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5900000005

第5章

小序 崔紫虚所着《四言脉诀》,由来尚矣。删补之者,为李月池氏,更名《四言举要》。予取两刻而损益之,或繁或简,期合于理而已,敢曰崔、李之功臣哉。

脉为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脉为气乎?而气为卫,卫行脉外,则知非气矣。脉为血乎?而血为营,营行脉中,则知非血矣。脉为经隧乎?而经隧实繁,则知非经隧矣。善乎华元化云:“脉者,气血之先也。”盖人之身,惟是精与气与神三者,精气即血气,气血之先,非神而何?人非是神无以主宰血气,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故脉非他,即神之别名也。明乎此,则气也、血也,浑沦条析;所谓气如橐 ,血如波澜,一升一降,以成其用,而脉道成矣。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人未有此身,先有此肾,气血藉之以立基。而神根据于气,气根据于血,血资于谷,谷本于胃;是知胃气充则血旺,血旺则气强,气强则神昌。故曰:“先天之根本在肾,后天之根本在脾。”(脾胃相为夫妻。)神之昌与否,皆以脉为征兆。脉之行也,气行而血随,上下周匝,起伏交会, 濡守使,各尽其职。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何谓也?扁鹊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以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布一身之阴阳,居于至高之位,凡诸脏腑皆处其下,肺系上连喉咙吭嗌,以通呼吸。肺主一身之气,气非呼吸不行,脉非肺气不布故耳。然《素问·五脏别论》曰:“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其义又所重在胃矣,细思之而理则一也。气口本属太阴,而曰“亦太阴”者,盖气口属肺,手太阴也,布行胃气,则在于脾足太阴也。按《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故曰“气口亦太阴”也。乃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由胃入脾,由脾入肺,此地道卑而上行也。由肺而分布于脏腑,此天道下济而光明也。土居中而为金之母,系诸脉之根;肺居高而有君之象,布诸脉之令;故曰肺朝百脉,而寸口为之大会,犹水之朝宗于 也。又考气口即寸口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脉出太渊,共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又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其实一也。吴草庐曰:“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金之一脉也。

分其部位以候他藏之气耳。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肺为气出入之门户,故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李时珍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也,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灵枢》、《素问》、《难经》载十二经脉有走于手而不从三部过者,如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起大指次指之端,从大指次指之间尽处为合谷一路,为臂之上廉,入肘外,上肩而终迎香,以交于足阳明胃经也。与右寸无干。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下行属胃,络大肠,至足,而终于厉兑,(足大指端。)以交于足太阴脾经也,与右关无干。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之大指之端,上行膝股,入腹中,以交于手少阴心经也。与右关无干。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下络小肠,其支者循 下,下肘内后廉小指一路,终于小指之端,(即少冲穴。)以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也。与左寸无干。手太阳小肠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臂外侧,左右交于两肩,下属小肠,上行于头,络于颧而终于耳中,(即听宫穴。)。以交于足太阳膀胱经也。与左寸无干。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下行络肾,属膀胱,终于足小指,(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肾经也。与左尺无干。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小指,上行循喉咙,挟舌本,注于膻中,以交于手厥阴心包络经也。与左尺无干。手厥阴心包络经之脉,起于胸中,属心下之包络,入肘内之曲泽穴,行臂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而终,以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脉行中指一路,与左尺无干。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即无名指。)行臂外两骨之间,下络膀胱,其支者从膻中而止耳,终于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胆经也。小指一路,亦与右尺无干。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 ,下胸中,络肝属胆,入足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自足跗出大指端,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足大指丛毛之际,循阴器,属肝络胆,上贯膈,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行至中脘,以交于手太阴肺也。则足之少阳、厥阴、皆不行于手。惟有肺脉起于中焦,循臂内,上鱼际,终于大指之端,(即少商穴。)其支者从腕后(臂骨尽处为腕。)出大指次指之端,以交于大肠经也。乃知此,经正属寸口,肺之动脉所行之处也。至如诸经动脉,各从所行之处。手阳明大肠脉动合谷,(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手少阴心脉动极泉,(在臂内腋下筋间。)手太阳小肠脉动天窗,(在颈侧大筋间曲颊下。)手少阳三焦脉动和 ,(在耳前。)手厥阴心包络脉动劳宫,(在掌中,屈中指无名指尽处是。)足太阳膀胱脉动委中,(在膝骨约纹里。)足少阴肾脉动太 ,(在踝后跟骨上。)足太阴脾脉动冲门,(在期门下尺五寸。)足阳明胃脉动冲阳,(足大指次指陷中为内庭,上内庭五寸是。)足厥阴肝脉动太冲,(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足少阳胆脉动听会。(在耳前陷中。)夫诸经脉之动,各自不同,况不尽行于三部,伪诀胡为漫无分疏乎?《难经·二难》虽言尺寸,其意以关为界,从关至鱼际为一寸为阳,阳得寸内之九分;从关至尺泽为一尺为阴,阴得尺中一寸;乃以阴阳而言,未尝分经络也。然则脏腑果何借以诊乎?经不云乎,“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脉之盛衰本于胃,出入由于肺。胃气如物之有轻重,肺气如物之轻重者权衡以平也。如伪诀即以某部为某经,其凿甚矣。

