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31700000006

第6章

天下皆知章

考異:河上公作《養身章》,趙實庵作《真常融攝義章》。

唐明皇疏:前章明妙本生化,入兩觀之不同。此章明樸散異名,因萬殊而逐境,逐境則流浪,善化則歸根。故首標美善妄情,次示有無傾奪,結以聖人之理,冀速還淳之由。

杜光庭曰:夫悠悠眾趣,蠢蠢群生,涉境起情,去道逾遠,聖人憫其忘返,啟此妙門。前明兩觀之殊,自無而入有。此標六者之惑,因事以相傾,能知逐境之非,不隨流浪之變,則可以言虛心實腹之漸矣。

張沖應曰:道先乎身而包乎天地也。人體此自然之道而行之,則神存精固,勿與物逐,不逞其才,不食其名,畏益就損,因近懼遠,則萬禍濳消而身得其養矣。故養身所以次于體道之章。此河上公之釋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考異:故有無至相隨。一作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萬物作焉而不辭,一無焉字,一作萬物作焉而不為始。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弗,一作不,一無而字。是以不去,一作不處。

河上公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自揚己美便顯彰也。斯惡已,有危亡也。皆知善之為善,有功名也。斯不善已,人所争也。故有無相生,見有而為無也。難易相成,見難而為易也。長短相形,見短而為長也。高下相傾,見高而為下也。音聲相和,上唱下必和也。前後相隨,上行下必傾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以道治也。行不言之教,以身師導之也。萬物作焉,各自動也。而不辭,不辭謝而逆止。生而不有,元氣生萬物而不有。為而不恃,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功成而弗居,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弗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是以不去,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矣。上六句有高下長短,君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

