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28

第28章 中卷(12)

【译文】

你在来信说:“先生曾说:‘《系辞》中说“何思何虑”,是指所思所虑只有天理,而没有其他的思虑,并不是说没有什么思虑。心的本体就是天理,有什么能够思虑得到呢?学者下工夫,虽然千思万虑,也只是要恢复他的本体,并非用私意去安排思索天理。如果安排思索,就属于自私耍小聪明了。’学者的弊病,大概不是陷入空洞枯燥,就是刻意去安排思索天理。我在辛巳到壬午期间,犯过前一个错误,近来又犯了后一个错误。只是,思索也是良知的运用,它和私意安排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担心自己就像认了贼做儿子,受了他的迷惑还不知道呢!”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考难道可以缺少吗?死守沉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耍小聪明,这也是丧失了自己心中的良知。良知是天理昭然灵觉之所在,所以良知即是天理,思索是良知的发端和运用。如果是良知运用时的思索,那么思索的就只有天理。良知运用的思索,自然明白简单,良知自然也能够知道。如果是凭私意安排的思索,自然是纷纷扰扰,千头万绪,良知也自然能够分辨得出。大概思索的是非正邪,良知没有不知道的。之所以会出现认贼作子的情况,正是因为还没有弄明白致良知的学问,不知道在良知上体察认知罢了。

【原文】

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可矣①。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

“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但作两事看了,便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计较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

所云“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云“迫于事势,困于精力”,皆是把作两事做了,所以有此。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见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

【注释】

①持志以帅气可矣: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译文】

你在来信又说:“先生您曾经说:‘为学,终生只是一件事,不管有事没事,也只是这一件。如果说宁愿做不完事情,也不能不培养良知,就是把致良知和做学问当成两回事了。’我私下以为,当感到精力衰弱,不能完成事情,就是良知。宁愿不做事,也要修养本心,就是致良知。怎么能成了两回事呢?如果遇到了事情发生,不能不处理,即使精力衰弱,只需稍加勉励,也是能坚持下来的。由此可知,意志还是统领着气力的。然而,这个时候,言行始终是没有气力的,等事情完成了就会十分疲惫,这和滥用气力不是几乎相当吗?其中的轻重缓急,良知固然不会不知道,但是有时为形势所迫,怎么能顾及得到精力?有时则被精力所困,又怎么能顾及得到形势?这究竟怎么办呢?”

“宁可不去处理事情,也不可不去培养本源”,这对初学的人来说,也不是没有好处。但是它把做事情与存养良知分为两件事,本身就有毛病。孟子说“必有事焉”,那么,君子终身做学问要做的就只有“集义”一件事了。义,就是宜,心做到它应该做的就是义。能致良知,心便能做到它应该做的事,所以“集义”也只是致良知。君子应酬多变,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该生则生,该死则死,这样斟酌协调,也无非都是致良知,以求得自我满足罢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是谋求自己力所不能及,强迫自己懂得自己不能懂的事情,都不是致良知。但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的人,都是为了致良知。如果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也是因为先有了一份功利的心思,在此过程中计较成败得失,从而做出爱恨取舍。因此把做事情当成了一回事,把存养良知又当作另外一回事,这样就有了是非内外的区分,就是自私耍小聪明,就是把义当作是外在的东西。于是就有了“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弊病,就不再是致良知以求得自己内心满足的功夫了。

你所说的“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说“迫于形势,困于精力”,都是把做事情和存养良知当作两件事看了,所以才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凡是做学问的功夫,一心一意就是真诚,三心二意就是虚伪。你所说的这些情况,都是致良知的心缺少真切的缘故。《大学》中说:“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你什么时候见过讨厌恶臭、喜欢美色还需要鼓舞支持才能做下去的人吗?你什么时候见过做完这些事情之后会觉得筋疲力尽的人呢?曾有被事势所逼而精力不够用的人吗?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病根是从何而来的了。

【原文】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①。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唯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唯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②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自欺也;虽不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臆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

君子学以为己③,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虑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注释】

①逆、臆:语出《论语·宪问》:“子曰:‘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逆诈,预先怀疑别人欺诈。臆不信,猜想别人不诚信。

②“先天而不违”四句:语出《周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意为掌握了天道的人,在天象出现之前行事,天不会违背他;在天象出现之后行事,则能够遵奉天时。天尚且不违背他,何况人和鬼神呢?

