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5700000003

第3章 到基层中去,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毛泽东“群众情结”的精髓。把自己视为群众的一分子,并时刻牢记自己是群众,这一点恰恰是很多人所忘记或正在忘记的。忘记自己来自群众,就是忘本,忘本就是背叛;忘记自己是群众,就是忘根,忘根就会变色。

人民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最丰富、最实际、最管用。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都是民间的创举、群众的发明。任何时候都不可小看群众的聪明才智,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研究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我们的工作才会更生动。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群众永远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想问题、做决策、做工作,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杨善洲是云南省保山区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常说:“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应该一天也不安宁!”

他曾经专门在保场乡种了半亩粳稻试验田,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一亩地可以提高产量三四百斤。为让群众熟练掌握这一种植技术,他常年跑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推广。

有一年的插秧季节,龙陵县平达乡河尾村的几个农民正在地里忙活,农民打扮的杨善洲走了过来:“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村干部没跟你们讲‘三岔九垄’插秧法吗?”

农民们以为他是路过的农民,没好气地答:“你会栽你来栽嘛!”

杨善洲二话不说,卷起裤脚就下了田,一边讲一边示范。插秧是倒着插,越往后插得越快,农民们惊奇地发现,很快他就跑到最后去了。

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用这个“三岔九垄”。他还种了“坡地改梯田”、“改条田”、改籼稻为粳稻等各种试验田,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许多人留意到一张照片:那是1980年10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保山视察工作时与当地领导的合影。从照片上看,当时的杨善洲一副农民装扮,连裤腿还卷着忘了放下!

秘书段兴华回忆,胡耀邦来到保山地委,却不见地委书记杨善洲。原来,那时正值小麦播种季节,杨善洲在办公室待不住,就去了板桥公社的田间,给农民群众做示范,卷着裤腿一起干。总书记来了,地委工作人员赶紧去田里叫他,他才一身泥水地急忙赶回来,到宿舍换了件他最好的中山装。他的宿舍和办公室相连,他满身泥土的样子让胡耀邦看到了,胡耀邦送给杨善洲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句话后来成了杨善洲毕生的追求和座右铭。

深入农村,到第一线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杨善洲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常说:“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而杨善洲亲手拌大粪的故事,保山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不止一次地从不同人那里听说过。这只能说明,杨善洲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相同的故事。

杨善洲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的勤政为民为他在生前赢得口碑,身后树起丰碑。

任何人都离不开培养他的沃土,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求我们把自己看成是群众的一分子,对群众怀有深切的感情,想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与群众共渡难关。

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相信群众、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和请教,善于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会读有字之书,也要会读“活书”、“无字之书”

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不但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活”的书本、“无字之书”,便是人民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生活在基层,接触最广、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实践也证明,在广大民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

要想在工作中有所成就,就得融入群众,多听听他们的声音。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说:“坐在学术机构里就如同待在宝塔尖上,最大的特点是脱离实际,不知道中国是什么,现代中国老百姓想什么。所以我提出来走出宝塔尖,到人民中去、到实践中去做调查研究。”与群众打成一片,读懂群众这部“活书”、“无字之书”,才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提升问题解决力的首要途径,就是读懂“群众”。只有读懂“群众”,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提升工作水平,改善工作方法。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全国法院大法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法官“要学习群众语言”,“特别是下基层、进社区,要把法律语言转换成符合法律精神的群众语言,使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明”。

在基层特别是农村,一些群众由于受法律知识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法官在审执工作中所讲的法律专业语言,听不清,弄不明,如同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结心病解不开,疑团疑虑抹不去,这样对法院的裁判结果发生抵触情绪就难以避免,使审执本应达到的社会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如有些案子,原本案件事实清楚,审理程序合法,裁判结果得当,而当事人为什么呼天喊地冤枉,为什么长期东奔西跑,不断申诉、上诉、上访?另外,一些地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为什么一直居高不下?

