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47400000007

第7章 终于长到七岁

任永恒

对面的人家丢了半个馒头,在那个年代算作一件事了。

那时我家是平房,有院,两家对门住着,走一个大门,门里是厨房,开我家的屋门能见对屋的床。厨房里有灶,有放碗的地方,有缸装着做饭的水。吃饭时都要端到里屋去,妈妈说,小孩儿不准看人家吃饭,没礼貌,丢人的,我就不看人家吃饭。

四岁那年开始记事,也开始懂一点事了。

那时的我记住的就是饿,白天晚上,每时每刻。

好像是一个下午,对门那家水缸盖上的半个馒头不见了,那家在找,那时半个馒头用处很大,能让孩子不哭不闹,能说明他家日子还好,吃到细粮了,能伴一碗粥顶一顿中午饭,孩子能用半个馒头换一个玻璃球或四张“啪叽”(一种自制的玩具),老人或将它晾干再碾成末放点白糖冲水喝……

就是那个年代。

那半个馒头没了,有人说那个下午只有我在厨房。开始是孩子们暗地里指我,后来大人们悄悄议论。在房后,妈妈把我找到,拽着脖领,像拎个小鸡儿,按到床上关上门,一阵暴打,我“哇哇”地,说不是我偷的,我没吃。

大人们在门口大声说,孩子不懂事,别打了;小声说,不是他还有谁,有人看见了。

妈妈打得更凶,打累了,她自己哭了,无声但眼泪很多,很多,我从没见妈妈那么悲伤过。

我的哭声撕心裂肺的,那是真疼。好多天不敢坐板凳,屁股疼,晚上睡觉得趴着,盖被也疼,妈妈就用手给我支着,我睡着她不睡,早晨醒来,被子都是湿的。

我说,不是我偷的,声音很小,我对自己没把握。

那天,妈妈蒸了一大锅馒头,先拣出一小盆给对门送去,低三下四地,可人家不要,说还是个孩子,吃就吃了吧,不用还。

一桩疑案,就这样变成了事实。

那盆馒头就放在了对门的水缸盖上,谁都没动,直到风干,直到变霉,直到过年时,两家相互拜年,那盆馒头不知哪去了。

从此,我有了个不好的名声。同哥哥打架,打到最激烈处,他气急了,说:“你好?我没偷人家的馒头吃。”

一下子捏到我的大筋上,我再没了脾气,但他说时,是不能让妈妈听见,妈妈听见,哥哥要挨打的。

跟小朋友也是,一打起架来,人家就骂我是小偷儿,我就像耗子一样,溜回家,躲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呆呆地难过,还是不能让妈妈看见。

四岁的我记得心难受,我知道那就是心难受。馒头是不是我偷的,我真的不记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我说不清楚,我还不咋会说。

跟哥哥没事,我离不了他,不再跟别人家的孩子玩儿了,怕他们骂我是小偷儿,我不想听到,四岁开始长脸了。

打那以后,只要哥哥上学,我就一个人玩儿,走在街上总靠边儿,见人就低头,后来就总低头走路,见着陌生的孩子也害怕,怕他们也知道那半个馒头的事,我变成了另一个孩子。

就这样,五岁、六岁、七岁,我该上学了。那天,我疯了一样,就是不上妈妈说的那个小学,不去,就是不去,打死我也不去。

妈妈说:“这孩子怎么了?咱大院的孩子都在那个小学,上学放学都有伴儿,离家也近。”

那天早晨,妈妈像抓猪似的拽我,我抓着门框,滚到地上,哭得昏天黑地。

也许大人们都忘记了,包括妈妈;孩子们也忘记了,包括哥哥;可我没忘,永远不会忘,有熟人的地方,我就是不去。后来去了一所老远的小学,离家老远。

院里的小伙伴问我,为啥?我不说。

同学都是第一次的同学,不知道半个馒头的事,于是我又成为了好孩子,我有了朋友,有了畅快的哈哈大笑,也开始想长大之后的事,理想不止一个。

七岁的我迷上了滑冰。

哈尔滨的孩子都滑冰,一入冬,学校中所有的操场都改成了冰场,改得很简单,将雪堆起来,围成一个大圈,往里灌水就是了。冰场冻好了,就像我们饭堂中的餐桌,我们就是那群苍蝇,一层层地落在那“餐桌”上。一年级的我们没有冰刀,就将家里的小爬犁弄到冰场上,把爬犁底安上两道铁丝,弄两根棍子安上铁钉做杖,支得屁股下的小爬犁跑得飞快。也有抽“冰猴”的,将冰猴上点些红钢笔水或贴上花纸,转起来煞是好看。