③君子学以为己:语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意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人,意为想获得别人的好感。

【译文】

你在来信中又说:“人情机诈无穷,如果以不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它,往往会被它所欺骗。要想觉察人情的诡诈,就会事先揣测别人会欺诈我,就会臆想别人不相信我。揣测别人会欺诈本身就是欺诈;臆想别人不相信自己就是不诚信;而被别人欺骗了,又是没有提前察觉。不怀疑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而且能事先察觉,难道只有那些良知晶莹透彻的人才能做到吗?但是,看起来其间差距很小,背离知觉暗合欺诈的人却太多了。”

不事先揣测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而能够事先察觉,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的。当时人们专门把欺诈、不诚信当作自己的本心,反而把自己深陷进欺诈和不诚信的境地,还有不欺诈、诚信的人,他们因为不知道致良知的功夫,常常被别人欺诈,所以孔子才有这样的说法。孔子并非是教人们事先存这样的心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存这种心态,是后世刻薄、猜忌、险恶的人做的事。而只要有了这个念头,就已经和尧、舜的圣道背道而驰了。不事先揣测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而被别人欺骗的人,虽然还没有丧失他善良的本性,但还是不如那些能致其良知、先知先觉的人更加贤明。你所说的“只有那些良知晶莹透彻”的人才能做到,大概你已经领悟到孔子的宗旨了。但你的聪颖所领悟到的,恐怕还没有落实到实践当中。

大概良知存在于人心里,亘通万古、充塞宇宙,无不相同。正是古人所谓的“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那些“背觉合诈”的人,虽然不揣测别人,但他恐怕没有不自欺的;虽然不主观臆断怀疑别人,但却不能真的做到自信。他们虽然有时常探寻先觉的心,却不能时常做到自觉。时常希望能够先觉,这样就已陷入了逆诈和不臆信的境地,已足够使他的良知受到蒙蔽了。这就是他难免背离知觉而暗合欺诈的缘由。

君子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未尝会担心别人欺骗自己,只是永远不自己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未尝担心别人不相信自己,只是永远相信自己的良知罢了;未尝希望可以事先察觉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只是永远地体察自己的良知罢了。所以,君子不欺骗,良知就不会虚伪而能真诚,“真诚则良知晶莹明亮”了;君子自信,良知就不会迷惑而能明澈,“良心晶莹明亮就会真诚“了。明彻和真诚相辅相成,所以良知能时常觉悟、经常澄澈。经常觉悟、经常澄澈的良知就像明镜高高悬挂起来,映照在他里面的万事万物都不能隐藏它美丑的原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良知没有欺骗就会诚信,也就不能容忍别人的欺骗,如果有欺骗就能觉察。良知自信明澈,就没有地方容忍不诚信,如果有不诚信,马上就能察觉。所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说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子思所说的“如神”“可以前知”,还是分两回事来说了。因为他是从推究思诚的功效上来说的,也是对那些不能觉悟的人说的。如果从至诚来说,至诚的妙用叫作“神”,不用说“如神”;至诚就能无知而又无所不知,就没有必要说“可以前知”了。

答罗整庵①少宰书

【原文】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唯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②,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哽,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着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同类推荐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 守望家园:中国哲学的当代性反思

    守望家园:中国哲学的当代性反思

    本书的主旨是从中国当下思想的存在出发,来考察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作为哲学的主题、方法与思考路径。历史中的中国本土思想与文化给予我们的存在方式到了近代发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使我们原有的生存存在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原来本土既有的可以代表我们的身份的本土思想文化遇到了“为天下裂”的境遇而发生了变异。正是在这个“存在”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与“构建当代中国哲学”作为问题被呈现出来。通过哲学之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可以认识到:“中国哲学”不在“哲学”之中,而在“哲学”之外。就是要让“中国的哲学”从纯粹的“哲学”象牙塔中走出来,在具有生命意义的历史中寻找属于中国的“哲学”之“性”。这样的“哲学”需要的是中国这块土地的滋养和润育,中国哲学之“道,行之而成”。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城邦与灵魂:费拉里《理想国》论集(人文与社会译丛)