王輔嗣曰:天下皆知至前後相隨。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廢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徧舉之明數也。是以至之事。自然已足,為則敗也。行不言之教至為而不恃。智慧自備,為則偽也。功成而弗居。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夫惟至不去。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唐明皇曰:天下皆知至不善已。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雖惡而美善矣。故云皆知己之所美為美,所善為善,美善無主,但是忘情,皆由對執有無,分別難易,神奇臭腐,以相傾奪,大聖較量,深知虛妄,故云惡已。疏:天下者,舉大凡,言凡在天覆之下也。美者,心所甘美也。善者,身所履行也。言天下之人皆知己心所甘美者為美,己身所履行者為善,故論甘則忌辛,好丹則非素,共相傾奪,竟起是非,皆由興動於欲心,所以遞成乎美惡,聖人知美惡無主,但是妄情,妄則不常,故云惡已。已,語助也。注云神奇臭腐,莊子云所美為神奇所惡為臭腐是也。故有無相生。疏:此明有無性空也。夫有不自有,因無而有。凡俗則以無生有。無不自無,自有而無,凡俗則以有生無。故云相生,而有無對法,本不相生,相生之名由妄執起,亦如美惡非自性生,是皆空。故聖人將欲究其迷滯,是以歷言六者之惑。難易相成。疏:此明難易法空也。此以難故彼成易,此以易故彼成難。亦如工者易於本而難於陶,甄匠易於壇而難於木,故云難易相成。若同其所難,則無易;同其所易,則無難。難易無實,妄生名稱,是法空。故能了之者巧拙兩忘,則難易名息。亦如美惡無定故也。長短相形。疏:此明長短相空也。以長故形短,以短故形長,故云長短相形。亦如鳧脛非短,以鶴之長,故續之則憂。鶴脛非長,因鳧之短,故斷之則悲。見長短相形,猶如美惡,既無定體,是皆妄生。形相既空名亦空,故特未定也。高下相傾。疏:此名高下名空也。高下兩名,互相傾奪,故稱高必因於下。又有高之者稱下,必因於高,又有下之者,又高則所高非高,又下則所下非下,如彼代間凡諸名位,遞為臣妾,亦復無常,是皆空故,故無定位。音聲相和。疏:此名和合空也。五音相和成曲者,誰總眾聲,則能度曲,如代間法皆和合成,即體非真是皆空,故將欲定其美惡,豈云達觀之談。前後相隨。疏:此明三時空也。日夜相代,代故以新,如彼投足,孰為前後,則前後之稱由相隨立名。名由妄立,詐識其神,過去,未來及以見在三時空,故旋旋遷改,亦美惡無定名也。六者相違,遞為名稱,亦如美惡,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是以聖人至之教。無為之事,無事也。寄以事名。故云處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云行也。疏:是以者,說下明上也。夫飾智詐者,雖拱默非無為也,任真素者雖終日指揮,而未始不晏然矣。故聖人知諸法性空,自無矜執,則理天下者當絕浮偽,任用純德,百姓化之,各安其分,安分則不擾,豈非無為之事乎?言出於己,皆因天下之心,則終日言未嘗言,豈非不言之教耶?萬物作焉而不辭。令萬物各自得其動作,而不辭謝於聖人。疏:作猶動作也,辭謂辭謝也。言聖人善化,無事無為,百姓不知,爰遊爰豫,各自得其動作,而不辭謝於聖人。故擊壤鼓腹而忘帝力,人忘聖功也。生而不有至不居。令物各遂其性,不為己有,各得所為而不負慎。如此,太平之功成矣。猶當日慎一日,不敢寧居。疏:今物各得成全其生理,聖人不以為己有。令物各得其營為,聖人不恃為己功。如此,太平之功弘濟日遠,猶宜慎終如始,不敢寧居,此聖人自忘其功也。云日慎一日,《尚書》文也。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夫惟不敢寧居,而增修其德者,則忘功而功存,故勿居而不去。疏:彼聖人者,稠直如髮,慎終如始,本末不衰,未嘗寧居而逸豫,是以日新其盛德,忘功而功不去,光宅而天下安。故云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杜光庭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至斯不善已。天下之人知道者稀,常俗者眾。知修身者寡,徇物者多。皆知美善為是而莫能為,皆知不善與惡為非而莫能革。故聖人歎之,故云惡已、不善已。夫戴仁仗義、抱道守謙、忠孝君親、友悌骨肉,非美善之行也,皆知之矣而不能為。反於此者乃不善之行也,皆知之矣而不能革,況於修無為之道乎?故可欺也。妄者,非真實之義也,因境起念,隨物生情,不守道循常即為妄矣。神奇臭腐者,《莊子·知北遊篇》黃帝謂知曰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地一氣耳。聖人貴一也。此明神奇臭腐,物之偏性,百氏殊學,九流異門,遞執是非,互生臧否,理身理國,能無為任物,一以貫之,臭腐神奇自然無二矣。故有無相生,老君歎彼常,徒迷正道,妄生對執,滯此幻情,故明此義以松其執。執者,著也。執有即斥無,執無則斥有,執難則斥易,執易則斥難,執短即斥長,執長即斥短,執高即斥下,執下即斥高,執後即斥前,執前即斥後,有此執故皆非究竟。故經云執者失之,但無偏執,自契中道,便入玄妙正觀之門。難易相成。夫難因於易,非易無以知其難。夫易因於難,非難無以彰其易。循環倚伏,遞為之用,審而明之,於難無滯,於易無執,即可以語其齊物,通乎中道矣。工者巧技之稱也,陶者和土為器也。各擅其俠則為易,更而使之則為難也。長短相形。夫物之形也,有短長之相;夫事之興也,有難易之法;化之起也,有有無之變;俱自然也。若拘常俗之見,則長者不得不長,短者不得不短。有無難易在玆乎,滯之則為執,通之則為道。惟有道者能無滯爾。鳧鶴之喻亦《莊子·駢拇篇》之辭也。謂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損益也。此斥世人不任自然之旨也。高下相傾。夫高下之設,名形勢位,性智才業,萬殊之中皆有高下,則不獨拘於名位也。但高忘其高,下忘其下,各安其分,守以天常,則無傾奪之事矣。臣者,男子之卑稱。妾者,女子之卑稱。卑伏於人,故稱臣妾。疏:指名位之說。蓋以廣戒群情也。言尊卑之道各安其分,不相傾奪,則保其始終。若棄卑而慕其尊名。厭下而圖其高位,不安素分,禍敗隨之。故經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可不戒哉?音聲相和。夫天地噫氣而眾籟作焉,律呂和合而眾樂生焉。聲之作也,美惡隨之。故有安樂怨怒、哀思惉懘之別也。然此別者,人事強而隨之,政化因而應之,於達觀之士忘其善惡矣。隨變責實,謂之妄情。美惡都忘,方為達道。達道之士,雖天地之大,萬物之殷,猶無有也。