脉之行于十二经络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也。《难经·二十三难》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卫于一身者也。其始中焦注手太阴肺,手太阴肺注手阳明大肠,手阳明大肠注足阳明胃,足阳明胃注足太阴脾,足太阴脾注手少阴心,手少阴心注手太阳小肠,手太阳小肠注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注足少阴肾,足少阴肾注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心包注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三焦注足少阳胆,足少阳胆注足厥阴肝,足厥阴肝还复注手太阴,是谓一周也。”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脏腑、经络、营卫、而令充满无间,环流不息于通体者,全恃胸中大气为之主持。大气之说,尝一言之。《素问·五营运大论》曰:“黄帝问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曰:‘冯乎?’曰:‘大气举之也。’”可见太虚寥廓,而能充周磅因礴,包举地之全体者,莫非气也。故四虚无着,然后寒暑燥湿风火之气,入地中而生化。若不繇大气苞地于无外,则地之崩坠震动,且不可言,胡以巍然中处,而永生其化耶!人身亦然。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出入废而升降息矣。

神机化灭,立见危殆。或谓大气即膻中之气,所以膻中为心主,宣布政令,臣使之官。然而参之天运,膻中臣使,但可尽寒暑燥湿风火六入之职,必如太虚 穆,无可名象,苞举地形,永奠厥中,始为大气,膻中既称臣使,是有其职,未可言大气也。或谓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讵知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为三隧,既有隧之可言,即同六入地中之气,而非太虚之比矣。膻中之诊,即心包络;宗气之诊,在左乳下。原不与大气混诊也。然则大气如何而诊之,《内经》标示昭然,而读者不察耳。其谓“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者,正其诊也。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苞举无外之气于人身者,独由胸中之肺,故分其诊于右手主气之天部,朝百脉而称大会也。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医者调匀气息,自一呼人之脉再至,自一吸人之脉亦再至,呼吸之间,而脉准来四至者为平脉;间有五至者,亦未可断病。盖人之气息,时长时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长,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长,名为太息;如历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也。言脉必有四至为平,五至便为太过,惟正当太息之时,亦曰无 ,此息之长,非脉之急也。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

呼吸既定,合为一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呼出于阳,吸入于阴。一呼脉二至,一吸脉二至,合四至为一息。一日一夜共计之,约一万三千五百息。

呼吸之间,脉行六寸;八百十丈,日夜为准。

即此一呼一吸计之,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按越人《二十三难》云:脉数总长十六丈二尺,任、督、二跷在内。以一呼一吸行六寸算之,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共计八百一十丈。周于身者,得五十度。后又云: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所谓如环无端者,不知二跷、任、督,从何接入,岂附行于足少阴、太阳耶?附则不能在循环注接之内,当俟知者。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平旦者,阴阳之交也。阳主昼,阴主夜;阳主表,阴主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灵枢·口问篇》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故诊法当于平旦初寤之时,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谷气未行,故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至扰乱,脉体未及更改,乃可以诊有病之脉。又切脉之道,贵于精诚,嫌其扰乱,故必心虚而无妄想,身静而不言动,然后可以得脉之妙也。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关上。审位既确,可以布指;疏密得宜,长短不失。

凡诊脉者,令人仰手,医者覆手诊之。掌后有高骨对平处谓之关上,看定部位,徐以中指先下于关部,次以食指下于寸部,次以无名指下于尺部。人长则下指宜疏,人短则下指宜密。指爪不可养长,长则指头不能取齐,难于候脉。且沉取之时,爪长则按处必有深痕,在于闺阁,尤为不便。

布指轻重,各自不同;曰举按寻,消息从容。

看脉惟在指法之巧。大法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极须体认。如举必先按之,按则必先举之,以举物必自下而上,按物必自上而下也。则举中有按,按中有举,抑扬反复,而寻之义尽见矣。

