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8800000002

第2章 电脑的诞生

诞生

正如许多新技术的产生一样,计算机的诞生也与战争需要有密切联系。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美国陆军军械部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承担了繁重的鱼雷、炮弹轨迹计算任务。当时,该实验室共同负责为陆军炮弹部队提供火力表。这项任务非常困难和紧迫。因为每张表都要计算几百条弹道,而一个熟练的计算员用台式计算机计算一条飞行时间仅60秒的弹道要花费20小时,用大型的微分分析仪也需要15分钟。从战争一开始,阿伯丁实验室就不断地对微分分析仪作技术上的改进,同时聘用了200多名计算员,日夜加班。即使这样,一张火力表也往往要算上二三个月,且还不能保证计算完全无误。浩瀚的数据海洋埋没了大批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他们迫切需要强有力的计算工具。

经过多次论证,1943年6月5日,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与美国陆军军械部正式签订合同,研制用于分析弹道轨迹的计算机。研究工作进行了两年半,1945年底,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使用电子管制造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了: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正式举行了揭幕典礼。这台计算机的名称为“埃妮娅卡”,译成中文是“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

虽然有许多许多的不足,但“埃妮娅卡”毕竟标志了一个时代的开始,为破译密码和计算武器弹道立下大功,它每秒钟可以进行5000次运算。比起在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前的机械式计算机或是机电式计算机要快了上万倍。尽管在5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计算能力还不如在掌上使用的每台售价仅几十元的计算器,但是50年前发明的它确确实实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能力使许多研制它的科学家都很惊奇,至于日后计算机会有如此的巨大发展,是当年的科学家们始料未及的。

要明白“埃妮娅卡”的神奇能力,得从它的基本元器件电子管说起。20世纪初,一位名为德·福列斯特的青年发明家在家里烧制各种各样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抽成真空,装上金属线做电极,做各种实验。这位青年人宣布,用他的发明可以把声音传递到大西洋彼岸。这在当时,简直是在说梦话。加上这位青年人穷困潦倒,甚至衣衫褴褛,所以,当时美国纽约联邦法院竟审理了他,指控他诈骗和私办通信。这种被糊涂的法官说成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玻璃管”,其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管,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开关速度比继电器快了1万倍。1919年,爱克尔斯和乔丹把一对电子三极管连起来制成了第一个电子触发器,这就是电子计算机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电子线路。电子触发器的研制成功推动了电子线路的理论和应用的蓬勃发展。

“埃妮娅卡”问世后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虽然有一个灵秀的名字。但这个小婴儿体态臃肿,由18000只拳头大小的电子管组成,重达30万吨,占地200余平万米,且“饭量”惊人。只启动一小会,却“吃掉”了上百度电。更麻烦的是,小婴儿太娇贵了。电子管坏了少数几个就全身瘫痪,检修起来非常麻烦。战后多家研究所和大学沿着“埃妮娅卡”工作组的思路不断前进,他们脑子里想的,无非是如何让体积更小、功能更强、性能更稳。办法只有一个——用更轻巧有效的元器件来取代电子管。

1947年,这种梦想中的元器件终于被发明出来了——晶体管。发明人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威廉·肖克利等。晶体管是一种很简单的半导体器件,由一块很小的固体材料和三个细细的电极线构成,它与电子管一样,能将电子信号放大,不过所需的电流以及产生的热量和自身的体积都远小于电子管。这项发明使计算机的体积与造价都减少了上万倍,将计算机从锁在装有空调器的实验室内的神秘、昂贵、易出错的机器改变为一种价格低廉、性能更可靠、使用日益广泛的工具。威廉·肖克利的这项发明通常被认为是开拓固体电子学时代的关键器件。为此,他和研究伙伴巴丁、布拉顿共同荣获了195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随着晶体管应用的日益广泛,特别是制造工艺的发展,科学家们不由得想到:为什么不把组成电路的元器件和连线都像制造晶体管那样,集中在一块硅片上来实现电路的微型化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这个天才想法才得以实现。1958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相继问世,性能更强成本更低。这无疑引起了计算机技术的巨大变革。计算机的心脏——中央处理器和其他电路的高度集成化,使计算机小型化、微型化成为现实。“埃妮娅卡”房间大小的内部系统,采用集成电路后。就变得像一张扑克牌那么小。晶体管和集成电路,“都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结果,和传统电子技术相比,微电子技术立足于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这是一门从60年代以来新兴的技术学科,它兼有精妙的理论和诱人的实用前景,研究起来极具挑战性。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领域,许多商家也被这一领域内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所吸引,将巨资投入到这一领域。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几十年来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人类历史的传奇。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加强和工业造价的一再下降,电脑这“昔时王谢堂前燕”,如今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个人电脑出现了,功能也开始摆脱单一的数值计算。在办公、教育、娱乐等多方面表现出威力。