《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心感於物而形於聲,聲相應故成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旎謂之樂。故哀心感者其聲囗以殺,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是以先王慎其所以感,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心,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音聲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懘之音也。理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遞相凌謂之慢。鄭衛者,亂世之音,比於慢。桑間濮上者,亡國之音,其政散,其民流。夫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也;知音不知樂者,眾庶也。唯君子能知樂,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不知聲者不可以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者幾於禮矣。子夏對魏文侯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無女溺志,衛音趣數煩志,齊音傲僻驕志。四者害於德,非正聲也。《春秋》晏子對齊景公曰:先王之濟五味以和五聲,以平其心,以成其政,聲亦如味矣。一曰氣,須氣以動也,二曰體,舞象文武也,三曰類,風雅頌也,四曰物,以四方之物成器也。五聲者,宮商角徵羽也。六律者,黃鍾、大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也。六呂者,夾鍾、林鍾、仲呂、應鍾、南呂、大呂也。律主於陽,呂主於陰也。七音,武王伐紂所製也。自午及子,製七日為七音。八風,八方之風也。東方曰明庶,東南曰清明,南曰景風,西南曰凉風,西方曰閻闔,北方曰廣莫,西北曰不周,東北曰融風也。九歌者,六府三事,九功之歌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成也,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而後幾於道矣。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製樂,以賜諸侯。理國之道,以音而知理亂,故吴公子季札歷聽三代古今之樂,而知其興廢也。修身之士閑視返聽,以聽無聲,然後可與言道矣。前後相隨。前後之別,生於變動也。不變不動,誰後誰先?既有相隨,乃分前後。達觀之士,泯爾都忘,世間之法彰其別耳。投足者,舉步之謂也。步之舉也,孰後孰初?明於此者乃絕前後之竟矣。老君傷憫世俗流蕩不還,争起妄情,忘其中道,歷指六事以化愚迷耳。夫中道者,非陰非陽,無偏名也。處天地之間,傲然自放,所遇而安,了無功名,而反乎道本,雖堯桀之殊,生死之變,是非之別,壽夭之異,榮賤之隔,哀樂之感動,古今之遞代,皆忘之也。不知堯桀之殊,忘美惡也。不知死生之變,忘有無也。不知是非之別,忘難易也。不知壽夭之異,忘長短也。不知榮賤之隔,忘高下也。不知哀樂之感動,忘音聲也。不知古今之遞代,忘前後也。處乎無是之鄉,立乎不疾之途,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調而應之以德,偶而應之以道也。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此了乎中道之士,忘前後之別,忘變動之機矣。是以聖人至之教。夫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謂之聖人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種。第一得道之聖,太上老君、諸天大聖是也。第二有天下之位,兼得神仙之聖,伏羲、黃帝、顓頊、少昊、堯舜是也。第三有天下之位,而無得仙之聖。殷湯文武是也。皆廓清六合,不言昇天矣。第四博贍之聖無天下之位者,周公孔子制作禮樂,垂範百王,而無九五之位,而皆具天地合德之美也。第五有獨長之聖,而無博贍之名,亦不具上眾美者,謂伯牙師文為鼓琴之聖,子卿綏明能棋之聖,鍾期延州知音之聖,韓娥秦清謳歌之聖,龔叔文摯智洞之聖,離朱師曠視聽之聖,張芝鍾縣草書之聖。今經中明者,指言理天下之聖也。理天下之聖,垂衣裳恭己南面而已矣。何為哉?所謂處無為之事也。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順四時之行,君無為於上,物自化於下,可謂行不言之教也。理國如此,則人安其居,樂其俗,與道合矣。萬物作焉而不辭。聖人之於萬物也,萬物自古而固存,豈待為之而後存哉?物自得其生,盲動作也。爰遊爰豫,《太玄經》之詞。言上既無為,其下自遂,故閒暇也。擊壤者,壤,土也。《莊子·馬蹄篇》云:赫胥氏之時,民含哺而嬉,鼓腹而遊也。不知帝力者,王充《論衡》曰:堯之為君蕩蕩乎,人無得而名,有年五十者,擊壤於路,鼓腹而歌曰: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何力於我?此眾庶之忘聖功也。生而至不居。夫聖人處物不傷於物,物遂其生;物遂其生,聖人不有之而恃其功,任自然也,處至順也。夫功者,王功曰勳,輔成王業若周公也;國功曰功,保全國家若伊尹也;民功曰庸,施法於民若后稷也;事功曰勞,以勞定國若夏禹也;理功曰績,制法成理若咎孫也;戰功曰多,剋敵出奇若韓信也。生成萬物者玄功也,其功深遠曰玄也。功成而不居所以全無為之功也。日慎一日,巳具疏解,言聖人有及物之功,不自伐自恃,惟恐失其所,以隳其功,故曰加慎,不敢寧息爾。寧,安也,慎謹也。聖人無為,其功廣大,物遂其性,不失其宜,天清於上,地寧於下四海平一,泰然而寧,是太平之謂也。夫惟至不去。夫惟者,發句之語也。謂上不有不居之事也,夫聖人威加四海而不為有,澤被萬物而不為惠,功格天下而不為己,德冠四時而不為主,忘懷於至道,合志於虛無,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天下樂推而人不厭,故其志不去矣。王者不妄於喜怒,則刑賞不濫,金革不起矣。不妄於求取,則賦斂不厚供億不繁矣。不妄於愛惡,則用捨必當,賢不肖別矣。不妄於近侍,則左右前後皆正人矣。不妄於土地,則兵革不出,士卒不勞矣。不妄於萬姓,則天下安矣。物得其分,不恃其功,無為,不恃之利,信哉博矣。稠直如髮,《詩·小雅·都人士篇》之詞也。言情性密緻,操行正直,如髮之本末,無隆殺也。