我有冰刀,是哥哥玩剩下的,只是刀上没有冰鞋,是块木板,板上有耳,拴着绳子,上冰时将冰刀捆在脚上,只是不能滑得太久,死死地捆在脚上,过一阵就因血液难流通,两脚冻得木木的。那也坚持,有多少小孩儿羡慕我呢。绑松了不行,会滑不起来,脚一蹬,冰刀和脚就脱离了。

冻得实在挺不住了,就将冰刀解下来,拎在手上,见学校速滑队的大同学,他们穿着有鞋的冰刀,在冰场上燕子一般。

我呆呆的,有人碰我,是坤坤,他是我朋友。

“我滑一会儿行吗?”

“不行,你不会滑,崴拉崴拉的,冰刀钉又会折的。”他将我的冰刀弄坏一回,修起来老费劲了。

“我给你玩我的弹弓。”

坤坤有一个全班最好的弹弓,是用医院那种听诊器的胶管做的,玩起来又有力量又准,他妈在道外的医院。

“那好吧,但你必须推椅子。”

“行。”推椅子是刚学滑冰的孩子发明的,将课堂上的椅子搬出来,在冰上推着,人在后面扶着椅背,慢慢地走。

在我生活的乐趣中,带木板的冰刀是我的最爱,每天上学,我将它们系在一起,一前一后搭在肩上,妈妈不让我那样,说万一摔倒了,冰刀尖会划到脸上。

“不会的。”

“不行,装在放饭盒的兜里。”

那时上学要带饭的,妈妈时常蒸一大锅馒头,家人不准吃,都冻在外面的仓房里,每天早上热好三个,我两个,哥哥一个,都装在饭盒里。

哥哥说:“为啥?”

“他是弟弟,他小。”

“妈妈,蒸点别的吧,花卷啥的。”

“花卷得放油,过年时吧。”

妈妈不懂我,我不愿见到馒头。

我的冰滑得很好了,能弯下腰,与冰面平行,将双手背到身后,转弯时,可用一只手扶着冰面,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体育老师摸着我的头说:“再大点,再大点我就带你。”

我多希望,我有一双学校发的、带鞋的冰刀。

天黑了,教堂的钟声响了,这时我常在冰场上抬头,有教堂钟声的方向是我家的方向,妈妈说,天黑必须回家。遂将冰刀解下来,系好背到肩上一前一后。路过教堂时总要看一会儿,挺有意思的,那是个东正教堂,没有中国人,都是老毛子,我们为啥管苏联人叫老毛子呢?是长胡子?可女的不长胡子也叫老毛子,大人这么叫,我们也这么叫。哈尔滨人将葵花子叫毛嗑儿,说老毛子爱嗑,就叫毛嗑儿,为啥叫老毛子还没人说清楚。

我喜欢教堂,一群女孩子常常在那里唱歌,一种很好听的歌,唱起来没头没尾,没完没了,她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干净得很。唱歌的人都非常和气、友好,我若在门边被她们看见,还把我唤进去坐在长椅上,有时还给我一块面包,通常我不要,即便硬塞给我,我也用手拿着,不吃,走时悄悄放回去,我妈说,要别人家的东西,烂手的。

愿意听她们唱歌,也因为她们长得都好看,金头发,棕色的眼睛,玻璃球一样。有时只有女孩子唱,有时大家一起唱,每人都拿着一样的书,很小也很厚。

一般在新年的前一周,她们过节,一种我们叫青松的树,上面挂着彩灯和彩纸,有戴红白帽子的老人站在教堂门口,那天教堂里的人最多,门口有好多中国的孩子,那天有人给孩子发糖果。我不去或只是远远地看着,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