《难经·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骨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盖言脉有六部,轻重不同。菽者,豆也。豆之多寡,因举按有轻重也。凡持脉者,下手当明举按之法,先轻手取浮,而后重手取沉。肺脉甚浮而先得,故经文下“初持脉”三字,以下心、脾、肝、肾脉一脏重于一脏。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相得者,得其所主之分,而即得其本部之脉也。肾部不言十五菽而言至骨者,因至骨明于十五菽也。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从鱼际至高骨却有一寸,因名曰寸。从尺泽至高骨有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尺寸之间,因名曰关。关前寸为阳,关后尺为阴。关居中若为阴阳界,而阴阳实互交于此。寸候上焦,关候中焦,尺候下焦。须先后细为推寻,推其虚实,寻其体象也。

男子之脉,左大为顺;女人之脉,右大为顺。

朱丹溪曰:“脉分属左右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在左主血,肺、大肠、脾、胃、命门在右主气。男以气成胎,故气为之主。女以血为胎,故血为之主。若男子久病,气口充于人迎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逆。或曰,人迎在左,气口在右,男女所同,不易之位也。脉法赞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何子言之悖耶?曰,《脉经》一部,叔和谆谆于教医者,此左右手以医者之手为主。而若主于病者之手,奚止千里之谬。”按诊家多曰:“阴气右行,阳气左行。男子阳气多而左脉大为顺,女子阴气多而右脉大为顺。”其说似是而实非也。丹溪所以力排俗见,以合经旨,盖医者切脉与病者相对,医者之左手对病者之右手,医者之右手对病者之左手,其义易晓。学人临证多则理自见。

男尺恒虚,女尺恒盛。

寸为阳,尺为阴。故男子尺虚,象离中虚也;女人尺盛,象坎中满也。男女脉同,同于定位;惟尺则异,异于盛衰。

朱丹溪曰:“昔日轩辕使伶伦截蟹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得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钟。天不足西北,阳南而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也。地不满东南,阳北而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黄钟者,气之先兆,故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生死。”阳弱阴强,反此则病。

男尺脉弱,女尺脉盛,故男女之脉不同。若男尺脉盛,女尺脉弱,则为相反而病矣。

参黄子曰:“男子以阳为主,故两寸脉常旺于尺。若两寸反弱尺反盛者,肾气不足也。女子以阴为主,故两尺脉常旺于寸,若两尺反弱寸反盛者,上焦有余也。不足固病,有余亦病,所谓过犹不及也。”龙丘叶氏曰:“脉者,天地之元性,故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阳从天生,三阴从地长,谬之甚也。独丹溪推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载之误,一旦昭然,岂不韪哉!伪诀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若解云,女人右心、小肠、肝、胆、肾,左肺、大肠、脾、胃、命。则惑乱经旨。曾不知男女一皆以尺脉为根本。所谓反者,非男女脉位相易也。当如男子尺脉常弱今反盛,女人尺脉常盛今反弱,便断其病,于义即通。”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偏紧盛,风邪在表;右偏紧盛,饮食伤里。

关前一分者,寸关尺各有三分,共得九分,今曰关前一分,仍在关上,但在前之一分耳。故左关之前一分,辨外因之风;右关之前一分,辨内因之食。或以前一分为寸上,岂有左寸之心可以辨风,右寸之肺可以辨食乎?其说大谬。盖寸关尺三部,各占三分,共成寸口,故知关前一分,正在关之前一分也。左关之前一分,属少阳胆部,胆为风木之司,故紧盛则伤于风也。何则?以风木主天地春升之令,万物之始生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与足少阳胆相为表里。“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身之中,胆少阳之脉行肝脉之分外,肝厥阴之脉行胆脉之位内,两阴至是而交尽,一阳至是而初生,十二经脉至是而终。且胆为中正之官,刚毅果决,凡十一脏咸取决于胆。故左关之前一分,为六腑之源头,为诸阳之主宰,察表者之不能外也。右关之前一分,属阳明胃部,中央湿土,得天地中和之气,万物所归之乡也。又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土为君象,土不主时,寄王于四季之末,故名孤脏。夫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盖清气上交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为十二经脉之始。故右关之前一分,为五脏之隘口,为百脉之根 ,察里者不能废也。况乎肝胆主春令,春气浮而上升,阳之象也;阳应乎外,故以候表焉。脾胃为居中,土性凝而重浊,阴之象也;阴应乎内,故以候里焉。若夫左寸之前违度,则生生之本亏;右寸之前先发,则资生之元废。古人以为人命之主,顾不重哉!旧以左关之前一分为人迎,右关之前一分为气口,然考之《灵枢·本输、动 、经脉》、《素问·解精微论》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故《纲目》之释人迎,亦曰在两喉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以此论之,则左关之前一分,不可名为人迎矣。《经脉篇》曰:“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又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盛实也,以气口知之。”《灵枢·经筋篇》曰:“手太阴之筋,结于鱼际后,行寸口外侧。”《经脉别论》曰:“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灵枢·小针解》曰:“气口虚而当补,实而当泻。”以此论之,则气口乃统两手而言。右关之前一分,不可名气口矣。《灵枢·四时气篇》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灵枢·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灵枢·终始》等篇曰:“人迎一盛,二盛,三盛”等义,皆言人迎为阳之府脉,故主乎表;脉口为太阴之动脉,故主乎里。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灵枢·阴阳别论》曰:“三阳在头”,正言人迎行气于三阳也。“三阴在手”,正言脉口行气于三阴也。盖因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细绎前后经旨,则人迎自有定位,何得扯入左关;气口概指两手,何得偏指右关也耶!此名创自叔和,群然附和,莫可复正。予少从家先生游,及同郡施笠泽、秦景明,皆当代名彦,相与议论。咸谓人迎、气口之名,固不可妄为移易,以乱经常;左右关前一分,亦可通融以征表里。故予但分左右关前一分,而不列人迎、气口之名,如前所注者,不识其当否。至若藏气有不齐,禀赋有浓薄,或左脉素大于右,或右脉素大于左,孰者为常,孰者为变;或于偏弱中略见有力,已隐虚中之实,或于偏盛中稍觉无神,便是实中之虚,活泼施治,不攻代无过可也。

