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13800000009

第9章 坚持给自己充电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当代人必须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日常工作中,许多环节都需要运用新知识、新信息,才能更有实效地完成任务。因此,要想做更幸福的自己必须时刻走在时代前列,耳聪目明,博闻强识,不断充实自己,要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且,书本知识只是基础,还必须吸取除书本以外多方面的“营养”,才能铸就博学多才。社会是一本大书,需要经常不断地翻阅,学习,潜移默化。须知,在现代社会中,不充电就会很快断电。

终身都需要学习

古人云:“其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这“有涯”和“无涯”的对比,才让我们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成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话题与实践。人生一世,纵是百年之久,也不过弹指一挥间。而大智慧与真幸福,大学问与真境界,却使无数仁人志士,终其一生也难得其要。世间少有生而知之者,无论学习是后天知识积累的过程,还是先天记忆复苏的过程,人都需要通过种种途径、方式与场景,主动寻求教化,主动解放自身,主动追求突破。

孔子的一生,便是逐步提升、日益觉醒、直至大悟的一生。十五有志于学,三十成家立业,四十不为外物所惑,五十学易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正好表明:立志在先,无志不足以广学;“而立”只是基础,决非最后归宿;仅知世间人事,并非多知;须知天命,才算真知之始;已知真理大道,还得战战兢兢;虽得大自在,还得维持世俗常态。从立志到求学,从做人到处事,从格物到悟道,从正心到归真,无不脉络清晰,进境显著。

西方智者苏格拉底,则以“我无知”而著名。正因自知“无知”,所以毕生探索,追问不止。柏拉图之所以拜他为师,即因其自称“无知”:唯其“无知”,才能如海之位卑,纳尽百川。苏格拉底最终进入何等佳境,并非寻常人可以明断。然有两点,谁都可以见证:由他一脉传承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真正开启了人类的西方文明;他宁愿喝下毒药,也不苟且逃生,足见其精神高度,早已洞明生死。

圣人终身学习,必至超凡脱俗的化境。君子终身学习,不啻技艺精益求精,人情亦必愈益练达,人格亦必愈益美善,人心亦必愈益淡泊。游一回岳阳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必比洞庭湖更为浩大。纵观中华史册,但凡留下浓墨重彩的先贤.无一不是终身学习的典范,无一不如履薄冰一般忧戚自我与天下,无一不孜孜不倦于学问、识见、道德、心性的止境。

今人的终身学习,多在技术,多向功利,多为自我。因为技术日新月异,个人如不终身学习,势必落伍;企业若不成为学习型组织,产品或服务势必被潮流所吞噬。因为欲望没有边际,谁都想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与成功的最大化,所以“终身学习”常被视作达到目标的良方。因为自我的内心越来越没有约束,所以主观的、个体的、本能的视角与想望,轻易成为人们衡量一切的基点或标准。

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终身学习这一点是不变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饭可一天不吃,觉可一天不睡,书不可一天不读。”高尔基也说过:“读书越多,精神就越健壮而勇敢。”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年逾百岁仍然每天坚持读书学习写文章,中国一大批科学家都是学习到老的典范。

艺术界的名演员,都是很有天赋的人,但他们仍会分秒必争地认真习艺,不断地下工夫,提高自己的演技。如果报纸上的影评、剧评指责他们的缺点,他们会一夜不眠地思考自己的缺点。这就是我们能欣赏到优秀演出的原因。同理,对职场中人来说,平时认真磨炼和努力学习是同样重要的。没有不断地努力和磨炼,是绝对不能适应商海大潮的冲击的。那么,你的前程必然黯淡无光。

尽管“活到老学到老”是一句老生常谈。但是做起来比说起来不知要难上多少倍,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人的一生都必须学习”的时候,大概就是生命临近终结的时候了,虽然悟出了真理,但能够用于自己实践的时间却所剩无几了。

也许,作为职场人士,你多年来的辛勤工作,终于赢得了上司的赞赏,而且被公认为整个部门最勤奋的领导,然而,你仍没有机会晋升。或者,事实上,你服务的部门进度缓慢,在短时期内,根本就没有任何升迁机会。关键在于,你如何使自己有升职的实力。向人事部或员工训练部查询一下,公司方面有什么课程适合你学习的,尤其是那些与你工作有关的课程。如果有,请抓紧机会向上司申请。即使要花些时间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样的投资,肯定会有用武之地,对日后的工作或多或少准会有帮助。

如现任奥多比(Adobe)公司大中华区经理皮卓丁,没有任何海外留学的经历和工作经验,却能坐到IT跨国公司大中华区的经理。究其原因,就是皮卓丁善于学习,及时给自己充电的结果。

在去Adobe之前,皮卓丁曾经在联想和莲花软件公司工作过。皮卓丁在莲花任职时,深知自己的短板——英语能力差。于是就很自觉地报班学习英语。几个月后,等来了一次升职机会。但有人却提出异议:“他连英语都不会说,以后怎么与人交流!”而皮卓丁却毫不含糊:“三个月后你再来,我一定让你们刮目相看!”果然,几个月后,皮卓丁操着流利的英文讲话,众人都惊讶得哑口无言。而皮卓丁则笑着说:“幸好我有所准备,否则我再聪明,也来不及‘临时抱佛脚’了。”

时刻给自己充电,这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危机意识。如果你既想“往上爬”,又不去主动学习新知识,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那么就会有原本条件不如你,但因后天的努力充电而实力超过你的人走在你前面,先声夺人,而你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抢走那把“交椅”或被上司捧在掌心,你会后悔得一塌糊涂。

