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是指官职禄位。禄神是掌管文运官运、功名利禄的神灵。古代做官和科举考试直接相关,科举考试又与文人读书写文章直接相关,所以禄神不但受到官场人士的敬奉,也受到崇尚文化的老百姓的喜爱,成为民间的吉祥神,也成为文神。
禄神与福神、寿神一起,在我国民间历代受到百姓们的尊奉。
(一)禄神文化的起源
禄神,是指可以给人们带来高官厚禄的吉祥神。原是星神,称“文昌”、“文曲星”、“禄星”。在北斗星之上有七颗星,合起来称为文昌宫。其中的第六颗星,即是人们崇拜的禄星。
《史记·天官书》说:“曰文昌宫:一曰是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司禄,就是职司功名利禄的禄星。
(二)古代的禄神崇拜
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之后,禄星遂成为士人命运的主宰神,天下士人莫不对之顶礼膜拜。
禄星后由星神演化为人神。最有影响的禄神人神是在宋朝附会上的梓潼神张亚子,称“文昌帝君”,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
由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作文章,禄神崇拜便也包含对文运的祈求,所以禄神又不仅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或可称文神。
禄原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就是古代皇帝和其皇权政府,按照国家的规定,向各级官员发放的报酬。俸禄里除了钱币,还包括土地、实物等一切皇帝赐予的物质财富。
由于古人当官入仕需要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后方可加官晋爵,进而“食禄”。所以,禄又引申为前程、功名以及事业的代名词。因此,作为读书人的保护神和事业成功的象征,禄神逐渐在民间,尤其是想要飞黄腾达的人们的意识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三)民间的禄神形象
古代时,在正式的戏曲节目之前,往往有一场传统的表演预场:表演者身穿大红官袍,头戴一白色的假面具,手捧夸张性的大朝笏,笏上有“当朝一品”的字样,先上来绕场几周便下去。
再出场时,抱一个道具小孩,绕场几周又下去。最后一轮出场,边跳边向观众展示其手中的加官进爵之类的颂词。表演者的数回跳场,主要是给大家一种吉祥、祝福的意愿,借以表示禄神降灵、鸿运高照。
而在传统的民俗吉祥年画中,禄神的形象,往往采取以谐音鹿来替代禄神。鹿四肢细长,身上有漂亮、斑斓的花纹,其形象可爱。神话中的天鹿,是瑶光散开而生成的,其身上有五彩光辉,以兆祥瑞。
在单独的禄神画中,则是一个身穿大红官服,头戴高冠的官员,骑在一头梅花鹿上,寓意直指进禄。另外,也有禄神怀抱一个婴儿,意寓送子男神,望子成龙等。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总是将读书与入仕的憧憬联在一起。对于读书的功利本质,孔子曾有精辟诠释:“学也,禄在其中。”、“书中自有万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以更加直白的语言描绘读书的功利效应。
科举是封建文人入仕的必由之路,金榜题名意味着吃皇粮、享俸禄,地位显赫,光宗耀祖,过荣华富贵的生活,因此读书人梦寐以求。宋代时,就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民间传说。至明、清时,寓意功名利禄的吉祥图像盛行一时,这充分反映了古代学子的求仕拥禄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