这一切闹剧悲剧之所以会接连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办案人员对待当事人的态度不好,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较弱,不愿做、不会做群众工作,尤其在语言使用上与群众沟通交流不顺畅.不柔和所致。办案时不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一味地使用生硬、抽象的法律专业语言,不能自然流畅、恰如其分地将其转换成生动鲜活、浅显易懂的群众语言,使当事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法理、情理与具体的矛盾纠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连接,老百姓不能顺畅地达到解决矛盾纠纷的理想彼岸,结果不是案结事了,而是案结事不了,官了民难了。

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必须最广泛地接触群众,与广大群众交朋友,深入到群众中去直接地、面对面地与群众打交道。所以,必须要读懂群众的心理,采用适合的方式与群众沟通、交流,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

要注重学习本质,讲究实效,切忌形式主义,特别是要更多地以艰苦地方、困难地方和问题多的地方为“第一课堂”,补足知识缺陷。

提升工作能力,获得成长机会,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读懂群众这部“书”,如何使自己与身边的群众打成一片,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使自己不断进步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读懂群众,需要真挚感情。带着感情,我们对群众才能读得进、读得深、读得准,才能真正读懂。放下架子,迈开双脚,到一线去,了解群众的疾苦、困难、愿望,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听取群众的评价、判断、意见,问计问策,向群众学,在实践中学,这是读懂群众的捷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少一点官味,多一点人情味,对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用热情影响群众,用真情赢得群众。

2.靠“德”字立身,取信于民。郑培民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与人为善,多关心、体谅和帮助他人,在各个方面做出表率,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要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学,处处学,事事留心,自强不息,将“多办实事好事”视为使命,苦干实干。

心向群众,什么都不怕;心向群众,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沉到基层,走到群众中间,与他们交朋友、唠家常,帮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就会说实话,讲真情,我们也就能够真正读懂群众。

读懂了群众,我们就会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欠缺,反之,采用高高在上的姿态,群众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这部书我们也就越来越难以读懂了。

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汲取智慧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群众中虽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不多,但他们之中不乏“小诸葛”、“土专家”、“活地图”和能工巧匠,他们最贴近实际,点子多,办法新,思想活跃,往往不受旧的习惯思维的羁绊,不受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的束缚。

实践证明,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许多难题到群众中去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许多困惑到群众中去就会豁然开朗。只要善于从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力量,就能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就能解开思想的“扣子”,激发创新的灵感,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钥匙。

康熙年间的一个盛夏季节,在山东淄川蒲家庄大路口的老树下,一位三十来岁的汉子摆了一个凉茶摊。他很瘦,开襟的粗布短衫显现出这人家道的清贫。而这个茶摊除了一小缸粗茶、四五只粗瓷大碗外,让人纳闷的是桌上竟搁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与卖茶怎么也不沾边。

这个人便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在屡次考取功名失败后,决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但提笔没写多少就写不下去了。虽然他的才学出众但苦于没有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后来他转念一想:为何不向老百姓去请教呢?他们一定有很多好的故事。于是他在村口大路旁设了个茶摊,供行人歇脚和聊天,在边喝茶边海阔天空地瞎聊中,蒲松龄常常捕捉到故事的题材和素材。

后来蒲松龄干脆立了一个“规矩”:哪位行人只要能说出一个故事,茶钱他分文不收。于是有很多行人大谈异事奇闻,也有很多人实在没有什么故事,便乱造胡编一个。对此,蒲松龄一一笑纳,茶钱照例不收。也不知道耗去了多少茶钱,蒲松龄收集到许多素材,最后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凭借生活经验,将许许多多牛鬼蛇神、妖魔狐仙充实,完成一篇篇小说,创作出了传诵千古的《聊斋志异》。

无论是谁,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有进步。向别人学习很重要,在很多生活细节中可以发现,时时刻刻都有学习的机会。很多人不是学不到,只是错过了学的机会。向别人学习并不丢脸,丢脸的是自己不明白却装作很懂的样子,不屑于问别人。

