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0400000004

第4章 唇与齿:交往的历史

——从中国古籍看日本历史

互不相干的邻居

唯一一次例外是蒙元

——唇亡齿寒

没有嘴唇,牙齿就失去保护,暴露在寒风中。

——辅车相依

“辅”是颊骨,“车”是齿床,双方相辅相成,缺一个都不行。也有人说“辅”是固定在车辆一侧的木头,仍然是说“辅”和“车”是不可分离的搭档。

“唇齿辅车”连在一起,形容利害关系十分密切。该词出自《春秋·左传》,自古以来常被引用。

用这个词来形容日本和中国的关系,绝不少见。但是,两国真的是唇齿辅车的关系吗?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两国关系如此密切,只有一次例外,那是蒙元的时候。蒙古灭了宋,又要进攻日本。失去了宋这个嘴唇,日本这个牙齿就得暴露在风中哀鸣。

这种状态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所以明显应该视作“例外”。在近代以前的日中关系里,“唇齿辅车”仅仅是传说。

近代以前,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势力,经常从塞外(万里长城以北)南下。位于中国背后的日本,对中国来说并非是抵抗敌方的防护壁,即起不了什么用。

而且,席卷中国的势力,光是在这片广阔国土的治安维持和经营上,就已经耗尽精力,因此不会再兴起渡海进攻日本的念头。蒙古人是个例外,那是非凡能量的异常泛滥。在以人力为主要能量的时代,从中国进攻日本,在常识上来说不可能发生。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去开发海南岛或云南,更为现实和聪明。

日本位于中国以东,日本的东边是广阔无垠的太平洋,越过太平洋和日本来进攻中国,长久以来更是没人想过。也就是说,日本也不会成为中国的“唇”。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十五世纪末,麦哲伦的世界航行是在十六世纪二十年代。但是,在帆船时代,新发现的航路还不能立即成为强势势力的通道,最多只是为海盗和商业冒险家提供了活跃的通道。

这些航道成为强势的军事侵略势力扩展版图的通道,要等到产业革命以后。

从相交淡如水的邻居到不幸的邻居

产业革命产生了新的能量,地球一下子变小了,企图吞并中国的势力,能一下子轻易跨到玄海滩[2]了。太平洋也不再太平,浮动着形迹可疑的黑船。从对岸的大陆跨过这片大洋,也不再是件难事。

从此,日中两国才形成“唇齿辅车”的关系,至今不过百数十年。

讽刺的是,自从成为唇齿辅车的邻国,两国的关系开始恶化。虽然遗憾,但认识到这个事实,是思考两国问题的出发点。

前面说过,直到一百多年前,对日本来说,中国只是先进技术、文化的供给源,在政治上并未感受到中国带来的影响;对中国来说,日本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东海岛国。双方当然希望互相友好,但就算不友好,实际上也没什么关系。

互不相干的邻居。

也许说得有点过分,至少双方很少强烈地感受到对方的存在。

幕府明治期以后,这种互不相干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

日本文明是“掺水”的中国文明

从历史上来看,日中两国的相互理解意外地有限,让人不禁大吃一惊。

这也是事出有因。互不相干的邻居,犯不着用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对方。

而且,对“外来的东西”不感兴趣,是中国的传统。

在十九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中,被迫“开眼”之前,原则上中国并不承认外国的存在。

中华即世界。因此,“外国”这个观念无法进入当时人们的脑海。

我们的文明,就是世界的文明。离文明的中心越远,文明的内容越是掺了水,人越是粗鄙野蛮。属邦、朝贡国、没有接受文明洗礼的蛮夷之国,虽然知道这些,但如果称他们为“外国”,过去的中国人会一时反应不过来。在这些土地上,即使有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稀薄阶段,中国做梦也没想过还有“其他的文明”。

如果是其他的文明,还会有兴趣,但如果是我们的文明“掺水”后的东西,还有研究的必要吗?只有少数的好事之人,用掠过古董店门面的眼神稍微瞥了一下邻居日本。

明治之初,作为清国公使馆书记官来日的诗人黄遵宪,在其著作《日本杂事诗》的后记中大叹:

