祝福,放下杯后只听得狼吞虎咽的声音非常响亮,先吃几口解了馋,就又开始边吃边聊了。舅爷和伯伯叔叔们边吃边喝酒边谈论着年景,大娘婶子们聊着家长里短,我们则瞪大眼睛专挑肥肉往嘴里塞,真是大饱了口福,把小肚子撑得圆滚滚的,松开裤腰带再吃几块肥肉,实在咽不下了,才放下筷子离开桌,跑到街上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那个时候,我们玩的玩具是猪膀胱。杀猪人把猪膀胱割下来——像一团肉——扔到灰堆里,我们这些小屁孩吃完饭后,就将猪膀胱用脚在灰里反复地揉搓,直到把这团肉揉搓成了一团皮,用嘴一吹鼓起一个大气球,用线绳将口扎住。大家你踢我弹,你争我抢,大呼小叫,满大街疯跑,到处飘荡着年的气息。

一年来,大人们千瓢糠万瓢水的付出,都是为过年做铺垫。杀年猪的喜庆气氛溢满了我童年的心灵。

小年

从农历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二是过年的序曲。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年的大戏就鸣锣开场了。

小年,是传统的祭灶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送灶王爷上天述职。把灶王爷回天之日定为小年,可见人世间凡人对灶王爷非常敬重,民以食为天嘛。在农村,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据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考察人世间每家人的善恶,是掌管每家人福祸的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他要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过去一年的德行,决定新的一年给这家人赐福还是降祸。腊月三十过大年时,再随其他各路神仙一起返回人间继续执政。因此,人们把灶王爷作为一家的保护神来崇拜,家家户户供奉的灶王爷画像上统一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谁家也不敢怠慢了他,生怕灶王爷不高兴,到玉皇大帝那里告了黑状,新的一年就遭殃了。所以,每年的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烧纸焚香,摆供,磕头跪拜,为其送行。虽然平常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省吃俭用的,有时还上顿接不上下顿,灶王爷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是人世间凡人都死要面子活受罪,在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时候,还是希望他能多说些好话,报喜不报忧。家家户户都绞尽脑汁,采取多种方式“贿赂”、讨好灶王爷。首先是请吃。包饺子、蒸年糕、蒸糖饼、炖猪肉粉条、炖梭鱼豆腐,还有上等的好酒,让灶王爷临走前吃好喝好,肚子吃得饱饱的,嘴巴吃得香香的,嘴唇粘得牢牢的,上去汇报时能多拣好的说,不该说的别说。其次是送红包。灶王爷吃完晚饭后,主祭人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祭者口念祷词,均为祈福之语。祷告后,将灶神像从神位上请下来,用灶糖往他嘴上抹一下,放到纸做的马上焚烧,同时高呼“送灶王爷骑马升天”,灶王爷就骑着马随着青烟上天去了。全家人再跪地给他磕三个响头,放心地送行,祭祀结束。有的人家在烧纸焚香的时候,把一捆捆面值百万元、千万元的大捆纸钱放进去烧了,灶王爷就无声地收下了。灶神与天宫里其他的官员相比,官职不大,又在人间一线工作,但很实惠,享受着天宫俸禄,又能享用人间凡人们的供奉,也算是美差。按说灶王爷也是普通人出身,原先是给人家烧火帮灶打工的。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待久了,闷得慌,就跟随着母亲下到人间散散心。她看到人间夫妻恩爱,很是向往。后来她看上了勤劳朴实、心地善良的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决定留在人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人间,不准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皇大帝才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这个穷烧火的一跃变成了玉皇大帝的女婿,可谓乘龙佳婿。坐到了灶神的位置上,有了权,人们就供奉他,他自觉不自觉地就端起了架子,慢慢地与老百姓拉开了距离。

相传古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在煤矿打工,养家糊口,日久不归,老人十分想念。这天,老汉去煤矿看望,路上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相处融洽。闲谈中,老汉得知光脚片的是受阎王爷委派来矿上收回100名矿工的性命。老汉听后心急如焚,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吊钱塞给光脚片的,乞求他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的答应了他,叮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老汉见到儿子后假装生病,让儿子侍奉在身边,儿子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就出了事故,老汉把儿子领回了家。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此事。这话就被灶王爷听到了,二十三晚上灶王爷回天宫后,就向玉皇大帝汇报了这件事。玉皇大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的,阎王爷因负领导责任也受到了处分,并收回了老汉儿子的性命。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请灶王爷吃喝、塞红包、抹糖,希望他回到天庭汇报的时候多说好话,不该说的别说。要说灶王爷一年到头昼夜守在灶台旁,烟呛气蒸,还是很敬业的,只要不搬弄人间是非,逢年过节吃点儿喝点儿也不算什么,世人就图个平安和乐。

在整个祭灶过程中,我们小孩子高兴地蹦着跳着唱道:“二十三,过小年。灶王爷,上西天。言好事,能成仙。再回来,保平安。”在我童年的心灵里,过小年很神秘又很好玩。小年过后,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阵接着一阵,更强烈地预示着大年就在眼前了。