只有在基层吸收丰富的营养,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拜群众为师,梦想有多大,抱负有多大,基层的舞台就有多大。

郎福堂是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副总工程师,从业20几年来他一直奋战在技术工程第一线,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用技术创新引领工程建设创新,给送变电事业的工艺创新不断带来突破。2007年郎福堂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授予“中国电力建设专家”称号。

郎福堂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奋战在野外施工第一线。2004年他曾经因为成绩突出而被调到管理岗位工作,但他却放弃了坐办公室的良好条件,毅然回到了生产建设第一线,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他说“只有施工一线才是我真正的战场”。

一直以来里外放导线施工都是采用人工方式完成,不仅难度大、效率低而且很容易出现事故。郎福堂面对这种情况开始研制新的架线方式,他以引导绳索选型、工具研制、引导绳铺放方式为切入点,研制了新的引导绳展放工艺和配套的专用工具,实现了直升机展放引导绳的施工新方法,开创了直升机放线的新领域。

在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工程首条1000千伏线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面对困难郎福堂没有退缩,而是把这次施工当做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在研究施工方案的过程中,他一连数月吃住在工地,每天盯着各种设备和零部件,仔细研究各种可能的施工方案。他一共试验了8套试验滑车,进行了无数次操作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实验结果成功运用到了实际工程中。郎福堂的这项实验成功解决了迄今仍为全世界困扰的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八牵8”张力放线的两大技术难题,为我国现有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开辟了新途径。

郎福堂把科技创新当做自己不断追求的目标,他说科技创新是推动电力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的电力工业水平,尽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很多人抱怨自己找不到机会,那是因为他们总是抬头望“天”,都不愿低头走好脚下的路;他们的目光总盯着能够震动一时的大事物,而不会从基层着手,在基层寻找到创新的种子。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民群众不只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之源,也是智慧之源、谋略之源、方法之源。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越来越专业,许多领域的知识我们都知之有限。因此,我们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借助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才能进行科学决策,才会无往而不胜。

先要做“学生”,然后做“先生”

毛泽东同志说:“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有些人自视清高,看不起群众的“师资力量”,他们总是隔绝于群众之外,自然发现不了群众的有益经验。

只有先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当好群众的“先生”。无论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向群众学习、以群众为师的优良传统不能变、不能丢。以“空杯”的心理、“小学生”的心态,虚心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教育、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19世纪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有个才八九岁的女生却提出:“既然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看应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惊喜不已,当即把诗中“大”字改为“小”字。事后,陶行知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20世纪40年代初,话剧《屈原》在重庆公演,郭沫若也在看戏。台上,婵娟痛斥宋玉:“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在台下听来,总觉得有些不够味。隔天,郭沫若到台后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说到自己的感受,商量着做些修改。有个演员在一旁插口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这一改,果然生色不少。事后,郭沫若特地写了一篇短文附在剧本之后,称这位演员为“一字之师”。

那些成名已久的大家尚且能谦虚地知错就改,甘拜“一字之师”,何况是普通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以为自己多了不起,骄傲使人变得目光短浅,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如同井底之蛙,总觉得自己头上的天很大。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我们的身边,群众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要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就耻于与之为伍,更不要明知自己错了或不懂却不屑向别人请教,不懂装懂。

李斌是上海电气(集团)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工人、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从1992年首次当选上海市劳模以来,伴随着荣誉和鲜花,李斌依旧没有放弃“调试工”的身份,始终工作在一线生产岗位上。而“工段长”、“总工艺师”等升职,对李斌来说,只意味着更重的担子和更大的舞台。。

当年,李斌从技校毕业后,他怀着当一名好工人的愿望,成为上海液压泵厂的学徒,那时他认准一个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磨刀是一项基本功,而对液压产品来讲,工艺要求更难,磨刀的难度特别高。他就潜心专攻磨刀关。他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虚心求教,经过几年的磨炼,他终于掌握了磨刀的技巧。不久,虚心好学的李斌就成为“全能型”工人,再难加工的零件,到他那儿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在3年学徒生涯中,铣、车、磨、刨等多项加工技术样样精准。

