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000000030

第30章 法眼宗之宗风特点与“五家七宗”之禅风异同(3)

当然,要判摄沩仰之禅风,还有必要从沩山灵祐与仰山慧寂悟道的过程与接引学人的手法或方式入手分析。沩山灵祐是在百丈处得以开悟的,系南岳怀让——马祖——百丈一系法派。灵祐二十三岁游江西,参百丈禅师,百丈一见而器之,遂居参学之首。据《景德传灯录》载,一日灵祐在百丈面前站立,百丈却问:“谁?”师曰:“灵祐。”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云:“无火。”百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云:“此不是火?”师发悟礼谢,陈其所解。百丈曰:“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已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祇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百丈大师开示灵祐时,是先“立”后“破”,再“解结”,在开悟弟子的全过程中贯穿了“有无双遣”与遮诠去对待的哲学智慧。百丈大师首先立出“有火无火”的问题,弟子答无火,表面看来无火是一种“空”,但也是一种相,求空相,本身就执著于相。因此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来回答无火不对,回答有火也不对。其次百丈破除“是火非火”的差别。最后得到的解释和结论是:其实有火无火都是微不足道的,真正意义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都是无差别的,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因此,百丈大师的引导把人们执著的“相”破解为“无相”,让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感悟佛法,从而把问题的症结浅显地说得十分清楚明白。可见,有火无火之说乃是百丈开示学人的方法,从中不难想象百丈在接引灵祐时遵循了“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的思想原则,这对沩山灵祐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沩山灵祐因遭遇百丈之“有火”与“无火”之诘难,所谓“时节既至”而获得了悟道因缘,故他对了悟“佛性义”与“因缘时节”的关系自然有甚深之了解。因此,沩山灵祐之后传法尤其重视这种关注因缘时节的作风,这与法眼文益开堂示众所言“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也强调“因缘时节”的观点也不无共同之处。

仰山慧寂系沩山灵祐之徒,初参耽源而悟玄旨,而未获得究竟。后参沩山灵祐,而在沩山开示之下而顿悟的。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灵祐问慧寂曰:“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慧寂曰:“有主。”灵祐曰:“在什么处?”慧寂从西过东立。灵祐知是异人,便垂开示。慧寂曰:“如何是真佛住处?”灵祐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这即是说学人应参悟佛理而使心性达至无思之妙,而又在修行中使心意识归之于心性本体,体悟到“性相常住”而如如不动,就能证入佛的境界。灵祐的一番言说,令慧寂豁然开朗,于是慧寂言下顿悟。由此慧寂而在灵祐处获得了悟法因缘。关于“灵焰”之“焰”,即“火”,其生灭之性在思想渊源上也有一定的线索和踪迹可以寻觅。玄奘所译《摄大乘论释》曰:“示现等觉涅槃甚深。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者,谓诸如来或现成佛,或现涅槃。其事如火,或时烧然,或时息灭。”这即是以火之燃烧与息灭之现象来比喻诸佛以正等正觉或涅槃示现亦是如同火性的这一自然之理。灵佑以“灵焰”的此种属性来言说佛法之真意,不仅说明佛具有正等正觉和涅槃一体之两面含义,而且表明佛之涅槃也与火之燃烧生灭具有可类比性之生动形象意义。灵祐所言“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体现出了他对灵焰之火本质属性的特别见识,这也未尝不是对百丈禅师“有火无火”之说的继承和发挥。慧寂在灵祐言下而悟道,自当对“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的佛法义理有心领神会的理解与契悟。不过,沩仰宗言“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这也与法眼宗所主张的“理事不二”和“理事圆融”思想则有明显的相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探明沩仰宗之宗风特色,将对《沩山灵祐禅师语录》与《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中涉及接引学人的案例试作分析,以求呈现沩仰一宗禅风完整之精神面貌。

其一,从机用上言,禅宗各派均有机锋。法眼宗的“句意合机”、“调机顺物”的禅风特点与沩仰宗讲究“机用圆融”、“举缘即用而忘机得体”的禅风特点有着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但是,法眼宗与沩仰宗二宗在对具体的“机用”言说上则有一定的差异,即是说二宗派在“合机”的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法眼宗在禅宗机锋中所言“合机”,则是主要表现在“箭锋相拄,句意合机”以及“调机顺物”上,所谓沩仰宗之“合机”,则是强调“师资合道,父子投机”上。沩仰宗关于“师资合道,父子投机”的禅学教学风格,在《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中有所论及。据载:

(慧寂)师扫地次,沩山问:“尘非扫得,空不自生。如何是尘非扫得?”师扫地一下。沩山云:“如何是空不自生?”师指自身,又指沩山。沩山云:尘非扫得,空不自生,离此二途,又作么生?”师又扫地一下,又指自身,并指沩山。

可见,上述对答暗藏机锋,且蕴藏着精深的佛法义理与禅之精神。沩山言“尘非扫得”,而仰山却偏要扫一下,实有不执著于扫与不扫的外在名相之意涵。按照佛法的义理而言,所有一切事事物物都应随缘而不能执著,所谓该扫即扫,不该扫也扫,扫也非扫,非扫也扫,不执于“扫”,这就是“尘非扫得”之应有意义。慧寂面对于“空不自生”之义的回答,既指自身又指沩山,则是以二人的有形之身去对答空不自生之理,即意涵了即空即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法义理。慧寂在面对沩山“尘非扫得,空不自生”的追问,当然不能对其执著,而是顺应自然地“扫地一下,又指自身,并指沩山”,这无不流淌出其对待一切事相的认识皆是自然任运的心态和如如不动的心灵境界。当然,慧寂以手势言说的方式,并非与沩山无学统上的关联。事实上,慧寂的这一行为是深受沩山之影响的。《沩山灵佑禅师语录》云:“师坐次,仰山入来,师以两手相交示之,仰山作女人拜。师云:如是如是。”又《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云:“沩山一日见师来,即以两手相交过,各拨三下,却竖一指。师亦以两手相交过,各拨三下却向胸前。仰一手覆一手,以目瞻视,沩山休去。”表达了“父子投机”的心灵相通。可见,慧寂不用语言而以实际行为方式来表现佛法之意涵,故能生动形象地诠释师生之间机锋中“合道”的活泼场景,因而凸显了沩仰宗门显著的“无人为字,圆相明之”的独特“言说”特征,即“根据学人根机之不同而以各种不同的手势来启悟学人”。沩仰宗以行动或圆相之法来体现禅之幽深奥义,这与魏晋玄学论意言关系时所主张的“言不尽意”、“得意而忘言”也有类似之处。《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又云:“师一日在法堂上坐,见一僧从外来,便问讯了,向东边叉手立,以目视师。师乃垂下左足,僧却过西边叉手立,师垂下右足。僧向中间叉手立,师收双足,僧礼拜。师云:‘老僧自住此,未曾打着一人。’拈拄杖便打,僧便腾空而去。”可见,以手势来说法,这也是沩仰禅法和宗风的一大特色。

仰山与沩山的师资合道与父子投机,不仅表现于上述的禅宗勘验与印证之中,而且也反映在仰山与沩山的生活常态里。《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云:“师随沩山游山,到磐陀石上坐,师侍立次,忽鸦衔一红柿,落在面前。沩山拾与师,师接得洗了,度与沩山。沩山云:‘子甚处得来?’师云:‘此是和尚道德所感。’沩山云:‘汝也不得无分。’即分半与师。”这段话不仅体现了沩山与仰山和谐、亲切的师徒关系,而且也从生活化的层面展现了沩仰宗“合道”与“投机”的宗门风气。

六祖慧能大师曾言:“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沩仰一宗作为禅宗门派,自然也有运用慧能付嘱时所提出的教学原则。据载:

沩山一日指田问师:“这丘田,那头高,这头低。”师云:却是这头高,那头低。沩山云:“尔若不信,向中间立看两头。”师云:“不必中间立,亦莫住两头。”沩山云:“若如是着水看,水能平物。”师云:“水亦无定,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沩山便休。

从沩山与仰山的机锋问答可以看出,这无不是“出语尽双,皆取对法”在机锋中的运用与互相勘验。无论高低,或是低高,也无论是中间,还是两头,都是遵循慧能所言禅宗“三十六对法”的具体化展现。水有能平物之用,水亦无定法可言,因此只能随缘应物,所谓“高处高平,低处低平”。然而,对于仰山的处处合道以及与沩山的心灵相通,沩山对仰山也无挑剔之处,故只能以“沩山便休”来表明对仰山禅悟之境的印可与肯定。