    城邦与灵魂:费拉里《理想国》论集(人文与社会译丛)

    《城邦与灵魂》追寻着一条柏拉图留下的明显线索,即在城邦结构与灵魂结构之间的比较,重新反思了《理想国》的核心主题,以及上述线索的本质和目的。同时,作者还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柏拉图在城邦与灵魂之间进行的比较如何运作,要点何在;并将城邦与灵魂之间的比较置于两个更大的背景之中:一个是古代的修辞理论,另一个是当时的思想竞争,特别是柏拉图与伊索克拉底之间的竞争。作者以其令人钦佩的洞察力与见识,通过挑战利奥·施特劳斯、伯纳德·威廉斯、乔纳森·李尔关于柏拉图的著作,向读者们揭示了城邦与灵魂的关系,以及僭主政治与哲学家的选择。
热门推荐
  • 一寸相思一寸心

    一寸相思一寸心

    她死后,他才想起。在他迎娶她的那一日。大雪微霁。整个上京城的铺天雪白里,她是唯一的那一抹艳丽。
  • 女权世界的酒鬼

    女权世界的酒鬼

    一个酒鬼黑客因为随地大小便导致穿越,穿越到了一个崩坏的女权世界。皮蛋第一次写作请各位勿喷!(名字简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能会开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虐恋少女之少年别想我

    虐恋少女之少年别想我

    少女双手托住下巴,冥思苦想的全是那个少年的脸……眉毛、眼睛、鼻子,一一在脑海中浮现。两年前她正准备回别墅。一群杀手却挡在前面,而她做不到以一抵十,偏偏她还是私自出来,身边无人保护,正当她闭着眼睛,等待痛苦来临之时,她却听到了啤酒瓶碎的声音。她缓缓睁开双眼,一名少年正挡在她前面拿着刀,与杀手抗衡着。……“谢谢。”少女笑得很甜美。“不用谢。”少年苦笑一声,便走远了……“血迹?难道他受伤了?”少女自言自语。可如今,过了两年,他却杳无音讯……
  • 不一样的部落冲突

    不一样的部落冲突

    猪脚苏尘在玩部落冲突时意外进入了其中的世界。那么..就让我以‘帅’字当旗,白手起家让部落世界里的人为我颤抖吧!交流群:906957939
  • 三国之纵横大汉

    三国之纵横大汉

    汉末天下大乱,刘备嫡长子刘勋才能非凡,收谋臣武将,娶娇妻美妾,步步为营,立志兴复大汉帝国。究竟能否成功?敬请期待!
  • 失去了异能的我如何继续活下去

    失去了异能的我如何继续活下去

    我是一名工作狂,莫名其妙的转移到异世界。并且拥有看透一切的异能。但不幸的是自己在某一天失去了能力,接下来我应何去何从呢……
  • 冰龙世界

    冰龙世界

    冰龙生存在一个平凡的世界,心中总感觉自己可以冲破这种平凡,经过自己的一步步努力,许多事情真的不平凡。
  • 黄道录

    黄道录

    心潮澎湃,无限幻想,迎风挥击千层浪,少年不败热血!
  • 重生之超级游戏大亨

    重生之超级游戏大亨

    重生后的叶垂,发现这个世界的游戏产业基础竟然为零,于是他怀着蛋疼的心制作了连连看这款小游戏。没想到,这款小游戏竟然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疯狂!面对疯狂的连连看游戏迷,叶垂只能无语的表示——“真是一群可怜的孩子!哥只是弄出了连连看就把你们惊喜成这个样子,那要是再推出了CS、仙剑、暗黑、魔兽、上古卷轴这些神作,你们岂不是都要幸福的激动死了吗?” ******新书重生之超级食神开始了,请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