道君曰:天下皆知至斯不善已。道無異相,孰為美惡。性本一致,孰為善否。有美也,惡為之對。故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有善也,不善為之對。故曰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世之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臭腐,神奇復化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則美與惡奚辨?昔之所是,今或非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則善與不善奚擇?聖人體真無而常有,即妙用而常無,美惡善否,蓋將簡之而不得,尚何惡與不善之能累哉?故有無相生至前後相隨。太易未判,萬象同體,兩儀既生,物物為對。此六對者,群變所交,百慮所生,殊塗所起,世之人所以陷溺而不能出者也。無動而生有,有復歸無,故曰有無之相生,有涉險之難,則知行地之易,故曰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若尺寸是也。高下之相形傾,若山澤是也。聲舉而響應,故曰聲音之相和。形動而影從,故曰前後之相隨。陰陽之運,四時之行,萬物之理,俄造而有,倏化而無。其難也,若有為以經世。其易也,若無為以適己。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天之自高,地之自下,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應,春先而夏從,長先而少從。對待之境雖皆道所寓,而去道也遠矣。是以聖人至之教。處無為之事,《莊子》所謂無為而用天下也。行不言之教,《易》所謂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也。為則有成虧,言則有當愆,曾未免乎累,豈聖人所以獨立乎萬物之上,化萬物而物之所不能累歟?萬物作焉而不辭至不去。萬物並作,隨感而應,若鑑對形,妍醜畢現;若谷應聲,美惡皆赴;無所辭也。故曰萬物作而不辭,自生自化,自形自色,各極其高大而遂其性,孰有之哉?故曰生而不有。整萬物而不為利,澤及萬世而不為化,覆載天地,彫刻眾形而不為巧,故曰為而不恃。四時之運,功成者去,天之道也。聖人體之,故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認而有之亦己惑矣。故曰功成不居,有居則有去,古今是也。在己無居,物莫能遷,適來時也,適去順也,何加損焉?故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王介甫曰:天下皆知至不善已。夫美者惡之對,善者不善之反。此物理之常,惟聖人乃無對於萬物,自非聖人之所為,皆有對矣。故有無相生至相隨。有之與無,難之與易,高之與下,音之與聲,前之與後,是皆不免有所對,唯能兼忘此六者,則可以入神,入神則無對於天地之間矣。《字說》:無從大,霖從亡,蓋大霖者有之極也,有極則復此於無者矣。老子曰:有無之相生。是以聖人至之教。聖人觀有之有對,於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未嘗不為也,蓋為出於不為;聖人未嘗不言也,蓋言出於不言。生而不有至功成不居。生之而不有其生,為之而不恃其為,功成而不居其功,此三者皆出於無我。惟其無我,然後不失己。非惟不失己,而又不失人。不知無我而常至於有我,則不惟失己。非惟不失己,而又不失人。功成則居,居則與去為對。聖人不居上之三者,然後道之常在於我,而不去也。