李斌有一句口头禅:“让我试一试。”一次,企业引进了外国的数控机床。这类机床专业性强,国有企业不可能用更多的资金去进口各种数控机床。因此,必须对其改造。李斌一头钻进机床内,从汽缸、油泵和夹具上一一研究起来。接着,他又对机床大动“手术”。凭着他丰富的知识和实际经验,进口机床改变了模样,成为工人手中的驯服工具。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了一笔巨大的资金。

在李斌看来,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但只要从主观上努力,都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技能,一个人的技能成长与平时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李斌三年学徒,掌握了金属切削加工全套技能,在工作中学习文化、钻研技术、注重实践、学以致用,使他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也为他的创造奉献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李斌在瑞士第一次调试数控机床至今的十几年中,他成功开发了5种类型、17种进口数控机床的加工功能,在企业开发新产品时充分发挥效能,为企业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当群众的学生,就要眼睛向下,恭恭敬敬地向群众请教。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 当群众的“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是只听赞成自己的意见,也要听反对自己的意见。能不能这样做,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立场、根本态度问题。

不要认为基层群众就不值得尊敬。向群众学习,应当掌握以下要诀:

1.要抱着“请教”的态度。谦虚一点,这是最基本的态度。

2.妥善找寻问题的切入点。找到对方能感兴趣的切入点,然后交流。

3.态度要诚恳、认真,不要给人“只是随便问问”的感觉,最好能做笔记。

群众出“上联”,干部对“下联”

群众出“上联”,干部对“下联”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这些朴实的话语,就是对在意百姓表情的深情诠释。

孔繁森有一句名言:“老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被埋没的痛苦。但如果把自己当做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路,就绝对不会被埋没。”当泥土就是要将自己看低,看弱,看小,能将自我融入群众,成为群众的一分子,只有把自己当做普通百姓,才能体会百姓情怀,才能懂得民生民想,才能真正懂得民风来自政风,政风来自作风的道理。

现在一些干部把自己看成是“官老爷”,在基层的历练少,对群众的疾苦知之甚少,养成了漂浮的作风,与群众自然产生了隔阂。

党员干部只有脚踏实地,真正走到老百姓当中去,直接面对和处理他们的纠纷和矛盾;真正地走进他们的生活,与百姓一起经历患难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地做到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耐住寂寞,敢于负责,善解难题,这样的干部才是老百姓的贴心干部,才能让群众满意。

30年,8个乡镇,13年乡镇党委书记,他一直摸爬滚打在农村基层第一线,他的座右铭是“官不论大小,论的是对群众的诚心”。这个人就是文建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

文建明以善于同各式各样的群众打成一片而著称。有干部向他求解,文建明说,当干部要学会“热爱群众提出的问题”,与群众交朋友,这是一把通用钥匙,“你对群众感情到位了,问题自然就好解决了。”

上任城南镇党委书记不久,有一次正开会,突然闹哄哄闯进三四十人。其中一个人跨到主席台前,把肩上的100多斤猪肉摔下,扬声喝道:“不让卖肉,给找条活路吧!”

会场一时寂然无声。文建明带着平静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兄弟,消消气,天太热,先把肉处理了。”他劝说在场的干部买下猪肉,然后笑着把收来的钱放到汉子手中。

刚刚还剑拔弩张的壮汉,此刻就像受伤的孩子,哽咽着道出心中的委屈。原来这个汉子是重庆开县迁来的三峡移民,前任镇干部贪污了安置款,他们只有靠杀猪卖肉为生,城管干部又来罚钱,过不成舒展日子,心里有气就找镇里领导讨说法。

文建明心中一阵痛楚,他动情地说:“兄弟,你们刚来人生地不熟,到这是找对人了。这就是你们的家!我代表城南镇人向你们道歉。我保证,欠你们的钱一定很快就还!”