除尘、贴年画

过了小年,余下的日子就像一串小鞭被点着,开始噼里啪啦地响起来,把平淡寒冷的山村激活了。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叫作“迎春日”。举行过祭灶仪式后,便开始做迎接大年的准备工作。民谚:“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年前扫尘搞卫生,是人们素有的传统习惯。除尘的习俗据说在尧舜时代就有了,“尘”与“陈”谐音,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就是要把过去的穷运、晦气统统打扫出门,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腊月二十四一大早,父母用头巾把头包好,开始忙碌着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打开门窗,用扫帚将墙壁、屋顶棚上下扫干净,掸尘去灰,擦洗桌椅,清扫地面,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连房前屋后都仔细地清扫,掸拂尘垢蛛网,把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我们小孩子也乐此不疲地帮助大人们忙前忙后,泼水扫院子,担水劈柴。

打扫完室内外卫生就开始糊墙。父亲到供销社买回来一卷子旧报纸,母亲用细玉米面兑六六粉打了一盆糨糊,我们兄弟几个挽起衣袖子开始糊墙,这是细工慢活,急不得。我拿炊帚往报纸上刷糨糊,刷好了一张递给大哥,大哥站在板凳子上往墙上糊,我还得帮助大哥看糊得端不端正,斜了就不好看了。大哥糊好一张就用笤帚扫一下,完后我再刷第二张报纸,刷早了报纸湿透就提不起来了。

每年都要往墙上糊一层报纸,一是可以保暖,二是一年来烟呛火燎的,墙上的旧报纸已经变黑,有的地方还被虫子吃出窟窿眼,年前糊上一层报纸,屋里显得又干净又亮堂。原先墙上的旧报纸厚厚的像树的年轮似的。最难糊的就是屋顶,要仰着脖子往上糊,很累人。大哥干累了,我换下大哥上去糊,三弟刷糨糊,我们轮流干,直糊到半夜才干完。又糊了一层报纸的窝,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那么地温馨。

第二天,父亲从供销社买回来一卷子年画,花花绿绿的年画印着龙凤、鲤鱼、荷莲、捧着硕大鲤鱼的福娃,还有四联一组的传统戏画,每一幅画都是那么喜气洋洋、艳丽夺目。让我记忆犹新、深深刻在脑海里的是“低标准三两粮”那年的春节,父亲买回的年画中有一张是福娃手里举着一只碗,碗底对着我们,画上写着:看谁舔得干净。福娃那张笑脸,越看越像苦笑。那张反映现实生活的年画如果保留到今天,那可太有意义啦。那个时候吃完饭,每个人都把碗舔得锃亮。可能从那个时候养成了习惯,至今吃完黏稠的玉米渣子粥,我也不自觉地把碗舔一遍。

年画贴到新糊了报纸的墙上,屋内立刻焕然一新,让人眼前陡然一亮,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那个时候,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贴年画,困难家庭买旧报纸糊墙,家境好一点儿的买白纸糊墙,用花纸糊墙围子和顶棚,那更是亮堂。

我们小孩子结队挨家逐户观赏,尤其对每家的年画看得津津有味,比看小人书还过瘾。每到一家,大人们就往我们兜里塞好吃的,有年糕、饽饽、糖果、花生、瓜子、水果等,每个人兜里都装得满满的,不仅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小屁孩们兴奋得大呼小叫,东家走西家串,甚是热闹,把要过年的气氛烘托得越发浓了。

做豆腐

做豆腐,是年前的一个重要项目。民谚:“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素食词》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那个时候,即使家景再穷,过年前家家户户也要做几板豆腐。“豆”与“斗”谐音,寓意努力奋斗;“腐”与“福”“富”谐音,人们每年都期盼着在新的一年里经过努力奋斗能大富大贵。我们小孩子则盼望着能吃上几顿大豆腐,以饱口福。

屯子里只有两台水磨,要提前几天排号等待。临近的头两天,大人们先拣出颗粒饱满的大豆提前用水泡上。做豆腐水质很重要,经过多年实践,用老房子后面小井里的水做出来的豆腐味道醇正。老房子后面那口小井只有半个人深,用三块大石板盖在上面做井沿,井底有两个泉水眼往外冒水,水质清澈甘甜,一年四季不干不冻,冬暖夏凉。这口井的井水做出来的豆浆,用卤水边点边搅,结脑多,豆腐细嫩,豆香味厚重,口感细腻润滑。用其他井里的水做出来的豆腐就没有这个效果。年前,家家户户都蓄备水,小井里的水天天见底。我们就下到井里,等水冒上来一瓢,就往桶里舀一瓢。