过去人们把学习作为目标来实现,一旦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就告一段落,因此学习具有强烈地功利性。正是这种强烈地学习功利性,使学风浮躁,文风不正。现在我们要把学习当成人生永恒的使命,更加自觉地加入终身学习的行列。一个从大学里出来的学生一辈子不用再走进教室的情形已经成为历史。因为,今天的人类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胜,每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学习,必须时刻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将不再是少数人自勉的警句,而是一种现实状态。

人人都是自己的老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治学,还是工作,人都有其特长,我们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而不要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如果这样,我们不仅学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历史上的熊十力为大家所熟知,关于他“骂人”的故事颇值得玩味:

1943年,对陆军少将徐复观来说,是他的生命历程发生转折的一年。说他的生命发生转折并不是指这一年他受到蒋介石的器重并成为高级幕僚,而是指他成为新儒学大师熊十力的弟子。徐复观和熊十力都是鄂东黄冈人。这一年徐复观读到了熊十力独创的新儒家哲学体系“新唯识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发了从师之意。正好,熊十力也在重庆梁漱泯先生主持的勉仁书院教书。徐复观便试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仰慕之情。不几天,熊十力便给他回了信。在信里,熊十力除讲了一番为人治学的道理外,还说到后生对前辈要有礼貌,批评徐复观来信字迹潦草,诚意不足。这封信对徐复观的启发与感动,超过了《新唯识论》,他立即去信道歉。

经过几次通信后,熊十力约徐复观来书院面谈。徐复观第一次去见熊十力是身着陆军少将军服,这次会面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然而,徐复观对熊十力的指点不以为然,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报告《读通鉴论》已经读完。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这一骂,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老师对学生的最厉害的一骂——因为现在能骂人的老师太多了,但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老师对学生最著名的一骂;这一骂不要紧,竟骂出了一位现代新儒家。“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干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番痛快淋漓地痛骂,骂得自我感觉良好的陆军少将呆立当场,狼狈不堪,半天回不过神来,但也使他从此大彻大悟。

多年后,徐复观回忆起这一番痛骂,还满怀深情的写到:“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

别人比自己强,别人能做自己的老师,就得承认,并虚心学习,幸而徐复观大彻大悟,熊十力的“骂”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让他受益终生。遗憾的是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明白这个道理,狂妄自大,死要面子,最终什么也学不到,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

宋朝时,有一位名叫杨时的读书人,他拜当时的理学家程颐为师,由于杨时平时虚心求学,刻苦用功,所以成了一名有作为的人。后来,他为了一个疑难问题,还特意到洛阳专请教他的老师程颐,不巧正赶上老师在睡午觉,他心里想:老师一定是累了,我不能吵醒老师。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就静静地站在大门外等候。那天,正好外边下起了鹅毛大雪,雪纷纷扬扬,像一只巨人的手把大把大把的砂糖往地面飞撒,杨时的手被冻得生痛,但他仍然静静地站在门外,一动也不动,不知过了多久,程颐一觉醒来,发现学生杨时,吃了一惊,看着门外一尺多厚的雪,程颐老师被深深感动了,连忙把杨时请进了屋里。这时,杨时才开口向老师请教。

杨时作为一名有所成就的人,并不因此而感到骄傲自满,为了一个问题他仍然千里迢迢赶到洛阳请教老师。正因为他有这种谦虚的美德,才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著名的国画教授齐白石在北平教书的时候,一次,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张画稿,请齐白石帮忙校正。齐白石反复观摩之后,高兴地说:“你画得太好了,借我回去临一张吧。”等下个星期又来上课时,他拿了一张临摹的画,向学生征询意见:“你看我临得好不好?”接着又对那位学生说:“你的那张画画得太棒了,我要永远把它作样子,现在把我的这张和你的做个交换,行吗?”学生又高兴,又感动,把齐白石的画珍藏了起来。

当时,齐白石已年近七十了,又是堂堂的一名教授,还虚心地向学生请教,一个教授都能这样不耻下问,何况是我们呢?我们应该明白: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明智地看到自己与别人存在的差距,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虚心地向别人求教,使自己不断进步,取得成就。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千万不要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那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的。

每天进步一点点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做,但一股劲做好一件事是可能的;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则有可能。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就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因为,进步,就是向前走,就是今天比昨天强,就是对现状有所突破,就是用一种崭新代替一种陈旧,而且是每天都如此。

每天都在盯着那个高远的目标,每天都不慌张也不懈怠地努力,每天都是那么热情但不狂热,执著但不偏执地矫正着不满又营造着快乐,这一切又不是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而是一点点……

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灵感,就那么一点点,便使你于混沌中豁然开朗;智慧,就那么一点点,便使你于危机中有了转机;勇气,就那么一点点,便使你于怯懦中有了干劲。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会有美满幸福的人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很务实。它堵死了一时心血来潮的浮躁,也拒绝了突然心灰意冷的悲凉。始终那么平静,从容,步履稳健。不允许每一天的虚弱,不放过每一天的庸碌,不原谅每一天的懒散。

每天进步一点点,没有不切实际的狂想,只是在有可能眺望到的地方奔跑和追赶,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可望而不可即,也不是可遇不可求,只是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在走近成功。

我们的老祖先留下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新”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有一个新的面貌,新的起点,新的进步。