会后,他跑到县里汇报情况,先预支了镇干部的工资垫付给移民。2009年,这个汉子向三星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光荣地入了党。有人问他为什么入党?他回答:“文书记让我感受到共产党的温暖,我也想温暖别人。”

这件事让文建明深思:过去镇领导三天两头到上级机关接上访群众,根本腾不出精力抓发展,原因很简单:镇、村某些干部踢皮球,日积月累问题成堆。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遏制这种现象。

他提出:在全镇推行干部下访寻问题工作机制——镇、村干部带上《寻问题解决表》和《开门纳谏表》进村入户,“下水摸鱼”,不能当场解决的,建整改台账;每月,干部召开例会,解决台账所列难题;最后,镇上开会“啃骨头”,不解决不“销号”。

开始,有些镇、村干部急了:乡镇工作“上边万条线,下边一根针”,事情躲还躲不过来,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文建明很固执,他认为:问题找到一个,解决一个,也就少一个。

在“入户寻问题”中,三星村龙明荣给镇党委出了个难题:村干部都把公章吊在裤腰带上,农民办个结婚证明、迁移证明,要漫山遍野找干部,“脚板都跑大了,半个月还盖不来章,有时还要送礼”。

文建明会同班子成员马上研究,做出决定:镇上设立政务村务集中办事大厅,镇村300多个公章都集中在这里,每月逢场天,镇、村干部集中坐镇大厅为群众办事。

“入户寻问题”使很多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沉疴日减。第一个月,干部们寻了78个问题,这些问题,大至土地纠纷、水渠不畅,小到哪个村的马蜂蜇了人。其后,数量递减。如今,基本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文建明常常对身边的干部们说,干工作不能怕麻烦和琐碎,要从一人一事出发维护百姓利益,尊重每一个个体群众的利益诉求,就是维护公众利益。

“心系群众”,不脱离群众。文建明在情感上不脱离群众,这种朴素的情感和党的宗旨意识一起不断作用、不断强化,构成了他一心为民的强大动力。面对群众的困难,他从心底愧疚,作出真诚的检讨;对身边人的病痛,他感同身受,全力帮助救治……这些无声的行为胜过有声的语言,将他和群众紧紧连在一起。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干部都能像文建明一样在情感上认同群众,在行为上亲近群众,我们就毫无脱离群众之虞了。

郑培民说:“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要使群众认可。”每个人必须让自己成为群众的一分子,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处处以民为先,想民所想,急民所需。只有真正地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同类推荐
  • 必要的改革

    必要的改革

    这是一段辉煌而传奇的改革历程,思路和理念在这里相互交织、碰撞。中国的改革涉及领域之广、局面之复杂,堪称波澜壮阔、前所未有。20年的理论与实践锻造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的改革一定是一场必要的改革。多位堪称影响了中南海的经济学家们分别从国际经济秩序、老龄化社会、医疗改革、宏观调控、克强经济学、中国式创新、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改革20年的思想变革、政策制定和社会变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中国改革发展历程的独特视角。这是一本足以唤起你对中国改革和发展20年五味杂陈的思索和回忆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凝练、深邃的笔触描绘了中国20年的改革进程。
  • 李嘉诚60年经商的黄金法则

    李嘉诚60年经商的黄金法则

    华人第一富商60年商战不败的经商哲学!精确解读“超人”的经商理念,深刻剖析“商神”的管理模式。李嘉诚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他在商海中用心探索,大胆实践的结果,值得有志于在商场上大展宏图的人细细品味,学习领悟它的经商经验,处事风格,做人魅力……
  • 李嘉诚内部讲话:关键时,李嘉诚说了什么

    李嘉诚内部讲话:关键时,李嘉诚说了什么

    15年蝉联华人首富的商界大亨,经久不衰的华人企业家领袖;中国传统行业的领军人物,多元化投资领域的不倒翁,无国界经济的操盘圣手;李嘉诚送给新时代创业者的最好礼物。《李嘉诚内部讲话:关键时,李嘉诚说了什么》深刻还原和剖析了李嘉诚的创业经历以及他曾经的讲话,并展现了李嘉诚在企业成长的关键时刻所起到的作用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同时,对李嘉诚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和拓展,为那些正在经营企业或处于企业管理层的人们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
  • 管理者每天读点《韩非子》(韩非子管理日志)