神门属肾,两在关后;人无二脉,必死不救。

《难经·十四难》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夫脉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盖两尺属肾水,为天一之元,人之元神在焉。即《难经·八难》所谓三焦之原,守邪之神,故为根本之脉,而称神门也。若无此二脉,则根本败绝,决无生理。而脉微指为心脉者误矣。彼因心经有穴名曰神门,正在掌后兑骨之端,故错认耳。殊不知心在上焦,岂有候于尺中之理乎!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寻。

浮者,轻下指于皮毛之间,探其腑脉也。表也。中者,略重指于肌肉之间,候其胃气也。半表半里也。沉者,重下指于筋骨之间,察其脏脉也。里也。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即于寸内前一分取之。下者,即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即于尺内后一分取之。左右者,即左右手也。凡此七法,共为七诊。

又《素问·三部九候论》曰:“独大者病,独小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热者病,独陷下者病。”王冰注曰:“诊凡有七者,此之谓也。”盖指病者而言。故曰:“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若本文专授医家诊法,义各不同。勿听子则以静其心,忘外虑,均呼吸,分浮中沉三法为七诊,皆赘辞也。

又有九候,即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为名;每候五十,方合于经。

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寸关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数也,夫每侯必五十动者,出自《难经》,合大衍之数也。乃伪诀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经旨。必每候五十,乃知五脏缺失。柳东阳曰:“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见了,五十动岂弹指间事?凡九候共得四百五十,两手合计九百,方与经旨相合也。”按《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天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则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谓之三才。以人身言上中下,谓之三部。于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谓之三候。三而三之,是为三部九候。盖上古诊法,于人身三部九候之脉,各有所取,以诊五脏之气,而针邪除疾,非独以寸口为言也。如仲景上取寸口,下取跗阳,是亦此意。自《十八难》专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诊,以其简捷,言脉者靡不宗之,然非古法。

上下来去,至止六字;阴阳虚实,其中奥旨。

上下、来去、至止六字者,足以明乎阴阳虚实,本岐黄之奥旨,而滑撄宁阐明之。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脉有上下,是阴阳相生,病虽重不死。来者,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脉有来去,是表里交泰,病虽重必起。此谓之人病脉和也。若脉无上下来去,死无日矣。故曰,脉不往来者死。若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癫厥;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

至者,脉之应。止者,脉之息也。止而暂息者愈之疾,止久有常者死也。

按《素问·阴阳别论》云:“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阴阳之理,不可不熟,故曰谨。独闻独见,非众所知,故曰无与谋。则果能明于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以通阴阳虚实之理者,在昔犹难之。初学于此道,其有懵然无知者,乃可肆口以谈耶!包络与心,左寸之应。惟胆与肝,左关所认。膀胱及肾,左尺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与脾脉,属在右关。大肠并肾,右尺班班。