日本研究中国之书数量甚丰,中国写日本之书数量与质量都无法相提并论。

确实,日本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但那只是文化,写下的东西、创作的东西,都只是“理念”。日本直到明治开国,关于中国的“理念”是接受了,但中国的“现实”一点也没有接触到。

只从中国学到了“理念”的日本人

头上梳髻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有敏锐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敏锐的一面是,没有被现实遮住眼睛,抓住了“理念”。错误的一面是,没有看到“理念”背后隐藏的“现实”。

明治开国后,中国的“现实”也对日本开放了。

在明治以后的日本人眼里,这种残酷的“现实”只映照出一个“理念”被污染殆尽的中国。实在可悲。

过去中国人了解日本,主要是从旅行者、九州古代政权的使者等那里听来的。不论是关于理论,还是关于现实,都很遥远,是朴素的传闻。

众所周知的《魏志·倭人传》,是中国最早记录日本的史书。

魏是《三国演义》的反面角色曹操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建立的王朝,存在了四十多年,为西晋所篡朝。《日本书纪》、《古事记》在五百年后才成书,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历史记录,还处于被称为“古坟文化”的时代。

魏景初二年(238),倭女王卑弥呼派遣大夫难升米赴魏请求朝贡。关于卑弥呼统治的邪马台国,一说在九州,一说在近畿。众所周知,战后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没工夫感受相互的体温……

中国人的日本人观,以《魏志·倭人传》为原本,此后的史书,多以此为根据。日本人的性格被普遍描述为:

——聚会时无父子男女之别。

——性嗜酒。

——妇人贞节,不善嫉妒。

——少纷争。

——少盗贼。

史书上记载的都是突出的特征,太普通的特征都被舍弃了。特别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又是以文章简练著名。因此,《三国志》中的日本人观,是选取了日本人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与中国相比,显得怪异,或是作为蛮夷之国来说不可思议。作者把自己感到吃惊的东西写了下来。

例如,写“少盗贼”时,惊叹:

中国盗贼都这么多!

或是另一种惊异:

这不是与中国一样吗(蛮夷之国本应该盗贼更多才是)?

这种惊奇感,是记录的原动力。

不论如何,明治以前,两国只通过文书和传闻来交流。皮肤与皮肤相互接触,感受对方的体温,这样近距离的接触还很少。

蒙元时,双方刚一打照面就兵刃相见,擦肩而过,杀气倒是传达到了,却没工夫互相感受对方的体温。

明治以前,仅有的一次,日中两国各派数万人,长期血肉相搏——那是丰臣秀吉对朝鲜出兵,即所谓的文禄、庆长之役。

日本将士第一次遭遇中国人——不是书上的,而是活生生喘着粗气的中国人。从辽东的军营被派到这个战场的明军将士,大部分也是第一次听到“日本”这个词。

暗号之扇

日本发现的“梦幻之书”《两朝平攘录》

我手头现在有本《两朝平攘录》,诸葛元声撰,刊行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当然,这种贵重资料的原本是不会落到我们这种人手里的。我手上的这本书是把原本照下来,即所谓的“影印本”,记述了明代的军事行动,其中卷四是关于日本的内容,不用说,是有关丰臣秀吉的军队在朝鲜的战争。

不过,有趣的是,只有卷四有日本式的读音顺序符号和送假名。这也是因为,用于复制的原本,是在日本得到的,肯定是来长崎的中国船只带来的。买下这本书的日本人,只在与日本有关的卷四中,边读边标上读音顺序符号和送假名。

为什么把有标注的书作为复制的底本?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别的原本了。《明史·艺文志》里也记载了这本书,但在中国已经流失。

中国出版的书,在中国已经亡佚而在日本还能找得到的例子,并非只有这本《两朝平攘录》。

中国人是目录专家,日本人是保存天才

乾隆年间,中国亡佚已久的皇侃的《论语义疏》从日本传回来,收录于《四库全书》。日本的根本逊志[3]在足利学校发现了《论语义疏》的刻印本。

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是个大新闻,读书人都很兴奋。公羊学者、著名诗人龚自珍期待着日本是否还有其他中国已亡佚的古书,曾托付贸易船去寻找。

