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27

第27章 中卷(11)

良知就是道。不光圣贤的良知在人心,就连普通人的良知也在人心。如果没有物欲的牵累蒙蔽,只要遵循良知并将其发扬流传,就没有不是圣道的。只是普通人大多被物欲所牵累蒙蔽,不能够遵循良知。就像前面提到的几位先生,他们天资已经是清明的了,自然很少被物欲所牵累蒙蔽,所以他们的良知产生作用的地方自然会多一些,自然离道较近。学者只需学习去遵循良知就行了。所谓“知学”,只是要学习专门用功在遵循良知上。前面几位先生虽然没有学会专门在遵循良知上用功,有的在岔路口徘徊,被别的东西所影响和迷惑,所以他们对道,时而分离,时而结合,若即若离,未能达到纯粹的境界;如果他们学会了遵循良知,就是圣人了。后世的儒生们曾经认为几位先生成就事业都仅是凭天资,评价他们是“行不着”“习不察”,恐怕也不是过分的评论。但是后世儒生们眼里的“着”、“察”,也是受了狭隘的见闻和旧时的习惯蒙蔽的,只仿拟圣人的影响和事迹,也并不是圣学里所说的“着察”。以自己的糊里糊涂,怎么能使得别人清楚明白呢?所谓的生知安行,“知行”两个字也是从用功这个层面上说的。如果说知行的本体就是良知良能,那么即使是困知勉行的人,也可以说他们是生知安行的了。“知行”这两个字,更应该精心体察。

【原文】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①,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②,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

【注释】

①是盖终身之忧也:语出《孟子·离娄下》:“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②反身而诚: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过去周敦颐先生常常要求程颢先生去探寻孔子与颜回的快乐之处。我想问他所说的‘乐’与七情六欲里的‘乐’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一样,那么平常人的心愿只要得到满足,都会快乐,又何必成为圣贤呢?如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真正的快乐,那么当圣贤们遇到特别忧愁、发怒、吃惊、恐惧等情况时,这个真正的快乐是否还存在呢?况且君子常存戒惧之心,这大概是终生的忧虑,怎么可能得到快乐呢?我平生有许多烦恼,还未曾体会过真正的快乐,现在我真切地希望能够找到这真正的快乐。”

乐是心的本体,它虽和七情之乐不同,但也不在七情六欲里的乐之外。圣贤们虽然另有真正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只是一般人自己不知道这种快乐,反而给自己找来了许多的忧愁苦闷,自己把真正的快乐迷乱地丢弃了。虽然在忧苦迷茫中丢弃了,但真正的快乐并非就不存在,只要念头一旦明朗,回头在自己身上寻找,就能真正感觉到这种快乐。我每次和你谈论,无非就是这个意思,而你还要问能够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快乐,这难免是犯了骑驴找驴的错误了。

【原文】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懥、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①’。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耶?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病根在有无之间,何以致吾知乎?学务无情,累虽轻,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②,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病疟之喻,既已见其精切,则此节所问可以释然。病疟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疟之未发,而遂忘其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疟发而后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未发邪?大抵原静所疑,前后虽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崇。此根一去,则前后所疑,自将冰消雾释,有不待于问辨者矣。

【注释】

①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意为圣人的情感顺应事物而生发,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语出《河南程氏文集·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

②无所住而生其心:意为不执着,让心境处于自然的状态。语出《金刚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大学》中认为,心中有好乐、愤怒、忧患、恐惧等情感,便不能达到中正,程颢先生也说:‘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情,《传习录》里用疟疾来作比喻,十分精辟真切。如果像程颢先生所说,圣人的情感不是从心里产生而是从事物上产生,这是为什么?况且遇到相应的事就会产生相应的情,其中的是非对错可以去格。没有感觉到事物的时候,说它有情呢,情又还没有显现;要说它没有情呢,情根又是潜在的。在这有无之间,它怎么来致知呢?如果学习务必要无情,那样虽然牵累少了,却又偏离了儒家,进入了佛家的学说,这样行吗?”