包络与心脉,皆在左手寸上。胆脉与肝脉,皆在左手关上。膀胱及肾脉,皆在左手尺上。肺脉在右手寸上。胃与脾脉,皆在右手关上。大肠与肾脉,皆在右手尺上。伪诀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三焦配于左尺,命门列于右尺,膻中置而不言,男女易位,至数差讹,形脉不分,图象妄设,良可笑也。若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人身之定位也。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伪诀越中焦而候之寸上,谬矣。滑伯仁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眼。伪诀之误,特因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耳。抑知经络相为表里,诊候自有定位。且如脾经自足而上行走腹,胃经自头而下行走足,升降交通,以成阴阳之用。夫脾胃乃夫妇也,而其脉行之上下不同如此,岂必心与小肠,肺与大肠,上则皆上,下则皆下,强谓其尽属一处耶!则经所谓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二经将安归乎?盖胸中属阳,腹中属阴,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所传渣滓波浊皆阴,惟腹中可以位置;非若胃为水壳之海,清气在上,胆为决断之官,静藏于肝,可得位之于中焦也。心主高拱,重重膈膜遮蔽,惟心肺居之。至若大肠、小肠,浊阴之最者,而可混之耶!《金匮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止十一经矣,则手厥阴之一经,竟何在乎?《素问·灵兰秘典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言,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以膻中足十二脏之数,则是配手厥阴者,实膻中也。及《灵枢》叙经脉,又见包络而无膻中,然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矣。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则知其与心应也。独膻中称臣使者,君主之亲臣也。繇是则包络即为膻中,断无可疑。膻中以配心脏,自有确据。以心君无为而治,肺为相傅,如华盖之覆于心上,以布胸中之气,而燮理其阴阳;膻中为臣使,如包裹而络于心下,以寄喉舌之司,而宣布其政令。第心火寂然不动,动而传之心包,即合相火。设君火不动,不过为相火之虚位而已。三焦之火。传入心包,即为相火。设三焦之火不上,亦不过为相火之虚位而已。《素问·血气形志篇》谓“手少阳与心主为表里”,《灵枢·经脉》谓“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心包,合心主”,正见心包相火与手少阳相火为表里,故历络于上下而两相输应也。心君泰宁,则相火不动,而膻中喜乐出焉。心君扰乱,则相火翕然从之,而改其常度。心包所主二火之出入关系甚重,是以亦得分手经之一,而可称为府也。乃伪诀竟不之及,则手厥阴为虚悬之位矣。《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精液,化精微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成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繇是则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

伪诀列于右尺,不亦妄乎!又曰:“密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繇是则明有形象矣。伪诀以为无形,不亦妄乎!又按《灵枢·本输篇》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谓之中渎者,以其如川如渎,源流皆出其中,即水谷之入于口,出于便,自上而下,必历三焦,故曰,中渎之府,水道出焉。膀胱受三焦之水,而当其疏泄之道,气本相根据,理同一致,故三焦下输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也。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曰是孤之府也。要知三焦虽为水渎之府,而实总护诸阳,亦称相火,是又水中之火府。故在《本输篇》曰:“三焦属膀胱。”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少阳与心主为表里。”盖其在下者为阴,属膀胱而合肾水,在上者为阳,合包络而通心火,此三焦之所以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也。观《本输篇》六腑之别,极为明显,以其皆有盛贮,因名为府。而三焦者曰“中渎之府”,“是孤之府”,分明确有一府;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形。《难经》已谓其有名无形,况高阳生之妄人哉!是盖譬之探囊以计物,而忘其囊之为物耳。遂致后世纷纷,无所凭据,有分为前后三焦者,有言为肾傍之脂者,即如东垣之明,亦以手三焦、足三焦分而为二。夫以一三焦尚云其无形,而诸论不一,又何三焦之多也。至韩飞霞巧其说曰:“切脉至右尺,必两手并诊消息之。取三焦应脉浮为上焦,与心肺脉合;中为中焦,与脾胃脉合;沉为下焦,与肝肾脉合。故曰,尺脉第三同断病。”此又飞霞讹以传讹,违道愈远。《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未尝谓尺候三焦也。《脉经》曰:“尺脉芤,下焦虚。尺脉迟,下焦有寒。”又曰:“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观此三言,则尺主下焦耳。何以韩之巧说附入哉?《脉经·一卷·第七篇·脉法赞》云:“右为子户,名曰三焦。”子户,命门也。右肾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为子户。而名之为三焦者,此犹两额之傍亦名为太阳云耳。非谓即太阳经也。安得执词而害义耶!若《第二卷·第二篇》虽云“右肾合三焦”,然上有“一说云”三字,则叔和亦附此语,以俟参考,不敢自居为定论明矣。今论定上焦从两寸,中焦从两关,下焦从两尺,斯则与《脉要精微论》“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二句符合,更何必纷纷异议哉!一医常谓余曰:吾四十余年行医,从不知分剖三焦,乃亦见推于当世矣。噫,浅近如此者,犹存而不论,又安能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耶?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肾一脏而分两尺候者,谓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分列于腰脊之左右。伪诀以左为肾,右为命门。考诸《明堂》、《铜人》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盖一阳居二阴之中,所以成乎坎也。且脉之应于指下者,为有经络,循经朝于寸口。《内经》并无命门之经络,何以应诊而可列之右尺乎?夫男女之异,惟茎户、精血及胞门、子户耳。若夫脉象,自有定位。如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火。君火付权于相火,故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金,复生左尺水。五行循序相生之理也。伪诀乃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岂理也哉!甚有以左尺候心,右尺候肺,本褚澄地道右行之说,而五行紊乱极矣。

