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1600000005

第5章 凋碧树——逝世20周年说丁玲(4)

很多东西是装在肚子里头的。人们管这叫“芥蒂”。平时形成了一些,延安期间形成了一些,30年代“左联”共事时也形成了一些。所谓“芥蒂”,就是心中疙里疙瘩;不愉快,反感,但未必能够说出来,甚至也不太好说出来,因为有比较确实的,也有不太确实、只属于猜度的。

丁玲有些文章,涉及文艺界她所不喜欢的现象和作风。例如,借怀念鲁迅时她这么说:“他也没有反驳过谁,说谁是大错特错;也没有批评过谁,说谁是‘左’倾右倾。尽管有些人的意见是幼稚得可笑”;“鲁迅先生却从没有摆出一副指导者的架子,用教训的口吻来说话”。以及,说“的确有些怕开会,尤其是比较有些文化、理论的人,怕去参加比他程度低、了解慢的群众的会”,说文坛存在“伪君子们的大度”,存在“官官相卫,或者更有攀龙附凤之心”,存在“小市民的趋炎附势”……这些,都不曾点名的,但我总从里面若隐若现读出她和周扬之间的一些情状——我是说,我自己替这些文字解读出了这种含意。

为什么偏偏这两个人“樑子”会结得那样深?除开具体的过节,我以为最最要命的一点其实是,他们彼此在性格上强烈的不喜欢。

丁玲的性格,不必说是极“扎人”的,骄傲、自负、泼辣、明确,被彻底整倒之前,她在中国文坛有“凤姐”之称。这是她身上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东西,或者还禀承了地域精神薰陶(“湖湘文化”);她对此并非不觉,因为从小母亲蒋慕唐就向她指出,她“缺点就是性子不好,度量不大”(《大度、宽容与〈文艺月报〉》):她曾经用“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样的话勉戒自己,但禀性就是禀性,丁玲最后终为其所累。

有些人记忆中的周扬,也不乏“盛气凌人”的印象。无独有偶,这两位50年代文坛的顶尖人物,都是湖南人。不过,周扬要比丁玲复杂得多。周的“盛气凌人”,都发生在他一言九鼎的时期,而当情势有异,他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始末》提到,1951年,胡乔木主持中宣部工作时,周扬处境不太顺利,在年初的批判《武训传》和年底的文艺整风“两次运动中都犯了‘错误’,走了‘麦城’”;他被派到湖南农村参加土改,而一到常德就给丁玲写来长信,信中叙起了乡谊:“如果你回来了,那该多好”,多么亲切;又在涉及一件工作上的事情后有如下语:“我离京后尚未给乔木同志写信,请与我代问好,此信亦可给他一阅。”此语大堪玩味,《始末》评论说:“两位副部长之间谈工作,不直接写信,却要一位处长来转话,关系实在有些微妙了。”周扬于兹显出了深刻与细心,有多层意,其中的一层与人事关系有关。我们都还记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出版周折以及周扬和胡乔木在里面起的不同作用,此外,丁玲出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也是由“常务副部长胡乔木调来”,眼下,周扬用此话表示他意识到了这种关系,同时也婉转地对收信人假以辞色。他做事是有非常技巧和艺术的一面的。

周扬不骄傲,但容不得别人骄傲;周扬不好展现自负的心态,但断然接受不了别人的自负;周扬可以转圜周旋,但他绝不喜欢失去控制力。周丁性格表现有这些明显的区别,但透过表现形式,我们在深处看到他们其实拥有同一种性格,差别其实只是“明”“暗”而已。

这样两个人放在一起,骨子里就是针尖对麦芒;何况他们各为文坛重镇,一个是话语权的掌握者,一个是领风骚者;何况他们历史上和现实中有那样多的摩擦、龃龉;何况他们在文学主张、价值评价上有那样尖锐的分歧;何况还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

丁玲1955—1957年间的轰然倒地,与这两个人许多年以来的角力,自有直接关系;丁玲本人多年更一直把周扬看成她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的目光却不能不追寻更多、更深、更远。一个显而易见的疑问是,周扬固然在文坛叱咤风云,但他真的能够凭一己之念,放倒丁玲这棵大树么?