今天,微电子技术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电子产品,而不仅仅是电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视机、电话机、微波炉、音响、电子玩具、游戏机等,里面都有集成电路和微处理芯片。就电视机而言,一小块集成电路就取代了传统的由大量分立元件组成的功能电路,成本大大下降,功能却大大增强,因为微电子数字调谐技术,使电视机可以对多达100个频道任选,且提高了图像和声音的保真度。

由于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群逐步形成,使工业生产与管理、通信邮电、教育、医疗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变革,成为既代表国家现代化水平,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高新技术。

最聪明的孩子

一谈到计算机很多人就想到了袖珍计算器,计算器是用来进行数值计算的,你可以用它来算账,进行数值的加减乘除。而计算机的用途则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数值计算,还可以用来进行事务管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自动控制、数据处理等。所以要用信息加工或信息处理的概念去了解计算机,科学计算仅是计算机广阔应用领域的一个方面。

刚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被它的种种神奇功能所折服。它能够在浩瀚的太空中,使航天飞机准确地捕捉住卫星;它能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迅速查到所需的数据;能够对不测的风云及时作出预报;能够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作出正确决策;不仅能对科学、技术课题进行复杂精确的计算,还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不仅能够绘画、作曲,还能同世界棋王对奕。总之,它几乎无所不能,它使人类长期的梦想一件件变为现实。

然而,对如此神通广大的东西细加剖析,可以看到计算机又是异常平凡,甚至可以说是最“笨”的东西。因为它无论如何神机妙算,无论能进行多么复杂的计算和推理,归根结底都必须变换成“0”和“1”这两个数值的运算。就是说,计算机用的是二进制运算。

而且对“0”和“1”这两个数值,也还只能做“加法”和“移位”这两种运算。因此,可以说计算机是够“笨”的了。然而这么笨的家伙,怎么就变得那么了不起呢?关键在于它的运算速度比人要快千万倍、甚至几百亿倍。

譬如,一个孩子聪明伶俐,告诉他求25+76,他花0.1秒钟时间便能心算得出结果是101。另一个孩子笨头笨脑不会心算,只会数豆子。告诉他求25+76,他要先数25个豆子,再数76个豆子,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再从头数起,才知道答案是101。这样,他总共要数202次豆子才能得出答案。但是,假如他数得非常快,每秒钟能数2万次豆子,因此他只要0.01秒,便能得出正确答案。所以,从客观效果看,后一个孩子反而比前一个孩子聪明。

在这里,“快”可以一俊遮百丑,“快”是使笨人反而显得聪明的奥秘。只要能够灵活、娴熟地运用最基本的简单动作,便能演出一场场精彩的好戏;只要快到一定程度就能使笨变得聪明。

计算机,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计算的机器。自从出现了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提高自身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地创造和发明工具。一般的工具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计算机则是把人们从复杂的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计算机可代替人脑进行繁杂的脑力劳动,因此,计算机又俗称“电脑”。

把电子计算机叫电脑,是因为电子计算机有许多功能,如记忆、计算、识别功能,这和人的大脑很相像。人的大脑大约有150亿个脑神经细胞,相当于银河系中恒星的总数。它们时刻产生着千变万化的电信息、化学信息。大脑的信息贮存量比最大刑的计算机多100万倍。大脑的思考能力、判断力、逻辑推理能力、想像力,都是计算机无法比的。

目前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由微处理器、存储器、输人输出设备等构成微处理器也叫中央处理器,就是我们常说的CPU。存储器,包括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内存储器又叫内存,外存储器通常指磁盘,包括软盘和硬盘。输人输出设备有监视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

当前,计算机已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各行各业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成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步人信息社会起牵引作用的核心技术之核心,其经济和社会地位都不可动摇。

