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51600000002

第2章 入选翰林

在二十岁之前,袁枚的学业还算顺利。可生活往往有它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袁枚进入二十岁时便遇到许多烦恼。由于他不悉八股时文,虽早年考取了秀才,可举人这一关却迟迟不得过,再加之他年轻气盛,恃才自傲,为同乡的文人学士所嫉妒和排挤,此时的袁枚处在极度的苦闷之中,郁郁而不得志。好在还有像柴耕南这样的知己学友,不时地与他通信往来,酬诗唱和,否则真不敢想象这段日子该如何打发。

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在乾隆时来运转身着龙袍登上皇帝宝座的这一年,即公元1736年,袁枚的生活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一年春天,袁枚想去广西探望在广西巡抚金府中作幕客的叔父袁鸿。此次出行,一方面他想借此排解一下心中的苦闷,另一方面也想伺机谋求一条生活上的出路。只是苦于家贫无路费,他不得不向好友柴耕南求救,幸亏有柴耕南之兄的解囊相助,他才得以成行。对于柴氏兄弟的帮助,袁枚是感恩至深的。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这一资助,才使得他的生活发生重大转机:如果没有这笔钱他就不能西行,他也就不会遇到知遇之人,也就不会被推荐参加殿试,……因而他对柴氏兄弟的帮助一直挂记心中。后来他在《处士柴东升》一诗中写道:

濑水一奁饭,翳桑一顿餐。

当时寸心足,此事千古难。

我昔粤西行,助者柴先生。

先生非有余,莲幕分杯羹。

君家耕南弟,与我臭如兰。

以爱及所爱,同舟赴高安。

富春江水清,洪都江水白。

照我与君游,照君与我别。

如何照施恩?不能照报德。

就这样,在一个春日的暮色中,袁枚背起简单的行李,告别家人和知己好友,乘船出发,开始了漫长的西行之旅。船过江西泸溪,袁枚正在舱内诵诗,岸上一小孩听到朗朗读书声,便指着船说:“快看,这是一条学士船!”袁枚听了非常高兴,立即写下了“衣冠僧识江南客,翰墨儿呼学士舟”的诗句。可见此时的袁枚,些许的赞誉和首肯,都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安慰。

告别家乡时,曾有一位年长的学友在一首送别诗中这样写道:“画眉声里推篷坐,不是看山便读书。”然而,漫长的旅途生活并非诗中所描绘的那么浪漫。这一路上,挨饥受冻,千般辛苦,万般艰难,袁枚都已遍尝。历尽千难万险,袁枚总算来到广西。可当他见到叔父时,这位饱尝幕游生活之苦的叔父却很不高兴地说:“你真不该来啊!”这对袁枚来说,无异于当头浇了一盆冰水。

尽管如此,第二天,叔父袁鸿还是将他引见给当时的广西巡抚金。恐怕袁鸿到死也不会想到,他这一随意的引见会给袁枚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的袁枚已不再是那个稚气未退、天真活泼的少年了,他已是一位身长鹤立、广颡丰颐、仪表堂堂、沉稳练达的青年了,再加之生活的磨炼,使得他更显得老成持重。当袁枚伫立在金面前时,这位巡抚大人一眼望去,就觉着眼前这位青年长相不俗,谈吐文雅,可能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他很想试试袁枚的文才,便要他当场作一篇《铜鼓赋》。袁枚欣然从命,一气呵成,且写得才华横溢,文笔瑰丽。这里所说的铜鼓,原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鼓身有花纹缠绕,敲击时声音浑厚。雍正八年,广西乡民发现两面铜鼓。相传为诸葛亮南征时所铸,一面送往朝廷,一面留置于金院署。袁枚的《铜鼓赋》就是以这两面铜鼓为题材,通过对铜鼓声、形、色的描绘,极力称颂金铁的政绩。金读罢,十分惊讶,大加赞赏。后来此赋被金编入《广西通志·艺文类》中,并列为本朝首篇。五十年后当袁枚重赴桂林翻阅《广西通志》时,还写下自得的诗句:

五十年前《铜鼓赋》,自家披览自家怜。

不图漓水崇文目,竟冠熙朝第一篇。

金十分赏识袁枚的才华,便留他在府中住了下来。而且,金每次接待地方官吏时,除谈公务外,必谈及袁枚的诗作,某首某句如何如何精彩,津津乐道,袁枚听了,自然很是高兴。因此,每逢金见客,袁枚总是躲在屏风后偷听他们的谈话,品尝金对他的赞誉。