整体而言,无论是沩仰宗的“师资合道,父子投机”,还是法眼宗的“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在“合机”的根本性问题上无有根本性差异,相反它们更多的是表现出了相同性与一致性。

其二,从接引学人的形式上说,以“○相”(圆相)为其显著特征,这也是沩仰宗之独特门风,而法眼宗在教授学人时似无此法。可见,法眼宗禅风与沩仰禅风在这一方面上则有较大的区别和明显差异。关于沩仰宗的圆相特色,《人天眼目》云:

仰山亲于耽源处,受九十七种圆相,后于沩山处,因此○相顿悟,后有语云:诸佛密印,岂容言乎。又曰:我于耽源处得体,沩山处得用,谓之父子投机,故有此圆相,勘辨端的。或画此[○牛]相乃纵意,或画[○佛]相乃夺意,或画[○人]相乃肯意,或画○相,乃许他人相见意,或画[○三三]相,或点破,或画破,或掷却,或托起,皆是时节因缘,才有圆相,便有宾主,生杀、纵夺、机关、眼目隐显权实,乃是入廛垂手,或间暇师资辨难、互换机锋,只贵当人大用现前矣。

上述引文对沩仰的圆相的具体形式与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说明。这不仅体现了“父子投机”的沩仰风格,而且也显示了密印之法的禅法色彩。为什么禅门中会以这一画圆之法来表示佛法之义呢?而这一画圆之法又有何历史来源呢?首先,由于禅宗的思想过于深奥,故非一般语言可以表达佛法之真实义理。而以此圆相之法,则可以突破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使学人在图形意象中领悟佛法奥义而达至最彻底的开悟。因此,这一抽象的圆相教学法似有破除语言文字之执著,具有“使听者观者的主观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从而领略到真谛”之意义。其次,禅宗之圆相,学理渊源由来已久,佛经中常有“圆相”之说。但禅宗言圆相,则自慧忠禅师始,所谓“有圆相之商量者,自慧忠国师始”。《景德传灯录》云:“师见僧来,以手作圆相,相中书日字,僧无对。师问本净禅师:‘汝已后见奇特言语如何?’净曰:‘无一念心爱。’师曰:‘是汝屋里事。’”由此而开禅宗圆相传法之先河。再进一步检读相关史料发现,圆相之法在慧忠、马祖、道钦时代已相当盛行,据载:“杭州径山国一道钦禅师(嗣鹤林素)因马祖遣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见,遂于圆相中着一画,却封回。忠国师闻得乃曰:钦师犹被马祖惑。”又载:“有小师行脚回,于师(马祖)前画个圆相,就上礼拜了,立。师云:‘汝莫欲作佛否?’云:‘某甲不解捏目。’师云:‘吾不如汝。’小师不对。”足证禅门传法圆相之盛已是不争之事实。其三,圆相之法不仅源自于佛教内部,受密法影响颇深,而且也似有与受道教符箓之法与儒家《周易》卦象之说的渗透影响有关,而这也说明圆相之法盛行未尝不是儒释道三教交融互动的一生动展现。关于禅易之间的互有影响情形,《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云:“师闭目坐次,有僧潜来身边立。师开目,于地上作此[○水]相,顾视其僧,僧无语。师携拄杖行次,僧问:‘和尚手中是甚么?’师便拈向背后云:‘见么。’僧无对。师问一僧:‘汝会甚么?’云:‘会卜。’师提起拂子云:‘这个,六十四卦中,阿那卦收。’僧无对。师自代云:‘适来是雷天大壮,如今变为地火明夷。’”以卦象之法来言说圆相之理,不能不说是沩仰宗的一大特色,而且这也表明易学对禅学已在实际中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和影响。

沩仰宗一派常以此圆相之法对学人进行勘验与印心,《沩山灵祐禅师语录》云:“师一日呈起如意,复画此◎○相云:‘有人道得,便得此如意,道道。’时有僧云:‘此如意,本不是和尚底。’师云:‘得而无用。’又有僧云:‘设与某甲,亦无着处。’”又《仰山慧寂禅师语录》言:“师侍沩山行次,忽见前面尘起。沩山云:‘面前是甚么?师近前看了,却作此○相,沩山点头。”显而易见,圆相是沩仰禅师教授学人以及印心的重要方法,《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云:

沩山示众云:一切众生,皆无佛性。盐官示众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盐官有二僧往探问,既到沩山,闻沩山举扬,莫测其涯,若生轻慢,因一日与师言话次,乃劝云:“师兄须是勤学,佛法不得容易。”师乃作此○相,以手拓呈了却,抛向背后,遂展两手,就二僧索,二僧罔措。师云:“吾兄直须勤学,佛法不得容易。”便起去。时二僧却回盐官行三十里,一僧忽然有省,乃云:当知沩山道‘一切众生皆无佛性’,信之不错,便回沩山。一僧更前行数里,因过水,忽然有省,自叹云:沩山道‘一切众生,皆无佛性’,灼然有他恁么道,亦回沩山,久依法席。

沩山开示学人时,在具体言说中又以圆相之法辅助之。故学人也往往因在其圆相之法的开示下,心有所得而领悟佛法之奥义。可见,“圆相的运用也成为沩仰宗的一种门风”。故文益曰:“沩仰则方圆默契。”而说明了沩仰宗具有圆相之法的禅风特点,这是法眼宗所没有的禅法,因此法眼宗与沩仰宗禅风的最大差别也在于此。虽然沩仰宗与法眼宗禅风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虽差别于规仪,且无碍于融会”,这即是说法眼宗与沩仰宗二宗在禅风或规仪上存在某些差异,但是二者所言说的修行目的和佛法之真实义理则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二、法眼宗与临济宗禅风之同异

法眼宗与临济宗的禅风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说法眼宗的禅风倾向于温和平实、质朴简明的话,那么临济宗的禅风则机锋峻烈、棒喝交加而且又有一套规范性的程式,即“四料拣”、“四宾主”和“三玄三要”等较为系统的方法。而且临济宗禅风也兼有沩仰宗的圆相之法以及云门宗的高古之风。不过,法眼宗虽与临济宗禅风存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譬如临济宗禅风中所蕴含的因材施教、随机接人的特色则与法眼宗的“对病施药”、“相身裁缝”禅风特点不无相似之处。临济宗独特禅风的形成与玄义自身悟法的经历和传法的过程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临济宗盛传北方而与北方的区域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因北方人有刚烈之个性,故临济机锋峻烈之风与此也似有一定的关联。为了深入了解临济宗的禅风特征,故有必要对该宗的禅法特点加以介绍。

同类推荐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禅门大智慧:吴言生说禅

    禅门大智慧:吴言生说禅

    本书汲取佛教禅门精华,指导人们明心见性,摒弃杂念,修炼智慧生命,达到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哲理。禅是一条回家的路,它通达我们的心灵家园。泡一杯茶,让我们一起来听禅、品禅。我们的心灵像一面镜子。如果镜子蒙上了灰尘,那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一片污垢。如果镜子一尘不染,那我们就会看到晴天丽日。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的不如意,但我们却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把我们这面灵魂的镜子,擦拭得更亮。
  • 身心的安住:广学

    身心的安住:广学

    本书分为佛教的理念、心的管理、如何日日增上等三卷,讲述佛学的普及性知识,如人间佛教与其他佛教的异同,宗教人的共识等,虽然编辑有条理和系统,但每篇文章依然保持短小精悍的风格,又结合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谈身心的修养,可以寓佛教文化于励志中。
  • “去极端化”宣教读本

    “去极端化”宣教读本

    本书以简练的文字揭示了人类文明变化和进步的基本规律,指出变化和进步是宗教的基本特征,对宗教极端主义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着重介绍了新疆伊斯兰教演进的历史过程,批判分析了近年来新疆宗教极端势力制造恐怖活动的根源及对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及民族和谐造成的消极影响。本书有助于读者真切认识宗教极端势力的危害性,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目的,进而推进新疆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中华道文化丛书·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道”为理论基础而博大精深,但它的落脚点却在人世、在现时。与此相应,我们这套丛书亦努力做到文字平和朴实、语言流畅生动、叙述要言不烦、面貌平易近人,以使更为广大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得到有关道文化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知识。
热门推荐
  •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本书总结了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体裁在网络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Web2.0时代博客、微博客、播客和维客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所作的贡献,网络中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带来了国际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领域的拓展以及报道速度上的革命。从人的角度出发,《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指出了目前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国外网络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经验,以资借鉴。由于国际新闻报道一直面临解释的困境,所以追求沟通与理解成为其基本的追求,《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提出,无论是对现存问题进行批判还是对美好未来进行规划,都应该坚持一种入学的立场。
  • 同学你对竹马感兴趣吗

