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400000009

第9章 官方示范,导民以孝(1)

一、虞舜仁贤孝父母

元代郭居敬所编的《二十四孝》里,第一个孝行便是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它是历代统治者向社会极力推荐的孝行典范。

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是原始社会时期,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和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领袖人物。

相传尧晚年时,任命舜为摄政,命他巡行四方,先后翦除了鲧、共工等异族首领,大败三苗,任用禹治理水患,等等,但是,在关于舜的传说故事里,最为人熟知的就要数虞舜孝顺父母的故事。

据说,舜的父亲名叫瞽叟,原意为“瞎老头”。因为他有眼不识贤愚,性情顽劣,便得了这样一个诨号。舜出生后不久,母亲就死了。瞽叟又娶了一个性格乖戾嚣张但却年轻漂亮的妻子,继母生的儿子名叫象,为人傲慢。舜得不到一点家庭的温暖,性格却十分敦厚善良。父亲、继母和弟弟象,曾经多次谋害他,但舜非常聪明,每次都能安全地度过危难。

经过千辛万苦,舜终于长大成人,此时,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名已传遍华夏大地。舜先是在历山开荒种地,没过多久,历山的农民受到他的感化,变得勤勤恳恳,谦虚有礼,相互让起田界来。舜又去雷泽打鱼,过了不长时间,雷泽里打鱼的渔夫也都争着让起渔场来。舜后来又去寿丘制造陶器,人们听说后纷纷迁居至此,一年之后,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了,一年后就成了一个较大的城镇,又过了一年竟然成了一个拥有很多人口的大城市了。舜的名声由此更加显扬。

舜的品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时,天帝命大象替他耕地,鸟儿替他除草。帝尧十分赏识舜的才能和为人,打算选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并亲自带领百官来拜访舜,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来侍奉舜,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经过多年的考察,帝尧发现舜很有处理政事的才干,便选定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眼看舜的地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大,瞽叟一家非但没有转变态度,反而心生嫉妒,处心积虑地想要除掉舜,以瓜分他的财产。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补谷仓顶。等到舜爬到仓顶时,瞽叟和象却从下面纵火烧仓,舜手持两个斗笠乘着大风跳下谷仓安然着地,逃离火场。恶人一计未成,又生一计。这一次,瞽叟让舜挖井,待到井掘得很深,瞽叟与象却在上面埋土填井。舜察觉之后,便迅速向上另掘地道,再次脱险。井被填满了也不见什么动静,他们以为舜已经死去,象高兴地说:“主意是我出的,两个嫂嫂得归我,牛羊财物就归爸妈吧!”说完,象飞快地跑到舜的家里,正在他欣喜抚琴时,舜走了进来。惊恐万状的象不知所措,只得支支吾吾地说:“我,我正想念哥哥呢……”

父亲与继母对舜如此狠毒,舜不但没有丝毫怨恨,仍对父母不失孝道,非常恭顺,对弟弟也是关爱有加。父亲与继母愈恶毒,反衬得舜愈孝顺。舜登上天子之位后,去看望父亲时,仍然如以前一样恭敬,对弟弟象也不计前嫌,还封他为诸侯。继母年迈后,患上了眼疾,双目失明,据说舜抱着继母的头,用自己的舌头为她舔眼睛,最后,继母的眼睛竟复明了。

面对全家对他的虐待和恶毒,舜不但没有心怀报复,反而以德报怨,以孝报怨。舜的宽容和忍耐最终感动了天地,成就了一代帝王的霸业。舜的故事虽有后人附会的内容,但是仍然体现了古人的人生智慧。“忍人所不能忍,方能成人所不能成之事”,对待外人如此,对待家庭关系亦是如此。而作为一个帝王,一言一行都是臣民们效仿的对象,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也不再是帝王的家事。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在任何方面,帝王都要谨小慎微,考虑到自己的行为给臣民、国家带来的影响。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记载了孔子与弟子曾子的一段对话。孔子问曾子说:“古代圣明的君主有一种极为崇高又非常精妙的道德,用来治理天下,使得天下的人都来归顺,人民和睦相处,尊卑上下互不埋怨,你知道这是什么道德吗?”曾子不知,回答说:“弟子愚钝,不知道有这样伟大的道德。”孔子对他说:“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啊!这个孝道便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头啊!”这段对话作为《孝经》的开篇第一章,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孝的重要意义:孝是所有道德的根本,也是匡治天下的法门。

历代统治者都意识到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为了能更好统治人民,统治者把孝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为“百善孝为先”,并用自己或先贤的孝德来感化百姓。用孝来建立了中国几千年的宗族秩序,维持着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统治的稳定。舜作为一国之君,用自己的孝行感化百姓,渲染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便于对百姓的统治和对国家的治理。相传,在舜的治理下,华夏族疆域扩大,政治清明,百姓安康,“百兽率舞、四海乘风”,到处一派莺歌燕舞的祥和气象,虞舜所处的时代,是历代政治家最为向往的社会,舜也成了历史上被人颂扬的最有名的贤明君主之一。难怪太史公司马迁赞誉舜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帝始”!

