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80100000034

第34章 备战高考的日子(1)

陈谭轩

毕业中学:安徽省蒙城县一中

系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在读研究生)

人生格言: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在安排自我复习时间时,与老师的辅导进度相结合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课堂复习应该是高考复习的主体,老师对此有精心安排,这是他们多年的经验。你要特别注意。

重视每一堂课

高考复习,尤其是最后的复习,为什么一定要以课堂为主体,这是因为高三老师历来配的都是富有经验的老师,老师一般对教材、对高考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熟谙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高考的出题范围,知道深浅,而且接受有关高考的信息也较多;他们善于以历届高考试题中研究高考常见题型及答案的方法,并且从全国各地精选模拟题,有针对性地给予适当的集中训练。更重要的是,基于此,他们对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周详严密的复习教学计划,他们的教学,就是按部就班地遵循这一计划由浅而深,由普遍到特殊,由基础到深度、难度、广度进行复习引导,纠编补缺。而最后60天,则是老师“练真经”、“上火候”的时候,尤其应该以课堂为中心、为主体来复习。所以,在最后的冲刺中,我们必须重视每一堂课。

重视每一堂课,首先是自己的复习进度安排要与老师的安排保持一致。换句话,课外的安排必须以老师的安排为中心,每天的复习内容应该以课堂的复习为主轴。如果不这样,就会形成各唱各的调,不仅不能起到互补与合力的作用,反而分散注意力,效果不佳。比如,今天老师安排复习第二章第三节,你却在为复习第一章第二节或第三章第一节而忙碌,这样你就会分心,并为这不合适而苦恼,也就不能充分消化当天课堂复习的内容,对老师的提示、归纳、总结以及复习方法的指导等无法认真地理解、运用,慌乱地复习完自己的内容,同时又不得不听老师的讲解,结果既没有学好老师所讲的内容,自己的复习安排也得不到时间保障,老师讲的东西也无充沛的精力完成。老师出的训练不能与课本复习同步,也起不到巩固、强化的效果,而且每天功课都留些尾巴。日子久了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你心中的焦虑也与之俱增,最终精疲力竭,手忙脚乱。

重视每一堂课,就是上课要认真地听,用心地记,充分发挥上课45分钟的作用。课堂45分钟比课下几个小时都重要,尤其是最后60天老师的讲课已进入提纲要领归纳、概括、融会贯通阶段,和着重介绍方法、技巧阶段。因此,每堂课必须放下未完的任何事,专心听老师提纲要领地总结各章节内容,并前后联系对比,从不同角度,不同线索剖析知识的各个层面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并提高综合能力。

重视每一堂课,应把每天的自习时间,拿出一部分来,集中精力消化每堂课复习的内容,进行思维、思路、方法、技巧整理,把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重新系统化,并及时做完每堂课的训练题内容,抓住其中的典型性的题型,进行反复琢磨。与此同时,剩下的时间,应该温习当天讲的课本内容,突出重点,巩固认识,如果再有时间,可围绕当天讲的内容,适量地选些参考题来琢磨、训练,或阅读相关内容的参考书。

吃透课本精神

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使人功成垂败,一个知识盲点可能使人痛失前程。

避免上面所说的这两种情况的最好办法,是在最后60天一定要吃透课本精神。

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最后60天需不需看课本,有的同学认为最后两个月主要是训练题,可以丢开课本不管。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课本是高考取胜的唯一知识基础,无论在哪种情况,或掌握到了哪种程度也不能丢。并且,即使你对课本弄得再熟,以致可以倒背如流,也不一定都一一理解了;即便理解了,再看,又有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二是吃透课本是不是读课本,通览课本,或背课本。最后60天的任务不是熟悉课本,记忆背诵课本内容,而是在于深刻钻研、理解课本中需要进一步理解的东西,真正使课本知识烂透于心,以达到每个知识点都“知其所以然”。“吃透”就是指知其所以然。

在最后60天吃透课本就是指:第一,消化课本知识,这是实现有效知识存储的前提与基础。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消化。而不消化的知识是进不了“信息库”编码存储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机械地重复记忆,即使滚瓜烂熟,所复习的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也只能像油浮在水面一样,不能同头脑中已有知识融合在一起,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症”。

第二,“简化”课本内容,这是总复习关键的一环,人们常说“将书读薄”就是这个意思。“简化”的关键是多思考、多进行信息的转换和对知识浓缩概括。可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扩散与集中思维等不同手段,将繁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相互之间的关系逻辑化。经过这样的加工整理,就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公式、符号和图表等多种形式,将知识纳入有机的体系之中,就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既利于记忆储存,又便于提取使用,运用时就能做到思路纵横伸展,左右逢源。