《定庵文集补编》的《与番舶求日本佚书书》一文中,表达了龚自珍得知从日本传来佚书的喜悦:

海东礼乐之邦,文献彬蔚。天朝上自文渊著录,下至魁儒硕生,无不欢喜。翘首东望,尤见云物之鲜新……

满篇溢美之词。

龚自珍在这封信里,附上一张单子,写明中国亡佚的古书书名、亡佚年代,托付贸易船寻找。

为什么龚自珍连亡佚年代都知道?这是因为中国对制作“书目”有超乎寻常的热情。历史中正史的艺文志,几乎罗列了当时公开刊行的所有有价值的书籍名。稍有名气的藏书家,必定会列出自家藏书的书单。官民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忙于制作书目。从这些数量庞大的官民书目中循迹调查,大致就能查出某本书何时佚失。

在前述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里,关于日本保存了中国佚书一事,吟咏如下:

论语皇疏久代薪,海神呵护尚如新。

不仅是古书,正仓院[4]的收藏品也是个好例子。很多中国文物在本家早已流失,流落到日本被妥善保存。

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提到。请先记住,日本人是保存的天才,中国人是制作目录的专家。

“以寡敌众”——日本人的兵法

话说远了,还是回到《两朝平攘录》上来。这本书中记录了日本人打仗的方法。

让中国人睁大了眼睛的是,日本人的伏兵战法和机动作战的巧妙:

用兵擅埋伏。每每于我军之后,两面夹攻,以寡敌众。

还有:

战前三五成群分散,一人挥扇,则伏兵四起。此谓蝴蝶阵。

书中有这样的记述:

扇子是暗号,为了在夜战中也能看见,大概用的是白色扇子。扇子翩翩挥舞,就像蝴蝶飞舞,所以起了“蝴蝶阵”这么个风雅的名字吧。

这是被称作倭寇的日本海盗部队的战法。

与倭寇交过手的明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这本书里写道:“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首……”

朱九德在《倭变事略》中写道:“(倭寇)有称二大王者,年二十余,每战辄挥扇。”不光是扇,同书中还记载有:“执白旗吹螺,整队而来。”

白旗和蝴蝶阵的白扇一样,是暗号,并非投降的标志。

说些题外话,白旗代表投降或是军使的标志,过去只是欧洲的习惯,中国人理所当然不知道。鸦片战争时,广州附近发生了清军炮击挂着白旗的英国军使船的事件。英国以此谴责:“中国人野蛮。”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白旗的用法只有欧洲才有,欧洲人却认为到哪里都通用,不得不说是一个大错误。毋庸置疑,这种误解还以其他的形式存在着。

“这种做法对方能理解吗?”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扇和旗是诉诸视觉的号令,视觉有限度。远距离的联络,当时似乎是以吹螺为号。

“绝对服从精神”的古老传说

“队不过三十人,每队相去一二里,吹海螺为号,相闻即合救援。”

根据《倭变事略》的描写,日本部队的活跃跃然眼前。

除了蝴蝶阵,还有种名号恐怖的“长蛇阵”。

这种阵法是这样的:排成蛇一样的长队行军,先头遭遇敌人,后尾迅速迂回,从背后夹击敌人。

与日本战国时代的“车悬战阵”、“鹤翼阵”,大概是类似的阵法。

总之,日本人号令一下,行动整然,而且相当敏捷。整个部队像一个生物,在扇子、旗子、螺号的指挥下,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操练的结果:

绝对服从命令。

这种精神也必不可少。

扇子向右边挥,就不能往左边跳。违反的人不仅自己性命堪忧,而且也会关系到整个团队的安危。

不许随便行动。

互相争执,行动就无法一致。因此在《魏志·倭人传》里,才有“少纷争”一说。原文为“诉讼少”,指诉讼、摩擦很少。

从身边的战友口袋中摸东西,很明显是扰乱团结的行为,所以“少盗贼”也是理所当然。

总之,《魏志·倭人传》里记述的日本人的特征,在一千三百年后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什么变化;在四百多年后的现代,也没有多大变化。