二、周文王“寝门三朝”

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朝末年周族的领袖,被商纣王封为西伯侯,又称西伯昌。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残暴,嗜杀成性。面对纣王的残暴,全国臣民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西伯侯姬昌因为说了几句抱怨纣王的话便被囚禁了起来。西伯手下的谋士到处搜集珠宝、美女、骏马等献给纣王,他才放了西伯。西伯回到自己的领地后深感纣王的残暴和百姓的疾苦,献出洛河西岸的大片土地,请求纣王废除了炮烙之刑。百姓纷纷赞扬西伯的仁慈。

此后姬昌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发誓要报囚禁之仇。跟随自己的虽然有不少文臣武将,但缺少一位能够统筹全局的文武全才,为此,他四处求贤,渴望得到能够帮助自己灭商的贤人。

有一天,西伯要外出打猎,古人每每遇到出猎、征伐等事之前都要占卜,西伯打猎之前也占卜了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带着一众人出猎去了。在渭水河边,他看见一个七十多岁的白发老人在钓鱼。大队人马喧闹地从他身边走过,老人就像是没看见没听见一样,泰然自若地坐在那里垂钓。西伯感觉很奇怪,便走近查看。这一看不要紧,西伯更惊讶了,老人的鱼钩离水面足有三尺高,且是直的。西伯上前询问得知,老人名叫姜尚,字子牙。姜子牙说:“老夫钓鱼从来都是愿者上钩。”进一步攀谈,西伯发现姜子牙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西伯十分高兴,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贤人吗?于是尊姜子牙为“太公望”,意思是自己的父亲太公一直盼望的人,后简称为“太公”,并将太公姜子牙请回宫中。

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提出了“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的治国方略,广施仁政,安民富国,这样周族逐渐兴盛了起来。

在“笃仁、敬老”的治国方略下,周人十分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姬昌率先以身作则,可谓是孝子的典范,周文王“寝门三朝”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姬昌还没有继承父位,只是个世子的时候,对父母的服侍十分周到细心,每天都要去给父母请三次安。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他就起床了,穿衣梳洗完毕后,早早地来到父亲的卧室门前恭候着。当父亲起床后,他首先要询问在父亲身边服侍的仆人:“我父亲晚上睡得好吗?起床后身体是否无恙?心情好吗?”仆人如果回答说:“一切都很好。”那么姬昌就会很高兴。到了中午,姬昌还要像早上一样去请安,晚上也是如此,而且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如果听到仆人说父亲身体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的话,姬昌便会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做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以至于有一次走路的时候还差点被石头绊倒。姬昌无时无刻不为父亲的健康和快乐担忧,一直等到父亲身体恢复健康、心情愉悦了,他才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在父亲吃饭时,上菜之前,姬昌总要亲自检查一下饭菜的冷热咸淡,一切刚刚好,才让仆人端给父亲吃。父亲吃完饭后,还要询问仆人父亲吃饭的情况如何,饭菜是否可口,父亲是否吃饱。一切都问完之后,在确定父亲没有任何不适和不快的情况下,自己才会离开。

姬昌的治国方略有没有效果呢?实行仁政、尊老爱幼对于国家的治理有没有积极的作用呢?《史记》上的一则小故事给出了答案。《史记》记载,姬昌回到自己的领地后,社会威望不断上升,诸侯之间有什么争执,经常请姬昌来裁决。一次,虞国和芮国两个小国因为疆界的划分产生了争执,一起来西周找姬昌解决。他们进入周界以后,看见耕田的人都互相谦让田界,打鱼的人都相互谦让渔场,年轻的人都尊重年长的人,人人都爱护幼小,扶助病残,一派和谐互助的良好风气。两国的人看到后都觉得很惭愧,互相说:“你看,我们所争抢的事情,正是周国人感到羞耻的事情,我们还来周国干什么呢?这不是自取其辱吗?”于是两国的人都回去了,争执也就自动解决了。诸侯们听说这件事后,都更拥戴西伯了。至姬昌晚年,在与商的对峙中,已形成“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局面,为建立周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连外邦人都能受到感化而自动消弭纷争,可想而知,国内的臣民之间的相处是多么融洽,社会是多么稳定。国内社会稳定了,才能发展生产,生产发展了,国家才能富强。最后,姬昌的儿子姬发,在牧野之战上彻底击溃商朝,商纣王被迫自焚。姬发建立了周朝,是为周武王,尊自己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看来,“笃仁、敬老”的治国方略成为周国强盛、灭掉商纣的关键所在!