这一年,正值朝廷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所谓的博学鸿词科,是皇帝专为网罗天下有名望、有才华的文人学士而设立的考试,考场一般就设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因而通常又称之为殿试,按皇帝的要求,各地巡抚均可奏疏推荐应试人。当时,金便专门奏疏保举年仅二十一岁的袁枚。推荐书中这样写着:“廪生袁枚裁二十一岁,奇才应运,卓识冠时,臣所特荐,止此一人。”“臣朝夕观其为人,性情恬淡,举止安详,国家应运生才,必为大成之器。”在当时,一个巡抚如此褒奖一个年轻的秀才,恐怕还是绝无仅有的。袁枚对金这种知遇之恩感激至深,晚年忆起金,仍称他为“六十年来生平第一知己”(《随园老人遗嘱》)。

在秋高气爽的八月,金为袁枚打点行装,给他带上足够的银两,并派人护送袁枚北上进京赶考。此次入京应试的,全国各地共推荐有二百余人,最年长者为万九沙,袁枚最年轻,因而在名单上万列第一,袁署最尾。此次应试,袁枚未被录取。这次考试题为《山鸡舞镜》,规定写七言排律,用韵十二个,限押“山”字韵。当时的这种考试极为死板,随意性很强,录取与否,往往取决于皇帝和朝廷极少数人的好恶,并无一定的法则。在这次考试中,刘纶考取第一,其原因就是他所作的诗中有“可能对语便关关”之句,深得乾隆皇帝的欣赏,便被皇帝亲自拔为第一,授以编修之职,后任军机大臣。尽管刘纶也是一个人才,但仅凭一句诗就决定取舍,其随意程度就可见一斑了。在这样的考试中名落孙山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然而,尽管袁枚未被录取,但因为在应试者中年龄最小,再加上金的力保举荐,且“语多溢美”,使得袁枚一时名满天下,很多人都想一睹这位年轻才子的风采。

应试之后,袁枚留在京城。这期间,袁枚的热情并未因考试落榜而受到挫伤,相反,入京应试,不仅让他大开眼界,长了见识,而且也使得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人墨客;尽管孑然一身,流落京城,生活十分艰难,但袁枚似乎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于是,他便开始周旋于那些达官显宦之间。起先,他住在一位朋友家中,后经这位朋友介绍,他在一位高层仕宦的家中做了家庭教师,以其收入维持生计。与此同时,他为了继续求取功名,应付考试,开始潜心钻研一向令他讨厌的八股时文。在对付八股时文方面,他唯恐自己不够专心,“不得不降心俯首”,“忍心割爱”,暂时放弃了自己所十分喜爱的诗文创作。在袁枚看来,温习八股时文,就如同交上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朋友,内心虽不喜欢,但不得不强打精神佯装笑脸,“于无情处求情,于无味处索味”。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也就是在他二十三岁时,终于考中举人。这实在是让他兴奋不已:

信当喜极翻愁误,物到难求得尚疑;

一日姓名京兆举,十年涕泪桂花知。

泥金挂壁春来早,贺客遮门月去迟;

想见故园灯火夕,老亲望眼正穿时。

(《小仓山房诗集》卷一《举京兆》)

恍恍惚惚,十多年的苦苦追求,一旦到手,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是真的,真如同做梦一般。

第二年的一个春日,袁枚又满怀喜悦之情再次踏进保和殿,参加殿试:“霓裳三百都输我,此处曾来第二回”(《随园诗话》卷四)。因有前面中举的经历,对此次应试他充满自信。这次试题为《论语·季氏》中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两句。对于这样的试题,袁枚虽不能说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但有前边苦心的研习,这样的试题已经难不倒他了。当考官阅罢他的答卷,禁不住赞叹道:“心似玲珑,笔如牛弩,奇才!奇才!”此次应试,同榜考取进士的共三百人,胪唱时,袁枚名列第五。不到半年时间,袁枚一鼓作气,攻克了举人、进士两大难关,正式入选翰林院,一下子让他觉得前途坦荡,大显身手的时机已经到来:

一声胪唱九天闻,最是三株树出群。

我愧牧之名第五,也随太子看祥云。

宴罢琼林有所思,曲江风里立多时。

杏花一色春如海,他日凌霄那几枝?