《内经》候法,分发昭彰,如揭日月。从伪诀盛行,束《灵素》于高阁,千古阴霾,莫之能扫。因附列《素问》脉法数则,示尊经也。世有不信鸣鼓之攻者,试进而求之于经,则趋向定矣。予言岂诬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季胁,小肋也。在胁下两傍,为肾所近之处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尺里者,尺脉后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人身以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皆在其中矣。以下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左外者,言左关前半部;内者,言左关后半部。余仿此。肝为阴中之阳藏,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鬲。举一鬲而中焦之鬲膜、胆府皆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右关之后,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也,而以表里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

按寸口者,手太阴也。太阴行气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腑。然胃亦府也,而此独言之,何也?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也,故胃气当于此察之。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六腑之气亦并见乎此矣。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者,鬲膜之上皆是也。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即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盖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竟者,尽也。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而尽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足也。

按此篇首言尺,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根。

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或有两条者乃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以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内外之义昭然矣。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者,察也,求也。凡诊脉先推求于外,若但沉脉而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在心腹而有积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则病在外而非内矣。惟表有邪,故身热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清者,冷也。推求于腰,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此上盛下虚,故足清冷也。上下有二义:以寸关尺言之,寸为上,尺为下也;以浮中沉言之,浮为上,沉为下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推求于下部,下部有力,上部无力,此清阳不能上升,故头项痛。或阳虚而阴凑之,亦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按之至骨,肾肝之分也。脉气少者,言无力也。肾水虚故腰脊痛,肝血亏则身有痹也。

按本篇上竟上者,言胸喉中事,下竟下者,言小腹膝足中事,分明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而叔和乃谓“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云云,伪诀遂有左心、小肠之说。

不知自秦汉而下,从未有以大小肠取于两寸者,扁鹊、仲景诸君心传可考,伪诀何能以手障天也。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沉而弦长。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脉象和缓。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心肺居上,脉应浮。肾肝居下,脉应沉。脾胃居心肺肾肝之间,谓之中州,脉亦应在浮沉之间。心肺同一浮也,但浮大而散者象夏火,故属心;浮涩而短者象秋金,故属肺。肝肾同一沉也,但沉而弦长者象春木,故属肝,沉石而濡者象冬水,故属肾。脉和而缓,气象冲融,土之性也,故属脾。右肾虽为水位,而相火所寓,故与左寸同断也。

又按呼出者心与肺为阳,故心肺之脉皆浮。心为阳中之阳,故浮且大而散;肺为阳中之阴,故浮而兼短涩。吸入者肾与肝为阴,故肾肝之脉皆沉。肾为阴中之阴,故沉而且实;肝为阴中之阳,故沉而兼长。

脾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脉在中。若赵正宗本《难经图说》,以土居金木水火之中,两关宜皆属脾;肝既为阴,不宜在半浮半沉之左关。不知越人推明《素问》之义,约而可守,不必转滋议论也。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缓不忒。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此言四季各有平脉也。天地之气,东升属木,位当寅卯,于时为春,万物始生。其气从伏藏中透出,如一缕之烟,一线之泉,在人则肝应之,而见弦脉。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者是也。气转而南属火,位当巳午;于时为夏,万物盛长。其气从升后散大于外,如腾涌之波,燎原之火,在人则心应之,而见钩脉。即《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来盛去衰;《平人气象论》所谓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者是也。气转而西属金,位当申酉;于时为秋,万物收成。其气从散大之极自表初收,如浪静波恬,烟清焰息,在人则肺应之,而见毛脉。即《平人气象论》所谓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者是也。气转而北属水,位当亥子;于时为冬,万物合藏。其气收降而敛实,如埋垆之火,汇潭之泉,在人则肾应之,而见石脉。即《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来沉以搏;《平人气象论》所谓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者是也。以上经论所云四时诸脉,形状虽因时变易,其中总不可无和柔平缓景象。盖和缓为土,即是胃气,有胃气而合时,便是平脉。