听人说起过这样一名员工,他的父母都下岗了,生活很困难。他高中毕业后,因为不想让家里负债给他交学费,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到一家公司来打工,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人。但是,他不像别的工人那样,拿一份钱,干一份工作,他每天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想办法充实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工作的境况。他注意到主管每次总要认真检查那些进口商品的账单,由于那些账单用的都是法文和德文,他就在每天上班的过程中仔细研究那些账单,并努力钻研学习与这些账务有关的法文和德文。

后来,当主管忙不过来时,他就主动要求帮助主管检查。由于他干得实在是太出色了,以后的账单自然就由他接手了。

过了两个月,他被部门经理叫到办公室。部门经理的年纪比较大,是公司里的元老级人物,部门经理说:“我在这个行业里干了30年,根据我的观察,你是唯一一个每天都在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在工作中改变自己,以适应工作要求的人。从这个公司成立开始,我一直从事外贸这项工作,也一直想物色一个助手。这项工作所涉及的面太广,工作比较繁杂,需要的知识很庞杂,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要求也特别高。现在,我们选择了你,认为你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我们相信公司的选择没有错。”

尽管这名员工当时对这项业务一窍不通,但是,他凭着对工作不断钻研、学习的精神,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半年后,他已经完全胜任这项工作了。一年后,部门经理退休了,经过大家的审议,由他接任了这项职位。

现在,他在这家企业里有了相当的地位,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你能说,他比那些大学生差吗?他的成功,主要源于他坚持每天给自己充电,并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大多数人认为,要改变自己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他们不知道改变的唯一秘诀乃是随时随地要求自己改进,在工作中不断钻研、学习。其实,你的文凭和经历只能代表过去,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勇于负责,每天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卓越的职员,并抓住机遇,顺势而上。

不断改进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将会受益无穷。一名不断改进的职员,他的能力、魄力、工作态度、负责精神都将会为他带来巨大的收益。一个不断改进的老板,不但会感染自己的员工与他一同改变日常的工作,还能让自己的事业每天都向前发展。

每天进步一点点,需要每天都要具体设计,认真规划,既不能急躁,也不能应付,更不能作假,因为这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要跟人交换什么,而是出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进步精神。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你一生有所成就。

“钻劲”是人生的充电器

所谓“钻劲”,就是对各类知识、技能孜孜不倦地渴求和学习,无论时间多紧,任务多重,条件多差,都不影响自己从书本上,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

应该说,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大家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为什么有的人能做到孜孜不倦,活到老学到老,学有所得,而有的人却对学习不甚了了?我想,除了极个别受到“读书无用论”影响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嗤之以鼻的人之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主要还是缺乏一股钻劲。要么觉得学习太苦太枯燥而不能持之以恒;要么耐不住孤独和寂寞而无法拒绝灯红酒绿的诱惑;要么自以为知识够用而不需要学习;要么囫囵吞枣不得要领而达不到学习效果……也许还有无数个要么,但归根结底只有一点,那就是缺乏“钻劲”。

“钻劲”决定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只有严格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有所成,事半功倍。因此,要想不断积累、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就一定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摸索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上确实有许多人学历不高,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或在某些领域有了一定的地位,如果仅仅以此就得出“不读书照样能挣大钱”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其实从未停止过学习。没有不间断地学习充电,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各大媒体经常报道一些自学成才的人物的先进事迹。这些先进人物出生在不同年代,工作在不同领域,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相同的特质,那就是一股“钻劲”。

这股“钻劲”是甘于寂寞的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网络、KTV等渐渐占据了大多数人的业余生活,在热闹欢娱声中,一些人渐渐磨蚀了自己的“钻劲”,最终陷于平庸。反观那些先进人物,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有的人没有看完一部完整的电视剧,有的人没有看过一本非专业以外的“闲书”。“业精于勤,荒于嬉”。凭着这种甘于寂寞的劲头,他们的成功道路越走越宽阔,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

这股“钻劲”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态度。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成功的机会。至于你能否成功,则取决于你是否热爱自己的岗位,是否愿意在普通的岗位上不断钻研。先进人物大都是普通岗位上的小人物,他们的敬业态度,成为他们取得成功的催化剂。

这股“钻劲”是勇于创新的精神。现今,我们多数人从事的工作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前人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可以使我们的工作继续,也不大会出现差错。但是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更精、更有效率,则需要我们在经验中寻找变革,在变革中有所创新。先进人物正是凭着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最终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先进”的事迹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立足岗位,锻炼“钻劲”,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据报载,有一个叫陈建斌的人,他后来成为了服装大亨,他的成功靠的就是一股“钻劲”。他有一句名言:打工就是学习。他这样说,当然也这样做。

1991年,武汉汉正街上每天都会出现一个骑单车的小青年,时不时停下来,聚精会神地看着师傅们如何裁剪,如何制作。他今天给这个师傅一包烟,明天给那个师傅一瓶酒,只求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的地方师傅们能指教一二。

1993年,这个年轻人又出现在珠海,但这次他不再在街头学习,而是进厂打工,一“混”就是7年。在这7年里,他记不清自己到过多少家服装厂,只记得自己无论走到哪里,总是不到3个月就会升职,每当学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又会义无反顾地奔向下一个目标。经过这7年的磨砺和钻研,他掌握了不同布料、各种服装的生产技艺,甚至从棉花的生产、棉纱的纺织、布料的印染着色、服装的款式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成了真正的行业权威,被人称作服装业全能专家。

在这时,他才开始自己创业,创建了珠海大纤服装公司,并迅速在服装界攻城略地,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直到今天,他仍经常找知名教授和企业精英学习探讨。在他的办公室、家里、车上,到处都是书。他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才能不断进步。