历史。历史!它要比个人恩怨有力百倍,重要百倍。拨开“丁陈反党集团”冤案的草蛇灰线,我们看到了故事的真正讲述者。历史谲秘地笑着,眨眼,仿佛在说:丁玲也好,周扬也好,只不过都是我所安排的角色和人物。

历史是从30年代的上海开始它的叙事的。鲁迅、冯雪峰、胡风、周扬、四条汉子、“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一连串名词,背后是一幕幕鲜活的戏剧,交织着隔阂、误解、意气、攘夺与偏见。里面基本没有丁玲什么事;但是预埋了很深的伏笔,原因只为一条——人和人的亲疏远近;不单单是周丁之间的亲疏远近,更重要的是丁玲和谁比较接近,对此,以后我们会明白的。

然后,故事地点移到延安。人物名单有些变化,鲁迅逝世,冯雪峰、胡风没有出现在这里,丁玲的位置开始提前、成为主角之一;周扬继续担任另一个主角。也有几个关键词:文协、鲁艺、歌颂光明、暴露黑暗。有矛盾、有冲突,不过,跟上海的声势浩大和重量级较量相比,算不了什么。只是1942年下半年起势头各有抑扬顿挫,丁玲摔了跟头,周扬则站得更稳。这个阶段,历史仍然在为故事的真正爆发打伏笔、做铺垫。我们从事后推溯回去看,假若不发生50年代文坛的一系列大事,上海也好,延安也好,这些历史渊源恐将只是作为文学史的几页旧文,翻过去也就翻过去了。

伏笔、辅垫最后获得情节元素的性质,彼此凝结起来,以有机的方式发展成后来人们所目睹的环环相扣的戏剧,有赖于历史依它自己的精神、意志和逻辑,去展现和发展一种时代的主题。黑格尔说:“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罗的思想。”(《历史哲学.绪论》)历史是一个活物,它始终在思考——借助于每个特定时代的突出人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它。中国的帝权史,从春秋王权崩解以来,直到秦汉,思考数百年才有明确答案。近代西方民主政体,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确定基本框架,也一直是一个思考过程。50年代初,中国处在新生国家的创建期,这特定历史时刻本身内在地具有一种思考的任务,为新的历史的展开和运行提供思想基础。就中国的历史而言,新政权并不是建立在现成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因此,这国家的创立者和精神之父毛泽东,直到去世为止,尽了全力在意识形态建设和整肃上。

批判《武训传》,批判《红楼梦》研究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倾向(兼带批判胡适),批判“胡风反党集团”,批判“丁陈反党集团”……短短几年,毛泽东亲自而频繁地过问、发起和领导了一系列重要的文艺整肃。是时,国家百废待兴,还与最强国美国打一场战争,即如此,毛泽东仍把相当的注意力投于与意识形态相攸关的文艺问题之中,足见重视异常。

锐意有为的态度底下,文艺运动接踵而至。许多年之后人们方始意识到,以运动方式解决问题,事情也会为这方式所左右。运动,一旦“动”起来,本身就将生出一种惯性,欲罢不能,一发不可收。搞完一个,还得搞第二个、第三个……永无止境;除非摆脱此种思路,转而寻求别的解决方式。

但是,在缺乏别的思路的情形下,滚雪团式地开展运动,有逻辑上的必然。因为发起者主观上有一种判定,认为乃至相信反动现象、反动分子的存在都不会是偶然和孤立的,因此每一次运动的结束,同时也隐含着还有多少“阴暗角落里的敌人”没有被挖出来的疑问。顺着这种思路,人们会把一些并不相干的事情,用特殊的逻辑组织、纠集起来,使它们看上去是统一相通的。