中国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贤之君和“三代”之治。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君主形象。孔子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孟子认为像文王这样的圣人,500年才会出一个,历代称颂文王统治贤明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其实,去古甚远,资料匮乏,文王的言论今天已所见无几,人们对周文王行为的认识未必全是历史的真实,文王未必如人们想象中的完美。但是人们对完美君主的渴望,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使人们寄希望于这样或真或假的历史故事中,希望能够教化当代的人们,使得人人向善,社会稳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百姓的教化要像春雨润物一般,在潜移默化中让百姓接受教化。领袖的行为好比是春雨,总能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万千百姓的行为。文王的孝行被历代传颂,不只是因为孝行本身十分感人,更是缘于后世统治者希望用孝行教化百姓,达到天下大治统治策略在里面。总之,周文王不管是在文治还是武功方面都成为历代君王效法的榜样。

三、郯子鹿乳奉双亲

郯子生活于春秋时期,是郯国(今山东郯城县境内有郯国国都遗址)的第一代国君。相传,郯子本来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是家里的独生子,因为他的孝行感动了当地人,于是他被推举为当地的第一位国君,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新国家,称为“郯国”。

《二十四孝》记载了郯子“鹿乳双亲”的故事。相传,郯子小时候家境贫困,只靠父亲上山种田、打柴度日,但郯子十分懂事,每天早起帮母亲担水、做饭、打扫庭院,也经常跟随父亲上山砍柴。郯子常常说:“父母生养我不容易,长大后我要像父母爱我那样爱他们。”郯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年赶上闹灾荒,田里收成不济,日子越发难过,父母整日忧心忡忡,加之操劳过度,竟然双双眼睛失明了,这可急坏了郯子。郯子每天既要种田打柴,还要照顾双亲,有空便四处寻医问药,为父母治疗眼疾,可总是不见效。后来,经过名医指点,得知只有经常喝鹿乳才能痊愈。而且,为了保证鹿乳的药用价值,必须每天保证鹿乳的新鲜,而且在采集时不能让母鹿受惊,母鹿受惊后,鹿乳的药效也要减半了。山上的野鹿虽然很多,但是众所周知,鹿的警惕性非常高,稍有风吹草动便跑得无影无踪了,哺乳期的母鹿更是如此,想要接近它们就十分困难,想要采集到鹿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为了治好双亲的眼睛,郯子不会轻易放弃的。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郯子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鹿皮披在身上,化装成小鹿,藏在野兽出没的深山里耐心等待,等到母鹿出现时,靠近母鹿,挤取鹿乳。为了更逼真地假装小鹿,郯子好几个月都披着鹿皮,在山岩上攀爬跳跃,模仿鹿的动作行为。在受了无数次跌倒摔伤之后,终于郯子模仿小鹿的动作越来越逼真,从而能轻而易举地接近母鹿,并顺利地挤到了鹿乳。为了保证鹿乳的新鲜,每次采集到新鲜的鹿乳后,郯子立刻飞奔回家奉给双亲,有时甚至忘了把身上的鹿皮脱下来。令郯子欣慰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喝了几个月鹿乳后,双亲的眼睛真的有所好转了。

郯子十分高兴,从此更是一天不落地进山采集鹿乳。有一天,郯子又进山了,恰巧,这天也是猎人捕猎的日子。取到鹿乳后,郯子忘记脱下鹿皮便飞快地往家跑,猎人看到一只小鹿在飞奔,举箭便射,幸亏第一箭没有射中。当猎人再次举箭要射时,郯子赶紧脱下鹿皮露出头来,对猎人说明原委。猎人听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对他肃然起敬,并护送他下山。

同类推荐
  • 中国民间禁忌风俗

    中国民间禁忌风俗

    本书包括禁忌的起源、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各行各业的禁忌、人生一世的禁忌、万事万物的禁忌以及禳解禁忌免遭惩罚等方面的知识。
  • 北大五明国学课