万州人熟知的养猪大户周武生也是这样,他虽然双目失明,但自强不息,搞起了养猪场。没有技术,他专门托人买来10多本专业书籍,每到晚上,就让女儿念给他听,为了牢记书本上的知识,每晚入睡前,他都要在房间里一字一句地念个不停,以至于说梦话都在嘀咕养猪技术。凭着这一股“钻劲”,他很快就成了养猪专家,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要获取知识,除了一些必备的客观条件外,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股“钻劲”,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孜孜不倦的精神。“钻劲”是人生的充电器,是事业成功的铺路石。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不前进就会后退呢,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逆水”。那么,顺着流水的方向,不就可以轻松地前进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顺流而下”,顺着流水的方向,只能够越来越向下,不可能登上远方的高峰。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航行经历,都明白这样一个自然现象,船只逆水而行,不用力划桨或用力过小,船不但不会前进,反而会倒退。行舟如此,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宋朝时候,有个农家子弟名叫方仲永,五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他父亲把诗拿给读书人看,大家都很惊奇。以后,不断有人邀他们父子去作客,以索取仲永的诗作。他父亲贪图小利,每天领着仲永到处拜访,不让他继续学习。到十二三岁,仲永所作的诗文大不如从前。

方仲永由“神童”到普通人的事例说明,任何天才都不能生而知之,不勤奋地学习,即使有良好的天资也枉然。

与方仲永恰成鲜明对比的是左思。左思是晋朝的一个文学家,少年时不很聪明,学过书法、音乐和兵法,都没有什么成就。他父亲曾对朋友说:“一代不如一代,这孩子不如我年轻的时候有能耐。”左思听了很难过,下决心刻苦学习,不断练习写作。当他准备写《三都赋》的时候,当时著名的作家陆机说:“有个粗野的北方人左思,居然想写《三都赋》,真是异想天开,等他写出来给我盖盖酒坛吧。”但左思毫不气馁,他在室内、门前、墙壁和厕所等处挂着纸和笔,想到一个好句子就随时记下来,这样花了十年工夫,终于写出了连陆机也赞叹不已的《三都赋》。洛阳的人都争着买纸抄读,使得当时的京城纸张供不应求,这种现象被称为“洛阳纸贵”。

学习如此,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在一本杂志上,曾报道过一位女下岗工人的事迹。她是湖南某县城的一名国企工人,家庭生活并不宽裕,由于体制改革她下岗了,她丈夫不久也因病去世。生活的不幸接踵而来,生活如何重新开始呢?她当时真想一死了之,只是为了可怜的孩子才没有这么做。

人常说,当事情坏到极点,那么命运就该重新洗牌了。有一天,她的妹妹找到她说:大姐,你这个人非常善良,你一定会赢得很多人的心。赢得人心,能当饭吃吗?不能当饭吃,却能当成事业来做。什么事业是以赚取人心为目的?做保险呀,你其实很适合做保险,保险就是给别人的家庭带来爱心的事业。

于是她加入了保险公司。保险是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但这个机会是残酷的,也许每一位保险新手都经历过拜访客户时希望没人在家,没人在家又大为失望的尴尬。保险是一份对人的承受力要求近乎苛刻的事业,它必须要让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保持平衡;必须要让你在面对与逃避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同时,保险也使人不进则退。

这是一个矛盾,而对于她更是一个大冲突。别人可能还有选择别的行业的余地,而她的命运却没有给她留有余地。她要生活,她要养儿子,除此之外,她别无选择。每当吃完晚饭,她就对儿子说:妈妈去拜访去了。为了一张小小的保单,无论刮风下雪,她都要骑着自行车出去。有时候,天冷得让那双手握不住笔。对于这个女人,无论是命运的不公,还是保险的成功,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强?她会为她的命运哭泣,但哪怕落泪的时候,她都是坚强的,不是硬撑起来的强大,而是骨子里的坚强。3年来,她一个人完成保额38万元,直到现在,还保持每个月5万元的保单。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不过几十万而已,与真正的保险业务金牌相比距离甚远,可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平台与自信的女人,整整3年奔波,就凭这份坚持,我们应知道生命有多么坚强。

人的一生充满了逆水行舟的道理。今天你是第一名,如果你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那明天或后天,你就可能是倒数第一名。也许你不费力就考上了大学,但你若不再努力学习,也许你就难以毕业,更不要谈考研了。

小时候,我见过在湍急的河流上从此岸到彼岸的渡船。当一只渡船要渡过河到对岸码头的时候,它不是对准目标直线前进,而是先逆流而上,到了河中央再顺水而下,只有这样沿着曲折的一条航线,才能准确地抵达对岸码头。

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我还在读书,真正的人生还没有开始。这番情景给了我一种启示和感触:人生的道路,也许就如同这只渡船的航线,必须逆水行舟,曲折地前进。

工作多年,经历了许多人和事,我更加相信了人生如“渡河”,人的一生就是要渡过生活的河流,从河这边渡到河那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有自己的故事。为了抵达目的地,有的人选择直线航行却被湍急的河流所阻挡,到不了对岸;有的人选择随波逐流,顺江而下,也到不了对岸;有的人选择斜线,向着目标而又顺水推舟,他们到了对岸却偏离了目标,只能身处下游。只有这样的人——他们如同渡船一样,逆流而上,再向目标顺水而下,最终才能准确到达目的地。

于是我明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如同“渡河”,只有鼓足勇气,全力以赴地逆流而上,经过风吹浪打,战胜急流险滩,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成功路上“零存整取”

成功路上“零存整取”

你见过汹涌澎湃的大海吗?你可知道它是由无数条支流汇聚而成的?