待把水磨抬回来,放到堂屋地中间,套上驴就赶紧磨豆子,因为下边还有多户人家等着用水磨和驴,要连昼带夜一口气将豆腐做完。磨豆子时用勺子把泡好的黄豆舀到磨盘上面,小毛驴在磨道上嘚儿嘚儿地跑,磨盘快速旋转,白白的豆浆唰唰地流淌下来。随着水磨的旋转,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一轮磨上流琼浆,百沸汤中滚雪花”。水磨磨出了浓浓的年味。

我拿着一根小木棍赶着毛驴快点儿走,还忙着往灶洞里添劈柴。父亲把磨出来的豆浆放到锅里煮,拿着铲子搅动着豆浆,豆浆泡泡越冒越大。母亲两只手各拿着一只大瓢,时刻准备着,像打冲锋似的眼睛紧盯着锅里冒着气泡的豆浆,看豆浆向上翻滚,冒了上来就立即往大缸里舀。煮熟的豆浆盛在大缸里,父亲一边往缸里倒卤水,一边用木耙搅和,豆浆慢慢地凝固成一朵朵小白花,在缸里上下漂浮。之后,父亲把呈脑状的豆花舀到吊着的布包里沥水,再倒进铺着白布的木板框里挤压。掀开白布,一盘光洁白嫩、热气腾腾、颤巍巍、豆香扑鼻的大豆腐就做好了,我们叫它“热浆豆腐”。兄弟们迫不及待地用手掰下一块就吃。那羊脂白玉似的豆腐在嘴里软滑着,不停留地就进了嗓子眼里,留下满口的豆香味,那种幸福满足感胜过今天吃珍馐美味。就在我伸手去拿第二块豆腐时,忽听母亲高声喊道:“快!跑啦!”只见一锅豆浆翻滚着向四下溢出,流淌得满地都是。我赶紧把灶洞里的劈柴撤出来,弄得满屋子烟气氤氲,呛得每一个人都满眼泪流。再看锅里,只剩下少半锅的豆浆了。父母脸色阴沉,但谁也不说话。这个时候是不能说不吉利话的。俗传灶王爷上天禀奏人间一年善恶后,腊月二十五就是玉皇大帝下降日,他要察访人间是非,以降祸福。所以在这一天大家要特别谨言慎行,大人们反复告诫小孩子不能口吐秽语,以免招致不祥。但是,我们知道父母为溢出的半锅豆浆而心痛,这里面包含着庄稼人一年的辛苦和希望。我也为自己贪吃没有帮助大人看好锅而感到内疚。再继续做豆腐,谁也不敢怠慢了,一直持续干到后半夜。炕席都被烙煳了,用根木棍把炕席垫起来,但火炕仍热得无法睡人,只好在炕沿坐着。

天快亮时,下边做豆腐的人家来人牵驴抬磨。我们赶紧收拾,把豆腐切割成方块,一块一块地摆放到小缸里撒上盐,做成咸豆腐。再把一部分切成小块放到外面冻,做成冻豆腐。早饭时,母亲端上来一盆热气腾腾的豆腐白菜炖粉条,里面还有几块五花肉。还有一盘拉缸盐梭鱼炖豆腐,豆腐和鱼在一起炖,鱼鲜豆腐嫩,炖的时间越长越好吃。“千炖豆腐万炖鱼”,炖得汁黏稠,鱼肉鲜嫩,豆腐炖出小蜂眼,吃起来筋道、香软,满口溢着豆香和鱼鲜味,真为特色菜肴。全家人围着桌子美美地吃起来。那种豆腐的香味永远尘封在童年记忆的深处。

走油

走油就是制作出一些油炸的食物。在那个年代,年前走油是我们翘首企盼了许久的一件大事。母亲将口省肚挪一年的半桶豆油倒到热锅里,一股久违了的油香扑鼻而来,满屋飘着油香味,飘荡着年的气息,这就意味着年已经到了。花虾、萝卜丝丸子、地瓜丸子、地瓜角、鱼等食材在油锅里慢慢地涂上了金黄色。我们兄弟姐妹们围着锅台边,流着口水期盼着,待母亲捞出一笊篱放到盆里还嗞嗞地鼓泡,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块,也顾不得烫,急急地先咬上一口,喷香酥脆的走油年味满嘴里传递着。尤其是炸花虾,这是母亲独创的一种美味,把白面用水调稀,放进葱花、虾皮等调料,再放进适量的花生仁,顺着油锅边溜下,油锅里浮起一片片金黄色的花虾。炸透了捞上来,再撒上一些白糖,吃起来酥脆香甜可口,那滋味至今让人留恋。