《玉机真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溉四旁者也。”今弦钩毛石中有此一种和缓,即是灌溉四旁,即是土矣,亦即是脾脉矣。以其寓于四脉中,故又曰:“善者不可得见。”《平人气象论》亦云:“长夏属脾,其脉和柔相离,如鸡践地。”察此脉象,亦不过形容其和缓耳。辰戌丑未之月,各有土旺一十八日,即是灌溉四旁之义。故分而为四,有土而不见土也。若论五行,则析而为五,土居其中,是属长夏。况长夏居金火之间,为相生之过脉,较他季月不同,故独见主时之脉。二说虽殊,其义不悖,当参看之。所谓太过不及者,言弦、钩、毛、石之脉,与时相应,俱宜和缓而适中,欲其微似,不欲其太显;欲其微见,不欲其不见。今即以一弦脉论之,若过于微弦而太弦,是谓太过,太过则气实强,气实强则气鼓于外而病生于外。脉来洪大、紧数、弦长、滑实为太过,必外因风寒暑湿燥火之伤。不及于微弦而不弦,是谓不及,不及则气虚微,气虚微则气馁于内而病生于内。脉来虚微、细弱、短涩、濡芤为不及,必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害。其钩、毛、石之太过不及,病亦犹是。

循序渐进,运合自然;应时即至,躁促为愆。

上古《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秋不数,冬不涩,是谓四塞。”谓脉之从四时者,不循序渐进,则四塞而不通也。所以初当春夏秋冬孟月之脉,则宜仍循冬春夏秋季月之常,未改其度,俟二分、二至以后,始转而从本令之王气,乃为平人顺脉也。故天道春不分不温,夏不至不热,自然之运,悠久无疆。使在人之脉,方春即以弦应,方夏即以数应,躁促所加,不三时而岁度终矣。其能长世乎!故曰,一岁之中,脉象不可再见。如春宜弦而脉得洪,病脉见也,谓真藏之气先泄耳。今人遇立春以前而得弦脉,反曰时已近春,不为病脉;所谓四时之气,成功者退,将来者进。言则似辨,而实悖于理矣。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土得天地冲和之气,长养万物,分王四时,而人胃应之。凡平人之常,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胃为脏腑之本。此胃气者,实平人之常气,不可一日无者,无则为逆,逆则死矣。胃气之见于脉者,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终始篇》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是皆胃气之谓。故四时有四时之脉,四时有四时之病,但土灌溉四旁,虽病态百出,必赖之以为出死入生之机也。比如春令木旺,其脉当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过,是得春胃之冲和。若脉来过于弦者,是肝邪之胜,胃气之衰,而肝病见矣。倘脉来但有弦急,而绝无冲和之气者,乃春时胃气已绝,而见肝家真藏之脉,病必危矣。钩、毛、石俱准此。以此察胃气之多寡有无,而病之轻重存亡,燎然在目矣。故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胃气脉也。”东垣曰:“有病之脉,当求其神。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为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为去其寒。若数极、迟败,脉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而遽泄之、去之,神将何根据耶!故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者,人之神也。’”按王宗正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即王氏之说,而知东垣所谓脉中有力之中,盖指中央戊己土,正在中候也。胃气未散,虽数而至于极,迟而至于败,尚可图也。故东垣之所谓有神,即《内经》之所谓有胃气也。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一息而脉仅三至,即为迟慢而不及矣。迟主冷病。若一息而脉遂六至,即为急数而太过矣。数主热病。

若一息仅得二至,甚而一至,则转迟而转冷矣。若一息七至,甚而八至九至,则转数而转热矣。凡一二至与八九至,皆死脉也。

迟数既明,浮沉须别。

迟则为寒,数则为热,固一定之理。欲知寒热之所属,又当别乎浮沉耳。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因则有二,此内外之不可不辨也。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外感六淫,因之于天。内伤七情,因之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左传》医和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也。淫者,淫佚偏胜,久而不复之谓。故阴淫则过于清冷,而阳气不治,寒疾从起,如上下厥逆,中外寒栗之类。阳淫则过于炎燠,而阴气不治,热疾从起,如狂谵烦渴,血泄吐衄之类。风淫则过于动摇,而疾生杪末,如肢废毛落,昏冒螈 之类。雨淫则过于水湿,而疾生肠腹,如腹满肿胀,肠鸣濡泄之类,晦淫则过于昏暗,阳光内郁而成惑疾,如百合狐惑,热中脏燥之类。明淫则过于彰露,阳光外散而成心疾,如恍惚动悸,错妄失神之类。七情者,人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即所谓七气。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乱,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气缓者,喜则气和,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怒气上者,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故气上矣。忧气乱者,忧则抑郁不解,故气乱矣。思气结者,思则身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矣。悲气消者,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故气消矣。恐气下者,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故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老弱不同,风土各异;既明至理,还贵圆通。