你吃过醉人的花蜜吗?你是否知道它是由小蜜蜂采集万千鲜花酿成的?

同样的道理,知识也不是通过一两天的学习就能得到的,而是由人们通过长期的刻苦学习积累起来的。纵观世界博学之士,他们的知识无一不是靠积累而得。法国著名科普学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名震全球。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一生摘录了几十万字数百本的笔记。著名少年诗人田小菲,为了积累素材,锤炼语言,从小时候就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试想,假如凡尔纳不积累那么多的资料,他的科幻小说何以问世?假如田小菲不坚持写日记积累素材,她何以写出青少年喜爱的诗篇?可见,知识在于积累。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每片纸上都记下了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有用的生活素材。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为的是睡觉、穿衣、刮脸、踱步时都能看到,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依靠对语言和生活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写出像《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知识需要积累,成功也需要积累。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点一点地学,才能从无知到博学,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想要在学习上一蹴而就,一下子变成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既然要一点一点地学,那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积少能成多,聚沙能成塔,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成功的获得,是离不开积累的。

现在,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勤于积累,而且要善于积累。勤勤恳恳地读了一辈子书的亚克教,竟一无所获地死去。他的书房里杂乱地排列着数万卷各种书籍。虽博览群书,卷卷留墨,且笔记堆叠,但因知识散乱,不辨巨细,无以为用,并没有对日趋灿烂的人类文化加入一点自己的东西。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由无数块巨石规规整整垒积而成的。如果你不甘于做知识的叫花子而愿做知识的百万富翁的话,那么,你就要学会勤于积累,善于积累。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讲“我”小时候既有病,又胆小。在一次攀岩活动中,“我”因为胆小,不敢再往上爬,被困在山崖上。最后,是爸爸把“我”从山上救了下来,爸爸告诉“我”:“不要想距离有多远,你只要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会下来的。”

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一件极为普通的事,但他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地道理:永远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想着眼前那最初的小小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们要到的地方为止。

的确是这样,假知你总是想着前面的路很长,布满荆棘的道路充满艰辛,而在路尽头的目的地是那么遥远,那你就永远不会走到终点,因为这一切将击垮你的信心。这时候,你别管前面有什么,只要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即使这一步一步很小很小,但你毕竟前进了,而不是原地踏步。同时,你也不要奢望自己能够一步登天。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会为你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假若你一步登天没站稳,掉下来会摔得很惨。

是的,无论是知识还是成功,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就像小事做足了就是大事,把平凡做多了就是不平凡一样。

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积累语言,他许多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久久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一直为人称道。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把会前会后、饭前饭后的时间比喻为零布头,并加以利用。他在参加五届三次人大会议期间;抓紧空闲时间完成了《仿射学微分几何》的后半部分。他说:“别看时间零碎,分分秒秒的时间好比零布头,只要充分利用,能做不少事情呢。”时间本来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善于利用它的人来说,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助跑器”。

一位青年人经常坐火车、轮船远行。每次在车船中,他总是随身带些读物,利用别人很容易浪费掉的零星时间读书,积累知识,以求进步。后来一所大学招聘讲师,他去应聘,凭着自己丰富与广博的学识被学校录取。他的感受是“多亏了那几年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读书积累”。

有个童话故事中有一道小智力题:荷塘里有一片荷叶,它们每天会增长一倍,用了30天长满整个荷塘,问第28天荷塘里有多大面积的荷叶?答案是有四分之一荷塘的荷叶。如果这时你站在塘边,会发现荷叶是那样少,但是第29天就会占满荷塘的一半,第30天就会长满整个荷塘。

正像荷叶长满荷塘的过程,荷叶每天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可是之前花了漫长的28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四分之一荷塘的荷叶。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进步,由于漫长的过程无法让人“享受”到结果,有时还令人难以忍受。因此有人只对“第29天”的希望与“第30天”的结果感兴趣,却不愿忍受漫长的成功过程。

所以说,在人生道路上,懂得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每天前进一步,就等于在成功的存折上“零存”一点,日后定会有大的收获,只是需要足够的耐力去坚持。

用知识改变世界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如果大家再不认真思考如何改变自己,如何走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那么就会被21世纪无情地淘汰。如果不努力学习,学会用知识改善新世界,就如同是中生代的恐龙那样,不能应对新时代的环境变迁。

学习需要默默地付出,恒心和毅力是学习的一对翅膀。

据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还有一种是蜗牛。老鹰和蜗牛,以往我从来没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如此的不同:鹰矫健、敏捷、锐利;蜗牛弱小、迟钝、笨拙。鹰残忍、凶狠,杀害同类从不迟疑;蜗牛善良、厚道,从不伤害任何生命。鹰有一对飞翔的翅膀;蜗牛背着一个厚重的壳。

然而,蜗牛也能到达金字塔顶。主观上是靠它永不停息的执著精神,客观上则应归功于它厚厚的壳。蜗牛的壳,非常坚硬,它是蜗牛的保护伞。据说,有一次,一个人看见蜗牛顶着厚重的壳艰难爬行,就好心地替它把壳去掉,让它轻装上阵,结果,蜗牛很快就死了。正是这看上去又粗又笨、有些沉重的壳,让小小的蜗牛得以万里长征,到达金字塔顶。在登顶过程中,蜗牛的壳和鹰的翅膀,起的是同样的作用。可惜,生活中,大多数人只羡慕鹰的翅膀,很少人在意蜗牛的壳。