(《小仓山房诗集》卷二《胪唱》)

难怪袁枚要有些自鸣得意,这一年对他来说是时来运转、最为顺畅的一年,可称得上年轻得志,一帆风顺了。

同年,袁枚接受朝考。朝考是皇帝引见新进士前的最后一关考试。此次朝考题为“赋得因风想玉珂”。也许袁枚对自己仕途的顺利有些大喜过望,或许他太“想”得到皇帝的召见,于是着意在“想”字上大大花了一番功夫,写下“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诗句。不曾想仅此一句,惹恼了当时执管朝考的诸位总裁大人,他们读罢此句的结论是“语涉不庄”,不但不将他引见给皇帝,还要将他逐出翰林。当时有位名叫尹继善的大司寇对此有不同看法,与诸总裁力争道:“此人肯用心思,必是一位年轻而有才气之人,只是不大了解应制体裁罢了。而这正是翰林庶吉士所要学习的。应该留他下来,倘若皇帝责问起,我去解释。”由于有尹继善的挺身而出、力排众议,袁枚才得以继续留任翰林院庶吉士。尹继善仗义执言、爱才好士的精神使袁枚深为感动。这正是他日后与尹交好的原因所在;尹继善之所以被袁枚看作是继金之后平生又一知己,也是由此事开始的。

是年秋,袁枚告假还乡,与王氏完婚。“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一直是封建时代文人骚客们梦寐以求的最佳境界,此时的袁枚正置身于这快乐的伊甸园,特别是当他郁郁寡欢离家三年后衣锦荣归地重新踏上这块土地,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他在《到家》一诗中这样写道:

远望蓬门树彩竿,举家相见问平安。

同欣阆苑荣归早,尚说长安得信难。

壁上泥金经雨淡,窗前梅柳带春寒。

娇痴小妹怜兄贵,教把宫袍着与看。

不仅袁枚自己兴奋,全家人欣喜,就连亲戚朋友都备感荣耀。

春节过后,袁枚再度告别家乡,返回京城后仍在词馆任庶吉士,跟随刑部尚书史贻直学习清书。按清朝的制度,庶吉士入庶常馆后,要分别学习满文和汉文,三年为一期,期满后考试,依据考试成绩决定留散。对于曾深受八股时文之苦的袁枚来说,学习满文无形中又平添了许多烦恼。

尽管对于满文袁枚力不从心,可汉文却是他的长项,特别是对古代诗文典籍,他有足够的自信,所以在当时的词馆中,他也算得上少有的几个恃文傲物、风流儒雅的才子之一。然而,俗话说得好,“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恃才自傲的袁枚也有其难堪的时候。一次,有一客人登门力请求见却不肯报上姓名。袁枚似乎觉察到来者不善,就让门人再三推拒。转念一想,老是这样闭门不见也不妥,便告诉门人:“如果这位客人明天还来,问明来由,或让他写在纸上。”第二天,这位客人果然又来了,门人问他来由,他不予理睬,只是说道:“这并不是你所能了解的。”门人急忙拿来纸笔,让他书写。客人从容地从衣袖中取出一本早已写好的东西交给门人说道:“都在这上面了,请你交给袁枚,我三天过后来取。”门人哪敢怠慢,急忙送到袁枚处。袁枚读罢,顿时惶恐不安,原来上面列了一百二十个问题,所问及的都是十分偏僻的史籍典故,十之八九袁枚从未见过,袁枚在院中来回踱步,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了大半日,才能解出二十余条。他求教于尹继善,可尹继善也并不比他知道得多,对袁枚的答案并不能增加一个字。无奈,他们只好将词林中的高手召集起来,但集众人才学也只能解答五十条,随即又分头查阅《图书集成》,好不容易才答出一百条,尚有二十条还属未知数。第三天,客人如期到来,看了他们的答案嘲讽道:“词林中如此众多高手,水平也不过尔尔!”说罢,拿过笔来即刻逐条补就,而且单就其书法而言,苍劲古秀,远非当时的书法名家所能写得出的。袁枚看后大惊失色,急忙呈给老师尹继善,尹继善看了也赞赏不已。袁枚即去问门人客人情状,门人称:“听其口音,像是山东人。”随后袁枚遍访山东同僚,才知其人乃孔门后裔,《图书集成》已读了七遍。从此之后,翰林中才子们的文人狂傲之气大为收敛。

袁枚于青灯黄卷之中、满汉文字之间苦苦煎熬。光阴荏苒,转眼间三年期满,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二十七岁的袁枚参加散馆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袁枚因“未娴清书”,满文答卷不符合清政府的要求,成绩名列下等。如此一来,翰林院难以栖身,随即将被改发外地任职。刚刚踏上仕途的袁枚又一次受到打击,这对于几年来一直处于顺境中的袁枚来说,是最为沉重的一击。这一重击之下的袁枚顿时感到无限懊恼。后来回忆起当时的境遇时,他在诗中发出:“当年足下看云生,三叠琴心道已成;误写上清蝌蚪字,下篇《真诰》不分明”(《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五《游仙诗》)的感慨。的确,青云直上、如入仙境的袁枚,被一纸满族的“蝌蚪文”搞得焦头烂额、一落千丈,能不让他心灰意寒。当初入翰林时,内心充满“弱水蓬山路几重,今朝身到蕊珠宫”的快感,此时却不免要发出“三年春梦玉堂空,珂马萧萧落叶中”的喟叹了;当时那种“他日凌霄那几枝”的气概和抱负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却是“生本粗才甘外吏”的气馁与自卑。可见在三年中袁枚遍尝仕途跌宕沉浮、人生酸甜苦辣,其心境自然也是天上地下、历经沧桑。