60年代初期,当第一部高能且具一般使用功能的电脑开发成功时,科学家们不再讨论电脑的操作守则,转而讨论电脑语言。将电脑语言比喻为一种“语言”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电脑“语言”有特定的语法、叙述方式、执行动作与问问题的方式。

最早的电脑语言是机器语言,因为它是依照机器运作的方式来形成架构,运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仔细地编成机械码,简单来说,“A与B相加结果为C”,可能被编写为“取得输入值A,移至记录1;取得输入值B,移入记录2;将记录1与记录2相加,存储于记录3,取出记录3并打印为值C”。较新的机械语言并非自新的硬件发展出来,而是来自于新的组织思维与表达方式,由于数学逻辑是构成许多电脑语言的模式,数学家们对这方面一直拥有独到的洞察力,至今亦然。电脑语言的下一波演进,便是易于使用,人们只要用简易的英语即可撰写程序,之后再由一种称为解读器的程序解读指令,并将其译成机器语言。机器语言至今仍被普遍使用,不过电脑用户并不易见到,因其仅供电脑本身读取。

尽管如此,电脑程序设计仍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电脑语言与释5义的终极目标,便是自然语言的程序设计,如此一来,操作者仅需与电脑交谈,而其所下的指令便会自动转译为电脑所能了解的版本。

生了病怎么办?

人感染了病毒要生病,可是你知道吗?电脑感染上了病毒也会生病的。由于电脑总是忠实地执行人们编制的程序,如果有人故意编制程序,让电脑犯错误,它当然要“生病”了。这种故意使电脑犯错误的程序,就被称作“电脑病毒”。计算机一旦患病,就会使一大片网络内的计算机瘫痪。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的小说,书中第一次描写了信息社会中将计算机作为争议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之一。两年后,美国的另一位科普作家托马斯·雷恩又推出了一本轰动一时的《PI的青春》。在书中作者构思了一种神秘的能够自我复制、利用信息通道传播的计算机程序,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这些计算机病毒漂泊于电脑之内,游荡于硅片之间,控制了7000多台电脑的操作系统,引起了混乱和不安。

然而,这些幻想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成为现实,并引起了大规模的泛滥。

当前出现的计算机病毒有好多种。比如一种叫“苹果病毒”的它在汉字系统中每半小进在屏幕上出现“我要吃苹果”,若输入“苹果请”3个字,一切恢复正常;一种叫“两只老虎”的病毒,电子计算机感染上这种病毒,每隔4分钟就唱一遍动听的儿歌——《两只老虎》。有的病毒是定期发作的,“两只老虎”病毒每星期五发作,其他日子则工作正常。一种叫“米氏病毒”的,它每年在3月6日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生日发作,它的破坏力极强,可以使电子计算机内的大量信息眨眼间变得无影无踪。最难防的是不定期发作的病毒,比如“大麻病毒”,它随时可因操作不慎而发病。发病时,计算机完全失控,在屏幕上会出现“让毒品大麻合法化”、“计算机已麻醉”等字样。

一种叫“巴基斯坦病毒”,也是由恶作剧造成的。1986年巴基斯坦的一对兄弟巴西特和阿姆杰德编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娱乐,编完后随便把它拷贝送给了一个朋友。当时他们正经营一个出售电子计算机的商店,对社会上互相交换软盘很感兴趣,想从中做点小游戏。他们在病毒程序上写下自己真实的姓名和地址。可谁想到,这久这个病毒传入美国,广泛蔓眨,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荷兰、香港和台湾也发现了“巴基斯坦病毒”。

有的人制造计算机病毒却有其险恶用心。1989年12月,肯尼亚一些大公司、银行、国家机关的计算机系统相继感染上病毒。经调查发现这是一家叫“西布格”公司制造的软盘造成的。西布格公司免费向世界许多地方寄送了近万片磁盘,磁盘上标有“爱滋病信息磁盘”字样。附信说,这磁盘程序是专为爱滋病防护者和医务人员编制的,但警告使用者:凡使用本磁盘,先要向西布格公司支付378美元。否则,违约者的计算机系统将遭到破坏。肯尼亚一些部门使用了此种磁盘,损失惨重。