当然,中国的战争理论,以掌握大军,驱使他们像小部队一样灵活行动为理想,因此,强调暗号之旗和阵鼓的重要性。

《孙子》的《兵势第五》中说:“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注释中说,“形”指旗,“名”指金鼓。对“众”(大部队),要像“寡”(小部队)一样轻松自如地操纵,需要旗和鼓。

尽管如此,日本军队的蝴蝶阵让中国军队睁大了眼睛,这说明他们集体行动的迅速敏捷,并非中国军队所擅长。

痛感这样下去不行,明朝名将戚继光创立了名为“鸳鸯阵”的阵法。其名之优雅可与日本的蝴蝶阵匹敌,但从他的著作《纪效新书》来看,鸳鸯阵只是练兵用的阵形。荻生徂徕[5]不知为何,对此书十分推崇,甚至在日本翻刻此书。

戚继光在追悼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谭纶的祭文里说,这种战法连胜八十余战。就像结婚仪式的祝词中夸奖“新郎是秀才,新娘是才女”一样,在悼词里夸耀故人功勋,听者应该打个折。

引以为豪的鸳鸯阵,也是在日本人的蝴蝶阵、长蛇阵的刺激下创出来的。这种整体统一作战的巧与拙,也正反映了日本人和中国人性格的差别。这和《魏志·倭人传》里,中国人了解日本的情况后感到“吃惊”是一样的。

唯锦旗是瞻

民族关系深处的和人与满人

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未能掌握制海权,所以无法取得成功。虽然海守卫着日本,但在进攻对手时,海又成为一种阻碍,至少在蒸汽船出现以前是这样。

如果没有海,秀吉的军团将会更深入中国,跨过鸭绿江直至威胁北京,也不是没有可能。弄不好(从日本方面来说,是一切顺利的话),还可能征服明朝,实现太阁[6]的梦想。

夺取大明四百余州,是太阁的“夸大妄想”。确实不太现实,但也不能断定就是妄想。

明朝在半世纪之后,为满族所代。据推测,当时满族的人口不过数十万。同时代的日本人口,据说约有两千万。不是一个重量级别。

不过,在太阁的时代,时机还未成熟。明王朝真正腐败堕落是稍后的事。满族抓住了这个机会,再加上邻接中原,长期与汉民族接触使其掌握了与汉民族打交道的要领,同时还拥有杰出的指挥者,便如秋风卷落叶一般席卷了中国。

前面说到了暗号之扇,从打暗号这个功能来说,扇也可以换成旗。例如说“唯锦旗是瞻”,就是按旗的暗号行动,发誓绝对服从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头脑中一定会浮现日本的武士近卫兵团“旗本”。

从“旗本”再产生飞跃联想,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满族的“八旗”。满族和日本同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族,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联。按照近年来风头正劲的“骑马民族说”,和满两族的关系更是深了。

那么,满族八旗又是什么呢?

汉族有所谓本籍,如江苏省某县,台湾省某市出身。但游牧的满族人没有籍贯这种固定出生地,取而代之的是以“旗”为自己的籍。

“旗”就是军团,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属于某旗。无所属则被弃于荒野,只能等死;有所属,意味着能活下去。

一开始只有黄、红、白、蓝四旗,后来加上镶边的四旗,成为八旗。黄旗是主阵;蓝旗在狩猎时寻找猎物,在战争时引出敌人;红旗和白旗负责包围,把对方逼进黄旗翻舞的主阵。

平时的狩猎,就是一种军事训练。旗人原则上过的是游牧生活,所以家族也会和军团一起行动。

在集合或转移的紧急时刻,如果还讲究男女有别,就十分不便。另外,孩子坐在父母下座、不并排坐的礼仪,在这种场合也显得过于烦琐。

在战争中,男人的数量不断减少,要维持氏族延续必须留下子孙。因此,自然形成了一夫多妻制。但是,在集体生活中若发生女人嫉妒、歇斯底里的事情可不行,所以要多加教养、训练。

我并非要一一列举和人与满人的类似点。古今中外军事集团的集体生活,大多都有以上特性。这是我想说的。

辫子和月代[7]异曲同工

满族的风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辫子。征服明朝后,清王朝强迫汉族也蓄辫,甚至用死刑强制推行。剃去前额的头发,留长后脑的头发,编成辫子。

日本的月代也要剃头。据说是因为戴头盔闷热,所以剃去头发。这样看来,剃头风俗产生于要经常戴头盔的军事民族。北亚的民族经常“露顶”,有剃头的习惯,他们也是出名的勇敢战士。

日本的丁髻是向上梳起,如果留长垂下来,不就变成辫子了吗?