圣人致知的功夫是至诚不息的。圣人的良知,像明镜一样皎洁,没有丝毫的纤尘沾染,在镜子里,美丑瑕疵,自然显现出来,而明镜则不曾丝毫沾染,这就是所谓的“情顺万事而无情”。“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家曾经这样说,这句话并没有错。明镜照物,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一照便能看出真实面目,也就是“生其心”。美就是美,丑就是丑,过后在镜子里什么也不留下,这就是“无所住”。疟疾的比喻,你既然已经看到了它的精辟,那么这里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得了疟疾的人,虽然暂时没有发病,但病根还在,怎能安于暂时没有发病,而忘了吃药调理呢?如果一定要等到疟疾复发才开始吃药调理,那就晚了。致知的功夫,不分有事无事,怎么能和病是否发作相提并论呢?大概你的疑问,前后虽然不统一,但都起源于过分自私自利、刻意追求。除掉了这一弊端,那你的疑惑,自然会冰消云散,再也不用去问辨了。

【原文】

钱德洪曰: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闻。师曰:“原静所问只是知解上转,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典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在座诸友闻之,惕然皆有醒悟。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译文】

钱德洪说:答陆原静的书信公开之后,读者们都很喜欢陆澄的善于提问以及先生的精彩回答,都听到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东西。先生说:“原静的提问,只是在认知上纠缠,我是不得已才替他逐段疏通分析。如果确实已经懂得了良知,只在良知上下工夫,即使是千万经典都会与此吻合,异端的典学就会一触尽破,又何必这样节节地分解呢?佛家中有‘扑人逐块’的比喻,狗看到石块去扑人,才能咬住人;见到石块而去追逐石块,能得到什么呢?”在座的朋友们听了,都立刻有所醒悟。先生的学问贵在反省,并不是从认知上获得的。

答欧阳崇一

【原文】

崇一①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②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注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注释】

①崇一:欧阳德(1495~1554),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王阳明的弟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②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语出《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欧阳崇一来信说:“先生曾说:‘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术,而已落在第二义。’我私下以为,良知虽然不是由见闻生出来的,但是学者的知识,未尝不是由见闻中产生。局限于见闻的固然不对,但是见闻也是良知的作用。您现在说的‘落在第二义’,恐怕是针对那些专门把见闻当作学问的学者说的,倘若为了致良知而在见闻上探求,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这样理解怎么样?”

良知不是由见闻产生的,但是见闻无一不是良知的运用。所以良知不会局限在见闻上,也不会与见闻分离开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在良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知识了。所以致良知是学问的关键,是圣人教育人的第一要义。现在如果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求,就是丢弃了关键,寻求的只是次要的东西了。最近在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当中,大概没有不知道致良知的学说的,但是他们的功夫里还有许多糊涂的地方,正好是缺你这一问了。

大致说来,在学问上下工夫首先要注意恰当地把握关键。如果把致良知当作关键,那么多闻多见,也无一不是致良知的功夫。大概日常生活之中,见闻应酬,虽然千头万绪,也没有不是良知的发挥和流传;去掉那些见闻应酬,也就没有良知可以致了,所以这些都是一件事罢了。如果说致良知是从见闻上求得的,那么它的意思未免就把致良知当作两回事了。这虽然和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寻知识有所不同,但也是同样没有领会精一的宗旨。“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然说“择”和“识”,可见良知也在其间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了,但是它的用意还是专门在多闻多见上去选择和认识,就已经失去了关键了。你对这个地方已经认识得十分清楚,今天的这个问题,正是为了阐明致良知的学说,对于志同道合的读书人,是有很大益处的。只是语意表达不大清楚,就会出现很大偏差,所以不得不精心体察。

【原文】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学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②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注释】

①思曰睿,睿作圣:意为思维要深远通达,身远通达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语出《尚书·洪范》。

②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语出《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为心的功能是思考,思考就能体认天道和人性,不思考则难以认识天理。

同类推荐
  • 求学集

    求学集

    “求学”,既有作者对不懈追求学问的自励,也有对继续求学医院的表达。收入本书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作品。其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本书主要是对作者这段那时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记录,或一种既你那,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讲稿等。
  • 孔子大讲堂

    孔子大讲堂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仁”为其核心,“忠恕之道”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论语》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无可置疑的作用,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可不读的经典。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老子大讲堂

    老子大讲堂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为历朝历代的休养生息政策。而其中的辩证观则提升了道家管理理念的深刻性,为人们提供了变通了决策艺术。“无为”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至高点。“无为”不单是做人或生活的原则,更有帝王“南面之术”即今天所说“领导学”的意义。
热门推荐
  • 快穿:Bug影后的无限精分

    快穿:Bug影后的无限精分

    问弱鸡影后戏精快穿位面,寻老道系统妹控毒舌日常,访情商大神作死漫漫追妻。带你看精分影后的小白懵逼恋爱史!(1v1花样快穿,男女主特殊身份,身心干净)
  • 夫君凶猛,如狼似虎