彼时,许多事件确实就是这样“构建”起来的。不管当事人感到怎样牵强附会,来自思想意识形态的“分析”,会很有力地证明它自己,并且以“逻辑正确”使推论径直转化为“事实”。丁玲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名字和陈企霞捆在一块,组成反党集团。丁玲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人。《始末》说:“他们始终只是同事,不是朋友。尽管丁玲很喜欢交朋友。肯定,陈企霞身上有她不喜欢的东西。”“‘文革’之后,丁玲在1979年1月,陈企霞在1980年7月,相继回到北京,但两人几乎不来往。”但是,这不重要,或者没有关系,只要能够满足“逻辑”上的论证,两个并不密切的人,哪怕两个彼此反感的人,仍然可以结为反党集团。《始末》就“丁陈”感慨道:“硬把他们拉在一起搞成一个‘集团’,这实在是个政治笑话。”只要离开那个时代,人们都会有此感觉;不过,那时绝没有人发现这其实是“笑话”,相反,都很严肃地相信它的真实与确凿,认为完全站得住脚。因为事实是可以听从于“逻辑”的。那时,把这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丁玲的“飞来之祸”,其实就起于围绕她埋伏了一些极为不利的逻辑分析的由头——也即前面所讲的“伏笔”、“铺垫”。普通情况下,这些东西至多作为文坛掌故、逸闻,被后人钩沉一番,当作文学史、作家论的有趣材料写到论文里,但在50年代,它们是致命的。

胡风被揪出来后,那逻辑开始发生作用,就像酵母作用于面团,虽然还需要温度、时间,但“化学过程”是从这里开始的。紧接着,出了《红楼梦》事件,为化学反应增加了一些温度和时间。再后来,陈企霞隔离审查,面团终于发起来,“丁陈反党集团”这锅馒头可以出笼了。

1955年8月3日起,拉开丁玲冤案序幕的作协党组扩大会连续开了几次,“一开始并不是批丁玲,也不是批陈企霞”,“而是追查胡风分子”。让我们都记住这一点:丁玲冤案是以胡风冤案为背景的,没有胡风案在先以及将对胡风的斗争引向深入的“运动惯性”,至少在1955年丁玲还将安然无恙。许多人——包括丁玲本人——把悲剧归结为周扬的打击和陷害时,忘记了这一点。个人因素有没有呢?无疑是有的。问题在于这种因素在整个事件中居于什么地位。胡风、冯雪峰、丁玲之间是朋友,很好的朋友;他们跟另外一些人,比如周扬,不是朋友。不仅不是,而且各有多年的成见。这样的事实,很容易使人得出印象,明显是周扬利用大好时机,一一报复和打压昔日的论敌、对手。

然而,分别追问或还原胡风、冯雪峰、丁玲的厄运的由来,却发现跟周扬并没有关系。胡风案由“三十万言书”而起,尤其是他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恶毒攻击”。冯雪峰则因《文艺报》对“小人物”文章的处理,被毛泽东指为“反马克思列宁主义”。丁玲的罹祸,到1958年1月的《再批判》特辑,真相大白——毛泽东亲笔写道:“谢谢丁玲、王实味等人的劳作,毒草成了肥料,他们成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教员。他们确能教育人民懂得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敌人”。这是毛泽东自己的看法,不是周扬塞给他的。

人际关系,不能说不是原因,不能说没有起作用,但相比之下显然是比较外部的,也是比较次要的。

我无意为周扬开脱,他是丁玲冤案的主要经手人和实施者之一。不过,如果将此事解读为主要为个人的争权夺势以及打击报复、嫉贤妒能,我认为不单是对周扬本人公平不公平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是否因此放走了那个时代的基本事实。应该客观、中肯地指出,丁玲案是历史造成的,起于13年前那个“伏笔”。事实证明,13年前发生的事情,性质是严重的,丁玲虽然平安无事,其实则嗛而未发,对她的某种判断不仅形成,且历十余年未变,即便其间她已经以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非常努力地洗心革面了,但到1958年《再批判》毛泽东亲笔一出,历史终于做出回答:1942年春天的那一页,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儿,并未翻过去。