走油的当天,我们大饱了口福,余下的油炸食物,母亲都装到筐子里吊到屋梁上,留着过年和正月里来了客人作为主菜食用。这可把我们兄弟几个的馋虫给引出来了,像馋猫似的每天都要瞅几遍悬在梁上的那个筐。那种让人垂涎欲滴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后来我们竟发展到胆大妄为地去偷。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外祖父生病,父母去看望。我和几个弟弟齐声央求大哥从那个筐里拿点儿花虾吃,大哥经不住弟弟们的央求,就踩板凳爬到两米多高的菜柜顶上,站到菜柜顶上才能够着那个筐。大哥战栗着从菜柜顶上站起来,从筐里拿出一块花虾弯腰递给我,还没等我接到,只听见啊的一声,大哥头朝下栽了下来,重重地摔到地上。我们赶紧把他扶起来,大哥已经满脸是血,可把我们给吓坏了。大哥一边抹着脸上的血一边还安慰着我们说:“没事,没事,别怕。”大哥把脸上的血迹擦干净一看,坏了,鼻子竟然磕破了一个大口子,而且还在不断地往外流血。大家都慌了手脚,后悔不迭。那个时候也没有药,我从门框的旧春联上撕下一块红纸贴到了大哥的鼻子上。

父母回来后,看到大哥这个样子,问他鼻子怎么破了,大哥说:“我摔倒碰破的。”我们一个个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下,好在父母没有追问。至今,大哥的鼻子上还留着一道伤痕,每每看到,心中总有一种苦涩和酸楚。

大年

春节,是一个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大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年”,生活在海里,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伤害人畜。后来人们发现它被一家门口晾晒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就是听到声响它也会跑掉。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红色、怕光、怕声响的弱点。每至新旧岁之交,人们就在家门口贴上红对联,挂红灯,放鞭炮,把“年”吓得待在海里不敢出来,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习俗。到了正月初一,亲朋好友互相拜访,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这就是过年和拜年的由来。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这一天,是过大年的重头戏。父母天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父亲忙着在堂屋北墙挂上宗谱并摆上供桌,就是把高桌横放在宗谱前当作供桌,桌前挂一方花布遮挡。我们兄弟姐妹也兴奋地早早就从被窝里爬出来,帮着父亲刷糨糊贴春联,帮着母亲拉风匣烧火。

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镇鬼除邪,所以用它来镇宅辟邪。桃符是一种长方形的桃木板,临近新春,人们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改为纸质,叫“春联”。贴春联俗称“封门”,内外房门、街门框上都要贴,门框上、梁上还要贴上五颜六色的挂旗和横批,横批上大都写着“吉祥如意”“福寿安康”“财源广进”等祝福之词。每道门上贴上门神,打鬼保平安。屋内的箱子、柜子、缸、坛子上都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到”。正房的灶台旁墙上贴上灶王爷的画像和对子,大门口迎面的地方立着一块木板,上面贴上“出门见喜”,鸡圈贴上“金鸡满架”,猪圈贴上“肥猪满圈”,粮囤贴上“粮食满仓”等,把所有美好憧憬与企盼都在这一天表达出来。祖先被迎接来家过年时,看到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并对未来充满信心,便会感到欣慰,并给予保佑。

母亲这一天似乎忘掉了日常生活中的烦恼,精心地梳洗打扮,用线绞脸,用榆树皮煎水洗头,还用红纸抹了嘴唇,满脸带着笑容,那么地漂亮。然后,她就开始在堂屋里穿梭忙碌着,忙着摆供桌上的祭品,准备午餐。供桌上的祭品丰富多彩:各种美食排成了一行,每个盛满美食的碗旁边都放了一双红色的筷子;一对大红蜡烛上面有龙凤图案,写着“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几个金色大字;两边各摆放着一垛大白面饽饽,饽饽上面,用五根筷子捆在一起蘸红色点上红花点点;供桌中间放着焚香碗,祖爷祖奶“端坐”在宗谱上方,下边方格中写着各辈亲人的名字,两边挂联上写着“承祖宗一脉真传曰忠曰孝,教儿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横批上写着“俎豆千秋”。香火缭绕,一派庄重、肃穆、神圣的景象。灶神位居灶旁,也不能慢待了,同样要摆上供品,但档次就低了许多。

我们小孩子跟在大人们的身后屁颠屁颠地忙活着。最快乐和最期盼的是中午的这顿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似乎一年来所有好吃的东西都攒着,在这一天全都拿出来享用。暖烘烘的火炕上放着一张大桌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桌子正中放着一个小盆,装着白菜猪肉豆腐炖粉条,周围便如同众星捧月似的,有各种海鲜以及猪肝、猪肺、猪耳、猪心、猪皮冻等。猪心每个人都得吃点儿,表示一家人团结一心。还有咸白菜炖冻豆腐、红樱菜、鱼冻、四样走油菜,外加海蛎子汤、黄玉米面饼子管够造(方言,随便吃的意思),美酒佳肴摆了满满的一桌子。父亲喝白酒,母亲和我们这些小孩子喝苹果酒,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别提多高兴了。