    管理者每天读点《韩非子》(韩非子管理日志)

    韩非子凭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纯粹冷静、“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政治谋略,对于我们为人处世,乃至管理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管理者每天读点<韩非子>》的每节分为韩非子箴言、案例引导、管理智慧、行动指导四个板块,除了对韩非子的管理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外,还收罗了古今中外众多典型的管理故事,既有理论又有实例。
  • 黄金投资一点通

    黄金投资一点通

    黄金是在自然界中少数几种以单质形式存在的金属,这样一种贵金属,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是无法通过人工合成来获得的,因此,黄金在自然界中的含量稀少的。史前人类或许是被某条河流的河床上冲刷出来的天然黄金的光泽所吸引,发现并逐步了解黄金。人们发现这种金属永不变色、永不生锈、易于加工,黄金很快就成了人类所崇尚的物品。
热门推荐
  • 精灵事记

    精灵事记

    一样的宠物小精灵,不一样的宠物小精灵。和我一起探索不一样的宠物小精灵世界吧。(注:前面一百章是练笔的,如果看不下去,可以从一百零一章看,后面的故事也是比较完整的。谢谢大家????)
  • 勾勾

    勾勾

    青春活力傻白甜唐果在一次考试考砸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杀,没想到却因此阴差阳错的穿越到了……凌轩本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二人在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之后,阴差阳错成了婚,于是两人开始了……
  • 越缦堂读书记

    越缦堂读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腹黑王妃不好惹

    腹黑王妃不好惹

    穿了,穿了,穿了,21世纪女学霸穿越蛮夷成为和亲王妃!听说华晋泱泱大国威严如山?结果却是王妃带头打架斗殴逛窑子,把它闹了个底朝天!听说王爷妻妾成群?结果王妃为了婢女反了王爷,还大闹王府遣散整个王府里的大妃小妃!!华晋人气结:蛮夷女子粗暴无礼粗爆?咱有王爷宠!无礼?咱有皇上惯!你行?你来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黑白蝶之倾尽天下

    黑白蝶之倾尽天下

    明明知道走这条黑暗道路越来越远会更难以回头可是仍却义无反顾“爱过你,我只希望你放下一切。”她心爱之人在她的怀中离去她愤怒,并憎恨着世界美好的一面。誓永不救赎!
  • 传习录

    传习录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集中而系统地阐释了阳明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内涵,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古典哲学著作。它所阐述的修身、养心、处世之道对于现代生活依然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是一本充满实践性的生活哲学读本。
  • 灵葬天

    灵葬天

    跨越万千宇宙,走过时光长河,唯有身边的倩影与自己相伴,再回首,看到的却是一片虚无
  • 荒古拾魂

    荒古拾魂

    预言师……双魂一体……穿越者……时光旅行者……当这些人碰撞在一起,究竟会发生什么呢?几位命运中的勇士踏上了寻觅真理的坎坷之路,为寻得正义的意义和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不断奋斗着!笔者建议:小说伏笔不少,建议不要一目十行(如果是打发时间就无所谓啦)。
  • 我为精灵王

    我为精灵王

    穿越到异界,得了个金手指,原本以为自己会秒天秒地秒空气,结果…“恭喜宿主充值6元,获得首充奖励,随即抽取史诗精灵一只…恭喜宿主充值100元,获得返利活动,随即抽取传说精灵一只…恭喜宿主购买年费,随即抽取神级精灵一只并附赠十二只史诗精灵…恭喜宿主充值10…(此处省略N个0)0元,获得定制权限,造型、实力均有宿主定制…”李智叹了一口气,说道:“想一想,不充钱你会变得更强吗?”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充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充点。——《李智语录》本书书裙已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加一下:602768647
  • 地陷

    地陷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