    夫君凶猛,如狼似虎

    “贱人,居然在这里偷汉子!”为首的老头指着她突然大骂道,因为生气,指尖都还有一丝的颤抖。琬玥不解的看向这个人,他在说什么?而对方看到琬玥一副不知道错的神色,更加助长了他的火焰,一巴掌就朝着琬玥扇了过去。琬玥被这突如其来的巴掌给扇翻在床,原本呆滞的脑袋被打的快速运转起来,丫的,怎么打人啊?“老爷,别生气啊,气坏了身子可不值得!”那中年妇女走上前来,拉着……
  • 步步心惊

    步步心惊

    两个现代人:和歆儿、刘素素一同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分别化身成瓜尔佳氏与董鄂氏,她们,一个是康熙的和妃,一个是三皇子的福晋,二人的命运将会如何?无人知晓,只得一步一步陪她们走过未来的日子。她,是二十一世纪一名平凡普通的大学生;他,是清朝一位坐拥四方,万人之上的帝王。她,崇拜仰慕康熙,他,渴望拥有一个知心人。她,拒绝了风度翩翩的浩峪,放弃了年龄相仿的四爷,只为与他相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研究:以东尉社区为个案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研究:以东尉社区为个案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社区体育建设便是其中之一。社区体育建设如何,对于本书研究的这种类型的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因为,这种类型的农村社区是合并了多个分散的村庄而形成的农村社区,社区居民之间感情基础相对薄弱,社区运行中易于存在种种矛盾冲突,因而有碍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社区体育因自身特点在增进社区居民间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具有无可代替的功能。$$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关于农村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献较少,而且这些研究没有对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农村社区进行区分,造成相关农村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较宽泛,对各种类型的社区体育研究缺乏针对性。
  • 江湖旧事落雪了

    江湖旧事落雪了

    人世沉浮,游荡江湖,恩怨情愁,转身一笔勾销。
  • 野心首席,太过份

    野心首席,太过份

    【全本大结局】新婚前一晚,她被闺蜜算计,惨遭神秘面具男人的狠狠欺负。这场声势浩大的灾难来得猝不及防,当幸福来敲门时,她却被拒之门外。他是春城里野心勃勃的公司首席执行官,她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传媒集团负责人。一次精心设计的阴谋,让两个人从此有了交集。他,步步为营,残野如狼。她,精于算计,狡猾如狐。他,有最心爱的女人;她,亦有钟情的男人。但是,却不得不走进婚姻的城堡里。然,这场婚姻,让同样骄傲的两个人走的鲜血淋漓。是死守婚姻这座城?还是孤注一掷?婚姻如棋盘,若注定死局,坐守孤城,又该如何杀出一条血路?如果结婚是一场盛大的豪赌,我已拍桌下注,郁霆琛你敢不敢陪我坐庄?当真相来临,她的所有骄傲毁于一旦,每一个人都有软肋,他喜欢的女人才是江晓溪唯一的软肋。她用尽所有力气的喊道:“我们离婚,连孩子也归你,我江晓溪此生不再见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助攻大佬是只柠檬精

    助攻大佬是只柠檬精

    《这个王爷明明超强却过分怕死》新书上路~求收评推三连~ 星宿阁阁主被罚入轮回。月老庙一只柠檬精紧跟着跳下轮回池,转世于横玉大陆不改助攻体质。荆初梨发现助攻一时酸,一直助攻一直酸,刀都是糖做的假刀。慕荀今天不想动,明天也不想动,只想鸣泉之争离他远一点,偏偏带来鸣泉卷轴的是他的荆初梨。——1v1,男女主身心纯洁,正剧向,感情线都是糖(有刀形糖)。
  • 全球精灵

    全球精灵

    本书不是同人,不是儿童向,昆甫试图推演一个真实的精灵世界:精灵不只是儿童的玩具,而是野心家实现野心的工具,正义者维持正义的武器,以及强者屹立于世的依仗。神级精灵如同核弹,几大国互相威慑。争夺珍贵精灵,收集资源进化精灵,利用精灵发动战争,野外精灵暴动导致无数人类沦为食物,这才是真实的世界!高中生程雷因为一场雷击拥有了特殊的能力,帮他培育精灵,进化精灵,一步步走上巅峰!精灵世界的巅峰不是所谓的天王级训练师,而是开拓野外,创建王国!程雷,就要成为精灵世界的王,万王之王!
  • 太仓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太仓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太仓因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是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娄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的降生地,在娄东文化与江海文化的交融相汇中形成了“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太仓史话》系统地介绍了太仓由古至今的特色文化、历史沿革及现代风貌,有利于人们全方位地领略太仓的千年魅力。