蘇潁濱曰:天下皆知至前後相隨。天下以形名言美惡。其所謂美且善者,豈信美且善哉?彼不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聲音前後之相生相奪,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為長而有長於我者臨之,斯則短矣。方且自以為前而有前於我者先之,斯則後矣。苟從其所美而信之,則失之遠矣。是以聖人至之教。當事而為無為之之心者,當教而言無言之之意者,夫是以出於長短之度,離於先後之數,非美非惡,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萬物作焉至不居。萬物為我作而我無所辭,我生之為之而未嘗有未嘗恃,至於成功亦未嘗以自居也,此則無為不言之教,其為美且善也。豈復有惡與不善繼之哉?夫惟至不去。聖人居於貧賤,而無貧賤之憂;居於富貴,而無富貴之累。此所謂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何從去哉?此則居之至也。

呂吉甫曰:天下皆知至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善之為善,而欲之知惡與不善而惡之,然自道言之,則雖美與善皆離乎道矣。自出於道言之,則雖惡與不善皆非道之外也。由是觀之,則美斯惡,善斯不善,豈虛言哉?故有無相生至相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是之謂有無之相生。難事作於易,而易亦由難之故無難,是之謂難易之相成。有鶴經之長,而後知有兔經之短;有鳧脛之短,而後知有鶴脛之長。是之謂長短之相形。以高為是,則百谷為川瀆之源,則高有以傾乎下;以下為是,則川瀆為百谷之歸,則下有以傾乎高。是之謂高下之相傾。黃鍾為君,則餘律和之;餘律為君,則黃鍾和之。是之謂音聲之相和。自秋冬而望春夏,則春夏前而秋冬後;自春夏而望秋冬,則秋冬前而春夏後。是之謂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至之教。聖人處無為之事,無為也,無事則無心,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行不言之教,無言也。無言則言出於不言,雖事不涉為之之迹,雖教不發言之之意,故事濟而教行。萬物作焉而不辭至不居。功名雖高,豈有無滿之累乎?將使人反常復朴,與天地為徒,與造化為友也。夫惟至不去。不居則去為對,此道之常在我,豈有遷去哉?