哈尔滨有好多教堂,那天都过节,我只去这个东正教堂,这儿的女孩儿好看,别的教堂是否有好看的小姑娘我不知道。

现在离教堂过节远着呢,回家的路上,路灯一点都不亮,只有南岗体育场的灯亮,灯光照在冰面上,白天一样。那块冰场我不能去,要花门票的,中国人也很少去,也许很贵。里面都是老毛子,也许有不是老毛子的外国人,我分不清。他们有钱,他们滑冰都穿着运动服,特别是他们的帽子,都是很专业的那种,我们校队的都没发,体育老师戴过的,但很旧。

大人小孩儿,男的女的,几乎全是外国人。南岗体育场,外国人的天下。

我羡慕他们,他们有带鞋的冰刀,有漂亮的运动服。那冰也好,平整、光滑,有很专业的滑道,还有换衣服的屋子,屋子没有门槛,人们能从屋里滑出来。

南岗冰场中,孩子不少,而且还有女孩子,我们学校很少有女孩子滑冰的,有也是校队的。我每天放学回家,总要在那冰场的铁栏外看一会儿,看人家一群群的,我能分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有时是扯着手,有时互相追赶着。他们的冰刀很亮,冰也好,滑起来,都发出唰唰的声音,我们的冰场不是,冰层冻得不均匀,滑起来有咔啦啦的响声。

看见他们,我觉得我肯定挺傻的,厚墩墩的棉裤,黑乎乎的棉袄,拣我哥的狗皮帽子,又大又破,走路时得用手擎着点儿,要不遮眼看不着道,若有雪化在帽子的毛上,还有股腥腥的味道,难闻。站在栏杆外,双手插在袖筒里看。特别是我那双冰刀,在同学面前是有几分得意,可跟人家比,我挺不好意思,都是滑冰的。

那天,我的眼睛肯定发亮光了,而且脸在发红,傻了,呆了,我看见一双红冰刀,刀不是红的,冰鞋是红的,在一个小老毛子的肩上,也是一前一后。开始有点懵,那是冰刀吗?红鞋的,不但没看过,都没听说,我所见过的冰刀鞋都是黑的,电影中都没见过。

那是冰刀,我确定。我的目光直直的。

许久,我才注意背冰刀的那个男孩儿,不比我大,也不会比我小,就是外国小孩儿的样,绒线帽,穿棉猴,小靴子。他们不是一个,是一群,是滑完了,还是才来?反正他们在冰上打闹,嘴里叽里咕噜地说着外国话,他们很高兴,他们很疯。我猜他们才来,那我就等着,红色的冰刀滑在冰上是什么样?一定要看看。

那天真冷,站在栏杆外,两只脚都是木木的,鼻子尖也是木木的,两手插在袖筒里不能都盖上,露在外面的手脖红肿红肿。那我也挺着,我要看看红冰刀在冰上是怎样滑的。

我的眼睛直勾勾,被他们发现了,他们冲我指指点点,我也有些不好意思,就低下头用脚踢着雪。背红冰刀的那个孩子举起手中的东西,冲我晃了晃,并向我在的方向递了过来,又咬了一口,喊了一声,他们都哄笑起来。

哄笑,我知道他们说的不是好话,为啥要哄笑?我怎么了?我没注意他们手中有吃的,我知道他们说的俄语,因为我们学校开的都是俄语课,虽然,虽然我们这个年级还没开始学,我不知道他们说的内容。

我记住了他的发音:“或切师!”他在说啥?忘了也就忘了,听不懂就算白说,可我记住了,因为哄笑,我就记住了,而且想知道是什么意思。

那句俄语像个赖皮缠上了我,“或切师,或切师”。晚上做梦都在耳边响着,它裹在那双红冰刀上总在我眼前晃。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有时想起那半个馒头。

妈妈是老师,可她教数学,俄语不会;爸爸也是老师,是教物理的,也不会;哥哥倒是学了几天俄语,但他是淘小子,玩的事百精百灵,就是别问上课的事,一问眼睛直勾勾地发傻。

院里的孩子呢?那半个馒头的事让我离他们远远的,也许他们忘了,或肯定忘了,我没忘,因为我忘不了。

我同坤坤说,我见着一双红冰刀。坤坤不信:“你做梦去吧。”

“真的,在南岗冰场,一个小老毛子拿着。”

“你色盲,咱中国根本就没出过。”

“万一他从他们国家带来的呢?我亲眼看见的。”

“你哪只眼睛看见的?”