午餐过后,母亲和姐姐就开始忙着剁肉,剁萝卜丝,拌饺子馅,和面,包饺子。父亲领着我们继续筹备迎接祖先回来过年的一些事项:在院子里适当的位置用纸箱或木箱建一个临时的小庙,立一个天地牌位,接待那些陪同祖先回家过年的天地各路神仙;从院子到街门口撒上谷草,称作“喂马草”,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杆,称作“拦马杆”。可见祖先在那界混得不错,都骑着马回来过年。日落后,父亲领着我们在家附近的十字路口向祖坟方向遥拜,烧香纸,放鞭炮,三叩首,称之为“请神”,即请祖先回家过年。磕头起来领祖先往家里走,不能回头看,一直走到宗谱供桌前,烧香磕头,把请回来的祖先安排妥当。

自神请回来后,宗谱前的香火就不能断,不准打扫屋内外卫生、泼脏水、说不吉利的话。母亲将煮好的饺子端到祭祖的供桌上和灶王爷面前,让他们先享用,之后全家人才坐下共进晚餐。

晚饭后,大人们又开始忙着包年夜饺子和初一早晨的饺子。过年吃饺子是一个传统习俗,俗话说,谁家过年不吃一顿饺子?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晨是必须吃饺子的,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盘盘端上桌象征着“元宝滚滚来”之意。这两顿饺子有讲究,饺子馅要成丸,在饺子馅里放海蛎子或其他贝类,那味道可鲜啦。饺子里包有硬币、枣、糖块、豆腐等,谁吃到了,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有钱、有福,那可是一年的好兆头。煮的饺子破了,不能说破了或碎了,要说挣了,而且挣得越多越好。说是有这么一个笑话,过年时,媳妇在外面厨房煮饺子,老公坐在炕上问:“饺子挣了没有?”媳妇姓裴,她回答说:“有我老裴在,还能挣吗!”呛得老公无语。一头蒜也要说成“一伙财”。当然,这些规矩都是人们企盼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全家人各司其职,包的包,擀的擀,边包边唠家常,热热闹闹地一会儿就把两顿量的饺子包好了。

兄弟们把前几天每人分得的一盘100响的小鞭从炕席下面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打开红衣包装,露出齐刷刷的对头摆放的小鞭,有红色的、绿色的、粉色的,非常好看,谁也不舍得把一盘小鞭一次性点完。我们轻轻地把它拆开,数出10个头装到兜里,其余的包好再放到炕席底下继续烘着。把小鞭放到炕席底下烘干,小鞭就特响,不瞎芯。

我们揣着小鞭,提着纸糊的灯笼,拿着一根已经点着的香,跑到大街上撒欢地乐。那时候,岛里没有通电,除夕晚上外面漆黑一片。我们掏出一个小鞭,哆哆嗦嗦地用香点着引芯,快速用力地向天空抛去,引芯在空中嗞嗞地响着,红色的火花划出一个弧形光环,在下落的半空中啪的一声炸响了,同时喷出一小球烟花,非常美丽,童年的心在这一刻也随之乐开了花。10头小鞭放完了,忍不住又回去抓了一把出来放。

到了晚上11点多钟,屯子里开始陆续响起了鞭炮声,父亲喊大家准备发子了。“发子”是庆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大举动,是除夕夜里一项隆重的祈福仪式。过年的前一夜,就是阴历年的腊月三十夜,叫“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候。除夕晚上零点为新一年的开始,称为“子时”,“发子”意味着从子时开始发财。我们要在院子里焚烧纸钱,放鞭炮,借祖宗的阴德纳福生财、福禄安康。

父亲点亮供桌上的两根大红蜡烛,在院子中间放了一张小桌,摆上蜡烛和祭品。之后开始敬奉天地诸神和祖先的礼仪,在祖先的供桌前、灶王爷前、天地牌位前烧纸、焚香、磕头,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一时间,屋内外烟火缭绕,灯火通明。接着在院子里开始放鞭炮。据说爆竹的声音可以驱逐瘟神,带来来年的幸福,现在放爆竹成为辞旧迎新、渲染节日气氛的仪式,是过大年中最热闹的庆祝活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过后,父亲带领大家在院子供桌前磕头,为新一年祈福,这叫“祭天地”。祭完天地再到堂屋祭祖,父亲虔诚地点上一炷香,拜谢过祖先后,再给家里长辈人问好磕头,然后我们兄弟给辛劳一年的父母磕头拜年。这一切都做好了以后,全家人围坐在热炕上,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要吃饺子,寓意“交子”,它象征着团聚祥和。不大一会儿,外面拜年问好声响成了一片,正间屋和院子里都跪满了人磕头问好。父亲赶紧下地接待。大哥也率领我们到长辈家拜年,临走前,母亲一再叮嘱我们要转一圈,先是血缘近的大伯叔叔家、外公娘舅家,然后是远房长辈,再接着就是周围邻居。路上碰到一队队拜年的人,也看不清是谁,只管问好就是。我们每到一家,他们都热情地递烟塞糖,兜里装得满满的。到了舅爷家,磕完头后舅爷舅奶非要把我们让到炕上放上小桌,从锅里端上几碟熟菜,斟上自家酿造的黄米酒,喝两杯后,才放我们走。拜了一圈,天已经放白了,我们感觉既兴奋又有些疲倦,回家休息又不能睡觉,得守岁到天亮。大人们说:“年头见年尾,新的一年就见到了希望。如果三十晚上一宿不睡觉,通宵不寐,一年都惺惺。”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跑到院子里去捡拾哑鞭、哑炮,然后剥出药粉点燃或安上小捻绳,过一把放焰火和放鞭炮的瘾。初一早晨,要早早地吃完饺子,不大一会儿,登门拜年的亲戚、朋友、邻居们一拨接着一拨地又来了,家里又开始热闹起来。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在大哥的带领下继续到昨晚没有拜到的家里去拜年。那个时候冬天的雪下得特别大,尤其是离年关越近,雪下得就越频繁,有的时候大雪封门,要挖开一条通道才能进出屋。墨蓝的天空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更加清亮,大雪挡不住拜年的人流,我们走在雪地上,脚下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走在村里的路上,常常可以遇到出门拜年的乡亲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红戴绿,说说笑笑,让沉静的大地也感受到了这种开心和喜悦。人们这家坐坐,那家走走,相互拜年,到处充满了人气和喜庆,人们从心底透出快乐,特有年味和人情味。年年雷同的拜年声、那些传统的老规矩从未让人感觉过乏味,淳朴的乡情至今让人留恋,让人感慨万千。