学会了知识,就如同有了壳的蜗牛,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思想,更要像蜗牛一样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世界。而创造新的世界,就得先有一个梦想,然后努力经营自己的梦想,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放弃。

曾有一个人,他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家里很穷,他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望着远处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里,等人给他邮钱。父亲听了,笑着说:“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邮。”

后来他上学了。有一天,他从课本上知道了埃及金字塔的故事,就对父亲说:“长大了我要去埃及看金字塔。”父亲生气地拍了一下他的头说:“真荒唐!你别总做梦了。我保证你去不了。”

十几年后,少年成了青年,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每年都出几本书。他每天坐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给他往家里邮钱,他用邮来的钱去埃及旅行。他站在金字塔下,抬头仰望,想起小时候爸爸说的话,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人生没有什么能被保证!”

他,就是台湾最受欢迎的散文家林清玄。那些在他父亲看来十分荒唐,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在十几年后都让他变成了现实。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看书写作,每天坚持写3000字,一年就是100多万字。靠顽强的拼搏、刻苦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要用知识改变这个世界,改写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改善新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确有许多人做到了。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很多。

比如中国的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致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还有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创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时刻意识到自己的短板

一根链条,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个人,能力最差的一面会影响其前程。

是的,人生的短板常令我们盲目,使我们很容易做出许多无理、荒唐的事情来,令我们没有节制,不能分出好坏,也令我们不能超越当下的状况,使生命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这些人生的短板,有时就像人性中的丑陋和缺陷,就像病毒一样伤害着我们的生命。因此才有人说,命运确实与你的短板有关。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个有着致命短板的人。他小时候是一个胆小、脆弱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心慌意乱、胆小如鼠,有时候他甚至连正常呼吸都好像喘大气一样。一旦被喊起来背诵,立即就会双腿发抖,嘴唇也颤动不已;回答问题时更是含含糊糊,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

然而,他没有因为同伴对他的嘲笑而自卑。没有一个人能比罗斯福更了解自己,他清楚自己身体上的种种短板。他勇敢地用行动来克服先天的致命短板,甚至凡是他能克服的缺点他都克服!

后来,他竟然能够当众演讲。虽然他的演讲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也没有洪亮的声音或是威严的姿态,也不像有些人那样具有惊人的辞令,然而在当时,他确实是重要的演说家之一。

命运与你的短板有关,这不仅反映在名人身上,在普通人身上也同样如此。下面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

琼斯留学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眼睛深度近视,有严重的鼻炎,性格内向,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佳。他的英文相当好,但是当众演说能力很差。公司雇用他,是因为他数学很好,可以帮银行搞信用风险模型。

银行在两轮面试后就给了他正式职务。虽然当时有面试官对于他的交流能力略有顾虑,但是他有一流的建模能力,属于当时银行急需的人才。

走上工作岗位后,琼斯的建模能力果然没有让公司失望。可是,他蹩脚的沟通能力却使他没有再往上晋升,而是原地踏步。

在一次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操劳过度的琼斯病倒了,公司关键的一次公司汇报,他也没法参加。出成果后的工作汇报,琼斯本来可弥补上次的缺席,可是这次的陈述,使几个大老板很失望,他说话吞吞吐吐,很简单的事情,让他说得混乱不堪。老板们听不懂运作方案好在哪里,统计结果又如何解释。最后,还是一个同事帮他解围,用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解释了一遍方案的核心内容。

几年过去了,琼斯一直没有得到晋升,而一些年轻人反倒成了他的上司。他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后来被迫辞职。

不过,琼斯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外出独自旅行了一段时间。认真反思了自己几年的工作经历,认识到忽视了能力上的“短板”,对于职业发展已经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旅行结束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为自己请了一位演说教练。经过三年不懈地努力,琼斯的交流演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

琼斯在自己的致命短板面前没有退缩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意识到自我短板的同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困境之中顽强抗争,不因缺憾而气馁,甚至将它加以利用,变为资本,变为扶梯,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么,你能看清自己的人生盲点吗?你知道如何修正自己的人生短板吗?作为一个欲成大事者,虽然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不管这些过失或大或小,其影响都不可小觑,有时甚至关乎命运以及生死。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有着某方面的优越感一样。一个不完美的木桶,它的木板总是长短不一。自卑这块短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自卑中而丧失追求成功的勇气。这样,自卑就成了牢笼,限制着一个人最大实力的发挥。

从前有个人相貌极丑,街上行人常常要转头向他多看一眼。他从不修饰,到死都不在乎衣着。窄窄的黑裤子,伞套似的上衣,到死都戴着一顶窄边的大礼帽,仿佛要故意衬托出他那瘦长的身体,走路姿势也相当难看,双手晃来荡去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合适。

他是小地方的人,直到临终,甚至已经身任要职,举止仍是老样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开门,不穿外套就去公众场合,总是讲不得体的笑话,总是在公众场合忽然忧郁不言不语。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讲坛、国会、农庄,甚至于他自己家里——他处处显得无所适从。

他不但出身贫贱,而且身世蒙羞,作为私生子,他一生都对出身非常敏感。没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没有人比他升得更高。

他后来任美国大总统,这个人就是林肯。如果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弱点而不去补偿,难道也能获得林肯那样的成就吗?