“两只都看见了,我发誓。”

放学后,我没上冰,领着坤坤去了南岗冰场,天都大黑了,还没见着那双红冰刀,我又发誓,千真万确的。

坤坤半信半疑,我望眼欲穿。冰场上也有孩子,有没有那个“红冰刀”我认不清,看外国的孩子,好像他们长得都一个样,我们盼着红冰刀。

连着好几天,后来坤坤认定我在撒谎,我有口难辩,又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半个馒头”,心里堵。其实我比他更想见那个“红冰刀”,我还想问他“或切师”,即便是坏话,我也要弄明白,我是个被“冤”大的孩子,“冤”告诉我,有了较真的能力就要较真。带着坤坤是想让他为我撑场子,万一打起来呢?

我去了教堂,在门边,像往常似的往里看,好多人都认识我了,有个老奶奶,过来拍拍我的头,带我坐下来,我问:“啥叫‘或切师’?”她一愣,想了想,从包里拿出几块糖来送我,我摇摇头:“‘或切师’是什么意思?”

她笑了,把手放到唇边,歌声起了,他们将手放到《圣经》上,不语。我知道小本本是《圣经》好长时间了。

我去问老师,我们的班主任不知道,她说得问教俄语的,在四楼。

中午,我去了四楼:“啥叫‘或切师’?”

那个老师放下饭盒:“你馋了。”

我脸马上热了起来:“不是,我没馋,我吃馒头了。”

老师笑了:“这个词在俄语中是‘你馋了’。”

我又难受了,出门不久回去了:“‘我没馋’咋说?”

“涅特。”

“涅特,涅特,涅特……”我在放学的路上,我想对所有人说,我想大喊,“涅特”,从小到大,我永远不会“或切师”。我要找到那个小老毛子,冲他大声说:“那天我没有‘或切师’,‘涅特’,我看的是你的红冰刀。”

从那天起,我有一件比什么都重要的事要做,找到男孩儿,冲他说:“涅特!”一定要说,因为我现在能说了。

坤坤不再同我去南岗冰场找红冰刀了,他说没有的事。我同他说不明白,我去。南岗冰场的外国人渐渐地少了,灯也没有往常亮,听大人说,出事了。开始以为是大人同大人的事,后来知道是国家和国家的事,国家之间能有什么事?

尼古拉大教堂的钟不响了,后来还上了锁。老毛子们还来,进不去教堂就在外面雪地上做礼拜,那年的冬天冷啊,北风飕飕的,他们不唱歌了,默默地站着,大人孩子。

那天下午,出了比听说还大的事,上高中的大哥哥们要扒那个教堂,说将绳子都拴到屋顶的十字架上,绳子又粗又长,一群人拽着:“嗨哟!嗨哟!”

我们的课也没法上了,都跑过去看热闹。

教堂开始晃了,可门前堆着一大群老毛子,有的扶着教堂,有的跪了下来,哭着,求着,有的就站着一言不发,有大人也有孩子。

老师们像轰小鸡儿似的,把我们往回赶,说大人们的事,说倒了砸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说社会主义的土地上不能有修正主义的东西……

课还在上,可我的耳朵在窗的外面。一会儿,一会儿就会听到“轰隆”!那教堂是木头的,木头上都雕着小人和花什么的,我瞅着像花,是不是呢?

真要倒了,那些鸽子咋办?每个教堂都有鸽子,一群一群的,不怕人,有时还到人的手里抢东西吃,大人们说,鸽子不怕人只在哈尔滨。听说,有人偷过教堂的鸽子吃,后来就不偷了,教堂的鸽子肉硬煮不烂。

我盼着“轰隆”,“轰隆”完了我就好好上课了;还怕听到那“轰隆”,夜临了,那悠扬的钟声常常唤我回家,那群小女孩儿不能在那唱好听的歌了,那里有一群极和善的外国人,比咱们的人好,说话轻轻的,总在笑,主动帮助人,像想象中的**似的。