《再批判》特辑刊出之日,丁玲应该不知道“编者按”里有相当一部分“御笔”。但她曾对儿子表示过,建国后与高层领导多走动也许会好些的想法,说明她也感到如此重大的事情并非周扬乃至陆定一能做得了主,一定有相当高层的背景。那么,多“走动”会否有好处呢?也许有一点。也许未必。1951年7月的某个周日,毛泽东游颐和园时,曾专程到丁玲园内的居处“云松巢”看望。可见从私人关系上毛泽东并未有意疏远她。一个伟大的领袖,不会让私人关系影响对原则问题的思考。1955—1957年批判“丁陈反党集团”,以及毛泽东钦定《再批判》、为它修改“编者按”,皆非以丁玲个人为目标。那是思想的清算,是意识形态的需要。

5

丁玲一案,跟胡风立刻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很不相同。从1955年8月3日到1957年7月25日,整整两年时间,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先赢者笑得并不踏实,似乎已经落难之人却险些实现咸鱼翻身,双方你来我往,没有哪一方单纯收获惊喜或沮丧,而是各自分别品尝、体会了反反复复的滋味,极其富于戏剧性。

这种区别主要源于胡风案一开始即为钦定,而丁玲案在长达两年时间内并没有听到最高领导人的直接表态,直到“反右”运动开始后一切才明朗。从此,丁案铁定,不再反复或悬疑。

同类推荐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本书包括《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在内的诸多名篇悉数收入其中,在这里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柔弱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个时刻在思考和感受人生的思想家。
  • 安意如作品:当时只道是寻常

    安意如作品:当时只道是寻常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最新修订文雅词幽,馈赠珍藏首选书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的情意写真(新订版)》“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阕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所以,从一开始命运就埋下伏笔,安静蛰伏在人生里静候结果开花的一天——他被人记取,不因他是权榴之子,不因他是康熙的宠臣近侍,而因他是横绝一代的词人。
  • 行走新安江·徽之味

    行走新安江·徽之味

    本书是一部徽州游记,以作者行走于新安江畔历程为线索,记录了真实的徽州,尤其收录了近200幅徽州1949年以前的珍贵老照片,当时的情与景、人与事,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一本极具史料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好书。
  • 丁玲散文

    丁玲散文

    该书系我社中华散文珍藏版系列丛书之一,收入著名女作家丁玲早年到晚年的散文代表作品,侧重收入作者晚年进入新时期后的作品。她的散文记事、怀人、写景、状物,清新、明快,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篇目、字数、规格均与我社该系列同类图书大致等同。
  • 战后日本文学史

    战后日本文学史

    《战后日本文学史》一书对纷繁的六十年的日本文学做了自己的梳理,把文学放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分别论述日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发展,为读者阐释和解读了战后派、无赖派、第三批新人、现代派、社会派、内向的一代等不同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坚持了文学评论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全书数据翔实,引证丰富,文字流畅,论见独到。
热门推荐
  • 关于重生的故事

    关于重生的故事

    上一世,她求而不得,在午夜梦回中蹉跎了九年的岁月这一生,她拼尽全力守住自己的心,却总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一夜,星光暗淡,他把她逼到墙角,声声质问,他不明白的是...那个曾经很喜欢很喜欢他的她早已在另一个世界结束了生命。
  • 长侒归顾里

    长侒归顾里

    机智聪慧少女vs温润如玉将军本文一半剧情线一半感情线。------------------------------------------------那年你说“你要带我回家”,便从我便成为你的信徒,此生,护你所护,爱你所爱。你说你的心愿是能护一方周全,那我的心愿便是护你周全。长侒归顾里,顾里有长侒。只恐长侒从此无顾里,顾里从此别长侒。
  • 婚后三十六个月