计算机病毒也曾侵入我国。1988年底在我国统计部门就发现了“小球计算机病毒”。遭到这种病毒侵袭的计算机在运行时,屏幕上会出现滚动的小球,影响屏幕显示,使用效率降低。1989年大连市统计局的计算机全部染上“小球病毒”,当时正在编制1988年统计年度报表,计算机中心下发的拷贝全部带病毒,致使下级单位的计算机都感染上此病毒。据统计当时全国有3000台电子计算机感染上了计算机病毒,“小球病毒”严重干扰了国家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989年夏,在北戴河专门召开了“全国统计系统计算机病毒研讨会”,向各省、市统计局介绍了防治病毒的方法,提供了消除小球病毒的方法。随后公安部又编制了检测和杀死一般病毒的程序,对抑制病毒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但是,病毒很难消灭干净。时隔不久,“小球病毒”又在许多计算机上出现。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的昆明、天津、成都、湖南公公司也遭受“小球病毒”入侵。到1989年底,我国已有5万台计算机感染上了“小球病毒”。

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计算机病毒的滋扰也越来越司空见惯。计算机操作员会眼睁睁地瞅着屏幕上的信息有如秋风扫落叶般地消失,字母从词中“掉”下,堆成了一撮,不一会儿,屏幕上的东西已经无法辨认了。这正是计算机病毒在作祟。

计算机“病毒”不同于一般的病毒,它不是一个生物体,不会把疾病传染给人类,只能在计算机之间传染。它是不怀好意的人故意编制的一小段巧妙而能扩散的程序。

计算机自己是不会工作的,只有当人们把事先编好了的程序“装”进计算机以后,它才能工作。程序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如果有一小段“病毒”程序悄悄地混入了一个很大的正常程序里,那么计算机就不能正常工作了。这就叫计算机染上了“病毒”。不同的“病毒”程序,危害程8度不同,轻者使原有程序不能发挥作用,重者则销毁计算机中储存的所有资料信息。前者叫做“良性”病毒,后者叫做“恶性”病毒。在“良性”病毒中有许多是属于开玩笑性质的。比如使你的计算机突然发出一阵怪叫声,吓你一跳;或者使计算机荧光屏上出现“不要慌”、“跳舞吧”之类的废话;或者只是使你的计算机出现暂时性故障,过一会儿就恢复正赏了。

1987年5月,美国罗德岛《普罗威斯顿日报》编辑部发现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文件变成了如下字符串:“欢迎进入土牢,请小心病毒,如需要疫苗,请与我们联系。×××与×××敬上,帕金斯坦尼电脑公司”。当专家进一步追查时,发现这个病毒程序早已广泛传播,遍布于该报社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各个结点。事后了解获悉,该程序是帕金斯公司防止非法复制的自卫性病毒。

1987年12月,IBM公司接到了一份电子邮件,内容是祝贺圣诞的,但其中含有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病毒,每当用户显示其内容时,它就以链式反应的方式自我复制到用户的目录下,最后导致网络拥挤,部分停机。

1988年3月2日,早已潜伏并广泛散布于苹果机的计算机病毒发作。这天受感染的苹果机停止工作,只是在显示器上出现了“向所有苹果电脑的使用者宣布世界和平的信息”的字样,以此来庆贺苹果机的生日。

1989年11月13日,星期五,一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五”的恶性计算机病毒在长期潜伏、广泛传播后,在全世界数十万台运行DOS的微机上发作。这天每运行一个文件,则被删除一个,许多微机用户被迫停机,在全世界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现在究竟有多少病毒,由于病毒涉及的范围广,品种繁多,又存在同毒异名现象,因而无法做出确切的估计。有人初步估计,1995年初,世界的计算机病毒数已达10000多种。并且自1987年发现首例病毒后,病毒的发展呈加速度的趋势。

随着国外软件的引进和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普及,计算机病毒已在我国出现和蔓延,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和危害同样令人惊骇,几乎无一行业系统能幸免,严重威胁着我国信息系统的安全。虽然病毒主要来自境外,但国产病毒也相继出现,例如“中国病毒一号”、“中国炸弹”等。

尽管在计算机安全方面人们尽了很大的努力,采取软硬多种预防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计算机病毒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威胁计算机安全的最大敌人。

“恶性”病毒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是难以估量的。无怪乎美国的一些防9卫专家惊呼,军用计算机一旦被病毒扰乱,就有可能导致爆发一场核大战。因为用来控制导弹的计算机系统所储存的资料信息一旦被毁,那么核导弹就会失去控制,其后果不堪设想!