初二晚上吃完饺子,从酉时开始燃放鞭炮,撤掉门口的拦马杆送神,表示过年结束。初三早饭后,将宗谱请下。看到宗谱被拿了下来,我望着空荡荡的堂屋北墙,心中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凄凉和失落感。盼望许久的年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中似乎突然停止,拉下了帷幕。

元宵节

大年虽然过完了,但过年的气氛依然不减。岛里人有一句顺口溜:“玩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初三以后,出嫁的姑娘带着丈夫来娘家拜年;走亲访友、祝福拜年仍在继续着,满街都是攒动的人群。唯独单身汉一个人这家走那家串,像掉了魂似的游动。由于海岛贫穷,岛里的姑娘大都嫁到岛外去了,外地的姑娘又不愿意嫁到这个穷地方,屯子里剩下不少光棍。每每遇到他们,我们小孩子就拿他们取乐,并编了童谣戏弄他们:“大人过年烧酒点烟,小孩子过年点炮放鞭,小媳妇过年又炒又煎,光棍子过年眼泪不干。”光棍们听了也不生气,嘴里喊着:“妈个巴的。”佯装要打,孩子们蹦跳欢叫着跑开了。

转眼间正月十五元宵节如约而来。元宵节俗称“灯节”,据传说,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刘恒在周勃的扶持下平息了“诸吕之乱”,登上了皇位,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因此下旨“普天同庆”,主要方式有:重挂宗谱,摆祭上供,张灯结彩,鸣放鞭炮。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正月十四下午父亲将宗谱再次挂上,晚上包饺子,又开始烧香祭祖,感觉又回到了过大年时的氛围中。这次增加了一个项目:送灯。

正月十五一大早,母亲就忙着和面蒸灯,就是用细玉米面和黄豆面掺和到一起蒸出两种灯:一种是祭祖灯,形状像喇叭花;一种是属相灯,属相灯是家中大人小孩属什么就蒸什么。用空心草缠上棉花插到中间做灯芯,倒上豆油点亮。祭祖灯在十五晚上送到坟地,单坟放单灯,双坟放双灯,意寓让先人借光捉虱子,以保安康。

白天,秧歌队、高跷队在街上表演,有扮演《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的,有扮演老法海的,有扮演七品芝麻官的,还有叼一杆长烟袋的丑婆子、呆头呆脑的傻柱子,还有划旱船等表演。演员们个个朴实憨厚,逗趣可爱。踩高跷不是光走动,也有表演的,有舞剑、劈叉、跳凳、扭秧歌等动作。让我感觉动作滑稽又惊险的是劈叉,就是双腿叉开呈一字形,再一点点地站起来,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表演时,锣鼓唢呐声惊天动地,观看的群众个个都兴奋不已,陶醉其中,欢声如潮,当时的场景真是热闹非凡。

到了晚上,山坡上的片片坟地灯火通明,鞭炮阵阵。家家户户院中都挂起了红灯笼,每个房间的灯也都点亮,场院窝棚也不例外。父亲用玉米秸秆或木条给我们兄弟每个人做了一个纸糊的灯笼,里边插了根小蜡烛,并给每个人又分了一盘小鞭。我们提着灯笼满大街玩耍。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过年过节能有个灯笼提着,有一盘小鞭放着,孩子们就很满足了。在寒冷的冬夜蹦啊,跳啊,唱啊,笑啊,心花美美地开放着。家境好一点儿的小伙伴拿着能放两节电池的手电筒,在茫茫的夜空中射出一束白色的光柱,像探照灯似的穿透黑夜,在广阔的夜空里转来转去,那么地好看,让我羡慕。我幼小的心灵产生奇妙的童乐和幻想:如果这道光柱再亮一些,就能像孙悟空的金箍棒那样直捣天宫,看看天宫是什么样子,那该多好啊。我把这个想法和小伙伴铁蛋、捂住子说了,动员捂住子将手电筒的头锯下来,将手柄接到铁蛋的手电筒上,这样两节电池的手电筒就变成了四节电池的手电筒。那光柱贼亮,射向空中很远很远,但仍看不见天宫的样子,捂住子很失望,闹着要我赔他手电筒。