陸農師曰:天下皆知至不善已。美至於無美者,天下之真美也。善至於無善者,天下之真善也。真美斯離,天下窗知美之為美。真善斯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故有無相生至相隨。有無者以言乎其道,難易者以言乎其德,長短者以言乎其體,高下者以言乎其位,聲音者以言乎其交感,前後者以言乎其始終,此勢之然也。是以聖人至之教。夫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者,將以使人冥於真善,混於真美,復歸于樸,而與天地,與造化為友者矣。萬物作焉而不辭至不去。萬物之息,與之入而不逆;萬物之作,與之出而不辭。

王元澤曰:天下皆知至不善已。道本無物,物有妄情,自相分別,此溺於轉徙之流而不能自出故耳。然溺而不出者,不由厭離而樂著,所以惡不善也。故惡與不善,美善之隨也。當其美善之時,蓋已惡且不善矣。俟其隨而後悟,則亦悟之晚也。雖然,至人所謂美善未離乎惡與不善,而惡與不善未嘗離乎美善也。天下之愚不足與此。故所謂美善,常惡與不善也。《新說》:此言美惡善不善相逐而妄者,溺於美善,不如有惡與不善也。唯聖人超然遠覽,知美之有惡,善之有不善,未嘗有所溺也。故有無相生至相隨。離道而我,我則有彼。彼我既分,觸類為二矣。此六對者,物之所以不齊,而喜怒哀樂、生死之變、更出迭入而不能自止者也。凡此皆不冥夫陰陽之本,而隨其末流自性分別,執一廢百,以妄為常故耳。此篇第二與《莊子·齊物論》相似,篇有叙篇,可以理推。是以聖人至之教。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雖事而未嘗涉為之之進,雖教而未嘗發言之之意,故事以之濟,教以之行。而吾寂然,未始有言為之累,而天下亦因得以反常而復朴也。夫惟無累,故雖寄形陰陽之間,而造化不能移。彼六對者,惡能擾之哉?萬物作而不辭。萬物並作,聖人各盡其性而無所辭,以吾心寂然,無去取故也。苟懷去取之慮,則物之萬態美惡多矣。烏能不辭哉?生而至不居。有我則居,居則遷矣。夫惟至不去。形名已降,莫不代謝,惟道無體,物莫能遷,聖人體道,故充塞無外,而未嘗有物,應接萬變,而未嘗有心。如是,則豈以適然之事攪以為功,而固有之哉?夫然後離六對之境,絕美惡之名,越生死流處常住法也,持此心以涉世,則功名雖高,豈有亢滿之累乎?

劉仲平曰:天下皆知至不善已。天下皆知吾美之為美,則美不足其終也,反謂惡.而已矣。天下皆知吾善之為善,則善不足其終也,反謂不善而已矣。是以聖人至之教。惟單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天下不知吾有善與美,之所以然者,此其道教人而不去也。夫惟至不去。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者,言與為成,故此舉斷以不居也。不去謂處六對之間,為獨立也哉。民冥無知,既以流於六對,而於六者又絕而去之,不以事教為應,則民何賴乎?唯不居功,則雖不去之,其善救大矣。莊子曰:因萬物而不去。

劉巨濟曰:天下皆知至不善已。妙名立則美善生矣,徼名立則惡不善生矣,美名立則惡生矣,善名立則不善生矣,皆道之失也。善惡之性雖立而名名字字,未始有極也,俗學不能知然,而知所好,方以為美也,而惡因之;以為善也,而不善因之。聖人雖不能絕於善惡,亦不能離善惡而獨立,然能以美為惡,以善為不善,亦能以惡為美,以不善為善。莊子曰: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為神奇,神奇復為臭腐。故有無相生至相隨。得鹿者俄失之,失馬者俄得之,得失無端,相生之類也。水者不車,陸者不舟,巧拙無端,相成之端,相成之類也。冥靈朝菌,壽夭無端,相形之類也。王公乞人,貴賤無端,相傾之類也。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哀樂無端,相和之類也。嬰孩、少壯、老耄,死亡無端,相隨之類也。此六對者,皆因於善惡為名字,言未知有極者也。惟見曉於冥冥之中,則能知之,知之則齊之。是以聖人至之教。善惡既分,則有六對。為民宜無知,則其為貴大矣。同民患者,於是有事。又有教焉,遠為之而事成者,無為之事也。近言之而教行者,不善之教也。有事有教,特以救俗而已,反與之同流,將為六對者之所浮沉,尚何以為貴乎?莊子曰:至言去言,至為去為。萬物作而不辭。此申不言之義,委萬物於自造,而不能說,故曰作而不辭。既作則生,既生則教行焉,為舉之以無我,故曰生而不有。以辭屬言者,蓋令萬物則口不能無費者也。夫惟至不去。為而不恃,功成不居者,此申不為之有為則事成,有事則功成,侍為於前,則功居於後矣。

劉驥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至是以不去。混沌未判,萬象同體。二氣既分,物物為對。既謂之美,則純樸已殘,必有惡為之對。既謂之善,則性情已離,必有不善為之對。美或為惡,善或為不善。是猶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此六對者可否相因,終始反覆,非天下之至正也。昔之所是,今或非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是猶美之為美,善之為善,特未定也。經所謂正或為奇,善或為妖是矣。且天下之理,有為則有成虧,有言則有當愆,皆未免乎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能遺物離人,而獨立乎萬物之上,不與物為對,而物無能偶之者,列子所謂疑獨,莊子所謂獨有者是矣。無為之事,則至為去為,而冥冥之中獨見曉焉;不言之教,則至言去言,而無聲之中獨聞和焉。聖人體道在己,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萬物皆往資焉緬不匱,故萬物並作,隨感而應,則與之作而不辭,任萬物之自生而不有其生,任萬物之自為而不恃其為,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不恃。故功成不居,有居則有去。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功成而不居其功,其不欲見賢耶。故次之以不尚賢。