究竟谁是制造计算机病毒的罪魁?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说始作俑者是巴基斯坦一对自学成才的计算机工程师兄弟,是他们制作的病毒被引入美国之后,引起争相模仿。也有入说,有两种病毒是从德国“出口”到美国的,起初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校园内流传,后来由学生传到了美国各地。还有人说,计算机病毒实际上最初是由美国的一些计算机“神童”想出来的。这些孩子们从小喜欢摆弄计算机,最初只是编出一些恶作剧的程序来整一整自己的朋友,开个玩笑,借以开心。久而久之,这种“玩笑”越开越大,居然把病毒程序暗藏在软盘中。在与不知情的使用者交换软盘的过程中,就把病毒传播开了。这种恶作剧很快引起人们争相仿效,导致计算机病毒泛滥成灾。

多数的病毒程序都有一定的“发病潜伏期”,有的病毒编制者有意把它当成“定时炸弹”。比如国外有一种“特洛伊程序”,它与计算机内的时钟相连,会在某日某时发作。有的程序编制者因不相信雇主会及时付给报酬,就故意在程序中设置“定时炸弹”。一旦他的劳动报酬不能及时兑现,“定时炸弹”就会爆炸开来,而且相互传染,非常迅速。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已达数千种之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对计算机病毒的肆虐,人们已经找到了一些防范的办法。目前采用的防范措施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算机用户应提高警惕。尽量使用原装软件而不用复制的软件。不要与别人交换软件,也不要让外人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用他自带的软盘进行操作。对于配备有计算机系统的公司、商号来说,不能轻易让外人接触本公司、商号的计算机。

二是加强法制。例如,1988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贸易公司的计算机系统突然丧失记忆,资料库中的全部资料信息都消失掉了,公司的16.8万个销售委托书毁于一旦,给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后经查实,是该公司的一名被裁减的职员由于心怀不满,于离职之前在公司计算机系统内“埋设”了一种病毒,并连通一个定时装置,直到他离职之后一段时间病毒才发作。结果得克萨斯州法院判决那位职员赔偿该公司损失1.2万美元,同时对他处以10年监禁。法律无情,能对病毒散布者起到一定的镇慑和遏制作用。现在,美国已有48个州通过了禁止故意破坏计算机的法律。

三是使用“计算机疫苗”。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病毒最易藏匿的某些计算机软件控制部位设下保护性程序。当有来历不明的信号企图通过这些部位时,“疫苗”便会出来加以阻挡,同时发出警告信号,以提请计算机用户注意。

四是清除病毒。计算机一旦受到病毒侵害,可以运用一种特殊的“审查程序”来找出病毒之所在,然后加以清除。最简便的清除方法就是把计算机关掉,以清除所有资料信息,然后再重新建立资料信息库。但要注意,在重新建立资料信息库时一定要使用原厂出品的新软盘,并且在新软盘使用之前要先扫描一遍,看其中是否藏有来历不明的信号。

电子计算机怎样会被病毒感染呢?

一条途径是软盘的复制。存有计算机程序的磁性软盘可以像录音带一样相互复制,交换使用。

另一条途径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立而传播开的。由通信线路将分散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构成网络系统。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这样做的同时,也为病毒的散布提供了可乘之机,许多病毒就是通过电话线传播的。

计算机病毒于1989年传入我国,由于人们对此不够重视而四处蔓延,在我国许多计算机房中都可以找到国外最新的计算机病毒。科学家把计算机病毒称作“电子计算机的爱滋病”。

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高速、正确地完成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等功能的电子设备。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可分为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模拟计算机两大类。电子数字计算机是一种以数字形式的量值在机器内部进行运算的计算机,它处理和产生的是脉冲信号;电子模拟计算机是一种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被运算变量,并用电子电路构成基本运算部件的模拟计算装置,它处理和产生的是连续信号。目前大量应用的是电子数字计算机。我们习惯上说的和我们下边要说的计算机都是指电子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按其规模还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等多种类型。这里所说的规模不是指计算机的设备多少或体积大小,而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主存储器容量等几个主要性能指标。按其使用的主要元器件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级。即:第一代,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的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使用了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现在,计算机已进入了在技术上:概念上和功能上都不同于前四代计算机的第五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体积是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使用和维护越来越方便。