原来,林肯并不是用每一个长处抵每一个短处以求补偿,而是凭伟大的睿智与情操,使自己凌驾于一切短处之上,置身于更高的境界。

林肯一生都在用拼命自修的方式来克服早期的障碍。他年轻时也非常孤陋寡闻,在20岁以前听牧师布道,他们都说地球是扁的。他在烛光、灯光和火光前读书,读得眼窝深陷,眼看着知识无涯而自己所知有限,总是感觉沮丧。他填写国会议员履历表,在教育程度一项内填下的竟然是“有缺点”。

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中,而是对一切他所缺乏的方面进行“修补”,即修补自己的短板,正是因为这样,林肯才成为了林肯,才改写了他的命运。

短板的影响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还会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我们必须对它做一个客观的了解,并通过一定方法改变这些短板。

因为短板并不可怕,克服弱点提高能力也并不困难,只要坚持学习,不断努力,就是改善弱点,提升能力的上上之策!

不学无术最可悲

在一本古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曾有一个富人,家财万贯,他有三个儿子,从小衣食无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他们长大以后,便仗着家里有钱,肆意挥霍,而自己却不务正业。

地方上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实在看不下去,就一起上富人家劝说富人:“你的这三个儿子全都游手好闲,不读书,也不学本事,将来你百年之后,他们靠什么自食其力啊?本来不关我们的事,但我们作为同乡,好心来劝告你。你作为父亲,应该告诫他们,要读书学本领,将来才能保住自己的家业,才能自立。”可是,那个富人却听不进去,仍然放任自己的三个儿子在外面东游西荡。

不久,这个富人暴病而亡,而他的三个儿子不但没感觉到家业的衰落,而是更加挥霍无度。果然没过几年,他们的万贯家财就被挥霍一空。眼看荣华富贵如烟散去,怎么办呢?他们三人一筹莫展,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既没有学识,也没有本事,什么事都不会做,最终落到了不如常人的地步:一个沿街乞讨,一个到处行窃,另外一个饿昏了,倒在野草萋萋的路旁。

这就是不学无术者的最终下场。

前日看林语堂的散文,有一篇《谈读书》,很多话都说到我心里了,特别是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辞乏味,面目可憎”。读书,其实就是在学知识,长见识。

有善读者说过读书的感想:如果这段时间读了很多书,脑子里积聚的是活水,有从外流来的——别人的思考,有自身冒出来的——自己的创想,汇聚在一起,使人有灵气,这种灵气在聊天中可以看到,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想法,包括对于一件事新的别具一格的看法,包括简单的话令人产生揣摩的深意,包括一些有趣的比喻联想,讽刺,或者仅仅是把话说得更妙趣横生。说出来让自己不禁一笑,有点惊喜,还感染了别人,这种对话才是两个人真正的交流,两个人都身处其中。

相反,如果几日不读书,脑子里想的总是那么几件东西,一潭死水,难免变浑,而且不会有新鲜想法一跃而出。想法是自然而来的,刻意地想象,竭力掘那仅有的死水,只能精疲力竭而一无所获。和人聊天甚至找不到话题,有时找到的话题越说越后悔,有时试图用语气来增加底气,结果产生适得其反的空虚,自己都开始瞧不起自己了。

曾有一个《乌鸦学唱》的寓言,正是不学无术之人的真实写照:

在很早的时候,森林里的鸟儿都不会唱歌。直到有一天,从很远的地方来了一只会唱歌的云雀,它的歌声婉转动听,感动了森林里所有的鸟儿。所有的鸟一致要求云雀教它们唱歌。经不住鸟儿们的苦苦哀求,云雀答应了它们。

开始教歌的第一天,云雀先教音符。它一唱,大家就唱一声。教了一会,云雀为了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让它们一个个站出来来单独试唱。第一个点到名字的是乌鸦。乌鸦忸忸怩怩地站了起来,不好意思地低声发出了声音。因为它的羞涩,发出的声音走了调,大家一下哄堂大笑了起来。这只乌鸦羞得脸红脖子粗,它暗地里想:“嗨!多丢人呀!丑死了!”云雀制止了大家的笑声,为了更准确地纠正乌鸦的发音,它请乌鸦大声再唱一遍。乌鸦却想:“这不是存心让我丢面子吗?我才不愿意再丢脸呢!”它一声不吭,愤恼地飞走了。从此再也不接受云雀的邀请。

云雀后来又让其他的鸟站出来唱。其他鸟在最初几次发音时也走调了,大家也同样嘲笑了它们。但那些鸟儿却都没有像乌鸦那样飞走,而是总结经验,认真地听云雀的指导,耐心地学了下去。

后来,森林里其他的鸟儿都学会了唱歌,声音悦耳动听,唯独乌鸦到现在还不会唱歌,偶尔叫喊几声仍然是当初走调的声音。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不读书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人欺负。所以奉劝大家,还是多学点知识,多长点本领吧,不学无术与这个新的时代已经格格不入了。

同类推荐
  • 成功途径

    成功途径

    你们已经知道,不去批评别人是多么宝贵的经验。受你无心的话语和行为伤害的人会联合起来敌视你。甭指望他们会帮你了,他们只能毁掉你和你的事业。现在,怎样才能使人们不与你作对,并转而与你同心协力呢?怎样才能将他们拉入你的阵营,鼓舞你、激励你走向成功呢?如果不使用武力、恐吓或操纵的手段,怎样才能使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呢?事实上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让别人为你办事呢?
  • 心想事成法则