老弱之盛衰,与时变迁。风土之刚柔,随地移易。如老弱之人,脉宜缓弱,若过于旺者,病也。少壮之人,脉宜充实,若过于弱者,病也。东极之地,四时皆春,其气暄和,民脉多缓。南极之地,四时皆夏,其气炎蒸,民脉多软。西极之地,四时皆秋,其气清肃,民脉多劲。北极之地,四时皆冬,其气凛冽,民脉多石。然犹有说焉。老人脉旺而躁者,此天禀之浓,引年之叟也,名曰寿脉;躁疾有表无里,则为孤阳,其死近矣。壮者脉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天禀之静,清逸之士也,名曰阴脉;若脉细小而劲直,前后不等,其可久乎?东南卑湿,其脉软缓,居于高巅,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脉刚劲,居于污泽,亦东南也。南人北脉,取气必刚。北人南脉,取气必柔。东西不齐,可以类剖。又永年者天禀必浓,故察证则将绝而脉犹不绝。夭促者天禀必薄,故察证则未绝而脉已先绝。其可执一乎?《左传》曰:“土浓水深,居之不疾。”《淮南子》曰:“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山气多男,泽气多女,水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湿气多肿,石气多力,阴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野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人利,重土人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凡此数端,乃一定之论也。然一地而或妍媸寿夭之各异同者,盖其生虽由于水土之气,而偏全浓薄,又自不同也。

同类推荐
  • 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

    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靖夷纪事

    靖夷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泰山道里记

    泰山道里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幼仪杂箴

    幼仪杂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楼集

    青楼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妖姬封神录

    妖姬封神录

    白领女孩苏诺被一只八尾狐妖送到了千年前的大商朝,成为祸国殃民的一代妖姬苏妲己.....宿命天道难违,小命朝夕不保,作为一只没有后台的妖精,“扭转乾坤”是道深不可测的奥数题!哎.....前面那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大神,求抱大腿啊!
  • 紫龙战神

    紫龙战神

    他曾是天才,如今沦落;他偶得剑法,原是高人所写;他上山采药,竟刺杀了玄虎巨兽;他住在破庙,无意中养得萌宠居然是药王。他寻找着自己的身世,也经历着传奇般的人生。他是紫龙附身的少年云鼎天。今天他是懵懂少年,未来他能否成为天下霸主?
  • 捉鬼笔记

    捉鬼笔记

    师傅说过,干我们这一行的,常年走南闯北遇到点鬼怪的事是正常的,从小跟着师傅到最后,师傅被暗中诅咒害死,这一切罪责都堆在了林峰身上。林峰从小经历鬼怪,鬼灵,鬼尸,鬼使,一步步成长起来,最后,同门师兄弟变成仇人,从小玩到大的师妹成为自己的敌人。这一切都是诅咒的安排。为鬼唱戏,我们不知道唱了多少。林峰一步步成长为捉鬼道长。
  • The Comedy of Errors

    The Comedy of Erro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至高大尊

    重生之至高大尊

    仙界至高大主宰武南天渡混沌雷劫,遭九色混沌雷霆劈中,身陨!武南天在陨落之际发动了大梦心经的禁招,一梦回到万年前,且看他快意恩仇,重回巅峰!
  • 硬汉

    硬汉

    这时我回过头,看见东风还在大厅门口朝我们猛力挥手,一团明朗秋光映衬着他,那张色泽黧黑线条刚劲的面庞正熠熠生辉。他整个人成了一片诱人的人生风景。我情不自禁向他招手致意,好像一对朋友不是分别而是重逢。
  • 今朝有暖冬

    今朝有暖冬

    “听说有人的粉丝名叫暖冬。”某人走远了一步。“听说一家餐厅叫暖冬。”某人又走远了一步。“听说某人的小号名叫寻暖。”某人越走越远。温暖三两步跑到他的面前,笑嘻嘻的问:“笨蛋,喜欢我就要跟我说啊。”——原来,在我喜欢你之前,你早已深爱上我。
  • 大机场

    大机场

    美军上尉安迪史密斯,是荣获美国国会勋章的空中英雄;家住大机场边上孙林盘的静姝,是美丽善良的大二女生,二人偶然邂逅,虽然文化背景迥异,却倾心相爱。静姝只知安迪驾驶的B-29飞机轰炸日本后坠毁在太湖上空,却不知造成飞机爆炸的罪魁是追求过她的双面间谍、军统特派员杨国雄。她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远走他乡,生下了安迪的骨血孙少安。安迪等蒙难的美军飞行员,在孙林盘人氏、国军敌后别动队队长尹朴修的营救和护送下,历尽艰险,历时五个月,终于回到大后方的新津机场时,所见到的却是静姝“暴病身亡”的坟墓。
  • The King of the Golden River

    The King of the Golden Riv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唐宋之家

    唐宋之家

    时隔三年,唐宋联姻再次被提及,女主角的身份却扑朔迷离某男问:你说唐宋之后……某女非常自然地接话:元明清啊,怎么了?某男:……我觉着我们该换个女主角人说执念是苦,可放下了,我和唐珈陌之间就真的再也不剩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