趙實庵曰:初序六對之緣。一、謂非正性。天下皆知至斯不善已。老子之言道德,妙在首篇。自常無以至於常有,則恍惚之中有象,與物一以貫之,又自玄之又玄,分頓漸之義,要妙盡乎此矣。然八十一篇義理相貫,其義皆有攸緒。自物離妙門則常道常名者,交融於美惡之地,故繼以天下皆知章。夫道降而為物,常即道之體,體者所以備眾用,用之豈能一於常,故逐物之性則有遷,在物之情必有變,常者不可以自常,美者不可以常美,情變不一,而善惡相反矣。《詩》云: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言天地之情不能常和,萬物之性不能常善。美惡者,非道也,亦非性也,是情立知見也。凡立知見,無非是欲,欲之心只知美之為美,不知美者返而為惡矣,知善之為善,不知善者返而為不善矣。此見乎常道常名者流而為事物,故曰事以繼道。是章自善惡相返,至于六對不齊,先引事而顯理,次去累而返真。所謂以事顯理者,謂美惡善否六對不齊無非事者,至於聖人處無為之事,則因事而見理,由塵而入覺,是理者非聖人其能乎?聖人以獨智照明,超然於萬形之上,去彼流動之域,自處無為之地,凡天下之有是者,豈能累我哉?此去累而返真。夫無則無為,無為而已,有則興事,事從有興,聖人豈恐然自立於無事之地哉?隨變所適治之而已。經義至此,漸云治道。凡言治道,必該方內之教,然後明治之之理。故平有納無,雖儒者之譏議室斯通矣,屬聖人之獨,知經所以先言善惡顯之事相,次舉六對以明因緣。二、對待之境。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故之字牒前文,美善相返,嘆其美惡善否如此後,正標六者對待有無理也。難易事也,長短才也,高下勢也,聲音律呂也,前後新故也。夫萬物出於機而入於機,百昌生於土返於土。出機入機者,自至無之中受命而來,及其返也,返入於無。此以性言也。百昌生於土,自有形而逮夫無形,既生於物,又化為土,未離有有也。此以形言也。蓋有無同出於道之一性,出則為有,入則為無。若春夏之居先,秋冬之躡後,成始成終,互隱互顯,對待境中第一義也。故曰有無之相生,此理也。難易之相成,事無易也,積難成易;事無難也,積易成難。夫創業難也,守成易也,以創業比守成,創業雖難,因而返易,何以明之?以有道伐無道,所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如湯武弔民伐罪是也。以守成比創業,守成則易,因而返難,何以明之?守成之君如執滿器,使心定志平,不可以不靜而鎮之,動即傾覆,謂不知定心平志,返為難矣。故守成之君無如成王也。若夫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特言易而不言難,而能易者,難在其中矣。天下之勢,其孰不然。蓋易其難則致難,難其易則有易。故曰難易之相成。玆事也。長短之相形。物生於天地之間,同稟乎一氣,得其氣之全者,形之長,得其氣之弱者,形之短。故古之人多長七尺,今之人不過五尺。古之人長而魁偉者,一氣之降也;今之人短小而削弱者,一氣之浸微也。豈徒事之變耶?人亦然爾。雖間復不齊,蓋不能純如此也。故天人之形有定數也,相形者用之有宜也。材用適於大匠之手,各當其宜;人才置諸聖人之選,各稱其德。性長非所斷,鶴經是也;性短非所續,鳧膝是也。故長者不可短,短之則悲;短者不可續,續之則憂。自然之理也。獨性之在人,無長無短,平等而已。若物之在人,固不一矣。《傳》曰龜長於蛇,不以形言而以理言。陰虧於陽,不以氣言而以德言。有若防風之骨以專車,囗僥之民長尺五,何其不齊也?夫寸短而尺長,非寸不能致尺;棟脩而拱短,非栱不能以安棟。相形之謂也,此固以材言。高下之相傾。天高而地下,陽上而陰下,山高而澤下,上下者,勢也,位也。位之高,其勢不得不高;位之下,其勢不得不下。然天覆下,地仰上,二者無相傾;陽在上,陰在下,二者無相傾。惟山高澤下有相傾也,山高而澤下,有從水而言者,曰百谷為川瀆之源,則高以傾乎下。以下為是,則川瀆為百谷之歸。又以相傾之勢言之,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亦相傾之理也。何以言之?岸,高也。岸穴而為谷,谷,窪也。窪者陷而復平,平者崇而為陵,千年之後安知陵不為岸乎?岸不為窪乎?相傾者,凡以勢而言。聲音之相和,言樂也。禮以導中,樂以導和,樸散之後,民失性情。非禮以節之則亂,非樂以和之則傷,故樂之興,音聲之作也。《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哀心感者其聲瞧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嗶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憂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政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惉懘之音矣。律呂者,配於十二月矣。夫五音起於五行,五行配於五臟。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心主喜,腎主恐。五臟所主不同,五聲相感亦異。以喜召喜,其聲亦喜。以悲召悲,其聲亦悲。內有所感,外有所應,情志之所感也,故有聲音相和焉。故音聲以律呂言也。前後之相隨。日之徂也,不復有一日,月之所繫焉。年之徂也,不復有一年,歲之所統焉。幻之遷也,不復有諸幻,身之所紀焉。今之往也,不復有于今,時之所遞焉。回首視之,立致今古。春夏先而秋冬後,四時之運未嘗暫止,新者復故,故者復新,循環無端,前後相逐,禍福相倚而不忒,形影相弔而不離,玆前後之理,以新故而言之。觀夫有無之相生,事物之變也。若同乃虛,虛乃大,復何出沒焉。難易相成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復何憂患焉。長短之相形。形之不齊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窮,孰齊孰不齊焉。高下之相傾。上為皇,下為王,得吾道之所,一也,物莫能遷,孰傾孰不傾焉。為聲音之相和,寧如大音希聲者聽之所不能入乎?前後之相隨,寧如處陰休影者進之所不能辨乎?玆非體道而立乎萬物之上者,孰能與於斯。則知聖人者,有物安足以繫之。次離患守真。一、以常反照。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以字牒前起後。前言六對不齊,於此義中略分二門。一者謂物之不齊,六對相仍。二者物之相待有和合,相以不齊而齊之,是有為也。以對待而和合之,是膠固也。於對待不齊之中獨超然自得,即聖人也。聖人則盡其性者也。盡其性,則才與道并。不能盡其性,則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有其才而無其道財巧,巧則人為。有其道而無其才則質,質則不化。惟才與道并,是謂全德。適時應變,變而不窮,然後能明無為之道。能明無為之道,善處無為之事;善處無為之事,能行不言之教。凡寓形於宇內者,不能逃乎事,處位乎至貴者,不可勞乎心。蓋心與事并,則失無為之理。身與事遠,則失善處之能。聖人者處乎一堂之上,而供萬事之求,豈可以身遠乎事哉,必曰虛心應變而已。彼六對者雖自外來,以理觀之,定自心至。且以心起情,事與情合;事與情合,則對待之境紛紛錯錯,無時而已。是未知因其固焉,付之自爾。彼物有自然之性,吾則因而治之。彼物有不說之理,吾則默而相之,乃所謂不行而知,不見而明者也。若夫天無為以之清,而福善禍淫之理明矣。地無為以之寧,而承天效法之情著矣。由是觀之,天地豈無事耶?處之無為而已。二、以誠化物。行不言之教。夫不言之教者,聖人以誠化天下也。以誠化物,則觀而化也。上之化下,如風行地上,豈俟言哉?莊子謂兩無為相合是也。《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化至於神,則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若孟子所謂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又正者一而止之也,凡我之正物莫不正,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此皆不言之教也。雖然以誠化物,以身率人,皆治天下者之事也。若夫不吉而謂之教者,尚有諄諄之意,殆夫若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得其自然也。非聖人孰可語於斯乎?故觀不及豫,終南戒裹公之詩曰: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三、運量不匱。萬物作焉而不辭。前言六對不齊,聖人以獨智見覺,破幻歸真,自處無為之地,坐制紛華。次云萬物作而不辭,顯道之用。何謂顯用?無為即不動也。今也萬物有作,物自何來,還從無出,雖云生者自生,化者自化,道未嘗主之又何以言不辭?既言不辭,則來者不拒矣。如是,則萬物實道生之,聖人主之,豈不曰來?干我者,我必知之。在權實二相所論,萬物為權,聖人為實,實故不移,權以相顯,是則天下為聖人所有。聖人未嘗有天下,使其容心適足自累,虛以照之,常應常靜,又何辭焉。四、化出自然。生而不有。前言作而不辭,是順物之理,任之生化自若也。次言生而不有,聖人虛心以應物,豈以生者為我有耶?《易》曰乾其靜也專,天地含陰陽,陰陽生萬物,道既不主,聖人其尸之乎?則知聖人者主道而不主物,主物則雜其心也。莊子曰:道不欲雜,雜則多。其是之謂乎。此皆明無為之理也。五、不任智力。為而不恃。前二句言無為,此言有為,無為即有為之本也。經曰為無為則無不治,今此明為而不恃者,言不矜伐也。向所謂作而不辭者,物在範圍之內,故作者不可辭。次言生而不有者,致物於空虛之地,故生而不有。此顯聖人處無為之中,而未嘗不為也。自有為而至無為,則天下既以治矣,百官既以職矣,君臣父子既以序矣,朋友既以信矣,禮義既以明矣,刑罰既以清矣,百工既以具矣,四夷既以服矣,百姓既以定矣。聖人於此不歸其功,然則歸之誰耶?聖人作之初無心,成之亦無心。蓋一切塵緣本無自性,聖人之心亦虛而已。此言大聖之道也。若夫為一事曰仁,行一事曰義,從以矜,伐於人,不過霸者之事而已。又豈與隆古比治哉?六、神化不留。功成不居,道無定體,因物以為體;常無一心,因心而為心。響之發也,其在聲物之生也,其在色,至于手執足行,夢思覺想,前念未滅,後念復興,是心本無綠塵而作,聖人覺此,其誰居乎?然則功成者居其位也,居其位而不去者,是泥迹於有為也。泥迹於有為,宜其膠固而不解,若是則豈有道者之心哉?語曰: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又況出治之聖人乎?聖人則不然。體天而行也,比夫四時之運,功成者去,去則無繫矣。《易》曰:乘木舟虛。不特去者而然,其在位之心亦若是而已。苟為不然,則道有去留矣。今所謂功成不居者,進退有道也。《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夫乾之亢陽用九之義是也。居天下之廣居,孟子之言是也。大名之下難可久居,鴟夷子之言是也。二邊俱不立,中道不須安。釋氏之言是也。內觀起火,十月脫胎。真人之言是也。知此者,非聖人而疇克焉哉?三牒前顯常。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所言去者,名與位也。所不可去者,獨立而不改也。