提到了满洲,就顺便说一句,作为地名,它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不愉快的名词。

满洲——这是一个民族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他们是通古斯系的女真族,接受了佛教的教化,特别是从很早就开始崇拜文殊菩萨。族长中也有很多人就名叫文殊,用汉字也写作“满住”或“满珠”,后来统一为“满洲”。

这是最有权威的一种说法,还有其他好几种说法。

据说满洲王朝爱新觉罗氏的发祥地是长白山,而内藤湖南[8]考证的结果是朝鲜咸镜北道会宁。总之,满人几经迁徙是毋庸置疑的。前面提到过,清朝开国时满族只有数十万(一说是十万)人。最近的统计为二百四十万,清朝灭亡时人口应该不满二百万吧。而且,禁旅八旗、驻防八旗等大部分满族人,都迁往关内了。

对“满洲”一词有所感触的中国人

日本人通常称为“满洲”的地方,从清朝始祖努尔哈赤开始,就有汉民族在那里从事农耕。后来,不断有移民从山东迁来,现在已有四千多万人口,其中满族人口能有十万就不少了。

用“满洲”来称呼中国的东北,因为它本是民族的名称,所以听起来,就觉得是在说“满族的地盘”。

正如阿富汗族居住的地方就叫阿富汗,人们常用民族的名称来命名他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满洲的情况并非如此。这里汉族占压倒性优势,就连蒙古族和朝鲜族的人口都比满族多。

历史上,这里也不光是满族的地盘。明代,这里设置了军事基地“建州卫”,有记载显示,清太祖将其改名为“满洲”。一定要用“满洲”做地名,那应该只是指旧建州,即沈阳(奉天)一带。

满族人自己也不把日本人叫作“满洲”的地方叫“满洲”,他们分别称之为奉天、黑龙江、吉林,或者总称为“东三省”。

日本人扶植傀儡国“满洲国”,中国的抗议游行队伍却举着“收复东三省”的横幅,绝不用使用“满洲”这一名称。

现在人们已经不再称其为“东三省”了,而是使用“东北”这个称呼。举个例子来说,日本的奥羽地方被叫作“阿伊努”,这一叫法就和“满洲”相似。何况,满洲又和受压迫的阿伊努族不一样,是曾经领有中国的民族的名字,更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

有人大概认为,不用管别的国家的内部情况,我们按自己的习惯来称呼就好了。但是,“满洲”这个名字带来的不快,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日本人所扶植的傀儡“满洲国”。这点不得不注意。

同类推荐
  • 穿到大宋探个案

    穿到大宋探个案

    霍浪从小痴迷探案有关的事物,却在一个夜晚遭到连环杀手的杀害,穿越到宋朝……在宋朝的探案之旅就此开始。
  • 大唐女装大佬系统

    大唐女装大佬系统

    贞观元年。这是一个美好的清晨。此时李二陛下初登大宝。此时薛仁贵还在长安城混着社会,绰号飞猪。此时的王玄策还是终南山中一个贪财的小胖子。此时在长安城常乐坊里,一个穿越到唐朝地狱模式开局的宅男叶小娘……开始了他没羞没躁的女装大佬人生。
  • 标准的领主生活