    北大五明国学课

    明身、明心、明性、明德、明道,正好代表人生最应该具有的五种智慧,源于明身、启于明心、进于明性、达于明德、成于明道。五明国学,希冀站在历史的高度,以21世纪的视野、全方位的角度、兼容并包的态度来传播今日之国学,且并不单纯地讲国学,而是将国学用于当下。学习五明国学,在当今物欲横流,缺乏信仰的社会中,找寻真实的自我。以明身、明心、明性、明德、明道之五明,化解对社会、对工作的怨、恨、恼、怒、烦之五毒,以此安顿好我们的灵魂。
  • 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该套书共三卷,分别是《谜语卷》《歌谣卷》《地名故事卷》,收录了奉化区谜语近1200条,歌谣340余首,地名故事150余则。
  • 中华神秘文化:相术文化

    中华神秘文化:相术文化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富贵之骨,不遇贫贱之苦;贫贱之相,不遇富贵之乐。世间之人各有其察性、聪愚、寿夭,乃至贵贱、吉凶、祸福的差异,并有其相应的特征。“故知命之工,察骨体之正,睹富贵贫财,犹人见盘孟之器,知所设用也。”让我们一道进入相术的神秘世界,披石拣金,去芜取菁。
  • 毓老师说

    毓老师说

    《毓老师说》为毓老师在台几十年讲学或谈论的语录,为毓老师思想言论的综述,由毓门弟子整理,一共十二辑。《毓老师说》中“思痛录”、“训勉录”、“用知录”为毓老师撰写的题名;“政事录”、“识往录”、“司铎录”、“奉元录”、“述学录”、“问心录”、“立本录”则是毓老师提撕众弟子的字词;“倚栏录”为毓老师对父母、妻子之情的动容记录;“俨然录”则是弟子记载毓老师的言行以及表达自己思慕之情。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宫主大人

    我的宫主大人

    一个是天罗宫主,一个是相府千金,本想是纯粹的古代甜文,却偏偏沾了点武侠气。她曾以为,循父意听君命,便是她的宿命。他告诉她,遵己心顺己意,才是她的未来。人生而有七苦,命定之人,终是逃不开一个情字。
  • 你是夏日里的一缕清风

    你是夏日里的一缕清风

    夏日炎炎,你却似一缕清风,让人贪恋至极。
  •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1部)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1部)

    青年学子亦可从中学到有别于课堂上的历史讲述,一部一直放在毛泽东床头的大书,一部曾经让毛泽东读了17遍的大书,《资治通鉴》是中国人的管理智慧。这样读《资治通鉴》,是为官者的管理智慧,是企业家的MBA教材,是奋斗者的行为指南。
  • 罗马兵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罗马兵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其余两本为中国的《孙子兵法》、日本的《五轮书》),主要论述古罗马和古希腊军事学术理论,包括战略与战术,进攻与防御等,备受西方学术界推崇,包含作者对于军事管理的先进思想,是奠定西方军事理论的基础之作。
  • 敬业胜于能力

    敬业胜于能力

    这是一本体现完美职业精神的培训经典,是一本造就优秀企业和员工的职场箴言!敬业胜于能力——世界500强企业成员信奉的第一标准。敬业是职场人士的第一美德,也是聪明的生存之道,敬业能焕发你内心的力量,从优秀走向卓越,忠诚于自己的职责,最终的受益者是自己。
  • 那日与你

    那日与你

    他最后悔的事,是满怀愧意地发现了:“我曾以为我能够接受一切,却发现是一切先接受了我……”
  • 王妃特呆萌

    王妃特呆萌

    第一次见面:“你怎么还活着?”所谓的妹妹如是质问。“因为你还活着。”某人斜着头,一脸认真的回到。后来:“你怎么在这儿?”那控诉的眼神满是气愤。“因为阴魂不散。”某人咧嘴笑了,暗搓搓的想着怎么教训这个女人。
  •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本书讲述了战国七雄,各国兵争舌战,风云际会,政客过招。奇招、绝招、阴招、险招令人眼花缭乱,大战、小仗、明争、暗夺令人目不暇接……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又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段。袁腾飞以其独到的“史话体”,为我们轻松解读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 那年的青春岁月

    那年的青春岁月

    他们相识在最美的年纪,在家人的重重阻拦之下,依旧不放弃,最终得到家人的妥协,他们如愿在一起了。可是一切的一切谁能猜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