对袁枚的改官外用,不仅袁枚本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就连当时在京城的许多文人学士都深表同情和惋惜,认为袁枚年轻博学,足可以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可如今改用外吏,实属屈才。但又无奈,谁都知道,在当时,再好的“千里马”如不识满族的“蝌蚪文”,也会被清朝宫廷的“伯乐”们视若“疲驴”,断不会委以重任的。

在袁枚将要离开京城之前,特意去拜访了曾任清朝廷军机大臣的鄂尔泰,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拜访。当时鄂尔泰留袁枚一起吃饭,谈古论今,当谈到时下的名臣仕宦时,很少有被鄂尔泰所赞许称道的,袁枚提及几个在当时以贤德闻名的仕宦,鄂尔泰只是摇头。在袁枚的一再追问下,鄂尔泰才说道:“你此次去江南,只有河督顾方晖一人还算个人才。此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人称为‘铁牛’,我许之‘铁汉’。你可去拜访,就说是我的门生,他必将另眼相待。”

听从鄂尔泰所言,袁枚专程拜访了顾方晖,一见就觉得该人“丰采温肃,果饶道气”,两人果然谈得来,临分手时,顾方晖一再告诫他万不可追名逐利。当袁枚初涉仕途受挫,重新审视自己,调整奋斗目标的时候,这两次专门的拜访对袁枚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拜访鄂尔泰是想寻求为官之道,鄂尔泰的观点却使他看到要在当时的仕宦之中寻找出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清官廉吏是何等不易;拜访顾方晖是期望从他那里学到一点做循吏的经验,可顾却一再劝他不要追求名利。所有这些,对他日后为官从政,乃至最后弃官从文,都有一定的影响。

同类推荐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多重情境下的西南民族研究:基于李绍明的民族学史考察

    多重情境下的西南民族研究:基于李绍明的民族学史考察

    书稿以李绍明为个案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研究,最主要的分析对象是李绍明的口述访谈材料以及他的学术作品。文章虽涉及人物的人生历程,但却不是人物传记研究,因而不涉及对人物的是非功过作价值判断。严格说来,这项研究毋宁是“对一位人类学家进行的人类学研究”(the anthropology of an anthropologist)。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这位新中国培养出来民族研究者的学术人生,去理解具有“人类学中国特色”的20世纪50、60年代中期的民族学或者民族研究形成的过程、特征、得失及其影响。
  •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

    丁永为编著的《杜威》试图在一个历史的、发生学的视野中,观察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思考和参与的全部过程,以期使大家更准确地把握杜威教育思想。但同时并不打算“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地把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探究和实践的所有文章和事件都呈现给大家,而是试图选择每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此时期思想特征的文献和事件进行挖掘、比较、概括和综合。
  • 生命语文

    生命语文

    本书从生命语文的内涵、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文本的阅读,以及课堂空间的构造等四个方面,细致阐述了她所提倡的“生命语文”理念和教学实践过程。作者对“生命语文”的创造性的教学探索,表现出了全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追求和有效的教学能量——既能深入文本的内部世界、领略文本世界内部构成的绚丽风光,理解和建构文本意义,赋予文本以“活”的生命,又能在建构文本世界的同时建构自我世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与语文的文化意蕴和诗性内质的体验和感悟、对话与交流,涵养文化精神,陶冶情感与心灵,建构人格与灵魂,使得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提升生命质量。
  • 阿诗玛:彝族民歌(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诗玛:彝族民歌(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诗玛》是一部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少女阿诗玛善良漂亮,可恨的富翁抢走了她逼迫她嫁给自己的儿子。阿诗玛不为财富所打动,严词拒绝。哥哥阿黑勇敢机智,与富翁斗智斗勇,救出了阿诗玛。返家途中,阿诗玛被洪流吞没,灵魂化作回声,永远留在人民身边。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民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它是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最宝贵的资料。
热门推荐
  • 云岚之上