    心想事成法则

    纵观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会发现,总有些人是“幸运儿”,他们生活顺心,工作顺利,家庭美满,似乎好运总是伴随着他们,这也许会让许多平庸的人抱怨上天的不公。其实,只要明辨真理,认识到潜意识的力量无所不在,懂得一个人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头脑意象,无时无刻不在塑造、引导和影响着自身的命运,并且能够对其大加利用的话,那么,勿庸置疑,你也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有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走向幸福的人生,有的人却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过着平庸的生活,这种差别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实现愿望的成功者和丧失理想的失败者究竟有何区别呢?答案就在本书的70条智慧之中。
  • 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辞

    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辞

    总有一些伟大的声音能够长久地萦绕在人类前行的队伍上空,或激昂、或委婉、或充满斗志、或弥漫着浓重的个人情感。而所有的这些都倾注了演讲者的智慧与心血。聆听伟人精彩的演讲,如一杯好茶,馨香萦绕,久久不忘。
  • 你能行:微软精英给年轻人的职场忠告

    你能行:微软精英给年轻人的职场忠告

    《你能行:微软精英给年轻人的职场忠告》是微软人给年轻人的职场奋斗说明书!告诉你职场精英是如何炼成的!改变青年人的自信励志经典,为新手打开职场之门,为老人解决职场困惑,帮助你找到成功法则的奋斗说明书。在思维和方法论上强大自己,改变原地踏步的人生,掌控未来的职业命运。善用你的人生,把自己推向成功耀眼的人生舞台。基于年轻人的职业现景,着眼于未来,结合现实状况,策划了此书。
  • 阳光的味道:受用一生的名人格言

    阳光的味道:受用一生的名人格言

    本书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样的全新理念:“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同学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展开广泛阅读,在广泛的阅读中挑选出一篇或一组真正感动、启迪自己的文学精品,并把这些精品当作自己研究社会、研究人生、研究历史,甚至是研究自己的案例。在读、品、悟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用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去探究文学案倒,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体验、构建新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
热门推荐
  • 不拖延的心理学

    不拖延的心理学

    拖延是可怕的敌人,是时间的窃贼。它会损坏人的性格,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让人变得一事无成。《不拖延的心理学》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问题进行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从科学里汲取力量,终结掉拖延对你的干扰,你可以活得更精彩,再不用承受那些常与无必要的、自寻烦恼的拖沓相伴而来的痛苦。这样,你就会在需要的时候尽快地爆发出潜力。你也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娱乐,同时,从拖延中抢回更多的时间,也会让你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 萌妻倒追99次

    萌妻倒追99次

    “唐先生,太太说准备在颁奖典礼上给您告白,请您务必看直播。”“唐先生,太太说已经买好戒指晚上要给您求婚,请您务必出席。”“唐先生,太太说她要给您生宝宝,请您今晚务必……沐浴更衣。”面对她的轮番攻陷他却无动于衷,她叹气,心想这辈子应该没办法打动他这个傲娇时,转身,看见的却是他为她准备的超世纪豪华婚礼!她谄媚:“唐先生,这种事情交给我就好了,您怎么……”“你追了我99次,”唐先生勾唇,笑得惊心动魄风华绝代:“最后一次,换我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倾世陌凌

    倾世陌凌

    岁月深处,谁能读懂那片梅花落尽的孤寂三生石边,谁愿为爱无怨无悔的苦等三世天地之大,却独容不下你我的简单爱恋众生之广,有谁又曾为你我动容分毫就算是天地都不容,众生皆无情我也再也不会放开你的手哪怕到最后的结局是灰飞烟灭。我亦愿意继续执迷不悟。
  • 柯亭词论

    柯亭词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村路有道弯

    村路有道弯

    靳玉昌没有想到,吴鸿学修条村路会给他惹下这么大的麻烦。本指望这小子干出个样子来给自己脸上贴点金,没想到却捅了个大娄子,闹到了省里和北京,连市委书记也要插手这件事。靳玉昌气得摔头找不到硬地。省专案组撤走后,靳玉昌想尽了各种招数,腿跑细了,嘴磨破了,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该做的工作都做了,还是没有把问题解决掉。双方都上了劲,谁也不肯退让一步。而且,事情越闹越大发。
  • 你是我此生无悔

    你是我此生无悔

    曾经的白漠焱在蔚汐缪的种种影响下,变得很不一样了
  • 重生之嫡女谋婚

    重生之嫡女谋婚

    她本是墨府嫡女,却因错信他人,悔恨一生继母诱骗,夺了她的嫁妆;继姐陷害,抢了她的地位李代桃僵,眼睁睁地看着心仪的男子另娶她人而她,却被迫沦为六旬老人的冲喜对象浴火重生,满怀着刻骨仇恨的她竟然回到了三年前斗继母,斗庶姐,斗恶人,斗小三,阴谋诡计,明争暗夺且看她如何改写命运,报仇雪恨,抢回所有属于她的一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十倍还之!想抢我的嫁妆,我要让你身无分文,比做乞丐还要悲惨!想抢我的男人,我要让你终生不嫁,比当尼姑还要冷清!
  • 军事先锋

    军事先锋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汽车配件

    汽车配件

    随着汽车广泛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驾乘体验是否舒适也成了不可忽略的考量因素,在购买或者进行改装的时候,各种需要注意的细节可不少,不妨先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 幕后玩家

    幕后玩家

    大灾变后,万物进化,高高在上的人类被推下神坛。深渊入侵,生灵涂炭,觉醒者们纷纷解锁基因密码。炼骨为枪,凝血成墙,他们义无反顾地付出了全部。苍穹之上,是谁在操纵着这一切,谁又是幕后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