元宵节的晚上,屯子里、山坡上、坟地上的灯连成一片,远远看去似乎又与天上的星星相连接,满眼都是红红火火的灯的海洋,整个一幅繁星点点的夜景图。

正月十六一大早,兄弟们<扌汇>筐到山神庙、山坡坟地去捡灯。那时候的灯是用面捏成的,安上灯芯,浇上豆油送到坟头点亮,灯身拿回家切成片烙着吃很香。父亲将宗谱再次请下来,至此,年节都过完了,节日的气氛渐渐地淡了下来。“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人们又开始迎接新一年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又在盼望着新一年的到来,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总是“新桃换旧符”。

人与自然界的季节同行。小时候盼年,盼着过年能吃上好嚼咕,穿上新衣服,放松地玩耍。现在父母老了,俗话说,老了就小了,也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盼年,盼望着过年能和子女们团聚,那种盼望不亚于小时候的我们。童年时候那盼年的情结、除夕之乐,都凝结着父母三百六十五天的辛劳。如今,除夕相聚能看到父母健健康康、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我最大的祈盼和幸福了。

小时候那种盼年情结如同一首深沉优美的诗篇,又仿佛一首久远弥新的歌曲,始终在心头萦绕着不曾离去。

同类推荐
  • 戴明贤集(第四卷):适斋杂写

    戴明贤集(第四卷):适斋杂写

    本书为《戴明贤集》第四卷,选收短文若干则。作者模仿古人笔记小品和诗话词话,文章简约、精悍、以少胜多。温馨回忆,如《书店忆旧》《几首毕业歌》;嬉笑讽刺,如《戏拟“钱文化学会”章程》《光怪陆离小世界》;花花草草,闲情逸致,如《消夏玩物》《野慈姑·芹菜酸》;读书心得,如《金庸三题》《回归常识读赵翼》等。作为贵州本土作家,作者的写作始终怀着将美丽贵州展示于世人面前的文化自觉,贯穿着对贵州这一方土地的深情。贵州的山山水水、贵州的人情风貌、贵州文化,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像一幅逐渐铺开的长幅画卷,可以说是弱势文化描写自己的一个尝试。
  • 乡愁·故乡记忆

    乡愁·故乡记忆

    全书收录了一个地域的作者关于故乡情怀的散文随笔100余篇,分为五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北方小城林甸这一方热土的乡情魅力。上至博实硕士或官员学者,下至乡里游民或市井闲妇,都可以是书中作者。作品语言朴素,内容生动有趣,富有可读性。
  • 你不在时,我忙着长大

    你不在时,我忙着长大

    世界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下一秒的未知,不知是忧是喜,是福是祸,是得是失。所有不良的情绪从出生就有,遇到问题,首要的是先学会解决问题。从娘胎里带出来属于孱弱体质,那你就强身健体,从根本上解决掉孱弱体质,你这样天天喝补药是想百年之后变成冬虫夏草造福人类吗?偶遇挫折,失落迷茫,那就让自己变得强大坚强,直到你不需要用鸡汤文去支撑你的人生为止。是药三分毒,鸡汤文最大的危害是扼杀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误导你对现实的判断。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鸡汤文给予你的从来都只是一条捷径,快速获取能量,立刻满血复活。但别忘了,走捷径的人最终不会完美收场。你莫不如喝一顿酒,走自己的路,悟自己的人生。届时,岁月静好,望云卷云舒。
  • 丝绸之路:重新开始的旅程

    丝绸之路:重新开始的旅程

    作者徒步从中国西安出发,经过兰州、张掖、骆驼围子、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最终到达意大利罗马,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徒步游。并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沿途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经济现状、政治冲突,宗教信仰以及对当下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思考。
  • 二十年

    二十年

    君晓睁开眼,透过屋顶的明瓦,看见天上飘过去几朵彩云。想起刚才的梦里,自己一口气生吞了六个肉包馒头,醒来的枕头上浸透了口水。起身来到灶屋,大铁锅里剩下四个实心团子,拿起筷子,直接戳向团子,一个接着一个往嘴里塞,一丢筷子往门外走。觉得眼睛粘啊粘的,又转身来到脸盆前,用手“嚯嚯”水,撸了一把面,嚼着团子,湿答答地出了门,直奔金美家,心内想:肯定晚了。天蓝得真,太阳耀得红火。小路干脆蓬松,沿路的树稀疏而挺拔,熟悉成了列队欢迎的士兵,都能叫出名字。金美门口,场上都坐满了人,没座的就站着,估估村上的人都来了。
热门推荐
  • 圣宇记