    婚后三十六个月

    当“七年之痒”被“三年之伤”所取代,当婚后第三十六个月的情感压力达到最高点,夫妻双方如何应对婚姻八面埋伏的挑战:与爱人关系的紧张、微妙的婆媳关系、养不起的孩子、入侵婚姻的彪悍小三……任何一个挑战都足够让婚姻以最快的速度瓦解。 金灿灿、江一朵、杜娟三个80后女孩从不谙世事、懵懂的小女孩逐渐成为妻子、儿媳妇、妈妈。在步入婚姻的第三十六个月,她们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断地改变,不断地适应。经历使她们成长,生活的矛盾与疼痛更让她们炼就了将婚姻的一手烂牌打到最好的勇气。
  • 那些年穿越的蝉

    那些年穿越的蝉

    佛祖:南瞻部洲的人贪婪,凶残,没礼貌,我们要用大乘佛法感化他们。观音菩萨:佛祖,要如何感化?佛祖:让他们派个人来取经。观音菩萨:好的,佛祖。八百年后。佛祖:取经人已到了何处?观音菩萨:他......还在高老庄。苏蝉:前路百八十里,穷山恶岭,又碰上阴雨天,我这身子怎么吃得消折腾。还要下半个月的雨?没事,我不急。......这是西游第九位取经人的故事。(西游故事请从正文卷看起。)
  • 我的敌人太强大

    我的敌人太强大

    李石来到了新世界,成为了梦寐以求的皇朝太子,可现实却给了李石重重一击,这个太子好像太危险;身边的兄弟对自己虎视眈眈,准备随时坑死自己;朝廷中的三公九卿们,没有一个是好相处的,哪个不是历史中独霸一代的人物?伊尹,吕望,霍光,梁冀,桓温,王安石,秦桧,张居正等。九大封国候爵,哪一个不是留名千古的霸主?秦候秦政,汉候刘邦,新候王莽,魏候曹操,晋侯司马懿,隋候杨坚,唐候李渊,宋侯赵匡胤,吴候朱元璋。南衙十六卫,北衙十六军的那些军头,李石觉得自己睡觉都不太安稳。再看看内廷的那些大太监们,杨思勖,李辅国,鱼朝恩,刘瑾,汪直,王振,魏忠贤,李石战战兢兢,还能安心吃饭吗?好不容易回到东宫,芈月,吕雉,邓绥,武曌,刘娥争相邀宠。更听说北方的冒顿,铁木真,完颜阿骨打,耶律阿保机,努尔哈赤正磨刀霍霍准备杀向大周皇朝。“老天爷啊,能不能放我回去?这个姬发爱谁谁做,能不能给我姬二放个假?”
  • 我在西厂当厂花

    我在西厂当厂花

    若说这皇城出了名的欢喜冤家恐怕少不了陆姒与于冕一份。陆姒有着西厂作为后盾,又是皇上钦点的督办,虽无官职在身,但京内外官员免不了相让,可凡事总有例外,平素温润的于大人偏偏要顶着风头与其相对,只要一见面就必然是鸡飞狗跳,吵得不可开交。时间长了,众人也都渐渐发现了,这二人与其说是针锋相对,倒不如说是打情骂俏,时不时给他们这些老年人撒把暗糖......
  • 明梦启示录

    明梦启示录

    強烈的情感會成就異形,異形的幻想會令心魔脹破虛構擾亂世間。異形當道,人間魔土;人心丕變,看破者,自立為王。在福本的回憶篇裡頭,少年和少女聯手擊敗了夢魔,但世間的幻想仍然被束縛。圓香為了完成任務,進入了福本的老家--吉倉......
  • 寄范评事

    寄范评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有梦才有远方

    有梦才有远方

    有梦才有远方,没有梦想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之一。《有梦才有远方》中所辑文章,有向命运挑战的呐喊,有为自由而战的宣言,有对苦难与光明的阐释。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奋斗的主题歌。闽语有:天公疼憨仔。西谚有:自助者天助之。执着于梦想的人,成功绝不会轻易将他遗弃。尼采说:“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但愿书中的文章,能够重燃您希望的灯火,能够照亮您前行的征程,伴您梦想成真!
  • 般若心经略疏

    般若心经略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