那天,早早地放学了,老师说,谁也不准去看,全部回家,把门关好,若让我知道谁去看了,明天罚站。

我妈是老师,我就不敢不听老师的,远远地绕过还拴着绳子的教堂,远远地,教堂还没倒。到家后,我知道,即便“轰隆”,我也听不到,我家老远。

晚上家里吃馒头,一人一个,一盆粥。妈妈说,下周就过新年了,就剩这些,到时蒸新的。

圣诞节呢?我知道,新年的前一周是圣诞节,虽然我们不过,可我想说,我得意地认为,全家应该就我知道有圣诞节。

“今晚就是,没人过吧。”

我有预感,尼古拉大教堂要“轰隆”了,还有预感,那个“红冰刀”也在那儿,我悄悄地溜出了家,妈妈找我咋办?要挨打的。把我家里的爬犁拉上,说到教堂那捡烧柴去了。爬犁家家都有,用来买粮、买煤什么的,一个好的爬犁相当于现在一辆轿车。

小孩儿为啥有预感呢?我去大教堂要路过南岗滑冰场,它们之间很近的,一百米?或有两百米。下雪了,莹莹的雪,没有风雪就飘着下,冰场上被覆盖了,那么平,发着银光,我站在栏杆外想着,以后要是不准老毛子滑冰是不是就让我们进去了?不带鞋的冰刀让上冰吗?同我一同看冰场的还有个男孩儿,我最先看到的是他背上的红冰刀,我的天,我找你找得好苦哇,我想都没想就冲了上去,大喊着:“那天我没‘或切师’,你冤枉我了。”那男孩儿呆呆地看着我,还看着我攥起的拳头,扭头跑了,我发怒了吗?他没听懂,肯定的,从他的眼睛中能知道,也因为我没讲清楚呢,太着急了。我要讲清那天的事,我说的汉语加俄语的,是俄语吗?他往大教堂的方向,那里有一群老毛子呢,他钻进了人群。这时,“轰隆”!有一点惊天动地,大教堂是用“东方红”拖拉机拽的。

烟在起,雪在溅,断木横飞,有人喊,伤人了,我不管那些。我要找到那个“红冰刀”,我要跟他讲清楚。

有拽人的,有抬人的,那时的中国还知道无论是谁都该救。雪上有血,有人狂喊,只是没人哭,外国人疼时不哭?我不管那些,这教堂下午就该“轰隆”或在我心中早“轰隆”了,我只关心那“红冰刀”。

红冰刀,红冰刀。

多数人跟着受伤的人走了,我看见了红冰刀,红冰刀的鞋带系在一起,缠在一只小靴子上,小靴上还有个小男孩儿,金头发上有红红的血。我一点都不害怕,想的就是我可找到你了。我搬起他来:“你还活着吗?能听到我说话吗?”管他叫什么?我急了:“或切师,或切师,你醒醒。那天,你在冰场说我‘或切师’,我,我‘涅特,涅特’。”

他睁开眼睛看看我,又合上了。“你不能死,我话没说完呢。来人呐,救命啊!”我搬着他大喊着。没人理我,我把他弄到爬犁上,拉起就跑,医院我就去过一家,坤坤他妈那家,小爬犁飞一样。

医院门口,人们喊又来一个,有人将小男孩儿抱了进去,坤坤他妈不用找了。

我在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坐下,我要等他醒来,我的事还没办完呢。真累呀,好困。多久?长椅旁有好几个老毛子,哭着议论着把我吵醒了。有个漂亮的女人拨开人看我:“是你发现的卡嘉?”卡嘉是谁?但我还是慌慌地站了起来:“嗯。”她会说中国话,而且很好听。她盯着我肩上的红冰刀,我赶紧从肩上摘下来,送给她:“他的。”

“谢谢!你叫什么?”

“小恒。”

“家在哪住?”

“果戈理大街75号。”

“回家吧,家人要找你的,明天我去你家。”

“我等他出来,有事的。”

“啥事?我是他妈妈。”

说还是不说?嘴笨笨的:“那天,在南岗滑冰场,你的孩子说我‘或切师’,我‘涅特’。”

她大睁着眼睛,没明白?