    圣宇记

    神秘之界,浩瀚无边,光怪陆离,神秘未知。修炼大世,强者如木,修炼一涂,谁主沉浮。 命数无几的少年,生来一世坎坷,可仍是决心出走远方,踏上征途,想要见证这个璀璨时代。 苍茫乱世,万千世界,不朽传说,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找回内心的宁静,有的人到处奔走寻求,可是修了很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做到心中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责任和义务。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等都会顺利。
  • 炼荒武帝

    炼荒武帝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违背常理的逆流大河,活人娶死尸的奇怪交易。炼荒赤地万里遥,千丈魔焰欲焚天,焚仙岭中不死药,铮铮铁骨执剑来。“大道虽有千万条,不及归途任逍遥!”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石窟(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石窟(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佛教艺术的奇葩——石窟综述;“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瑰宝——敦煌莫高窟等。
  • 安先生的橙汁

    安先生的橙汁

    两个世交家的孩子莫名其妙共赴了一场相亲会,一个刚刚失恋心神俱焚不再愿意恋爱结婚,一个是个不婚主义者的怪咖,就这样两个人在相互取暖中爱上了对方却不自知,他们将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希望喜欢我的亲一起去看看他们的那场恋爱吧!
  • 感悟平常心:大智若愚的98个点滴

    感悟平常心:大智若愚的98个点滴

    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 纨绔妖后:病娇帝君宠妻记

    纨绔妖后:病娇帝君宠妻记

    震惊!知名美妆博主九洛在直播时死亡!——她,新时代炙手可热的美妆大V,微博粉丝五百万,人美声甜业务能力强,可惜,命短。她,流云宗人嫌狗吠的小傻子,宗内五峰有四峰是她的黑粉,人傻嘴笨不能修仙,幸好,命也短。——当命短碰上命短,能否负负得正?九洛表示,那必须!-从打不还手骂不还手蜕变成你动我一手指我就揍得你不知今夕是何夕,何因?九洛攥拳头,你洛姐可不是软包子。-从人见人嫌一跃成为奉神洲炙手可热的造型师,背后追捧者无数,原因?九洛骄傲笑,全凭一双巧手。-狼吠猫咬的兽厌体质,一朝觉醒,水眸微眯即可使万兽俯首称臣做‘舔狗’,为何?九洛羞涩状,没办法,爹妈基因爆炸牛。_不能修仙的无能废体,至尊灵脉得以重生,修仙路仿若开挂,浅笑间就能携卷风暴、搅乱天地,缘由?九洛挑下巴,谁让她是天道宠爱的‘亲闺女’。——小剧场:【我见帝君多病娇】“珩哥哥!”娇俏女子欲伸手拉住眼前掠过的帝珩,但只碰到一块微凉的肌肤就被对方瞬间闪开。九洛背身离开,“叫她碰到你就不要来找我。”森然刀光一闪而过,低哑男声小心憨哄。“洛洛不气,没碰到。”-【帝君他病娇又撩骚】“病娇,死远点!”某洛桃花眸水光潋滟,嗓音颤颤的推开身前妖孽男。某男瞳色深沉,邪气乍现,不退反进的拉她进怀,在那柔软纤腰上掐了一把,薄唇贴到她耳根厮磨,嗓音磁性又低沉。“我只死在你这牡丹花下。”——小提示:1.爱恨情仇、青梅竹马、打脸逆袭、开挂金手指、高颜值美男…你想要的这都有!2.一对一,甜宠,双洁。-推荐已完结玄幻绝宠文:《天纵狂妃之至尊驭兽师》
  • 枕边囚爱:高冷首席请放手

    枕边囚爱:高冷首席请放手

    她心中的完美婚姻被好闺蜜的一张照片彻底破坏。完美婚姻之下包裹着的是复仇的火焰。“你妈害死了秦颂的爸,你知道吗!秦颂娶你单纯是为了报复!”灯光下,男人俊美的双眸冷冽如冰,薄唇轻启:“你就是死,也要是我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天子宠妻记

    穿越天子宠妻记

    阿诺一出生就被赐婚给十一岁的皇太子萧煜宸,五岁时听到十六岁的萧煜宸和她家丫鬟有染。她发奋学武,从此温柔贤惠是路人,在非暴力不合作的路上一去不复返,渣男宫斗统统退散,不然就等着和她捏在手里的杯子一样碎成渣渣吧!
  • 仙帝归来

    仙帝归来

    在地球上存在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神界仙人的转世,唯有达到一定修为方有可能回复记忆和实力。夏哲,地球上一个普通学生,却在部分魔族侵入地球时得知自己就是转世仙人,后来更是得知自己竟然是千年以前人族第一高手水影的转世,背负守卫人族的重任。因此,一个凡人踏上了修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