    云岚之上

    一个剑与魔法的世界,正如剑与魔法的对立一般,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剑道帝国云岚与最为强大的魔法帝国苍澜注定会有一战,而在那云岚之上,一双眼睛在漠然注视,在沧海之下,一团墨色,也正在悄然绽放!剑与魔法的史歌,唯有用鲜血来吟唱!(简介短小无力,烦请各位看官老爷点开看看)
  • 嫡女医妃

    嫡女医妃

    穿越当世,息红泪的灵魂占据了钟离冷月的身体,师姐妹合而为一,背负起为两人报仇雪恨的担子,义无反顾。斗恶妹,虐渣男,惩继母,超绝医术救死扶伤,起死回生,手到擒来。然而面对曾经的未婚夫婿,如今对她穷追不舍的燕王北堂灵潇,钟离冷月却始终不能淡定,她的秘密,怕是要瞒不下去了。“冷月,你究竟是谁?”“重要吗?”“不重要,我宠你就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握住最后一丝光

    握住最后一丝光

    高中三年,说好一起上A大,结果沈壹川被告知“分手”,时隔多年,他们见面,易孜一句“这位兄弟长得真好看,从了姐”成功让沈壹川黑了脸小剧场——躺在病床上的易孜,看着让人心疼,她醒来看着沈壹川的第一句话:“沈壹川,我重新追你,好不好”沈壹川当然不可能说不,他应了:“好”结果,她出院后,追是追了,追了一个星期就罢工了“怎么不追了?”沈壹川抱着易孜坐在沙发上问易孜用手指戳了戳他的肩膀:“你太高冷了,我追你,你都不给我反应”在易孜成功追到人后,沈壹川的员工和他的兄弟们的共同心声:日了狗了在经历无数次的“秀恩爱,死的快”的谩骂中,朋友圈终于有了动静易孜朋友圈—“握住了属于我唯一光,得之我幸@沈先生”沈壹川朋友圈—“小朋友终于回家了,我太太@沈太太”
  • 拆迁

    拆迁

    正是人间的四月天。李晓春申请了两天调休,准备趁着这几日乍暖还寒,去爬爬小时候常爬的燕翅山——不为了别的,实在是太累了。似乎只有沉浸在童年曾无限流连的大山中和溪水旁,才能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忘了图纸,忘了压力。
  • 做人做到位

    做人做到位

    做人做到位,成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做一个能让自己心灵放飞的人。用点心思,琢磨做人的道理,提升做人的修养,为自己奠定一生成功的基础。事业成功的人,通常是那些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人。做人做到位了,事业做到位了,财富自然也就随着来了,事业自然也就成功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辰幕

    辰幕

    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过了而立之年的窦毅突然有一天莫名其妙穿越了!内心有点小激动的同时又很悲伤:不公平!为什么别人穿越自带主角光环,自己却似乎带的是主角紧箍咒呢?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一贫如洗?还是个废柴?难道不能给点好的剧本让他穿吗?又不是竞选中国比惨王,至于让他惨得这么天怒人怨吗!不过没关系,他就不信以他的智商还玩不过一群古人,且看他逆天改命步入青云……
  • 带娃种田:夫君,求休战!

    带娃种田:夫君,求休战!

    穿越成农女,家徒四壁,嗷嗷待哺的小包子,这都不是事儿,咱技多不压身,带着小包子奔小康。极品们一个个找上门,统统踹飞,银针出手,万事皆休。俊男找上门恬不知耻:“姜小娘子,村民们都说我们有夫妻相。”某女:“不像。”某男脸不红,心不跳:“姜小娘子,村民们都说宝宝像我,他是我的孩子吗?”某女微怒:“不是。”
  • 我喜欢你由始至终

    我喜欢你由始至终

    这世界77亿人,怎么我就爱上了你,痴迷了你!让自己坚强,才会觉得离你更近,就连空气都是甜的。陆北:爱上你是我做过最正确的事情杨奥:感激遇到你
  • 三国之乱世三义

    三国之乱世三义

    将星闪烁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刘备曾一生颠簸,今世却一帆风顺成了幽州刺史。曹操依旧文武云集,却多了郭嘉未死的变数?孙策曾英年早逝,这一世却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成就了他小霸王之威名。并州吕布前世三姓家奴,今世智勇双全,一代战将千古流芳。荆州胡望,本是名将之后,只因家道中落,只想在武陵郡安度一生,却不曾有过建功立业、为国驰骋疆场的心愿。黄天当道,岁在甲子。胡望携义弟刘奂吴嶷率家乡弟兄在武陵兴起义兵讨天下之贼!北讨匈奴斩单于,东征高丽安辽东,西通西域威大汉,南寻夷州平天下!且看胡望如何为大汉开疆拓土,重振大汉雄风!订阅群:119718428书友一群:64066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