第三,知识的“序化”,这是从占有知识到有条理地牢固储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没有这一步,即使知识装进了脑子,也是不牢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序化”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集装”的过程。它会有条不紊地将输入信号分别装入大脑的各个有关功能区,进行编码和存储。如果复习中能按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与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分类、综合和小结,各种知识都可以有规律地进入存储系统。

第四,在前三者的基础上使课本知识在自己大脑里系统化。总复习中,经过查缺补漏阶段后,就能比较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这样紧扣教材,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复习,看起来慢,实际上慢中得快,慢中得好。

克服“高原效应”

就我个人体会,心理问题的产生皆源于自己;其解决也只能依靠自己,而不可单依赖他人劝慰或环境改善。自己心中的苦恼、紧张、莫名的焦躁,的确可称为心魔。细想想,都是由思想的没端正,没想通,所以,要斩这“心魔”,全赖自我调节。

所谓“高原效应”就是指当我们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全面复习,历经辛苦,朝着目标,努力跋涉,终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爬上了一片茫茫无际的平坦高原,在这其上,远处还立着目标的山峰。欲再用力,继续攀越,你却感到怎么也无法再往上爬。

“高原效应”是复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它主要产生在我们长期紧张、单调、刻板的复习之中,和机械般地反复操练同一内容之后的某个特定时期。一般地讲,在高考前最后60天的强化复习训练过程中,最容易发生这种现象。

“高原效应”的主要症状为:在复习告一段落或计划的阶段性完成之后所出现的一种知识饱和假象,这种知识饱和假象体现为大脑神经对知识信息的刺激不再敏感,甚而至于无动于衷。当你打开课本时,一切都觉得熟悉、了解,一看明白;而当你合上课本,却又迷迷糊糊,既不能清晰地条理出知识的线索,弄不清知识的结构框架,许多东西又似是而非。确实许多方面你下了功夫,甚至背得滚瓜烂熟。一旦抽出一点,又往往回忆不起来,基础性的题你都能做或大部分都能做,但难题却仍然不能得心应手,对许多典型的、类型化的题做起来感到力不从心,似曾相识,却又不真识。

高原效应这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颇为复杂,但至少与这几个方面有关:一是长期紧张,神经系统高速超负荷运转,到一定时候,产生麻木性的低潮状态而失去思考敏感性;二是长时期的疲劳战术,身心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调节,神、气不能很好地聚焦一体,形成神思分离的散漫状态;三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反反复复的复习,掌握的知识信息大量充斥于大脑,而许多都未真正理解、消化,但自我评价则产生“一切都已掌握”,大有胜券在握的盲目感。

这种盲目感加上前两种因素的“合力”,内生出一种按捺不住的浮躁,急切盼望早点结束又事实上并未结束,却仍要继续坚持重复下去的厌倦、焦心、浮躁心情。

认识到这些,我们就知道怎样去做才会迅速消除这种负面的心理现象。

首先要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效应的出现是启然的,而且并不是坏事。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大脑神经对同一信息的刺激当然不会感到新鲜,掌握知识的速度开始减慢,而且高原效应也是在对知识掌握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出现的,知识饱和也是有一定真实性的(是一种虚幻的)。同时,也有更大程度上的心理饱和,对反复的重复、巩固逐渐厌倦。

同类推荐
  • 18岁前应该养成的18种习惯

    18岁前应该养成的18种习惯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使未来的人生充满挫折,只要他能够保持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够以健康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从而排除人生中的各种艰难困苦,走向成功。青少年朋友,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我们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人格。愿我们每一位青少年都能记住一点:好习惯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
  • 成功创业的人生

    成功创业的人生

    管理之策,严格。谈起管理团队,李革如数家珍:常务副总刘晓钟,开拓创新才能非凡;研究部副总王晓川,是公司计算机化学和药物分子设计的领头人;生产部副总唐苏翰,公司未来大规模药物生产指挥非他莫属……大家相互理解,各展其长,有效促进了整体运营。198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探索人生。
  • 魔幻记忆100%

    魔幻记忆100%

    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这是他们成功的基石。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是你所期望的吗?杰出诗人泰戈尔在幼年时记住了很多歌谣,4岁时便能读书,8岁时就能掌握4种语言;著名科学家卢瑟福,1岁半就能读书认字,5岁就能背出50多行的拉丁文诗歌;著名小说家罗曼·罗兰,对各式的花朵及食品,一嗅就能正确地分辨出它们的香味来。
  • 立德 立言 立行:立家规·正家风丛书