——台能被人们很好应用的计算机,应该是由硬件、软件和外部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中,硬件是实现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例如主机、外存储器、显示器、键盘或终端机、打印机等等。软件是指人们为了让计算机实现各种管理、计算等功能而编制的各种各样的程序。软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系统软件。计算机制造公司在生产出一套计算机硬设备的同时,必须给它配上一整套系统软件,否则,一台没有软件的裸机,用户是无法使用的。系统软件承担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给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手段与环境等任务。另一类是应用软件。包括计算机制造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为用户提供的各种通用软件包、用户自己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等等。

打一个通俗的比喻:计算机主机好比我们的大脑,软件就像我们的思想和思想方法,而显示器、键盘、打印机便是我们的眼睛、嘴和手,是人与计算机交流的窗口。一般来说,具有相同硬设备的不同计算机系统,其功能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软件功能的强弱。就像同样健康的两个人,谁的思想敏锐、学识渊博,谁的能力就强。

电脑,作为电子计算机的另一名称,已广为人知。

为什么会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呢?这是因为电子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已经部分代替了人类大脑的功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微处理机的出现,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在传统的科学计算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是大有作为的。它的足迹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能帮助人们处理办公室事务,帮助各级领导制定实施正确的决策,帮助各行各业的专家工作。许多需要人类大脑思维的工作;都可以用计算机代替。

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帮助各级领导者,实施正确的决策,使企业或地区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各种专家智能系统,可以代替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工作。如北京市中医院著名的关幼波教授的肝病治疗技术给病人治病,只需一名具有中医基础知识的一般工作人员操作,即可为病人诊治。只需十几秒钟,就可完成对病人的医疗服务,治疗痊愈率很高。又如,现已广泛应用的电子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诊断仪(CT),它利用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以X光作为眼睛,诊断人体各部位的疾病,可以发现直径在10mm左右异物,为人们方便地检查出疾病。

电子计算机下棋,已经在世界上广泛应用,计算机棋手不仅可以下棋,棋艺还很高明呢,它已经击败了许多国际象棋的特级大师。

在体育上,用计算机辅助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找出运动员技术、身体素质的不足,提出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分析对方的技术、战术特点,相应的制定我方的战术,从而赢得赛场上的胜利。20世纪80年代,美国女排曾利用计算机训练其队员,战胜了世界冠军中国队。后来中国队又用计算机帮助分析美国队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战术,战胜了美国队。

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都可以找到计算机辅助人脑工作的事例,从而可以看出,它已能够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称其为电脑是名副其实的。

谁最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家喻户晓,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呢?

第1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来亚大学两位年轻的工程师埃克特(Eckert)和莫克莱(Mauchley)制造的。这台计算机叫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它采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6000个开关,重30吨,占地140平方米,每秒可运行5000次加法计算。但埃克特和莫克莱只是制造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最早研制自动化计算工具的是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他19岁就学于剑桥大学,他是运筹学和企业科学处理的创始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但巴贝奇毕生的精力都用于研制计算机。31岁时研制的机械式的加法机,能够自动完成整个计算过程。后来他又设想搞一台大型自动工作的分析机,包括五部分:输人命令的穿孔卡,控制运算自动进行的控制装置,称为“工场:的运算装置和称为“仓库”的存储装置以及自动输出结果的打印装置。与今天的计算机何其相似。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所限,终未能完成。巴贝奇死后73年(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Ai?ken)在IBM公司的支持下,研制了一台自动程序控制的数字计算机MKl号,完全是按照巴贝奇的设想制作的。但艾肯比巴贝奇幸运,他使用了继电器,但这仍不是电子计算机,只是机电式的。两年后,埃克特和莫克莱用电子管制造出了真正的电子计算机。现在,计算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处理工具。

同类推荐
  • 勤劳百姓的故事

    勤劳百姓的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
  • 凯迪克图画书经典全集

    凯迪克图画书经典全集

    《凯迪克图画书经典全集》所有的题材都由凯迪克亲自挑选,古老的经典童谣、18世纪著名作家的作品加上作者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完美呈现每一部作品里,广受小朋友的喜爱。本书精选凯迪克最经典的10本图画书合为一本。期待您和您的孩子在如诗似画的阅读中,享受到无尽的阅读乐趣,领会到故事中值得深思的道理。
  • 葛冰动物童话:藏獒之王

    葛冰动物童话:藏獒之王

    一场激烈的斗狗比赛,狡猾的老黑獒获得了胜利,但是小主人公却对老黑獒有着深深的仇恨!一个喇嘛出现了,在他的袖子里藏着一样神奇的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让藏獒们害怕,让好多人觊觎……
  • 危境马王:黎明谷的呼唤