    标准的领主生活

    穿越到了王国风云里的中世纪世界,但是一切都显得太滑稽了啊!自己刚穿越过来父亲就死了,因为年幼继承法自己继承了父亲的五亩田地?木讷的哥哥死皮赖脸求着自己封他一亩的地,要当自己的封臣?自己一个农夫还得找五个人当自己的内阁?好吧,整个世界都疯了。
  •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是蒙古族卫拉特部一部优秀中篇史诗,叙述的是两个主要英雄人物波日罕和芒乃一出生便肩负起反对侵略,保卫部族的重任。在蟒古斯因野心发动扩张掠夺的战争中,他们一直以征讨邪恶、维护部族生存权益为宗旨,凭借“智、勇、力”同代表着社会邪恶势力兼破坏性自然力的对手蟒古斯进行殊死搏斗。最后成功拯救百姓、收复故土,并从蟒古斯手中夺回自己爱妻。这部史诗对蒙古族氏族公社解体到阶级社会产生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人情风俗等都作了非常真实、生动、形象的描绘,堪称一部蒙古民族早期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 古蜀之肺:大慈寺传

    古蜀之肺:大慈寺传

    大慈寺虽然经历了千多年的发展,但一直没有一部完整像样的寺志,因此其寺庙诸多情形付诸阙如。一座寺庙的历史,没有很好的实物档案和地下文物相互印证,没有较为完备的寺志,那么要说清该寺庙的历史是比较困难的。由远及近,作者顺着历史的光环娓娓而谈,述说着一座寺庙的兴衰。于成都而言,大慈寺今天的地位十分重要,身处城市之心,人文厚重,就像一叶肺片一样,左边是文化新闻区,右边是现代商业区。所以被称之为“古蜀之肺”。这,也正是作者在此书中,游刃有余的表达关键所在。
热门推荐
  • 学霸阅读学习法

    学霸阅读学习法

    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编辑的这套“学霸学习法”作品可供学者参考,从中获取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但要说明的是:“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霸阅读学习法》对学生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做出了理论指导,并推荐了部分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名篇故事,可供练习掌握该学习方法。
  • 学姐我能亲你么?

    学姐我能亲你么?

    “常安你知道吗?我喜欢了你三年!”这一天,顾黎终于将紧埋在心底的话说了出来。她原本设想的是那么的美好可这一切偏偏要与她相反着来。“但今天我想跟你说,从你和夏迟在一起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们已经错过了……”
  • 恶魔的号令:丫头,你是我的!

    恶魔的号令:丫头,你是我的!

    她,是活力的邻家女孩。他,是高冷腹黑的黑客大神。某日,慕寒崴了一下脚,被简斯宸背起来,简斯宸吐槽道:“你怎么这么重?”“你才重呢!”“全世界都在我背上,你说重不重?”
  • 团头鲂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团头鲂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近年来,江苏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绩可喜。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引导群众不断提升文明素质。
  • 酱酱的美食日记

    酱酱的美食日记

    这一世,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随笔日记,随便写写吧
  • 后宫有个大姐大

    后宫有个大姐大

    穿越而来,却因着一张容颜,成了当今炫朝之后。*若干年后,斑驳城墙之上,那一袭水色飞舞,战鼓连天。硝烟起,八方玲珑。女子以双掌击响战鼓,势如破竹,助我夫君……一统天下。
  • 漫漫仙途之战神别跑

    漫漫仙途之战神别跑

    看着旁人家的姑娘,一个个安静貌美,乖巧听话~~再看看好吃懒做的自家姑娘~不好好修行也就罢了,竟然还爱凑热闹~爱凑热闹也就罢了,竟然还爱捣乱~爱捣乱也就罢了,竟然还瞧上了战神·····
  • 我主角之主

    我主角之主

    当灵气复苏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强大的力量,你是会在这欲望里沉沦,还是超脱,走向更高?虽然我没有什么强大的天赋。但是,我,主角之主!(无限主角流)
  • 土匪横行:火娘子

    土匪横行:火娘子

    白桦寨护法火惹欢,别称火凤凰,一把火翎羽将焰火玩弄在鼓掌之间,恣意潇洒,这么一个美艳热辣的女娇娥却喜欢调戏姑娘,碎了一地的痴情男儿心,直到有一天,她被一个美男给反调戏了......
  •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之年先生耗时数年,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对祖国山川之美和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并以诗词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期盼祖国繁荣强盛的心愿。同时,之年先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也作了独特的细致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