她懂中国话的,我真傻,我说:“那天,在南岗滑冰场,他吃东西,说我馋了,其实我没馋,我在看他的红冰刀,真的,我没馋。”

她懂了,拿起红冰刀:“送给你吧,好孩子。”

我慌得不行,两只手在眼前乱晃:“不要,我不要。”跌跌撞撞,头也不回。

第二天,坤坤跟我说:“我妈说的,我信,这世上真有红冰刀,真的。”

从那天起,我的心情很好,半个馒头的事不那么让我难受了。教堂那成了一块平地,每当路过,耳边总想起小女孩儿们唱的好听的歌。

选自《北方文学》2015年第6期

同类推荐
  • 豪夫童话

    豪夫童话

    《豪夫童话》选取豪夫有代表性的童话10篇:《童话年鉴》、《仙鹤国王》、《救妹奇遇》、《小穆克的故事》、《假王子》、《矮子长鼻》、《什么都没看见的艾伯纳》、《年轻的英国人》、《冷酷的心》(上、下)。在《童话年鉴》中,作者旨在表明:富于幻想的童话好似穿透阴霾的阳光,让“花园永恒翠绿”,让人们在“严酷的生活里有了笑声”。而《年轻的英国人》写一只猴子扮成绅士在上流社会厮混,受到赏识和尊重,后真相大白,上演了一场猴耍人的闹剧;《小穆克的故事》写形态古怪的矮子使国王长出了驴耳朵的故事。
  • 同桌福尔摩斯(同桌好好玩)

    同桌福尔摩斯(同桌好好玩)

    《同桌好好玩》从同桌到邻桌,从校园到家庭和社会,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主要人物有“福尔摩斯”巴奇,调皮鬼周大齐,爽歪歪李晓果,见义勇为的侯洋,学习好的小美女纪阳,等等。别小瞧这些爱玩的孩子,他们的本事可不小,他们在玩侦探中竟能让一个快破裂的家庭获得重生,他们通过卖花给贫困的小伙伴温暖;他们在集体的力量中让顽劣的小混混尝尝拳头,也让他们自己从恶作剧中醒悟。
  • 昆虫记:昆虫的几何学(第8卷)

    昆虫记:昆虫的几何学(第8卷)

    中国唯一全译插图本跨越两个世纪的传世经典献给所有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读者它们捕猎、相爱、生儿育女,它们诈取、被杀、朝生夕死……昆虫的世界从不绝望,它们永远生机勃勃。卷八:昆虫的几何学在本卷中作者主要针对昆虫的筑巢习性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了胡蜂所搭建的六角形蜂房,以及它的计算达到了何等符合几何学的精准度!此外,法布尔也研究了香树蚜虫、蜂蚜蝇、彩带圆网蛛、纳博讷狼蛛等昆虫的习性。
  • 冒险小王子20:地底迷路(下)

    冒险小王子20:地底迷路(下)

    《冒险小王子》系列书是一套优秀的儿童小说读物。故事中的主人公包小龙,天生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和小伙伴汤诺、于萌萌等人,来到了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纳尤古精灵国度,和小精灵们一起对抗力量强大的邪恶精灵师,挫败了邪恶精灵师一个又一个险恶的阴谋。此系列书刻画了一群智慧、勇敢,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优秀儿童人物形象。
  • 一起来摇滚!

    一起来摇滚!

    家人之间的关爱固然重要,但更要以对方需要的方式来给予。要不然就算有山姆的超能力也救不了这次复活节假期啊。
热门推荐
  • 岁月青春年华

    岁月青春年华

    时光的淘洗中,始终有幅画面停泊在记忆深处,随光阴流转,愈见清晰。我现在能做的,便是以一段拙劣的文字来祭奠我那段流逝的岁月.
  • 十五又逢君

    十五又逢君

    若有来世万丈红尘,锦绣河山允我一生,可好?
  • 卓越城市创新街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卓越城市创新街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当今中国发展下如何走好创新城市建设发展之路?在知识与创新主导的、城市追求卓越发展的新时代,创新街区广泛兴起,成为卓越城市的“城兴人、人兴业”发展新逻辑的关键动力。
  • 总裁的贤夫大人