    危境马王:黎明谷的呼唤

    本系列是“绝境狼王系列”作者的全新力作,作品以一匹小母马成长为马王的经历和马群回归家园的冒险之旅为线索,将特立独行的马群形象融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壮丽的自然场景中,作品清新细腻,充满诗意和激情。马群危境重生的艰难坎坷、马王成长的喜怒哀乐、人与马群的相斗相依,展现出一幅复杂而广阔的生存图景。唯有用心灵去响应祖先的召唤,用鲜血和生命去抗争多劫的命运,才能成为王者,回归精神的家园。
  • 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愿陪同青少年朋友快乐成长,打造成功的健康、理想、阳光的人生。
热门推荐
  • 风曾吹过的年少

    风曾吹过的年少

    那些一路相伴走过青春的人,也许我们还彼此陪伴着,也或者渐行渐远,却不曾真的遗忘
  • 毒妃倾城

    毒妃倾城

    她是最顶尖的情报员,却被老大算计穿越,为了完成任务她为和亲公主。后宫路上明枪暗箭,她始终高傲的姿态。皇帝软弱?那就帮着他。谁知他是腹黑的狼,反而夺了她的身。王爷多情?那就利用他。谁知他的温柔与无求让她内疚不已。宰相嚣张?那就灭了他的气焰。谁知惹祸上身,遭来猛烈报复。妃子仗势欺人?那就夺了她的势。给她巴掌,她必还之。想算计她?那就让那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一杯毒酒,一条白绫,一把匕首任你选。你不选也行,那就亲自送你上路,乱刀砍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书稿是一部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专著,分别对俄语语言研究,俄语语言的发展;俄罗斯文化的历史发展、结构和特征;俄罗斯文学研究,俄罗斯文学的形成、积累、繁荣、多元等;俄罗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俄语语言与文化的相关性、俄罗斯文化的非语言交际;俄罗斯文学的文化特征与意义以及俄罗斯文化多维度等研究。本书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俄语的特殊文化内涵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既有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宏观分析,又有从民族文化心理、交际习惯等不同侧面对俄语文化内涵的具体介绍,旨在让读者全面了解俄罗斯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 战神之王

    战神之王

    【热血军旅,火爆爽文】李锐,一个牧民少年,因缘际会,被卷入战争漩涡,不得不奋起反击,历经磨难,终于成为最神秘的龙牙部队一枚犀利的龙牙,为血海深仇,为国家使命,为尊严和自由而战,谱写出一段战神之王的铁血传奇!
  • 我才不是魔鬼

    我才不是魔鬼

    洛雨穿越到一个异能者的世界,获得一个奇怪的光环和一个诡异的三叉戟。什么?一个要吸收正面情绪,一个要吸收负面情绪?问题来了,如何同时收集两种情绪呢?说话方式是门艺术,解决问题是门技术。他只好苦心钻研魔鬼之路。“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可以让你逃出生天。”“快说。”“你可以转换下性别。做个手术切了,再用变形异能重塑外表。放心~你的宝贝给你做成个玩具,你带回去,到时候还能接回来。”“你……是恶魔嘛?!”“不不不,恶魔只会给人绝望。而我,给了你活下去的希望,不是吗?”“你这希望里有屎!”“屎里又没毒啊~”毕竟咱也不是魔鬼,不会赶尽杀绝的。
  • 热预

    热预

    “跟我回去,嗯?”“唐先生,我老公要来接我了,麻烦让让?”
  • 城堡

    城堡

    《城堡》是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中的最后一部,始写于1922年,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交涉。城堡就位于眼前的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还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未能进入城堡。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 养女

    养女

    “新绿丛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持策划,于2001年开始出版的以宁夏作家作品为内容的系列文学类图书,截至2005年年底已连续推出三辑。其中《马鸿逵传》已经再版,《花旦》《白衣宰相》《花逝》等作品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丛书的出版,既丰富了本地区的文化生活,又为宁夏的文学创作发掘了很好人才。
  • 国有企业严抓“四风”学习读本

    国有企业严抓“四风”学习读本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辅导读本,本书正是从这一现实需要出发,为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党务工作的同志编写了学习材料,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参考。
  • 窥词管见

    窥词管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