    立德 立言 立行:立家规·正家风丛书

    本书从立德、立言、立行三个方面入手,告诉读者如何立德修身,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文明高雅,如何让自己 的行为符合社会礼仪规范。希望广大读者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懂礼貌、重品行的谦谦君子。
  • 价值的实现(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

    价值的实现(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

    是否可以这样说,实现价值的真正动力是基本需要的满足。由于它一直被忽视,我们确实有必要承认它至少是这类因素中的一个,并且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在摩尔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需要的满足和挫折决定兴趣的几种方式。
热门推荐
  • 叶罗丽精灵梦之穿越奇情

    叶罗丽精灵梦之穿越奇情

    陈小安是一位普通的女初中生,小学时酷爱叶罗丽精灵梦动漫,长大后某些原因导致弃坑,但仍然在假期时期追剧,一次机缘巧合让她穿越到叶罗丽。深知剧情的她尝试改写故事中的人命运,守护两界和平,结果真的会如她所愿吗?“不温柔的世界里,你是我的运气。”“你是我在这世间唯一的甜”“别离开我好不好。”“什么是……喜欢?”“能遇见你真是太好了。”“你为何不惧怕我。”“我早已经不满足只是守护你了。”“不可改变过去,已经有人为此付出了代价。”“……”(ps:一本幻想小说,以叶罗丽世界为背景,会加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人物,希望多多支持)
  • 说话有技巧 做事需手段

    说话有技巧 做事需手段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是一个机会频生、奇迹迭出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望成功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必须在思考和学习中塑造自己,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必将学到许多实实在在的成功方法,这些都将成为你今后生活、工作、事业中的指南。
  • 超神学院之光明守护

    超神学院之光明守护

    不需要简介。换上玩一玩的态度。没试毒的谨慎点。试过毒的趁早,不然毒翻了可没有医药费。
  • 沐家仙人传

    沐家仙人传

    沐青宁朝楚秋颜微微颔首:“你们还有二十年寿元,我同你娘商议了,在你们有生之年,带你们游遍整个平云大陆,陪伴你们走过最后的日子。”楚秋颜和沐灵瑶再次看了一遍儿孙,沐娘子拉住他们的手,脚底生云,带着他们化作一道白光消失在天际……当今皇上终于明白先皇的话了。从此林国也有了关于沐家神仙的传说。
  • 高老头(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高老头(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大医平安

    大医平安

    故事的背景为某个类地球的巨大星球,该星球文明经过千百次的毁灭重生,人们终于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在某一次文明再次重生之时,星球内发展理事会为留后路,利用球体磁场隔离出一块大陆,并抑制该大陆的科技进步以阻止环境破坏。三百年前,主大陆派遣了十名新监视员到被隔离的不离大陆,该监视组组长凤象用一己之力结束了不离大陆千年来的万国乱世,统一为十四大国,我们的主角平安就出生在十四国之一的西部葵国。
  • 挣扎在新美漫

    挣扎在新美漫

    一个天朝乡镇基层公务员一个能辅助能穿越的系统一个深渊入侵的美漫世界
  • 海峡两岸空战史

    海峡两岸空战史

    一架又一架执行绝密任务的国民党空军间谍飞机,接二连三地被击落在中国大陆上,那是一段被隐匿的历史。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敌对双方谁拥有了准确翔实的军事情报,谁就掌握了战胜敌手的钥匙。因此军事情报历来都是敌对双方所不惜代价猎取的目标。在现代由于使用飞机获取情报速度快、效率高、覆盖面大、人员伤亡少,因此它一直是获取军事情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 一见倾心:许你一世欢颜

    一见倾心:许你一世欢颜

    (本文甜宠,男追女)莫名其妙的与一个妖孽男人签下了莫名其妙的契约,从此之后两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啊呸怎么可能!姚可默默的看着凑到自己面前一脸灿烂的妖孽男,小脸顿时有些欲哭无泪。姚可(认真相):“我是宅女也是腐女。”妖孽男(勾唇):“没关系,我接受你。”姚可(嘴角微抽):“……我喜欢BL类型的漫画哦!”妖孽男(笑脸如花):“没关系,我喜欢你。”姚可(掀桌怒吼):“我画的漫画里让男男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妖孽男(邪魅一笑):“没关系,我也可以对你做这样那样的事情。”没来得及反应,就被这腹黑妖孽男直接扑倒吃抹干净!
  • 校草是个粘人精

    校草是个粘人精

    【正文已完结】五岁那年——慕小苏被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将一大包零食种在地上希望能长出零食树。自此,慕小苏便希望有一天能像电视里放得那样将夜景辰扑倒在地,狠狠的揍一顿。望着主动送上门来的人儿,夜景辰邪魅一笑,大手一楼。主动送上门的人儿,岂有不要之理?【读者群:23921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