    总裁的贤夫大人

    洛辛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个未婚夫,据说是死去多年的父母定下的,不过为什么这个未婚夫好丑啊?一点也不软萌,但是为什么越看越觉得他可爱?难道她眼花了?
  • 宠妻1314:神偷傻妃

    宠妻1314:神偷傻妃

    皇上寿宴,敢把黄*裤丢皇上头上将冷血帝王气到当场吐血的嚣张大盗,谁能想到,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京城人人皆知,又丑又笨的废物准太子妃?更是那个神秘莫测,能起死回生却贪财冷血暴脾气的搞怪神医?错嫁于毒发等死的毒王,呆萌丑女霸气外泄:本小姐男人的命,谁敢来取?毒王:敢说王妃丑,灭!超拽宠物当即笑翻:笨女人,你这牛粪还就认准那鲜花了?当惊才绝艳命不久矣的毒王爷疯狂的爱上多变丑女,玉镯,玉佩,玉戒……一件件上古首饰的现身,拽萌兽宠纷赔本认主,更揭开了他们身世的惊天秘密!宠妻1314=宠你一生一世!本文女主腹黑,善扮猪吃老虎,男主绝美狠辣固执无情,宠物拽萌霸气,轻松搞笑中巧妙揭开层层秘密……
  • 千骑归之女将轻狂

    千骑归之女将轻狂

    一朝穿越便亲人离散,陷于权谋。在这个特殊的世界,她筹谋天下,力挽家族于危亡;群雄逐鹿,她护国于战场,誓死守护国土。一路走来,不想上古四国的背后却是一个更变化莫测的境域……跌跌撞撞中碰到了腹黑深情的他……他说:“纵黑夜孤寂,白昼如焚,永伴汝在侧…”
  • 悉达多(黑塞文集)

    悉达多(黑塞文集)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新版10卷本文集,名家名译,收入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诗歌、散文、童话与画作,全面展示黑塞创作生涯。《悉达多》收入黑塞著名的中篇小说三则,即《悉达多》《盖特露德》和《克诺尔普》。《盖特露德》通过两个极具才华的音乐家和一位年轻美貌女子间的一场三角恋故事,暗示出小说主题:男主人公情场失意,却促使了他艺术的创造。《克努尔普》被黑塞称为"我最喜爱的小说",它展示了上世纪德国一小镇的风俗图景,茨威格赞这部充满感伤之情的作品说:"书里有一个德意志国家,是从来还没有人认识到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主打篇《悉达多》叙述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方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事,最终悟道成佛。小说被誉为黑塞思想和其文学作品的精华,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功之作。
  • 流氓女帝的倒追路

    流氓女帝的倒追路

    “小哥,我可是花了重金买下了你,你可要好好伺候我呀!”某女淫笑。“小哥,怎么样,姐姐我是不是很漂亮呀!”某女嘚瑟。“不要害羞嘛,亲亲。”某女噘嘴。“就是要靠着你说话。”某女极尽无赖。某男怒,“你到底是女帝,还是流氓无赖啊?”“我是天下的女帝,你的流氓无赖!”
  • 一首朋克救地球

    一首朋克救地球

    关于爱和勇气的四个小故事。《动物园引擎》。三人夜访动物园,发现狼舍门前趴着一个男人。他在守护什么?还是在忏悔?杀手黑泽到一个小村庄找人,惊讶地听说这里有活人献祭的习俗,且正在进行。黑泽很好奇此时被关在山洞里的是谁,以及,这一习俗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一首朋克救地球》。穷途末路的摇滚乐队还剩最后一首歌要录制,深藏在心中的摇滚魂促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录完了歌曲。这首歌未成经典,却以奇妙的方式影响了后世那些努力坚持做一件事的人。《薯片》。企图自杀的少女阴差阳错的被小偷搭救,她发现恩人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唯独在意一位已经过气的棒球队员。是疯狂粉丝吗?当然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 寻找一棵树

    寻找一棵树

    梦见那棵树入夏以来,霍兰媚总是在午睡的时候做同一个梦,梦见一棵树。一棵老桑树,水桶一般粗细,上面结满了紫溜溜的桑杏子。霍兰媚老家在北方,把桑葚叫作桑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