    同学你对竹马感兴趣吗

    青梅竹马?不好意思,这位同学,我和你好像不太很熟。虽然我们认识了十一年,but,我们五年没见了诶。覃佳音对这位高三转来的竹马不太感兴趣,尽管你长得帅声音好听手好看,但是,什么也不能阻挡她对游戏和街舞的热爱,这些才是她的真爱!热情认真酷酷学霸女(覃佳音)X帅气伪冷淡学霸男(薛嘉)
  • 神佛散尽

    神佛散尽

    相传,在那三十三天之上的如意天,曾有堪与西天如来比肩的神佛。也不知在多少世多少劫以前,双方爆发过一场后世鲜有记载的神佛之战。是役,天庭全毁,西天极乐圣景消失十之八九。漫天神佛死伤无数。如意天从此销声匿迹。
  • 用一朵莲花商量我们的来生

    用一朵莲花商量我们的来生

    本书收录了吕麦女士精心创作短篇散文,文字清新犹如心灵鸡汤,滋养读者的身心,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
  • 螺旋结构(中篇小说)

    螺旋结构(中篇小说)

    每次见面,我的律师朋友孙丽都特别地关注我的着装,甚至很细致地打量我耳朵上又戴了一副什么款式的耳坠子,因为她觉得我总是给她别出心裁的时尚启发。孙丽说我是她见过的第二个适合戴样式夸张的大耳坠子的女人,第一个适合者是众人皆知的舞蹈家杨丽萍。杨丽萍是穿什么都不俗的女人,可以这么说,杨丽萍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云南印象一种。我祖籍北方,生在云南,我的穿着固执地以舞蹈家为榜样,也大红大绿地穿,也戴一大串各式各样的银质手镯,也在耳垂上戴长长的大大的耳坠子。
  •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人生如戏你如一场梦

    人生如戏你如一场梦

    少年时,我是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普通家庭女孩,我的家庭让我成为一个懦弱、逞强、有社交恐惧症、不怎么会说话且好强的女孩子,我有一颗炽热又上进的心,可,我总是说到做不到。在这个偌大的地球上,普通的我也有不平凡的心,我有自己的梦想,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有结果!可是,最让我头疼的是,半路杀出个及其神秘的学长,他自大、冷漠、阴晴不定、但又是学神级别的风云人物,我们本不是一个世界的,可他却像是上天派来的恶魔,无时无刻影响着我的生活。少男少女之间的懵懂情愫蠢蠢欲动,终于,我们在一起了。可,他却在没多久就落荒而逃......多年之后,我成为职场女强人,奔着梦想努力,遇到了我生命中的导师,他稳重,沉着,尊重我照顾我,就当我以为他就是我的真命天子时,那个男孩,出现了......我的身世和两大家族的恩恩怨怨也逐渐浮出水面......
  • 泰山和十字军(人猿泰山系列)

    泰山和十字军(人猿泰山系列)

    人猿泰山系列是一部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的书,是一部教给孩子动物是朋友、大自然是家园的温情冒险小说,是一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孩子的书架上不得不放的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睡前故事。小说情节奇谲精彩,主人公强悍而无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的丛林世界大门。译者的话: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初中时,《人猿泰山》作为世界名著,曾经风靡一时。每逢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几乎满教室争说泰山。当时,这部奇趣曼妙的小说,已经在我们心里扎根了。1988年,我俩六十岁退休后,曾到各地旅游,顺便到各省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查询此书,不但译本遍寻不得,连原文本也没有了。
  • 傲娇男神换我来追你

    傲娇男神换我来追你

    安可安可,是再来一次,可我喜欢你好像不可以。顾零说:我可以从零开始数,直到你点头为之。所以顾而零之,安可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