同类推荐
  • 道德真经集解

    道德真经集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学真传

    医学真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治浙成规

    治浙成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穆宗宝训

    明穆宗宝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快穿攻略,只为你

    快穿攻略,只为你

    三千位面,总能找到你。 “你确定要退?”——“不,这辈子你都是我的。” “我不是故意的。”——“我不管,既然你把我带回家了,那就不能抛弃我。” “我和他很早就认识了。”——“没事,我不后悔没有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因为遇见你,我的时光才刚开始。” “你真的了解我了吗?”——“嗯,我喜欢你,就只喜欢你这个人,无关性别。”前方高甜,男强女强,男女互宠,作者无脑。
  • 异行者

    异行者

    异行者代表着黑暗,是宇宙中黑暗势力的代表,他们有着不老的容貌和无尽的时间,在人心灵最脆弱的时候,用邪恶灌输你的思想,只要牵起异行者的手就会有变强的能力,不过你在的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本质。
  • 大国庄园外交

    大国庄园外交

    庄园外交是润滑大国政治非常有效的非传统外交形式,不仅在二战以来数次缓和国际局势,在冷战后时代也屡建奇功。当前中美关系处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时期,需要探求并采纳有利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各种外交形式。庄园外交由于其独特的私人化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突出成绩,自然引起中美两国的关注。
  • 淑慈传

    淑慈传

    她只是一个卑微的六品官员之女,自从五岁来到这个时代只想安稳地过日子。可皇后的一场算计,让她嫁于不学无术行事荒诞的三皇子为嫡妃。婆婆的百般挑剔,旁人的轻视不屑。就连自己的夫君在大婚当日都在青楼过夜。但那又如何,既然卷入这张纷争,那最后的赢家就只能是她!若来人挡路,必除之!她只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 神宵女帝

    神宵女帝

    为救人而死的高中女生被仙界大能救下,给了她一个伟大的任务,还送给她一件需要完善的法宝和一个总让她生气的器灵,穿越到一位憨厚老实的姑娘身上开始了她的冒险之旅。但是,她还有个小小的心愿,想找个对象来对付异世的孤独和弥补前世的遗憾,只是,人是找到了,却是个心高气傲的主儿。于是,带着最心爱的灵宠,讨厌的器灵,还有那又爱又恨的心上人,沐月影开始了她忙碌的又一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岁月初已陌

    岁月初已陌

    时光荏苒,我们总是行色匆匆,蓦然回首,那个你还在吗?
  • 两片山核桃

    两片山核桃

    人,在中国的汉字里是最简单最好写的一个字,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却很难。那两撇就如两条腿,站得直,行得端,走得正,才能够配得上这个字。他开枪打死了结拜大哥再跑出半里地,就进了跳石塘,就可以从跳石塘的石缝中钻进茂密的榛柴林子,到了那儿就如虎入深山……再有几颗子弹,就可以挡住追来的敌人,顺利地跑过那半里地,进入跳石塘……可是,这一切都成了梦想。石全有的一条腿被打断了,他无论怎样也站不起来了。半里之遥,对于他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
  • 深海入侵

    深海入侵

    大海潮后,它们从海沟深处而来,重新向世界昭示自己的存在。深海入侵,神州陆沉。荣华远逝,旧日不在。人类只能在这片汪洋上苟延残喘。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也是一个群星闪耀的年代。获得先圣传承的少年,注定要在这个纷乱的时代里,留下自己最灿烂的印迹!(灌水群:24908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